返回列表 发帖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二)

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一卷A面

  你们会清楚明白的晓得我现在造的业,染、杂、还是清净,那么清楚。因为你造的善业,根据了上面这样来,自然而然转趣善行。一切慢慢慢的向这一方面去,一切因果等等,这个次第这么清楚。这是你自己的,纯粹属于你自己的。下面呢?

【“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像这样来的话,纯粹都是善的,你自己是善的,还有呢?引发你行为的最重要的,什么?你的同伴,因为你自己善了,自然而然你跟那些善友相应。善友也欢喜,你也欢喜他。反过来,对不起,我们欢喜的就是大家高兴,聊聊天、开开玩笑,说说人家闲话,这恶友,真正的这个彼此之间最重要的两个关键就在这里。因为你自己也好,你周围的这个同伴,上面的善知识,当然善知识,然后你的同行的、周围的同行善知识也都是善的,那种情况之下,你不会作恶,都是纯善的。我们平常常常说:到了极乐世界,没有你造恶的地方。那就是这个情况,假定你能够把握得住这一点的话,在这个娑婆世界,何尝有你造恶的地方?在娑婆世界不但没有造恶,还有比极乐世界更超胜的地方,极乐世界是的,他没有地方让你去造罪,但是你要增长功德就很难了,我不是说极乐世界不增长,当然一直在增长功德,比之于如法修行的娑婆世界的那种真正的修行人要难。为什么?没有这个境界引发你,你本来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力量不强,而在娑婆世界,你如法的去这样行持的话,坏的境界固然不能引动你,不但不能引动你,而且坏的境界碰到你身上,都转化成好的境界,这个却是极乐世界绝对没有的,这个才是我们这个地方的真正重要,好处都从那里来啊?依靠善知识,要依靠善知识,你必须要自己具足这个条件,能够这么一来,能令自他呀不起忧恼。为什么不起忧恼?跟法相应。法的特质是什么?他能够净化杂染,净化烦恼,这个烦恼跟杂染就是忧恼的根本,没有了,当然你自己也不会有,你也不会让人家生起忧恼,那个时候真是随顺护自他故,那个才是真正的保护自己、是保护别人。我们世间也有保护的,这个国家,你随顺我这个国家法令,这个国家的法令在保护你,小的呢这个团体,乃至于黑道的兄弟们,他也是这样,你参加我这个团体,他会来保护你的,但这个不究竟,而且世间的所有这种保护,到的一点小的好处,付出无量的代价,佛法却却相反,刚开始做的时候蛮辛苦的,但是得到真正圆满的保护,究竟的保护,而且得到的最后好的结果,比起付出的代价那大得太多太多;换句话说,你虽然修行的时候一点辛苦,可是这个辛苦比之于你的收获是微乎其微。现在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贪眼前的便宜,那是害了。要真正修行的话,眼前是苦的,但是那个收获是非常的了不起,大而圆满。你能够这样做的话,那是能够圆满无上菩提的道,这个就是你真正的修道了,走上这条道路,步步上升,所以因为你能这样的话,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当然我们现在修行,当然好,你能够这样的话,那些人你才能够帮助他,这个才是真正的弘法利生!真正的弘法利生是这样来的,是自利而利他,你自己都作不到,谈什么利益啊?这不是很明白吗?而自己要做到呢,就是像上面,是故菩萨应依尊重。所以真正想修学圆满佛道,要求自利利他的那些人,这个就是菩萨,决定应该依止这个大善知识。那么这样的话呢能够圆满一切功德资粮,这个就是修学佛法中因地当中必需要的。这经上面,前面这个理论,然后呢祖师告诉我们的这种引经上面的一一证成,这个次第这么清楚。

【“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

  上面这个是主要的说:集聚资粮方面,我们晓得集聚资粮跟净除罪障,是可以说一而二、二而一,好像我们去赚钱,你赚了钱,你这个债还没有还清之前,这个叫做好像没有赚到,还了债,实际上你还是赚到了。等到你债还清楚了,那个时候纯粹是集聚资粮,好像在上面正的方向是增加了,当然这个里边有他不同的细的差别,但是有他共同的特点。那么上面主要的是说正面,下面这个地方是另外一面。你的很多罪障,也由于亲近知识,承事善知识,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本来你应该到恶趣当中,受三恶道的种种这种恶业,这个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关于这一点,我们平常一定要好好的多修习。那个才能够体会得到三恶道的可怕,否则我们尽管嘴巴上面三恶道,三恶道,总觉得好像不关痛痒那样,所以心里面,他也不会有策励推动我们的力量,我们就不知不觉之下去造罪去了,你如法的去修持,那个时候你真正的感到三恶道的可怕,那个时候就认真修行。因为你能认真修行,所以把那些堕三恶道的因去掉了,眼前的;以往的呢?你也能够忏悔干净了,这对我们是最大的收获,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修行佛法第一件重要的就是这个。那么说因为你现在能够承事善知识,所以本来要堕落恶趣的这样可怕的,你现在身心上面稍微起一点病、恼,病是身上的痛苦,心里面跟著烦烦恼恼的就是这样,你稍微起一点,乃至于梦当中受一点这种恶劣的情况,都能够把这个在三恶道当中受的业清净,这个可便宜占大了!这便宜可占大了!我们在这个地方,如果你们曾经看过经论上面说三恶道痛苦的话,这个地方可以思惟一下,否则等到后面了解了三恶道的情况,回过头来再看,那个时候才晓得。同时你们也不妨自己试一试看:当天气热的要命的时候,你不要去吹电扇,也不要用冷气。其实我们这个电扇跟冷气现在才有,叫你晒个太阳你就受不了,天气很冷的时候,叫你穿一件单衣,你说不定就很难受,那种感受比起地狱里来的话,那像天堂一样,那是绝对像天堂一样,我们都受不了,一点事情就受不了了,吃东西少吃一点,就受不了了,那个饿鬼是长劫饿的,这样啊!长劫这样饿!现在你能够承事善知识,把那些绝大的痛苦在少少的情况之下,就消除掉了,换句话说这件事情实在是一本万利。下面继续,

【“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

  他下面总结,供养承事佛陀这个的善根,不得了,他现在不是供养一个,供养无量诸佛的善根。映蔽是什么?那就是遮盖这个意思,平常我们常常说映蔽,譬如说:我们日光灯,当太阳出来的时候,那个日光灯的光都被那个太阳映蔽掉了,遮住了;换句话说完全看不见了。现在呢?你供养无量诸佛的这个善根,你只要供养你所亲近的这个善知识的话,这功德超过。这一点我们有的时候的确无法想像;不要说供养佛,我们看佛经上面很多例子,很多人不是供养佛,供养一个罗汉,供养一个辟支佛,乃至供养一个如法修行的人,那个福报就大得不得了。我们上次曾经讲的阿诺罗陀尊者,就是九十亿劫以前供养一个辟支佛一钵的稗子饭,稗子喔,还不是米饭,然后呢九十亿劫,一直天上人间,再没有穷过,你看看那个辟支佛怎么能跟佛比啊?然后要无量诸佛,这个福德之大不得了,现在你供养善知识,超过!千真万确,经上面处处地方这么说。

【“地藏经云:”】

  下面又引地藏经:

【“‘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

  假定说那个善知识摄受了你,那个是真正的善知识,你去依止一个善知识,善知识说好好你可以了,跟著他,那个他摄受,真正能够摄受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先说反面消除你罪障,本来你这个罪障要经过什么?无量俱胝劫,流转恶趣的这样的恶业,这个是非常可怕、非常巨大的这个,就算我们这一生一直把你呀这个苦行,那也不过是最长一百年,然后真正恶道当中一动就是劫,无量俱胝这个数字,你无法想像的。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不妨自己试一试看,拿一把刀把那个手上面割一条缝,然后弄点盐巴放在那里试试看,我们一分钟都受不了,了。而这种感受比之于三恶道来那不晓得舒服多少倍,你完全无法想像的舒服!它现在呢?要比这不晓得大上多少倍的这种恶业,因为你承事供养善知识,结果那些恶业,就在现法当中,就是我们现身受一点小小的病苦,乃至于饿一点,换句话说身心上面稍为一点的损恼,消除掉了。所以前面一再告诉我们,我们亲近善知识,要视为庄严,莫觉如担!我们现在千万不要亲近善知识,还自己觉得这个不行,这个不好,住又住得不舒服,吃又吃得不痛快,等一下这个热又不行,冷又不行。这个完全是内心腐烂之相!这个是对我们一种最大损失。除了这个以外,下至呵斥,这个善知识对我们的呵斥,这样。这个呵斥那段公案,我建议你们看的那些祖师的传记,在在都说明,其实除了这个呵责以外,其他很多的苦恼,身心上的苦恼,对我们就是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庄严。

【“或唯梦中亦能清净。”】

  这是消除罪障的那一面,集聚资粮呢?下面:

【“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

  关于集聚资粮方面,经上面马上证明,说你在俱胝也是无量的佛,那个地方种种种的善根,包括什么啊?布施、,持戒、供养,这样这么多受学学处,所有的众善,各式各样的善,这个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你只要承事这个善知识做半天,只要做半天,就得到的功德能够超过了供养俱胝佛所行的这么多,很多好处,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你无法想像的多。这个引地藏经继续又说:

【“‘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此出,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

  一切佛的所有的功德,所有的神变,换句话说所有的佛成就的一切,那里来的啊?都从这个地方来的,这个我们应该了解,都从亲近善知识来的。前面已经简单的说过了,这一点我们务必要知道,不过前面说的是一个大概的总纲,在我们没有正确认识之前,对这点只能说由于前面的经论佛菩萨的开示,来增长、来启发我们的信心,而我们继续学下去的话,我们会如实的了知为什么这样,到那时候,我们信心增强,功德增长。到那时候你就会完全不动摇,现在容或还会怀疑,说会吗?但愿你们有这个怀疑,然后根据这个怀疑努力去追寻,不要糊里糊涂的听见了,我信得过,这个没有用。真正的信得过,你的的确确把这个道理如实的了解,然后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动摇,那个才是真的。不是说我嘴巴我信得过,说过了以后,等一下碰见了小小的事情,你又烦烦恼恼的这样,不去毁谤那个善知识已经算很好了,这个完全是一点点佛面上的佛想,只是如此而已。所以我们对于这一点!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你自然而然会照著去做,那么在没有认识之前,我们产生了这个信心以后,也愿意去做,所以说现在我们应该什么?应该像承事佛那样的去亲近、依止、供养这个善知识。上面是经,下面是论,换句话说:佛是怎么讲的,菩萨是怎么讲的。他每一个地方层层给我们说明,来加强我们的认识、增长我们的信心。

【“本生论亦云:‘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

  在任何情况下,悉,换句话说:任何情况下绝不可以远离诸善士,这个诸善士包括你的尊重,以及你的同行善知识。换句话说:修行你绝不可以离开善知识,你一离开善知识,修行绝不成就。除非你自己有了相当成就,到了地上的菩萨,那可以远离,并不是一切时远离。真正说起来,到了地上的菩萨,他一切时都在亲近善知识,不过以我们眼前的眼光来看,我们看这个标准来看,那个时候他地上的菩萨可以离开佛菩萨,实际上那个时候众生对他来说也是善知识,这一点我想我们容或不太了解,为什么这个众生是他的善知识啊?地上菩萨行什么?广行六度,你如果在佛国土当中,还要你这个菩萨来布施吗?对呀!一定要在这个染污的秽土当中,穷苦当中,所以他缺财,你布施财;他缺法,你布施法;他有所畏惧,你布施无畏;你跑到净土当中,佛,你去受他布施,因为你到这个地方,在染污世界当中布施了,所以成就你的功德,所以那些人是你的善知识!但是在菩萨是这样的,在我们看起来,觉得他离开了佛,所以我说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容或看见他离开善知识,实际上他还是不离善知识,这个地方可以晓得,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可以远离诸善士,不可以。那么怎么办呢?在我们现在这个情况之下,以及一直上去,以调伏理修善行,什么叫调伏理啊?平常我们说:戒,戒。你可以广义的来说:所有的佛法;狭义来说是戒,而这个广义的调伏是从戒开始的。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啊?因为是烦恼杂染之心,都是恶的,随顺著我们自己,我想这个样,我欢喜那样,我要那样,这样才配我胃口。对不起,这个都是杂染,染污之法,现在你有正确的了解了,起心动念觉得哎呀不对呀!这个又随顺著我见,这个随顺著说:我惑,或者思烦恼、或者见烦恼,见烦恼是我的见解如此,思烦恼是贪嗔痴慢等等。正确的认识,然后呢把它去克服,这叫调伏,这个就是戒。戒的真正行相是这个,那么你怎么知道呢?你怎么知道这个,平常我们说我们当然理所当然的,你怎么知道那个我不对呢?这个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是绝无可能!所以不离开善知识,他指导你,告诉你正确的认识了以后,如法的去调伏,以调伏的理,如理的调伏自己的杂染烦恼之心,这个时候你的行为就改过来了,所以这个本身就是修善行,靠善知识。所以说由近彼故,因为靠近了善知识,德尘,这个功德,他用个尘字美不可言,说平常我们做很多事情,慎重其事的这样来,好像有个收获,现在如果你亲近善知识的话,你处处地方都是增长功德,就像我们处处地方碰见那个灰尘,他现在处处地方碰上的都是功德,这么好啊!所以千真万确,你如果弄对了,由善知识能够如理如法的亲近承事、供养,照著去做的话,廿四小时吃饭睡觉无时不在增长功德,就像灰尘一样,你跑也跑不了,就碰到那里就沾到那里,这么个好法!说虽不故染自然薰!这么好法,我们现在,你拼命的努力,弄来弄去薰染了恶法,原因在那里?在这里。这个上头那个行相指的多清楚!不过这里有一点要说一下,尽管行相清楚了,听的时候,的确觉得好。但是我们不是说马上做到,为什么?无始以来的习气,只要你们听了欢喜了解了以后,那个时候你们马上有感受,觉得原来这么好,我想在座后面的几位初修的人,你们也可以说是幸运,一开始就听见这么好的、圆满的教法,还不一定了解这个真正的可贵。前面有几位久修上座,我想也许可能心情不太一样,在以前的经验比之于现在一听的话,立刻晓得为什么以前虽然想修,爬不上去,原来这个道理是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就是这样,所以很多以前想修的人,大家觉得很想修,弄了半天,就是好像没有味道,摸也摸不进去,舍吗?又舍不得;爬吗?又爬不上。现在这地方都告诉你道理在这里,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而这个道理不是讲空话,每一个地方就是把心里的行相指出来,清清楚楚。你不认真去想,那也就罢了,也没有用。如果你认真去想,你立刻就感受到,在你身心上面,就这样,而要认真去想的条件是什么?前面告诉我们的,断三过、具六想,还要具足弟子的行相,就是这些。那么上面是佛的经、菩萨的论,下面又有祖师亲自的验证,告诉我们这话,一层一层的,从深到浅,从浅到深。从深到浅,从浅到深是为什么?说理呀。从说明这个道理,然后引论跟经来证成;然后反过来也是,把这个经上面的道理说明了以后,再一步一步的推下来。因为根器的不同,层次的不同,所以自然而然他这么清楚明白,最上根的听了这个经了解了,不行,菩萨的论解释知道了,再不行,那么祖师们也跟我们最近,也可以说跟我们最相应,这是为什么他这么一而再,再而三,这个层次也有他的这样的特别的意义在里头。祖师怎么讲呀?说:

【“‘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拖破衣,唯著草秽,不沾金砂。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过,即便染著。故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说我们就像破衣裳的那个过失,那个破衣裳怎么样?拖个破衣,平常我们穿的衣服蛮好的,下面撕破了拖在地上,结果那个拖在这个地上面,拖到那里,那个下面那个地上那个杂染一起都沾上了。我们现在比较好了,那下面还有磁砖扫得干干净净。如果我们到乡下去的话,那个地上面灰尘,然后呢牛屎一塌糊涂,你跑到那里这些东西就沾到那里,好的东西一点都沾不上的。那么我们现在也是一样,说善知识的功德你都沾不上,而一点的过失你就被染上了。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这是他自己的切身的体验,以及他教诫弟子的所感受到看到的,用在我们眼前怎么样?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如果你自己不具足这个条件的话,善知识的真正的功德在那里,你看不见,但是善知识少少有一点过错你完全看见了,然后呢心里还嘀咕,然后你要去诽谤他,本来依靠的善知识,能够清净我们所有的罪障,结果因为你自己条件不够,他叫你说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这个要做,那个不可以做。本来这些都是帮忙你修行,现在受不了觉得这样,这个地方这个人慈悲,这个善知识不慈悲,你心里嘀咕什么等等的话,不但没有帮忙你净除罪障、步步上升,而且你造了无量无边的罪过,由此堕落,所以他说像那个破衣服一样,好的你就是弄不上,坏的一点点你都碰上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一卷B面


  这样坏的一点点你都碰上了,这个好可怕!所以在这里他告诉我们,说略略亲近悉无所成,前面讲的那个道理,略略的意思一下没有用,他下面还有详细的说明的,所以我们这里不深入地去讲,这个是说依止善知识的殊胜的利益。那么再下面呢?不依止善知识有什么大的害处?

【“第五不依过患者。请为知识若不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

  先把那个主要的原则告诉我们,假定说你想去亲近他,亲自去恳求他,做为你的善知识,而那个时候,你不能好好的如法的依止他,这种情况什么样呢?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眼前马上遭种种,这是花果喔!因为你造了绝大的恶业,那么将来呢?未来世,当堕恶趣。这个时间是无量无边,受不晓得多少苦。下面解释说明,先是用经上面来说明,

【“金刚手灌顶续云:”】

  这个经典里面说,密续里边说:

【“‘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

  那么这个经里边是佛跟金刚手菩萨的对语,金刚手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他在密教里是密部的主。说:佛陀呀!假定有人毁谤他的阿阇黎,他这个阿阇黎我们要了解是几种,于一般说五种:出家、羯摩、教授、授经、依止都是。不过这个地方他上面告诉我们,乃至于你听一四句偈,实际上你真正了解了以后,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阿阇黎,他成就你,使你成佛嘛。提婆达多就是世尊的一个最了不起的阿阇黎。我们总希望能够从我们佛开始,善知识开始一步一步上去,到最后任何人都是我们的阿阇黎,那时候我们就成就了。现在我们只看我们眼前看得见的,这就是我们的师长,说佛陀呀!假定有人毁谤自己的师长的话,那么他将感得什么样的异熟果报呢?换句话这个恶因将来结什么果报呢?

【“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

  世尊听了这话心里面马上觉得,说:“金刚手啊!你不要提这个事情,!你提起来那真是恐怖极了啊!不管任何人,天人世间大家都怕得要命!”但是还是要多多少少告诉你一点。说:

【“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

  勇敢的人才能听,普通听见了这个吓都吓坏了。

【“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

  说:我告诉你呀!这种人毁谤了自己的阿阇黎的话,他怎么样呀?堕落这个地方,无间地狱就是他的去处。这个地方是这个,时间呢?是无边劫,那你无法想像的痛苦啊!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可以毁谤老师。所以佛又告诉我们,假定说你们出家受不了,千万不要说,那地方不行,这样说:我现在自己条件不够,所以只好回去好好的努力,等到自己的条件够了再来。用到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如果这个地方待不下,最好的办法自己忏悔说:这个我现在条件不够,那离开。这个是最好最好的,真正说起来保护自己的最佳办法才是!那么上面是经,下面五十颂,那就是菩萨集的,事师五十颂,就是论亦云:

【“‘毁谤阿阇黎,是大愚应遭,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非人○神等,杀堕有情狱。”】

  前面就是这个,如果你毁谤阿阇黎的话,那是最大的愚痴,最愚痴的事情就是这个。那么要遭到什么啊?就这些,眼前的是啊疾疠诸病,反正世间所有的坏事情,通通可能碰的到,或者是全部碰到,或者碰到一部份。然后死了以后,堕落有情大地狱,大有情地狱。所以

【“终不应恼乱,诸阿阇黎心,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

  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要恼乱阿阇黎的心。他这地方特别说:不要恼乱阿阇黎的心。这换句话说:侍候阿阇黎,你要委屈求全,照著前面侍候阿阇黎的九心,说看这个师长欢喜什么,你委屈求全的,要想去体会他,这样才是我哪正确的做法。假定说你不了解又愚痴,这地方说的这点我们了解,实际上我们常常受不了,不能,那还是我们愚痴,就是我们无明炽盛,如果说你愚痴而做了以后,对不起,一定堕落。堕落到那里呀?无间地狱。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我说了这地方想起来了,这里,所以我觉得我非常欢喜,在这里跟各位同学共同研讨。有一天早晨,我在这里,真的还没有开始,时间还没到,大家已经到了大殿了,或者礼佛,或者站在这地方,那么有一个同修在后面按了一下那个电扇,他也怕热,吹,那时候我也不晓得什么?他不一定是看见了,回过头去就这么看了一下,他马上把那个电扇关掉了。那时候我心理非常赞叹,为什么?当天我没想这个事情,不过我前后曾经想过,我每次看见,一看见广老出来,我心里面总觉得,心里想这个他是我们的精神的、真正重要的背后的支持。依我现在的了解的话,一切在这个地方,只要他在这个场合之下,我们总是以他为主,你看他这个病的这么严重的人,跑到那个地方去,弱不禁风,你能吹那个风吗?前几次都这样,不过我觉得大家都非常好,还是尽量避开他,虽然避开他,那个风吹过来还是蛮大,我想讲了几次没讲,结果那天早晨,一看见,我心里真感动。所以平常的时候我们不大注意,而尤其是那个开关.那个同修,我最近那段时候的的确确在座有好几位,就是说很明确的,听见了以后马上身体力行,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就是这种地方,所以呀慢慢的我们只要去改善,自然这种情况都会产生很好的效应,这就是我们共同研究了这个经论的真正好处。

【“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札那释难论中,亦引经云:”】

  下面还是这个次第,经、论、祖师讲的,那个祖师讲那个释难,也是亦引经云:

【“‘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后世贱族姓。’”】

  不要说你一心至诚请为阿阇黎,就算你在那个地方跟他听了一个颂字,前面的宝云经上面,好几个地方印证了。所以很多地方引经上面来说明,乃至于你只听一个偈子,如果说你不尊重他,不把他看做佛这样的话,你就要堕落,百世生犬中。这个百世生犬是很长的时候,以后出来的话呢,贱族姓,还是下贱。这个法的珍贵是无比的,我们现在所以不了解,是为什么啊?我们烦恼太盛,这个非常严重的烦恼炽盛当中,体会不到法的珍贵性,你只要真正肯如理去修的话,那时候你才会慢慢的,慢慢的感受的到。所以修行为什么第一步一定要忏悔,一定要慢慢的净除,愈净除,你那时候感受都来了,那时候感受你进步就快了。这是我顺便一提,继续下去。

【“又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不但是这样,不但是前面所说的,你的功德没有生起的,生不起来,已经生起来的,就会退失掉。这样,你不依止善知识,或者依止的不如法,在这两种情况之下,你不依止善知识,你要想生功德,无有是处,依止了不如法也更是如此,已经生起来了退失,没有生起来的生不起来。下面引那个经,

【“如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王经云:”】

  三摩地经,实际上这三摩地王经,有的地方加了一个王,有的地方不加,那没关系。

【“‘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

  经上面告诉我们的,我们对这个师长住嫌恨心,嫌恨心─你讨厌他,因为讨厌就嗔恨心,就这个。然后呢?坚恶心,这个恶心还老在那个地方,这个坚恶心,这个软的起一念都不可以,你还把那个心老在这个地方,那是更可怕,前面告诉我们,你起一念的承事,就有这样的功德,你起一念的恶心,就这样长的劫数,你就住在恶道当中,所以说嫌恨心不可以,坚恶心更不可以,你只要一念恚恼,就是这样,恚是嗔,恼是恼乱,而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得功德无有是处,经上说的明明白白,你说要得到功德,!绝无可能,绝没有,应该怎么办呢?要作大师想。

【“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

  前面说是你讨厌、厌恶,现在你不讨厌,不讨厌还不一定够,要至诚的恭敬,恭敬到什么程度啊?把他看成佛,如果说你不能作大师想,在这种情况之下,说功德未生不生,已生也是退失,这样喔!不但是自己的阿阇黎。下面看:

【“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苾刍,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

  这是三乘的,说大乘的固然,本论主要的引导我们走上大乘的。就是小乘的,任何一乘的说法的那些比丘们,你对他如果不恭敬,不把他看成像自己的师长,像佛陀一样的话,这个时候你要想得到功德,都得不到。前面第一个是告诉我们毁谤不可以,那个地方就是说:你就是不毁谤你还要恭敬,不恭敬都得不到。不要说你大乘的,就是三乘的、小乘的,那说法比丘,你一定要把他看成像自己的尊长,现在我们这个了解,这个尊长我们会把他看成像所有的佛一样。如果你做不到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你要想得到法不可能,诸能得未得之法不可能,这已得者不退失,不可能。我们会想,会吗?好像我们平常的时候恭敬,当然有的人非常恭敬,可是有的人的的确确不一定恭敬,乃至于有的人,说毁谤随便的这个讨论,这我还不是懂得很多啊!那是我们对法完全没有了解,误解了。法的特质是什么?这个地方要处处地方要肯定一下,法的特质写在黑板上面,大家看一下。清净、寂静,如果我们笼统的说,清净跟寂静可以互通,如果严格一点说,清净是什么?就是在我们闻思慧当中,我们如理的了解,然后呢认真去做,那个时候还是我见还在,没有断,但是你随顺于法这样去做的,那个是清净;寂静呢?破掉了,那个是寂静,法的特质是这个。说现在懂了,懂了什么法?要懂这个,才真的懂法。假定说,这个文字语言算一算也算懂了的话,那这个录音带,留声机比我们懂得很多,书本比我们懂得更多!这个我们要懂得,不是说我听了一点,看了一点能说能道,这个叫懂得法,不是啊!这是懂得法必定须要的经过的几个步骤,这是他真正的重点,就是你听懂了以后,然后呢修学,净化你的杂染,然后呢能够静息你的染污、热恼,这个是法的特质。请问现在我们平常的时候听见那个善知识,嘀咕他,你心裹什么相啊?这不是明明热恼相吗?明明是杂染相吗?居然说这个懂了法,你懂在什么地方啊?颠倒啊!所以这个颠倒是莫胜于此啊!当你真正的跟法一点相应的话,你绝对找不到一点点这种状态,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文字不是说你看了一下懂了!懂了!那有这么容易的?如果真的这么容易懂的话,那这个佛法一点都不值钱,也不能称为宝。这个地方,所以我再特别强调一点,说平常的时候你觉得好像是很懂,那个都是我们的烦恼相、慢心,都是傲心、都是热恼心,高慢跟人家较量,都是堕落之因,持了戒觉得我持戒,他不持戒,跟法差了十万八千里;懂了一点,我讲的对,他讲的不对,跟法差十万八千里;真正你跟法相应了以后,净化这个,净化你的杂染相,这个就对了。你等到有了这个体验以后,你自然晓得这地方的这句话的意思,你绝对不会对你的师长起一念不恭敬,不要说师长,就是那个世间的那个十恶不赦的众生,你也都不会起他恶心,那个时候才是跟法相应的心;你看见他十恶不赦的,你怜愍他,这个人真可怜,我怎么样方法救他?那时候跟法相应,那时候你真的懂了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说未得之法能得者是无有之处,已得者不退失无有是处,为什么啊?

【“由不恭敬,沉没法故。’”】

  法这个东西是无比的珍贵,佛陀他老人家自己,一听见人家讲法,他马上竖起耳朵来了。阿含里面就有这段公案,佛陀不大舒服躺在那里,那么弟子们讲法,阿难他们正在讨论,谈到精进,佛陀马上就坐起来,阿难哪!你刚才谈精进啊?是啊!他无比的欢喜、无比的赞叹、无比的恭敬,为什么?佛陀之所以成佛原因就这样。他生病了,他一听见这个,马上至诚恭敬的,躺在那里马上坐起来,他没有一点点说,这些小孩子还讲那个东西,跑到我面前来班门弄斧,对不起,如果这样的话,他完全不是佛了。所以这个地方,这是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必须应该了解的。你不是要学佛吗?看看佛是什么样子的啊?你懂得了这点,你才会了解,为什么桑博瓦跑到任何地方,听见了两个人讲经,他跑的去听,听完了又说我的二业,佛陀不是很明白吗?成了佛了,他的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还是没了问题的,还是个初果的罗汉,讲到两个字,他好高兴,内心当中生起来了,恭敬法。所以我们现在反省一下,我们有没有恭敬?等你有了恭敬的话,你怎么可能去毁谤?你怎么可能去嫌恨?没有啦!这里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验,那就开始慢慢的懂了。

【“设若亲近不善知识及罪恶友,亦令诸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能生一切非所爱乐,故一切种悉当远离。”】

  前面是不亲近善知识的过患,这个里边就特别告诉我们,亲近恶友、恶知识的可怕的地方,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面,在正式说这些道理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个事实,有情他就是有这样特别的东西叫情,情这个东西不是你一个人单独生起来的,情这个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共同增长的,所以你绝不可能离开人家而独居,不可能的。但是实际上有没有?六道当中有的,阿鼻地狱的众生,他一个人,就他一个人,还有呢?生到天上的无色界当中众生,他是一个人,这样,有这两种人都是不能修行的人,他只是受那个果报。除了这个以外的话,他一定在“共”,其他的有情共处当中,那个时候如果你不亲近善知识,你一定亲近的就是恶知识,这个概念我们要清楚。所以我们在没有谈这个恶知识对我们害处之前,我们要了解,没有中立可能的,绝无中立可能,在这个地方如果要修学佛法的话,你要了解这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关于恶知识特别的行相等一下再讲,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你不亲近善知识,然后亲近的时候,恶知识跟恶友的话那怎么办呢?把你的功德渐渐的损减,一切的罪恶渐渐的增长,能够生起所有一切不是你欢喜的,一切的坏处都从这个地方来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一定要远离,那么这个地方呢特别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之下,你一定要亲近善知识,而在任何情况之下,一定要远离恶知识,为什么呀?因为你亲近善知识,一切的功德增长,亲近恶知识呢,一切的过恶生长。现在休息。现在我们就看一看,这个恶知识,经上面先说明,这个道理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亲近善知识跟恶知识之间,那么这个地方我特别提醒大家,你不亲近善知识,你必定亲近恶知识,这个里边并没有中立可言,不进则退。你拼命上进都不一定进的去,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所以这个地方没有选择的,不是我站在那里,我说赞成不赞成啊?也没有人举手,有人赞成的也不举手,有人不赞成的也不举手,这可以中立的,现在这里没有中立,你只有亲近一面。那么这个道理,目前眼前也许不一定了解,你们好好的修学下去,等到你觉得对法的行相有正确的认识的时候,你这个概念会很清楚。我说这个法相清楚的时候,不是说你文字上面能够辨别的清楚,法相真的清楚,就是你内心的行相看的很清楚,起心动念就是这样。然后那时候,你看别人大概也可以了解的,那时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的,这中间绝无选择的余地。我告诉你们,我自己的一个痛苦的经验,二十多年了,那时候我出家没多久,我这个胃一直不大好,那时候就比较弱,跑到那个地方去的时候,有一个法师I他非常好,非常同情我,看见了,这个人他多多少少大概也听说了我出家的因缘背景,所以很承蒙他看得起,他就来跟我说,送点衣服给我,然后就说某人啊!你身体不大好,要好好的多保重,小心啊!那时候我觉得这个法师真好,真慈悲啊!然后他就告诉你,你吃东西,这个小心,那个小心,那时我真的很感谢他,但是我后来了解,恶知识!我真进一步了解的什么啊?他的恶的真正可怕的地方,平常我们在恶当中不自己晓得在为恶,他倒是一番好心,那时候我处处地方觉得真是这个!这样啊!等到后来我慢慢的了解了,有很多人他往往一生在无病呻吟,还有呢自己觉得病,就受了那个病的磨折,我自己总觉得自己好像是蛮不错的样子,同样的受了这个困扰一生。我不妨把这个公案简单的跟大家说一下,作为你们一个最好的参考,千万你们不要跌这个觔斗。我从好的方面去说,我刚开始的时候,住在福严精舍,那么后来,福严精舍因为办学,我就到同净兰若,那时候还承常法师亲自送我去,那么常法师就给仁法师讲,说法师啊!这个人很不错的,不过他身体就比较差一点,那么承蒙仁法师也看得起,所以第一天晚上住在那儿,第二天早晨吃早饭的时候,仁法师就说,身体好像不大好,你自己小心啊!我就跟仁法师说,法师啊!你不要把我看成病人,我可不愿意把自己看成病人!仁法师很听得进这句话,我以后所以能跟他多少年,始终现在有这样的一个承蒙他摄受的,当时有两个大原因,一个原因我跟你们说过了,一个就是我这句话,我心里的确是这样,我一直觉得不能把自己看成病人,从不把自己看成病人,尽管如此,所以有很多小小的事情,向来是我也不喜欢吃药,吃药,吃它干什么?病倒再说,吃药增加麻烦,打起精神来做,但是后来因为我这个胃一直弱,后来到了美国了,那时候胃已经动过手术,动过手术总觉得这个地方不大对,到现在我还记得,就是第一个前面这个很慈悲的那个法师告诉我的,他身体也不大好,很多人都有胃病,他就说这个胃病应该怎么样?怎么现象啊?我就受了这个影向,牢牢的觉得,他也看了很多医学的书,现在我发现这叫什么啊?见取,这众生的这个见,见何之难拔!到了那个时候又胃不大好,那么就看医生,那时看了几次医生,觉得没问题;但是我受了先天的影响,我晓得那个中医治本的,西医治标的,西医往往等到你那个病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治了,我心里总觉得想,他是现在检查,检查不出来,但是那个根不拔掉总归在,所以自己以为自以为是,他医生说,你不必吃这个药,既然我想不对,我又拖了那么久,我主动的自己去买那个药来吃,前前后后吃了一年多。我现在这个胃不好,我现在回想起来,受这个绝大的影响,往往心里面自己觉得有病,就害在这个上头。所以,以后当然这个世法上面,佛法上面亦复如是,往往我们自己觉得,他在安慰你、帮忙你,然后呢?让你向上这个精进的这个一股力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二卷A面

  让你向上这个精进的这个一股力量,拿掉了,人家釜底抽薪,是把你坏的事情釜底抽薪,这种人就是把你好的事情釜底抽薪。你听了这个话觉得很来劲,本来你准备打起精神来向上冲的,他告诉你:“某人啊,你身体不好,好好的休息休息,营养营养。”你说:“对啊!早晨起来多睡一会。”然后呢这个地方该要要冲的地方,那个冲劲,他就不知不觉就把他拿掉了。真正可怕的还是这一些,这个时侯,你一定要有什么?要有自己的具慧才能够辨别得出来。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具三相,正住还不够,还要具慧,那个时候,你才辨别得出来,他是正说还是似说--似是而非的这种说法。看文:

【“念住经云:‘为贪嗔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

  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善知识;一切的恶法的根本就是恶知识,这恶知识就是你旁边那些人。他自己在无明当中,还是告诉你,就像毒树一样,毒树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根毒全部都毒,那个风吹过,吹过毒树的风吹到你身上,你就中了毒了,你完全不觉得,吹到身上你觉得蛮凉快。然后太阳来的时候,你就坐在树底下,觉得还很荫,你中了毒了。这个恶知识就这么个可怕法。

【“涅槃经云:”】

  用不同的经典来告诉我们、教诫我们。

【“‘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

  我们也对恶知识应该这样,就像这个菩萨防备恶知识,怎么个防备法?对这个恶知识的怕,怕到极点。醉象,在印度是最可怕的是大象,那个象己经调伏了,他平常不会乱发脾气的,一旦吃醉了,那就乱搞,这个野象,在还没有调伏的那个野象在森林当中,只要这个象群走过去,狮子老虎都会让开的,你可想而知,这个象多厉害,所以当那个醉象来的时候,那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可以说可怕极了,但是菩萨对这个恶友的恐怖远超过那个醉象,为什么啊?那个醉象最多把你命送掉,恶知识,不但把你的善根、命送掉,把你的净心,换句话说,把你的善根是连根铲除,这么可怕。这醉象把你这一生弄死如此而已,恶知识一定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这么可怕。这一生弄死,最多痛苦短短的没有几个小时,到地狱里是无量无边劫。所以

【“又说彼二,一唯坏肉身,一兼坏法身。”】

  这我们可以分别的清楚。

【“一者不能掷诸恶趣,一定能掷。”】

  醉象任何一样东西的伤害,他没办法把你送到恶趣。但是恶知识一定把你送到三恶道当中。

【“谛者品亦云:‘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此等虽闻正法宝,呜呼放逸堕险处。’”】

  万一、一旦你亲近了恶知识,这个恶知识像毒蛇一样,而居然你执取不舍,你还以为他,依靠他,就相当于这恶知识把你的心抓住了一样,那个时候,你一定远离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是什么啊?治疗我们无始三毒大病的对治之良药,这个东西你不要,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你听见了正法宝没有用,尽管你听见了,不要说听见了,乃至于你讲能说能道没有用。下面最后一句“呜呼放逸堕险处。”险处就是三恶道,放逸的话,精进的相反,本来佛法照著如理行持的,现在对你听见了没有帮助,你没有照著去做,而且不听,世间的恶人还不一定一定堕到无间地狱,也不一定堕落地狱里面去,这个修学佛法的而不能亲近善知识,走错的话,是一定堕落,而这个里边真正最可怕的,就是那个引导你的人─恶知识,这点我们一定要了解。

【“亲友集云:‘无信而悭○,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

  这个就是指出恶知识的行相,恶友的行相。第一句话己经包含了全部了,无信─没有信,那么这个信,大家要注意,不是说我信佛,不是,不是这一句话,这一句话不算,信的特别的行相--是净心为信。那我们怎么判断那个净心为信呢?所以一定要具慧。信的特质你能够净除烦恼的,如果你正确的了解了以后,这个人一开口,你已经了解了。平常我们常常会谈论是非,一开口你晓得,对不起,他既然在这个是非当中,他这个心当中不干净,在烦恼染污当中,马上远离,所以真正修行人,他必然是。你说真正修行人是非都不谈吗?谈!什么情况下呢?要辨别清楚,怎么样去恶从善,他辨别得很清楚,是!但是他绝对不是像世间上面的这种,谈论是非的方式。这个我们要差别弄得很清楚,修行绝对不是大糊涂蛋,修行是决定大智慧,他对任何一个行相判别得非常清楚,是、非,但是他的判别是什么?晓得怎么去去染转净,这个坏的,你怎么样去净除他,怎么样防止自己不受染,净化,然后怎么样去帮助别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有这个毛病你如何去帮助他,当然你还晓得他的病根何在,所以你一定,对方也知道他,可是这种知道的,跟平常,我们在烦恼当中这个行相绝大的不同,你后者的知道,你完全不动,所以你能够他的是非看得很清楚。另外一种的话,你自己完全缠在里面,你也不晓得自己染污不染污,实际上呢,一团黑,所以前者是正分别,这我们必须要的,后者是妄分别,这是我们要去掉的,而我们所以能够去掉妄分别,就是靠你那个正分别。在前头我们刚开始的正分别,是跟闻思相应的,等到你证到无分别智的时候,那个时候如如不动,那个是修相应的,但是修相应的这个如如不动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这个又错了,所以根本、后得等这种行相,慢慢地慢慢地我们了解,我们千万不要现在说: “你不要去妄分别。”实际上呢掉在大无明、大糊涂当中,什么是非不辨这个叫做修行,假定这样修行的话,那太容易了,你只要睡在那里的话,他不是修行吗?你在这儿什么都是不分别当中。所以佛经上面也说,那个螺蛳蚌蛤那种人,他是无分别,他岂不是也得了无分别智了吗?他根本分别不清楚是非善恶来的,所以这个我们要弄得很清楚,随便一提,这里你要分别得很清楚信的行相,把握住这点,好了,然后呢下面悭贪、妄语、离间等等!那是更糟糕的,更粗猛的,我们容易了解,妄语、离间,凡是这种人,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千万不可以亲近,不要跟那些人,这是恶人,所以这个恶人绝对不是今天跟你吵架,跟你骂,跟你吵,不是。佛法上面这个我们要了解。

【“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

  如果说,你自己虽然不作,你一旦亲近了那些人,对不起,人家总觉得你,实际上你自己也一定沾上,人就是这样!譬如现在人家随便来说,以我来说,我跑到很多地方,当然现在年纪比较大了,认识的人比较多了,以前我跑到什么地方,人家常常问,某人啊,你那里来啊?我就告诉他,我在那里,依止某法师,他一听,好好好,欢迎欢迎,为什么啊?我现在就沾了光了,不是我自己好,那就是我亲近的善知识。反过来,你今天什么地方,他一听的话,他虽然说好好好,心里面在这里好,心里面就想办法,怎么挡住你。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吧!就这样,实际上呢?从外面也说明里边,那恶名也增长。

【“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

  实际上呢,你一旦亲近他了以后,不但名誉坏,实际上状态呢?就这个,你一亲近他,对不起,他的过错你都沾上了,就像那个毒箭放在你的袋里一样,那个毒箭沾了那个,碰到什么,什么地方就中毒,虽然你自己不毒,可是你靠在那个地方,一靠近你也完了,所以

【“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

  这就是恶知识的特征,如一靠近他,那个罪过性罪遮罪种种恶因,以前有的你不能减,我们修行佛法,以前有的,要减掉它,现在你靠得了,不能减,不但不能减,你原来没有的,他也会让你增长,我们修行应该去掉他,跟他相反吧!所以他修行要靠善知识,要远离恶知识。

【‘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所以这个善知识告诉我们,下等的人,虽然跟那个上等人住在一块的话,勉勉强强跟成个中等,所以向上爬不容易;但是上等人如果说跟一个下等人,不待劬劳,你不要花气力的,跟他一样,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修学佛法如逆水行舟,拚命努力都来不及,所以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处处地方重视,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注意,修学佛法为什么常常说千万不要迁就情面,情面这个东西,就是本身最大的染污,在佛门当中,真正的大坏蛋倒是没有的,就是自己不晓得自己在无明当中,往往受这个害,然后呢我们情面所累,就跟著下去了,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我们今天虽然末法,在这种环境之下,居然还能够出家,那好不简单、好不简单!在座的诸位都是这样,大有前途,各种条件这么好,今天能够出了家了,要想把宿生的善根继续,记住!第一个重要的--要靠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则把宿生的难得难得积下来的这个善根,不知不觉当中害了,把自己送下地狱,那就太划不来。那么前面重要的己经都一一指出来,每一个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为了加深这个概念起见,请大家看一下这个科判。这个科判在最前面,最前面第一张的反面,“如何正依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正式修学佛法就是我们前面的基本的几个条件都具足了,然后呢,正式修学佛法之后,这里面分成功二部份,道的根本─亲近善知识,那么亲近善知识又分成功六个项目,第一个说明所依善知识的相,第二个说明能依学者之相。善知识应该有什么条件?那么自己去依靠他的,应该具足什么样的状态?每一个项目当中啊,要仔细地自己检点,然后呢有了这个条件,怎么样的依止?怎么样去依止他,后面又特别说明依止的殊胜利益,以及不依止的大的祸害,你每一个次第都认识、都了解、都做到了,那修学佛法真正说起来己经过半,“行百里者,所以九十里,过半。”你己经跑了九十里了,这千真万确的,将来你们自己好好的努力走上去看,如果说你一旦真正的依止到这个善知识的话,修行事情不难,这一句话我先说在这个地方,现在大家不妨慢慢地努力下去,如果说你们这一生体会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大家那个时候,大家值得谈恭喜恭喜。最后

【“第六摄彼等义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那个文,这个摄彼等义是什么意思呀?就是说,前面的主要的项目都己经说了,还有一点的结论以及有所遗漏的,没有交待清楚的,这个地方说一下。因为这个修学佛法,这一点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把重要的几个大纲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交待的清清楚楚。现在我们看:

【“世遍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

  为什么一般普遍的、共同的、没有例外的,特别强调赞叹、来称扬、来重视这个亲近善知识的这个道理呢?尊长瑜伽教授,教授,换句话说,我们修学佛法的重要的纲要,重点,这个重点说明什么?尊长瑜伽。说依止这个善知识,怎么样才能够依止善知识相应?瑜伽二个字是做对,不是说我懂得一个道理,道理懂了以后,你做了没有?做了以后,是对不对?对了以后,是不是跟他所说的相应?这个是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个重要,你做对了,下面的问题都解决了,可以这么说。就像前面所说的,已经告诉我们清清楚楚,然后呢下面要叮嘱几件事情,你道理虽然懂了,你虽然去做了,要殷重的去修,不是马马虎虎,所以说:

【“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

  假定你虽然修了,修的一趟二趟,没有用。所缘境就是我们所修的对象,我们心里面一定有一个所缘的对象,你念阿弥陀佛,就念阿弥陀佛,现在我们所缘的什么啊?贪嗔痴相,这是我们所缘的,不知不觉当中,所以才叫无明!所以叫大无明,所以叫痴相,就是这个,你真正去做的时候,你清楚很明白。当眼前好吃东西摆在那里,眼睛瞪得大大的,心眼比这个眼睛瞪得更大,那就是我们心缘这个东西的时候。反过来有一个冤家对头在眼前的时候,尽管你的面孔上还带著三分的笑,你这个眼睛也瞪得这么的大,那时候你心里就缘著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缘什么?缘这个法─怎么依靠善知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修的时候,次第就是照著前面告诉我们,他不是说一趟二趟,一趟二趟都不够,何况是我们懂了懂了,听懂了,书本一合,这个不够的。不过目前既然我们的重点先要了解、认识,重点是摆在这个上头的,是!有能力马上就修,没有能力,先把本论的整个的次第纲要了解了,然后一步一步的慢慢地深入,这样的作法,应该这样的认识,那么下面就是策励我们。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

  现在我们自己问一下看,我是不是?是什么呢?至心欲行法者,你是不是真正要想修行要走的路,现在有很多人说,我真是一心想修行,一心想念佛。不管你是哪一个,这看看是不是真正的心里面至心要想做这个。要想做这个,那么须恒,恒字恒常不断,亲近,亲近什么啊?最殊胜的善知识。这个最殊胜的善知识一定能够引导你,没有一点错误的,这是必需要的。

【“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

  怎么依靠呢?这个祖师告诉我们清清楚楚,你依靠他的时候那是战兢愓厉,就怕有一点点做的不对,这个是需要。说到这里,我也觉得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在座同学处处作为,可以做为我的老师,刚才说的固然是,其他的处处也是。有一天我在房间里面,听见那个电话响了,我就拿起电话来,一看那个电话不是我,找别人的,马上有一位同学:“找那一个?”他本来在那儿自己用功,听见了以后,真是我的善知识,尽管我,实在是谈不到什么,可是在那个地方,也只是像那个什么录音带一样,把那个我老师告诉我的,告诉你们一遍,但是他心目当中就很认真的这样,我觉得这是我的善知识。是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依善知识的相,就是他处处地方一心一意的。我看见古来很多那种大德们,他的的确确,就像是所谓的孝子心一样,他一天到晚想,这个善知识怎么样,他怎么样去承事他,就怕一点点的小小的错误的地方失责,说到这里,譬如我们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离开这里,那个离开这里的我没留他。他一来的时候,我对他印象很好,觉得这样,总是不管任何人,现在只要他肯跑到佛门当中,我总是无比的赞叹。他来了第二天早晨,正好有居士们来给我什么开心果,好像,然后呢我放在我房里,第二天早晨我就拿出去,我就跟他说:某人啊,你去供供佛,就这样,等一下拿到斋堂。他拿了这个东西放在那里一放,也就不管他了,那我也没有说他,又过了个半天这样。后来总算看见供在那里,我就跟他说:那么供好了,你收上去。他说下午供的,要摆到明天。结果交到他手上开始,到等到斋堂上面,三天以后。我一看非常可惜,我在那个时候心里想,我不晓得用什么方式能够帮他忙,但是我一定要努力去帮他忙。我所以说的这二个公案,同样地这二个人,我心里面,拿世间一般来说,说不定你们会欢喜那个人,但是我自己那时候开始,处处地方告诉我,这二个都是我善知识,我可不要学这个,应该学那个,是这里随便一提。所以他们真正的依止善知识,的的确确的有他成就的条件在,这是我们应该学的地方。下面告诉我们

【“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

  这是假定我们不晓得依止的道理去依止的话,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受害。这个是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要特别警惕的,要非常警惕的一件事情。所以现在很多人跑的来说,这个地方佛学院我去念书,你要想去念一张文凭,不要来;上次说的混混,那更不可以,一定要在这个概念上面,一开始弄得很清楚。所以对这地方的来说,在座的同修来的,极大部分我跟你们说,来了--试!试一个月到三个月,觉得不对,慢慢的回去,正好。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这里,你弄得不对的话,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损害,这又何必。

【“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

  比下面的都重要。这是基础,你有了基础的话,上面慢慢的没关系;反过来,你没有基础,急急忙忙找到善知识,垮下来了有什么用?所以他这个地方,大师特别告诉我们说,

【“见是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诸善士语,而为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

  所以现在大师,说他看见了这个是我们究竟欲乐的根本,我们现在要得到的真正的好处,应该是究竟的,这个就是成佛!成佛!这个要想得到成佛,这根本在那里?就在这个地方,依止善知识。所以他特别引经、论、袓师的语录。而这个经论是什么?无垢。这个无垢,实际上这个里面有二个条件,第一个这个经论本身是跟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法完全相应的,这个话怎么讲?譬如说像大乘法,那么就跟大乘相应的;如果说是学性宗,那么性宗相应的。所以他经论本身固然是没有错,还有呢机本身也是完全相应。这个机就不大容易,佛说的这个道理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应机本身又有相当的条件,现在大师离开我们有几百年了,所以我们要检点检点自己,使得我们也能够应他,那就对了。引了这个经论以后还什么啊?以易解,能动心意,这二句话。他虽然现在在这个地方,讲了经论,可是如果说,不说清楚我们还是不了解。我跟大家研究,我也本著这个原则,所以有很多好像很通俗,原因为什么?因为通俗,所以我们容易了解;因为通俗,所以我们立刻感受到,这样才对。感受到了什么?能动心意,能动心意的。那要转过来,否则的话,我们无始的无明像生牛皮一样,一动不动,那讲了半天有什么用?听了半天有什么用?所以这个时候原因是为什么?大师一番的苦心,我们现在也很认真的在这个地方学,而这样的解释却是符合经义的。能动心意不一定符合经义,讲得天花乱坠,讲错掉了,这个又害了,他还要经义完全符合。而把深奥的经义,经过这样的说明,我们如实的了解。那么这个大师也说“诸善士语”,那就是袓师的语录,这个地方真正庄严,这个才是我们的庄严。而这个地方所说的还是什么啊?“粗次第”,这是大纲,略为建设。所以在这个地方原则都有了,这个重要的一点都不欠。那么现在呢剩下来就是我们怎么去修行。如果要想了解得更多,“广如余处”,这我们自己去找。下面又来一段叮嘱,这个叮嘱实际上跟我们实际的状态完全相应的。

【“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亦难发生悔防等心,”】

  这是实际上的状态,我们现在怎么办啊?糟糕,烦恼非常的粗、非常的重,粗是指这个行相,重是指这个量。质、量又粗是又重,这样。那个时候完全要靠善知识来净化它,却偏偏又不了解,不了解依师的道理,这第一个难关。了解了以后呢,知亦不行,知道了不照著去做。在这种状态下,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本来依止了善知识的话,是净除罪障、积聚资粮,因为我们没有能够正确的如法行持,所以反而增长了很多罪过。那有了罪过怎么办呢?马上忏悔啊!结果呢?即于此罪亦难发生防悔之心,要去忏悔,已经造的要去忏悔,没有造的要防护。这个真正忏悔的时候,一定要这样的,这是大师特别这个地方,真是老婆心切。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二卷B面

  大师特别这个地方,真是老婆心切。我经常犯的,这个地方经常犯的就是这个,仔细翻翻、仔细的翻翻看。所以

【“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前面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要看那个道理,这个道理就实说来就是对我们最切身相关的。他照著去做,对你有这样殊胜的大利益;不照著去做,对你有这样的严重的害处。那么为什么我们了解了以后做不到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这个业力很重。所以他下面告诉我们,我们真正重要的应该什么?数数思惟。这个“数”就是我们的业流,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业流非常强,所以听的时候尽管很好,听完了,这个业流又来了。那么你唯一的办法怎么办呢?就是听完了以后,马上去思惟、观察、深入,那个才是真正产生功效的。所以以前最早的时候我曾经说过,我们现在往往有这个感受,说这个佛法上的道理是明明知道了,但是呢就偏偏做不到。为什么?跟大家提过这个事情,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同修有这个感受,原因在那里啊?就是这个,对治它的方法呢?数数思惟。第一个不懂,固然一点办法都没有,懂了以后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你没有如法的修持。所以这个地方,现在的修持是思惟、多去思惟,思惟说你做的有什么殊胜的好处?不做有怎么严重的害处?有了这个,你会心里想努力去做了。那么进一步,你就觉得如何做法?然后你这样去做,那就知道了、你也做得到。所以我们前面说得明明知道了偏偏做不到,实际上没有正确的如法的知道。
现在我们动不动说,你就不要妄分别,你不要分别就行了嘛!好像这一句话说起来好简单,结果真的做到了吗?对不起!一百个人,一百个人做不到,说实在话是这样。为什么原因?就这个次第你根本,就是把这个大原则,我们就像看那个太空上面的人造火箭,这人造火箭大家知道了,知道是知道了,它在天上、我在地上,相距十万八千里,了不相干。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每一个地方的次第告诉我们,我们就可以如实的走上去了。

【“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

  说我们以前无始以来没有如法依止,那些罪过现在了解了,第一件事就把它忏悔,以往的忏悔。以后千万不能再做,所以防护以后。罪障消除了以后,自己努力去修习,使自己成一个法器,成了法器才能够接受佛法,能够接受佛法如理修学,才能够成就,那个完全靠善知识。所以我们现在真正修行的是怎么?是这一件事情,然后数数思惟说圆满善知识德相,这样。现在我们偏偏没有,为什么?很简单--业感缘起、障碍重重。所以因为这样了解了,只要你肯努力,于是罪障除掉了,资粮积聚了,你只要下这个因,将来一定感这个果。那你现在忏除罪障、积聚资粮,为什么?说目的是为求这个,所以他说积集资粮、广发大愿,说我要成无上菩提,要想成无上菩提必定要走这个路,这就是我们现在发的愿。你能这样做的话,那么种了这个正确的因,因为得到了这个正确的因,所以你将来得到这个果。所以在你还没有证得无上大菩提因之前,你一直这样子努力,这样努力有这个因,将来自然感这个果。所以我们现在真正要忙的就是忙这个,你有了这个因种下去了以后,自然而然将来文殊师利菩萨,也会跑到佛城的东边跑得来说,某人啊现在你要求了,你要怎么做啊,五十三员大善知识都等在那个地方,他已经等了无量无边劫了,我们就是不成气候。这个话我想我们大家了解,没有一个佛菩萨例外的,他要救我们,无量无边劫都等著我们,就是我们没有这个条件,没有成就这个法器。一生取办不难,关键在那里?就在这里。

【“若如是者,不久,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

  我们能够这样去做的话,不要多久,为什么?罪障清除掉了,资粮集聚嘛!你有这个因,当然马上就感得这个果,这不简单嘛!所以我们想,成佛遥远得不得了,不遥远!善财童子一生取办,你只要因地做对了,就是啊!那么这两位是,一个是大般若经当中的常啼菩萨,一个是华严经当中的善财童子,这个公案在这里不详细说了。常啼佛子就是大般若经当中的,为什么叫常啼?他为了求善知识痛哭流涕,乃至于他自己把那心都挖出来给人家,求善知识这样艰难法。善财童子,那我们比较更熟悉一点,你能够这样做,不要多久就可以、就得到,那么这个是善知识那方面。我们现在晓得了,原来修学佛法从这里上去,我们要感到庆幸,真正难的你找不到这条路,现在找到了,走起来是容易的,将来你如果正确的了解的话,我现在的认识,不走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走是一件很省力的事情。我们大家会想,那个修起来这么个难,你怎么说这个不走是难,是走反而是容易。这个道理说起来真简单,我们人人都可以体会得到,就这样。平常我们修行,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业障在这里,所以这修行的真正很多状态、障碍没除,重重障碍你当然没办法,资粮没积聚、路途不晓得,所以难。等到你真正了解了以后,为什么容易?清除掉了,当然容易。譬如我们现在来说,世间的很多好的事情,哪有一个人不想的?人人想,叫你不去做,谁都不愿意。有一个好东西摆在那里,叫你说坐在那里你慢慢的去吃,你受不了。为什么好东西在那里的话,叫你不去吃,我们的的确确,就一个劲儿叫你坐在那里,坐不住,站起来去走是远比坐在那里来的容易,那我想我们大家体会得到的,对不对?为什么?那就是你内心当中,如实的了解这个对你有好处,然后升起来推动你的力量,那个时候做起来就很容易了。佛法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脑筋里都有的染污,等到你真正认识了我们真正要求的一切好处,都是靠什么?这个法财,佛法之财,那时叫你不做是难的,叫你做是容易的,我想这个大家可以体会得到。最后说一个最切实的一个例子,那现在我们大家住在这个地方,忽然之间大地震了,人人夺门而出,叫你坐在这里真难,要有一点本事,你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你还坐得住,否则的话一定逃出去,是不是逃出去比坐在这里远来的容易啊!所以我们不能做的原因,就是你没有如实的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所以真正难的话,还是在正知见,你正确的了解了以后,人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说修行真容易,现在的难关就在这里,他一关一关给我们的突破,每一个地方指出世间的真相来。好,我们继续下去,说现在晓得了这个亲近善知识,那么善知识就要修,所以前面、后面都要修。所以这个修的时候,把那个修的道理,这里简单说明一下。现在我们很多人动不动讲修行修行,说起来怎么修行都不知道,我们把下面这个简单的这个道理一看,我们那时候才晓得修行原来要这样的,那个时候再谈修行不晚!下面看

【“略说修习轨理,”】

  这是把他修行的纲要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方式是怎么样的?道理是什么?说修行的道理是这样的,应该如何的方式去做。现在我们看,

【“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第一个呢先正明修的方法,第二个有很多错误的,这个错误的一定要拿掉,这个非常重要,那个错误的不拿掉,你弄不上去的。譬如我们现在烧饭也是一样,烧菜也是一样,你泥巴、毒药你不拿掉去烧的话,对不起!这个吃下去把你吃死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修行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太多的这种错误的概念梗在那个地方,弄了个半天,不得进步。真的说起来不得进步是大幸,实际上你进步了─堕落,因为那错的嘛!就像刚才说的那个比喻当中,你那个菜,农药没拿掉,泥巴没拿掉,不烧摆在那里还好,烧好了吃下去的话,不死也得大病一场。所以他下面这个破除邪执非常重要的,那我们一条条看下去。那个正明修法分成功两样,

【“一、正修时应如何,”】

  正确修的时候怎么办?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在没有修的时候如何。平常我们这样修,譬如说我们讲早晚殿、礼佛、念佛、打坐,那么早晚殿下来以后怎么办?打坐完了又怎么办?他这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告诉我们。你真正了解了,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一点都没有错,二十四小时,所有的时间都可以利用,时间是这样,做事情呢,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在修行,这么好法。打坐的时候固然是,下来还是;吃饭的时候固然是,睡觉也是!现在我们真可怜,不要说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不行,就是打坐的时候也不行,打坐打妄想,然后上早晚殿也不行,真是可怜!现在看看他怎么告诉我们的。好,我们现在继续下去,说这个正修行是先讲分成三部分,

【“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结。”】

  说做的时候前面要有什么准备,有了这个准备正式做的时候如何做法,做完了以后应该怎么样来回向,他每一个地方非常清楚!其实我们中国的袓师没有一个例外的,不要说很深的大经大论,天台的小止观,这个我想最简单吧,他也说的很清楚,你还没打坐的时候前面应该怎么办,做完了,坐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坐完了以后说入、住、出,三个很清楚嘛!入是前面的加行,住是正行,出,出的时候就是这个地方结行。所以凡是正确圆满的教授、无垢的教授,一定这个次第完整的,绝对不是我们现在修行,你不要分别,如如不动就好了,那有这么简单的事情!佛陀已经是十地菩萨了,最后生菩萨,不是十地菩萨,等觉上面他还要修了很长一段时候,要这么苦行!那我们就是一句话,居然就把事情弄了结了,那不是一个大误解吗?很清楚。我们现在看下去,说这个地方,现在正修的加行是怎么样的,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师传记,”】

  这个有六个。下面这句话记住,凡是这个地方表示我们现在这个地方的教授有圆满传承,绝对不是现在我们乱来的,同时我们听见了这个以后,要晓得说有的人告诉你这样,有的人告诉你那样,你看看他告诉你的传承如何。所以我当年去学的时候,刚开始的讲一般道理,他没有;正规讲的时候,这个老师一定说的我这个师承那里来的,说的很清楚,说我的老师谁,老师的老师谁,然后追逐上去的时候,阿底峡尊者什么。上面大家晓得就不谈了,这个地方你别小看他一句话,所以以后我们真正学的时候,你了解一点普通知识没关系,反正随便谈谈,你要真正的摸进去的时候,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看下面的这些条件,

【“谓善洒扫所住处所,庄严安布身语意像。”】

  那个就是净地跟奉圣,我们把佛的擅场弄弄干净,弄得非常干净,然后把佛像安布起来,这是第一个。“身语意像”身像就是现在我们的,或者是雕塑的,或者是画的;语就是经典;那么意是什么呢?意就是我们自己了。真正说起来,这个身语意像,意就是教授的,这个善知识的教授,供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意也可以说就是亲近的善知识,才能够把真正的重要,能够传递到你心上去,第一个。第二呢,

【“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

  供养,第二个。所以种种的庄严,这是为什么?譬如说像小乘当中,这个破坏鬼神村(指草木等)不可以。乃至于唱念,不可以。但是在大乘当中,现在这里我们这个地方要供养佛,这些都可以了,这是庄严供养,第二。第三呢,

【“次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

  那么第三个呢,就是正式开始修的时候,一定有姿势的。那么姿势怎么办呢?他就告诉我们了,假定说你昏沉重,那么经行。平常的时候呢,主要的是打坐,除贪欲等等盖的话,那么应该打坐。这个打坐的时候,怎么办呢?他不要求我们苦行的,“安乐卧具”,坐的越舒服越好,不过不要贪舒服哦!他所以舒服就是不要你心里面,真正做的时他有一个原则,就是你全部的精神对住在你这个心念上头,现在很多人家,刚刚修行的时候,他先不讲心里怎么用这个功,他先讲怎么打坐,然后学那个不倒单,弄的个苦不堪言,就是这样,那真自己跟自己做冤家,这个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当年我的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不要管那双跏不双跏,你能坐固然好,不能坐,两脚伸开。当时我听了,别人告诉我这么认真坐,他怎么告诉我这样的?后来真正的好处就是这样。所以有一段时候专门跟他去坐的时候,他乃至于说:好,你睡下来。妙啊!你照著他办法去做,怎么做就怎么得到好处。但是正规的来修的话,最好是打坐,那是千真万确的。其他的就是这种情况下怎么调治你的,在这里现在我们暂时不谈。这是告诉我们的这个理路,就随自己的相应的为宜,所以说你拜也可以,是行也可以,乃至于睡也可以,后面就告诉我们睡觉的时候该怎么用功,吃饭的时候该怎么用功。当然这个这是修礼仪,正修的时候主要的是打坐。那么再下面这个,第四个

【“既安住已,归依发心,”】

  下面是归依了、发心了,归依跟发心是两件事情。

【“决定令与相续和合。”】

  这个归依也好,这个发心也好,要怎么办啊?这句话注意,要跟相续和合,而且决定要做到。什么是相续?身心,就是我们的身心。为什么叫和合?或者说什么是和合?我们现在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然后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念过了。请问这样的皈依和合与否?跟身心和合否?不和合,跟嘴巴和合的,耳朵和合的,所以袓师告诉我们,这个叫若耳出口子学。他下面说得很有意思,口耳之间短短数寸,何以美语堂堂七尺之躯?我们这个身体堂堂七尺,你耳朵听见了,嘴巴里念出来这么一点点,这个一点点东西,没办法对你的真正的身心有好处;实际上呢里边意思就说,你真正要皈依的话,身心要和合,那个时候你会感觉到,一心一意皈投、依靠,你没别的了。现在我们皈投的依靠的什么?无明相应的东西,平常的时候痴痴呆呆睡觉,这是我们要皈投依靠的,吃饭这是我们要皈投依靠的,聊天是我们要皈投依靠的,我们都在这个里边。碰见一点小小的不如意,大家起争论就是这个,当你真正皈投依靠的话,那些人都不要了,一心一意抱著这个三宝。如果说你现在念佛旳话,你的确会这样的,那有一点闲功夫,这个是真正跟身心和合的时候。所以这个皈依也好,发心也好,绝定要做到这一点,这个是原则。那么他现在的皈依怎么办呢?现在说

【“于前虚空明现观想,”】

  就是说教我们观想,说前面的上虚空当中--观想,要观想到什么?显现,而且很清楚的显现。显现些谁啊?这个传承。这个传承分成功两部份,一个是 “广大行派”一个是“深见派”,一个是代表方便慈悲,一个是代表智慧;一个就是弥勒菩萨所传的无著菩萨这样下来的,一个就是文殊菩萨、龙树菩萨传下来的。从佛开始传到这两个菩萨,然后每一个传承,代代不断的一直传到你的老师这样,老师传到你的身心上面。还有呢除了这个

【“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

  就是这个。这个传承,从佛菩萨开始一直传下来,传下来,周围上虚空当中无量无边的佛菩萨,还有声闻、缘觉及护法,这个就是你要归依的对象。正式我们修行从那里?从皈依开始,发心等等。皈依,皈依谁?皈依这个。所以平常我们真正真的念佛、念佛,什么叫南无?南无就是皈依嘛!就是这一个,真正要念就是这个。这个是完整的教授,在这个完整的教授当中,我们修的就我们相应的各别的法门,那你说一心南无阿弥陀佛!你就懂得怎么去念这个,懂得了这个总则以后,然后用那个总则当中修你的特别法门,就非常容易。关于皈依的道理后面也有详细说明,假定你真实懂了,照著去做就对了。万一不行怎么办呢?他下面告诉我们了,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都还不够,所以

【“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唯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

  假定我们自己的身心上头,这样子我们没有这个善根,这个善根需要什么?要罪障净除、资粮集聚。这个资粮是顺道的那个顺缘,所以能生起的这个顺缘是什么--积聚资粮。还有呢?障碍要除掉,所以逆缘就是障碍,如果说障碍没有净除,资粮没有积聚,这个两个不具足,这两个什么?修道的助缘,如果是没有这个,你拼命的虽然去,跑到那里要想观想什么,没有用!所以如果说你没有两个助缘努力去修这个行相的正因;所谓正因,就是现在你因地当中努力--观,观了半天嘛接得过,就观起来了;如果没有这两个助缘,你怎么弄也弄不起来。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

  那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下面这个七样东西,来调治自己的身心。这个怎么调治呢?就是净除罪障、集聚资粮,这个七样东西,包含了所有的净除罪障跟集聚资粮的重要,实际上这个七样东西就是我们的十大愿王。所以我们现在看这个十大愿王,好像是善财童子到最后导归极乐,现在我了解,是的,最后是拿这个导归极乐,千真万确。请问现在你下脚第一步,我们绝对不是凭空,你下脚第一步因地当中走对了,始终走这个走上去,假定你因地当中把这个拿下去,现在做对了,你就走这条直路,最后你拿这个功德圆满的时候--成佛。为什么?成佛没有别的,把那个障碍彻底净除,把那个功德圆满的集聚。现在这两样东西,这个七样东西也好,这个十样东西,包含了所有的净除罪障、积聚资粮。当然嘛!所以你因地当中第一步是这个,到最后一步还是这个,圆成佛道。这样的好法,这么的简单!现在我们妄说,这个十大愿王好像善财童子,到了那个时候才修的。不是的,现在下脚第一步修,你能下脚第一步修,你是走的个直路,如果说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求往生的话,那上品。关于这一个十个内容啊,这里不细细的讲,我这是比较简单一点的说明。他为什么说成七支呢?说成七支不是十支呢?这个地方有几个开合不同,我们现在这个属于礼敬,是礼敬一支,然后称赞是一支;他那个礼敬并在一块的,所以摒掉一支。还有呢?他后面那个回向,我们这个回向,从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以及普皆回向,三支,分三支。他现在这个里面三支并成一支,又少掉两支,所以这个前面少掉一支,后面少掉两支,最后合成七支。而这个七支的内容,跟我们的十大愿王,完全一模一样,你们不妨把那个先看一看。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十二页,关于这一部份,现在就讲关于正规的修习,现在我们讲修行、修行,他有他的原理,有他的方法,那么平常的时候广泛的来说,那么二十四小时时间,任何事情没有一个不在修,乃至于吃饭、睡觉。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原则,把握不住这个原则去修的话,那尽管形式在这个地方,实际上内涵不是。所以我在这个黑板写这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太多的人,不管是打坐、参禅、拜佛、念佛,为什么修了半天效果不太明显,或者不大。效果是毕竟有的,这一点我们是肯定的,所以不大的意思怎么说?你学禅希望开悟,弄了半天没有消息;学净,希望往生,弄了半天没有消息;学教亦复如是。所以这个道理我们应该了解,了解了这个道理照著去做的时候,那么你行、住、坐、卧随宜威仪都是。当然最主要的是在做的时候,乃至于做了以后怎么办,他都有完整的理论,以及正确的方法,我昨天已经简单的说了,一共有六个步骤,实际上前天、昨天已经说了五个。那个地方到这里为止,只是讲皈依,实际上我们修学佛法,整个的就是皈依开始,这个是一个关键所在。谈到皈依,我们想像当中,好像很简单嘛!跑到庙里边跟一个师父,然后呢受个三皈依,磕几个头,然后呢有的时候送一点供养,一个红包,好了,就算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三卷A面

  然后呢,有的时候送一点供养,一个红包,好了,就算啦!是的,这是结一个缘,就算结个缘,好像很平淡,也有它的殊胜意义。但是,是不是就这样能够增长功德?不一定,要看它的内涵,这个内涵是绝对的重要。假定你对皈依这件事情了解了,做到了,马上产生效果,什么叫做到?上面,昨天已经告诉我们的,必定要跟相续和合。这个皈依,跟你的身心和合的,那我们说,弄了个半天,怎么个和合法呀?说实在的,这点我们都不懂。不要说初机的人不懂,乃至于很多久修上座,也未必见得了然于心。可是这地方并不是那些久修上座,毫无消息啊!他有的。很多人,他在做,但是,他不一定了解这个道理,这个倒是很普遍的。如果说,我们只求自利,那个没问题,你简单解决了以后,像辟支佛,他自己完全觉悟了,叫他说法,他说不来,显一个神通给你看看。那么小乘的很多声闻圣者,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现在想学大乘佛法,要想自他兼利,而真正的目的,要想彻底解救法界一切有情,到了那时候,你开不了口,这怎么办?所以关于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而实际上真正说起来,假定我们现在了解了,你跨出去的时候,那是事半功倍;否则的话,我们糊里糊涂,做了半天,不晓得我现在这一念,对不对?碰巧的碰对,碰不巧的,碰错也不知道,那只有死命的硬来硬作。这样,这个东西就是,花了太多的时间是得到很少的效果。关于怎么样相续和合,这地方所以不讲,因为这地方,约略的大略的说一下,把那个纲要告诉你,这后面我们顺著这个次第,一步步下去的话,它会告诉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第一步皈依。皈依是什么?什么样才是皈依?这太重要了,太重要了,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我最受用的一件事情,没有别的,就是皈依。还记得几年以前,那时候,我到台中去拜访李炳老,那么谈起来,谈起来了以后,这个我也给他说老实话。我说我学了这么十多年了,到现在为止,发现还在学皈依。他老人家听到了,很来劲!他也说,他修了一辈子也学这个,看看皈依两个字不是那么简单,就像我们昨天曾经谈起过了,说我们懂了,真的懂了吗?大成问题,文字上面懂,那个是世间的,你如果不能深入,戏论、魔业,就是这个。那么,现在我们说,弄了半天,我们进不去,怎么办呢?它告诉你,原因是你这个助缘不具足。助缘有两种:障碍没有清除,那么要忏悔;资粮、顺缘,没有积聚,那么要努力,在这种状态当中,就告诉我们,修行那个七支,“以治身心”,治就是净治、调治,这就是十大愿王。现在我们看那个文,四二页第四行。

【“其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

  支第一支,实际上这个礼敬支,包括了十大愿王两支,第一、第二,那么这个七支当中的,这个礼敬分成功三门总礼,跟三门别礼,总礼是一起的;别礼是身、口、意方面。那个颂字就是“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就是这个颂。它那个 “等”字的含摄,我想这个十大愿王,普通我们在座同修大部份都很熟悉,礼的对象,是三世的,是十方的,一切的人师子,就是佛陀。然后礼的时候,我以清净的,“清净”的这两个字,要注意啊!昨天写在黑板上,清净跟寂静这两个字的差别。如果说,广义的来说,清净也可以含摄寂静;如果说仔细的说,清净跟寂静,不太一样。那么对我们现在凡夫来说,我们能走的,就是清净,这个非常重要!关于这个概念,我会一一指出来,真正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的,就是这个地方。你能够以一念清净的,礼一下佛的话,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不得了的大,经上面告诉我们说,你如果能一念清净的礼这个佛塔的话,那么从这个下面,向下一直到那个金刚际,你礼的这个范围之内,这个土磨成功细砂,细末,每一个末一个单位,你就将来得到如此多的转轮圣王位,不得了!你现在我们脚底下,随便挖一个土,不得了!然后像你身体当中,一直到金刚际,不得了的!然后磨成粉末,你能够清净礼佛之功德,这么个大法,所以说,这“清净”两个字,不要轻轻放过。礼的时候呢,身、口、意而且一切遍礼,没有一点剩余,这个是总礼。所以它下面解释。

【“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

  然后呢?

【“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

  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就是恭敬至诚,“随他转”要了解,什么叫“随他转”?有几种形式,有一种随他转,属外境的随他转,别人也拜,你也跟著拜,大家在这个地方,大家都在拜,你也不得不拜,就是这种味道,我们上早、晚殿,很多情况之下苦苦恼恼跑得去,那是随外面的他转;还有一种呢,虽然没有外面,你自己在那儿拜,但是随烦恼转,这个仍旧不相应,要怎么样才对啊?如法的、如理的那个时候去拜,那个时候就是清净的礼,这个概念。现在呢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大家都会说要清净的,不要这样,什么是清净呢?假如你们已经懂得,非常幸运,去努力!如果不懂的话,好好的努力学下去。那个地方,我会非常细致,也可以说很实在,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佛法,那不是说文字上面讲的懂了!你真正做到了,你心里很清楚,随时随地一检查就晓得,现在是杂染、是清净的?是迷迷糊糊的?还是非常正确的?所以那个时候不要等到说临终的时候,然后看看,等阿弥陀佛来不来接引,那有这样的事啊?那时候太晚了,你当下一念一拜,你就很清楚,平常的时候,你积累的就是,你摆的那个帐,就是摆在那里,你每天就算下来,今天赚?赔?看得清清楚楚,一天是如此,一个月如此,一年是如此,到那个时候,临终的时候,你自然很稳当,很有把握!这个差别就是差别在什么呢?一个是文字上面了解,一个是文字所指的我们相续。换句话,我们身心上的行相,清清楚楚。下面

【“智军阿阇黎释中云:”】


  那位是个大祖师解释。

【“‘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

  拜一个佛,就不得了,刚才说的这个,是拜一个佛的功德就这么多,现在呢十方三世,无余遍礼,你能想像得到这个功德之大吗?那个还是七支当中一支哦!那么这是总礼。

【“三门别礼中”】

  然后呢?身、语、意。

【“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谓以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其福尤大,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那么,别礼呢?就是下面那个。“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等等,下面一共有几句,大家都了解的。这个意思说,一时方、“时”就是三世,“方”就是十方,这个包含了什么?包含了法界,无尽的法界,统统在这里。那么然后呢“一一”,你的观念去缘想这个,平常的我们那个“意”,是攀缘的什么?外境是一种,里边是一种;不管是,若外境,若内境,都是烦恼相应的,现在不是,我们要一心至诚的去缘这个,就像眼前一样。所以这个文字很容易懂,除了这个以外,还要以普贤的妙行,发净信力,这样。这个以我们的情况看起来,好像我们很难做到,是!的确,以我们现在情况来说,是很难做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大家要了解,我们现在到这里来,学佛的凡夫,这是我最究竟的目标,所以我们盼望的是将来得到这个圆满的果。请问你要得到圆满的果,现在该下如何正确的因?了解吗?非常清楚,每个地方,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说:“我是凡夫啊!”这句话对不对?对的。下面一句话,就不一样了,平常我们说:“唉呀!我是凡夫啊!”那好,停在那里,坐在那里,等那个佛果天上掉下来,完全错误。下面说: “因为我是凡夫啊!所以努力在因地上面,积正因资粮。”这就完全对了,你要积正因资粮,要有正确的方法哦!那个时候你了解了正确的方法,照著去做,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一步一步的向前上进。所以说:“我现在是凡夫啊!所以我要赶快努力!”你绝对不会停在这个地方,因为你赶快努力步步上升,所以不知不觉当中,慢慢、慢慢的,一步靠近一步,就接近了。就像我们平常念书一样,平常世间再难的东西,你没学的时候,停在那里,觉得难得不得了,它有一个很善巧的方法,先到幼稚园里面去,他跑到幼稚园做一些什么?简单极了,小猫跳、小狗叫,来来来!去去去!这个不用幼稚园也会呀!但是它有它的道理在,你去了以后,弄弄很欢喜。刚去的时候,让你有欢喜,然后呢,一步一步上去,你不知不觉当中,到了二十岁,三十岁,你就成功一个大学者了,你样样可以行了!在你真正过程当中,你并不觉得这难得不得了,所以你们到这个时候,就信得过一句话:“修行不难,任何一个时候,你只要跨一步,但是你必需跨一步。”这个时候你了解了,你跨了没有?这个跨跟原地踏步是二件事情,跨是要向前的,原地踏步已经不可以,弄得不好,我们往往向后转,在向后退。真正重要的在这个地方,修学佛法,亦复如是。所以这个地方,就谈到什么?质正量圆、次第无误,等到你最后到等觉成妙觉的时候,还是跨一步!因为还是跨一步,所以我们释迦世尊,坐在那个菩提树下,抬头一望,成了佛了!不是吗?他也这么一下,但是他这个一下,怎么呢?就是这么一来,我们现在这地方,亦复如是,所以这个普贤的妙行,我们现在走对了,下脚的第一步,就是千万不要说,这十地菩萨的事情!对的,这是十地菩萨的事情,从那里开始呀?从我现在开始,你想不想学佛,也就罢了,赶快回家去,慢慢的忏悔,供养三宝,积了善根再来。跑到这个地方来的话,那就是正式走的时候。所以我这一点,为什么说,我们这里有一位老上座,昨天,那个如实法师他说,他是在这地方该吃该坐的,我为什么赞叹他?他这样,他还是这么努力的在这里学,所以我们年青人,想到这里该惭愧。反过来说,这个真是我们的老师。那么现在我们下面说,我们能够这样的因地当中,有正确的认识,照著做对了,发起那个净信力,这样去,所以这个是产生这么大的功德,因为你有这个功德,对你以往的罪过来说,抵销了,净除罪障,抵销了以后,向前来说,资粮集聚了。那么这个别礼当中的 “身”。意敬礼呢?“意敬礼者,‘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那个就是于“一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这个就是我们的概念,所以这意敬礼,任何一个最小的微尘当中,就有微尘数的佛刹,有微尘数的菩萨等等围绕。关于这个概念,应发胜解,在这一段话当中,重要的要发“胜解”。什么叫胜解?就是对你所缘的那个境,确定不移的,不为他转。平常我们心里面浮浮泛泛,这个不是胜解。胜解的话,就是确定不移的,那么这个我们现在就是马上用得上的,当我们有了这个胜解以后,尽管眼前我什么都看不见,可是我确定晓得:我,现在在无明当中,像一个瞎子一样,看不见,可是佛菩萨的光明,就像我虽然看不见太阳,像瞎子看不见太阳,可是太阳照著瞎子呀!所以你心里面,这么确定的这样的心念,当你想著,你虽然看不见佛,可是佛是明明白白坐在你面前,瞪大你的话,你自然的非常恭敬,非常至诚,那个时候,这个相应的功德,一一都启发增长,这个是意敬礼者。

【“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者,谓因即是舌根,(此与汉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辞。”】

  那么这个,它下面说与汉文稍有出入,这个我们汉文系统当中,就是第二支,“称赞如来”,实际上呢它并归在礼敬支当中,礼敬礼 “我们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就是这一个,这个内容虽然描写的时候,容有出入,可是它这个,你了解以后,照著去做的话,这是一样的,所以这是第一支,这个是礼敬,那么包括了十大愿王里头两支。第二支是供养,就是我们的第三支。

【“供养支中,有上供者,”】

  供养分二个,一个有上的,一个叫无上的。有上的,就是我们普通的。

【“‘以诸最胜’等两颂。”】

  那颂文是,“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亦供养诸如来。”就是这里。那么这个两颂,什么以最胜的妙华,最胜的香。

【“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

  “华”就是散的一朵朵花;“鬘”,就是把那个花连串起来的;

【“此二种中,皆有一切,或实或假。”】

  什么是实?实在的;什么是假?那是观想的;

【“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

  “弦”,就是弦乐器,吹的话,就是管乐器、铜管乐器等等、木管乐器,都在里,萧、笛、喇叭都是吹的,弦乐器那是钢琴,那么小提琴,这是弦乐器,那么像我们这胡琴什么等等。

【“若打若击。涂香者,谓妙香泥。”】

  那个“香”,用在涂在身上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西方人用的那个雪花膏等等,那么印度当年,他很重视这个东西。

【“胜伞盖者,谓诸伞中诸胜妙者。灯烛者,谓香油等气香光明,及摩尼宝有光明者。烧香者,谓配众香,或唯一种所燃烧香。胜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最胜香者,谓妙香水供为饮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谓妙香末可撒可烧,或积为堆,或画坛场,支配颜色形量高广等妙高峰。 ”】


  所有那些东西多得像那个妙高峰,妙高峰就是须弥山,那个,换句话说,不一定就像须弥山,既然是有上供养,拿我们世间来说,最多的没有再超过的,这个须弥山众山之王,所有的,最高大的,就是它。

【“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后,有众多义及庄饰义并种种义。”】

  就是这个,这文字蛮容易懂,所以自己看一遍,就是供养,反正是把最好的东西,我们有的最好的东西,人天当中,但这种东西并不是最超、最殊胜的,所以叫有上供养。那么下面叫:

【“无上供者,”】

  看看什么是无上供?

【“‘我以广大’等一颂。”】

  说我以广大胜解心,就是这个,那个才是无上的。

【“言有上者,为世间供,此中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

  这个“有上的”是世间的供养,现在的“无上的”是佛菩萨的神力供养。那么现在我们有没有这个神力?没有!不要愁,这个神力是果,我们现在能作的因,因绝对可以做得到,我们现在真正应该做的,就是因。这处处地方注意,我们现在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往往不认识把握不住这一点,总是离开了因果谈佛法,这个是一个修学佛法的致命伤。所以我们真正的,在眼前的,你只要自己问,说我现在当下一念,是不是在因地上面做,只要做对了,当然这因地上面做,也有迂回跟直接远近之分,所以我们现在真正差别的,就是差别这些。第一个,是不是在因地上做对?第二个这个虽然同样的对,是近、是远、是迂、是直、是大、小,这一个,所以虽然是诸佛神力,对我们来说,却也同样的可以做,所以在我们三慧当中,闻、思、修三个,诸佛的神力,是跟修相应的,我们现在呢,闻、思相应的。闻、思相应完完全全是凡夫,所以这个办法,的的确确从我们想修行的人,下脚第一步,一直到最后成佛,一直成佛,然后跟它永远相应。

【“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

  就是说,每一句当中,都要把一切加在上头,统统包含,没有一点遗漏。

【“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与汉文稍有出入)”】

  这个上面说,所有的供养及等起,什么叫等起?大家了解不了解这“等起”的意义?我在这儿跟你们说一下,平常我们做一件事情,除了做这件事情以外,实际上,比如说,我们的心跟其它相关的,就是,同样的这个心情,由于这样的一个意乐,由于这样的志愿,所以引生出来的,相关的各部份,我只是简单的说一下,那个以后有机会,再把它详细地说明。等流,等起,换句话说,你这个做的时候,若因若缘,都是圆满的,没有一点点杂染的,这个。那么这是“供养”。供养下面呢?忏悔。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

  就是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就是这一颂。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前面这个几支,都是在顺缘方面的。这个是防制这个逆缘一支,还有防制杂染。这一支如果做不好的话,其它的都做不好,都杂的毒的!这个特别重要。那么 “我昔所造诸恶业”,为什么要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分三样叫贪、嗔、痴,总纲提起来,叫无明,或者叫见惑,思惑,我们看得见,不管你用什么说,一百零捌烦恼等等,开合不同,内容是同的。由于这个,所以从身、口、意发出来的,无非都是错误。 “其罪自性”那就是我自己所做的,那么,这个自己做的当中,有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法三方面。这个地方,这个叫他作,见作随喜,我们不大注意,但是我们经常很容易犯,譬如说,我跟某一个人不大好,然后这个幸灾乐祸的心情,干什么?就是这个,你看见他,你的冤家,受了痛苦,你的心里:“活该!活该!我真高兴,这个家伙,真活该!该受罪!”你还觉得很有道理的,你在干什么?所以这个戒经上面,不要说比丘,就是受五戒,它的妄语戒当中有一条。我当时一直不大懂,现在懂了。就证人入罪,如果,他犯了罪了,叫你去做证人,你看见的,你说:“对!我看见他。”不可以!我说:“他明明犯了罪了,我只是说实话,难道叫我说妄语吗?”你们倒想想看,为什么?要嘛佛不如你,你对,如果,你信得过佛的话,这个地方,它就有关键所在,所以不要说,他就是错的,我就在这个地方的话,好像理直气壮,就这个样,错了!我们不要说佛法,世法,记得不记得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一个最好的典型的故事,有一个人,他这个父子两个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一只羊,然后他的儿子去侦察,说我的父亲偷了人家羊了。人家说,这个人很直啊!孔老夫子听见了,摇摇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我想大家可能听说过这个公案,圣人教人的方法,的的确确不是我们无明愚痴的人所看得见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三卷B面

  的的确确不是我们无明愚痴的人所看得见的。这个父亲偷了人家羊,怎么办呢?这个儿子代父亲隐。反过来,儿子偷了羊呢,父亲要代他隐。那我们想不通。这地方我所以说这样的话,倒不在这里深一层的追究这个理论;说明不管世间的圣人,出世间的圣人,他们的态度是这样的。假定你自己觉得,我比佛、比孔老夫子还强,那你愿意,你行你素,可以。假定你自己觉得,我们在无明当中,对不起,那么这种概念,第一个要先打一个问号;也不必马上摧毁它,先找,他为什么这个样,我为什么这个样?你这样的话,我想大概可以改变了。这点在这里不谈忏悔,不深究;将来真正谈到那个忏悔的时候,会特别的强调,特别的说明。正式说起来,我所以说随喜的话,你随喜的世间的染污之法固然增长罪恶;你随喜了妙净之法,妙不可言。我们现在十大愿王中,最容易修的那一支就是随喜功德。那我们现在不随喜功德只随喜罪恶,那真可惜呀!你在任何情况之下,任何时刻,你用对了都可以增长这个功德。所以,特别先说一下,所造的恶呢?“总摄一切……”下面这几句话,“应念此等所有过患。”他要我们忏悔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叫忏悔?就对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懊悔:我怎么这样糟糕,做这样不对的事情!因为你觉得以前不对了,那个时候,才谈得到忏悔,现在我们常常说: “我惭愧,我忏悔”,你什么惭愧,忏些什么啊?他自己心里还觉得很得意。表示我能惭愧,我能忏悔。那个是跟忏悔跟惭愧是了不相干,嘴巴里面讲惭愧忏悔,心里面恰恰相反。惭愧的行相是自己觉得做的不对,欲治自己。但我们通常有这种毛病,自己讲惭愧的时候,表示我自己懂得惭愧;那完全是高慢之心,南辕北辙。所以你真的要忏悔,一定要晓得我什么东西不对,然后呢,懊悔这个。请问大家,忏悔的时候,你有懊悔的心情吗?也许有懊悔。你懂的懊悔些什么吗?假定你不懂得,请问你忏些什么呀?同时你忏悔不对的,一定有好的、对的标准摆在那里,那时候你衡量得出来,才比出来,这个对的,这个是不对的,就像比那假钞票一样,一比两张钞票,很明白。所以你真正的忏悔,必然是把对的行相清清楚楚;错的行相明明白白。然后那个时候,你晓得做对了有多大功德,做不对有多大的害处。你那个时候就是心里面好难受、好痛苦,这样叫忏悔。不是说,我现在每天拜八十八佛,拜多少遍,然后呢,拜什么经,一字一拜,是有功德的。始终记得这个话,我这个话绝对不是说贬他,但这条路远路,所以为什么常常说,我们修很多功德是杂染的。你做对的话:为什么他能够一生取办?概念都在这个地方。所以,圆教为什么好,他一开始不是马上叫你去修;开始先把那个理路分清楚,了解这个理路,这个行相很清楚,于是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晓得这个对的,这个杂染的。杂染的马上拿掉,这样啊!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他一念可以挡得住多少力量,一天可以挡得到多少年,乃至几百年、几千年、几劫就这样。所以我们以后慢慢的在这个地方学下去。到下士道讲完的时候,那重点的时候忏悔,那时候还可以,事先告诉你,假定你们学会了这个去忏悔的话,立刻见效,马上见效。绝对不要说弄了个十年、八年,那个看临终的时候,看看他到那个时候,他是不是正念分明?不,用不著,用不著别人来看你,你自己当下就清清楚楚。所以经上告诉我们,说你早晨修,你晚上就晓得,晓得什么?进步了;你晚上修,明天早晨就晓得。何必等到明天早晨,当下修的一念,你已经很清楚了。所以积聚功德是如此,忏悔业障也是这个地方。你能够这样做的话,“至心”,那时候你就至心,真的,不会浮浮泛泛了。看见我以前做错了,做了错有这么大的害处,你无法容受自己的错误呀!那时候前面讲的话有道理,就像拿那个法镜一照,照你面孔上的黑点,照到面孔上的黑点,最多叫人家看一看,说你怎么黑的?现在你照到身心上黑点的话,这个地狱的猛火就等在这个地方,你简直受不了!这样啊!所以,一定会至心。现在所以不至心,为什么?不懂!叫我们受一点小小的痛苦,头就痛了,眼花了。身体好好的,吃的什么不营养了,大家都受不了,难道你受得了地狱的痛苦了吗?说来说去无知!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修了半天,修“我”,那里修什么佛法?修佛法容易极了,因为修个我,所以是难得不得了,道理就在这个上头。心就是提不起来,我要想打坐,为什么心这么乱?要想念佛为什么念不起来?下面都会给我们答案,你能够这样做:“昔已作,断其增长”以前做的一定可以切断,未来的一定挡住,那个时候挡住了。这个不再来了,然后你净除他的话,拿掉多少,就清净多少。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修了半天是的,说不定你赚了三块五块,可是你贴出来的本,三、五十块,乃至三、五百万,你还自己不晓得,这真是冤枉。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念佛也好,拜佛也好,一声佛号种在这里,说经过无量无边劫,那个时候证个罗汉果,想想真划不来。差别在这个地方,不过这个地方,总则;细则,在后头讲。

【“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这个随喜,十方一切……这个我一下记不住了,你们记得住吗?这个随喜支,“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这个,那就是下面这个五类,对,没错,就是这个随喜。那么这个随喜支下面会告诉我们这个随喜,这个地方好像单单就外面,实际上呢,自己也包括在里头。自他都在随喜,固然佛菩萨等等你随喜,还有你自己做对了你也随喜。妙了,做错了是忏悔,做对了随喜。我们任何时候,不外乎做错跟做对两件事情,并没有说这个时候,既不错也不对,没有这件事情,没有中立的。当你迷迷糊糊在痴痴呆呆,这个无明当中,就是错的时候;虽然是无记的,浪费、损失生命就是个错误。所以你一切时都在增长功德,或者忏悔业障;然后你把增长的功德、忏悔业障,再加上随喜,所以任何时候,至少可以得到两样完完整整的功德。下面是

【“劝请转法轮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现证菩提,获得无著无障○智,未经久时,变尔许身,劝请说法。智军阿阇黎作‘现证菩提’而为解释。”】

  在下面,就是这个请佛住世那一支。那么这就是刚才念的:“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这就是请转法轮。那么这个请转法轮,在这个地方,他这位,这个大祖师,解释的“现证菩提”来说,实际上呢,分证也可以,就是我们正式的修那个七支的时候,我们依意缘想,十方一切世界,这个法界是无量无边的,所以现在现证佛果的这个佛陀也是无量无边。这我们平常在任何情况之下还是可以,那怕这个法师,你劝请他,这也是请转法轮。不过呢分证的,分劝,若权若分,一切时处都可以这样;乃至于,劝请可以劝请自己:我在这儿马马虎虎懒懒惰惰的话,这个是损法;现在我如法去做,这不是转法轮吗?你只要正式的去做,对,法轮的特质,什么意思?第一个,摧烦恼。就是你能够把这个法,在你的身心上面,摧破烦恼,这个就叫做转。然后呢?把这个东西再运转到载众生。把这个法带到别人的身心上面,这个也是转。如果你能够这样因地当中去做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成佛啊!就这样所以我们要懂得若自若他,若因若果,现在我们劝佛陀转,也可以说劝果上的佛来成就我因地的心。刚才这种,你这样的话,那正是我们因地下那个正因,将来感得佛的圆满的果,这是“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呢,最后,这个第六支:

【“请住世支者,‘诸佛若欲’等一颂。”】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就是那个,就是请佛住世。

【“谓于十方刹土之中,诸欲示现般涅槃者,为令发起一切众生究竟利益,眼前安乐,故变无量身,劝住佛刹,微尘数劫,不般涅槃。”】

  这个也是缘想十方一切诸佛及劝。那么在正修七支的时候,平常我们怎么?很重要哦!我们任何一个行为,这个相应的就是劝佛住世,为什么?请问佛一个人,住在世界上能唱独脚戏吗?唱不起来,我们要种种方式去护持。譬如说,我们现在最简单的,这个道场吧!要想使那个道场成就起来的话,从最基本的开始,讲固然重要,听更重要!没人听,讲它干什么?所以我至心的去听,就是“请”,然后呢?听完了以后,它法的特质是干什么?要想把那个法慢慢的宏传开来,听完了以后,如果是你不照著去做,那不是戏论吗?法的目的不是这个,所以你凡是能够这样相应去做,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常常跟大家说的,说我们在这里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自己积累福德。大家不要说,我在家里做这个事情,跑到这里还做这个事情,那你错了。家里做的跟这里做的完全不一样,家里做的这些事情,成就家业,增长世间的染污;在这地方做了以后,使得佛法住世,想想看对不对?请问没有这个道场,没有这个,佛法能住世吗?那当然,一方面你这样去做是请佛住世,一方面你还可以随喜:我请佛来了,好!然后我自己做,好!所以你在任何时候当中,你懂得善巧用的话,那一个时候不在积聚功德呀?这个我们去做的时候,委委曲曲,嘴吧翘得老高,真是个大损失。你时间一样浪费掉了,精力一样浪费掉了,结果你心里面呢,做这一种事情,你想多可惜。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走远路,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的行,身体行为还是做了,所以这个种子还是,但是偏偏你那个意念不相应。所以你那个意念是错的,跑到那个弯路上面,不知道弯到那里去。好一点的,还可能人天;坏一点的,地狱。这样啊!假如你能够一下子转过来的话,每一个地方就这么好;所以你想乃至于扫地、打扫厕所都是,何况我们上殿、过堂。所以懂得了这一点的话,这个常住,这寺院,真是美不可言。这个是“住世”,下面呢“回向支”。

【“回向支者,‘所有礼赞’等一颂。”】

  那是“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在我们十大愿王当中,这个有很长的一段,: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都在里头。那么他现在呢,总摄起来。

【“以上六支善。”】

  把上面那个六,

【“表举所有一切善根,”】

  的的确确,上面是所有的善根,通通包括在里头了。

【“悉与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乐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无罄尽。”】

  把上面的所有的东西,收集起来,回向于什么?回向一切有情,共同的,包括我在里头。以“猛利”的“欲乐 ”,这四个字,注意,前面已经说过了;平常我们为什么没有力量?心里面就是松松懈懈的,浮浮泛泛的,就这个样。是!这个就是无始以来的习气,这是等流心识,就是提不起来。所以尽管你在这里浪费了你的生命,一点小小的善因,但是不能结善果的就在这里。所以你在任何时候当中,那个心就很猛利的在那里,全部精神去做。那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行了,行了。那么,这样去回向,这是大菩提心;平常我们回向的时候,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所以因为这样,所以说,恒顺众生就是回向众生;常随佛学那个也就是这个回向菩提;最后的普皆回向,也可以分,也可以合,是回向实际。

【“如是了解,此诸文义,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则能摄持无量德聚。”】

  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么了解,了解了以后,这样的文,这样的义,彻底了解了,这个义是什么意思啊?这个内涵说些什么?这个内涵:你如果真正了解了那个猛利欲乐去做的话,那个就是你相续跟他和合的时候,这个是真正重要的。假定你那个相续,身心跟这个你所念的和合,你所念的这个文字了解,那个是心里面跟他相应的话,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不得了的功德。是,所以现在说求一个往生,哪有去不了的事情?道理就在这个上头。所以它告诉我们“意不余散 ”,不要让他漏一点点;那么这样去做的话,能够摄持无量德聚。所有的功德通通包含,这个是说明,在下面解释:

【“此中礼敬供养劝请请白随喜五支,是为顺缘,积聚资粮。”】

  原来是礼敬、供养、劝请,这个请白的话,那就是请住世等等,随喜,这个五样东西。“顺缘”,是“积聚资粮”的,忏悔是。

【“悔者是除违缘,净治罪障。”】

  忏悔一定是要把那个现行挡住,不让他再来。这是所以刚才我特别说的,你忏悔要晓得忏些什么;假定你不晓得的话,那个病根始终在这个地方,你根本没捉到病根,你弄他没用。就像你堵那个漏洞找了半天,那里漏了你不晓得,你说堵了半天,那不行。所以这个我们常常说的蒙古大夫,蒙古大夫,这句话,他有一个笑话,有个故事的。说这个人,他跑得来,跟你医病。你身上生了一个疮了,他就弄点石灰涂涂,把你那个疮涂涂好,然后呢粉粉,涂得皮肤一样:“好了,好了。”有没有用啊?一点没有用,那个病根都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那个忏悔都是这样,只求表面好看“他好了,他好了,没有问题。”那个病根在这个地方,发作得更严重!所以这样的话,罪障净除不了。

【“随喜支中一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

  刚才己经说过了,对自己作的善随喜也可以,对别人也可以。

【“其回向者,是使积集,净治长养诸善,虽极微少,令增广多。”】

  回向有非常特殊的功效:平常我们,上面所说的,不管净除罪障也好、积聚资粮也好,乃至于增长这个善根也好,平常那个善很小;你如果能够回向的话,他把很小的东西呀,继续的增长,乃至于增长到无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不过这说到这里这个,说“回向”两个字,讲好容易,做的话,对我们现在来说的话,不大容易。不大容易的原因:不晓得,不晓得怎么个回向法,我们不能说不晓得,每次完了以后说:“回向忘记掉了。 ”大家站起来念他四句个八句,你不能说他不晓得。但是真正身心相续和合吗?不晓得怎么去和合法;就这一点来说,还没有。你身心真的和合了,那个功德就增长无尽;从这样的十大愿王开始,小到随便念一句佛号,都是这个。所以念佛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要加一个“南无”两个字?这个“南无”两个字,这个回向的意义就在里头,就这么不可思议,这个道理以后再去说它。

【“又使现前诸已感果将罄尽者,终无穷尽,”】

  妙啊!现在既然因地当中使你增长无尽,就是你以前造的这个因现在感了果,快要尽的话,因为你这样回向,又继续不断的增广无尽。

【“总之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把上面这个七支或者十大愿王,包含起来,变成功三个项目:第一个项目呢,净治罪障;第二个呢,积聚资粮,但是,平常我们这样做都是有尽的;他现在加上一个回向,是增长无尽,这个才是究竟决定胜的特殊,这里也就是只有佛法的特质。请问,你现在所有的罪障,认得了从根本上拔除;然后呢一切的功德在这地方圆满的积累;又把这件事情增长无尽,还有没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啊?没有啦。这样:而下脚第一步就是我们现在最后圆满的时候,当然成佛,所以这个导归极乐,不一定单单指我们现在这个狭义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广义的,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佛号叫什么?无量光寿。“无量”表示不是穷尽的; “光”是智慧;“寿”是福德。福德跟智慧两个彻底圆满的时候是什么?圆满佛,十方一切世界,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这样。这个地方叫做净土,所以我们现在,你这样去做法的话,这个要到达的地方,就是每一个人最后的境界。所以,在华严上面,他的境界─回向,在这个华严当中出现,同样的华严当中出现的这个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出现的极乐世界,有这么一点差别:说他同,狭义跟广义是一样的;说他不同,狭义跟广义不一样。这个我想我们了解。很简单的一个比喻:我说我是人,反过来说,人必须是我,可以不可以?“人必须是我”,那你们呢?好啦,天下只有我是一个人,你们都是鬼怪,这个就是犯了什么?狭义跟广义不分,不辨之误。我是人没有错,你们也是人。所以广义的当中我是其中一个,这要辨别得清楚。是,阿弥陀经是进入这个的一个最善巧的方便,没错,但是里边有这个的差别,这里随便一提。那么这个是第五支,说:如果说,你条件不具足,修这个,修了这个以后,是不是马上就有皈依?不,还有一支。

【“次令所缘明了显现,供曼陀罗,应以猛利欲乐,多返祈祷,”】

  因为你经过了第五支这个修习以后,所以你皈依的时候,皈依得起来了。现在皈依三宝,当你念头一转,佛就现前;你要皈依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起来了,清清楚楚明明白会看见,这么个好法。是不是就这样?不,不就是这样;如果你就是这样的话,那是走的什么呢?一般来说的话,这个就是中、下品的发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你说哦我想成佛,有很多人到了极乐世界,就先证二乘果,为什么?就是他因地当中,发的是中、下品的心;现在这地方因地当中不是,要发上品心。你看见了佛以后,然后那个时候,说“供曼陀罗”曼陀罗,我们称它为坛城,就是诸佛的坛城。换句话说,表示最圆满的一个报土,那时就供养它,那个曼陀罗,因为是我们观想的,这个阿底峡尊者传上面有。所以当年印度,尤其在密教里边,实际上,那个大乘里边己经有了;就是重要的时候,他往往,比如说忏悔,或者什么,随时随地,不一定是忏悔,乃至于求什么东西。我们现在供养,他现在除了这个供养:一般我们的供养,我们凡夫是有上供养;然后呢我们因地当中就学这个无上供养,学无上供养就是刚才供这个东西;然后就是把我们的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佛土,一起供养。所以这个是一个仪轨;然后呢,怎么去观想。观想起来以后,最后“猛利欲乐,多返祈祷;”供养了以后,说你求什么呀?你为什么要皈依?为什么要供养?我要求这个,这是我们希望的。

【“谓惟愿加持,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

  这个是违缘,是逆缘,净除它;说希望诸佛菩萨加持我,把我一切的罪障通通净除掉,那么,一切的罪障从那里开始啊?从不恭敬善知识开始。为什么从这个地方开始?因为修学佛法的根本,先要依止善知识;你如果说有不恭敬善知识的话,对不起,你根本在什么地方你没摸到。你遇不到善知识,绝无可能修学佛法,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所以第一个要除掉。最后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要彻底的净除,我法二种障碍。所以乃至于,换句话说,从最开始一直到最后的二种执著的相,彻底的消除掉,这个是违缘。那么下面呢。

【“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

  把它反过来,逆缘是净除,胜缘呢增长。

【“及其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其他的相关的所有的障碍因缘,通通祈求佛菩萨加持,把它消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四卷A面

  祈求佛菩萨加持把他消除,能够消除掉了那么自然而然,你修起来的话就非常容易,非常容易。所以这个一段就是什么?我们正修的时候的前行,前面旳准备,因为你有了这准备,所以到那个时候你做下去,马上见效,平常我们现在总觉得,好像这个讲讲没用,打七是比较好一点,是没有错,就错在什么呢?这个次第不清楚,很多人匆匆忙忙请一个假,跑到那个佛堂里面去,然后呢第一天规矩怎么样,第二天,等到你摸熟以后,准备回家去了,回去了还觉得好高兴哦,我打了一个七,实际上真的相应吗?不一定。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准备的话,事先准备好了,跑到那佛堂里一天下来,马上见效。所以祖师们有很多这种公案,是要大彻大悟,何必那样,他很快,只要肯来,我一定能够使他得到什么利益,很高的利益都得到,何况我们现在小小的,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那我们现休息几分钟。下面再继续。那么前面这个基础有了,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我们就正式的修行。所以叫正行,你把这个基础建好了,这样上去,马上见效。平常我们造房子也一样,如果我们画一个草图,画了半天,还在那纸上面,如果我们在工地实际上去做的话,你基础建好了造上去,马上见效,马上就上楼就现起来了,现在我们修行也是一样。假定说你把每一个次第弄对了,基础做好了,那个时候你做的时候,一样的马上见效。所以说,你任何一个时候,正式修了,前一秒钟修了,后一秒钟你觉得多了一秒了,再下面一秒你又觉得又多了一秒了,这样见效法,这样快速法,这样踏实法!他绝对不是什么虚虚浮浮的,那么我们现在看,这个修是怎么一回事情。

【“正行分二,一、是总共修法,二、是此处修法。”】

  这个总共修法,就是把整个修行的这个大纲都是在这个地方,短短的一段,把我们整个以后要走的路子的原则,统统在那个地方提出来了,统统提出来。但是也不要把他单单看成这一段,前面那个准备如果没有的话,这一段话没有用。还有呢,就是这一段话跟后面那个话连接不起来的话,不圆满,这彼此间必定有关连的,这个我们要了解。现在看目前,

【“今初”】

  就是现在呢,对修这件事情,怎么一回事情?

【“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

  就这么一句话。这修是什么呀?“数数”,就是不断的,不断的不断的,不断的干什么啊?“将护”,保护我们所缘的行相,什么是缘?缘的相是什么?“缘”就是平常我们说,猴子攀,攀那个东西,那个手就缘树,古来人说文言叫缘,现在我们就抓住,就是这样,那个手去抓住的是外面的。现在呢,我们心也抓住一样东西,就这样,那个心抓住这样东西的这个状态,那个就是心里的行相,就是你的心里行为,那个相状就是这样,那文字很清楚。然后呢,我们内心上面的状态也应该很清楚,平常我们理论上面都是说,我,我们现在所以众生为什么啊?两种执,执的意思就是攀缘的了,你把握了把住。缘什么啊?缘我、缘法两样东西,所以现在我们修的时候去掉他,对不起啊!他并不是叫我们去掉,还是要缘,缘善所缘的,不过,以前我们所缘的是恶的。所以他这个修行一定的次第,就是说,以前缘的是恶的,这个恶的特质是什么?遭到自他恶果的,善的是自他善果的,那么这个善是一步一步慢慢的上去,从增上生然后决定胜,把我们现在的心里所缘,心里所缘,这个就是我们心里的行,受想行识的行,那个行的时候这个样子,这个就叫做行相。文字是这样,然后呢我们的概念,然后最后实际的状态,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现在的心理行相是什么?慢慢,慢慢的了解,在痴相当中。痴相当中的特征,你说不上来是好是坏,就是糊里糊涂、痴痴呆呆。当他生起比较猛利的状态当中,那有两种,有一种呢,就是欢喜的方面,贪的现象;有一种方面呢,不欢喜的排拒,嗔的行相。如果说诸位,仔细的一检查,马上检查得出来,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他会感觉到这个东西,而这个能够感觉到的这个特质就是人。三界当中,六道当中,“人”最强烈、最有力。所以只有人道当中能修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要了解。当我们看见一个仇人来的时候,你一看见那个心里面火气就来了,就这样。然后你看见好吃的东西的话,一看见你口水就流,就是这个样。有的时候你没有看见,自己的心理行相,应该这样说,就是你没有注意到,好像你心里还没有动,细的地方早就动了,你们可以自己不妨试一下。我告诉你我一个经验,有一次,我就陪一个人去拍那个X光照片,那个照什么?照胃部,你们晓得照胃部X光照片,先要吃一点东西叫硫酸钡。如果那个X光透视过去的话,那个通通照不出什么东西来,吃那个硫酸钡以后那个X光片走不过,所以那个硫酸钡映出来那个影子,因为一定跟我们的胃壁靠近的对吧?所以那个硫酸钡的影子的外圈你就看出胃的样子来。那天我去照的时候,我就站在那个医生后面去看,那个医生忽然就问那个病人,说“你平常欢喜吃什么啊?”然后呢这个人去想,想了个半天,医生也不问他了。我就奇怪,这个医生为什要问他一句“平常欢喜吃什么啊?”后来那医生就旁边敲敲我,指示那个东西,一看,那个时候我就发现了,发现什么?在前面那段时候,他因为脑筋里没有想,所以那个胃,就在那里不大动,不大动的话你就看不出,因为这个死的嘛!所以在那个照片上面看不清楚,他就问他说你欢喜吃什么,他想没有想出什么东西,那个胃就马上就咕噜咕噜动起来了,动得非常厉害。当时我也不大懂,一直等到后来学了佛了慢慢的、慢慢的就感受到,将来你们自然会有个体验,譬如说我们常常说,不要去贪,但是你在饭桌上面,要想不贪挡不住的,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这个行相已经非常猛利了。所以平常人家说,这个漏洞要补小的,等到大漏洞来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心里行相也是这样,那个很小的时候,我还感觉不出来,等到现在我们跑到饭桌上那很粗猛了。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典型的例子就这样,他问他:“你欢喜吃什么啊?”他想了半天,脑筋一动,这句话一落到他那个耳识当中,落到那意识当中,那个就咕嘟咕嘟的就动起来了。然后呢他的确想吃什么,可是那个时候还可以挡得住,假如你把那东西摆在那里,有的时候他还可以挡得住,假定说吃饭的时候摆在那里就挡不住了。这个地方经过很长一个步骤,慢慢的我们会把这些事情都要说得很清楚的。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点醒大家,现在我们不要单单看那个文,你要认识你心里的行相。现在我们的心里行相是什么啊?瞪大了眼睛看那个黑板,看那个讲说的这个法师,这就是我们的心里行相。如果说旁边跑得来一个人,打一个闲岔,大家回过头去,干什么啊?这个就是你的心里行相。不谈不注意,一谈你马上清楚了,然后呢,平常我们心里的行相跟无明相应的,贪嗔痴三毒,现在要把他改过来,就这么,所以修,没有别的。什么叫修啊?修改以前错的,所以说受想行识。那么为什么要修行呢?不修那个想,不修那个受呢?不修那个前面那个色呢?答案在下面,我现在先问你们,考考你们,大有关系哦!他每一个字有他的特别定义,所指的行相一点都不能错,这句话我先告诉你们,那么现在说这个是善的,这个恶的,我了解了,把他改过来,修改过来。可是,因为他的无比的习性,无始以来的习性摆在那里,所以你不断的去保护他, “将护”的意思就是保护他,不断的修、练习,练习这个事情。他以前那个心,一天在散乱当中,或者缘这个,现在呢你要把那个心里从恶的拉过来,使得他安住在这个善的上面,能够不动,像你所希望的要他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这一件事情。你现在想念个阿弥陀佛,你想观想一个阿弥陀佛,以前我们念的是念什么啊?不是贪就是嗔就是痴,现在不要这个,要念这个无量的光、无量的寿,然后呢练习这个东西,他不听你招呼,你不断的把他拉回来,安住在这个上面,让他不动,对不对?是不是?就是这个,不管你用那一个功,你说参禅的,不,参禅的我不是观这个,观另外东西,说念佛的是谁?什么是你明上座本来面目,一归何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然后呢赵州说:什么是个无?总之一句话,以前缘这个三毒相应,现在是缘这个。说教下,另外有一套。实际上真的说起来,教下那一套,高明极了,善巧极了,不过我们因为没有得到完整的教授,所以都不知道,在文字上转。本论下面都会告诉我们,就是这么一点事情。下面的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去做呀?那解释来了。

【“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为什么啊?我们这个心,我们这个希望的,谓心,这个心就是我们的识心,要了解,就是我们的识心,我们说心猿意马的心,就是我们流转生死那识心,无始以来都是这个东西,自在,他要怎么办就怎么办!他要睡觉了,你要他提也提不起,就是提不起,到说要睡觉的时候,你要他该睡觉,他又睡不著,那时候你又苦恼。你说现在晓得了不要贪,他就是挡不住,叫他不要发脾气,他又不行,我们偏偏平常就是,都在这个时候,所以我们无始以来为这个私心所自在,你要想他听你招呼,说要念佛他念不起来,要他参禅他参不起来,要他定他定不下来,所以说心不为自所自在,你自己做不了主。这我们颠倒,这个明明自己做不了主,偏偏我们说做得了主。我是什么啊?主宰,我就是能主宰的嘛,说起来真可怜,这个实际上状态,他不但不听你招呼,还糟糕的是他所去的方向是什么呀?

【“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

  这个才是真正严重的地方呀!他那个识心,一天到晚跟著什么啊?跟著烦恼在转,这是一个最大的障碍,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无明,无明的行相,贪嗔痴,乃至于见思,十钝、十利、一百零八等等,开合不同。由于这个烦恼,造了恶业,种种的罪过,都从此而来,原因就是这样,否则他好端端的修他干什么?蛮好嘛,就照他去做。他因为不好,所以要修改。

【“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

  它因为错芳,所以你要修改他,修改他什么啊?使得这个心识,能够听我自己招呼,想我所希望的,“堪”是能够,能够想我所希望的,希望什么啊?“住善所缘”,简单极了,就是这个,你为什么要使他“住善所缘”啊?因为你缘在善的上头的话,就感得善果报,真正说起来,修学佛法,的的确确是世间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大家总觉得,你们这些迷信,说这个话的人这些人糊涂,大糊涂!请问你不妨问他,你在这里忙干什么啊?他要求快乐,怎么快乐?这地方告诉你快乐,这个是真正了解了,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他一定选这一条路,修学佛法。所以说佛法的的确确是天下最伟大的教育,而且也是唯一正确的教育,就在佛法当中,其他地方没有,告诉你怎么得到快乐,告诉你怎么去掉痛苦,这不是世间所有的人共同的吗?岂但是人,所有的有情。那么上面告诉我们,下面这个话,重要,上面那个正出,他的那个内涵,所谓立,还有呢,下面有些错误,我们往往犯了个大错误,这个要把他拿掉。

【“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

  就是我们普通的状态,那么我们说修了,那我去修吧!于是碰到什么你就修什么,“任遇所缘”,就是我们眼前碰到的,你就去修去了,在这种状态之下,害了,下面告诉我们。

【“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

  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是急急忙忙的去做,你要想快一点成就,但是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啊?不行,所以说对于在这种状态的,这么对于你所希望的,你所希望的他特别加一个“如是次第”,因为你所希望的,一定要有层次而来旳,因为你随遇所缘,你不了解,真正的去忙了。应该修的内容,要照著这个次第要修这么多东西,这个“善所缘境”,你把握不住,你弄错了,所以他一定生不起来,“定不随转 ”,这个他的文字这样,我们不妨现在想想看,我们每个人经验,我想参禅,参起来了吗?我想念佛,念起来了吗?我想忏悔,有效果吗?就是不行,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你希望念得一心不乱,偏偏要乱!你要想观佛,偏偏观不起来!你要他不贪,他偏偏要贪,你要他不发脾气,你就是忍不住,为什么?就这个,你要所希望的善所缘境他定不随转,他不是用怀疑,他就告诉你一定办不到,善知识告诉我们的话,原因为什么啊?就是前面一句话,“任遇所缘”,我们碰见一点,我们觉得对了,修行了,不过这里要说明,到最后这个效果还是有的,这是转了无量无边劫以后,那时遇见了佛,他跟你讲了,成功了。可是要晓得,那个时候跟你讲了还是什么啊?还是把完完整整内容告诉你,你还是如其次第,那个时候才成功。中间经过这么大个圈子,干什么啊?走了冤枉路,白吃辛苦,假定说到那个时候,你坐在那里,那个罗汉果也好,这个佛果也好,天上掉下来,他说不定说偷一个懒,要去修很麻烦,坐在这个地方等到那个时候从天上掉下来了,我就不妨等他一等。不是的呀!你到那个时候还是要如此这般一点都不能少的,要照著去做,请问你为什么现在不做?一直要等到那个时候,吃尽了无比的冤枉苦头才做。很清楚很明白,不但是理论如此,你回忆一下马上晓得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说到这里我随便一提,你们在座后面几位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吃过苦头,有很多还不一定了解,吃过苦头的人到那个时候才一想,清清楚楚,有的人出了一年家,有的人出了两年家,所以我今年夏天碰见了出三十年家,还是这个样,就是你所希望的得不到。他不是马马虎虎,不是在外面流荡,关在山里面自己弄了一个茅棚,在那认真的修,大家都说这个人是个修行人。就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次第,他所希望的“善所缘境”是“定不随转”,拿我们的现在的话来说,你要想念佛的话,要想得到心定,要想一心不乱,这偏偏散乱、昏沉,这样。下面不但如此,眼前得不到还是小事,还有个大毛病,这个毛病可怕。

【“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

  你一开头养成功了这个习惯?这个是什么习惯,恶习惯,下面的恶习惯改不过来,尽管你的发心是好的,你希望是好的,但是一点结果都没有,一生就这样的空过,终生善行悉成过失,都错的。这个地方只告诉我们一生,就实说起来,一生下面又一生,下面又一生,你如果这个地方不改过的话,他生生世世继续下去。在这一点,也容或我们怀疑,我现在可以当下指出来这个情况。我们平常稍微了解一点的教理的人,大家都了解,我们这一生所以感得现在的状态是什么?宿生的因哪,由这样的因感得这生的果,宿生的这个异熟因感得这个异熟果,宿生的等流因感得这一生的等流果,关于这一点我想大部分的人还听不懂。这两个什么意思?异熟因,就是你那个时候造了善恶之业,感得这一生的人身、天身、地狱饿鬼畜牲,这个!等流因,那你做的时候什么状态,现在这个心里面又这种状态现起来。假定我们宿生没有感得这个业的话,我们这一生不会跑上那个出家的路,如果说几百年以前,几千年以前大家都说出家好,我们也是就说出家,现在这个社会上面人家都说这个迷信,你又大迷糊蛋,结果你就偏偏走这个路子,没有一点特别的原因我想我们不会走,对吧?很明白,为什么我们走了,宿生一定有这个原因在这地方,但是呢妙了!我们现在大部分走的说念佛,这个念佛这个法门又说万修万人去,你只要念就得,我们这一生所以碰见,不是这一生碰到的,前生就碰到了,从这个地方去想想看,既然这么容易万修万人去,念了就得,我们也有这种因,为什么我宿生不去留到今生?结果呢今生忙了个半天,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两年,有的十年,有的三十年,还在那儿不晓得在那里,不是很明白?这个是我们要应该要很警惕的地方,我们不懂得完整的教理,不了解教理所指的行相,自己还觉得蛮好在这里修行呢!含含糊糊,你一旦真的了解了以后,你自己会著急得不得了,你没办法容你自己,那时候你就对了,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觉得我还是修行,现在我看看的话,只能这么说,好啊!种点善根,好啊!我在那儿随喜,这个善根再不再发芽、再不再现行啊?那值得我们痛哭流涕,所以这个地方,这句话大家记住,“一生善行终成过失”,那么要怎么办啊?告诉我们。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

  第一件事情,对于你要修的这个内容,对于你所修的“诸所缘境”,整个的内涵不是单单的一点点。我们现在或者说修念佛的,好像很简单,只依阿弥陀佛,不那么简单,正行是如何?助行是如何?信愿行,信些什么?愿些什么,都要晓得。然后你在家怎么弄?出家怎么弄?敦伦尽分,在家敦些什么伦?出家尽些什么分?就是那么一个念佛法门,尚且如此。跑到庙里面的那个常住,然后我们从早晨开始到晚上,这么多的事情,都要应该了解,简单的念佛是如此,何况其他的?没有一个例外,所以说“所缘境”他的内容是什么?“数量”,这是质跟量,包含整个的内容,如果说这个质不对的话,那个根本不谈,所以“数量”两个字实际上呢也可以说,质,就内容体性本身绝对没有错,然后呢量要圆满。这个两个够不够?不够,还要“次第”,对于这个,事先先有圆满的认识,“先须决定”。我们就要去烧饭了,那么简单啊!烧饭,当然你说,今天要烧饭用米你一定要弄对,这个米弄成麦这个不行的啊,就算同样的米,稻都不行,何况是其他的,佛法里面常常就蒸沙煮饭,如果这个质不对的话,你载一大锅的砂子摆那里蒸,没有用,所以这个质要对,对啦,然后你就去煮。这里人有三十个,你烧了一碗饭,没有用,量还要对,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好,然后呢次第还要,这个前面已经说过很多了,对这个事先要决定,决定里边是一个学问,不是我们今天说听懂了,没有决定,根本没有决定!因为你真实修的时候,那个真正重要的关键在修的时候,所以你现在听的时候你听懂了,听懂了你回去的时候,你心里还是含含糊糊,那个没有用,这个主要的要到后面讲,所以什么叫决定?就是当你坐下来念这个佛号时,什么东西都动摇不了你,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在这个环境安安静静是蛮好,烦恼来的时候挡不住,为什么?佛号他主要的目的是对治烦恼,烦恼生死的根,佛号是出生死的,请问你这句佛号挡不住烦恼,有用吗?假定你对前面的能够决定的话,跑到那个时候的烦恼来的,拿起来,一下,烦恼消于无影,所以古人说,这个东西放在手上像金刚王宝剑一样。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为什么啊?那个东西拿起来他不管你任何东西来动不了你。这个所谓佛魔两样东西,广义的你要了解,顺好的,使你引发你贪心的,不动,逆境发你嗔心的,不动,这个叫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那个时候就是你决定了,然后你安住在上面,不管什么东西都不动摇,这样做,现在我们决定了吗?所以你说听懂啦!我要去修了,阿弥陀佛,还没有,那么,要什么呢?这个里边的次第,还有一步一步上去,这个决定好了以后,下面还有文章。

【“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

  那个时候了解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时候要修了,修的之前还要什么?发一个“猛利誓愿”,为什么要这个?平常我们碰见一点小事情就动摇了,要有了这个猛利誓愿,在任何情况之下决不动摇,那个时候才是。所以我们现在一开口就说我们一门深入,真的一门深入了吗?那求之不得,现在我们普通的状态,一种状态,门外空转,不得其门而入,门在那里不知道,自己在那儿跑得很起劲,一种。还有一种呢,原地踏步,踏了个半天,自己觉得跑。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四卷B面

  原地踏步,踏了个半天自己觉得跑,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天到晚被那个境风在转,不知道。你必定前面晓得什么是转的状态,什么是不转的行相,内心当中很清楚很明白,然后呢那个时候虽然决定了,外面强烈的境风来的时候你还是挡不住,所以我发愿一定要这样,任何情况之下决不动摇。其实这个不但是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天台智者大师写的小止观,那个小止观叫童蒙止观是吗?那个小孩子,初机第一步,他也告诉我们,到那个时候你真正的前面的准备好了,然后发誓愿,决定要这样下去。如果看过小止观的一定有这个印象,没有一个例外的,好,决定不动摇,“修如所定”,就是前面决定的,“不令修余”其他的不动他。是的,的的确确是一门深入,你是摸到门了,然后是登堂入室的时候。现在我们真可怜,在门外空转,还自己觉得我在那儿一门深入,浪费一生事小,生生世世在那地方空流转。我想起了这件事情,我觉得若干年以前,快二十年了那时候我刚出家不久,有一个地方有一个法师跟我说,现在出了家什么都放下了就是一样─嘴巴,跟我说,当时候我听了心里面好像是似是而非之感,不大同意。等到我过了二十年以后,我觉得什么都出了家,形式出了家了,什么都没放下,这张嘴巴是尤其放不下。我不晓得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目标没弄清楚,这第一个;第二个目标弄清楚了,内容没弄清楚,不晓得怎么去达到这个目标,所以从那个时候一直,后来我看得很多人很好的,他说起生死心很切,内容呢跟这句话是了不相干,所以我想起二十多年以前,我跟那个同修谈论的这句话,现在真是感觉得内心很惭愧很痛苦,所以说把我的经验告诉大家,你真想的话,这个毛病都指出来了,改过毛病就对,那么是决定要照这个次第,那么这个次第怎么办呢?

【“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那时应该具足,一点都不能少,什么“忆念正知”四个字,整个的修行就在这四个字当中,一个念一个知,这个是正念跟正知,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时候非常清楚,如果说你念佛的话,当下这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做正念,然后你也晓得自己在正念上面,那就让它去,因为你有正知在,所以他如果说对的你让它去,如果不对你随时拉回来,这个叫做正念正知,但是这二个一样东西,他是个大学问,一直要到最后讲到奢摩他的时候详细讲,我们现在是听见了照著去修,对不起,你有大善根很快上去,如果你没善根,听见了这个你去摸,怎么摸就怎么错,这个大祖师们,每一个人的过来的经验,没有一个例外的,这必定要对这个每一个地方的行相了解得非常的清楚,而这个之前还要各式各样的准备,到那个的时候的话,你那个正念跟正知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就提得起来,提得起来的就能够成就,是应具足,忆念正知,这个是正修习,对了,如法的一点都不错。下面又补了两句,“如所决定”,像你前面所决定不要增也不要减,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要。这是个大学问喔!后面会告诉我们为什么。那么这个是整个的修学的全部的纲要,这个地方是个总纲,真正的细目,还没有摸清楚之前,我们还谈不上修。狭义的修谈不到,可是广义的我们正在修,我们整个的认识了解这件事情就是在闻当中,听闻,然后呢?如何听闻?如何思惟?如何照著去做?一步一步下去,那么现在呢?进一步说。

【“此处修法者。”】

  那么现在我们这里修什么呢?这里是告诉我们对善知识修净信心,这件事情,这个事情怎么修呀,告诉我们了。

【“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正面的“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

  一步一步来,说明一下,说我们现在这里了解了这个修行的方法,那么现在我们要修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缘的行相是什么?就是怎么样依止善知识,启发这个信心,决不动摇等等,它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先思惟依止善知识的殊胜利益。这个殊胜的利益,它举一例说,很快能成佛等。假定说,你能够想到这一点,一下心里面就能够把握的住,可以,不行,那找其他的,总是找跟你自己相应的这种。他主要的目的在什么?如果你跟他相应了这个概念能够生起来的话,他有强烈的力量,他会引动你,一心一意去求这个事情。虽然我们在佛法上面容或还没有,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而且很强盛的这个能力,你只要把这个能力稍微转变一个方向求佛法马上成功。这个能力是什么?就是你的好乐要求的东西。譬如说我们现在听说什么地方有一个大法师,这个法师好了不起,或者说这个地方打七怎么好,或者这个东西怎么好,你心里想我一心一意要去求他,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这个美国好,大家想留学;然后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话,男女之间,做梦也要梦到她,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啊!千真万确的事实!为什么啊?它有殊胜的好处在。我们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个力量?有嘛!可惜的是用错了,现在你只要把它改过来。它改过的一个方法还告诉我们思惟,关于这个道理后面会详细讲的,所以我这里原则告诉你们,你了解了原则,下面懂得了方法,一定做得到。到现在为止,在座的大部份,这个方法还不懂,所以到现在为止虽然去修还没用。我们不急,一步一步的深入。那么这个是前面拉的力量,容或够了,但是后面还要一样,推的力量,有的时候我们好像向后面退,他就告诉你,如果你不亲近善知识有些什么害处,这个害处能够引发现在的、后在的大苦,你一想到这个,你就不敢不去亲近,所以后面有推的力量,前面有拉的力量,哪有不成功的,决定可以成功。同样的道理,佛法上面虽然没有这种感受,但是我们心里这个能力是千真万确,譬如说这地方一杯毒药叫你吃进去要死的,当然我们不要去吃;或者说这个毒药的话,风吹的话马上吹过来让你中毒的,你赶快逃都来不及,一定是这样对不对?叫你来不可以,这是后面推的力量,当你想到亲近恶知识对你有那么大的害处的话,你一碰见他躲得远远的。这个就很容易了,所以记住这个地方现在我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做这二件事情,什么是恶知识?不信,如果他不信的话,这个信字不是普通的,什么是善知识?他能够净化你的就是这个,我们修的也是修这样。那么,有了这个前面拉的力量,以及后面推的力量,这个力量是有了,那么正修的时候修什么?修:

【“次应多起防护之心。”】

  防护以前错的不要,以前错在那里啊?专门看他的缺点,现在不可以,所:

【“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

  对于那个尊长的过失这个心理,千万不可以起,万一起来了以后,心里一定要拔除掉它,这是为什么我们平常的时候注意喔!为什么菩萨戒上面特别强调告诉我们说四众过,为什么自赞毁他万不可以,四众是什么?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个是三宝之立,他是个清净幢相,你说他的过失,那就是这个地方,真正说起来害我们自己,所以我们现在总是坐下就谈那些事情,错了。现在你能够避免这些,这些都避免了,当然善知识你就更容易避免了。前面已经告诉我们很多善巧的方法,实际上理论上面我们也了解,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救度一切众生,十恶不赦之徒你都要救度他,何况已经出了家的清净幢相?他如法你赶快跟他学,他不如法你努力去救护他,这个才是啊!因为你要如法去救护他,你觉得自己内心当中还欠,悲心不够赶快学慈悲,智慧不够赶快学智慧,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哪有什么坐下来说他不对说他不对的。普通的一个人尚且如此,何况你的尊长?不管你用哪一个方法去想,实际上很容易,慢慢慢慢去掉,下面:

【“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

  这个过失方面防护,功德方面增长,就是尽你所可能尽量想他的好处,多想他,这个方法前面已经说过了,只要你心里生起,引发你的好处的话,想到这个他功德的长处,虽然有一点小小的过错,它不会挡著你。就像做父母的人,看见那个子女总是可爱的,也许我们没有做过父母,可是我们看自己,看自己都是最好的,就是这样,为什么啊?就是这样,你能够对这个东西觉得有功德有好处的话,过失就看不见,现在我们学的就学这个,那么学到什么程度啊?下面说:

【“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

  你一直这样去修,一直修到什么时候啊?你内心当中这个信清净了,清净的信的行相生起来了,那个时候可以了。进一步,这个清净行相生起来,你随时随地觉得,这个善知识好,一切都靠善知识,你自然而然你不知不觉一心一意去依靠他,他的好处都得到,实际上就是这个念头本身就是无比的功德。关于这一点,以后慢慢的讲,那么这里的主要的就是说要修到什么时候呢?要修到这个时候。

【“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清净的行相生起来以后,还够不够!不够!还要像前面所说的念他的恩,这个师长对自己的已经做的恩以及当作的恩。已经做的恩固然要,当作的恩同样要,实际上同样的重要,因为已经作的恩,所以你会一心一意的依靠他,因为你还要求的更多,所以你绝不想放弃他。已经作的什么恩?今天我们有这个机会在这里,都是靠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绝不可能,我们现在还在恶道当中;当做的什么啊?你不是要成佛吗?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他,没有一个例外的,你能够这样想,那么下面就行了,我们想想看,假定这种心理真正的形成了,你心里会不会起一念的恶念啊?找不到一念恶念了!不清楚明白吗?现在那个菩萨戒上面,我们说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难之又难,你了解了这个道理,轻而易举叫你不作也不行,你只要把菩萨戒如法去持好的话,那有不往生,比丘戒乃至八关斋戒一日一夜都可以往生,何况持了菩萨戒哪有不往生的?这不是清楚明白极了吗?所以古人说万修万人去的法门,是绝对正确没骗我们。可是我们在文字上空转戏论,那有什么用?所以他这里告诉我们有了这个,至诚恭敬都来了,那好,这正修,下面呢?完了以后如何?

【“后时如何行者。”】

  这是狭义的修,广义的是一切时都包含。广义的来说,这后世也在修当中;狭义的来说就是我坐在这里,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你做早晚课的时候,或者早晚课完了以后,你自己定下来拜佛打坐那个时候,我们剩下来的时候,说我拜完了佛,做完了早晚课,剩下来吃饭也好,走路也好,聊天也好,乃至于睡觉等等,该怎么办?告诉我们了。这里,应将所集,噢!这个还没有完结的时候,是正修完结以后,未修中间者还要下面一段,这个下坐的时候。

【“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

  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详细讲。简单的说一下,前面做的,你只要如法的做,有无量无边的好处,那么那个时候要回向,那个回向猛利欲。猛利的善法欲,在座的有几位还没有听过的,把以前的录音带好好的听,那个时候晓得,“猛”是什么行相?“利”是什么行相?“欲”应该是什么状态?如何回向?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当然你可以照普贤行愿,十大愿王、七十愿各式各样,回向到什么呢?现时的、毕竟的,现时就是眼前增上生的,究竟的毕竟究竟决定胜。换句话说,我们从凡夫地步步上升,一步一步上去,统统在里头,如果拿次第来说,那就是说现在回向的是,资粮位应该什么?加行位应该什么?见道、修道应该是什么?一地一地等等这个就是眼前增上生经过的,究竟决定胜─圆满的报身,圆满的报土,回向这个。

【“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

  这印度的正统的做法,我们每天作这个是修四趟,他是坐在那里修的,据我所晓得的,他们的确这样,正规的,晚上睡四个钟头,六时当中,那个时候是睡的,然后呢?早晨起来,通常都是二点多钟,第一座,他们这么一坐那是很长,三个钟头,三个多钟头要。然后呢?早晨早斋,早斋完了以后,下面一座也是通常都是三到四小时。所以说午前一座、午后一座、初夜一座。中夜是睡觉的时候,每天修四次。下面这一段话,初修的时候该怎么办?

【“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沈自在而转。”】

  要晓得,我们刚开始修的时候,如果你时间长了以后,它很容易跟著掉沈而转,“自在”就说你不知不觉当中在这里边。什么叫 “掉”?什么叫“沈”?这里不详细说,这个奢摩他,那个地方说得非常清楚,对我们已经有经验的同修,我指出来你们马上晓得的。现在我们所以没办法得到定,乃至于不能一心不乱的,心理有几种状态,有一种呢,散乱,胡思乱想,东想西想。这个里边不是一般的散乱,特别讲“掉”,“掉”是什么?跟贪相应的这种心里面攀缘相,想这个想那个,这欢喜这个、那个这种状态,心里面向上扬的时候这种状态,还有呢?等到你想想,想累了以后向下沉了。向下沉是什么?先是细昏沉到后来是粗昏沉,到后来睡著了乃至于,我们想想看,我们现在普通状态是什么?就是这个,自己还说我一天可以盘那个腿,双盘一个小时,是,把那个腿嘛熬得痛得要死,心里在干什么?非沉即掉,不是在胡思乱想,就是在那儿打瞌睡,不是瞌睡,已经不晓得到那里去了,细昏沉。你们要想认真学的时候,千万不要著急,一直等到学到奢摩他,那个行相,说得非常细微,随便心里面的一点一点的样子,他告诉你的,清清楚楚,你自己认识了走上去的,那的确是安稳得不得了,这里我不详细说它。你刚开始养成了习惯了以后,好了。

【“此若串习,极难医改。”】

  一但养成了习惯,你要改,好难好难,结果是一生善行终成过失,然后那生生世世拖在这个地方,这么严重。所以我记得,十多年以前,那个时候也是莽莽撞撞的去到处乱撞。那个时候,我因为看过一点那个本论以及其他的善知识的提示,所以我自己也晓得关起门来没用的,茅蓬里面不行。禅宗说得很清楚,初不破本参不住山,要破了本参以后才住山,你没有住山本钱不行。那个时候我已经了解了,现在我们,什么是本参连它梦都没梦见,就要去住山,没有用。所以我那个时候到处去跑参访,结果遇见一个我那个时候觉得善知识,然后呢?我就跟他去,非常好,他也承蒙他摄受,二个人关在一个地方,人家借给我们的一个地方,我们去修行。然后呢?他告诉我,这个禅堂里规矩,早晨起来怎么样,这个挂,临济挂钟板怎么挂,然后呢?曹洞怎么挂,然后等等。到禅堂里边一副怎么板那个香板应该打几下,怎么弄几下,我听了好有劲,好!这个规矩美不可言。到时候去坐,坐在那个地方一坐,结果一坐,绝没有三分钟,一看他在打瞌睡,我那时因为多少转过几个圈子,多多少少,还晓得一点怎么坐,所以坐得蛮好的,自己先是一心一意的坐,因为我要学他嘛!所以有时侯要注意他一下,一看他,怎么来的,不对啊,怎么一回事啊?他大概也注意了,所以等到那一柱下来以后,他就那里?弄到后来干脆口水直流,就在那儿睡著了。起来了以后,他觉得这支坐得很好,那么吃饭时候就随便谈,他大概也听出苗头不对,他就跟我说,早晨刚起来有一点昏沉。我想没错,那个时侯我的心里面,当然虽已经动摇了,但是不会太… …怎么说,我也说不上来了。吃饭的时侯就跟我说,有一点昏沉,我想没错没错,吃过饭应该好一点。结果吃过饭,如此这般,还是老样子,下座了以后,他说吃过饭后容易昏沉,没错没错!结果那一座完了以后下来,然后呢?先洗脸或者什么等等,我想这座应该好一点吧,结果一样,一天六支香,没有一支香例外的,就这样,结果就这么睡了二天,回去啦。我心里就怀疑就这样吗?那个时侯我已经看过了,看过了可惜的是没有人真正的讲,所以这个重点还不大知道,一直到后来,我自己那时侯,我前面真是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前前后后,看了这个论,从头到尾看过很多遍,第一遍看的时侯,一窍不通,但是看了很欢喜,那个离开现在已经整整多少,二十三年了恐怕,我记不住,不是二十三年就是二十二年,虽然不欢喜我还是咬紧牙关看到底。以后不断的看,看一点欢喜一点,但是重点都看不见。后来我自已一个人跑去用功,用一点味道,再翻,那个时侯才了解原来这样,他这上面告诉我们什么,你一旦这恶习惯养成功了,改不过来,他自己不晓得,他虽然晓得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虽然没有像他那位老人家那么经验几十年,但是我们在座的,前面的同修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你说你念佛提得起来吗?到那个时侯你就是胡思乱想,你就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再不然他就是昏沉,你依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养成了这个恶习惯,“极难医改 ”,你要怎么办呢?

【“故应时短,次数增多。”】

  不要时多,这个地方是一个大学问,他真正叫我们上座的时侯,后来我遇见了善知识,他告诉我们这样,四、五分钟,他前面的那个道理已经讲过了,现在我们道理根本都没听懂,听没听懂试都没用。告诉你了以后,当然一定是这样的,告诉你在这个地方,然后你试了以后,这个时侯,关系重要了,所以我们现在听过了以后,听过了就算了没有用,听过了以后,不断的去想他说的什么,然后呢?用!到那时你心里面开始很难捉摸,到那个时侯多多少少有一点影子了,他会盘问你什么状态?你要告诉他,真正想学的不用他问,你自然去问他,说那个时侯做的这个状态,他觉得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告诉你,然后呢你很清楚安住在上面没动,让你试几分钟,到那时你很清楚,“掉”怎么跑的?“沉”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刚开始学的时侯,他告欣你五分钟。有了五分钟,然后呢你回去十五分钟,到了那时侯,他下面等到你慢慢的行了,慢慢的增加,这个括弧里面有一段话。

【“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这个文字先不解释,我把那个内容说一下,你们自已一看那个文字就懂了。说你假定得到了正确的指导以后,你上去坐的时侯,这个行相就很清楚,你晓得作些什么,然后呢因为行相很清楚,做对了你会很欢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你跟他学,他做对了你觉得很欢喜,对不对?然后呢开始摸的时侯,你摸来摸去,就是摸不到这个窍门,到后来你摸到了,心里好欢喜,那个时侯你欢喜得觉得对了对了,譬如说你念佛,平常你就是胡思乱想,到那个时侯一下这个佛号提起了。你觉得欢喜,如果修过行的人,认真过的都有这个经验,或者你拜佛,平常的时侯胡思乱想,到那时侯你拜的心里非常宁静,觉得那个时候,或者有一种不知不觉的感恩心,或者不知不觉的欢喜心,乃至于拜的时候,不知不觉会痛哭流涕,虽然痛哭心里却是欢喜的,样样东西都是这样。结果我们会碰到这种情况之下,那好了继续下去,他不是。等到你发现这个欢喜你会觉得这下对了!这下要修了,这个叫欲修心。妙了,我们碰到这种欢喜情况继续下去,他叫我们停下来。我们想看看,碰对了为什么要停下来,大善知识的大善巧真美,你碰对了叫你停下来,停下来是什么状态啊?你下来了以后你心里想,这么好,虽然下来了,你一心一意一直想再去做那件事情,你相信不相信?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五卷A面

  虽然下来了,你一心一意一直想再去做那件事情,你相信不相信?容或我们没有这个经验,我告诉你,今天跑到厨房里面觉得最好的东西让你尝一下,也许你以前没有尝过,他劝你,你不想去吃,最后你想不妨去尝,然后你跑到厨房里面一尝,“这么美”,告诉你停下来,对不起,明天再来吃,你回去了一天到晚想,等到明天,实在是等不到,最好今天中午就吃。我想我们有这个心情吧!就这么善巧,就这么好法。就这样,这也是我亲身的经验。我曾经跟你们说过,二十几年我这个念佛的经验,但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就不来了,昨天晚上怎么这么好,今天晚上为什么不来呀?怎么找也找不到,经过若干年以后,我这个了解以后,那时我在另外一个地方,也是一个人在那儿逼,然后那时候,以前每次得到了好处就不行了,原来毛病在这里啊!那时我也这样坐,坐了没几分钟,境界现起,非常好,我就忽然一个念头想到,善知识告诉我马上下来,那是下了绝大的决心,把那腿硬是拿掉,然后下来了,下来了以后我就发现了,真美啊!虽然下来了,我一想,时间怎么过的这么慢,我要赶快回去再坐第二坐,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那个心就拉著你,那时我感觉得到,以后的确这样,你只要做的好了以后,到那时候你停下来的话,它就会拉著你。现在我们是不是啊?不是。我们不要说在那里摸不到,就是你摸到了,也是苦苦的在那儿硬撑,撑了很长,结果什么啊?味道是没有,坐著脚又痛。腰又酸。所以结果下一次还没有看到座位发呕。叫你去,心里想,最好慢一点。所以我们真正用功的时候,你了解了这个,就巴不得要早点去。你如果把握不住这一点的话,最好希望拖的晚一点,所以才我们会拖拖拉拉的,假定说你对这上早晚殿尝到了味道的话,叫你到七点钟去,你一定六点五十分早就去了,先做起来,他不做我要做。毛病就在这里,所以我这黑板上面告诉你特别写,拿现在的话,让那修行做你的朋友,不要让修行做你的冤家。我们现在就是这样,让修行做我们的冤家,真是好可惜,他下面怎么办呢?

【“若待稍固时渐延长,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由此能令障○减少,疲倦惛沉等亦当消灭。”】

  你第一个要摸对,摸对了以后,要得到稍固,什么叫作“稍固”我要说一下。譬如说我们现在念佛也好,打坐也好,瞎猫碰见了瞎老鼠,会碰得到的,一下来了。这个不算,今天碰见了,明天没有。你真正摸对了以后不是,现在碰对了明天还来,但是不稳的,有的时候蛮好,有的时候一提就提起来了,有时候提了半天才来,那是没有。你真正摸对了以后,你一上去一提马上就来,就这样,这个稳了。固不固?不固,什么是固呢?就是你不但一提就起来,外面的境界引动你,引动不了你,那是固了。这样呀!然后呢你延长了时间,那个时候才是真正延长的时候,不是熬腿。所以现在有很多人练不倒单,我实在代他可惜,但是也无从劝起,没有办法。在座的诸位也许已经有人信的过我这个话。因为前面已经学了这个教授相当多,如果是你们自己不管听也好,自己看下去,把那个奢摩他,毗钵舍那看完了,我不教你们这样做你也都不可能。因为很清楚,很明白的。什么是生起,然后什么是稳固,每一个地方的形相非常清楚。走进去,每个地方都有次第,那个时候延长就对了。下面是大原则,于一切中,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要太急,急不可以,缓─太慢也不可以,这是加行的过失。你能够这样做的话,障碍减少,这个障碍当中最主要的掉举,然后昏沉,疲倦等等,通通消灭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一坐,自然而然的很好。所以听到这里为止,我想大家可以信得过我,得定不难啊,实在不难啊!你只要得到完整的教授,仅管我已经说过我周围有那些人,你们也信的过,但是这毕竟是信人家的,你只要肯照著这个完整的内容去做,我们每一位很容易都可以得到。今天就到这里。我们讲到修行,所谓的修行是什么?然后完了以后应该如何?今天讲“未修中间如何行者。 ”正修的时候,就算照著他的规矩来做,就试做。那么以我们现在来说,我们正修的时候一个早晚课加起来还不到两个钟头,然后你一天二十四小时,除掉两个小时之外,二十二小时都在造恶业,你这个两小时的善业,能抵的上二十二小时的恶业吗?这是为什么我们弄了半天了,不行。他现在告诉我们,没有正修的时候,这个中间怎么办,如果你能够把这个观念把握住的话,好了,二十四小时都在修行。所以平常我们讲正助上修,好像这个“助” 这是意思意思。错了,要晓得,这个助修跟正修是一样的重要,在很多情况之下,这个“助”比“正”更重要。譬如说我们讲前行,前行好像不是正行,好像是基础,实际上没有前面的基础你整个的正行根本没有用。平常我们常常做各式各样的比喻,你烧饭,你前面菜没有洗干净,请问你煮了能吃吗?你这个房子的基础没打好,你造上去能住吗?基础没有造好,你住在里边轻轻的一阵台风来,把你压死了。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这经上太多说这种地方,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基本概念。而这里边告诉我们正修也好,未修中间也好,不仅仅是这个行相要注意,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的话,那我们往往著在行相上面的话,那个对我们是一个好大的损失。现在我们看那个文。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

  总之,这个两个坐之间,就前面一坐跟后面一坐之间,换句话说我们离开了这个修行,譬如说离开了早晚殿,或者你自己做的功课以外,那么其他的时候,当然你还是可以,个人有个人的安排,现在这个地方,举礼拜、绕佛、读诵经典,有很多的。那么最主要的是什么?下面告诉我们,先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谓正修的时候,那么当然那个正修的时候一定是努力去修,等到下了坐励力修已,那么下了坐完结了,下面一坐还没有来的时候,那个中间,假定你就这样不管它了,辛辛苦苦弄了半天,然后休息一下,聊聊天,玩一玩再来,这个时候就是把所修行相、所缘散失掉了,这个是不行的。应该怎么办啊?应该正念、正知保持著,不要让它放逸,所以他说如果说你不依念知,这个依就是依念正知,换句话说还是正念正知,你不保持著这个正念正知就让它放逸,这样的话,你真正产生的功效,非常少。所以他真正修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条件,全部精神摆在这里修,下了坐还在修,不过这个地方是不同的在那里呢?我们要晓得,你全部精神坐在这个地方的话,那是精力很贯注,我们的的确确要松、紧互相调配,所以你下了坐以后,使得你那个身心松驰一下,并不是叫你放散掉。那个松驰跟放逸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譬如说,我现在去拜佛、念佛,那么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这个在大殿上面,站在那里全部精神挺起来,那时候身体是全部精神挺的直直的,然后呢眼睛瞪的大大的,然后全部的精神贯注在这里念,这个念了半小时,念的很累,以后那个时候我们就应该下来轻松一下。轻松什么?轻松这个身体,身体要轻松一下,那时候心里面也放得轻松一点,但是你不要忘掉你所缘念的,这个很重要。你可以跑去躺在那个床上,然后很轻松的这种方式,身体在那儿休息,可是这心还是跟它相应的。这个非常重要,乃至于你可以想前面的那一坐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错误,后面一坐怎么去改善。

【“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

  所以在这个中间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阅读显说此法经论,说明你修这个方法的经论,当然这个包括善知识的教授,你自己作的笔记,或是什么等等。那么,这个为什么有显说呢?因为在我们修的很多法门当中,有很多它不是讲的道理,譬如叫你观想,怎么个观法,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乃至于念咒,尤其是密教当中,说三昧相印,你只要照著这样去做,那么就对了。至于说如何的做法,为什么要做,这种道理有的时候他不跟你讲,到了时候你自然相应,但是呢前面一定有说明,跟你相关的地方,他有很完整的说明的,这一种经也好,论也好,你不断去看,看了以后脑筋里去思惟。做这个工作无非是什么?无非是集顺缘,以及除逆缘,所以说修集资粮生德顺缘。同样净治罪障,由多门是各式各样的,就是什么样跟你相应,什么样正确,你就照这个去做。

【“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根本是什么?这个要晓得。根本就是我们所受的“律仪”。这个律仪就是我们所说的戒,要努力去守护。这个地方这个律仪,我们要认识,不是说我今天剃了这个头,具了个形相,你真正受了律仪戒的话,它有律仪无作戒体。这样。它这个戒体自然而然任运的能够产生防非止恶的功效。那个不能坏,如果说保持的话,你在睡觉它也在增长功德,而且一切时处都在增长功德。一破坏了,这个功效就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定慧一定要建立在律仪戒上的根本原因。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详细的谈,这个真正的概念非常重要。这个我们在另外会谈,谈到戒的时候。尤其是我跟你们说过了,将来谈那个南山律在家备览的时候,最重要的中心,就是特别说这一点。到那时候你们会体会到的,这个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那要好好的珍重,没得到的,好好的努力。但是呢眼前就我们所知的,千万不要任意损坏这个东西。那么这个里面最主要的还是正知见。

【“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所以也有人把他修行的这个集合起来,把一个就是所缘的行相,这个,净修它的心。这个我们晓得,我们平常所缘的跟无明相应的杂染,那么现在拿这个东西来净化自己。条件刚开始的时候不够,所以一定要集聚资粮,尽除罪障,那基础呢?基础就在那个律仪戒上面,所以把这个三样东西合起来,合成现在我们初机修行的第一部引导。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就有个基本的认识了,所以现在那个修行包括了两部分,一个是前面的准备,以及事后的辅助。一个是正修。那么这个时间通于二十四小时,然后呢处理的事情,包括我们各式各样的,你从早晨张开眼睛来,到第二天张开眼睛来所有的,睡觉还在修行,吃饭也是修行,这样。那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知道,绝对不是个文字,那时候你心里面自己了解的清清楚楚。所以如果不清楚的话,把昨天晚上谈的那个问题,你们多多的努力。昨天晚上,曾经有一个同学提起来,说啊你这个菩提心的定义到那时候还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原因?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这里从修学本论的立场上来说,菩提心真正的内涵还没有讲到,只讲到前面那一部分,我只应用前面那一部分。所以说前面那一部分已经告诉他们,我们先要自己知道病,你不知道自己病的话,你还谈什么,自己还觉得很对,很得意,很好,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所以我当年自己出家以后,遇见了各式各样的老师,有一个老师常常以这个话来给我说,一方面他固然是自己说他自己,一方面也是给我教训我。我现在还记的很牢,他说我的毛病好为人师,我现在越来越感觉的这句话,正确啊!这样。的的确确的我们毛病就在这里,好为人师,不晓得自己拿什么东西教别人,自己的学生都不会做,却要教别人,这个是个大毛病。所以佛经里面告诉我们,自未调伏,而能调人者无有是处,那么这地方随便一谈。下面呢?

【“复应学习四种资粮,”】

  这下面这个东西说,我们学习资粮位当中,有这四样东西我们要注意一下。这四样东西

【“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

  就是说我们现在所有的世出世法一切功德无非是从定慧而来。定这地方就是奢摩他,慧就是毗钵舍那,那么现在我们修的时候,就修这两样东西的因。那么这个下面要告诉我们的四样东西就是正因,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下脚第一步该走的,你这个因做对了,将来一定结的正确圆满无误的果。

【“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分成四部分。第一个秘密的保护,以及守护自己的六根门头,然后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正确的了解,我们所做的事情正知而行。第二,下面特别开的饮食知量,饮食的时候要晓得该吃多少。以及睡觉的时候,要怎么样的努力,还要精进去修。其实前面这两样东西做到了,也就对了,可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大的漏洞就是吃饭跟睡觉,所以他把吃饭跟睡觉也特别说明。真正你们了解了这个,才晓得修行的的确确是二十四小时。那么关于这四种资粮,我在这里只是简单的说明一下,一直等到我们后面奢摩他部分,讲过了以后,那个时候我们重新回过头来温习这四种资粮,那时候你们会觉得,趣味无穷,真正修行的话,主要的关键全在这里头,如果你这个四点把握得住的话,绝对没有不成功的。不要说念佛是绝对成功,参禅也绝对成功,这样啊!现在我们不妨把那个内容,一个一个看一看。

【“初中有五。”】

  第一个就是密护根门,

【“以何防护者,”】

  这是第一个旁边注个“小”字,

【“谓遍护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

  那么这个“小”字是这次印的时候旁边加进去的,有很多地方这个对我们很有帮助说明。说我们在保护这个根门、六根门头拿什么东西去防护呢?说遍护正念,即以正念起常委行。下面就是解释。

【“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

  我们要防护的是六根门头,那么你用什么东西去防护啊?防护你六根门头的这个法宝,关于这个法宝,不断的去修习,不要让它忘失,实际上真正的修行,这个才是,就是说这个是你防护你三毒的一个最有效的宝贝,你的工具、你的武器。你对这个武器一旦失掉了你怎么防啊?这是第一个。为什么要数数修习呢?你对于你所使用的这武器,你要善于操作,懂得怎么样操作,不断去摸熟了,摸熟了以后,然后你随时随地这个敌人起来的时候,你一下就拿出武器来把他对治了。所以这是我们用这个防护我们六根门头的这个法宝,把这个法宝,要把它弄熟,弄熟了以后就不忘失了,否则的话就像我们现在那个样。我们说这个明明懂了,偏偏做不到,为什么?不要说你没有真的懂,不要说你现在懂的一点文字,这是卖卖狗皮膏药,就算你真的懂了,你如果没有认真的思惟观察的话,对不起,到那时候心里上现起的还是跟三毒相应的,一句话说的不对,就在那儿嗔心起来了,稍微捧捧你轻飘飘的,完全贪心相应的境界,剩下来的痴痴呆呆,有什么用?所以他告诉我们要数数思惟。那个正念摆在这里,那个时候你一定能做得到,这是第一个,就是换句话说偏护正念。第二呢,

【“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

  既然你现在已经晓得这个防护的东西,就是正念,正确的念头。然后你把那个正念常恒,这个常─经常,常到什么?不断,恒是不断节的,不断的委重,委重是很殷重,很真切的,拿这个东西来修习。所以的的确确修任何一个法门,没有一个例外的,必须要这个,所以佛特别说这个叫什么?就是精进,精进的特质。所以很多地方,本论也说,大智度论也说,各式各样的经论当中上面说,修行的资粮善当中,精进第一。平常我们总觉得修行这件事情,好像轻轻松松的,那完全错了,修到后来的时候你慢慢的试,心里面坦然无碍,那个是得到的果!你现在下面进去的时候是要大精进力量,那的的确确是一步都不能差。所以我以前听见那禅宗那个老师的话,我直感觉的真佩服,他说学禅这东西,就像什么?就像逆水行舟,这个水是个瀑布,瀑流冲下来。它每一分钟冲下来,可以把你的船从这地方向下冲十丈,然后每分钟你拼命用足气力向上划可以划上一丈,但是对不起我还是拼命向上划,你拼命向上撑的话,还要退下来,何况你放松一点。妙了,你只要肯这样去弄的话,弄到后来的话自然有成功的,所以又有人形容它,这是叫“赶羊上树”,这羊不能爬树的,猫才能爬树,但是呢他却偏偏做这种事情,把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实际上何况是佛法,世法也是如此的,所以我前面曾经给大家说过,那个美国的几个什么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他们怎么成功的?都是靠这个精神,别人觉得不行的,他就是绝对坚强的毅志,咬紧牙关,现在我们事情还没有做,已经打了退堂鼓了,然后找种种借口,保护自己。这个地方不对,那个地方不对,找了很多这种小心儿的事情,脑筋还很聪明!他那个聪明都用糊涂,用错掉了。他就会想种种理由使自己做漏网之鱼,以为觉得这地方摸鱼了,殊不知这真正害了自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要多看看佛教的这个告诉我们,他,佛是怎么修行成功的,那么这个就是说常恒的去提起精神来去做,不过提起精神这里边有个绝窍的,如果你提的不对的话,还是不对。所以佛经上面告诉我们,太缓固然不行,太急也不要,太急的话,那弦绷得太紧,也不可以,所以,总之一句话,任何地方都要善知识的巧妙的引导,这第一个。第二

【“何所防护者,”】

  那么有了防护的工具,防什么呢?什么是你要防的呢?

【“谓六种根。”】

  那就是我们的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从何防护者,”】

  怎么防法呢?从那里防起呢?

【“谓从可爱及非可爱,六种境界。”】

  就是说这个六根对不同的六个境界,或者叫六尘,对了这个六尘以后,你就产生一种顺、逆不同的反应。对于顺的觉得爱,不顺的非爱,这个境界去防护它。继续下去,说完了以后,然后把整个概念再说一下。第四、

【“如何防护,”】

  那么你怎么去防护法?前面告诉我们从那个六种境界上面去防,那么怎么防法呢?

【“其中有二,”】

  第一个呢?

【“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嗔,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

  这个怎么防法?分二部分,第一个就是守护自己的根。因为当你的根跟所缘的境合的时候,那时候识一定生起来,那么这个识生起来了以后,那时候这个意识就会对可爱的境生贪心,不可爱的境生嗔心,就在这个当下,在这个根上面努力去防护。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五卷B面

  努力去防护。怎么护法呢?从彼诸境护令不生。不要让你这个根对这个境界升起这个贪嗔的相应的烦恼来,这是第一个。第二呢?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不是,这个不是第二个,就是解释下面。

【“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正止息。”】

  现在我们防护的时候,怎么防呢?就是因为对这个境界譬如说:你看见了或者你听见了,能够引发你的贪嗔的,你晓得了以后,这个境界就挡住他,不要放纵自己的根。这个话怎么讲?譬如说:我们现在为什么在这个学院里边说平常不放假,因为我们很清楚,我们平常一跑出去的话,对不起,你不散乱也散乱,那么我们晓得了,现在我们到这里来的目的是在什么?在防止它,所以我们能够这样,如果说我们在学院里边说那个隔壁房间的电视机,我看了电视机欢喜,那我不要去,然后吃了这个东西会引发我的贪心,我尽量的少吃,眼不见为净,换句话就这个,当然到最后的话,主要的在你自己的心,可是刚刚初机第一步的话,绝对从境上面断起,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为什么修行真正重要的前面你有个认识,说我为什么要出家,你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晓得要去做的时候!道理不懂,那么选一个你信得过的这个依止的人,信得过他,他告诉你,这个不要做,你老老实实不做,那时候他帮助我们的无非是什么,就在这上面是真正重要的,就是你内心当中应该了解这个对你不相应的,尽量的就不要碰上他,这是我们了解的。

【“其守护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

  真正我们守护的时候,对于这个六境不取这两样东西,一个叫行相,一叫随好,什么是行相?什么是随好?下面说:

【“若由忘念烦恼炽盛,起罪恶心,亦由防护而能止息。”】

  如果说我们平常防止了,能够防止了固然,万一你妄念的时候,忘掉了,或者于烦恼太甚,这是两种状态,妄念是你本来防,那时候忘掉了没有防住;还有一种呢,虽然你防,但是这烦恼盛得不得了,我们很多时候,那个境界现起时,你心里觉得不可以做,但是你就是挡不住,那个就是烦恼盛的时候,那时候又起了,你能够像前面这样防护努力的话,他都能够止息,下面就告诉我们那个,什么是行相,什么是随好。

【“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

  所以这个行相,就是说我们不应该看的这种事情现起的时候,那时觉得这个东西很好,你去看,这个行叫行相,关于这个行相,不要,断除它。后面呢是说随好。

【“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嗔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

  取随好呢?就是当那个行相已经过去了以后,你看见了以后,随后跟著他,引发你对这个东西好乐贪著,那个时候你脑筋里面,这个境界已经过去了,不在前头,这个要防,防这个东西,前面这个解释容或不大清楚,把五条通通说完了,我再一一分析,大家就很清楚了。第五,

【“防护为何者,”】

  那么为什么要去防呢?防些什么呢?说:

【“谓从杂染守护其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

  这个就是我们防的目标,这是宗旨。那平常我们这个意根一纵,对这个境的时候,一定是杂染的,不是贪就是嗔,就是痴,就是这样,那么在这个时候,你经过了这个努力的防护的话,不让他杂染,使他住在善性当中,最起码的,善住无记性,无记性就是不是恶的,但是也不是善的,这个时候这是我们要防护的,那么

【“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

  他特别说明这个无记是什么,无覆无记,哪些是无覆无记呢?就是威仪,就是你行走,坐在那地方,做一点什么事情,那个时候谈不到十善十恶,因为你那时候的的确确,你不是全心贯注在上面,譬如说我礼佛,当然拜佛,你要走路,那个时候是另外一件事情。无记有两种,一种有覆无记,一种无覆无记,这染污的,那是有覆,不染污的无覆。简单的说一下,那么这五条文字解释了,我现在离开了这文字来从头说一下。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平常一般状态,我们这个心念做些什么?我们的心念就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的六根,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嘴巴不是讲话就是吃东西,一定是这样,身上的感触,这个欢喜的,软软舒服的凉快一点,热的等等就是这样,然后当这个五根对了境以后的话,他一定身著,紧跟著意识就来了,然后你在这个地方就做种种的邪妄分别。这种邪妄分别都是增长杂染、染污的,都是这个染污的,那么那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去防护他,拿什么东西防护呢?靠前面的正知正念,一定要晓得说那个是对的,有了这个对的,那个时候对比出来,原来我习性当中那个不对的,那个才可以防。否则的话,你混沌一片,你什么是那个好,那个不好不知道,当然无从防起,所以一定正知正念,那么这个正知正念就是防护的最佳的武器,关于这一点呢?第一个,所以你在正式学习之前,先数数练习这个东西,平常我们真正修行的第一步,真正说起来,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听,听这个,然后思,思这个,等到你经过了思,思实际上是个什么呢?行心所,等到你思维成了习惯了,他随时随地,这个念头就起来了,你不提他也起来,一提随时就起来了,就等于说:你使用的武器一样,你在任何情况之下你要拿,掏出来就是,而且你利用的很熟,那个武器防什么呢?就防我们这个六根,这个六根的情况是什么?对了境以后就生染污,这个染污有二种,一种呢对行相的染污,一种是随好的染污,行相的染污就是这个好看的,你去看,看了以后欢喜,随好呢?看完了以后,你心里想这东西这个蛮有味道的,你心里想明天该怎么办,或者你想动脑筋要去获得他。反过来,对不欢喜的东西,那就是引发另外的嗔,现在清楚了没有?所以这个底下密护根门,譬如说我们现在讲遗教经,一开头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持五根者心为其主,就是这样,从这个地方防起,处处地方,最开始第一步我们要学这个,请问假定我们真正在这一点上做到了,修行有没有困难啊?的的确确没有困难。所以这个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呢他的做起来是不大容易,做起来虽然不大容易,这个功效不得了的大,我们所要求的东西,全部在这个里面,你只要这点做到了,其他什么都不怕。那么下面就正知而行,因为的的确确的,如果说你努力这样去做的话,现在我们这个里边,有很多事情我们要行为要主动的去行为的时候,那时候该怎么办?对,你如果是离开了修行以外,当修行的时候,你全部精神缘在这上头,然后剩下来的时间,你能够保护他,可是有很多事情却你没办法保护的,譬如说,他告诉我们防那个行相,叫你不要出去,结果常住派我一个事情,我要出去,那个时候该怎么办?所以他下面告诉我们正知而行,对于我们该做的事情,前面这个密护根门当中没有弄清楚的,他下面告诉我们,对于你所知道的事情了解怎样是正确无误的,照著你所了解正确无误的方法去做,这个时候他不但不是染污,而且是增长你的功德,那就不怕了。所以下面我们看,下面的,

【“正知而行者有二,”】

  两样东西,


【“何为所行事,于彼行正知。”】

  这个分两方面说,正知而行,行是做事情,那么你要做的什么事情,这个你首先要弄清楚,该做的,对的去做,不该做的,不对的不要做,这个第一个分别。第二个呢?说:于彼行正知。对于你所该做的事情,还要保持著正念正知去做,那么下面又分,

【“初中有二,”】

  就是我们所行的事情,

【“谓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

  在说下面这些每一个行相之前,我总感觉得这法相之美!他把我们的生活细的,从你早晨张开眼睛到你晚上睡觉为止,每一部份,他每一个地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这个不是个文字,文字你要记这么多东西,你背多少时候都背不起来,这个就是告诉你,你当下认得,认得以后,你随时一直在这地方,你就很清楚错了!随时很清楚,这个对了,对了就是修行了,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讲要修行、修行,修行了个半天,所以修不起来,你根本不晓得你修的内容是什么,你怎么修啊?自己一直跟著烦恼,不知道,往往还自己跟著烦恼,还觉得很得意,我想的这个办法投了个巧,骗了他一下,自己还觉得很得意,错了,完全错了,所以这一定要从法相上面每一个地方,很严密的摆在这个地方,然后你自己衡量,本来我们修行自愿的事情,绝对没有人逼著我们说:某人,你要剃了头出家,没有这件事情,我觉得好,既然自愿的话,就应该这样认真去做。那么现在有五样,五个是行动业,五个受用业,我们真正出家人做的,做来做去就这么几件事情;行动就是说你的走路什么等等,受用你的吃等等,下面我们看,

【“其中初五之身事业者,”】

  行动,你该做些什么事情?

【“谓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从彼还。”】

  说我们身体的行动,除了我们所住的常住,这里要做的事情,你还要跑到别的地方去,其他的地方,或者是城市那边买东西,或者其他的寺院结夏、参访、邀请等等,那么出去、来是一件事情,

【“眼事业者,”】

  眼睛,我们走路的时候眼睛

【“一若略○,谓无意为先,见种种境。二若详瞻,谓动意为先,而有所见。”】

  那么第二呢?眼睛,这个眼睛看有两种,有一种你无意之间随便看一下,这是一种。第二种你认真的你先想去干什么,你要看什么,那个时候你去看。所以我们不外乎身体,然后眼睛,还要呢?

【“一切支节业者,”】

  这个身体还要这样,支节是什么啊?

【“谓诸支节,若屈若伸。”】

  为什么这个行动还不摆在那个身体当中,因为譬如说前面那个身业,他主要你到那里去,然后我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好像;那么这个动身做任何一件事情,换句话说做任何一件事,身上动作,把这两样都包括进去,都有了。再下面呢?

【“衣钵业者,谓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钵。”】

  这个就是我们的衣钵业,这是我们出家人必需要做的。

【“乞食业者,谓饮食等。”】

  就是这个,这是我们要乞食,那么我们现在就是跑到斋堂里面去,从煮到吃,吃完了以后清洗、去买菜等等,

【“寺内五种受用业中,”】

  前面五种是行动业,然后五种受用业。

【“身事业者,若行谓往经行处,或往同法者所,或为法故行经于道。”】

  这个身做些什么呢?就是行住坐卧等。行包括这个。

【“若住谓住行处,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等前。”】

  住我们就住在这里,或者同行,然后这个亲教师、轨范师,尊重的似尊重,除了亲教轨范以外的,譬如现在我们这里请一位法师来跟我们讲,或者这个上座等等,那么有的直接尊重,有的似尊重,换句话说,他并没有显著的尊重的特质,但他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上座,我们该尊重的,住以后呢,行住坐,这个前面那个住是站在那个地方,下面是坐,

【“若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

  这个行住坐,卧,后面睡觉那点,他特别开出来,所以这个地方没有包括进去。

【“语事业者,”】

  讲话啦,

【“谓若请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别了解。诸已受者,或自诵读,或为他说,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

  下面就是语事业,我们要讲话,讲些什么?他就告诉我们,如果对我们没有了解的经论道理等等,十二分教包括了所有的一切,那么这个要去了解他。已经了解了,那么自己读诵,或者帮别人,或者为了引发正精进与他议论所有言说,他这个地方要嘛不开口,开起口来,没有一个跟法不相应的,眼睛也是如此,起心动念无不如是。

【“意事业者,”】

  最后呢就是我们的意怎么办。

【“谓诸默然,若于中夜而正眠卧,若赴静处,思所闻义。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钵舍那,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

  那么意业怎么办呢?或者平常的时候默然,默然就是静默的时候,那怎么办?还有保持内心怎么个宁静,若于中夜,那么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有呢若赴寂静处,思所闻义。自己啊在那个地方真正好好的思惟,那个地方不要让人家打扰,或者跟人家,对!没错,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这个九心修三摩地,下面那个止观,那个奢摩他品会详细说,这个九心就是我们修上去的次第,第一个,这个行相怎么样,第二个怎么样,到了第九心那是证得三摩地的时候,这就是止,还有呢下面的就是观,另外一种呢就是到了很热的时候,那虽然不该睡眠的,睡眠只有中夜,平常的时候,你起来的时候怎么样消遣一下,他唯一让我们消遣的就是那个时候,你把那心里放松以后,都放松,这个是关于意业方面。

【“昼夜二业者,”】

  除了前面这个以外,他把昼夜二样东西再合并起来,昼夜合并起来二十四小时都在里头,没有一个例外。

【“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唯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

  白天以及初后夜二个时间,那个时候不要睡,总括的说不要睡,那不要睡干什么呢?就是说那个时候我们该做些什么?所以说那个不睡的时候,身业、语业作些什么。下面呢中夜就是十点钟到二点钟,该睡眠的时候那该怎么办,他下面告诉我们睡觉;尽管睡觉,他也告诉睡觉的时候,这个心用功怎么用法。现在我们看看,到这个地方,前面守护根门,但是我们有一些必须要的行动,那么所有的这个行动,你该怎么个做法,每一部份你该怎么去做,他告诉我们清清楚楚,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说:说他们南传,他们怎么弄、怎么弄好像很细致,我们北传没有吗?绝对有!现在我们大家真正重要地方大家也不好好去学,告诉你了也不认真的去行,主要的就这个地方,就是你在任何情况之下,一举一动,起心动念他都有很细致的法则。那个十多年以前的时候我还不懂,不大懂这个东西,虽然听说过了不了解,曾经遇见过一个学南传的人,他就讲了那个止观,譬如说走路的时候,他步子走得非常慢,然后呢那个念头应该怎么个观照,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这么好,后来回过头一看啊!原来我们自己的是家宝!我们偏偏这样,那个家宝不去善巧的利用,羡慕别人,实际上真的别人告诉你,做得到吗?你也做不到!实际上就是我们心里面这种懒散的心情,真正要提起起来是提不来的,看见别人好的心里好羡慕。不!你不要小看他,这是很重要的,就幸好有这么一点好乐之心,我们凡夫之所以凡夫就这个,就靠这么一点好乐之心,就想办法用种种方法培植这个好乐之心,想想种种方法把那逆缘拿掉,顺缘把它加强,然后你这个好乐之心,愈来愈强、愈来愈强,到那时候你去做就做得到了。所以我刚才那个地方,绝对不是轻毁这东西,我的重点就是这个,保护这个东西,而不是说只一味好乐之心,总归羡慕别人,那个时候你永远坐在这个地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张大了口等到死也没有用,这个概念我们要顺便在这里一提。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

  上面是告诉我们所为的事情,那么这个所为的事情当中,我们怎么样去做法,是说对我们所做的事情要如法正确无误的了解,照著你正确无误的了解去做,下面的解释。

【“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先应住念,不放逸行。”】

  关键就在这里,说我们现在所有要做的事情就是这些了,这个里边有一点要注意喔!换句话说我们真正出家修学佛法的人要了解除此以外,不相干的已经淘汰的干干净净,所以真正修学佛法尤其是深入的时候,他一定要全部精神贯注,一定要出家,所以现在我们出了家,还要忙这个忙那个,那个放不下,说起来弘法利生,好啊!当然要弘法利生,你一定要自己先做到了、体验到了,然后你不惜牺牲自己为了别人,你明晓得这样对你不利的,你去弘法利生,这个叫弘法利生。现在是满心烦恼,就是为了这个烦恼所使,这个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找这个弘法利生的借口,颠倒啊!所以你们不妨去看看其他所有的经典,地藏菩萨的十轮经是特别说这一点,前面我们也说的很多地方引地藏经,实际上不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你们去看,都是告诉我们这一点,我们现在往往说这个大乘人毁谤声闻,不可以,你真正的大乘人那里有毁谤声闻的道理,绝对不会的,这地方顺便的提一下。那么现在我们说对我们所作的事情,不管是行动业或者受用业,对于这个业,对于我们该做的事情还没做之前,先要有一个准备,什么准备啊?住正念,先应住念,安住在正念上面,然后这个正念怎么能安任?前面已经告诉了数数思惟,思惟些什么?先要把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正确了解。要正确的了解,要听闻,这个次第这么清楚,先是听闻什么是对错,把握住这个重点,然后呢摆在脑筋里,所以叫谛听善思,那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经上面都告诉我们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然后再告诉你这个道理,你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然后你去做这个道理,你这样的话就对了。然后正作的时候不放逸,把握住了一点漏洞都不让它来。

【“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

  就照著前面这两个道理,换句话说,摄持就是你那时候心里里面就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对于作这事情,你了解的清清楚楚,然后安住在这个正确认识的念头上面,这个是正念,然后精进的说我现在晓得我怎么去做到,千万不要乱来,不要让那烦恼来打进来,这个精进最佳的保护,保护这个正念。这个两样东西摄持者,那么你就想,现在我做这件事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先去观察说怎么做,如何方便正观察,就说何相是观察这个行相,方便是处理的方法。

【“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

  就找那个行相,那个方法去观察,这个里边,

【“此中复有四种行相,”】

  所关及这个行相去谈。

【“初谓于其身事业等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

  这文字蛮容易懂得,不过还是要说一下。什么行相呢?譬如说:我们现在看,我要去、回来,那么这个行相是怎么样的,去的时候,譬如说我们走的时候不要调皮,不要什么,这个不要作,不要东张西望。所以我现在想起来,我们当年那个时候,刚刚出家没多久,住在同净兰若,法师就叫我们,那个地方有法会,你们要去听,他还公家出了钱,非听不可,然后临走之前告诉你们,你们不要什么,一字排开啊!然后路上面这个不可以,然后怎么呢?前后一个对著一个对著,这样。那我们跑出去的时候,真像军队一样的,!那个步伐很整齐,当时心里还觉得,这个法师怎么这种地方都要管,现在想想一点都没有错,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根据,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这个就是我们的行相,我们应该想:我们应该怎么做啊?那么然后你正确了解了,那个时候正知现前,你真正走的时候,你脑筋就走对了,我要走的是要这个样,然后你就照这个去做,所以这样子做的话,没有一个地方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平常都是持戒,这个地方真正讲威仪等等,不但内心当中防范的非常严密,行持上面的话的的确确一点漏洞都没有,这么个好啊!

【“二谓于其何种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行时,应先了知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

  第二个,譬如说前面这个是我们往返的怎么个走法,第二呢我们要的去的地方,他上面告诉我们,譬如说我们要去的地方说有五个地方不可以,沽酒、淫女这种地方我们都不可以去,那么除了这个以外,该去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去,去的时候也是如此,对于所去的地方安住正知,我晓得我到那里去。现在我们平常闲闲荡荡没事情,看见一个人你出去,你出去我也跟你出去,你干什么?无聊嘛!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六卷A面

  平常闲闲荡荡没事情,看见一个人,你出去,我也跟你出去,你干什么?无聊嘛!你说修行,修行到这种程度?就这样。的的确确,所以我跟你们说,假如你们真的愿意修行的话,你们到那时候会感激立下的规矩,这规矩不是我立的,佛菩萨立的。我也得到我的善知识,当年我总是有些事情,他一定问的,你去干什么?去多少时候?我心里面所以因为这样的关系,我也不敢随便开口,现在一直觉得受用不尽,慢慢慢慢的约束你的,你养成习惯了以后慢慢就好了。所以当年我的老师告诉我现在有的时候你觉得太严,到时你要求严找不到了,你懊悔来不及。我眼前我也是这样对大家,你们心里究竟怎么想,我也不知道,我这是凭我心里想的,我能最好的给你们的就是这些,我还是非常欢喜。可以说悲欣交集的那种心情防著你们,防著你们就很认真的在这个地方,所以我特别说明,跑到这地方来只说说空话的话,不欢迎。先把别的地方有一点准备,可是跑到这地方来不是说叫你马上做到,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只要有一个心理说我到这里来要肯学的、想做的就对了,然后有了这个心情,慢慢慢慢的把我们的习气,从这个严格的要求当中慢慢慢慢地去升上。下面最后一行。

【“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

  那么第三就是除了去的地方以外,时间是怎么办?这个容易了解,上午可以,下午不行,那么你就按照你所知道的去做。

【“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应忆念。”】

  那么最后一条关于你做的这个事情、事业,那个事情应该怎么办?那么你就也是善巧的观察你这件该做的事情,该怎么做?他下面是告诉我们,到人家家里面要非常善巧防护。譬如我们现在说,我在这个地方讲说,那么讲说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譬如说我在那地方听,听的时候应该怎么样,乃至于像譬如平常我们上殿、过堂每个地方都有它一定的,做任何事情如法如理这样去做。

【“总之所有若昼若夜一切现行,悉应忆念,了知其中,应不应行,于进止时,一切皆应安住正知。谓我现前正行如是,若进若止,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

  总括说,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一切我们的现行,一切的现行通通都能够保持忆念而不忘失,不是在痴痴呆呆当中过去,像随风飘荡的墙头草一样。而正确的了解,我现在做的事情,那个该做的、那个不该做的,那么不管是行也好,坐也好都照著我正确的认识去做。那么在这样去做法的话,不管停也好、走也好、行也好、住也好都能够如法不犯罪。因为不犯罪所以后面都不会堕落,因为你能够这样做,所以你要想求得的一切都能够得到,前面所说的就是戒。你能够有这样完整的戒的话,后面的定慧都来了。所以这是我们能得到所有希望的一切的戒定慧的现在下手的地方,这是因。你得到如是正确的,下了如是正确的因,一定得到圆满如是相应的果报。那么把上面这个再总结起来,说这个四种行相,实际上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出家修学佛法,所有做的事情,不外乎这几样东西,那么这几样东西它又分成功几个项目:第一个关于你做的内容,譬如说你现在要去,怎么去法?来,怎么来法?然后去的地方,那些对那些不可以,去的时间是合法不合法,然后你,做的事情你做些什么,这个事情该怎么做,看看还有没有遗漏的?没有一点遗漏了,而且晚上,它后面还告诉我们怎么睡觉,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这件事情一定要忆念正知,忆念正知什么啊?业,意业。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是完全如理如法的,然后因为有这个正知现前,你身口的行为照著这样去做,身口相应,现在你身口意三业清净。请问你能到地狱里面去吗?所以这个故事有一个笑话,但是千真万确,说你这样做了以后跑到地狱里面,阎罗王翻翻那个帐,对不起这里没你分,你没挂那个号嘛!这样,他又恭恭敬敬把你送到天堂去,就是这么简单,说起来是这么简单,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启发我们的好乐心。我们是的的确确地有这个能力的,所以我昨天晚上特别说,我们不是没有聪明才智。可惜的我们用错了,这个聪明才智变成世智聪辩,然后被自己的罪过遮盖。我想很巧妙的办法,人家逃避过去了好像,错了!害了自己!你把那个聪明才智用在这个地方,万一错了马上发露忏悔,错了!错了!所以这个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那个错误本身也是忏悔业障。十大愿王当中的一个主要的功德,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么继续下去,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著引经解释而正录取。”】

  上面这个东西,这两样东西就是无著菩萨引经解释,凡是这种真正的圣者,他说话一定有他的根据,根据什么?一定是佛说的,他只是把那佛说的这个精要、原则如理的、更明白的阐扬开来。所以说法相,你们了解了这个地方,才晓得法相之美,法相之好!实在我们修学佛法不能少的,尤其是刚开始,每一个地方告诉你清清楚楚,我们现在总是觉得你不要分别,就算了。然后呢不分别在什么当中啊?就在这个痴相当中,好可惜!好可怜!下面

【“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

  假定能够这样努力去做的话,注意哦!努力去做,那么所有的好事都增长,别的任何一样东西都比不上,要讲修行最好的方法就是这个。

【“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

  特别是能够什么?清净尸罗。我们要持戒,处处地方讲戒、戒、戒。从这个地方才持起,这个地方才真正持戒。然后因为你戒根清净了以后,同样的把这个方法再下去,“止观”都得到。得到了以后无分别,胜三摩地得到了,那个时候才真正得到无分别根本智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在我们前面这都不要的,那反正痴痴呆呆说不要去分别就好了。陷在自己的软暖习气的大险坑当中,是自己害自己!所以应该努力。

【“故应勤学。”】

  这是非常重要的。再下面,这个里边特别关系的就是我们二十四小时除了这个原则以外,那么平常我们最容易引发烦恼的以及放逸的─吃、睡,下面就说

【“饮食知量者,”】

  那么这里边分四个:

【“谓具四法。非太减少,”】

  不是太少。

【“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

  说不要太少,太少了以后这体力不够,所以吃的能够维持到明天吃的时候,那个地方要注意哦!平常我们真正的肚子饿,它不是真的饿、真的不够,不是的,你习惯了,譬如说我们平常都吃三餐,如果你忽然减为两餐,到了晚上那时候自然而然觉得没东西进去,它就有感觉。这感觉不一定真的饿。所以那一天我们老和尚告诉我,我也晓得这个事情,在早一些时候,三十年以前整个大陆上面,广大的地区只吃两餐,上午、下午就这样,好好的没问题。我们现在三餐,还要营养,还要这么多东西,还嫌不够,凭良心说太多、太多了。我们不妨自己试试看,就是不要说别人,你自己在你没出家之前,然后自己量一下,我们两餐吃下来的东西,比一般人三餐有余,你相信不相信?你跑到那里去看好了,乃至于仔细看,我以前也是这样的。以前我每餐吃的时候,那个饭碗只是浅浅的一碗,最多。后来我持午了,一餐饭可以吃下三碗!一餐哦,两餐还不算,那个菜,你不妨去看看,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现在我们讲营养,真正讲营养,世界上最营养的是美国这个区域。这里有人到过美国的,大家可以了解,到美国你们诸位都有机会去。美国人极大部分早晨起来,很多人根本不吃东西,有的人最多喝一点什么,或者是吃一个水果,或者跑出去街上啊买杯咖啡,然后一个热狗或者是一个三文治,好了。中午亦是如此,晚上回去认真的吃一下。我们现在把这个早晨跟中午的两个热狗、两杯咖啡,我们一餐就吃那么一点点吗?不止!那我们还觉得不够,论营养是绝对够,这我们要了解。实际上我所以特别强调这点,这概念你们要认识,我们消化这个东西,花掉的体力花了很多,吃多了你要消化它,所以我们吃很多实际上,实在是对自己最大的浪费,就在这地方,你怎么样衡量自己呢?就这样!你不妨吃了以后保持一个时间,然后保持一个时间,如果瘦了那的确是不够,如果说稍微有一点点瘦那不算,这个是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你持午了也许过了十天以后,那时候,如果还觉得不对,那个时候是的,刚开始的时候感觉一定是这样,这个是我这个地方特别的说明一下,广大的群众那时在大陆上面都是这样。他们生活的好好的,然后大陆上面开放了我们回去,我自己也看见还有一个老太太到美国来,她今年八十七岁了,她自己叙述,她八十七岁当然不做事情了,她前几年八十岁的时候,她还自己挑担子,问她吃些什么?你们有人去过,有人没去过,我现在告诉你们,她大陆上面那时候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真是苦的,哪有什么现在我们这么吃东西。譬如说我们现在菜黄了以后那都是丢掉了。她们还有黄菜吃,我的天啊!那个捡到随便一点点,那一点都舍不得。萝卜拔出来那须须掉在地下,一定拿出来洗洗干净,一样来把它吃了。就这样!那粗糠拿来,那个细糠也拿来吃,就吃这些。还有什么营养?还有什么维他命?还有什么蛋白质?但是她今年八十岁,她还跑去挑一百多斤的东西,这个老人家我亲眼看见,她的儿子就是在洛杉矶顶好超级市场的一个老板。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亲眼哦看到她跑的精神好的很!我母亲今年不晓得是八十六还是八十七了,那以前我回去的时候她牙齿也没有了,给她弄点菜她不要,只吃点豆腐乳,天天这样这怎么行啊?精神来的好!我自己的经验我也告诉过你们,所以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见烦恼,见取见,你还没弄,营养不够,那的确的,营养就是不够。为什么?我们在无明的意识当中轮转,你就是会受这个东西的支配,就好像平常说,你看见这两个人说话,好端端的跟你无关紧要,你想这两个家伙在那儿说我,你就心里烦恼的要命,他跟你了不相干,你就烦恼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现在我们还没吃先就觉得今天营养不够,的确那个营养就是不够,会影响你的心情,现在修学佛法的人这样颠倒说修行,修什么行?所以我在这个地方绝对不是说太过分的,这是我们从这个地方策励大家,好好地从这里提起来,好好地从这里提起来,这个正知见,我不逼著大家,可是这地方有一点你们应该策励你们自己说,是的,行可以慢一点,这个正知见一定要先建立起来,太重要太重要的一个概念。那么太少固然不可以,也不要太多。

【“若食太多,令身沉重,”】

  我想这个我不要多解释了。

【“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增长昏睡,”】

  吃多了以后,睡了个好睡。

【“无所堪任,”】

  做起来的时候,到那时候是昏沉。吃过了以后的昏沉是最严重。

【“故于断惑全无势力。”】

  我们现在出家的目的是干什么?断惑。结果跑去为了这张嘴巴,为了那个肚子。前面是饿了不行,吃过了以后昏沉又不行,等到昏沉过了以后还要忙这些事情又不行,忙过了,等一下肚子又饿了又不行。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行?这个事情我们虽然是说笑话,我就记得一个祖师说一句话,我这个笑里有痛!是这样,一点都没错,笑里有痛。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

  吃,吃相宜的,可以消化的。

【“依饮食起,诸旧苦受,悉当断除,”】

  凡是饮食所起的那都要断除。

【“诸新苦受皆不生长。”】

  这一点是吃相宜的东西,不要不相宜的东西,我昨天为什么晚上会躺一下就是这样。前几天说起来,他们说你饮食他们注意得不好。实际上我自己晓得,还是我自己不小心。那两天有这个木瓜,我觉得大家这样多,就多吃一点,多吃一点就不舒服。平常我正常状态也不大会这样,已经有一点不大舒服了,所以早晨,早晨嘛辣,中午嘛太咸。我觉得大众就马马虎虎,下午就不舒服,到那时候实在没办法,所以我就躺一下,后来有一个同学买了药,什么弄的,还蛮好!这个地方就告诉你们,这饮食我们还是蛮重要的。最后

【“非染污心中量食者,”】

  那么这个是我们饮食,

【“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

  这个两方面:吃的时候心里边注意“非染污心”,这话好难,但是我们一定要摆在心里面,作为我们的目标去做。我自己的经验我告诉你,它问题不是说这个事情怎么难,问题在不得其巧,以及得到了巧你不肯去做。这个我想说不定在座的很多同修有共同的经验,就像我那天说的,我刚出家的时候有一个同修跟我说,我现在出了家,什么都放下了,就是那个嘴巴放不下。虽然我现在想起来这个话,这里不去谈它了,至少是个事实。这个嘴巴是很难放,我花了很大的劲,那时想吃一餐,结果想不到吃了一餐,吃东西更多,吃过了更难伺候,不!不!不!还是两餐,问题还是不得解决。多少年来,一直到后来,对这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时候我就晓得,你在事前一定要先有什么,把那个正念现起。所以我有很长一段时候,这个早课作完了,下面的有一段重要的作,早课作什么呢?就是把那饮食的过患以及我所以跑到这里来的目的,干什么?把它念一下,念了以后坐在那边细细的想,有的时候念的时候匆匆忙忙念过了,因为这个厨房等著我,那一定没有效,有的时候念的时候就心情很宁静,自己感觉到很清楚,然后呢很欢喜,不管念得快念得慢,心里面缘想这个事情,很稳的跑到厨房里面去,马上有效,千真万确。然后有效了,我就试把最好的东西摆在那里,平常看见了总归是想办法占为己有,那时候心里面就会不一样。这么好的东西,不是,不是,然后我就把最好的那个东西去布施给鸟吃,给蚂蚁吃,我说:“成就我的舍心,丢到垃圾桶里我也不吃它。”做完了,好欢喜,我从来没有欢喜过。因为我觉得我花了十几年的功夫,挡不住的,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方法挡住了,但是不是我一直做得到,我以后晓得,你只要真正的“正念 ”摆在这里的话,千真万确的有效,而且等到你真正有效的时候,妙了,其他相应的这种情况都来了,所以这不是难,难在你得不到正确的认识,以及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你不肯做,你还没做心里面先打了退堂鼓。我就是个凡夫,那注定你,你没办法,永远没办法,这一点我在这个地方。你有了这个经验的时候,你真正的感觉到什么?你不会烦恼所困的这个快乐,那是法乐,到那时候人家看见,以前我也是这样的,我有好东西看见人家多吃了,眼睛… …现在不了,说起来好可怜,我不晓得用什么方法帮忙他,他帮忙我解决这个问题,他不吃掉,我摆到第二天又引发我的贪心,真感谢他。这心情就完全不一样,这千真万确的事实,你有了这个,那你才可以说向上去,进一步的调伏,这个是这地方顺便一提。是这个染污心。然后你有了这个染污心,你才能够中量食。不过反过来,假如说硬是把住你这个中量食,虽然你染污心,它也有好处的。因为至少你中量食,吃过了以后,你不会再去脑筋里老想,也许第一天你觉得今天这么少一点,少了三天你也就习惯了,于是下面你保持身心的,比较不会像前面的沉重,那时候你用功就比较更好,大家想想看对不对?所以这个地方为什么我常常提起一个事情来,就这样。虽然晓得刚开始不习惯,你过了几天也就习惯了。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罗汉菜,不晓得多困难,结果我们现在吃了几天,大家还来得高兴,就是这样。所以注意,千真万确的这个事实,我告诉你们,千万不要讲口味、讲那东西,就是我们能够做到非染污心而中量食这是最上等,但是平常我们,我也自己晓得,我们不是这种条件的人,我们条件什么呢?宿生的善根都能够放弃世间走的路,肯来,这个非常可贵的。现在,那怎么办呢?接受它那个条件,心里先晓得这个条件帮忙我的,虽然刚开始不习惯委曲,那么做了些时候,慢慢地相应了,这个是顺便一提。这样的话,不起众罪,不起众罪则安乐而住,这个是我们的最后目的就达到了。

【“又于饮食爱著对治者,”】

  那是另外一个,我们那个饮食放不下,怎么样去正法的对治呢?

【“谓依修习饮食过患。”】

  这个就是说要有个修行,要晓得这个饮食的害处,了解这个害处以后,还要有一个正确修习的办法,这个修习的办法就是思惟,下面会正确告诉我们的,所以关于那个如何修习思惟暂时不提。那么这个地方提的过患有三个:

【“由受用因所生过患者,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犹如呕吐。由食消化所生过患者,谓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诸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此复日日应须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此有五种,由为成办所生过患者,谓为成办食及食因,遭寒热苦,多施劬劳,若不成办忧憾而苦,设若成办,亦恐劫夺及损失故,发起猛利精勤守护,而受诸苦。亲友失坏者,谓由此故,虽父子等互相斗诤。不知满足者,由于饮食爱增长故,诸国王等互相阵战,领受非一众多大苦。无自在过失者,诸食他食者,为其主故,与他斗竞,受众多苦。从恶行生者,谓为饮食,饮食因故,三业造罪,临命终时,忆念其罪,追悔而死,没后复当堕诸恶趣。虽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许胜利,谓由饮食安住其身,若唯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故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施者施主,亦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大果。又应忆念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亲友书亦云,‘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嗔痴而近习,非为憍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

  我把它快快地念过去,文字也不细解释,关于这一部分,在晚上自习的时候再去详细讲它。因为真正说起来,对想对治的,它有绝大的帮助。但是一般普通的人来说,如果我们认真的去讲的话,这个是要说的很细,实际上呢,当然对我们的同学来说我们用得上,可是因为这个地方要向外流通,有很多人不一定用得上,所以简单的了解一个,说我们正式修行的时候要这些的,那大概就可以了。这地方我所以把它约略的念过,那么这个关于晚自习,明天晚上有。这是饮食,总之,自己把这个地方好好的看一下,认真地看一下,然后讲到每一个地方的时候会告诉我们。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廿六卷B面

  下面是睡觉:

【“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如何行者。”】

  那么,关于睡觉怎么办?

【“亲友书云:‘种性之主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莫空无果,具足正念于中眠。’”】

  这个是原则:说“种性之主”,就是我们真正修行的人,真正具足善根的。那么,整个的白天,乃至于晚上,初夜跟后夜,也一样的不要马马虎虎的过去。就算是中夜,睡眠的时候,同样的有他正确的方法。所以他眠时,等到你中夜睡的时候,他也在修行,而不是让它空空的浪费。怎么样才能够使得睡眠的时间也不浪费呢?具足正念于中睡,睡的时候,在正念当中去睡。我们也把它念一下。

【“此显永日,及其夜间初后二分,若正修时,若其中间,如所应行。故行坐时,应从五盖,净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说。”】

  那当然,白天,白天的前面早就说过了。

【“此与护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时修后二法,”】

  这个前面都说过了。

【“此中所说,是修后者。眠睡现行是修后事,”】

  真正睡觉,一定是修以后的。

【“故此莫令空无果。”】

  现在这地方所谈的,就是告诉我们睡觉的时候该怎么办?

【“如何眠者,谓于永日及夜三分,于初分中,修诸善行,过初分已至中分时,应当眠息,诸为睡眠所养大种,由须睡眠而增长故。”】

  为什么呢?要晓得真正修行还要靠那个四大的身;那个四大的身,的的确确需要不同的种种的方法去保护、长养它。睡眠是保护长养的必须要的,所以要睡觉的。我们现在刚开始,学不倒单,这是一个错误。你修到了每一个程度的时候,自然不要倒,那个才可以。正规的说,到什么时候才是不要的?得了定以后。因为定,那个是根本定了以后,身心都转化了。你的四大转化了以后,跟这个境界相应的时候,你不
要睡。我们现在刚开始,硬来的话,始终犯了这个,什么毛病?你学那个样子,绣花枕头一个,里边是不堪一看,这个,就是在这个地方。不过呢?禅堂里边要这样去做,它有它的理由的。真正的禅堂里面是有它的特殊的理由的。所以,这个地方我想起有一个祖师,一个大祖师,他就是不倒;然后呢,弄了个不晓得几年,我忘记掉了,困得不晓得怎么样,在任何情况下就想睡觉。后来他说,“实在不行了”换一个地方,跑到这个地方,一睡,大睡一通,结果睡起来了以后,精神百倍。他说“啊!原来学这个东西还是要睡觉的。”然后起来打起精神来,成就了。这个莲池大师所集的,这本叫什么?我一下记不起来了。他那个公案提起来,你们真正要想学不倒单,好好看它一下,它说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平常要了解,这个睡觉需要的;不过呢,不要贪、不要纵,一纵你就完了。那么这个是说中夜。

【“若能如是长养其身,于诸修善品修二精进,极有堪能,极为利益。”】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因为经过睡眠长养的这个四大之身,保护得好好的。然后呢,精神很旺;那个时候你才提得起力量来去修。这个时候修的话,力量很大,所以极有堪能;因为有这个力量,所以有很大的利益。我就看见太多这种学不倒单的人,晚上不睡觉,白天打瞌睡,做什么事情提不起来,就站在那里痴痴呆呆还勉强可以;你叫他用一点劲,一听经或者一试什么,就打瞌睡了,那个不倒单跟它干什么?真是!所以很大的一个错误。这一点我们开始的时候,要了解的。是,他告诉我们精进,后面谈到精进一度当中,他会有非常详细的说明。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你不要纵它,这第一个;第二个呢?睡眠的时候,还有正确的方法,所以绝不浪费。像前面那个不得善巧,那个学不倒单,不要说晚上浪费掉了,白天也完全浪费掉了!叫你该睡的时候么你不睡,浪费掉了,你也没有在正念当中;白天该做事情提不起来,你也不能做,这么个错法。所以不得善巧,你单单从行相上面去学,怎么学,怎么错,就这个道理。现在告诉我们正式睡觉了。

【“临睡息时,应出房外,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

  第一个,现在睡觉的时候,应洗个脚。我们现在这里跟印度不一样,印度是赤足的,所以他当然睡觉的时候要洗一下。我们这里穿了鞋子的;当然,夏天要洗澡,冬天如果不那个,可以不必。那么,然后呢去睡。睡的时候,要这样睡,这我们大家晓得的,吉祥卧。为什么要这样呢?

【“如狮子卧者,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

  所以要这样去做的话,狮子就这样卧的;那个时候,那个心高。它这个心高,不是这个心的摆得高低,就那个时候的心里面,它不像平常沉得很厉害;沉得厉害的时候,那时候用心用不起来,就是这样。所以那个地方保持得这个能够用心的程度,而且很稳。这有什么好处呢?不被他所摧伏,能够“摧伏于他 ”;我们现在被什么?被烦恼摧伏。你能够这样去做的,就睡眠的时候你还能摧伏烦恼,这是它的特质。

【“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

  现在我们修学这个睡眠的方法,也要让这个睡觉的时候还有这样大的势力,能够摧伏,所以要学这个。

【“饿鬼诸天,及受欲人,所有卧状,则不能尔。”】

  除了这个狮子以外,其他都不那样的。

【“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进微劣,少伏他故。”】

  因为其他的都是什么?在懈怠当中,不过懈怠有一个好处:舒服,真是舒服啊!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跑到这地方来,不要为眼前的小舒服,付大代价。我们要求大舒服,无比的圆满的舒服,那个时候就要付出一点点的本钱来,这个才是我们的究竟目的。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普通的世间人都贪小便宜,现在如果我们修学佛法,在这个概念上面不认识的话,那自己害自己,自己对自己最大的损害,莫过于此,别人也没办法救,佛没有办法救我们。我们只看见小的地方..并不是不讲利害,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不要贪小便宜堕落懈怠,要为了求大利益策发精进,眼前虽然苦将来毕竟好。

【“又有异门,犹如狮子右○卧者,法尔令身,能不缓散。虽睡沈已,亦不忘念,睡不浓厚,无诸恶梦。”】

  除了这个以外,这个狮子卧,还有它本身法尔,它就是这个,特性就是这样,它令我们的身体不放松,一放松,懈怠等等跟著都来了。这样那个时候它能够保持,保持什么?保持精进的余势,它有它的特质。所以的的确确谈舒服是不舒服的,谈修行的话却是最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这样,我们饮食也是一样,任舒服啊!最好向你的味口,你要吃什么就吃什么,就这样。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这个,然后呢睡的时候会睡得不深;然后呢妄念比较减少;然后呢睡不浓厚,没有诸恶梦;这个都是平常做世间人不需要的。可是修行人都必须要的。

【“若不如是而睡眠者,违前四种,一切过失,悉当生起。”】

  不照著这样去做的话恰恰相反,所有的过失都从这地方生起来了。除了这个睡的方法以外,下面这个看著:

【“以何意乐睡眠有四,”】

  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因为身睡的方法保持著这样,所以能够还有大的力量,还能够用心;那个时候心应该怎么办?四个:

【“光明想,”】

  第一个想光明;

【“谓应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时心无黑暗。”】

  这第一个,你心里先想光明。平常我们睡觉的时候就想黑一点才好。黑一点就昏、沈、痴;现在想光明,你能够真的想的话,这个妙不可言,将来你真正修行到每一个时候的话,你会发现妙极了,这心性本身的光明就这个样。所以,上次我跟你们提过那虚云老和尚那个公案,人家背后抱著他:“你干什么? ”“看月亮。”就是这个意思。心性本身的光明。在我们因地当中就要这样做上去,到那时有种种好处,这个不必去说它。现在,

【“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由此能令已睡沈时等同未睡,”】

  心里面这个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前面是个光明想;第二个呢,你那个心念。平常我们睡下去,放掉了,什么都不念;他现在不是,还要再继续的闻思修,继续的思惟,念我们白天所念的种种的善法,然后呢那个时候正念保持。你能够这样的话,它有一个状态,如果说我们真的能够这样的话,平常我们来说的话,我们会睡不著的,你躺下来你还在那儿想的话,会睡不著,必然。但是它有一个好处,你不妨去试试看,你真的能够这样去想,想想想,到后来他还是睡著。睡著了以后,妙的境界,他那个正念还在,非常清楚,你们去试试看。不过,那个试,像现在我们这个环境这样,试不大合适。最好的什么时候呢?譬如说,我们或者是有假期,或者是什么时候,你自己告一天假试试看。有的时候告一天假不够的,这是我的经验,我告诉你。我经常每年有一段时候,有一段时候我就试这个办法,躺在床上,头上两天,左思右想,说睡不著,不管,我不要去想它。慢慢的心提起来了。不管怎样样,我要这么想,然后躺下去想,想想想想胡思乱想不行,胡思乱想这个对你没帮助的。因为胡思乱想这神识散乱,这个身体也弄不好。你正念凝集起来了以后,那个身心本身是很稳的状态,就这样,所以身心是种安稳状态。然后呢,睡不著也不管,你心里一点都不著急,结果睡著了。睡著了以后,这个心里这种念头还在,很有意思。如果说你念佛的话,那千真万确,你在临睡之前,先猛利的念一下,猛利的念完了以后,躺下去就放松。然后,你扶著那个念好;让他去,掉掉了把它拿起来,掉掉了把它拿起来,轻轻松松的这样,等一下你自己觉得睡著了。不是,睡著了你才感觉到睡著了,可是那个时候睡著,这个佛号一直在,就是那么清楚明明白白的在,这样的好法。等到你第二天起来,那个精神比整个的浓睡也还要好,这千真万确的事实,我告诉你。所以这种地方,你单单看看那文字是没有用,你要真正修行的话,就得这样的下苦功,下了苦功这个好处都来了。到那时候你会发现,所以我常常感觉,再十倍的苦我也愿意,这算什么?那个时候真正的法乐,才真正,那算一点点,很少一点点,我告诉你。这个还有个好处,你付出代价体会到的,觉得受惠原来这么好啊!你这个时候意志越来越强,同样的你的力量越来越强。所以到那意志越强,力量越强,修更难的方法,你就不会难了。现在因为我们没有做,一点点事情都做不到,一看这个学佛菩萨,“这么难!那阿弥陀佛!”你怎么能修?所以说,这个地方特别一提,虽然难,你们愿意的去试,到个时候你所感觉到,好。正知者这下面,念,换句话说,正念。第一个光明想,第二个是要怎么正念。下面

【“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受。”】

  这个睡觉的时候,还有一个,要保持正知,这个东西,跟那个念有关系的,念有关,都是。你那个睡觉的时候,你心里想说我要这个样,我要这个样,要这个样。然后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睡觉的时候,它那个烦恼起来以后,要能够断除。这一点我们大家也许不一定了解。现在我也告诉你,平常譬如说,你睡觉的时候,到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听见了那个板响了的话,“这个板敲得这么早干什么?再睡它几分钟。”你会这样想的,或者“没关系,还早,等到他敲了第三通再醒”。乃至于“敲了鼓我起来不晚。”我们常常有这个心情的。这个为什么?就是前一念,前面你没有正知,后面就跟著烦恼在转;非常清楚。那怎么办呢?你睡觉的时候先这样想:我要精进!我要精进!以前一直为这个烦恼转的,单单这样够不够?不够;告诉我们的“数数思惟”;你不断的想这个念头。当你心里面,睡下时,明天说,我决定要这样去做,行相很清楚。想过了以后,你放下来睡觉。等到你第二天起来的时候,一听见板声你“咚”一下,能够坐得起来。你们试试看,保证有效。乃至于你有了这样的想法,你作梦,比如说,平常我们呢有的时候,梦当中也会有这种烦恼现起来的,然后你如果能够保持正念的话,梦当中烦恼现起的话你照样挡得住,梦里面你都挡得住。所以他这个睡眠,的的确确有他正确的方法在。现在我们常常想,我现在希望怎么样,希望怎么样,达到它的目的正确方法因,这里都告诉你,你只要照著去做,你真正的希望都得到。

【“起想有三,”】

  这个正知的、观念的时候有三种法子。

【“初者谓一切种,其心不应为睡所蔽,”】

  这个是第一点。

【“应以精进所摄之心,惊慑而眠,犹如伤鹿,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时,而能醒觉。”】

  第一点,想的时候要有这个,不要为那个睡眠所遮蔽,要精进所摄的心,心要这样,像这个伤的鹿,受伤的鹿,本来就是非常小心的;这个鹿,它经常跑到任何地方去,平常我们很多动物,看见那东西就吃;这个鹿不是,在森林当中,它跑到一个地方,一定停下来,四面看;然后你看那个鹿的耳朵,四面那么咕噜咕噜转,它一定要观察一段时候,有没有伤害它的东西,再吃。正常状态,一旦受了伤,它更是警惕的不得了。我们的心要这个样,你能这样的话呢,这个睡眠不沉重,不超过。实际上这个话怎么讲?就是在你真正想的之前,平常我们睡下去的时候,你会想:睡了已经睡觉了,还想它干什么?那时候你就完了。所以说不为睡蔽的话,这个就是第一种情况。你不要让他,我要精进、要努力;然策动你这个心去行,不要睡著懈怠烦恼而转,随著精进而转。

【“二者谓作是念,我今应修,佛所开许悎寤瑜伽,为修此故,应大励力,引发欲乐。由是能依佛所开许狮子卧式眠无增减。”】

  第二个告诉自己,我现在跑得来干什么?我是修学佛法。那么佛告诉我们怎么做的,是这样,所以我努力“应大励力,引发欲乐。” 这个是成败的关键,他不是马上叫你去做,在做的之前,你先要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所以不妨我随时提醒自己说,我到这里来干什么?这第一个,我学佛。那么佛告诉我们怎么做的,所以用种种的方法,原来这样做有殊胜的好处,不那样做有这么特殊的害处;然后由这个推动的力量,一步一步照著深入去。

【“三者谓应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诸善法,明日亦应如是勤修,由是,于善欲乐相续,虽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这样的思惟,说我现在这个地方修,你看不要说白天,晚上睡觉都修这个善法;今天这样,明天也这样。因为你继续不断的这样的思惟,所以你这个心意、意乐,这个善法欲的意乐,继续的,相续。那个相续有个什么好处?我们现在的内心当中,随顺无明的这个心里的相续,拿掉了。在这种状态当中,因为你的相续一直是善法,所以你就是忘念当中,你忘失了,还在用功。我们现在怎么呢?这个要对比一下,那个才了解。因为我们现在没有正式的修过这个内容,所以平常的时候,心里面一直跟烦恼,随著烦恼转;就这么,自己不晓得为什么事情,烦烦恼恼的,就是这样,就觉得坐立不安,那有的时候,稍微弄得好一点,那时候觉得好得很,实际上这个“好得很”,也就是说这个粗猛烦恼,不现行的时候。那么这种情况之下,你只有正念提起来,还勉强可以,正念一掉掉的话,他一定是这个烦恼相都在那个转。我们平常为什么不相应呢?就是因为我们的相续在烦恼当中;既然在烦恼当中相续的话,当然啦,不管你提起来提不起来,都是随顺著烦恼走。现在你那个相续,就是你的身心已经有了善法欲,对这个善法的欲乐相续当中;所以你内心的这种心识等流,一直是跟著那个善法随顺的。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就算你没有提起正念,睡眠的时候,它那个善法还在那里向前走。平常我们说求戒,得戒体,那就是这个东西,说起来。将来正讲这个东西的会告诉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在忘念当中,他也精进,而且修上品的精进。请问,忘念的时候都修上品的精进,你正念的时候还有不修行的吗?那问题解决了,所以

【“此食睡行,若能无罪,具义而行,现见能遮众多无义虚耗寿数故。”】

  假定说你吃饭睡眠都能够没有错误,而又正确的如法如理的,对你有意义的这样去做的话,那太好了。我们眼前看的很清楚的,能够遮止很多无义的事情,这个很清楚。我们平常的睡眠、吃饭,增长罪过,都是亳无意义的。我们一生的寿命,就这么轻轻松松的浪费掉,能够这样的话,都派上用场,

【“如圣者无著引经,如所抉择,而为解说。”】

  所以现在照著无著菩萨引著经论,经过的抉择。就是说,已经把它分析得很清楚明白,这地方跟大家说明。

【“如是唯除正修时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结中间诸应行者,从此乃至毗钵舍那,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

  好了,现在说除了正修,正修的时候,你所缘的这个行相不共的。什么叫不共?就是你特别的,说我念阿弥陀佛,对!那么我缘的那个就是阿弥陀佛。我念观世音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或者然后呢我在这儿参一个“什么是你本来面目?”,那是各人各的,不共同的。除此以外,那么前面的加行、正行、完结、中间,就是说,除了正修以外,其他的中间,所有的一切,我们该做的事情,通通在这里,都应该这样去做。现在我们想想看,如果是你能这样做的话,你还有恶业吗?没有了。如果你能这样做,善业不够吗?当然,现在你一直在善业当中,好了;而且这个善业产生什么?相续的现行,一直在现行当中。将来我们会晓得的,你真正生死的时候,引发你下一生的什么?就是到临终的时候那个最后一念的现行,那就是这个东西带我们到下一生去。我们现在呢整个的这个现行,都在烦恼当中。所以为什么,尽管你念佛,嘴巴在那念佛,心里还在烦恼相应。精神这么旺健,可以打起精神来都提不起。临终的时候病苦,苦成这个样子,你能提得起来了吗?所以那个时候,就算你拿一个大喇叭摆在你耳朵里面念,念佛,你也没用。你会觉得我痛得要命,你们还吵我干什么啊?这千真万确的。不要说临终,就现在,比如说精神好端端的,跑的来叫你去做一件事情,做这个事情,这么麻烦!我们心里都这样想,何况生病的时候?所以当你真正慢慢的去做的时候,到那时候就好了,那个靠什么?就是靠我们现在还壮健的时候,真正重要的都在眼前,千万不要现在壮健时候的那点小聪明,害了自己,保护无始以来的大冤家,保护这个我,你错了,你保护它,结果修了半天,这个我是越来越增长,越来越大,我就是生死的根本,那么他前面告诉我们,这个四种资粮,已经解释清楚了。

【“已释中间所应行说。”】

  正修以后,中间应该怎么办?好了!正住双修,他这里告诉我们正住双修,美不美啊?在我的感觉当中,实在好!这是原则,你用这个原则不管你做什么事情,百分之百一点漏洞都没有,就是一点漏洞都没有,那是告诉我们约略的解释一下,还是约略的,大略的告诉我们;细致,倒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后面告诉我们的就是关于这前面大纲的真实内容,所以如果说大家条件够了,你听了前面已经会,已经能做,万一我们不能做,对不起,听见了那个没有真的懂,那么好好的学下去,他每个地方会告诉我们清清楚楚,就这样,你认识了以后,修行的确一定能够成功。

【“第二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

  这个非常重要,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太多人没有了解真实修行的内容,觉得修行了,不知不觉当中,在错误当中,这是最可惜,最大的损失,所以这个地方要把它破除拿掉它,我们刚才随便说的一些事情乃至于譬如说:饮食。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七卷A面

  刚才随便说的一些事情,乃至于譬如说讲饮食,刚才那个譬喻当中,我们可以轻轻松松的想一想,它问题不是说这件事情难改,而是自己的邪执分别去不掉,如果是这个概念你去不掉的话,你怎么做总觉得还委曲了,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用。所以佛经上面处处地方告诉我们,你持戒持不好,破了这个戒还可以,还可以救。这两样东西,第一、第二,我这个国语讲不清楚,第一是戒,就是我们持的戒,就是行相,万一你做不好的话,还可以救。不要说菩萨能救,我们自己还可以能够救。第二见解的见破了,换句话说,你没有正知见,你执著你的邪知见的话,就算你行相做得很好,一定堕落,没有用。主要的就是这个,所以这个地方的邪执分别,就是那个错误,整个的佛法,这个我们要认识的非常清楚的就是这一点。那么这个里边有一种完全错误的,有一种错误一部分,偏执的,我们现在看看。

【“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作如是言,”】

  说有一些人,那些人他并不能够认识一个事实,什么事实呀?说佛说的经,那就是圣言。还有呢?释诸大教典,解释这个经我们容或不懂,所以经过菩萨造的论,凡是这一种经也好,论也好,这个叫做教典;这个教典都是告诉我们修行内涵必要的诀窍的,这个叫做教授;换句话说我们真正的要修行的方法,都在这个经论当中。那么有一类人他并不了解,心未趣向,他怎么说?

【“正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

  他说正式修道的时候,你不要去观察、不要去思惟,怎么办呢?止修;换句话说心不要去动,定在那地方,我们常常说你不要去分别,好像这样。为什么原因要这样呢?他说:

【“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

  他怎么讲呀?他说你所以不要数数观察,所以要叫你心不动的原因是什么呢?说你观察那是闻思的时候,你现在正修的时候不要去观察的。这种人做这种见解,说这样的说法,实际上这个人,他对于这个真正的教典的内容没有正确的认识,这第一段话。

【“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故。”】

  他进一步又说:“你现在只是观察,只是分别,这个分别是一个执著,我现在修学佛法的,这个佛陀正等觉,正等觉是不分别的;现在你要修的话,你分别的话,不是一个障碍吗?所以不要了。”说这样的说法的这种人错了,所以下面大师说:

【“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

  上面这个说法他是没有正确了解修行的纲要、宗要,是一个错误,而且是一个大错误,而且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是千真万确。现在我们好好的看下去,关于这个邪执的部分,我会很仔细的解释。第一个他指出他的错误,指出他的错误来了要成立他的对的,引那个经论,

【“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

  那么下面解释说这个经论上面这么讲呀?

【“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故。”】

  解释前面那个文,说这个修行是修些什么?他说从前面思所成慧,这个思什么的内容呢?就是如理作意叫思。思些什么呢?作意些什么呢?如这个法相应正确的这个方法叫如理作意。那么这个哪来的呢?所闻诸义,听来的。平常我们自己所想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不相应的,一定要善知识正确告诉你这个道理,你把那个道理正确的把握得住,认识了,然后呢起心动念去观察。他说这个,这个样,为什么?譬喻说我们刚才讲前面对治这个饮食,平常我们总觉得这个人嘛,为什么呀?人生活在世间就是这么一点事情,男女、饮食、享受,就这样。现在佛告诉我们不是的,这是痛苦的根本,这样呀!那我们了解了,那么我们去思惟观察,对呀!合理呀!那个时候你透过这样的认真的思惟,种种的方法,这个叫做如理作意,作意所听见的道理。那个时候思惟了以后,你心里面产生决定了,一点都没有错,千真万确!就像我刚才告诉你们那个事情,说你前面要放掉它真放不掉,然后你照这个办法全面去做,然后呢,你居然把你一向难放的这张嘴巴放掉了,那时候你内心当中感觉高兴、欢喜,你就会对于佛菩萨所告诉你道理内心当中确定不疑,那个时候,你这个心安住在这个上头,可以进一步去做了。当然现在这个地方的修的慧不是这么简单的,这个东西都是世俗的前行,真正的这个地方修的什么呢?譬喻说我们要特别重要的去观那个空性。所以这个教下告诉我们观这个空性怎么观呢?八不 “谛听,善思。”好好的听,好好的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懂得了很多佛法,对自己也没有帮助,对人家也没有帮助,种了一点善根,而损害自他,损害佛法;懂得了这么多的佛法,拿照妖镜专门看别人不对,你很高的标准。所以记住,听见了,尽量的要想办法自己去体会。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要说明的,讲到那个道前基础时候前面第一段之前,我不会太大的要求大家,因为理论虽然简单的了解,这个理论怎么用在身心上面净化,他一下还没有清楚,等到开始学净化了,那我们真正要修行,那个时候慢慢地大家自己也应该了解说正式开始修行了,那个时候要求也比较会认真一点。
  现在请大家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五十二页继续说: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那么前面说明这个道理,下面就照这个经论来证明成立这个道理。是说真正的修行是怎么修呢?他一定的次第,是数数的、不断的思惟称量观察,这个正确的了解的那部分。那么正确的了解,这个正知见从哪来呢?这就是“思所成慧”,对思所成慧经过你的思惟,正确了解了以后,“如理去作意 ”,照著它相应的去观察这个东西,就这样。那么这个东西哪来的呢?这个东西是听闻得来的,所以我们顺著次序来就这样说,先听闻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说听闻就是人家讲的,你能够了解人家讲的内涵。那个时候,他两个不同的吧?第一个是闻,第二个是闻慧,他要讲的内涵你了解了,他用手指指给你看的月亮,你看见了月亮,不是把他的手指把住。这个里面有绝大的差别,但是你虽然看见了,因为你自己一向还在无明现行当中,回过头去,这个无明又来了,所以你又淹没了,所以你要不断的深入地思惟观察。那个思惟观察的话,你有的时候觉得好像是对的,有的时候又怀疑了,所以要不断的思惟,思惟到最后你确定,确定不疑了,这个就是思所成慧,修的时候就是用这个。我可以作一个譬喻,我们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面,讲一个道理,算一个公式,刚开始的时候,你不晓得他说些什么,听了半天,懂了懂了,那就是他讲的道理,你了解他所讲的,这个叫闻他所应该指给你看的东西,佛法当中叫做慧。那么你了解了以后,你回去做题目的时候,刚才怎么上课的时候你懂得,怎么叫你做题目的时候你又不懂了?这个就是问题来了,所以你思,不断地思,继续拿著,这个题目继续去做、做、做;有的时候,好像做得做会,有的时候做不会,做的时候,有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不解决,你不断的弄,弄到后来,解决了,你晓得这个大概怎么样了,所以你应用这个公式,会用了,这个思所成慧。你会用了这个公式,这个公式你可以做事情去了,这样这个叫修。这个次第是必然的,等到你这样的去修这个东西, “真义现观,乃得现起”,到那个时候你真实的义境,那个时候就现起来了。那么谈到这个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国有一个概念,这个禅跟那个教好像是两条路,它是说是“教外别传”,尤其是学禅的人,往往觉得这个文字好像没有用,乃至于说这个文字是知见稠林,你愈多是愈障碍你,所以你不要去知见的。他这个话有没有道理?是有道理的,问题不是在文字的错误,而是你走闻思修走上去的时候,你没有走对。所以我们前面一再提,本来它的文字的目的告诉你的内容是慧,慧去净除你的烦恼,结果你听懂了文字不但不解决烦恼,是增长烦恼,那不是,增长你的知见稠林吗?眼前我们处处都是,小的那怕一个小规矩,大家吵的要命,你的不对,我的对,每一个人都拿自己我这个模式去强逼别人来接受它;听见了不对了,他的法器敲的不对,要这样敲的。它法器本来是规范我们,净除我们烦恼的,在这个地方错了。所以为什么祖师悲心说你这样错了,闻思本来真正的意思很重要的,可是这个概念大家清楚了,非常重要。所以我在这里一直强调,刚开始我不太要求你们,因为理路我没有说清楚,而你们也应该认真听这个。假如你听到后来是越听是自己越执著,对不起!那你完全走上错路,你自己都不能净化,还能帮助别人吗?你要求别人的结果有什么用呢?所以解深密经上就有这么一段公案,他有几个菩萨大家在那里争执,他说他的对,你说你的对,吵了个半天,错了,都错了。他现在讨论这个理论,我们跟理论都谈不到,这个要清楚。所以不是说这教理的错,是我们学的人学错了,我们学错了,等到我们教别人当然也错了,这是它的原因。实际上他的的确确那个次第很清楚,所以你了解了这个内涵来看的话,教下跟宗下完全一样的,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个概念,我们到本论学到后头,我轻轻的一点,大家都会了解。因为在前面对这个基本的很多概念并不了解,所以我解释的时候大家不一定能够很快的接受。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这个“修”,一定要经过这个闻,得到了这个正确的闻相应慧,然后呢拿这个去思。你能够认识了这个,得到了这个所告诉我们的正确的东西,然后照这个正确的东西去思惟、称量、观察、修行,这个时候,真义,这个真义我们所说的根本智,无分别智,就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有了这个,然后再去修的话就无分别智,后得智,这个必然次第。下面继续。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

  这是第一个,所以真正要修,第一个一定要先从别人的地方去听闻。那么这个时候,完全是靠别人,他力发定解,就是他要说的内涵你确定地了解了。这个很重要,所以我在黑板上特别写“谛听善思”,你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他讲了半天,你回过头来交白卷;弄得不好的话,他指给你看的月亮,你只看见了那个手指,错得不知到那里去了。你把那个手指当做是月亮,这不是指背颠倒吗?所以这一点注意,要由他力而发生那个定解。那么其次,

【“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

  那么根据他告诉我们的认识,然后对于这个内涵去思惟观察,这个才是圣教的真正的正确的道理,就是这样。或者你当下听懂了就好了,或者你听不懂,就是问旁边人,乃至于请教善知识,广阅各种经论。经过了这样的反覆的温习思惟以后,自己产生决定不疑的认识,呀!原来他讲的这个道理,现在我才彻底了解,这个是以自力对于老师所讲的东西产生确定不疑的见解。

【“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

  那个才是修,由于前面的闻跟思,然后呢,决定认识了他要说明的真相,你那个时候不断的照著它去修。因为以前无始无明相应的我们的这种心识是染污心识的心识之流,一直这样的相续,所以你现在虽然了解了,你还要不断的努力去修习这个东西,这个时候叫做修。前面告诉我们什么叫修?对于“善所缘数数去观察,将护修习”同样到了这里我们也了解了,我们虽然懂得一个道理,却做不到,为什么?虽然懂得了,可是你眼前的心里的心里的行为,这个就是我们可以说眼前的心识,也可以说眼前我们心里的行相,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行心所。这个行心所还是什么?跟以前无始以来的烦恼相应的,起初来的知见是见惑,然后呢习性是思惑,那一点点浮向上的东西刚听过了,早就不知道掉到那里去了。所以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都是跟我们习染相应的,那个时候才叫做修。所以不断的摆在心里面去想这个东西,然后你慢慢的慢慢的,就多一分认识,一分一分的加上去。所以我前天晚上,告诉大家的那个,那好像是晚上,告诉大家的经验,还是白天我就忘记掉了,就是你懂得了这道理,你事先一定要先要思惟观察,然后呢使得这个正确的道理在你的心里当中现行著。譬如说我现在觉得,想这个饮食对我的有害,然后呢愈想愈觉得真是害了我这个样,无始以来就受了它的害,你一路把这个概念拿到厨房里,一看见厨房的东西,你就说:好家伙,你这个生死大冤家,我今天总算认得你了,还在我脑筋里记得你,那个时候你就挡得住了。这个叫什么?那就是数数串习。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我们真正修行的精要之处。平常我们总是觉的一看,懂了、懂了,然后跑出去忙著教给别人听,阿弥陀佛!就是现在我们这副样子,所以它这里特别重要的,这个叫做修。了解了这个,所以说

【“故以数数观察而修,及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

  所以真正修的时候,观察以及不观察,不观察就是不要去讲这种分别思惟等等,那二样都要的,它后面有详细说明。前面因为有一种错误的邪执分别,他修的时候你不要去思惟观察的,这里告诉我们不是,二个都要。我们继续说下去,它告诉我们那一个时候用什么,那一个时候用这个,换句话说,什么时候该用思惟观察,什么时候该不要思惟观察的止修,它每一个地方说得很清楚。继续看文,

【“以于闻思所决择义,现见俱有不观止住,及以观慧思择修故。”】

  因为我们修行次第是说,从闻、思,对经过闻思所决定这个正确的意义去修的时候,事实上需要两种。有一种呢你不要多去观察思惟,就安住在这个上头的,这是止修;还有一种呢,关于那个内容你要思惟观察,不断的这样去修的。

【“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麦说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无异。”】

  所以有人说修的时候,只要止修的你不要分别,那等于说拿了一个麦,说所有的五谷就是这个了,这个是一个错误的,拿了一个麦,说所有的五谷都是这个,请问稻是不是?高梁是不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为的使我们容易了解起见我不妨说:“我是有情”,当然我是有情,一点都没有错; “所以有情就是我”,下面这句话对不对?你不去想的,对呀!去想的话,有问题。我是有情没有错;然后呢反过来有情就是我,那么你们呢?不是有情,所以你们都是木头。这个话是有问题的,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我们这个修行的时候要了解,不要把这个广义被这个狭义整个掩盖掉了,这是一个绝大绝大的错误。修学佛法真正的内涵是要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众生无量无边,习气无量无边,所以要学的法无量无边。就自己一个人来说,要学的法,还要很多,你现在拿了这一个,把所有其他的方法通通不要了,不可以。我们绝对不能说,我拿了一个感冒药,反正这是万灵药;感冒药,你那个感冒也是吃它,然后呢你肺病也是吃它,然后你爱滋病也吃它,那不是开玩笑吗?现在我们的毛病就犯在这里,这一点千万注意。

【“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

  下面说闻慧先要闻,这个前面说过了。我们真正讲起来这个次第很井然,简单的说闻思修,实际上由闻而得闻慧,对不对?所以它说你的闻慧是什么呀?要闻为先,你先要听了以后才能得到闻慧;你现在不听,请问你能得到吗?这是第一个。然后呢思慧,以思为先,你先要去思惟观察,思惟观察了以后,然后你,懂了、懂了。像做题目一样,你要去做,老师尽管讲了,你懂了以后,你不做那个题目,对不起!你没有用,这个是非常重要。同样的修所成慧,修为先,修的时候,所以你要苦苦的修,这个次第就是这样。

【“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

  前面那个次第固然是先闻─闻慧,思─思慧,修─修慧,那么现在我们讲修所成慧前面是先要修,那么修的前面是什么?修就是修,前面思所成慧,是经过你思惟确定了解了,原来这个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但是你的习性却不这样的,这个习性不这样,是什么状态呢?它现在告诉我们的明,说明的状态,或者说智慧所见的真实的境界是这样的。我们以前无明、愚痴,现在了解了,那个时候你就要修改,把你一向以来无明愚痴的习性,按照你现在思所决定的这个慧,作为标准来修习、改变。这个时候你一步一步的深入,等到修所成慧相应的时候,你就证得这个真正的境界。清楚不清楚现在?这概念非常清楚!现在我们都是这样的,说修行,我去修行了,好了关起门来,然后在那个山里两腿一盘,结果这个腿嘛盘得酸得要死,样子一点都没有,就是这个道理。次第必须要如此,我们应该认识。说由于这样的关系,

【“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

  这个次第就很清楚了,因为这样,所以你了解了必然的次第,那么现在就讲,原来要从闻开始的。因为闻开始,所以你有多少多闻,那么你就根据你的多闻作为先决条件,你就能够得到多少的闻所成慧,因为你闻慧多,所以你思惟的内涵也多,因为你思惟的内涵多的话,所以你思所成慧也多,你思所成的慧越多,你修行的时候也多,因为你修得多了,所以你修所成慧也多。那么修所成慧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净除一切过失,增长一切功德,这样来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七卷B面

  净除一切过失,增长一切功德,这样来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地方它没有讲亲近善知识,听闻还要亲近善知识,所以善财童子他参了一个不够,参了两个,百城烟水,五十三员大善知识。为什么他能一生取办?次第井然,就是这么简单,清楚吗?这个地方概念告诉我们了,所以以后我们真正温习的时候,这种大经大论一定要拿来多看,那时候你才了解法华上面为什么佛说,我多生多劫把最好的东西告诉你们,但是你们就是只拿你们自己欢喜的。对了!对了!就是那个。好了,然后尽管你有一点成就了,转了一个大圈子。那时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这个大纲在这里。反过来,你说不、不不,他一定要全部听懂,不但是听懂了,然后照著这样去做,一步一步地照著去做,你不要把我这个概念叉在这里,一叉你就完了,一叉在这里善知识的话都不一定听得见,他就是讲这个。也许你会想这个人在那儿讲我,是讲你嘛!就要叫你改错!所以世间的圣人尚且这么说,“子路闻过则喜”,子路听见人家告诉他有过失就高兴,我可以改过;现在告诉你改过你还不愿意,你能改得了吗?所以弄了半天,这个我越弄越大,你怎么修呢?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我现在常常自己说,现在真幸运,我也建议各位同学,有的时候比较用厉害一点的口气,所以常常会说,你如果这地方改不掉的话,脱下衣服回家去,我倒不是要故意这么说,就是说用这个比较重一点的刺激一下,大家希望了解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希望跑得来做最好的,当然这个是千真万确,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最好的呢?这个基本概念就在这里。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

  所以所有的大经大论都是这么说的,真正的修行,闻思是最重要,这个次第是一点都不能错的。我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怎么讲呢?也可以说很好玩,也可以说很痛心,遗教经,这是一个很基本、很重要,也可以说我们平常说起来很浅近的,有一个好心的善知识,把它翻成功英文。这个很有名的一个人,结果他最后的话,讲到慧的时候,所以告诉我们当以闻思修慧而自正业。也许你们在座的后面有几位刚刚开始不了解,你们可以翻,现在我们正在学嘛。应以闻思修慧而自,自就自己增长受益,结果他翻译的时候,他闻思两个字轻轻带过,他不晓得这个闻思两个字的意义,他就只讲那个修行。实际上经论上面告诉我们,修行是闻思为要,你有了闻思,总归会有修的,你没有闻思,这个修是绝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我是想到这地方呢,顺便一提。这是鼓励我自己,提醒我自己,我常常这样想,开口讲法的时候这个次第至少要弄清楚,就算我没有懂,如果说了解这个完整的传承告诉别人,它也不会害人,也不会错误。否则的话我们轻轻松松随便去看了以候,自己觉得懂了,随自聪辩,不依师承,滥传教法,叫人家真伪莫辨,对佛法的损害,最严重的事情。继续。

【“若谓闻思所决择者,非为修故,唯是广辟诸外知解,若正修时,另修一种无关余事。”】

  有的人这么说,前面他就这么说,说你修的时候,你不要去思惟的。为什么?因为思惟是闻思的时候的事情,修的时候不要它。为什么呀?他说闻思都是开辟诸外知解,讲讲道理的,所以这个讲讲道理的,你现在修的时候不要,修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平常这种状态是什么呢?说我们也会有这样说法,说我们要行解并重,所以大家坐在讲堂里面要大家讲一讲,讲好了以后,好了修了,把刚才的丢掉、忘记掉了,现在我们去修去了,那就是这种事情。这个等于什么?等于

【“如示跑处另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

  就像说告诉你,骑了一个马告诉你怎么跑,拿我们现在来说开车子,给你一个地图来看,你从那里去,我从这里到那里要么开,这个地图看完了以候,正式开车的时候,反方向另外跑。请问这个地图你看他干什么啊?然后我们说起来两个都需要,那种事这是戏论,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这很明白的事情。前面闻思就告诉你怎么修,所以修的时候就把刚才讲的道理趁机应用。所以应该说,现在我们讲完了,你们懂了没有,懂了;懂了以后,就跑得去照刚才那个东西,好好的认真去修了,这个才是呀。那里说开辟一种见解,必不可少的,你有了认识,你才能够正式的修,才能够有成就。所以这个闻思之间是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我们要了解,所以再提一下,所以我们产生现在时下的错误的话,它有它的种种原因。而将来很可能我们走得好,把佛法挽救过来,自己也得益;走得不好,我们自己也不得益,还害别人。人家看起来,你看教我的这个法师,他讲了半天那个行持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原来这种讲讲是没有用的,对不对?这是很明白的一个事实。所以这是我为什么,我在这里说我想像中的上座是什么?就是他行持上面,做为后人表率的这个。我觉得我们共同应该以这个为策励,至于人家怎么样,那不用去管他,那是菩萨示现,我们到了菩萨境界也不妨这样去示现。我自己衡量、衡量,我自己觉得只是一个凡夫,那我还是照著我自己规规矩矩来。进一步来说,你修学佛法,你是修别人还是修自己?修自己;修自己你管人家干什么?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佛法一再告诉我们内学、内学,你注意你自己,那个时候自然而然你忙著去管你自己。当你自己条件够了,你有慈悲心,说我现在要帮忙他了,那时候你很清楚你是基于一种慈悲帮忙他,不是心里面烦躁的讨厌我受不了,错了!这个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么下面

【“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亦成善说。”】

  除了像上面这种讲法,讲是讲、修是修,两件事情,毫不相关的话,这个根本莫名其妙以外,还有一个大毛病,这个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他这样说,所以把佛法完整的次第,善巧的说法,说这个是什么?一定是闻思修这个次第。现在他居然说闻思跟修不相关,那岂不是把那个完整的三个次第被他破坏了吗?所以说善破诸圣言中建立这个三慧次第。总建立的那个总字有特别意义,整个的大纲,这个是最完整的,现在我们所以目前这种状态,佛法支离破碎,就是那个东西破坏了。所以现在讲修的人是不要闻思的,然后闻思的人也不要修的,都是这个。下面说生起次第,什么叫生起?就是你正式的相应与否,一定要这样来的,如果说你不照这个次第的话,那不可能。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上面这种乱说,莫名其妙的乱说,不须多闻亦成善说,这个就完全错了。继续。

【“未达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习经典续部,与一从来未习教者,于正修时,二人所修,全无多寡。”】

  所以假定你对上面这个道理不了解,不能把握得住的话,那么我们会产生一种现象,是什么呀?说既然闻思跟修没有关系,那么有一个人闻思很多,有一个人一点闻思都没有,但是他们两个一样的修,他只要修一样,结果应该一样,对不对?岂不是变成这样了。所以必然产生一个什么?必然产生一个:说一个人听了很多,一个人一点都没有听,修的时候结果一样,那你就不要闻思了。实际上错的,不过这里要解释一下,有人问了,既然经典上这样说的话,为什么六祖大师一个大字都不认识,他行啊?你们会不会有这个疑问?难免会有人疑问。我告诉你这个道理很清楚。我们世间做事情看起来,只是从你一岁开始,到你两脚一伸的时候,或者三十岁、五十岁、一百二十岁,这个一生圆满了。实际上我们修学佛法是不是这样?不是。通常以简单的来说,我们常常说三大阿僧袛劫;我们不要说三大阿僧祇劫,拿我们现在世间的现象来看,小学、中学、大学,对不对?所以你现在那个时候你说,我在小学当中念他六年,小学毕业了,告一段落;然后进入中学,你又重新开始,中学毕业了,告一段落;大学又告一段落,一共三个大段落。同时你在小学里面六年级,今年一年级,明年二年级,又是这样告一个段落;今年在一年级的时候,这个是春季班,这个是秋季班,还要告一个段落;然后呢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是不是天天不同啊?那么我们从这个眼光去看,我们大家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起来,那个大学生早上起来认得的东西,跟小学生早上起来认得的东西的内容一样不一样呀?不一样的,对不对?不一样的。我们或者进一步这样说吧,我们大家去做生意,我嘛做一个小贩,在这个马路上面卖那个枝仔冰,背著一个桶这样,你嘛是王永庆大老板。结果我们大家睡在一个地方,大家譬如说今天大家睡在那里,明天早上起来了,我起来的时候摸摸袋里面大概有五十块钱,王永庆一摸有五百亿,对不对?这个清楚不清楚?我们大家早上起来,为什么我只有五十块,他有五百亿呀?为什么?很明白,他以前已经积了。所以六祖大师他以前已经积了很多生,他怎么积起来的?对不起!还是这个次第一步一步上来的,清楚吗?所以我们现在千万不要说这六祖大师这个样的,或者有的人,你看尤其是现在那个念佛,为什么那些老公公、老婆婆什么字都不认识,他念念佛就往生了?所以我什么都不要,我要念念佛也就往生了。可以的,如果说你年纪大了,你是一个在家人,这个最好的榜样,你去做,的的确确千真万确。如果你今天年纪还轻,是个出家人,将来要想负这个弘法的责任的话,不要走这个路。为什么?将来你自己念,还要告诉别人,到时人家问你念佛怎么念呀?佛法怎么修呀?你会告诉他我都不会,我只会念阿弥陀佛。那么好了,念佛怎么念呀?你也不会,那请问你这个弘法的责任到那里去了?不是很明白吗?所以你必须要多了解,乃至于退一步就算对你来说,她这个老婆婆念了可以去,我们还不一定能去呢!你相信不相信?你不相信,不妨关起来,关在那个石室叫你关几天,你关得住关不住?第一天还蛮好,关到第二天心里烦得要命,第三天你就想到马路上去晃一晃,待不住。为什么她行?为什么我不行?刚才说过了,就是各人宿生的背景条件不一样,所以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内涵,那个时候就找到自己下脚的地方。这个前面说过,后面也在这个地方说,都是说这个。所以在我的感觉当中,假定说刚才这种例子可行的话,你去学这个老婆婆也太没出息了,要我的话,六祖大师都不足学。为什么?六祖大师还要跑得去听人家听那个金刚经,听懂了然后呢要去找黄梅五祖,然后呢,弄了个半天。我要学,学佛!我要跑到印度尼连禅河旁边,到了十二月初八,一看成佛了,这不是更好吗?你们去学那个老婆婆真没有出息透了,对不对?行吗?所以这个我不是说笑话,很清楚、很明白。你一定要把那个法相、行相弄得非常清楚,那个时候,你才不会走错路,否则我们太多人总觉得,他就是这个样的,我最好省事。要晓得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一个正见,一个是正精进,你这个概念是正见已失,就算你有正见的话;正精进,就是说不怕一切的要去做,现在你还没有做,觉得这个麻烦呀!还没有做,打了退堂鼓了,你能成吗?佛法两样东西,正见、正精进,就是这个错误的概念拦腰斩断,你还谈佛法,还要说我要救一切众生,那不是完全在那里说大话吗?说梦话吗?这个是我们好好的深切的反省的一点。所以这个地方说,我们要了解这两个的差别,有这样的很不一样的地方。到这里,对这个概念容或还不清楚,你们好好的继续下去,自然那个法相了解得越清楚,你会看得清清楚楚,理论也懂,然后呢在身心上面观察的时候,你会证实这个事实,千真万确。那时候你才会完全不动摇,在这种状态你走上去是千稳百当,万修万去。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又彼行者,是执闻法及观择等以为过失,诸恶轨派令成坚固。”】

  就上面这种讲上面这种话的那些人,害了个大毛病,他有种执著,执著什么?执著以为听闻跟思惟说这个是个过失,他现在不要讲了,你只要念个阿弥陀佛就好了,这样;然后呢你这个不要管了,参一个话头就算了;乃至于教下,本来要讲教的,跑到那一些人身上不要了,叫南无妙法莲华经好了。现在我们都是这个毛病,学密的嘛只要一个咒字,所以不管是哪宗哪派,流到后来走上错路,都犯同样的毛病。这个是什么呀?恶轨派,就是损害佛法的,而且令成坚固。这个真痛心呀!我以前也是这样,这个善知识告诉我,告诉我的确是这个样嘛,所以我也是到处劝人家,你不要忙这些啦,没有意思,赶快修行,我这个书本恨不得把它烧掉。所以佛,在这里真是痛哭啊!地藏十轮经你们好好的看看,大乘僧,不管是任何行者,小乘固然不能毁谤大乘,大乘同样的绝不能毁谤小乘,它说得很清楚;我无量劫以来,舍头目脑髓为求一偈一句,才能够把这个正法之宝,在这个地方拿出来给你们,你们就轻轻松松说:这个用不著。所以佛说外道不能破,因为你本来是个外道,本来跟它反对的嘛,当然人家最多笑一笑;你今天穿了这件衣服是个佛陀的弟子,说这个没有用,人家跟你学的人,听见了这没有用了,佛法不衰等待何时?请问,请问这个责任是谁的?所以我们现在一天到晚说,我们业障很重,嘴巴上面讲,还偏偏的造那个最重的重业障,谤法的障是最重,对不对?想想看。所以前面纲要已经提出来了,这个地方又提,我们这一路向下去一路提。所以本论告诉我们,极大的罪行自行消灭,就是这个,我们了解了这个的话,对任何一个东西尊重得不得了。那我们怎么办呢?前面告诉我们,对我们现在能修的赶快很尊重的修,不能修的我们了解了,因为我业障未除、资粮未聚,所以拼命努力;业障除、资粮聚了,到什么时候我就可以修了。所以现在因地当中你作这个,绝不说嫌弃它不要,而是说自己障碍太重,一心恭敬,因为你因地当中这样,障碍除掉了,对他恭敬,到了时候你自然能学。现在你因地当中已经轻视丢掉它,将来你的果位上面,结的果是什么啊?现起的时候当然你丢掉它,这个是必然的现象,清楚不清楚这个?总记得佛法是因果关系,因缘关系,就是这个。那么继续下去。

【“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然许是修,有何相违。”】

  所以要晓得对于闻思两件事的串习,所以闻思本身也是不断的练习、练习、练习,所以广义的来说就是修。所以它这个地方不用修而用串的话,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广义的来说,你这个闻跟思也不断的去努力,对吧?所以它虽然不是狭义的闻思修的修成,但是也是许是修,实际上我们的的确确也是修行,这是广义的。这个并不相违,不但不相违,而且是必须要的次第是这个样呀。那么这是第一个,正面的陈列。它下面是反面的说明,看

【“若相违者,则诸异生未得初禅未到地定时,应全无修。以欲地中,除说已得入大地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无修所成,对法论中数宣说故。”】

  最后那段话先讲,就是对法论,就是经论,经论当中关于上面这个道理到处,很多地方都说,那么上面什么道理呢?这段要解释一下,这个文字在座的大部分都不懂。前面告诉我们说,闻思的时候,它算它是修,不相违的,是正确的,我们不能说它违背的;假定说闻思叫做修,是违背的话,那就产生了一个大毛病。什么大毛病呀?说平常我们这个修行,狭义的来说,说闻、思、修对吧?就是先是听闻,懂了以后呢思惟,然后呢修习;修习得到的一个结果,就这样。那么平常我们不要说出世间的,就是世间的定来说,那个得到定,是什么?修所成的小结果,一定告诉你,散乱当中是这个样,那么定这个样,有什么好处?散乱有什么坏处?启发你的追求的心理,然后告诉你怎么修那个定,然后呢你把告诉的道理弄清楚,照著去修,最后证得那个定。所以它必然的。是所以在欲地当中,我们说欲地的话,就是三恶道,人以及欲界六天这个,那么一直到上面最后叫未道地定,在这个当中都是欲界。没有得根本定,所以既然没有得定的话,就没有修所成的这个内涵,对吗?因为你至少得定的根本定要什么?得根本定是经过修定才成的,你没有修定之前,得不到根本定。但是有一个除外的,已入大地,就是已登地的菩萨他有,他所以有以前已修过了。就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故事一样,尽管我们同样的睡一晚,张开眼睛来,他的袋里有个五百亿,他以前早就积在那里了,换句话说,对我们一般的正规向上的人来说,你在欲地当中不可能有修所成的这个内涵,不可能得到定,得到了定就是进入色界了。那么请问,你在没有得到这个之前,你用什么方式才能够得到它?或者说得到那个定,那个是我们要求的果,对吧?现在你用什么因才能够得到它?譬如说我要吃饭,那么我要买米、,要洗、去烧、去弄这个因,这样去做的话,那么饭就烧出来了,它这个饭不会天上掉下来的。所以正规的来说,在没有得定之前,前面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闻、思,这个闻思就是它的因,然后你这个因一步一步上去,得到这个定,这个很清楚明白。所以反过来说,它假定是相违的话,假定像你这样相违背,说闻思跟修没有用的话,那请问这个结果怎么出来?换句话说世间就不可能有定,定都不可能,还有慧吗?所以现在很多人说,我要修定就不要了,那么请问你没有因,你那个果怎么来呢?这里说正面的陈列,反面的驳斥。说到这个地方顺便讲一下,为什么当年印度的佛法这么盛?它就是任何一个地方就这么严密,摆在那里使得你没有一点小的漏洞可逃。也许我们现在,我所以说这个话,眼前我们在座的有些人,觉得好像这个东西很难学,或者心里很烦。所以如果说你条件不够,的的确确,那回家去,关在家里念念佛也就够了,这倒是事实,念佛是的确好。如果真的说年青力壮好好的学的话,这种地方都应该了解得非常透彻,那个时候你才会千稳百当。我现在举一个比喻你们就晓得了,譬如说我们今天在座大家要解决一个问题,譬如说我们常住要解决问题,那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说现在这个第一案是这样的赞成的请举手,有几个人,三个、五个,那么好,那么第二案赞成的请举手,三个五个,大家不管三个、五个说决定了,照著那一个办法去做。那好像应该行得通了吧,结果做的时候不行。问说决定了为什么不行啊?我可没举手!到时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对不对?大家我说这个譬喻你了解不了解?很重要喔!譬如说今天我们在座的有三十个人,我们大家决定今天下午我们要去做,要这样做,有的人说主张这样做。那我就问大家了,要这样做的请举手,二个人;要这样去做的举手,五个人。那么说好了,决定就去做啦!到了下午大家不动,说决定了你为什么不动啊?我可没举手呀!你拿他没有办法,是不是这样?这个事情就行不通,那个事情行不通,没有关系,这个无关紧要的。请问你要不要修行?现在我问你,你要修行,然后你这个道理不清楚,到那个时候的话,左右皆不通。因为你所了解的就是这个嘛,这样走不通,那样走也不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八卷A面

  这样走不通,那样走也不通,所以忙了半天我说的这个原地踏步,想想看对不对?实际上呢理路是如此,在座的有过经验的人想想看,有的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一个发现,怎么这个弄了个半天越弄越烦恼,经上现在有人说,那些初出家的人心还猛利,出家久了以后慢慢就塌掉了,为什么?为什么啊?毛病都在这里,这不要看哪,本论真正严密的地方单单这文字上看不见的,所以我告诉你们,我特别说明的,这在印度当年他就是抉择这么严密,正面是这样、反面是这样,那么譬如我刚才同样的说这个,现在我们决定用这办法行了,赞成的请举手,有几个人举;反过来我不用这种方式,现在有这样的一个决定,赞成的嘛举手,反对的不举手,问题解决了,到那时候,如果是你举的手的,你是赞成的,不举手的反对的,这很明白,在座的当中,有没有一个人说我既没有举手又没有不举手,可能不可能?没有了对不对?要嘛正面、要嘛反面、在座的不外乎这这正反两取当中,现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如果这样行,如果那样行这个两者当中必取其一,把问题弄得清清楚楚、确定无疑,那个时候你去修的时候,这样不行的话那样一定行,反过来那样不行的这样一定行,这所以为什么他这个因明真正严正的地方,把那个漏洞完全堵死了,这个你们要清楚,那么我这地方顺便一提,就是我想后面说明你们大概都懂了,至少现在这个情况之下,让我们心里种下一个印象,是我们将来真正要学的时候,这个是真正重要的。继续下去,而这个道理上面已经说过了,对法论中数宣说故,菩萨的论里面早就说得清清楚楚了。

【“故言修者,应当了知,如波罗密多释论,明显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

  那么所以所言修,我们应该了解修的内容是什么,就像这个论当中,说得很清楚,就是使得我们的意,所言修者谓令其意,就是我们的意,这个意现在广泛的就是整个的我们的心识成彼体分,或成彼事。就是成功你要修的这个,那么这个我不妨把那个内涵说了一下,文字你们就懂了。先解释

【“譬如说云修信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

  譬如说你要修悲心、信心,现在你的悲不悲呀?不悲,看见一个人是这个家伙活该,等到你修了悲这个东西,你看见他你就同情怜悯他,所以你要修。平常我们碰见这个人说的话,你觉得这个家伙有没有道理,你修了一下,你完全相信他。平常你听见了他,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懂,那时候你不会一心一意的跟著他。就是把你的心,内心转过来。真正我们修的时候要了解,他有各式各样的内涵,大别分成四个大类,没有修的之前什么状态,修的之后什么状态,换句话说,没有修的时候这一方面,除了这个反方面,就是这两种状态;那么没有修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的心里状态,起心动念、知见方面的见惑,大家吵架,然后呢情绪方面的思惑,大家想贪便宜,就这个样,或者是你贪了便宜,损害别人,这个粗的。细的呢尘沙无明等等,分类的不一样,修了以后改变了,改变不妨编成四个大类,刚才这种情况就是我们的心识状态,这个我们心识状态,平常都是贪著,然后呢平常都是排拒,修了以后有一种,把你的心识转变成功所修的那样东西,譬如平常一看见那样东西贪著,现在呢?厌离,一看见就厌恶,这些东西以前我还把它看做好东西,原来生死冤家,你一看就厌恶,所以凡是修那个不净观的人,修成功了以后,以前对这种东西贪得不得了,他一看见那就厌恶得不得了,也许在我们想像当中这个事情好像很难,这是你没有学,的确的。这个我前几年,我忘记掉是那一年,大概可能十年以前在台北,那地方我都忘记掉了,有一次我跟他们随便谈了那件事情,在座的有一位信徒听完了,眼泪直流痛哭,我晓得她总有什么感受,我就问他,他自己就在家修那个不净观,真不幸修成功了,你说为什么修成功了不幸啊?他是个在家人,而是个女的,又结了婚,所以一旦修成功了以后,他对这个欲,厌恶得不得了,那个时候就麻烦了,你不要别人要,他不晓得怎么办是好,所以一谈到那个痛哭流涕无法忍受,这个的确不难,就是没有如理的教授。我昨天也跟大家说过了,我对这个饮食那个对治,花了多少年这么吃力,后来得到了善巧以后用,到那时候,真好,清凉啊!解脱啊!那时候就以前的感觉就被它绑住,你尽管说你不要去贪,不要去贪,对不起,那个地方辣椒酱摆在那地方,你口水直流、就被它绑住了,心里面就热恼了。现在这个情况之下你放下,清凉、解脱、调伏,一点都没有错。所以这个时候怎么?你的心里面从原来的染著,那个心本来的现象是染著心,变作厌离,同样的呢,本来你什么都了不相干,根本就不管它,我的才算,它不管它,那时候你不,我的不一定重要,慈悲、怜悯,一种。还有一种呢就是你要去观察、思惟了以后对于所观的境应该了解他的内容是什么,譬如我们现在说把这个看成,我我我,一直看成我,等到你真正了解原来无我,你了解了,我一直是以为是有我,原来这个是无我,生死冤家,你就不会把他看得重要,平常我们把它常看做无常,这个就是你应该所了解的这个对境、对象,这是第二种。第三个呢就是你修习了以后,你的心所愿的地方,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要求净土,那就是你的愿的地方对不对?刚开始的时候是,当然到后来的话,是唯心净土、你的心就是净土,可是我们现在修的是这样,这个地方不是我要的,一心要求那个地方去,就是我所愿之境。最后一个呢,就是你应该铭记的,记住这种事情。这个大别不出这几类,那么我们现在经过了修习以后,使得我们的内心的意,成彼体分,成功这样的或者成彼事,就是上面讲的这个。

【“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

  所以那些大论师、大译师,翻译的时候,有的就翻译成修,有的呢串习。习跟修是一个,但是修的时候要不断不断的去做,叫做串习。然后呢

【“如现观庄严论云。”】

  经论上面又这么说,现观庄严论,就是至尊慈氏,弥勒菩萨造的。

【“‘见习诸道中。’盖修习二,同一义故。”】

  说见习诸道,这些都是同样的修习是一个。

【“又如至尊慈氏云:‘决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

  这个上面的解释,这至尊慈氏就是什么?现观庄严论,这是最完整的教授,从我们凡夫到成佛。当年印度所有的大乘,都主要的学这个,现在的西藏也是,红教也好,黄教也好,这个是必学,因为修行的整个完整的次第,那个论就是慈氏,弥勒菩萨造的,说决择分见道,以及修道中,换句话说,前面这是见道,就是登地,以及修道,这是前面的加行,都干什么啊?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数数,就是不断,不断的去思惟、去称量观察修习,这个同于现彼二量,就是说彼是什么?你思惟,这个什么道理,然后把握住了以后,然后呢认真的去观察、现观,然后呢观了以后这真义现起,所以说大乘的圣者,尚且要不断的思惟观察,我们居然说不要了,那多可笑。

【“思择此语,则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

  想想上面这个话,那么就晓得了,说我们居然说把这个闻思把它修,这样的弄糊涂了,那真是可笑,所以上面有一句话,“极大乱说 ”虽然这个文字翻译起来,很有意思,但实际上这两个字给我们绝大的警惕,我们现在了解,现在我们动不动说,你不要分别嘛,阿弥陀佛,真是,这个事情,我们现在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无分别智,是的!那是什么?果嘛!你怎样得到它呢?就是你前面的如理的听闻、如理的思惟,把错误的、邪的、执著、无明,经过了正确的认识把它净除的最后的结果,它才是。现在我们是倒因为果,佛法是说的因果的必然性,现在修学佛法的人都倒因为果,还谈什么?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感到高兴,好呀!现在我们了解了。现在看下面一段,上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说这种错误的执著,说这个闻思跟修的这种不能配合,那是非常可笑的,实在非常可笑的,那么下面就正式的告诉我们,哪些是怎么修法的:

【“如是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心,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数数思择将护,说名为修,极多无边。”】

  就像上面告诉我们的,现在我们正式将来修的次第,就是下面真的修行的要几样,净信,那就是对善知识所生起的清净的信心,以及四无量心,然后呢修菩提心,修无常苦,那个主要的是策发厌离心跟精进心的。这些东西都要不断的思惟观察去修,这个叫修,太多,太多,不晓得多少,那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并不晓得上面那个净信、菩提心、无常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个好处大得不得了,详细的内容在后面讲,这里我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现在所以没办法修行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对这个无常苦没有修过,不晓得世间是苦,所以放不下,你如果晓得苦的话,叫你不放绝不可能,眼前一杯毒药砒霜,然后你虽然没有吃你晓得吃下去是马上七窍流血,痛得你要命,然后把世间的蜜放在这里边,不管是辣椒酱也好,然后呢是白塔油也好然后叫你吃,你愿意不愿意呀?送到你面前,你逃都来不及,为什么?晓得这个是苦。然后呢还有一个无常,虽然修是要修的慢慢的来,假定你晓得我们生命无常的话,说明天就要死了,你今天什么东西都不要了,说某人哪银行里还有二百万家财没解决,什么二百万、二亿跟我有什么屁事,我赶快拼命念佛都要紧,为什么?那时候你等到无常观真正生起来,苦谛真正了解了以后,你绝对没有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说要去忙大法要求这个、求这个,为什么原因求不成哪?根底没有建立,它这个地方,次第都告诉我们很清楚,所以这些东西非常多非常多,都要思惟观察。

【“入行论及集学论云:‘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

  这个入行论,是入菩提行论,集学论、集菩萨学论都是大乘行者必需要修学的,非常好的论,那么这个里边说我为了自己,为了修习我自己所以要造这个论,告诉我们怎么做,这两个论当中说的各式各样的修道的次第太多太多,都是要像我们前面所说的修。

【“集学论云:”】

  它又印证。

【“‘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

  下面的解说,这是说,就像因为前面的缘故,为了你要离苦得乐,解决一切众生等等这个原因,所以现在你要什么啊?要对身体、受用、善根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为什么啊?都要修呀!如果你得不到人身,你能修吗?当然不能修。如果说你得到了人身,你没有受用的东西,穷得个要命,里边外面一样东西都没有,你能修吗?不行,你跟人家做工人都来不及,讨饭都来不及,这些,然后善根不够都来不及,凡是这种东西都要去长时的修,而这些东西修到最后究竟的时候,就是佛的报身报土。那么在这里边这三样东西,一一中都要作舍护净长四样,这个真正修的时候,就是说不该要的,“舍”该舍的舍,该护的时候保护,要做的要做,然后呢?都要净除、净化来增长这些,啊所以这四个大纲,所有的大概都在这里头。

【“说此一切皆名为修。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所以修很广泛,绝对不能执很小的一个范围,拿了一粒麦说,所有的五谷就是如此了,这样,所以说我就是人,所有的人就是我了,你们都是妖魔鬼怪,等于这个话一样,那是不通的。那么随便一句话,无关紧要,你修行的时候你执在这个上面,你怎么成就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此为最下邪妄分别,”】

  有一种人说这个分别都是执著、都是执相,成佛要去相,要无分别的,现在你执著的话,那个都是障碍,所以不要它,要去掉它,你不要分别,要无分别才对,要晓得这个是什么?最下、最差的、邪妄的分别,这个最糟糕最糟糕的错误,这我们要了解的,一定要把前面的那个道理,正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靠如理的分别,才能够净除这邪妄的分别,这个很清楚很清楚,所以你现在一开始的时候,莫名其妙的说不要分别,倒果为因,那请问你不分别的是非莫辨你怎么做?我们总不能说反正不管了,你一股脑儿不去管他,那么然后呢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烧饭,米、菜、油、盐,那个泥巴等等都摆在锅子里面烧,行吗?当然不行,没有一件事情例外的,何况是修学佛法。那么这个见解,在西藏有一个时候很流行,它为什么流行?这个原因,我这个公案先简单的说一下。西藏的佛法,开始的松赞刚布,到后来持松得真,大宏,那么松赞刚布他藏王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那时候他娶了两个,一个是尼泊尔的公主,一个是中国的唐太宗的文成公主,那么跟文成公主进去带了很多经像,以及中国的医学、天文、历书等等。那么这个佛教当中还有一个和尚出家人,那个出家人学禅,但是呢他对这个禅并没有了解的透彻,所以他就说什么都不要分别的,所以上次我跟大家说过那个田鸡和尚诸如此类的这个公案,他没有真的透,他自己说老僧两脚一盘,什么都空掉了。据说这个人是普陀山,他平常欢喜吃田鸡,人家说那个出家人怎么可以啊?他就说老僧两脚一盘,什么都空掉了,他不见道,这经上是说的,假定你真正的见了道或者什么成就的话黄金万两也消得,何况这田鸡值几个钱啊?再说,我两脚一盘什么都空掉了,所以人家说,老和尚你什么都空掉了,田鸡空不掉,他现在什么都空掉了,这没有一个田鸡空不掉,我们现在是没有一样空得掉,然后呢自己的自主见,然后呢自己的嘴巴,自己要贪图的尤其特别厉害,在这个地方也照样的说,你不要去管它了,不要去分别了,可想知多严重啊!。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说,他下面说:

【“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

  就这个,就是指这个人,支那,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他们这样称,那个和尚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堪布,这个西藏话的堪布,就是我们这里说的一个主持,那个就是它的错误的境界,那么关于这个境界,到后来在西藏被一个莲花劫大论师破除了,这个莲花劫大论师是印度人,后来因为他那个概念不正确,大家讨论的结果没办法,最后就到印度去请个大论师来,结果那个中国和尚就败掉了,败掉了以后就跑掉了,但是他那个遗留下来这个错误,一直遗留到现在,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留在世间的话,你要消灭它真难,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谈那个正文之前,我不妨说一下,只要他那错误的见解还留在世间,还有人受害的话,那么留下这个祸害的这个人在地狱里面就没得出来,注意喔,就算你出来了以后,将来还有种种的余报,所以我们不要轻轻易易的随便留下一句有毛病的话,很多东西留下来,你这个留下来的影响辗转无穷,所以真的这个苦报是不得了的厉害,这个地方警惕我们,随便我们的行持、说法等等实在要小心。

【“破除此执,于止观时,兹当广说。”】

  那么关于这个道理,到下面讲到那个最后止观的时候,他会详细说明的,这是一点,那么下面继续。

【“又此邪执障○敬重诸大教典,”】

  像上面这种错误的执著,是产生一个大障碍,障碍什么?障碍对这个经教的敬重,为什么呀?本来这个修学佛法,你在因地当中,还没有正确之前先要有个大恭敬、大仰望,由于这样的话净除罪障,你能渐渐深入,就这样,假定你不恭敬它,这个法的沉没,法必须要恭敬的,你不恭敬它,那就完了,为什么现在不恭敬呢?说修的时候没有用的,你不要去分别,经论上面都是分别,当然嘛!这些东西你弄了以后反而塞住悟门,现在那个很多人都这样,你去看这些东西,塞住了你将来自悟的门,这个你不要的,既然不要的,当然不恭敬它,你修学佛法你都不恭敬,请问还要谁来恭敬它?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

【“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

  因为实际上呢这个经典上面,告诉我们道理都要思惟观察、现在你居然不要思惟观察,你说思惟观察执相障碍成佛,你不要它了,当然这个经论你就不要了,不要了就不恭敬,不恭敬的结果呢,佛法就消失掉了。

【“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

  不要说那些邪见分别的人,乃至于有很多人,就是说,他也晓得要去讲道理。换句话,这地方讲,不要说是这个上面讲那个学禅学错的这个人,就是很多学教的人,也妙了,他到修的时候他也说修的是这个不要的,那怎么办?

【“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今天末法末法,圣教的真正隐没大因缘就在这里,为什么呀?你见到诸大经论不是教授心不重故,说这个大经大论不是真正的教授,你心里不敬重,你不敬重怎么办?当然没人敬重,然后你不敬重,现在的因,将来感得的果,你就没办法再接触佛法,就这样。所以为什么这地方我们要起大恭敬的原因,所以说上面那个故事,以前说的那个故事,那小沙弥恭敬那个老和尚,那个老和尚说这是为你好,这个小和尚不管它了,这样为我好,就这个道理,你真正恭敬的,真正得到好处是你的,这个我们要了解。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

  所以正式修的时候有两个,有一个要思惟观察,有一个不用的,前面那个邪解说只要止,不要思,实际上呢真正讲起来,两个都要,所以在这里他绝对是不偏的,而是把两个需要的互相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样才能够圆满的结果。

【“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

  那么什么是要思惟观察,什么是不需要思惟观察,一心安住,那么现在认真的下面说明一下。

【“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

  下面这些东西要思择修,下面这个这里不解释,因为后面每一个项目都会很仔细的说明,等到你仔细的说明你就了解得非常清楚,这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完整次第,既然后面有,所以这里不讲了,那么这些东西有什么功效呢?下面说。

【“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改变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

  下面就解释,修习上面净信暇满等,说你经过了修行以后,它能够使得我们的心里面产生一个什么效应啊?猛利恒常改变其意,在没有改变之前,我们现在不妨想想看,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换句话说还没有改变,现在的状态就是不猛利的,就是悠悠泛泛、马马虎虎、轻轻松松这种状态,做事情有气无力,修行不是这样,还有呢,改变了以后就不是,而且不是说一下改变,恒常的,我们有的时候还是很认真这样去做一下,有的时候我们说,今天早晚课做得很好很高兴,明天就没劲,那不行;或者早晨起来满有劲,过了一下不灵光,这不行,他是说经常能够这样,把我们现在这种不相应,跟正法不相应,跟无明相应的这种状态改变了,改变而且恒常,把这个心识改变成正确的这种心里状态提得很猛利,这有什么用呀?先不说,说假定没有这种改变的状态。

【“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

  那改变了以后,他有一个效应的,那个改变的心能够消除跟它相违的,相违的什么?不恭敬,你对善知识有了净信心你就起恭敬了,你修了暇满人身,死没无常,你拼命的要去修去了,不敢等了,你了解这个业果这个关系的话,你就不敢一点点投机取巧了,这你晓得投一点点机,讨一点小便宜结果是你自己倒了霉,反过来说你自己努力一点的话你赚了大钱。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八卷B面

  反过来说你自己努力一点的话你赚了大钱,这样啊,这种情况那自然而然你会改变,而且呢要恒常的改变,要猛利的改变,当你恒常而猛利的改变以后的话,修行就很容易了,你会时时刻刻等在那,这个无常随时要死,死了以后下了地狱要苦,你就等不及了,不要说好端端的时候你拼命用功,生病的时候你也会,乃至于生病的时候更拼命用功,为什么?好端端的虽然想无常还蛮好,生病的时候病是死因,现在你己经病了,什么时候死更快,你能等得及吗?你更拼命,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说他这些东西能够猛利改变我们现在这个悠悠泛泛的东西,都要拿前面的那个思择修,去修的。所以。

【“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

  上面这种消灭违品的,就是净除我们不能修的,去除那种障碍的这种心理,靠什么啊?靠不断不断的思惟、观察,这样的。下面说:

【“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嗔恚,”】

  他这个比喻很容易懂,我就说一个实际上的状态,说明什么?我们的心理有这个能力的,有什么能力啊?能够改变我们的心意,能够对治这种障碍,现在呢我们把这种能力用在烦恼上面,不用在正法上头。我们在哪里用在烦恼上面?举一个比喻:譬如有一样东西,我们以前不晓得的,现在晓得了,譬如说我们说这个白搭,以前这是外国东西,的确我们不知道的,现在晓得了,这什么?白搭,就是你晓得了也没关系,然后吃一吃,这蛮好吃,今天也吃明天也吃,吃了几天,到后天不吃,就不行了。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会强烈的对这个东西有一种爱好,是不是?所以只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东西的话,你对这个心里面就会产生这种强烈的攀缘心,对欢喜的东西是贪,对不欢喜的东西呢?排拒,嗔!比如说这个人平常蛮好,好端端的,后来有人告诉你,某人哪!你相信他,其实他是一个大骗子,大冤家呀!你所有的苦头,都是他骗了你的,你心里先怀疑,真的吗?当然真的,你不妨试试看,然后你仔细的观察,结果发现原来他专门在那里跟你捣蛋,而他给你小小的甜头,一点点,然后呢使你受到大苦,你等到经过了观察,了解了这个事实,那个时候你是恶胆旁生,好家伙,这个家伙来的时候,我以前一直相信他,原来专门害我,你的嗔心就生起来了,这个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说明了我们都有这个能力,那么现在这个能力,如果你用在正法上面也是如此。以前你欢喜的不得了,觉得这个人专门帮忙你,就像说这个让你营养,让你长的白白胖胖,让你吃得舒服,结果你现在晓得原来你所有的痛苦的根本都是他给你的,佛告诉我们,乐是苦因啊!你怀疑,会吗?然后呢就告诉你这个道理,你也这样去思惟观察,到时候你确定晓得,真的是这样!到那个时候你也一样的一看见他,你就无法忍受,对不对?我们有没有这个经验?有嘛!所以说我们有这个能力的,问题在那里呢?就要如理的听闻,如理的思惟观察,你能够猛力转变过来的话,修行是绝对可办。

【“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而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关于这些东西,他下面说什么叫境相明显不明显,这句话先等一下说。真正的这种状态的重要是什么?就是这个心里面非常强烈,譬如说你那个贪的心,这个贪的心不是说,你心里面明明白白看见这种东西,不是的,就是不知不觉的有种强烈的心趋向他,那为什么讲境相明显不明显呢?譬如我们要观佛,对不起那个观佛的话,你要观起来,就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他不一定是非常强烈,心量很稳定的,有一种东西呢,你心里面并没有看见这个东西,却是有强烈的,这个跟不同的情况,那么这个靠什么?就是靠思惟,他每一样东西有他的特别的修学方法的,那时候你不一定要把这种东西观起来,你就思惟这东西对你有多大的害处,然后你就讨厌他,你思惟他对你有多大好处,然后你就喜好他了,这个就是须要思惟观察的,凡是这一类东西,叫思择修。那么另外一种呢?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另外一个,假定说你希望你的心安住在一个上头,不要动,比如说我要看那个佛像,很明显的,瞪大了眼睛看见了,那个时候你不要东去想西去想,这个对我有多少害处,这个有多少好处,你愈想愈乱,那时怎样办呢?那个时候你所缘的是一个明显的佛像,为了使得你心能够像你所希望的,为令如欲,像你所希望的能够安住在上面不动,这个是得止,那么在这种状态如果你心里面东想西想的话,这个心里面定心就定不住,这个时候就要止修,不要思惟,在这个里面就很清楚明白告诉我们,那些是要思惟的,那些是不思惟要安住的,这个道理在最后止观那部份会详细的说明,所以现在这里只略说:简单的说明,正理说明了以后邪执破除,要不然那个邪执在这个地方的话,碰到那里你还觉得自己很对,完了。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

  还有的人不了解上面这个道理,他就说:说很多有智的人,智慧,说智慧比较强的人,譬如我们现在说,有很多人要发心,有很多人信心人,有很多人偏重于智慧,有很多人偏重慈悲,诸如此类,说凡是他智慧偏重,以及修习智慧的时候,乃至于六度当中,现在修布施度,将来是修般若度,诸如此类,说凡是这一类人那么要修习,这样的修习、观察的。另外一个孤萨黎的话,只要止修,什么叫孤萨黎?孤萨黎就是这样,那个人对于修行的法门己经得到了决定的胜解了,然后呢他一心一意去修行,而且采取苦行的态度,什么东西都舍掉了,随缘像头陀一样,通常禅门当中,破了本参,然后呢全部精神不计一切的,这个就有这种类似的,实际上是不是这样?他这不对,这个也不是。“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这两个东西,同样的不管是那一个,该止的时候要止,该修的时候要修,该观的时候要观,该止的时候要止。

【“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

  前者也要修止。

【“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

  后者也还是要修猛力的信等等,就是那个时候要思惟观察的。

【“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

  这个两种止也好观也好,不管是显教、密教的经典当中,同样的很广泛的都说这个道理。

【“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

  这句话注意一下。凡是必须要用观察修的东西,你现在不用观察,没有观察,或者虽然观察而观察的不多,一点点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缺陷,什么缺陷?叫无垢净慧,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叫无垢净慧呀?慧是什么?破烦恼的。真正破除烦恼的,正对治的药是智慧,这个智慧分闻、思、修,只要是对了,一定能够破烦恼,如果不对的话,那当然没有用,现在这里讲的是无垢净慧,这个无垢的净慧靠什么?都是靠思惟观察。所以如果你没有的话,这个东西生不起来,这个东西生不起来,请问你怎么修学佛法?佛法的真正的目的对治烦恼,烦恼断除了,业就断除了,没有惑业,当然没有这个流转生死的,这个是胜道的命根,像命的根一样,最重要的东西,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东西,居然你现在不要了,请问你佛法从何修起?所以这个情况是由来已久,因为由来已久,所以现在趋入末法,因为到了末法,所以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只好念一句阿弥陀佛,所以这句阿弥陀佛,到现在的的确确是对我们最好的,但是我们弄错了,这个是留到了最后没有办法,我们所以落到今天的原因是以前造的恶因,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一点,应该怎么办?就我所了解的,是!现在我们只有念佛,但是心里面了解,以前我们造了恶因,所以现在得了恶果,现在我们只能念这个,赶快把以前的恶因转过来,眼前我虽然不能修,但是将来一定要努力,所以这种情况之下,是的,我眼前还是念佛,但是感到无比的惭愧,说这个经论实在重要,我们绝对不会说这个不要,你还管他干什么,这两种现象,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很明白,因为你现在觉得很惭愧,然后你努力修,你恭敬他,这个惭愧、恭敬本身也是个功德,不但不影响你,还能够帮助你现在那个住心往生,这第一个眼前的好处。然后你去了以后,到那时候你修的是因为你恭敬一心仰望,到时候有了因缘你马上可以修,你再回来的时候,这个因一直在这地方,对不对?如果你不采取这个路,你现在说这个都不要,这本身是一个最大的谤法障碍,你辛辛苦苦念了一点佛把他抵消,往往还透支三分,弄了半天,了无影响,这是障碍。就算你能去了,到了那边,因为你心里面因种就是不要他的,所以到那时候你既然不要他,眼前碰到了你还是不相应,你说好像这个经里面没有这个根据吗?怎么会没有呢?弥陀经,大本上面以及十六观经,净土的三经,其他的经论上面说的很清楚,很多人到了那边,他闻说了然后就证了罗汉果了,为什么证罗汉果?他不要那个大经大论,这是一个。然后呢华严上面说的很清楚,说很多这个大的弟子,声闻弟子,坐在这个地方,他尽管佛在这儿说那个最大的大法,但是他不相应,为什么?他因地当中本来就没有种这个因,他不欢喜这个东西,听也听不进,这不是很简单吗?对不对,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学,你弄清楚了,那么你那时知道,是啊!现在你不能修,绝不强迫,但是正因为你不能修,更要努力,说我惭愧,我好好的学将来一定要学到,概念清楚吗?就在这地方,这个是他现在这里的最大最大的差别,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你如果现在能够这样作的话,即便当下不一定能够直去,针对烦恼的慧,可是将来很容易上去,所以这个胜道的命根,我们要把持的住。进一步。

【“慧纵略生,亦不增长。”】

  就算你生有慧,也不能增长,你没有增长的因吗?你怎么可能得到增长的果呢?

【“故于修道全无进步,”】

  所以说是原地踏步,不退还是好好的。

【“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遍智,’”】

  这个修道最究竟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里面,告诉我们的慧当中什么呀?如智遍智,如遍智是两样东西噢,一个是如所有性,一个是尽所有性,这个两个后面会解释,拿我们现在来说,一个是见一切法的特质--见空;一个是见一切法的缘起--有。换句话说,一个是根本智,一个是根本后得智,无分别后得智,两样东西圆满的是佛果。

【“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你能够正确无误的抉择一切的就是什么?就是如智跟偏智,这个都是智慧,智慧这个东西就要你思惟观察,所以要止修的,因为你那个思惟观察能力不行,所以要用定心来去观察,这样的,现在你一开头的时候,居然这个不要了,那岂不是一开头你把那个命根都切断掉了一样吗?这个概念我们现在要清楚。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这句话对我们是个大警惕,这句话对我们是一个大策励,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对道修,修了很多,反而什么?反而产生了反效果,是妄念是重大,念力是迟钝,然后呢抉择,碰见这种事情,叫你也弄不清楚,叫你去弄,你又嫌它麻烦,就这种味道,这个是什么啊?走上错路了,就是因地当中你走错了,所以这一点大家注意,有的人一听,不听的时候蛮好,一听眼睛就瞪大了,那个就是他因地当中跟他相应的;有的人平常他蛮好,等到一听经,就打瞌睡了,就是提不起来,为什么?就是跟法是不相应,而那个时候他就是什么?障碍现起的时候,这个的的确确很清楚很明白的,你对这样东西有嗜好的话,那个现起的时候眼睛瞪了个大。反过来,你跟他不相应的时候,到那时候你会直打哈欠,对不对?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所以,譬如说我们现在当然出了家了,不会了,以前在家的时候,到了夏天,然后呢白天的事情忙完了,这个时候电视节目最好了,然后呢在这个地方冷气又开,然后坐在这个地方,最好的,瞪大了眼睛大家去望,到那个时候洗澡了,等一下,没关系,你先去,你先去,每一个人都会这样,劲就会提得那么足。反过来,这件事大家念书了,到那个时候你这个也不行,牙齿又痛了,头又痛了,背又昏了,到那个时候硬是跑到那里去打瞌睡了,为什么?就是这样,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我们不要问他为什么,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就是你这样东西跟你的心里相应的话,到那个时候的话,精神就提起来了,叫你该做的时候,那怕洗澡固然不愿意,到该睡觉了,去睡啦,明天起不来,没关系,等一下等一下,明天我起得来的,就是这个样;乃至于你很累了,这个什么节目来了,你也不觉得累了,不是很明白吗?这是什么?我们的习气,对不对?习气是什么?现在的果,就是你因地当中有了这个,现在这个现象,所以如果说我们每一位同学碰见这个情况的话,立刻检点一下是什么状态,最好的办法,那时候赶快忏悔,还来得及,忏悔净除了以后,他不会感果,要不然这个留下去的话,那对我们是非常恐怖的一个结果。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

  再说,假定说我们对于三宝的功德,这个差别有种种特殊的内涵、细致的内涵,能够了解的愈多,那么信心也增长,平常我们说归依,为什么要归依啊?说好的,那么就好的,归依了,现在大部份都是这样,归依了三宝,他就保佑你多子多孙、长寿、健康,那去去去,到底内容什么,不一定知道,但是你如果你了解了更多,他愈来愈起劲,我们不要说佛法了,就是一贯道,我晓得的,一贯道他有一套内容的,他就告诉你这个道有多大的好处,现在是三期末劫了,如果是你不来这一套东西的话,到那时候末劫钢锋落地怎么怎么,恐怖的不得了,然后你跑得去,一受了这个东西有多少好处,你了解的愈多,你这个信心就愈强,都是靠这个东西。那么我们对佛法呢?也是如此,所以我讲一贯道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就是说我们这种心相,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心里状态的的确确是如此的,你用在这个上面,就对这个信心增强,用在那个上面,就对那个东西信心增强,现在我们要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怎么办?还是用这个办法,告诉他,三宝的种种特别好处,那要靠什么啊?闻思嘛!不是很明白吗?所以说修行而居然不要闻思了,怎么个修法?这是对启发你好乐的信心,另外呢?

【“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

  反过来,你假定能够多了解这个生死轮回当中的种种大过失、大害处的话,你这个厌患心就生起来了,所以刚才那个比喻当中,有人告诉你,说你以为这是你的好朋友,这个是你的冤家,你了解的愈多,自然而然你对他厌离排斥了,不是吗?也要靠我们多听闻、多思惟、多观察。所以我们现在的的确确不要觉得懂了,坐在那大家谈佛法,在我现在了解的话,你们懂不懂我不知道,我自己晓得我实在是好可怜哪,好可怜懂得太少,所以我一再说,要我问我的心的话,我实在不想坐在这地方讲,可是我的老师告诉我,某人哪,你去了以后你要讲,我尊重我的老师,我莫奈何,祗好跟大家讲,我不懂嘛!同样的因为我拿自己来衡量,看见在座的大部份同学,跟我差不多,我想起代大家心里著急,的的确确。

【“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

  同样的你见到解脱的殊胜的利益的话,你希求心就生起来了。现在我们修行的真正的大的障碍,第一个净信心生不起来,好乐心生不起来,对平常的时候,做别的事情很起劲,上街跑一趟,你出去啊?你有车子?我跟你一起去,但是那个地方是听经,又要上课了。为什么啊?就是好乐心生不起来,第一个。然后呢过患心生不起来,有了这过患然后下面告诉我们这个见到解脱的殊胜的那一段,希求心就生起来了。我自己想想我自己也觉得好笑,刚才这个。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经义修习而起,”】

  这个上面告诉我们,凡是上面这种东西都是靠什么?都是靠我们的思惟观察,观察什么?“经”。为什么要经啊?经是圣人所说,换句话说,他所说的道理正确无误,天经地义,所以

【“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请大家把这几句话刻在心上面,我自己真正是一个聪明的人,自负是聪明的人的话,就应该这样去做,对这个道理,第一个引起定解,要确定不动的见解,他不能转,不管人家怎么说,环境怎么样,绝不动摇,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修行,行了!否则的话这里听了有道理,跑到那里这个人讲讲的话,觉得是呀,还是我的对,你还是停在原来的地方。所以他告诉我们胜解、胜解,这个很重要的,要达到那个胜解,不是听一下就算,听过了还要自己的深刻的研习,还要讨论,然后呢要思惟,还要观察,我们要做的事情好多,而做这些事情对我们的利益好大,你如果把握不住这些,今天听了蛮对,等你跑到那里听听的话,觉得也不错,好像是这个样,你就转掉了,结果跑到这里听了一点,白费。跑到那里听也白费,为什么呀?你怀疑嘛,所以自然到那个时候,人家说秃子摔跤,两头不著实,就是这个状态,两头不著,就是这个状态,是很重要很重要。我们现在太多这样的,听见他,好,跑到那听他,这也好,不知如何取舍,好了,莫奈何,就这么空过一生,这种道理,所以说引起定解他不能转,绝对不要人家动摇。在这个地方,有个很方便的东西,我们不妨这么想一想,常常有的人说劝你,某人啊,现在这个样,戒上面,经上面怎么讲,那时候你自己问一下,这个人强得过佛吗?这个人强得过菩萨吗?你这么一想,这问题自然就没有了,然后呢当你想到我的时候,你也问问看,我强得过佛吗?我强得过菩萨吗?你能够这么一问的话,多多少少会减轻一点这种错误,然后呢会帮助我们扭过来,一直等到你对于正确的无垢的道理,产生定解,决定不移的时候,安全了。如果说你用这个法门用在净土上面的话,那就是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除非你有大业障,否则一定去而且。去净土的条件是什么?简单,信愿具足,对不对?你能够不被他转的话,请问这个信愿是不是具足?对嘛!千真万确,所以大家不要这个时候忙著念佛,我觉得这些人真可怜,你不妨停下来忙这个,到那个时候的话,就这么容易就去了,道理就在这里。更进一层都做的到,何况是比较简单的?上品上生都可以,何况是下品下生,乃至边地。不但是净土、禅、教、密哪一门都可以通,这个基本的完整的概念,你了解了这个广义的,用在狭义,用到那里,就那里通,就是这样。继续: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此当宣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九卷A面

【“故不能成坚固等持。此当宣说。”】

  上面这个是错误的见解,现在下面有一种呢?它错倒不一定错,但是见解太狭窄,那么这种人怎么说?他就说,你拿这个观慧去不断去思惟的话,这是障碍你学定,你要学定的话,专心一注贯注在这个上面,全部精神贯注在上面,它不一定定,那东想西想、胡思乱想生不起来,不能得到这个坚固的定,那么他下面说,此当宣说,是的,这个要下面详细,你要分别的清楚。

【“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

  是说,你现在希望安住在你所缘的,专一贯注在上头,要想得到这样的定,那么要想得到的这样根本三摩地,而这个你以前没有学过,现在你正在修这个,既然你正在修这个,当然你心要安住在这个上面,在这个状态当中,如果说你要思惟观察的话,这个定的确是不生的,一直等到你得到定以后。所以为了你现在要学定,一心安住修,对的,所以“亦是我许”,我也是这样说,没错,千真万确,眼前状态。下面这一段重要哦!下面这一段是极端重要,真的要学定。

【“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者,是全未解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刚才说你正修的时候,那么正修的时候,还有前面的基础什么要的,“若谓引发如是定前”,你为了得到这样的殊胜的三摩地--定,那么这个前面的基础,就是前面的加行,这个要什么?观修很多前面这个条件,假定说你把这个修定前面的基础,认以为这是学定的障碍而不要的话,对不起!那么你根本不了解这个大车,这个大车就是什么?就是两个大轨,不管是性宗龙树菩萨那个,相宗无著菩萨那个,他们不管是哪宗哪派,真正完整传承都告诉我们,你学定之前一定要很多基础,这个基础要经过思惟观察,有了这个基础,然后呢拿这个东西来安住在上面,这样的所以假定像你这样的说法的话,你根本不了解那些真正成就的人,告诉我们引发胜定的这个正确的道理,你不了解。下面这解释看一看就明白了。

【“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

  就像一个银楼当中的技师一样,他在正式做那个东西之前,先把那个粗胚,当然我们现在做那个金器已经完全成了金了,平常那个是指什么?就是说他一个金沙或者矿沙,得到了这个以后,第一件事情要不断的烧、不断的洗,把这个里面的杂质统统净除,能够纯一达到了纯金以后,然后把这个东西再来做你要的这个首饰,那这样去做的话,你要怎么就能够完成什么。现在同样的,我们修学定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

  那么同样的我们修行的时候先对我们的烦恼,这个烦恼是总的,或者是根本大烦恼,或者是随或者是大随、中随、小烦恼种种的恶行,那么这些东西就像什么?就像下面说的修恶业的恶果、!生死的过患等等,凡是这种东西都应该以观察慧不断的去看,怎么看呢?说这个东西有多大的过失,有多大的祸害,等到你经过了这样的思惟观察了以后,你那个时候心里面懊恼起来,以前我不懂,上了他的当,一天到晚贪著难舍啊!那时候你就起大厌离心,你就不会被他绑住了。这个就像什么?这个作意就像我们这个银楼的技师,用火来烧那个金沙一样,银楼的技师用火来烧那个金沙,把金沙里的杂质拿掉;我们现在修行的人经过这样的思惟观察的话,使得我们对以前难舍的这种事情就厌离,所以佛法第一件事情要厌离心,把这个贪著净除,这是第一个。其次呢

【“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那么前面是厌患,说它的过患;另外一方面呢?对于善知识的种种的好处,对于我们难得的人身的重要,然后呢三宝的给你的殊胜的价值,以及你修善业以后得到多少的好的果报,以及大菩提心的最不可思议了不起的大利益,那个是后头讲的,始终所说,那个后头都会讲,如果说你照著他那个能够观察,能够不断的修行的话,那时候你心里就认知,欢喜呀!绝不会像我们现在那样的话,听到上课就不欢喜,那时候你一听到上课耳朵就竖起来,眼睛瞪大了就睡不著,这是这个东西滋润了我们的心里,那个时候就产生了清净信心,你一点都不怀疑,就像什么?就像这个作意,这种的思惟作意,就像用水洗净,就像前面那个银楼的银匠,用水来洗净,那么我们修行的时候呢就把这种好的种种白净品,清洗我们的染污。

【“如是成已,”】

  前面的那个前行基础有了,

【“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

  把前面的这个基础弄好了,那个时候随你所希望的,你要修止,止就是得定;你要修观,乃至于观空,观什么,“无大劬劳”,不要大努力,即能成办,成功了,现在我们看看对不对?我们平常所以修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果肯仔细的检查马上就了解了,就是这个心里面烦烦恼恼,为什么烦恼?放不下呀!就是这样,然后呢另外一点提不起,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见到这东西的过患、祸害,你只见到他的以前无始以来的习气,经过了修习了以后,你厌患,送给你都不要,你还有放不下的吗?状态起来了,还有呢现在你提不起来,现在你见到一个特别的好处的话,不叫你去还办不到,就像我刚才说的, “现在该睡觉了。”“没关系,我等一下。”你就放不下,你对这个东西尝到他的味道了,这不是很清楚明白吗?然后呢这个前面的障碍是一点都没有,推动你的力量是这么大,你去修,用正确的方法,会修不成吗?当然成功了,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说,我现在要修行,要住茅蓬喔!然后一住十年,最好的就在那里睡了十年,可惜呀!道理就在这里。不,原则已经说明了,细则那个内部我们还不知道,你真正的学下去,你会愈学愈有趣;不但有趣而且慢慢慢慢的自然每一部分的内容跟你相应,相应的结果是什么啊?成就了,就是这样,你要往生一定往生,成佛有余,千真万确的。所以为什么你看阿底峡尊者传上面,那个时代天天都有成就的人出现,到处都是!我们现在呢?这个讲经说法的人如过江之鲫,多于牛毛,真正成就的人,鲜于麟角,问题得不到这个善巧,问题得不到这个善巧。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原来真正修行不难,正知见最主要。

【“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

  现在懂得了,原来前面教我们的思惟观察,正是成就我们这个无分别胜定的最善巧的方便、最好的工具,你现在这个方法、工具都不要了,请问你怎么行?眼前这么简单的烧饭,你说烧饭,锅子不要了,你锅子不要了,你怎么烧?你火不要了,火不要了,你怎么烧?你水不要了,你水不要了,怎么烧?我们现在这样,饭是要的,要烧的,锅子不要,水不要,火也不要。这个地方现在我们都了解了,只要照著去做,一一都如我们所欲,一定成功。

【“如是亦如圣无著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

  就是解释那个,就像银楼的技巧,或者是他的徒弟一样,为了要想做一样手饰工具,他就用种种的方式水洗、火烧,把那个杂质弄干净了、然后照他所指导的要做的手饰都做起来了。

【“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

  现在我们真正修行的人,假定是你能够照著前面这个办法去修,那么那个时候对于我们一向贪著的这种东西都排除掉了,生起了厌离心;生起了厌离心,这些染污忧恼沾不上了。平常眼前我们现在生的烦恼,你仔细看起来都是什么?都在这里,都在这个地方,他多吃了,他占了便宜了,我多做了,这个地方怎么样,然后呢他那个法器敲错了;他那个东西干什么了,假定我们真正的对世间那些认得清楚,你的厌离心生起来了的话,我现在为了修学佛法,增长我的功德,这个东西不管它怎么弄,你心里面动都不动,自然不会为这个染污忧恼沾起来了,沾不到你的心,你的烦恼没有了。然后呢?

【“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

  同时现在你了解了三宝的殊胜的功德,一心一意,你好欢喜,他前面的障碍又没有,后面推动的力量又这么强。

【“次瑜伽师,”】

  下面一步我们修行的人,

【“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

  那时候正式的用功用在或止或观。

【“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那个时候就对于那些“极能随顺”,那完全相应了,你要安住就安住,绝不动、绝不转,要想做到的样样做到了,这个比喻清楚吗?现在了解了,但是这里还是一个原则,这地方原则先引发我们好乐欢喜,你有了这个好乐欢喜,然后对下面学那个次第,自然你会认真,那么现在这个是产生一个好乐的欢喜,下面次第你认识清楚的话,一一如它所说的现象心里现起来,慢慢就开始成就了。
  请翻到五十七页,关于修,简单的说明修的道理,那么这个分两部份,第一个是先说明修是什么一回事情,简单的说明;其次呢,破除错误的一种执著,这个里边边破除邪执特别重要,以我们现在时下的一般状态来说,太多这种错误。经常有听见这么说,要修行啦,赶快学打坐、赶快学什么,实际上呢现在我们学了上面这段,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坐了半天不相应的道理,大概有个概念。现在我们继下去,最后一行: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沈及掉。”】

  说,对于这个三摩地就是定,我们通常说得定、得定,或者等持、等至、三摩地等等,这个三摩地的行相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心安住在我们所一心缘的这个对象上面,在任何情况之下它都不动摇,不受影响,那么这个就是得到坚固安住的殊胜三摩地,所以真正得了定了以后,你把他抬走了,放到别的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再冷,他也不知道,再热,他也不知道,再吵,他也不知道,他的心安住在他所缘的境界上面,怎么动他,他都不知道,这样啊!这种殊胜的状态。那么现在我们想学,这个东西它有两种障碍、违缘,跟它违背的,主要的要有二种,最主要的,有哪两种呢?沈跟掉,沈通常我们叫昏沉,掉叫掉举,那么昏沉是什么呢?掉举是什么呢?昏沉就是他那个心里边这个力量慢慢慢慢的就差了,就是心不堪能性,平常譬如说你看一个什么东西、听什么东西,你要想听的话,精神贯注在那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了一个时候这个心里面不一定听你招呼了,这个就是沈相。这个沈相不一定是说你坐在这里,等到你打瞌睡就是沈相,当你看书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利,看到后来尽管你眼睛还在那儿、脑筋还在动,它那个书上说的什么东西,你迷迷糊糊了,那时候已经沉了。我们要晓得这个沈,细微的沈相我们根本察觉不到,实际上就是学定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你心里面还是觉得很好安住在这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沈相了,经常正式学打坐的眼睛不必闭,眼睛微微的张开,但是你会觉得这个眼睛好像要闭下来,觉得闭下来才舒服,实际上那个心已经开始沈相了,这个细微的沈相我们根本就察觉不到,等到你察觉到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往往在那种昏沉当中,自己还觉得很好了,至于说等到要打瞌睡的话,那也不晓得跑到那里去,所以这个沈相很难能够鉴别得出来。另外一种呢?掉举,掉举就是一种散乱,不过它那个散乱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它那个心里面不能寂静的一种心里行相,有的说“贪分所摄的”,为什么叫贪分所摄的呢?就是在心里面,你因为以前想这个,想的以前这种对自己好乐欢喜的事情,那时候心里面使得你不能够宁静下来,这一种状态叫做掉举,使得我们得不到宁静的。总之一句话,换句话说心里面向上扬的时候,叫掉,向下沉的时候,就是向下跌的时候─沈,所以没办法得到平等的这种所谓等持,这个是它最大的障碍。关于真实的详细的内容在后面奢摩他那一章当中有非常详细的说明,这地方就指出这个学定的大障碍,告诉我们如何去对治,我们有了这个概念,然后照著下面告诉我们的次第去学,我们就会非常欢喜的,为什么?原来下面告诉我们每一部份正是帮助我们怎么样一步一步达到学定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否则的话我们还急急忙忙学定,这个都不要,在这种状态当中,你既然没有学定的基础,你忙了半天,白浪费!所以这个地方真正要解释的重点,在这地方说明这个基础的重要,那么我们肯照基础上面下手,然后照著次第一步一步上去,等基础有了、认识了,最后讲到学定的时候,只要把你沉掉的行相一指出来,你马上就可以照著去做,很快的就得定。继续下去。

【“是中若有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

  那么现在我们分开来谈,怎么样对治这个沈跟掉两个主要的毛病呢?说:假定是你有下面这个力量,什么力量呀?见三宝的功德,见到这个三宝有殊胜的功德,那么这个见到三宝的这种功德的心里面还要什么?猛利无间,猛利是心里面力量很强;无间是中间没有间断。在这种状态当中,这个沉没就很容易把它净除掉。我们眼前马上用一样东西来说明一下。譬如说我们有一样东西是非常欢喜的,对我们一直很深的一个嗜好,在这种状态当中,也许有的时候你做在那儿觉得没精打彩,乃至于昏昏欲睡,忽然之间这个境界现起了,呀于是你心里面很快的就会向上面扬起来,这个你们随你们自己的嗜好,你们去思惟观察一下,立刻可以体会得到。在世间上面有很多人有特别嗜好的人,他一谈到他这个嗜好,他马上精神百倍,乃至于一点点小小的病,牙痛、头痛,那时候牙痛、头痛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常说一个笑话:那小孩子欢喜吃糖的,他那牙齿痛,看见糖了,牙齿不痛了;实际上这个心里状态是通于我们一切的,为什么?就是看见他所喜好的这个东西的殊胜的好处,那么这种好处心里面还要强、要猛利;无间的话,就是当这个力量很强或者你经常薰习的话,别的力量就进不来了,就是这种力量。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什么呢?就是做这个,为什么前面一步一步按著次第,我们虽然说归依三宝,归依三宝有什么好处?说实在,绝大部份人并不一定能够真实的体会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你真正的体会到了以后,那个心里面会非常强有力的心情提起来的,那么这个强有力的心一提起来的,本来你要昏昏欲睡的,自然而然就不会,去掉了。所以他下面告诉我们这个对治,沈的这个对治,正确的针对著治疗这个沈相,是什么呀?能够心里面见到了他的好处,一见到这个好处,他这种心里正式的一种策励,马上把那个心就扬起来了、举起来了,这个是说这个道理。下面这里两句话,“定量诸师”的话,就是所谓“定量”的话─作意确实无误,那些大德们他们都这么说,所以“定量诸师”这一种人指什么呢?他不但理路清楚,而且根据这个理路修行如实验证;换句话说,他们这个经验报告是千真万确,那些有修有证的人都这么说的。理路是这样,实际上呢证明确实无误,这个是对治沈。下面对治掉。

【“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

  同样的,假定我们能够有猛利而无间的,下面这个认识什么?看见无常苦,这个人世间的种种的患害、过失,那个时候这个掉举就很容易除掉,为什么?掉举之所以掉举的话,你看见这个东西这个好,这个好,所以贪分所摄,你胡思乱想,现在见到这个东西,原来是一无是处,原来有这么大的过患的话,叫你不除,你也去不掉,所以说这一个东西的正确的对治是什么?厌离!而无常苦那的的确确就是修厌离的最好办法。你所以不能厌离就是看见他的好处,现在看见他有这么大缺点的,当然你会厌离。这个诸经论当中处处地方赞叹说明,经论实际上就是佛菩萨的经验报告,凡是有经验的人,都共同有这个认识,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晓得,你只要把前面这两个修好的话,那自然而然到时候,你修的时候,沈升起来了,一观这个,马上心就举起来了;等到掉升起来了,换过来观那个,马上把那个心就压下去、压平掉了,这种情况自然很容易得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九卷B面

  自然很容易得定。

【“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所以从这地方我们了解,前面一步一步上来的次第,从亲近善知识,对善知识的修习信心,乃至于针对这个次第下去,暇满人身、然后思苦、然后皈依、业感一直到发菩提心,愿心、行心……所有这个次第一步一步地修,你有多少的努力功夫放在这个上面的话,那么将来你就有多少本钱,拿这个本钱就能够很快的修成功你所要的,这个也是诸佛菩萨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欢的殊胜的三摩地,这个非常清楚。

【“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沈二过,将护修习。”】

  上面是说学定、三摩地。其实不但如此,就是你观修,所谓真正修的止观、止观,这个观修也同样的要远离沉掉才能够修习,我们虽然还没真正的深入止观,我们眼前确有止观的随顺。什么叫止观的随顺呢?这个心相也随顺向这个方向去的。平常我们自己在这儿用功的时候,一心看那个书本,观察它的道理,那个时候假定我们的心里边胡思乱想的话,这个想到那个,这个蛮喜欢,这个也放不下,你看书就看不好。等到你胡思乱想过了以后,心里面觉得,刚才明利这种状态又过了,虽然眼睛瞪大在那儿看,脑筋里面迷迷糊糊的,这个书又看不好,那么这个两种情况是什么呢?前者属于掉,后者属于沉。所以你有掉沉的时候,一样的,看书也看不好,就是观的部分。从这个上面晓得,不管是若止若观是一样。所以实际上说起来,不是说等到你后面学止学观的时候才用后得上,就是我们眼前在闻思阶段上面,乃至于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要想真的做得好的话,第一个你心要明利,那个心明利的话,的的确确包括了止观两样东西;而所有障碍的最主要的就是沉掉,从这个地方我们晓得,下脚第一步就是这个。所以现在这个前面那个次第就是这样,我们现在修行不按照次第,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大善知识真正为大善知识就在这里,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常常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跑到这里来,很多人来学,他目的是没有错来学,可是他用的方法往往是大错特错,怎么样?他跑得来急急忙忙的说,我要学这个,你要教我这个。实际上他这种状态,如果用这种心里的话,很明显的犯了一个大错误,什么大错误?大家想想看,我前面也说过了,这个地方我举一个比喻来说,我们生了病,应该怎么办呢?去找一个好医生,然后给他看,说医生啊我什么病?请你检查我什么病,然后你根据这个病开我的药,我照著你给我开的药方,努力去治我的病、吃我的药,是不是应该这样?大家有没有不同意的?对,没有错,所以你跑得去正是让他来诊断你犯了什么毛病,然后根据你的病给你的药。刚才这种状态,我们是什么?我们等于是跑到那地方去“医生啊!我要什么药,你就给我这个药”这个你说,你是去找医生还是说什么?大家想想看,对不对?很多人跑得来觉得我要学这个东西,你给我那样的,所以不配我胃口,那不配我胃口的话,的的确确不必跑到这个地方来认真的学,这个概念大家要清楚。当然,譬如像一般的如果说这个老师的条件不够,那个倒是可能的;实际上呢在这种地方我们也许说,“是嘛!因为现在老师不够,所以我们会这样做。”你从表面上去看没有错,你如果深一层去看的话,为什么你不能感得圆满的老师?为什么你的业力感得这样莫名其妙的环境?世间所有的一切事情有没有天上掉下来?有没有偶然来的?没有。我们信佛的人了解没有,一切都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因为我宿生的因地当中,没有下那个正因,所以感不到今天的正果;如果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还不努力的反省,净化自己去尊师重道,还在那儿说:张开眼睛看看天下没有一个像样的人可以教你的话,那这个修学佛法是愈走愈远。是,在我们刚才进去的时候受了很多错误的影响,的的确确会有这种概念的,但是我们正式进一步进入佛法薰习了以后,正式认识的就应该认识这个,然后呢自己净化自己的错误,这个才是重要。否则你把持著这个,你不能改过这种自己错误的认识的话,没有办法,愈走愈远。所以这个地方要这么说一下,顺便提到这里提一下,让我们心安理得,照著这个完整的次第一步一步上去。继续下去。

【“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于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由师教授,引诸经论,应时之义,更以先觉语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

  好,说现在关于这个前面的基本的已经说清楚了,正确的方法应该如何?错误在什么地方?正反两方面都说得清楚的话,那一无遗漏。关于正反两方面这个道理我上次已说过了,这个以后在我们正式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我们太多的毛病就是这样,正的既没有学完全,反的根本也不知道,那么这种状态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缺点,我在这里说一下。好处也可以说方便,告诉你配你的胃口好了,你就照著去修去了,这个倒是的确好处,不要你花太多时间去摸索、去探讨,方便是方便极了,极大部分人就是走这个路,有没有效?绝对有效!最后也绝对成佛!但这条远路,这个路之远的话,你无法想像的远,不晓得到什么时候。试想你念一声南无佛,到最后都要成佛的,何况我们现在都不只这个一声南无佛!但这条是绝对远路,然后我们一步一步的观察上去的话,我自觉得我自己以前一直走这个远路;同时,我看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几乎没有例外,也都走这个远路,对自己学的这个东西执著得很,这个就是它的可以说它的好处。缺点呢?就是说刚才这个远路,那么你该怎么办呢?眼前第一步先应该把它那个正面的全貌认识,够不够?不够,还有它错误的反面也应该了解得圆满透彻,然后在这个里边走你应该走的路,那个时候一定是不会配你胃口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所以为凡夫的就是两样东西─见惑、思惑,这个根本就是尘沙无明。平常我们的见解颠倒的,平常我们的习性、喜好颠倒的,否则的话佛就用不著说法,佛就不成其为佛了,这个我们要了解,我们整个在大无明当中。所以绝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避开的时候,不要随顺自己的习气,要首先了解我们修学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进一步了解那真正说起来就是指出我们习性的错误,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你照著去做,这个才对。
  我现在举一个简单的比喻:譬如说我们现在随便讲一个机器,那个机器你说可以了、好了,但是很多漏洞你没有真正的把它都把握得住,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机器不动,你还很幸运,因为它不动,不动不出毛病,最多你白浪费一点;万一这机器动了,而这个里边的毛病你又没有摸到的话,到那时候动到半路上面,你一旦出起毛病来,你就拿它莫奈何,因为它非常糟糕。如果是汽车的话,开在马路上面,最多耽搁一下,停下来或者什么,假定说这个汽车爆炸一下,那么要你命了;如果是船的话,那就很危险了;如果是飞机的话,非死不可,想想看,对不对?所以这个概念你们务必要摆在心里面。譬如我们随便说吧,刚才讲那个,你说怎么会?假定说它有漏洞的话怎么可以发得动呢?应该发不动啊?对!是。大毛病是发不动,小毛病却不一定,我现在随便来举一个,说现在那个汽车的引撉是用内燃机用汽缸,结果它那个汽缸要的材料么该这样的,你这个地方没注意,你用的材料不够标准,所以刚开始是蛮好,等到烧了一会儿慢慢热了,热了以后,那个汽缸变形了,受不了;实际上这个状态已经动了,对不对?已经飞在半空当中,结果那个汽缸变了形了,那个时候请问发生什么?这是很明白嘛!所以我们现在太多这种情况,这个道理一定要你们自己去思惟观察,而眼前我看见这种情况的话,大抵如此,这也是我自己的痛苦的经验,所以关于真正的指出这个行相来,我们留著温习的时候,我一一指出来,但愿我们大家心里上认得它,那我们这一生是大幸。
  所以它下面说以我现在这个圆满的教授,它前面这个传承当中诸大善巧,凡是对这个所谓大善巧的话,不但理路清楚而且如实验证;不但如实验证而且确定无误。那些前辈的菩萨祖师们,他不管授是讲什么,跟我们相应的,对我们所要学的,要起定解故,要使得我们产生决定不移的正确的认识,而这个正确的认识绝对不会随便动摇。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它怎么个讲法?“由师教授,引诸经论”,第一个先说出主要的内涵,然后引种种大经大论,还有,进一步跟眼前相应的这些祖师们的语录,祖师的语录就是经验,所以这个道理先说明,说明了以后,拿经论上面来证明这个道理,进一步拿这些祖师菩萨的行持来作为这个经论说明的一个实际的榜样。然后拿这个东西干什么?来让我们产生确定不移的认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庄严,这才是我们内心上面真有的认识。那个时候才能够把我们内心当中跟贪嗔痴三毒相应的这种垃圾把它净化。现在我们心里面庄严的东西是什么?那些垃圾!把这个东西来圆满的告诉我们,我们有了这个认识,然后照著去做的话,自然是步步上升是确定不移,说起来这个很容易,但是非常重要,绝端重要、绝端重要,你的成就与否,你的成就是走的直路还是走的歪路,每一个地方主要的关键就在这里。所以这个地方千万不要我们做这种事情,跑到店里边去,我去买东西,我要这个东西,乃至于像现在的普通一般的人,还跟店里弄得不好还发脾气。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在那听见过一个话,那种都是商场当中流行的,这个人就跑到店里去买东西,这个挑剔了半天,最后还挑剔了不配胃口,他对店里的老板就说:你晓得不晓得,买主就是你的老子。这个我们的方言,这个“子”两个是一样的,就是说顾客就是买主,说买主跑到这地方来,成全你的生意是你的衣食父母,就是属于你的老子,把他骂一顿,就这样。现在我们很多来修学佛法的人也是害了这个毛病,这世间上就是这样的,那个学生跑到那个学校里边,以前尊师重道,我们也不晓得为什么尊师重道,现在的人都不讲了,这个东西讲自由、讲开放,然后呢跑到这里来这个学生都是这样,我要什么你乖乖的给我什么,不听我什么,然后呢就把他骂一顿,我不来买你这个东西,你就没得饭吃。大家以这个概念来的话,佛法还期望些什么?假定你真正了解,你有了经验,你何必跑到这个地方来学,假定你没有经验的话,用这种方式你能学习什么?这个道理不是简单极了吗?大家想想看,对与不对?所以碰到这个地方不要大家说配我的胃口就好,那就完全错了,我以及我的胃口,这个两样东西就是什么?见、思二惑,所以有很多人跑得来说,我要这样,希望要这样修!当然眼前刚开始的是,我觉得我痛苦的经验,以前我也是这样的,所以我总是心平气和的好好好,然后呢引用种种善巧随顺著你们,将来慢慢慢慢的会改变的,你们现在渐渐了解这个原因何在,这个道理就在这个地方,这说明一下。这个就是当讲到破除邪执的时候,我们要认识我们现在心里面的错在那里,这个时候我们学这个东西就学对了。

【“又如说云:‘若善说者为善听者宣讲演说,如法会中所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

  这个就是他们那里的祖师等等常常说的一个话,说真正的一个善巧的老师,这个叫善说者,以及善听者,这是具相的弟子这两个条件很重要,两者当中不具足的话,事情就不圆满;如果在这两个都圆满了,能够认真的这样的讲的话,这个法会就很成功,然后这个法会一定产生很大的效果。我想我们大家有这经验,今天在这个地方讲,讲固然是讲得非常精彩,听也听得非常动听,听完了以后大家心里面还是有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之感,就像听音乐会,听完了觉得这个美极了,整个的三天在你耳朵当中就会围绕不去,有这样殊胜的;那么这种力量如果你一个人自己在那个地方要想弄的话,弄不出来。


【“善哉,诚然。”】

  它下面说,对呀!一点都没错,这是千真万确的。上面那个都是祖师菩萨,都是这样经验过来的,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了解那些祖师菩萨都是再来人,尚且这样过来的,我们现在一个初机的人居然不走这个路,请问你到哪一年才走得成功?所以我们往往说:我是个凡夫,正因为你是凡夫,你更要努力,那些祖师菩萨再来人尚且这样走的,你这个凡夫还不这样的努力,你能学些什么?这是我们应该真正警惕的地方。所以以后我在这个地方,也希望大家不妨学学我,这一点我以前也这样说:法师呀!我还是个凡夫!现在我觉得这个概念改了,这句话本身没错,我是个凡夫啊!以前我说这个凡夫,我觉得凡夫,你不要要求我这么严,让我马马虎虎,这句话的后面是剩下的那两句;现在呢,我改在什么呢?说我是凡夫,他圣人尚且如此,我要策励我自己赶快努力!所以法师但愿你能帮忙我,万一我懒惰你要策励我。我这个凡夫这句话是一样的,可是后面这个紧跟著来的不太一样,所以这一点我愿意提出来跟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大家勉励。继续下去。

【“故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以此所说闻思之时,修行时者,即是计执说众多法与正修持,二时相违,邪分别故。”】

  所以像前面所说的,不要等到说我们修的时候再去策励一下,那应该怎么办呢?就是你前面那个基础,要著实的努力把它做稳固;做稳固了然后你去修的话,一坐下来要不了多久的话就马上成就,所以现在不要说我要修,法师请你告诉我,我怎么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请你告诉我,我怎么修学定!不是,前面这个东西正是告诉你,怎么样帮忙你念佛得到一心不乱的必须要的基础,这个就是告诉你怎么样得定的必须要的这个东西。不但我们现在要了解,了解了还要努力去做,不是说了解了以后,让我们去作的时候稍微想一想,懂了,没有用!譬如说我们现在显教里面固然不谈,显教里面本来现在已经教法很衰退了,所以谈到修行,好了好了,念念佛啦,一句阿隬陀佛,那反正其他的到了极乐世界再说;那么像密教,密教照理说它谈即身成就的,所以它传的法都是很重要的即身成就,那个每一个法之前,它前面一定有一个基础─前行,那它前行一定会每样每样来,完整的是从善知识开始,至少有几样东西厌离心、无常、菩提心一定有的。譬如我们现在呢?都是把那个念一遍,就这么念一遍觉得这就好了,现在这上面说略策励,多多少少已经你懂了这个内涵来策励自己,已经懂得了内涵去策励自己,现在我们居然修这最上的大法,内容也不知道,就如此这般给它念一遍,就说我在这地方修无上大法,说起来真是可怜!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听见了那个法,有一个什么大仁波切来了,我们赶快去灌一个大的顶,没有用!我想到这个地方,至少基本的概念认识了;我说这个没有用,不是说种善根没有用,种善根有大用场,那个善根要种的,说你现在没有用,指什么呢?这个是即身成就的法,现在你这样去弄一下的话,想即身成就的话绝无可能,指这一个地方,这个大家要辨别得清楚的。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所以前面那个错误的分别,说这是闻思的时候,修的时候不要,那这个东西都是什么?都是绝大的错误。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把它基本的概念把它说清楚了。继续下去。

【“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

  但是真正能够了解所有的大经大论这样的这些东西,都是为了修持这个道理的,的确是非常少非常少,这些人太少太少,这原因是什么呢?这原因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我们这个习性的的确确的,你就是这么个执著,就是这么见上面的执著、情上面的执著,碰到什么东西觉得就要这个,不修的固然这个毛病,还有呢进一步的修了,他修了一点更是执著得要命,所以我现在真正感觉到,真正可怜的地方就在这地方,所以真正的走法最好的还是在教下。那么这样说起来难道那个宗下不好吗?不!我们要了解的这个次第,就是说就我们从下脚第一步到走圆满的这个路看起来,刚开始走最好的是应该学教,然后呢你到了每一个程度,到那个时候的的确确教法圆满了时候,你要专门去讲修,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就我们一生来看那就不一定,因为在我们整个的修行过程当中,少说嘛是三大阿僧袛劫,那是个天文数字,不晓得多长,里边随取一段,说不定那一段短短的一段当中一生就在学定,这样。所以在这个状态当中,我们要了解,说对整个的那条大路来说,一开始你有一个圆满的认识,然后走进去,这个差别在那里?这个地方我今天特别说一下,这个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假定说我们没有这个正确的认识的话,那么那个时候我们去修学了,没有修学的时候这个执著,我们浅浅说我们总算不错,不会执著在世间当中,能够破除;然后呢我们进一步去修行了,修行的时候或者是你念佛或者你参禅,你尝到一点甜头,自己就觉得这个好得不得了,就是这样了,你就不肯转身。不要说你这样的不能成就,就是你成就了,这一个法碍很难拿掉,就会使你从这个路一门深入一直到底,到了底了证了个果然后呢佛陀告诉你,你虽然证了罗汉果了,这个不究竟,你还得重来,那时候他就重来了,所以大家法华经一定要念就是这个道理,那个都是我们的大善知识。你看这个大迦叶尊者很多人他在这个会上懊悔,说以前听见佛陀跟诸大菩萨转那个无上的法轮的时候,我们总归觉得没有我们份,心里懊悔,说佛陀为什么不跟我们讲啊?现在才晓得不是佛陀的过错,原来我们自己,我觉得大家有这个经验、有这个了解吧?如果看过法华的很容易了解,没有看过的好好的把法华经看一看,这个还小,这个事情还小,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下面的。他虽然最后也成佛,可是他成佛要怎么办呢?然后呢你再去供养多少亿,譬如舍利弗尊者来说吧,还要供养二百万恒河沙诸佛,然后到那个时候成佛,证了果你还转这么个大圈子,为什么?就一开头它就在上面,所以我们把以前说过的重新回忆一下。还记得小提琴,学小提琴这个公案吧?有一个人没有学过,老师就一下接受了,付学费五块钱;另外一个人学过了,老师就不接受,最后付学费说一百零五块,一百块干什么?要把你那个习性拿掉!这个就是我们的根本问题,想想看,对不对?然后呢我曾经有一次跟大家另外说个比喻,说我们现在在一个大的事业王国进去做事情,觉得这是个大的事业王国,你想进去的时候,你就做一个哪个部份,一生做到老死,做得后来得心应手不想动了,这一条路是一条歪路,你要晓得,你真正的目的既然要做这个董事长的话,最好的方法你首先了解各部份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你不了解,听著这个上面那个董事长的指导总没错,你到那一部份去摸一点,认识了马上换一个,认识了马上换一个,认识了又换一个,那个时候你很容易的就快速的达到那个董事长的地位。那么在这种情况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你事先完全确信这个佛,不要信自己,说我要这样,这个概念拿掉,他要告诉你要怎么做,你听他招呼,他会带你最快速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卷A面

  确信这个佛,不要信自己,说我要这个样,这个概念拿掉,他要告诉你怎么做,你听它招呼,它会带你最快速的,这是一个。第二个呢?你自己了解了这个全盘的内容以外,然后你从这一部份摸熟了,马上换,摸熟了马上换,这两条路是可行之路,清楚不清楚?所以我们现在才刚开始的时候,真正重要的大家了解了,你了解了这个以后,去做的时候,就不会把我们有一点小小的体验,就死死的沈在这里。这个沈在这里的祸害很大、很大。习性,关于这个习性部份以后讲到业那一部份的话,我会详细的讲。等到大家了解这个习性以后,回过头来一观察的话,自己就晓得了,原来在这种状态当中。那时候我们就开始,开始可以多多少少有一点修行的样子。现在大家自己的习性什么都不知道,做起来还觉得自己很对,陷在那个习性当中,不行。那是简单的说一下,的的确确,我们正式的了解的人太少太少,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好好的认真的去学这个东西。关于要学这个东西的话,那要很详细的说明了,所以他下面说:

【“故能略摄所应修事,亦可别书。”】

  所以尽管是讲修行,简单的说明这个修行的道理,也可以写一本书,不是三两句话就可说得清楚的。总之一句话你事情了解的越多、越清楚,将来做的时候,越占便宜、越快速、越省事、越省力,最后的结果是越好。

【“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决定知解,随逐而成。”】

  所以我们眼前能不能现下当时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什么道理啊?说所有的大经大论,这是我们最好的引导。关于这个概念一定要对于我们上面所说的道理好好认真的学习,不但学习,而且获得决定的认识。有了这个决定的认识,我们就会这样去做。没有这个决定认识啊,我们就不会。那么会是什么状态呢?会的话我们就会样样如是了解了,然后照著次第去进去的,一步则成;不会的时候,我们碰到什么,碰到什么就站在这个上头,然后自己觉得很得意、很欢喜。说到这里请大家再回过头来翻到第四十五页,讲那个正修的时候那一段话,除了前面告诉我们正式修习以外,它那一段当中第三行,它说“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那个已经讲过了,大家又提一下,概念是不是很清楚?不但如此,“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这第二点。假定说你没有把完整的次第有正确认识,而这个正确的认识又没有产生决定胜解,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不会照著你应该走的路子去走,那怎么办呢?你碰到一个,你马上照著去修。这个时候它不一定能够像你所想的生的起来、修的起来。就像我们现在的,我赶快念的一心不乱,念了个半天,这么简单的事情,心里面偏偏散乱!至于说要想得定,那更是比登天还难,不但如此“返于如遇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结果反而还成大障碍,这个是一个好可惜的事情。而这个大障碍,下面又告诉我们:“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是悉成过失。”我们就这个恶习当中,一生在这恶习当中,自己还不晓得,自己还觉得很对:“我还很认真努力修行噢!我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我啊!在这可不倒单,我在这儿一天只吃一餐,噢!这些东西,我这个是什么,,,”自己还执著在这个相上面,一生善行终成过失!这个,我们要弄得很清楚。现在我们重新再翻回去,翻到五十八页,继续下去。

【“况于法藏诸未学者,纵于经咒广大教典,诸久习者,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经论对方。”】

  那么上面有一部份人,实际上是大部份人,对于整个的完整的教法、法藏,没有学的人;那固然不谈,现在我们太多人要修行,可是不要求好好的学的,这真可怜,总是有一些人认真去学过了,显教也好,是密教也好,所以他纵于经咒广大的教典,久修习者,他说广大的教典,就是说,他自己去在经论当中摸索,得不到教授。教授跟教典这个概念大家要分得清楚。教典这个地方,“教典”这两个字主要的就是你自己读诵经、论、注、释,这样,这个叫做教典;教授的话,你也是在这个经、论注释上面,经过善知识告诉你:“这个关键在那里,这差得天差地远!”你有这个教授,听顺这个教授,决定没有错,你只要肯做一定成功。单单摸索那个教典的话,往往是弄错,而且弄错的十之八九,这一个地方就是指这一个。他尽管对这个教典有长久的修习,可是等到修道的时候,怎么样?就说现在我们要修啦,刚才学的那一点放在那里,另外跑著去修一套。这变成功什么?所学的经论的对方,两件事情拆开来了。那既然拆开来了,请问你前面学的要它干什么?就是这个。所以一再的比喻说,就像看了地图指示你到哪里去,看完了地图指示你到哪里去,等到你要到哪里去,这张地图不要,不但不要,而且走反方向,那干什么?所以有一种人他不要经论的,他本来说我没有学,那还至少没有学,现在你学了半天,你都不要了,请问你学它干什么?那真是个大浪费啊!而且这种人多半变成什么?变成三世怨。现在世间很多世智聪辨的人,往往有一部份这样来的,他因为辨别这个东西,结果脑筋是非常灵活,但是法义并没有入心。因为法义没有入心,下一次跟他就不相应了,但是辨别这个力量聪明才智在的,就变成功世智聪辨。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等到你们对业相认识的时候,你自己也会看得清清楚楚。继续。

【“此亦虽应广为抉择,然恐文繁故不多说,”】

  关于这一点,真正说起来应该很详细的来说明,但是如果这样说的话太多了,这里也不说。那么这个地方,不妨也讲一个故事,大家重新回忆一下,这个故事前面已经说过了。阿底峡尊者三个学生,大家想一想看,两个学生老是跟著老师,一个学生是专门自修。结果自修这个人不如另外两个,他还没走上错路噢!为什么?这个答案你们自己去找。最后两句话

【“破于修理诸邪分别,已广释讫。”】

  破于修理,现在破除这个修行错误的道理,都已经说明了。

【“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何引导之次第。”】

  好!有了前面这个基础,我们就说了,那么能够如理依止善知识的这个修学的人,在这种状态当中,那个善知识应该怎么样引导他?次第又是如何?在这里我们不妨翻到前面的那个科判。那个科判分四大部份;前面那个一、二、三都已经说过了;到最后正学习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个根本是亲近善知识。那么亲近了善知识以后,应该怎么办?看那个科判第一表的反面。第一表的反面,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学徒之次第,这个分两大部份.第一个道的根本亲近知识,现在了解了;下面既亲近已如何修心,这个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后这个亲近以后的修习的次第又分成两部份:先于有暇身劝取心要;第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关于将来这一个修行的纲要,你一定要记得很清楚,心里面非常明白,然后你修的时候,等到做的时候,很多地方现出问题来了。这问题来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你学过前面的次第,你只要稍微一想,晓得:“毛病在哪里?”然后这个时候,你从有毛病的地方去把它补足,马上整个的这个概念就现起,然后你的修行就可以步步上升。就像我们这个讲一个机器一样,机器万一有了毛病了,通常你晓得这个次第怎么样探索,打开来一看,晓得在那里,一摸就对,问题解决、机器就动;那么,现在我们修行也是这样。所以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第二依已”】

  己经依止了善知识,那么怎么样修心呢?这个也分两部份:第一个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什么叫“有暇身”?什么是“取心要”?心要这个就是中心、重要的,其它东西都是虚假的,你忙了一生,毫无意思!这个是中心、实在的、而正确的,这个是我们所需要的,怎么啊?劝勉怎么样做这个事情,我们真正要修行,最重要的条件有三个:对自己来说,第一个要有修法的心,那么要有修法的心,要想修法的话,要找到善知识,要找到善知识这是第一个;能够跟这个善知识相应的,你必需要有修行的本钱,这个是叫做 “暇身”;以及你要修行正确的方法,这三样东西并起来,事情就成功。就像一个三角架一样,这个三个必不可少的。任何少掉一个,不行!那么既然如此说前面的善知识已经有了,现在呢我们要去修的要靠我们的这个身体。这个有暇的身,是非常的重要,千万不要让它轻轻放过,一直要把这个概念提起来,劝自己说:“不要浪费啊!这个人身何等难得,修行必定要靠这个!”那么劝勉自己修行。对于自己修行来说,这一点太重要了!假定这一点大家真的认识,我的感觉,我们现在常住的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了。我们现在常住的那个鸡毛蒜皮这种问题,都在这一点上面没认识,都是没认识。我们现在不妨看下去,这第一个。等到自己有了这个认识,然后才谈得上如何摄取心要,那时再进一步再谈修。我们现在这个都没有,马上就修了,所以修不成功,不妨顺著次第看看。

【“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满,二、思其义大,三、思惟难得。”】

  第一个正释什么叫“暇满”?换句话这个暇满的人身是什么?它有什么殊胜的大的利益?而这个东西又是非常难得,分成三部份。假定我们了解了这个暇满的人身的内涵,它有这么大的意义,有这么难得的话,我们很宝贝绝对不愿意浪费。就像说我们现在生了一个必死之症,结果大幸而找到一个药,然后如法的吃下去的,一定能够把那个病弄好。那一种药我们非常珍贵,绝对不可能随便浪费掉,现在治这个必死病的这个药,就是现在我们修行的这个暇满的身,这个不得了的意义而非常难得。一步一步看下去。

【“初中分二,一、闲暇,二、圆满。”】

  什么叫“暇”?什么叫“满”?

【“今初。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

  这个上面说,由于戒与持戒,宿生持戒的功德,才能够断除这个畜趣体,这个就是堕落畜生以及八无暇。为什么叫“无暇”?无暇就是没有空闲。你要做一件事情没空闲是不行的,那么现在我们修学佛法呢?也是这样。你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不能修学的,就是这个修学佛法的条件,叫做 “暇满”。下面解释

【“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

  只要把这个八样东西拿掉了,就是。所以平常我们说的八难,你离掉这个八难的话,就可以修行了。

【“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

  这第一个。

【“生傍生,”】

  这第二个。

【“饿鬼,”】

  第三。

【“地狱,”】

  是第四。

【“无佛教,”】

  是第五。

【“及生边地,”】

  是第六。

【“懱戾车,心智为騃哑,”】

  是第七。

【“长寿天。”】

  是第八。这就是八难。

【“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

  随便这个八样当中,你一旦堕落在这个上面,你就没办法修行。

【“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

  你只要离开这个八个难处,才能够有机会修行,所以当你得到的时候,要策励、努力!这个时候要断生死啊!下面是解释。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是谓边地。”】

  通常我们说人,就这样,好像简单讲到人身,人身;实际上这个暇满的人身,不那么简单,佛法里边讲的人身难得,是指离开八难这个人身,所以你虽然得到人身了,假定这一个地方没有四众游行的话,才叫边地,还是八难当中。什么是四众啊?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一个不是这个样子,而是这个里边的真正的正法。所以在很多经典上面,特别说明沙门有四种:所谓胜义沙门、胜道沙门,然后呢似道沙门、命道沙门、污道沙门。什么叫“胜道沙门 ”?现证的、亲证这个法相的,那个都是圣者;什么叫做“似道沙门”?他们能够如法法相一点没有错的,告诉我们这个正确道理的,这叫似道沙门;什么叫“命道沙门”?他自己努力如法修持,然后在这个道上面,以法来养活他的慧命,以色来养活他的这个生命,这个叫命道沙门;“污道沙门”是什么?剃了这个头,穿了这个衣服不能如法去行的,这个叫污道沙门。我们自己想一想看,我们是什么沙门?这个也不去管它,这一个地方说四种,就是前面那个三种,不是这个污道沙门。污道沙门不行,不过就是污道沙门,这个地藏十轮经上说的非常清楚:在末法的时候,你真正要找的还只有污道沙门,那么那个时候这个污道沙门,他有一个标准的,就是得正见的,这个还是可以,你随顺的、随顺那个正见,因为所使的道就在这个里边嘛!如果说这个正见没有的话,那他不管做的好,没有用。总之,这个道就是如法的这个。换句话说,这个地方如果说没有这个正法的话,那么这个叫边地。为什么叫边地?所以说没有中道之处;中道说离断、常二边。这个文字大家都认识,容或有人不认识,你暂时记一下,说到后面那个毗钵舍那会说得很清楚,不仅仅是个理路,而且我们马上会感受到:边是什么?断、常为什么指它二边?中是什么?中道是什么?那个时时你就认得“道”,第一个。

【“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根不具。”】

  就算你生到人身,就算有佛法,可是呢,对不起!你愚痴、哑吧、耳朵缺、断支节,这个根不具。根不具,你没办法修行。尽管有人跟你讲,你听不懂,没有用;那么还有其它的这个根不具、没办法修行的,这个不算。第一个说明。第二个呢,就是诸根不具,我们眼前有看见很多人,好像诸根不具,好像没有关系
,这个原因是这样,我要说一下。真正修行的时候,那个根不具足,不行!它有它很特殊的原因在,尤其是那个性比较痴呆、迟钝的那些人。当然我们也看见,有的时候这个,譬如净土圣贤录,有痴头道士,他念佛成功了,那是特例;那个特例绝对不能拿这个特例来作为我们衡量的标准。譬如:我们现在说爱迪生这个特例,绝对不会说我们人人都是爱迪生,这个绝对不可能的,我们是用普遍的一般标准。一般标准修行的话,诸根不具,不行。第三类呢,就是妄执没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那个就是邪见,不信因果的。那么没有佛出世叫无佛教,这个很清楚明白。这个四样当中,第一样、第二样说没有四种游行,以及自己的迟钝,以及最后那个没有佛法,没有佛出世的这种情况之下,他不能了解应取应舍,,不了解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什么是我们不该做的。那么第三类:不能正信佛法,当然他不信佛法,不能信解正法,他正法不能信解,这个概念很清楚很明白。概念是很清楚很明白,实际上我们认识是一片模糊,我这个话怎么讲?所谓认识的话,了解了以后马上回过头来看看,说我能了解了“应取应舍”吗?我正信了佛法吗?这个就是真实重要的。假定说你了解了应取应舍的话,你就可以成就;假定你真正的信解了正法,你就可以成就。所以这两点是大有文章、大有学问。在晚上晚自习的时候,我要把它特别的指出来。那个时候真正愿意修行的同修,务必很切实的衡量一下心理,“对!我具不具?”如果不具的话,种善根。种善根是足足有余,种善根是好得很,但是真正要想正确的、如法上升,绝无可能。这个差别我们要分得清楚。因为种善根所以我们是绝对赞叹,因为我们要步步上升,所以是绝对严格认真,两个标准不同。继续下去。

【“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除了这四样当中,地狱、饿鬼、畜牲,那个东西不可能修行佛法。就算偶然生起一点量,苦逼!没办法修行。我们不要说到三恶趣,在人道当中最苦、最苦的,比起三恶趣是不晓得要好多少,就算我们在人道当中,我们能修吗?今天牙齿痛了,今天头痛了,今天稍微一点不舒服,不要说有痛,今天吃过早饭了昏沉;肚子饿了是个虚弱。想想看,对不对?这个不行!所以说三恶道一旦堕落是绝无可能。还有呢

【“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

  这个叫做长寿天。无想天就是第四天,色界第四天的无想天,寿非常长,那个无色界天是更上去。

【“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

  这个亲友书当中说这个长寿天这是指无想天跟无色天,另外一个论当中说欲界天也是;那么下面说一下,为什么无想天不能修法呢?这个说在这个天,这就是色界第四禅当中的广果天,它想心所灭掉的,初生的时候它有想心所,一旦进入那个天当中,想心所灭掉了,既然想心所灭掉,它定在那里像木头一样,很长!到那时再出定;到临时离开要殁的时候,它动了一下,没有想心所,不能修行,所以它说像聚落外的阿兰若处,聚落是大家热闹的,有行为在这个里边发生的;外面寂静的,是一点名堂都没有的,就是这个。所以这个现行的心识通通没有,我们要修行、修心,要把那个行心所现起,然后修改它。你现在那个行心所没有的话,你怎么修改呢?所以这没有用。无色圣人,那么无色界也是,但是在无色界的圣人不是,他因为证了圣果了!那个是在无色界当中一生就是凡夫,为什么呀?因为这个地方,他没有善根修解脱道,所以叫无暇。那么欲界当中呢很散乱,又这地方太舒服,所以也没办法。这我们大家要了解的。

【“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无闲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这个八个地方根本不可能修行,所以叫做无暇。这个了解了,这暇满的特质,那么真实的内涵,留到晚上自习,所以希望各位在自习之前好好的体认一下。到那时候我一指出来的话,真正想修行的同修,马上就可以上路。这个很重要,这个概念很重要,否则你了解一点的文字的话,往往是自害,如果说你拿了这个文字还去衡量别人的话,那根本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

【“第二圆满。分二。”】

  这个圆满有十个,两两分开;前面五个叫自圆满,后面五个叫他圆满。

【“如云:‘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

  这五样东西。

【“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

  这个叫生中,这个叫中国,就是中道所在的这个国土,这个叫做中国。那么这个一定是什么?四众游行的地方;四众,佛陀也包含在里头。佛陀就是比丘,大比丘相,是现的大比丘相,所以我在僧数,佛自己在说我在僧数。当然他是佛宝,但是呢他自己是算在这个僧当中,所以四众当中包括佛、僧;他游行的地方,就是法也带了去了。

【“诸根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

  这个容易懂。

【“业未倒者,”】

  什么叫业未倒?就是没有自作、叫教他五无间罪,我们常常说这个业障、业障,真正能够障碍我们修行的就是五无间罪,造了五无间罪,不管你怎么修行,不可能得果,你只要不造五无间罪的话,我们修行就是净除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平常常说,我是凡夫啊!我业障很重啊!那是自暴自弃,正因为你是凡夫、你业障,所以你要努力修行。大乘佛法当中,造的五无间罪都可以忏悔的,这个概念第一个要很清楚。

【“信依处者,谓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毗奈耶者此通三藏。”】

  真正我们心依处什么?就是我们该信什么?信这个。这个毗奈耶不是单单指戒,是一切世间的、出世间的好事情都从这地方来。看哦!不但出世间,世间的所有的好事情,都从这个地方出来了。所以严格的说起来,你了解这一点,你不管你要求什么,就是世间的也从这地方来,这个就是通三藏。讲那个信依处真难,我们大家说信佛,我们何止信,乃至于出了家没有绝对的信心,不可能出家。是,所以刚才说种善根是足足有余,还透了三分,单单要想讲真正修持上去的话,还欠一大截,我们的信心的的确确还欠一大截。

【“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这个五样东西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个是修法必要的条件,所以叫做自满,自己具足了,还要外面同样的,要有相应的条件。

【“五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卷B面

【“五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

  那么这个下面解释。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三大阿僧祗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

  这个就是佛降世,我们常常说佛出世,很轻易的一句话就佛出世,为什么他下面告诉我们,经这么多积集资粮,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告诉我们难能可贵,一个佛的出世,不晓得要经过多少时候,那个多少时候干什么啊?不是在这懒懒散散,是舍头目脑髓经过这么长的时候。今天我们这里常住,要你做点事情出坡,叫你做两个钟头,你还觉得累的要命,结果出了坡这个好处还是你得的,我们都不愿意去做,佛无量阿僧祇劫时候头目脑髓这个好处都是给人家的,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要体会不简单啊!然后呢他舍了头目脑髓这个功德还要回向给人家的。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个地方去想,好的东西都给人家,单单佛够不够?不够喔!还要很多弟子,所以一大群的人不晓得多少人这么样努力做,这佛才能出世!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著眼,这才对!第二

【“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

  那个就是佛出世了说教法,大家就说佛出世了嘛当然讲,不简单喔!佛出世有不讲的喔!然后呢就算讲,讲的不多。那个刚才说不但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还要很多相应的人,那个说正法就要靠那些人,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话,佛就不说。看看!佛说法一定是什么?有人问,有因缘,一定有因缘,只有一个无问自说,这个无问自说还是有因缘喔!懂不懂?所以这两个真正出现在我们眼前是难得极了!然后第三个呢?

【“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

  换句话说这个就是教法住世,这个教法住世不是说现在经论在那里,不是的,什么?他现证的状态,胜义正法住世这个才是。所以正法的时候才是,像法的时候这个教法就没有了。有点相似末法的时候更没有了,就指这个而言,不是我们的经论,既然不是我们的经,所以不是我们说好,听懂了,然后呢可以会说了,不是,要能够如法相应、亲自证得。第四

【“法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

  什么叫法住随转呢?这个法安住而且随著它能够转那个正法轮的,就是说前面说如是证正法者,就像上面说能够现证的,它确实因为他现证所以了解,说我亲自做到了,就这样。所以凡事真正做到了就晓得这样,这样正法的人,就像他所证的、跟他相应的全部内容,或者随顺的这个内容来告诉我们。随转随顺呢只是一个,就是整个圆满的内容,还有个随顺的就是,虽然不是那个圆满的,譬如我们现在说基础、前行然后正行,随顺就是他们基础前行,相顺的你懂的这个你慢慢走上去然后到那个状态,凡是这些东西都是的的确确圆满正确的把正确的道理告诉你,这个叫教授。关于这个教授告诉你该怎么做,该怎么不做,这个叫法住随教转。通常这个法住随教转,必定要什么啊?具足师承,以及如法验证,这两个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这个才谈的上法住随教转,如果说你没有师承自己看一点的话这个不算。仅管那个有了师承告诉你,你没有办法真正的照著他去验证的话,这个也只是他的随顺,似是而非的。你有善根的人可以,没有善根的人,听见这个仍旧种点善根,爬不上去,这个概念我们要正确的了解。最后

【“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诸施主与衣服等。”】

  就是你有修行的外缘,修行的外缘。

【“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

  这是外面来的所以叫做他满。

【“声闻地中所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

  那么这个声闻地就是瑜珈师地论上面的十七第当中声闻地,他说这个前面这个他圆满四样东西现在不具足,佛己经走了,说教住、随教转这两个都没有,不过呢他还有随顺,什么叫做随顺呢?就是能够如这个正确的正法,能够如理的说明,不管是质、量、次第都能够正确圆满无误,而作意让我们如理思惟作意,这样去做的随顺法益无错能够上去的这个条件还具足。所以特别说明一下就随顺那一点来说它,必须要具足的条件是无误的师承。没有这个,这个也谈不到,这个都谈不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大家都说:“听见那个法很好。”但是叫你去修的话,你总觉得摸不上,为什么原因?就是缺少这个,他真正有这个法住随转乃至于随顺的话,你听完了你当然发心,了解、了解就是这个,可以走的上去的,你有了这个,下面只要肯走,一定走的上去,没有这个的话就算你想走的话摸了半天,在那儿辛苦无比。这个概念我们要清楚,在这里我们要感到幸运!第一个了解暇满的内容是什么,现在继续下去看看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场呢?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

  这个地方两个字不要轻易放过“思惟”。这个暇满的利大这个是善知识告诉我们的,我们能不能派上用场,就看我们是否如理去思惟。你如果不如理思惟的话,这么难得的宝贝摆在这里的话,对你是一点用场都没有,就像一堆破铜烂铁,不要说破铜烂铁这个话说得不对,就像一个很好的东西你说,最好的、最好的,买来摆在那不晓得怎么用,是个累赘,这是个累赘。我想起来了不妨说一个故事大家去轻松轻松。在去年,洛杉矶有一个中国华侨,他不晓得是什么的,反正国内每一届的一个钜主,不晓得是纺织钜主还不晓得什么,是一个千万富豪,在洛杉矶买一栋房子,漂亮极了,就在这个好来坞那个地方,都是最高级全美最高级的住宅,一栋房子好几百万美金。现在拿我们国内也不算厉害,如果十年二十年,如果是伍佰万美金的话那不得了。伍佰万美金十年以前的话,算算台币多少?两亿多对不对?那一栋房子两亿多,里面的东西考究真是不得了。有一天一个朋友去看他,他就带他去花园看一周,每一个地方那的的确确是处理的实在好,那个朋友羡慕不止,结果再下去一看的话,这个朋友反过来,不但不羡慕他,只羡慕自己。为什么?他进去看了又客厅里每一个地方的陈设只有跑到那地方,下面一部份的陈设,他保护的好好的,坐下去不能坐,在那儿摆在那里看的,他心里想你这个东西摆在那儿看的你有什么用啊?所以他一天到晚紧张的要命,就怕把那套东西弄坏了,地道的一个守财奴啊!别人只要守的话,假若我只有一块钱我只要守一块钱偷了也无妨,他现在要守两亿的东西,不晓得要生多少眼睛瞪大了。小偷固然不行,朋友来了一碰,唉哟!不行不行,这个故事虽然说起来很可笑,在这地方要注意哦,所以我们虽然了解了这个东西,如果你不能善巧思惟、你不能运用的话,也就是毛病这个,他这位老朋友还觉得守守财,譬如最后最多是一个守财奴,我们懂得了佛法,不能如理在身心上去照的话,你一定会受大损害。我们通常的毛病是什么?懂得了、了解了深的佛法以后,然后呢一个照妖镜,你就去照人了,看这个家伙一无可取,那个家伙一无可取,天下没有一个可取的,只有我。注定你永远堕落,慢如高山法水不入!而且养成一个习惯,不知不觉当中他那个头就是歪的这个样,在任何情况之下就是这样,这个好可怕,所以在这地方,思惟两个字你要好好的,思惟的结果呢?真正你能够如法了解。所以我们常常说回光返照,什么叫回光返照?!平常你已经照外面,错啦!这个里边是一片黑暗,把这个光明照到里边来,这个叫内明啊!你照到里边里边清楚,没有错这么脏,你才能有机会洗的干净。是!你不懂的要靠善知识,懂得以后靠你,怎么办?就这个。关键在这里,所以“思惟”两个字不要轻轻放过,思惟的方向尤其不能弄错。平常我们思惟的方向,如果弄的不对,听的时候就听这个法讲的真没错,你看某人就是犯这个毛病,哪一个人就是这么不对,你听听愈听愈起劲,所以下了课你就告诉他:“你看,我说你一点都没错吧!你看那书本上就是那么说的。”我的天啊!佛法不是这样的,我们要了解内明的特质。

【“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

  那么我们现在修学佛法是为了干什么?要想得到快乐。可是这个快乐不究竟的,如果说我们想真正得到快乐的话应该什么?得到毕竟乐。这个毕竟的乐跟普通的乐不一样。眼前我们得到的乐的话,苦是跟著来,而且得到一点小乐,后面得到大苦。我昨天回来的时候,这个路上看见好多大善知识。什么东西啊?你们看的清楚看不清楚,高速公路上面一个大车,一车车载了这个东西。我看了真是不禁流泪!我以前,也只是说这些堕落的真可怜,现在看见这种东西就策励自己: “大善知识!”一看见我就策励我自己:“日常啊!你自己觉得是个修行人,你像吗?”我真是背上面汗直流,一路上回来的时候,再累、再累回去的时候,磕头拜佛、理念还是要做,这些东西都要做。你晓得为什么原因吗?他们也要求快乐,典型的例子。如果我们只贪眼前的快乐,你不做恶事就这样,做了点恶事那更不堪设想。这种人宿生都不是坏人,所以不会让你讨厌的,但是呢他就是那么懒惰,挺不起来的,就是这种情况。我是随便提,这有很多太多地方,你到后来你每一个地方你看那个行相看的很清楚,你一看,这个法相是法尔如是,所以为什么修学佛法一定要精进,而这个东西实际上无始以来的习气是人人如此的,我也是这样,累了休息一下,站起来了真辛苦,不知不觉著弄到后来,愈到后来愈是这个样,都是这个样,所以这种快乐是不究竟的,很可怕。那么要想得到毕究的快乐是什么?修习清净正法。一定要修,假定你不修清净正法,那么我们忙的什么?都是忙眼前的。这清净正法却不是我眼前的,为了学清净正法眼前绝是要很勤苦的,就这样。所以假定你说不修,只是为了眼前忙一些快乐的话,畜生也有。的的确确,而且畜生比我们强,远比我们好,你们相信不相信?我们不妨简单说一下,狮子不要说狮子蹦一跳,一只猫我们都跟不上他,然后苍蝇他会飞,你会飞吗?我不会飞。那个跳蚤咚一跳,你就抓不到它了,如果我在这地方跑一步跨不了多少!那狗的鼻子比我们强,有很多东西蝙蝠到了晚上看得见,我们看不见。我还看见过一种小虫,我们那时候叫他海陆空,这真厉害啊!他碰见谁他在那边游,就这样,然后在地上就爬了,一去抓他就飞了,那个人是万万赶不上。假定是我们周围的话,那说一个人那真是冤枉何必做那个人,这么大的身体,对吧?吃要吃那么多,做个跳蚤多好吃一点点就吃饱了,什么事情都不要做,我们人要做这么多事情,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何必做人?所以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真正的如果你只忙这个的话,等同旁生!

【“弟子书云:‘犹如象儿为贪著,深阱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亦如是。’”】

  就像那个大象,那个大象看见阱边有点草就吃了,不晓得那个旁边有个深阱,那个象一陷就陷在里头,因为他太重爬不起来了。你要想贪著这个深阱旁边吃的话一定堕下去,那我们现在贪现实的快乐也是如此,这东西很可怕。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

  总之,你真正要想修行正法的话,这个随便一个身,普通的人身不行的,特别是大乘道,真正修大乘道普通的身绝对做不到,要怎么办?要前面所说的,这个要离八难,要具十圆满。所以下面就引

【“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说这个佛道以什么能够引导众生,以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呢?他一定要能发广大的心。这种人才能够修学的,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修大乘道。那么要修这个大乘道,这个道不是下面这些人做得到的,下面是什么?天龙八部。天龙八部就是个我们常常了解的,天尽管比我们好,龙尽管比我们好,乃至于金翅鸟,金翅鸟这个翅膀一展,两个翅膀之间都参佰多少陆拾万里,参佰参拾陆万里不晓得多少,这么大,他然后那个翅膀一拍海水整个的分开,再大的大龙一下就被他吃掉了,这么个厉害法,所以也没有用。这不管那一些,

【“入胎经亦云:‘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经俱胝劫,亦难获得。”】

  真正修行都要靠人的,就是生在人当中,也有无边种苦,这六道当中没有一个地方安乐的,但是他真的殊胜的地方,殊胜到什么程度呀?经俱胝劫也难获得,这个人身之难,不要说得到的暇满的人身,就是得到不暇满的不满的人身也是难极难极!实际上我们一看就晓得了。现在我们地球上有四十亿人口,请问碰到佛法的有几个?碰到了佛法了,信受接触佛法的有几个?接触信受了如法修行的有几个?你如果这么一步一步深入的话,他的亿分之一都找不到。的的确确千真万确的,我们中国号说有十亿人口,请问十亿人口当中有几个信佛的?见到佛的有几个?没有几个。见到了信的有几个?信了能如法行的有几个?这个的的确确难了。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来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大家都乃至于出了家的,自己反省反省,还在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这个说的好听,好像还是一个脚,这个就是说晓得门在那里,乃至于说门在那里不知道,就在这个地方空转,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样,所以下面

【“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于安乐趣中,其乐趣者即是人趣。’”】

  这个事实,六道当中尽管天比我们好,但是天上的人要快死的时候,其他的人就说:“希望你下一生,生到安乐趣!”安乐趣是什么?人道。换句话,天把我们人看的更好,我们现在就是想天,那真颠倒,也许有人说我们没想天,最好!最好不要去想。什么叫想天呢?就是贪图眼前快乐,就是想天,非常简单。嘴巴上面说没有用,贪图眼前快乐,快乐吗?天就是最快乐的地方。真正修行不是这样,真正修行贪图那个法乐,善法欲所以策励大精进,那是非常艰苦的去做,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

  天上都把这个暇满人生做为他要求的,真正愿处。

【“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

  那么真正说修学佛法只有人道,其他都不可以的,但是欲界天在一种条件之下他可以的,就是他人当中如果修行已经修的很有成就了,习气很重了,那么虽然生到天上,他可以见地况且见道。所以佛出世的时候,有很多帝释什么等等听了佛讲了,他就见道了,他宿生都已经修行,如果宿生没有修行都没有用。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真正的修行的的确确人道当中。

【“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

  欲界是如此,再上去的话绝无可能。

【“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

  所以说他既然也前生修了以后才看证道,那么初修的人说,他也不成,所以它对初修来说,天上欲天还是无暇处,所以真正最初修道人身第一。

【“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

  北俱卢洲的人没办法,不能为诸律仪所依,律仪就是我们的戒,这地方特别,北俱卢洲的人没办法持戒学佛的,所以真正这个三洲,而这个里边南瞻部洲是最好,这个是所称叹的。现在我们说我们倒认识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这个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我们不妨说我们现在是东胜神洲,法是有的,但是并不是最好的,虽然不是最好的,还可以。就像前面说的,他是圆满不具足了,还有随顺,所以的的确确这种状态,我们不妨从这个概念上面去体会他。

【“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

  所以这个是我们应当思惟的,“思惟”两个字重要啊!我们肯思惟的话,这一生我们有成就,不肯思惟的话,尽管听到这个圆满的教法,还是没有用,白白浪费掉了,怎么思惟啊?现在得到这样难得的,!真是千难万担,怎么可以让他空空的浪费,得不到结果!这个难得到什么程度?我们刚才说我们看人身四十亿当中有几个人修学佛法的,那简直是亿亿都找不到,如果我们更看六道的话,那你不得了,那得到了我们现在的这个人身的话,那个比例那真是天文数字当中,这是沧海一粟,我们天天走过去,门口就看见很多善知识,日夜不停的忙,你数数看,成千上万。我们在任何情况,就是我们这么小小的南菩陀里边的蚂蚁成千上万,不晓得多多少少。现在这里还好,以前我们小的时候,那个没有卫生设备的,每天早晨,跑过去一看,那个清理的地方,那些众生成千上万,上面是飞的,下面是钻的,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所以你可以想像当中,这个人身之难得啊!现在我们得到了这个,空无果利。

【“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呀。”】

  假定我现在得到了,居然白白浪费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愚痴,更自欺的?我们现在别人稍微对你有点不好,乃至疏忽了一点,你就受不了,觉得别人,实际上别人不会伤害你,我们真正伤害我们自己的是自欺啊!自己还觉得占了便宜了,我这个多吃了一点,我这个少做了一点,自己害自己!然后我这个见解,我这个对,都是自己害自己!就是我们愚痴!所以一开头就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要了解,我们无始三毒大病当中,你有了这个你就真正行了!所以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跑得来跟我谈了,他觉得现在真是越来越欢喜。前天有一个同学也跟我说:“以前我在这儿忙,看到别人不做,心里面真觉得我做,现在欢喜了。 ”我真赞叹!真赞叹!说起来那同一位法师,你别看他,他这么听他却能够做到这个,他一个人忙,以前跟著我忙你们不做,他现在听了法以后觉得我做,他很欢喜。很简单啊!我在这里集聚资粮,他有这个好的钱要赚,他就不赚,我们大家还笑他,老了好像怎么样,他这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修习佛法应从这个地方做起。昨天另外一个同学也是这样说,以前看见有的时候这个环境当中,真是这么啰嗦,现在不,你了解这个佛法,在那儿做也好,人家嘀咕你也好,他觉得净化自己,好啊!佛法真正美就是美在这里。那个时候才真正不是愚蒙,不是自欺。所以现在不要说人家对不起你,要了解我自己对不起我自己,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

【“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

  无始以来一直在恶道当中干什么?奔驰啊!平常我们人身当中安安稳稳,在恶道当中你简直是,这个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不要等到蚂蚁地地笃笃一天到晚,这个我们想像在地狱当中,这种恶鬼他一天到晚烧得他拼命的到处躲躲不掉,就是这种状态,那个奔驰两个字,他心里面就是绝大痛苦的状态。我们一直在这个地方,偶然一次脱逃,结果跑到人身当中又空空的浪费,而且还什么?仍旧到那个地方去。这个是真可惜,我是无心,所以人家说你这个木头,你这个畜生,我们真受不了,其实自己想想的话,我们就是木头,就是畜生,还是幸好人家来告诉我了,我要赶快努力,这真是像被明咒被人家蒙蔽了一样。

【“由此等门应数数修,”】

  应该照著上面的数数修,这个什么修啊?思惟修。所以现在了解了,平常我们提不起来,当你这一点你能思惟观察的话,那你真的会很努力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一卷A面

  这一点你能够思惟观察的话,那你真的会很努力!

【“如圣勇云:‘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我们得到了什么样难得的机会能够下什么种子?下那个度脱生死、超脱彼岸,那个殊胜妙菩提种子的这种状态当中,就像得到一个最殊胜的如意宝珠,这个宝珠集种种的功德,这样能够超脱生死,在这种状态当中怎么可以白白浪费而让他得不到结果,绝不可能,绝不可以,得到了这样的难得的人身,一定要得到这个好的果报,超脱生死轮回,这才行。

【“入行论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

  这个论上面,换句话说,前面一再的把祖师菩萨的这种话来策励我们,说我们得到这样难得的暇满以后,而我们不好好的修行,那是自己欺骗自己,这个是最大的愚痴,而这个是再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愚痴,再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自欺,不要自害!

【“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

  假定我了解了这个东西还退却,不认真努力,为什么啊?还是因为愚痴,这个愚痴无始以来的习性在这地方,一时拿不过,所以我们要忏悔,所以我们要思惟,假定你不这样去做的话,听懂了没有用,那么仍旧在那儿马马虎虎,退却,就是提不起来,到那个时候临终起大忧恼,来不及了,那时候来不及了。

【“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粗猛恶作火,定当烧我心。”】

  如果到那个时候,这个地狱之火一直要烧我的心,无法忍受的话,那么这个时候这个是果!这个果怎么来的?一定前面的因,将来也是如此,现在我们看看现在就可以了,猛利恶作火定当烧我心,恶作是什么?悔恼。这是猛利的悔恼一定烧我的心,这个是以后等流,因为是等流,所以我们现在可以体会得到的,怎么体会呢?我们常常这样想,心里面就会浮浮泛泛的,做这个也不是,做那个也不是,“恶作火”。现在我们经常在这种状态当中,想想看对不对?如果你跟法相应了以后这种心情没有的,再不然就痴痴呆呆那地方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眼前的因就是将来种的一定堕落这个果,我们眼前必定要好好的策励,所以这个行相很清楚很明白。

【“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蒙,我于此无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这都是策励自己的,说现在非常难得获得这样有大利益的一个状态─这个人身,这个是难得极了,假定我是正确了解而仍旧没有好好利用被引到地狱里去的话,我算什么?!我有心吗?我是木头吗?我到底什么东西在这地方障碍住了,这个话不是真正的说一下,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就用他这个方法不断的找这个答案,不断的找答案,总要把自己策动这个心,说一定要努力!不要马虎啊!那就对了。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

  那么除了上面那个菩萨的论以外,下面就引那个祖师的这个实际上的状态给我们看看,说这些大祖师们怎么说的

【“‘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

  那老师告诉那弟子的时候,每次都说你有没有想想得到暇满人身啊!他们都是这样的,印度当年都是这样的,现在西藏也是如此,所以西藏传那个仪轨当中,一开头他一定这样的“暇满人身宝难得易失”,一开头就告诉,实际上不是念一遍,就要我们认真去想,你看那种大成就者,都是这样。

【“慬哦亦于每次修时必诵一遍,”】

  这个祖师每次修的时候他一诵,他实际上诵,不是嘴巴里面,心里面就跟他相应了,将来我们看下去就会晓得这个祖师的这个行持是怎么样的。这就是说如救头燃,他一想到一点都不可放松,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说,火烧头燃尚可暂置,无常盛火应速除灭,头上著了火没关系,暂时停一下,我们要干什么?努力摆在消除那个无常盛火,这么精进努力!因为唯一的得到人身才可以消除无常盛火,这是千真万确,火烧头,身上著火什么状态他都不管。我们现在能这么安乐还不肯去管,所以这个东西这是我们要真正策动的,所以前面告诉我们,我是什么状态,就是从这个地方找到答案,然后呢想办法推动自己,也这样去做。

【“入中论颂中:‘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

  这个入中论颂上面有这么一段话,说假定那个时候你能够得到自在,得到自在就是我们得到暇满两样东西,能够随顺正法好好去做,而那个时候你不努力而认真去做,那个时候你又堕落了,又堕落的时候,他自在,样样东西要听他们招呼的,怎么叫听他们招呼的?地狱里边这猛火、饿鬼饿得要命,畜牲不管是那一个,那时候一天都是被外面在转,请问那个时候你怎么修行?这个文字很好懂,入中论颂这一点、这个话,这个地方说一下,这个上面你看不见的,平常我们看入中论颂的话,就是随便这么一句话看过了,这个里边所以摆这一段话,它有它的意义在,意义是什么?那些大经大论次第无误,一点都不错,所以我们平常学的时候,总是赶快前面的翻过去,看看它里边讲的重要是什么,所以我们得不到好处,不但是论,经也是如此的,这怎么讲呢?经上面一定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平常我们看经的时候向来这些话翻过,赶快翻过,看看里边告诉我们怎么念佛的,怎么样念得一心不乱,金刚经怎么样告诉我们说 “应无所住”就行了,前面那个基础不要,就是说不管若经若论,它前面的次第告诉我们这样。所以说你只要真的次第、基础,步步这样努力做对
的话,一定有成就,差别在此。那么下面说,

【“而为心要,应如是学。”】

  这个入中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个是心要,我们不要看那个中间才是心要,确实前面这地方就开始。所以祖师也说、经上也说,初、中、后都善,初善也善,中善也善,后善也善,有的人说初中后善是指前面那个“宗序”,中间的“正宗”到后来的“结 ”,说初中善;有的祖师说这个初中善,戒善、定善、慧善,那都没关系,换句话说这个次第本身是必然的一点都不能错,这我们要了解的,我们真正要学要从这个地方学。

【“如其观待毕竟义大,如是观待现时亦然,”】

  像上面告诉我们,就是我们好好的认识观察,说这个暇满人身有这样殊胜究竟的大利益,不但是究竟而眼前也是,对我们眼前来说也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究竟固然重要,眼前怎么重要呢?下面

【“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

  你眼前求些什么?眼前求叫增上生嘛!眼前增上生就是自己的受用、眷属,各式各样的圆满,这个圆满还是要什么?还是要修这些东西,要修这些东西还是要拿我们暇满的人身,这个道理应该正确的思惟。懂得了这个,在懂得这个道理说增上生以及究竟决定胜以前,那个时候我们才去看那个“了凡四训 ”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那些殊胜利益。在这个之次第当中晓得怎么一步生生增上,我们下脚第一步怎么下脚向上去,没有认识这个之前看那些东西往往会害一个“三世怨”,尽管眼前得到好处的,就这样,这地方顺便一提。

【“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胜,义大之身。”】

  像我们前面这样的观察不管就眼前的、就究竟的殊胜的利益,说这个难得,这个人身之难得啊!你了解这个那怎么办呢?自然我们去努力,所以

【“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

  假定你了解了这个而不努力,不管是白天乃至于晚上也要拼命努力,它现在已经告诉我们了,说白天要怎么努力,晚上要怎么努力,努力什么?努力这个 “因”,你能够集这个“因”,将来就感得这个果,所以像这个地方,它处处地方不像我们平常一般的文字,一定讲“此二之因”,这个就是法相真正的美的地方、好的地方。我为什么要这样说?这两个字“此二之因” 提醒我们一件什么事情啊?修行是件苦事情,提醒我们。我们往往不了解总觉得在这地方像顺世外道一样,只谈眼前的快乐,只谈眼前的随顺适意,随顺著自己的我见,我要这个样,这个对,那个对,然后找种种快乐,你认识这两个字的话,你晓得很清楚,不是说我觉得这个对,不是,我这个错的,不是眼前的快乐,现在应该辛苦的,然后努力种这个因,才能够感得将来这个果。所以这个不是说这本书是西藏翻译过来的,真正圆满的教授,法相清楚的都是这个样的,它有它的特别的理由,这我随便一提。实际上这个理由,就是我们修行必不可少的认识,以及将来最重要的行持,都在这个上头,那么我们了解了、把握住了,绝对不会让它空空的浪费掉了,如果浪费掉了就像什么?到了宝洲空手而返一样,结果呢?“后世亦当匮乏安乐”以后得不到快乐,而且得不到暇身。

【“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此欺诳。”】

  假定你得不到后面的,以后的安乐也得不到,暇身也得不到,请问那时候是什么状态?众苦续生,永远在受苦,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欺诳!我们真可怜眼前贪一点小便宜,将来受大苦,所以我刚才说这个善知识,这个善知识真好,实际上我们眼前都可以体会得到的,体会得到什么?他真正的重要就是愚痴,真正重要的愚痴,平常我们看见那些动物,狗啊!猪啊!那个尤其聪明的,狗什么?你给它吃东西,它马上就围绕著来,给你吃,这假定这个猪像我们人一样聪明说这个主人养他干什么的话,它看见了主人来逃都来不及,对不对?所以我们现在生为人,还自己还自命为是修学佛法的人,真是啊!刚才说的话一点都不偏,的的确确我们了解这个,自己,至少我,我自己一直在这反省,真是畜牲都不如,这样身为一个人要是看见他给我吃了以后,要杀我的话,这东西我连忙逃都来了及,我绝对不想去吃它,至少你不吃他瘦一点,挨到最后挨刀了,你有多一点逃走的机会,对不对?想想看,所以我们真正了解了,那个时候就不会讨这种小便宜受大损害,所以这个了解因果的关系在这里,这个要清楚明白的。了解道理了,道理是了解了,下面是“应勤思惟”,正确的了解以后还要努力的如理思惟。前面是正知见,下面这个地方呢?正思惟、正精进,你能够这样去做,得到了保持著相应的正念的话,那就差不多了,修行就是这些。所以修行不是说单单两个腿一盘,坐在那里,不是,就要怎么样得到那个正知见,怎么样去正思惟、正知见,使得这个正知正念相续、继续不断的在你脑筋当中维持著,然后你起心动念,身口行为都跟善法相应,那个才是真正的修行,那时候你拜佛也得,念佛也得,乃至于吃饭、睡觉也得,当然你坐起来盘著腿在那观想什么,当然更是;反过来你这个没有得到的话,对不起!做什么都是空费力,所以憨山大师的“费闲歌”就是从这个地方著眼的。

【“如圣勇云:‘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

  就像很多善富人,他无量劫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身,现在却是愚痴,愚痴到什么程度?只把宿生积累的这个福浪费掉了,而不趁这个机会好好的来修习,集一点福德、智慧,所以我们现在眼前这东西,都是我们宿生勤苦所得的,我们常常觉得投一点机、取一点巧,可以得到一点好处,对不起,你宿生没有修集的话,投机取巧得不到,你所以能够得到的话就是你努力集的,这是该得的,你何必枉费心机呢?这个我们要了解的,由于这样的话你们就心安理得,凡是你有的,绝不欠少你,而真正重要的我们努力,努力怎么样修,再集下一世的,生生增上,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们在这一点上面不了解,愚痴,不好好的去集那个福德的话,将来到坏的地方去了,就像到了宝洲空手而返,如果我们这一生不好好的,

【“无十善业道,后亦不能得,”】

  你现在不修,将来怎么可能?将来怎么可能得这个善恶业道所集的人身,暇满人身的果报呢?那得不到的话,

【“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

  到那时候永远受苦了。

【“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

  所以每个祖师、每一个经论都是告诉我们,再没有比这个更愚痴的,再没有比这个更自欺的,所以现在不要说被人家欺了以后发脾气,要晓得对自欺发脾气,那就有希望了,所以真正修学佛法,不是跟别人恼,要跟自己的烦恼斗,那个时候我们就有希望了。

【“如是思后,当发极大取心要欲。”】

  来了,你经过这样的思惟,这个思是思惟,现在我们单单听,这是闻,所以第一件事情你们一定要听懂,如果听得不懂的话一定要去找同学,真正我们彼此间谈是须要的,要谈这个才是我们该谈的!刚才老师说的什么?经、佛菩萨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把握住,把握住了紧跟著想─思惟,等到你这样的思惟的时候,那时候心里面觉得对啊!你会逼不及待的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干什么?“取心要欲”,说现在什么事情都不要。一心一意只要去做这一件事情,这个是坚实的中心,重要的,这个叫做善法欲,你有了善法欲,成功了,就会精进了,不要人家来催你,人家不催你,你都拼命去努力了,何况人家来催你?

【“如入行论云:‘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

  就世间的来说,你要雇一个工人,给了他的工价以后,应该给你做一点事情,对你有好处的,对不对?当然嘛!现在假定说是对你没有好处的话,你什么东西都不应该给他,这是千真万确的,你请一位工人来,这个工人要一佰块钱或者一千块钱,那你要把这工做完,!如果说来了以后他不给你做工的话,你当然不会给他,现在我们得到了这个难得的人身还给它这么吃,还给它穿,给它住,吃了这个还不行,还要等一下没水果也不行,等一下这个没豆腐也不行,没这个也不行,结果吃了这么多对你有多少好处啊?这个要思惟、思惟哦!如果说对我们没有好处的话,这些东西都不应该给它。

【“又云:‘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

  我们得到了这个人身宝筏,这个宝筏是渡生死大苦流,这个宝筏以后是好难得、好难得啊!所以千千万万不要白白的浪费,但我们不是有意的浪费,我们是愚痴,所以我们赶快策励自己,趁这个时间还在的时候,绝对不要在那儿浪费。这个眠不是说到了晚上这个眠,就是我们在痴痴呆呆的无明大梦当中就是眠,这个无明当中,破这个无明大梦,就是我们真正用功的地方,所以这个包括了正知见,第一个要把这个正知见建立起来,那个时候你才会不能忍受,不能忍受什么?不能忍受说I起心动念,我要这个样,觉得来了、来了,这个才是我要跟他斗的,所以说我们现在叫这个人这样,叫这个人那样,不是;叫我,好家伙某人你又来了,你又想贪这个,你又想占便宜,你又觉得这个,那个才对。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这个是这个祖师的一个比喻,他那个每一个比喻有他特别的说明,这个说明在这里不讲,关于那些祖师的语录当中,他每一个都有很有趣的公案,可是那一种,一个故事可以说一个钟头,都是策励我们的重要的内涵,那么前面是说重大的意义,有了这个重大的意义以后,那你就会努力的去做了,不够!还要“ 难得”,你想又有这么大的好处,又这么的难得,那时候我们真的拼命了,真正的把这个两样东西如果说你能做到的话,我们人人都可能说,火烧头燃尚可舍置,头上著了火了,你可以放得下,千真万确,你们不妨去试试看。所以我那一天曾经跟你们,很早以前跟你们说,最早以前洛杉机那个同修,再说一遍。他就是想那个东西,他还不是想这个,他还不是想暇满人身,一想到他整个的什么事情都没劲了,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了,全部精神贯在那里修行,现在我们尽管懂了这个道理,修行就是修不起来,就是前面这个没有,所以我们现在继续的看。

【“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

  那个经上就有这么一段公案,那个佛有一次跟阿难说,他用那个爪在地上挑了一点土,说阿难啊!你看那个大地的土多还是我手指上那个土多?你们大家可以分别得出来的,这个大地像地球一样的土比起那个手指上的一点点能比吗?完全不能比!下面他真正告诉我们说:

【“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

  说现在我们一般的人从善趣,善趣当中就是指人天,从人天死了以后生到堕落的人就像大地土,而能够继续不断的保持人身的,就像那个手上那么一点点。所以要晓得真正再得人身的机会是难之又难。
  今天翻到六十三页,这个暇满人身难得的程度,这个我们实在无法想像,所以佛陀用一个事实来让我们体会这个难得的程度,说从我们现在的人身或者天道说善趣,然后死了以后往生,不是往生,再投生,再投生能够保持善趣的就像爪上那么一点点,就手指上面,你那个手指再大你能够抄多少土呢?然后失掉了人身,而堕落三恶道的像大地土,这样。换句话说,我们不一定是善趣,在我们生死过程当中整个的六道当中,这一生接触了向下去的,以及向上的比例之差就这么多,堕落恶道的,大地这么多,从这个地方透脱出来得到善趣的像爪上那么一点点,那这个比例你简直无法想,现在我们说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百千万分之一,这些数字都没办法比,没办法比的,这个失掉人身这个机会之大实在这样,那么为什么会这样难呢?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

  我们会想,为什么原因这样难啊?下面就引那个经论告诉我们。

【“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


  下面解释

【“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

  就算在善趣当中的人也都做种种不善,这个整个的业,粗粗的大别不外乎这个十善业,反过来就是十恶业,那么现在呢?在人身当中都是如此,所以都结果造了恶业当然到恶趣,在畜牲地狱当中他根本就没办法造善业的,这个我们要了解,一天到晚这么痛苦,然后做了畜牲以外,那个畜牲他有辨别的能力吗?不可能!这猫啊!狗啊!它一天到晚做的工作,一天到晚做了什么业?它没有做善业的可能,这我们要了解,唯一的就是人道当中,而我们人道当中也都是造这个十不善业,到现在为止我们还说实在,并不了解我们到底造了善业恶业,而我们还自己觉得自己很不错了,说起出来真是可怜!我们真正糟糕的就是我们在造恶业我们不知道,这个地方暂且不讲,等到下面详细这个业道的时候说明了,请大家仔细好好的观察,我想我们立刻会感受得到我们起心动念、身口的行为,真正跟善法相应的实在很有限!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一卷B面

  真正跟法相应的,实在很有限!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你造的因都是恶的,当然只有堕落,不但是如此,而且我们往往一个不小心就引起极可怕的严重的后果。下面看


【“又如于菩萨所,起嗔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

  说我们平常如果对于一个发心的菩萨你起了一刹那的嗔恚心,这种嗔心要嘛不发,一发的话都是很长的,现在你拿一刹那,一刹那这个你就要经这么长的劫数要到阿鼻地狱,所以实际上堕落的业是容易而且长,而且可怕,但是菩萨他并不是说把两个字写在面孔上让你知道,你并不晓得那个是菩萨,尤其是我们现在动不动总是看别人错的,你怎么晓得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尤其是更进一步,我们出了家进了佛法圈子里面,这佛法的的确确有很多再来人,有各式各样的,从信位的到一步一步的上去的很多菩萨,我们既然看不起人家的话,请问这个罪过你怎么担当得了,这千真万确的事实!由此可以想见我们堕落恶趣,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心,要这么长的,一刹那嗔心要这么经劫的住在阿鼻地狱,假定你这个坚执不舍的话,那不晓得要多少时候的堕落。上面也告诉我们的,那怕这个人曾经跟你讲过一四句偈,很简单的佛法上的恩惠,如果你不把他很尊敬的对待他的话,你就百世生犬中,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堕落的也是不晓得的多大,上升的可能是绝少绝少!那么修学佛法尚且如此,不修学佛法呢?我们现在看看世间,很明白的事实。

【“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能尔者,实极稀少。”】

  真实说起来,假定我们了解了佛法,能够净除罪障、忏悔业障,把以前造恶业,这个恶业要堕落恶趣的这种业因,通通能够清净净除,决定能够这样去做,然后呢真正忏悔了,还要后面不再犯,新造的也能够防住了,那么在这种情状之下,当然我们的行为都是善净之业,有了这个善净之业,自然可以往生人天,这个虽然不是绝对的稀奇,绝对的难能可贵,但是真正能够这样做的,实际上面非常少,非常少。那么假定

【“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假定没有像上面这样的修持的话,一定堕落,因为你造的业因是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的结果呢?一旦进入恶趣了以后,你就没办法真正修行,于是我们永远在恶性循环当中,所以长劫以来连它善趣的名字都听不见,所以说这个暇满的人身是难得极了。我们晚上,是今天晚上对吧?所以要温习说“了凡四训 ”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它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内涵,他们两位表面上看起来那都是非常好的好人,结果实际上如何?不一定,尤其是后者,他自己还觉得蛮好,结果实际上却却相反,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大抵都是如此,坏的那根本不谈,所以这个详细的情况,我们分两部份,在温习的时候我先把那个行相指出来,然后我们再向后去的时候,这个理念,每一部份会很清楚很明白,那时我们了解这两个东西一比较、一印证的话,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有极端正确的认识,所以眼前在这里我不深入的去讲,同时也说明了一点,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听了非常欢喜,觉得好啊!好啊!这个还只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如何真正在我们身心上面去运用,换句话说怎么样脚踏实地的修持,到现在为止,说实在还没有正式提到,这是前面因为听得很欢喜,引发我们这种好乐心,你一心一意向上策发推动我们的心,然后我们慢慢慢慢的,在净除罪障、集聚资粮,这样的向前渐渐进步当中,一旦听见这个相应的正确的内容的话,我们就很快容易相应,这个是我在这地方顺便说明。下面又引菩萨的这个论上面。

【“入行论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

  像我现在这样的行为,造了这样的业因的话,将来人身都难得,假定说得不到人身的话,那么你一天到晚只有做恶,完全没有善业,没有善业的话,当然永远在恶道当中轮转,所以我们趁有得到人身的时候赶快努力!

【“若时能善行,然我不做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现在是真正可以修行的时候,而我们不去努力一但堕落了以后,到那时候身心两个绝端的苦恼,我们怎么还能修行呢?就我们眼前来说今天我们精神很旺健,在那地方都没办法修行,说起来说这个课听起来还蛮起劲的,可是听的时候,难免有的时候听的时候,就是稍微有一点点心神不集中就漏掉了,或者到那个时候就想这个时间这么牢,不快一点下课;反过来等到你真正稍微一点不舒服的时候,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一件事情听课是如此,拜佛呢?上早晚殿呢?仔细想想看,你这样的精神好的时候都没办法真的能够相应,坏了以后又行吗?不行。我们碰见稍微一点事情心里就烦烦躁躁的,不晓得怎么办是好,请问到那个时候到了恶道当中行吗?我们现在不必说恶道,拿我们眼前马上体验一下,不要说人家来打你一下,人家来骂你一下,你心里面烦的要命,不要人家来骂你,人家瞪你一眼,你心里想这个家伙为什么瞪我,好端端的?你心里想嘀咕个半天,这个是非常明确的,不要说他瞪你一下,你告诉别人,叫他这样去做,他不听你的话,你想这个家伙不听我的话,我心里都是忿,生烦恼,实际上你要去在这地方影响别人!那我们就实际上这样个状态,居然我们自己还觉得我自己在修行,那真是不晓得颠倒到那里去了,稍微有一点点小小的不舒服,那自己就早不行啦!所以我自己记得当年我刚出家的时候跟那个善知识的时候,有一天法师出去到汐止去,两个人一起去的,那么趴一下不小心撞到一个石头上面,那个腿上面撞破了,要我们这里大惊小怪,好像陪著客人去的话,他觉得陪著旁边的人不要这种小事惊动他,然后汐止咚咚咚咚跑回来,我们那时候住在新店,整个的半条裤子统统都是沾著血,他也不动声色,就是这样回来了,我看见他,法师你怎么一回事情?小事情,你自己去忙,你这个干什么?要我们平常的时候,来了招呼你,他不让我招呼,我在那偷偷的看他,他完了以后告诉我,那跟某人出去,不小心碰破了,这样啊!所以这种精神我到现在始终为止记得牢牢的,乃至于跑到这地方来,我现在自己晓得常常精神不济,有的时候站在那里忽然间要倒下来的样子,可是我觉得这是我老师的告诉我,我常常想著佛陀,佛陀因地当中多生多劫他昏迷了,他自己说我多生多劫以来为了这个生死,今天难得有这个机会咬紧牙关来,你咬紧牙关撑下去的话,也就过去了,这个意志力真正重要的还是第一,说这个地方我为什么特别欢喜呢?我常常看见我们的老和尚坐在这里,我觉得这个善知识,我心里面觉得没错没错!我们要用这个方式慢慢慢的撑起来,从这个地方你们可以随时随地自己好好的对比观察一下那个心里的行相,所以常常记得这个话,还没有作先打了退堂鼓了,那件事情是一定不成功,反过来再困难的事情,你说你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就算你那个身体失坏了,你这个意志力下去的话,将来就是保证你成功的,就靠这个。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真正重要的就是这个东西。所以趁我们现在能够修行的时候,不要浪费它,千万不要浪费它。

【“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

  这个很容易了解,好事没作坏事作了,这种情况之下,不晓得经过多少,你没办法乃至于善趣的名字都听不见。

【“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那么所以佛告诉我们说这个人身非常难得难得到什么程度啊?他举一个比喻,说大海里边有一只盲眼的乌龟,这只乌龟眼睛瞎的,然后它过多少时候,有的经上没有说时间,有的说过一百年它这么头出来,跑到上面透口气,然后整个大海上面有一个木片,木片上面有个孔,你想想看这个盲眼的乌龟能够碰到这个木头的时间有多少?这个机会简直没有,居然现在它那个盲眼的乌龟一百年冒一次,而大海上面漂著这么一个木头,里面有一个孔,它一出来正好在那个孔里边,我们得到人身的机会也这么难得,所以这一点事情我们特别注意。这个说到这里我前面漏了一句话,这句话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重新现在倒回来。请看这一页的第四行,现在就是我们这一页第四行上面已经说,对于菩萨起了嗔心一一刹那还要经过劫数,这么刹那数,譬如说一刹那就一劫,两刹那就是两劫,住在阿鼻地狱。下面有一句话

【“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

  这句话,内相续就是我们身心,现在我们人身是从无始向前到以后的无始在轮转,那么这个轮转的上下根据什么?根据我们以前所造的业,善业上升,恶业下降,而我们现在身心里边总结起来到现在为止,以往多生多劫所造的恶业不晓得多多少少,造的这个恶业还没结果之前,他一直在,一直要等到结了果,所以说这些恶业,果未出生,还没结果,那么没结果他有一个办法可以拿掉它的,怎么办呢?就是“修习对治道”,佛法是专门对治,针对著这个对治它,如果你能够把它禁止、关禁的话,那么这个恶业它就不会感果。现在的情况既没有感果,也没有对治,在这种状态当中有这么多恶业摆在这里,请问结果是什么?自然一定感得恶果,所以说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因为前面有人问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这么难得人身呢?原因就是这样,所以这一点补说一下。然后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刚才在入行论这个话,这个是这一页的倒数第四行,括弧下面。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

  有人这样想,好了好了,那么既然要受,等到你受了这个恶趣的苦以后,那么以往的恶业不是就感了果就没有了吗?这岂不是到那时候可以再生到乐趣当中,想起来应该不难吧!我们有人会这样想,下面看

【“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

  我们要了解,我们正在受这个苦的时候,那时候是,你现在受苦是把以前的恶业感得果了,是没错,可是当我们现在在受苦的时候,岂不是又在造将来的业因?对呀!那么现在你造什么业因啊?这个是决定的因素哦!当我们受苦的时候我们现在继续的造恶业,所以对不起!这是恶性循环,所以说恶趣出来了以后你没有机会脱离,我们同样的在我们当下的身心上面,就可以感受到这一件事情,我们现在受的倒不一定是地狱恶鬼畜牲的恶业,但是我们也同样的在人当中也有善的好报,以及恶的恶报。那个时候我们看看当这个果报现起的时候,我们心里面继续造的什么业因,这个就很清楚明白的判断出来我们下一生到那里去,是,眼前的这个乐苦,这是以往的业因,等到感了那个业就算了,请问快乐现起的时候你做什么?增长贪,对不对?这个好的事情自己觉得很得意、很快乐,然后不顺你心的事情现起的时候你增长什么?嗔,对不对?就凭这个贪跟嗔,你就能够上升了吗?然后不苦不乐现前的时候干什么?痴,凭这个你就能上升了吗?想想看对不对?就算眼前我做的事情很多事情,总觉得配我口味作的好起劲,不配我味口就不行,然后作很多事情大家吵吵闹闹、争争论论太多这种状态,想想看对是不对?杂染之业都是!那现在我们人身当中都是如此,何况你堕落了畜牲,现在我们总算起来有理智能辨别,总算看起来,他这个不合理,他这个错了,你自己还觉得很英雄的样子嫉恶如仇,世间这种人;换句话说这个时候我们自己还觉得很不错的,我们有能力去判别人家是非,可惜自己的是非一点都没看见,你嫉恶如仇的心情是什么啊?是嗔相应法,对不起,嗔相应法就能升天了吗?又很多人因为嫉恶如仇,所以他做了很多的大功德,这是修罗业!然后有很多人他因为这样,所以他也是自己,“他不行,我来”,这样,是的的确确尽了很大的力量,出了很多的钱,然后这种人感得如果不作修罗就是大力鬼神,否则畜牲当中大力的狮子、老虎这种就是这样,他那个力气大得不得了,他这个心里就这么猛利的情况,他就是不能容别人,这个情形很清楚很明白,这法相如此。然后对你跟你好一点,你不辨是非,他对你好的,你总归保护他,这个贪相应法。所以自己好好的这地方检查一下,那我们人身当中能辨别是非的尚且如此,到了这个恶道,然后你能够脱离了吗?这不是说这个业。感得了以后那就可以了,当这个恶业感果的时候,你又辗转的造更多恶业。所以有太多这种典型的公案。佛在世的时候,那个时候这个给孤独长老为佛贡献那个给孤独园,然后呢舍利弗尊者做监工,佛跑得去看看,有的时候看见鸽子,有的时候看见蚂蚁,佛看见了就现出笑容,那么尊者通常问,弟子们同时问,佛陀绝对不会轻易的任何动容,笑了!问他为什么?他就说:某人啊!你看见没有地上这些鸽子或者是蚂蚁,他是多少大劫以来就在这个里边,八万大劫,一动就是八万大劫,然后我向前去看,还不晓得什么时候能够从这个蚂蚁或者从鸽子身当中透脱出来,一掉下去你就没有机会跑出来。今天我在这地方跟你们做个实验,那个蚂蚁,那是我们说过的,蚂蚁平常你看它的业非常清楚,一天到晚嗒嗒嗒……的这样跑,平常跑的时候慢慢吞吞的跑,你只要一旦一碰到它的时候,它那个蚂蚁的反应很奇怪,一碰到它,它有两个反应,一个反应它就马上两个牙齿对著你,跟你准备斗,还有一个反应,它就跑著更快嗒嗒嗒这样跑,你说这个地方也看得出来,那就是它的宿生的业,我们人当中有没有?有!你们仔细去看看。现在我们平常都是没有什么事情,就这么晃晃荡荡的就在那里,尽管你坐在这里,心里也就是这样,这个是心相,法尔如此的,然后你眼前一个境况一对,引起你注意的就什么状态啊?就这个状态,你不欢喜的,心里面就给他准备跟他斗,就这样。还有一种情况就觉得是斗不过他的,你赶快跑,是不是这个样?然后我今天要跟你们作的什么一个实验呢?我们晓得这个蚂蚁很欢喜吃糖或者什么东西,你们如果看见那个蚂蚁的时候,你们去弄点糖它平常一沾到这个上面不肯跑的,这蚂蚁斗的时候,你拿那个糖水对著那个蚂蚁头上面点它一下,看看它什么反应,然后把那个反应告诉我,我再来告诉你,这个里面都是我们处处体会的,这个听清楚没有?听清楚了。下面我们继续下去。

【“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

  就是这个。

【“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

  上面这个道理我们懂了,下面告诉我们如是思惟,记得哦!不是听懂了就算了,不是听懂算了,听己经难得了,我们己经得到了这个,然后呢是不是真正对我们有用,就在下面这个思惟。所以千万注意,这么难得的机会得到了,你们去好好的思惟,这样思惟的话,那个时候自然而然下面那个答案对你们就派上用场。那时候应该怎么想呢?说这个人身真是这么难得,意义这么的大,然后呢说在这种情况之下跑得去贪著世间的东西,那自己伤害自己,天底下再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自己伤害自己,自己欺骗自己,唯一应该做的,干什么?要摄取心要,发这个大的善法欲。

【“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

  是说假定我们得到了这个难得的暇满人身再去做这个恶行,这个恶行应该说跟正法不相应的这个叫恶行,不是我们今天去跟人家吵架、跟人家打架,绝对不是!就是精神好的痴痴呆呆坐在这里都不行,何况是不相应的?这恶行两个字的定义我们要了解,世间的是一个标准,出家又是一个标准,就算是你那个打坐,糊里糊涂是恶行。就算你那里拜佛,脑筋里面糊里糊涂恶行,就算你念佛,脑筋里胡思乱想是恶行。这个恶行跟善行的标准,这我们要很清楚明白的了解,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应修正法,假定你真正能够修正法的话,那么不管你是礼佛、拜佛、看经,乃至于睡觉乃至于吃饭都在这儿真正的增长善净之业。

【“如亲友书云:‘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

  所以这个亲友书上面告诉我们,我们从旁生离开了以后得到人身这么难法,就像那个乌龟遇到海里面的木头一样,所以我们现在得到了这个人身,要赶快修佛法,一定要得到正确的好结果,就像什么呢?

【“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

  就像你用种种的宝贝,无价的牟尼宝珠等等,然后装饰一个最珍贵的金子做的器具,居然拿它来干什么?装脏东西,装那个脏东西,现在我们这个人身也是一样,难得得到了这样无比的、美妙的东西,居然你去造恶业,实在是这个愚痴,那是再没有比这个更厉害了,现在我们总觉得很聪明,我们现在常常说用那个小聪明去害自己,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好的是我们现在这个聪明还没有世智聪辩,赶快改过来,还正好。

【“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

  我们要修证所思义,这次第就是这样─听闻、思惟、修证,现在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这个。上面把经论上面的道理告诉我们,下面是引祖师的榜样。

【“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慬哦云:‘应略休息。’答云:‘实当如是,然此暇满,实为难得。’”】

  那个就是典型的他们师徒两个人说,他那个大瑜伽师,就是老师;慬哦就是弟子,换句话说这个阿底峡尊者的弟子跟再传弟子,两位。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三十二卷A面

  他那个大瑜伽师就是老师,慬哦就是弟子,换句话说这个阿底峡尊者的弟子跟再传弟子两位,他那个老师看见徒弟这么用功,这个老师本身都是绝端用功的人,就告欣他:“你稍为休息一下。”,不要小看这句话,我们现在这个老师后面盯著你,叫你努力努力一天到晚努力,你就是一天到晚在休息,就是努力不起来。你可以想像得到,这一种情况老师要叫他休息的话,这个徒弟用功的程度,而且那个都是正法时候的作风,这一点是我们要了解的,要把这个概念摆在我们心里策励。结果弟子怎么说?:“对的,师父啊!应该这样,但是我一想到这个暇满难得,我实在休息不下来!”所以真正古来的修行人都是这样,那怕累得再累,他自己觉得这难得的人身怎么可以稍稍浪费掉,那么这里他为什么有,我们为什么生不起来呢?这个道理今天我们听见了,为什么生不起来呢?想一想看为什么生不起来,我现在问你们,但愿你给我一个很好的回答。回头或者自习或者其他的时候,你们想起来了告欣我,要生起来应该怎么办?下面又说:

【“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

  那么博朵瓦也说一个,这一些大祖师都好欢喜用比喻,实际上这种比喻就是当时他们感受到的,他经过一个比喻,立刻身心上体验到,然后这样的就立刻容易下脚行持。说那个地方有一个碉堡,碉堡就是我们现在打仗用的,这个碉堡叫做玛卡喀,那个碉堡非常坚固,而且非常壮丽,结果打仗的时候被对方抢了去,抢了去以后,很久时间坏掉了,那个老一辈的人,就是本来他自己的,听见了这个心里面痛惜极了,居然有一次听说这个碉堡又把它抢回来了,夺回来了,欢喜啊,那时不能走的老的就拿了一个杖,然后跑的去的时候,简直就是拖得去,看见了欢喜,说:“这岂不是梦吗?现在又得到了个碉堡!”现在我们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也是这样欢喜,这么难得的,这个梦呀?真是要得到了好好保持它要修行!这个是告诉我们祖师的一个榜样,他这样的。另外一个我们得到的应该如何?不管是我们用哪一个,总是不断的把上面这种道理,从道理开始,从经论印证,以及祖师的榜样,这样去观察、思惟、修习,修习到什么时候呢?等到你内心当中如量生起了可以了,还没有生起之前你继续的修,所以:

【“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等到一旦生起来了,它全部的精神推动你,拼命去修行,那自然那个时候你才可以修行,如果你修行的法门你是念佛,你不要急著要一心不乱,你就停不下来,叫你不念你都做不到,那有不一心不乱的道理?要参禅,叫你放你都放不下,那有参不出名堂来的,现在这叫你做你还觉得今天吃得太饱了昏沉,明天肚子饿了又不行,后天头痛又不灵光,再下来还有这个事情没有做,又那样,你等到那一天,说起来我这个生死心很切,叫我做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要去修行,修行的时候又修不起来,原因在那里呢?就是这个,所以他这个次第的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告欣我们这些,只要你心里一旦生起来了以后那全部精神推著你,外面这种小零小碎的事情,这个人瞪你一眼,你少吃了一点,这个东西简直是风马牛完全不相干,你怎么会被他那个东西拉去呢?这不是很明白吗?你两脚一伸那些东西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现在继续下去。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

  所以上面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他这个道理主要的目地干什么?就是策发我们不要忙其他的,全部精神贯注在修学佛法。这个佛法是中心的、实在的,这才是重要的。内心当中真正好乐的就是这个,其他的都放掉,什么都不要,不要说世间的不要,现在这个地方一个大庙什么徒弟,什么信众那都是,等到你有了办法,你把那个了解的告诉他们,这个才是真实的,那么要想发这个这种取心要欲乐,要分四个主要的概念,所以说须思四法。

【“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

  第一个我们晓得一定要修行,为什么?说一切有情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只想快乐,不想苦,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你真正得到快乐去除痛苦,只有靠修行,你不了解这个时候,不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错的,只是图一点便宜,这就现前的果上面去妄加希求,你真正了解了以后,那时候了解不,这个在因上面努力,要种这个乐因,要去掉这个苦的果,那个时候才能够得到快乐,去掉痛苦,那么这个事情只有修行,这个概念必须要有,你没有这个概念的时候谁愿意修行,那个苦事情,有了这个概念谁不愿意修行?因为他是快乐嘛!第一个。那么须要修行了,够不够?不够,第二:

【“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

  现在既然必须要修行,但是要修行必需要什么条件?外面要善知识的引导,里面要得到暇满的人身。这个暇满的人身,注意啊!暇满的人身。不单单是人身,单单人身不够,所以得到了这个人身,还要像昨天所说的要离八无暇,要得十圆满,这个人身就很难得,很难得喔!我们今天在座的诸位,我不敢说你们还没有得到,但是我所了解得到的人是寥寥无几,现在我们幸运的人他的随顺已经得到了,只要照著去努力的话,那很快就会相应,如果我们停在这里的话,对不起!还在门外空转。所以有的地方它这两项分三部份,说第一个要外面有知识,第二个呢要得到这个人身,还要第三个正法宝,实际上现在那个正法宝包涵在那个暇满里面,这个具足了,那么才行,那么现在我们晓得第一个要修行,第二个呢还要修行的条件,有了这个修行条件,还要够不够?还有下面的。

【“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

  紧跟著要现世就要修,为什么?前面说过了,你前面有这个因才感得现在这个果,现在你不修,没有种这个业因,请问你将来凭什么?我们这一生不修善业的时候,造了什么恶业,造了恶业当然感恶果,你还能修吗?所以现在我们总是等到慢慢的慢慢的,绝不可能,不能拖到下一生。那么我说下一生不是摆在明天,摆在后天怎么样?不,第四点

【“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

  要修行,今天马上要修,你怎么晓得你能够保证有明天啊?关于死这个,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

  这个里面第一第二没问题,第三第四他的目地干什么?就是我们总是慢慢的以后再来修,这个是一个大懈怠,这个一定要破除,第四呢,说修是要修的,但是以后慢慢的修,这也要破除,你能够把这两个破除了,第一个修,第二个真正重要的还是懈怠,现在你所以不修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原因很多,总结起来一个专有名词,叫懈怠,请问这个懈怠的心在现行当中,你不经过修行他就自己能够对治了吗?自己就去掉了吗?当然绝不可能,你没有修行的话绝不可能,这个现行就是这样,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以后,自然而然理路上面这么清楚,你只有现在修,你不能说慢慢的来,现在这慢慢的一念这个就是懈怠,换句话这个就是恶法,让这个恶法在现行当中,他自己绝无可能转得过来,假定自己可以转得过来的话,那么佛法就没用了,为什么呀?他自己会转得过来,何必要佛法告诉你,你要苦苦修行,所有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说明,都是经验,非要自己修,修改了才能够转得过来,既然我们信得过佛法,当然确定应该认识这一点。更进一步,我们现在观察一下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晓得,这个懈怠的心里,没有一个特别的持戒,你就是改不过来,这种持戒可能有两个,一个外面的人,一件事情,另一个里面的,譬如说,你不想做这一件事情,但是外面逼著你去做了,那个时候有一种力量。第二呢,你自己晓得说不行啊!启发还是这个力量,所以不经过这个力量修改的话,他这个现在的状态不能改变,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他真正对治就是懈怠,我们既然了解了,将来你还是要对治,那你为什么要等到后面,越等他这个越不能改,原因为什么?我举一个比喻,譬如说现在叫你去洗衣服,然后你不洗,这个不洗不是说留在这里让他去,而是脏继续的再接下去,你现在洗的时候,觉得这个不大好洗让他去,结果呢你就拼命把那个油腻肮脏往上面结,以后就方便了吗?有这个可能吗?对不对?我们越到后来修的力量相对之下是越来越减少,为什么?因为你的烦恼恶业是越来越增长,是这样的状态。所以你真正要了解了这个道理的话,绝对只有一个办法,现在就努力,这是为什么佛陀典型的例子。我们常常很多情况之下,倒为其他的事情拖,这种人根本就不谈了,说往往为了什么?现在的的确有很多作不到事情,这个小事情放不下,身体又不好,佛陀不是这样做的,佛陀不要说小事情,大小分得清清楚楚,乃至于舍弃生命他也要去努力,为什么要这样作?这个地方说明一下,这真正重要的观念就在你的意念上面,所以懈怠的真正重心就在你的心里面。你现在不管以什么因缘,把那个懈怠的这个业积在这个地方,它将来只有增长,尽管你现在说,因为这样的精进努力了把身体弄掉了,身体弄掉了有什么关系啊?可是那个懈怠的真正的精进的因给种下去了,将来你再得到人生的时候就是这个东西冒起来了,这佛的真正成佛就在这里,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现在谈修行的话,这个概念都没有的话,那真是好可怜,清楚吗?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要记住这个。
  所以我又想起来了,当年我刚开始的时候,出家的时候我老师跟我说,早晨听见那个铃一响,“碰!”床上跳起来,我现在一直觉得受用不尽,你问我起来坐在那个地方舒服不舒服?当然不舒服!可是我晓得这个舒服两个字无始以来的软暖习气,你随顺著它,注定你只有永远轮转生死,这个我们都不认识,然后讲佛法,讲什么佛法?是种一点种子这个非常好,所以我们不要去怪别人,很多大菩萨为那些人种种子,我们赞叹不已,可是如果你自命为修行人的话,这个地方要认识清楚,认识得非常清楚,是的啊!站起来这地方头又晕又这样,好啊!我现在这地方对治烦恼,就这样的,真正的努力都从这上头来的。反过来还有点烦烦恼恼的事情来了,这烦烦恼恼跑著去找人聊天玩一下,不!认得它,跑著去拜佛,拜佛拜得下吗?拜不下,拜不下我也要跟你斗,那个时候你就对了,至少你没有随顺著烦恼走,这个很重要,是精进从这个地方去讲的,反过来就是懈怠,就是放逸。所以现在在这个正确的理路还没有认识之前,我也只能说这一些,等到下面再讲下去的话这个概念就非常清楚了,那时候你的烦恼的相是什么你就晓得了,你的软暖的习气相你就晓得了,那个正法的行相是什么你就晓得了,对治的状态是什么你都了解了,那时候就修行来得容易。眼前虽然你还笨,并不正确的了解我们宿生的因缘,信得过大善知识的教诫,从今天开始我希望大家就照著去努力去做,越是当你觉得糊里糊涂提不起来的时候,越是告诉他,来了,危险来了,危险来了,是!你精神好的时候他不大会出大毛病的,到那时候糊里糊涂提不起来的时候,那是最危险的时候。然后我们通常碰见这种情况之下,最好找一个人聊聊天,这个是真正的恶知识,你平常那个脑筋里很清楚的时候,随便谈,不会歪到那里去的,然后你脑筋糊涂的时候大家聊得正起劲,那就害了,所以昨天晚上,昨天是八月十五布萨,看得真感动,有好几位同修出来忏悔,说这样,我们总共只有十几个人,结果忏悔的占绝大部份,说明大家真是肯有心努力,有的人各式各样的说不对,有的人说,我身口意三业不清净,有的说是非什么等等,忏悔干净了下面要不能再做,那么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怎么个不做法,平常的时候你正念现起的时候不大容易做的,倒是今天不大舒服了,不管身上的也好、心上的也好,身上就是身体不好的人,通常情况之下坐在那里,最好人家来安慰安慰我,或著我找那一个人去聊聊天,因为什么?到那时睡也睡不著,坐也坐不起来,那个时候这个最好,心里面烦恼了尤其是觉得到了委屈了,那个时候是非常危险的时候,那时候谈的都是那些是非等等,如果这一点上面挡不住的话,那个忏悔都是白忏悔,这我们要了解的,关于这个我常常说这个白作的、白作的,你们想想真的会白作吗?你们难免会有这个怀疑?是!你们怀疑的好,到了后面我会每一个地方会交代得清清楚楚,佛法真正的美就在这里,你了解了以后,是非之间就这么一点你看得很清楚,这个法相。现在我们继续下去。说:

【“总摄此二为应速修,”】

  把第三、第四这两个东西合起来的话,一句话─赶快努力马上努力,所以:

【“作三亦可,”】

  前面四个条件你能够归并起来的话,作为三个条件也可以。第一个一定要修行,要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这个条件,有了这个条件赶快修,就是这样。

【“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如果从这一个概念去说的话,念死这个,下面是个专门一科就是念无常,就是同样的可以并在那个暇满当中,但是怕太繁了,所以他下面分开来讲,等到我们正式取心要的时候,告诉我们第一件事情念无常,还没有取心要之前先劝我们怎么取,在我们得到这时候去努力,他每一个地方次第,这个次第正是我们心里面爬不上去的障碍,所以你照著这个次第把那个障碍去掉的话,他一步一步上去了,是为什么圆满的教法这么个好法,所以我常常感觉到,得到了这个好的教法,真不努力真可惜!所以我想你们在座的诸位,的的确确应该很珍重,这个都是佛菩萨的慈悲,没有佛菩萨的慈悲我今天不会跟你们讲这个,我听见了这个教法以后,我好高兴啊!我自己现在找到机会了要努力去修了,我老师跟我说不要不要,你回去跟他们去讲,我老师命令我,只好这样去讲,所以诸位才有这个机会,所以假定把我今天告诉你们的话喝斥你们,你们把成功他这个……这样的话,你赶快回去,不要在那边听,我也耽搁,你也耽搁,我但愿你们统统跑掉了我好修行,如果说你们觉得听见了这个话好好的努力的话,那我愿意把我的老命全部都送给你们,那我也感激不尽,我也报了我老师恩,这一点我想我很欢喜,我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样欢喜。下面我们继续下去。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

  他现在妙了!上面不是说我们要听、要讲,怎么办哪?正思惟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了,这个四句话,这个四个字,记住,你们的成就与否就在这里,得到了这个正确的认识的成就与否就在这里。第一个思惟,然后呢正思惟,你们是真正正思惟者,这样的一个人,产生什么效果啊?变心力大,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心就变不过来,就是这个老的习性摆在这个地方,现在你透过了正确的思惟,这个心里就转变过来了,转变过来了什么现象啊?求从懈怠、放逸、造恶业变成功精进策励,结善净之业,这么简单,善净之业到哪里去?至少保持人天,然后呢到极乐世界,最好的是即生成就,都在这个上头。

【“故应思惟如前所说。”】

  所以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若不能者”】

  假如前面这个详细的一条一条,假定一条做不到,怎么办呢?

【“则应摄为,”】

  把他总纲提起来,三样东西。

【“如何是为暇满体性,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道理,”】

  那么你把他分三个大纲去想它,第一个想像暇满的体性,就是暇满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暇满?要不断的去想一想看,第二个呢说现竟门中,说得到这个暇满以后,不管眼前的受用,所以眼前增上生,或者究竟的或者究竟决定胜,什么是眼前增上生?生活一天一天比现在好,要事先去求的,乃至于我们出家的环境,现在说善知识找不到,到那时候善知识不但找不到,你找不到他,他来找你,而我们现在修行的环境不理想,那时候好环境都出来了,吃的也好,穿的也好,样样也好,施主也送钱来了,这就是现在的利益,究竟门中呢?就是眼前我们希望的究竟,说你参禅的─开悟,然后呢你念佛的─往生,而实际上这第一步,最后一步的话,成佛。都从这个地方开始的,都要得到了暇满人身以后去努力,这第二个是不管现在的,究竟的利益来看,第三呢?“因果门中难得道理 ”,说这个非常难得,那么观察那个难得分因门跟果门,下面就告诉我们,怎么做法。说

【“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

  跟你们相应的哪一个相宜的,你觉得哪一个好的,你就照著这个去修习他。

【“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

  我们看因果,说为什么要难得呀?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就是要什么因,说这个因很难得,要晓得得到人身的这个主要的因,总得善趣,就是说得到了人身当中能不能修行不管,单单得到人身须要一个戒,所谓戒,平常我们五戒,这个五戒就是做世间的一个好人,你要做到,要我们现在看看的话说实在的很难做到,不要说我们出了家了,仔细想想看,在家人更难作到,现在的世间的出家人妄语之难,真是难极了,我们不要说其他的好像容易,你仔细去分析观察的话,我们实在不容易!盗说我们不犯,粗的盗相是我们不会犯,千真万确的,可是如果你把“五戒相经千要”看一看的话,细的盗戒,我们还是一直在犯;然后妄、盗、淫,这个不大容易,我们是酒总不喝了吧?对,没错,酒是不会喝的,但是酒的遮的指的意义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对不起我们这个地方漏洞还是有,而要想更进一步获得暇满具足的人身,那单单这个不够,还要什么?要净戒为根本。上面只说戒,现在这地方要净戒,什么叫做净戒啊?我们这个戒经,略戒经当中,一共有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叫戒,下面一句“自净其意”,你有这个净戒,现在我们想想看 “自净其意”我们净到了吗?至少我自己回想回想、观察观察的话,简直做不到,这个是根本,还不够喔!还要什么?施等作伴,不单单一样还要施等就是六度,还要这一个,够不够?还不够;还“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还要这无垢的净愿,做的之前你先要这个愿,做了以后要有回向,这个愿跟回向要无垢,不是说我们现在:“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不是念一下,不是,而是心里面跟他如实相应的这个状态。这如实相应的状态就此较难,平常我们常常跟人家谈话的时候,我们往往看见对方要劝他的时候,我们常常说: “我这样说可是为了你好喔!”这个话倒是很动听的,你自己心里想一想你真的为了人家好吗?为了人家好需要什么条件?我在这里跟你们简单说一下。平常的时候单单有厌离心,你厌离心不管的外面天塌下来,你一心一意只要解决你的问题,你根本不会注意,进一步你很清楚的了解,说现在世间的一切是一无可贪,所以你舍弃,但是不忍自己一个人独享这个寂灭之乐,所以进一步要帮助别人,明明晓得这个事情,一切的好事情是一无可取,然后你有张开眼睛往水里跳这种精神,或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个精神,你心里就是一片慈悲心,同情怜悯他。绝对不是说他那东西办法你看不上眼,不配你的胃口,那时候你劝他,说我对你好,不,这个完全骗人,不是骗人,骗自己。心里面就是这样,我现在是一个悲心,的确是他这么作跟我根本了不相干,可是我看他这样去做的话对他不好,那时候浪费自己的时间劝他去,这个叫做无垢净愿,有吗?我想这个很难,要这些善根。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三十二卷B面

  要以净戒,这是单单根本,然后还要说随分的行种种的善法,布施、持戒六度等,还要无垢的这个愿,平常我们真正的大乘佛法,那就是菩提愿。这个愿一发那就相应了,这一点说起来,说起来真容易,现在我们不要说做到,连那真正菩提心是什么内容,知道的人是寥寥无几。名词大家都知道,不错总算有个种子,真实的内涵还有一段距离。要把这些东西整个的结合起来,要这样多的善根,那么说到这个地方这不容易,所以它是这个情形,这是因。

【“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

  眼前看看积这样因的人真稀少。

【“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

  以这个推比、比度然后思惟得到善趣人身这个果报的时候,若总若别,总是单单得到人身,单单得到人身都不容易,别的话是特别得到暇满人身是难得极了,它现在这个时候,因为我们对于真正上面说的净戒,然后思、无垢净愿,它那个行相并不了解,平常我们一般的习惯总在文字上面转,这样,所以我前面不断的提出来,到现在为止,我也晓得,不是说让我们认识内容,可是这个里面有一点重要的概念,这个是我们要认识的,指出来,我们应该自己了解,至少晓得我们自己无知,你有了这点本钱,下面才有机会,能够修学佛法,这个行相指出来以后,反省一下,对呀!我在文字上面转,真实的内容还不知道,你有了这个,就肯上进去学了,否则总觉得自己很懂得道理,实际上在门外转。经上面一直告诉我们,这个自己晓得错的,那这个是个有智慧的人,他至少晓得自己错的,而我们凡夫浑身都是错误,还自己觉得自在,那真是愚中之愚这两个不大容易。我自己觉得很多年以前,那时候自己看了,觉得好高兴,懂了,那正知见,正见的重要,有一次法师就跟我说正见,你真的懂了正见了啊?我想了半天,我这……好像懂了吧?他就说了些道理,对了,真正的正见说起来大乘要到初地菩萨,应该怎么说呢?正知见,那我就谦虚一点说正知见,后来他又跟我说,你得到了正知见吗?第二次我就不像第一次那样的,自己反省反省好像似是而非,但是自己还是心里面觉得很懂的样子。以后我自己跑出去,然后跟人家讲,很多人听见了说欢喜,这佛法的中心─正知见,结果给他们讲讲,我自己居然把前面那个怀疑忘掉了,自己好像很懂的样子,以后还是自己的一位师兄,他就有一天告诉我,说这个讲道理真容易,做起来体会到是不容易!那么又随便谈起那个正知见,谈到我的行相,真正要体会到我这行相不容易!不要说我们细的,粗的都感觉不到,如果要细的我们根本没有可能。那位师兄是我一向非常佩服的,尽管他不像我那样能说善道,可是他平常要嘛不开口,开起口来都是非常有份量的,我真正的很多好处,都是因为他的提示。我就把那句话记在心里面东摸西摸,居然被我摸出一个名堂来,一看一点都没有错,下次好高兴跑去欢喜他,我说我现在真懂了你这一句话。懂了什么现象?发现一个道理,我以前根本对佛法是外行,他听了满欢喜的,但是你倒进一步说说看,我说了半天还是说答不出来,但那时候我发现自己没错,稍稍有一点进步,也只是稍稍,稍稍有一点进步,发现什么?自己原来一无所知,这是我亲身的体验,我们在平常起心动念当中?都在这个我相当中转,我相是无明的根本,都在这上面,我是什么?你根本见不到,完全不认识它,不要说细相,那粗相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之下,说起来所以叫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菩提心是什么?觉,不要说觉他,你至少自己自觉了你才能觉他,要觉得什么?就觉得这些东西,那时候我才懂得原来这样的,所以我在这个地方告诉你们,真正让我们了解正确的行相,现在还不是时候,千真万确的,现在我所以碰到一个地方,把这个真正的行相指出来,只有一个目地,刚才说过了,假定听见了以后你们能反省,发现自己的确还在门外转,那时候我们就大进步了,就还有机会进步,现在就是个进步,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我们修学佛法去掉了三过以外,还要什么?具六想,第一个什么想啊?说自己有过,听了很来劲,什么过呀?书本上面,那个没有用,那是修书本,现在到这地方,你慢慢的继续下去的话,什么过呀?就在这地方,原来我不懂,那个时候书本上道理已经用到你身上了,你修的不再是修书本了,慢慢的开始修自己了,这个一步一步,所以我在这个地方特别跟大家说一下,我所以这个地方提出来的原因,你认得了这一点你再去看的话,的的确确说我心里不具足,然后呢再能够仔细的观察大家,说能够结这个因的人少极了,既然很少的话,你能得到这个果报吗?当然能!所以这个因门当中观察,进一步呢?果门当中。

【“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

  说现在我们从果门当中,果就是已经结了果了,说看看他很难得,这个看看非同类─恶趣众,不是同类的,我们现在人说不同类的,不晓得多多少少,而想得到人身的话,一比之下的话,那是少之又少,所以恶趣众得到善趣的仅属边际,这是边上一点点。我们现在随便这个地方一看,不知道多少蚂蚁,不晓得多少蚊虫,是不晓得多少细微的,那晚上灯一亮第二天早晨看看,你那个灯下面是一大堆的死尸,那我旁边还有纱窗,如果你没纱窗的话,根本不晓得多多少少。拿我们看他们那个海里面说打鱼,几年以前他们到南极去捞那个鳞花,一网下去,捞下来那简直是网都拉不动,这样厉害!所以这个的的确确的真正旁生,地狱的真正的它那个所依处是海里,比起来所以果位当中看看人实在是少的不能再少。

【“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

  然后呢?我们不要说恶道,然后看那个同样的得到人身当中,尽管得到的人身,得到的人身而特别得到暇满的有几个啊?这个比例还是这么少,这个四十亿人口当中有几个信佛的,信了佛以后真正了解佛法的有几个,了解了佛法如是修行的有几个,绝端的稀少,我们自己好好的努力思惟。这个才是我们下面应该做的。

【“如格喜铎巴云:”】

  说这位铎巴告诉我们,格喜通常西藏话翻成我们就是说博士,就是法师,我曾经跟大家说过,真正要他们那边考一个格喜真不简单,他那个真正的你想要学,以黄教来说,这个三大寺,三大寺的平均单单三个庙的这个出家众有五、六万,每一个庙平均大概有一万多个人,然后要念十五年才能够考,那一年当中真正考取的,像不知道是色拉还是格登我就弄不清楚了,只有十五个名额,这样啊!一千个人当中还不到一个!我们现在那个出了家,剃了个发,跑了去就是说是法师了,我的天!然后说这个念了三年,那已经了不起了,他要念十五年,然后要考,一千个当中考出一个来,所以他这种法师,我们这个法师比一比的话,那的确有他的绝大的差别。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他这个格喜告诉我们:

【“‘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

  叫我们认真的去修,你真正这个修起来的话,下面都跟著来了。

【“故应励力。”】

  我想这个概念我们很清楚,真正重要的现在怎么去思惟、观察,如果是不能进一步学到思惟观察之前,至少要学到一件事情,晓得我原来还这么差,那晓得这个,下面就有希望了。那么到前面为止这个第二卷也告一段落,还有呢正修的时候这个在摄取心要之前,劝勉我们应该做些工作。我们紧跟著继续下去,继续下去之前先看一看那个科判,那个科判还是前面第一张,第一张的反面,说亲近了善知识以后,修行的次第,第一张的反面,这个后半部。看,乙二,这个里面分两部份,第一个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不是说,亲近了善知识马上就修,第一件事情是也可以说是修,他修的真正重要的就这个,所以昨天晚上我们就谈,谈有很多说密教的仪轨,他说这密教的仪轨当中,前面第一个往往先念善知识的重要,第二呢就念那个暇满人身,我经常用的那个这样的:“暇满人身宝,难得而易失,得已应善修,莫令空无果。”这暇满的人身这是真正最重要的大宝,然后呢很难得到,很容易失去,得到了以后要好好的努力,不要让它空空的浪费,这样所以莫令空无果。下面还要念,念无常,平常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这个仪轨很好,是,你如果说真正的如法的修持,修持过了,你随便一提的话你心里的量都升起来了,如果没有修持单单念一下的话,这还是种一点善根,所以我们要了解的,凡是修持过的人,轻轻一碰,他心里面就有非常强烈这个,难得的得到的暇满人身,拼命去修这个量就升起来了,所以修下面这东西有绝大的力量,你如果说没有思惟修学的话,尽管你念了说这个是最好的,对不起,它好是好它的,我们还是没有用,那么有了这个以后,下面的才紧跟著来,因为你有一心一意要去修学佛法的这个,那么下面呢开始了。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他这个摄取心要当中告欣我们两部份:丁一、丁二,是:

【“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他先告诉我们对于这个道,我们要修的道,总就是总纲,对于整个要修学佛法的这条道路的大体要建立,换句话说要有产生确定的认识,而且这个确定的认识─ 决定解,你认识决不动摇,要有了这个,进一步然后再去“正于彼道取心要”,那个时候对于你所走的这个道路开始要去做了,那么现在我们啊回过头来翻到六十六页,关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这一点我们平常不大注意,乃至于我们平常也很少听说,我们所以要修行嘛,你赶快这个人身既然这么难得,你赶快赶快念佛,赶快参禅,忙这些干什么?他有他的道理在,但是实际上,如果说我们要想走最完整、最快速的大路的话,确是走这个。所以真实的一般的教法当中告诉我们的时候,他往往一开头时候让我们认识几件事情。那边的黑板上面,因到果或者境行果或者是信解行证,这个地方我简单的说一下。
  因地当中,你怎么建立起来要修行而不走世间路子的,对于这个因,如果所说正确的圆满的认识了,那么将来当然有这个圆满的正确的认识,要想达到这个圆满的果位,应该走圆满的道路跟著你也必须把握得住,然后照著这个正确圆满的道路去走的话,果位是当然一定如此,所以他说因到果。境行果呢?也是一样,所以这个境,现在我们所对的境是什么?也就是眼前山河大地,无不在我们所对的境当中,外境、内境,外面所对的境,所以这些色法里边就是心法,整个的这东西我们所制的万事万物,这样是杂染的,是痛苦的,然后这样是这个反染为净的,然后得到这个的,你对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自思取舍,然后照著取舍去行,你为了要达到你的目标,你要有正确的认识,根据这个认识然后这样去做,这个就是行持。翻成功道也好,翻成功行也好,就是你在这条道路上面走,然后呢感得这样的果,跟前面这个不管他用的名字叫因叫境,就是说这个是你应该信得过的,然后呢进一步去了解的,这个才是,所以我们华严上有开为信解行证,你对这个内容有了正确的了解以后,然后你走的路的时候,完整无缺,所以他真正修学佛法,一开始的时候重要的是这个东西,因为他一开头的时候让你认得了完全正确,然后在这个完全正确的认识之下,指导你这条路本身也是绝对的圆满,这个绝对的圆满包含了知正、量圆、次第无误,所以你能够很快的走上去。即使不能像善财童子一生取办的话,他也三生两生及十生八生也应该成就,我们就不会转大圈子,所以这个概念是将来容或有很多不同的争论,这我们目前暂时不去谈他,不过眼前倒是我们可以立刻体会得到的一件事情。我们晓得修行难的有两样东西,第一个就是正确的知见不大容易建立,所以得到正见了以后,然后是见道,见道这个是对的,这个错的,尽管你见是见道了,可是以你的无始以来的习气还在,所以把你所见道的消容这个习气,所以见道然后修道,大彻大悟的祖师,他也这么说,我虽然大彻大悟见到了佛性,什么叫佛性啊?觉性,换句话这个才是正确无误的,但是我无始以来的习性还在这里,那个时候怎么办呢?就拿我所见的消容这个习气,话是不一样的,内涵还是一个见,然后修,这说明什么?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第一个要认得他,第二要去除他,请问现在我们在这个地方大家是修了个半天,你认得了吗?不认得,不认得你怎么去除?我说难道念佛错了吗?没错!可是现在我们不妨去衡量一下,现在我们的念佛是什么一个状态?当然有两种,有一种呢大祖师,通常说印光大师那是再来人,他是接引我们的,说实在他弘那个法门是应我们根器说现在这样的,他自己的本地风光如何修法,他讲出来的不一定是,我想我们大家信得过,或者有的人虽然讲的话我们不一定体会得到,所以一般对我们初机的人来说,只能说现在这个时候你看看那个世间这么糟糕,你只有一个劲儿的念佛,所以我们不管什么反正就是念佛去了以后,所以这个叫做什么?带业往生,这是很明白的说得清楚,那么当然有人提出来这个消业往生,这个各有他的理由,我们千万不要在这上面争论,我门把握住这个内容,所以实际上我们能去的,即使能去还带了个业,去了以慢慢的怎么办?你还是要走这个路,你要认得它,认得它了以后呢,然后你要净化它,这不是一个事实摆在这里吗?就这样,所以实际上面我们觉得在修行,其实对这个方便法门来说,跳出这个生死轮回来说,这是个最殊胜,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可是直接当下的说净除我们的烦恼,然后呢要想慢慢的把那个烦恼的习染把它洗干净这一点,正面来说的话,还没有碰到,对不对?想想看是不是?所以概念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因为我们对那个道的整体的内容,不要说整体谈不到,道是什么?不知道,我们只晓得,世间苦,反正你跟著它去,去了以后问题就解决了,是啊!居然现在说我们这个留学政策,这个比喻是非常好,到底你那里念些什么书啊?不知道,只晓得到那里才好的,反正你一个劲想办法去把英文补习好,然后护照拿到,去了,问题解决了,所以将来真正去学的东西可不是这个护照,可不是现在那些东西喔?这个清楚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也常常说,假定说真正要去念佛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必说,年青有为的出家人不要走这种念佛法门,应该走另外一个,还是要念佛,为什么?一方面我自己去,一方面要帮助别人,那个时候你要帮助别人的话,多多少少对道的内涵我们有一点认识,这个很重要,实际上呢这个是不是单单帮助别人,不是!你能够有的这个认识,然后你去的时候,那时候就不是带业往生了,当然了,我们弄的不好还是带业往生,弄的好的话你就可以上品上生了,这个情况就差了天差地远了,所以绝对不是不去,是正因为如此,我要去就要不但自己去,还要带著别人去,这样才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关于这个概念就很重要了。还有呢,你了解了这个,你修行的时候绝不动摇,要不然我们听见东风这个人讲东风东倒,他讲这样好,他讲讲那样好,你心里面就一点的把握都没有,这念书,在这个地方觉得不好,跑到那里,跑到那里又觉得老样子,又跑到那里,到最后说念书不好。修行,修了半天又觉得不会修,那要去念书,一生就这么浪费掉,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要先把那个概念先建立起来,然后呢建立起来当然既然成为道,一定是没有错的,还要发决定解,你确定晓得,原来这样的。
  记得不记得前面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说,首先你把道的整个的内容经过善知识的引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呢找到我们下脚的地方可以修的进去,不可以修的千万不要以为现在不能修的原因而弃舍它,却却相反,我现在努力,把我现在的罪障净除,资粮集聚了,等到你能力慢慢的增上的话,那个时候你就可以步步向上,记得吗?我想大部份的还记得,如果不记得,前面的好好翻一翻。所以这个本论,这个次等你绝对不能乱,你乱掉了以后,有很多东西你就中间插进来不晓得在那里,学的很辛苦,那么记得这一句话以后,现在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了,为什么到了时候你能够爬得上去,步步上升呢?因为你一开头的时候你已经把那个总纲已经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在内心上面发生确定不疑的见解,所以你现在找到你修行,不但如此,而且修行的结果,必定是会向上,向上你晓得下面怎么走,如果你不认识这一点的话,你现在根本不晓得到底修了不修,很多人自己一番好心,宿生善根,跑的来要修行,因为没有找到门路在那个地方空转,原地踏步,还以为修行。大行而真正修,修了以后一定是障碍慢慢的减少、净除,资粮慢慢的集聚,能力增强,向上去的以后又不晓得如何向上,不要说不得其门,没有指导者在那原地踏步,就是真正做,做对了以后,因为前面不认识,它还不得不踏在那个地方,不能上进,这个毛病都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这个一生取办没有可能!什么啊?你没有,不知道,然后自己还执著著自己不晓得的东西,偏偏以为这个对,怎么可能?所以华严说的清清楚楚,我们不是说一定要走到他那个样子,至少晓得这是一条,有这么一条路,现在我们心里面不妨先把以前这方面的障碍先把它清除掉,走这条路,探索探索看,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个机会了,所以关于这个道总建立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同时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想一想,譬如像华严,像很多大经,说起来也是最大的大经,它一开头就告诉你怎么修,华严一开头是没告诉我们怎么修,先说狮子妙言品它就说佛出世了,然后呢这个人出来赞叹,那个人出来赞叹,一赞赞了多少卷,真想不到,为什么原因?这个里边真实的说起来,有它特别的理由在。所以关于这地方我们真实想走这个完整的路子的,那么那个时候对于这个道的总建立,应该有这样,就算是我们现在一下不行,那么怎么办呢?因地当中记住,原来这样!所以我现在目前是障碍很大,然后呢这个地方也很苦恼,所以我努力要念佛到极乐世界,去了以后我确实是要走这条最正确直径的路,你因地上有了这个念头的话,然后到了极乐世界你不会很快的取证二乘果位,那个时你就会把你当年因地当中结下的这个正因,让它慢慢慢慢的增长,然后走这条直路,所以不管眼前也好,将来也好对我们最大的好处,这一点,那么发了决定以后,第二才正于彼道取心要,那时照著这次第一步一步上来了。现在我们看,说这个决定解,怎么样一回事情呢?

【“初中分二。”】

  分成二部份。

【“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

  第一个呢这个说现在本论讲的是三士,下士、中士、上士。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三卷A面

  本论讲的是三士:下士、中士、上士,反过来说,也可以这么说,整个要学的道、要讲的内容,分这样的三个大纲。这三个大纲,把整个的佛法,主要的精要全部统摄,一点没有遗漏,所以说三士道当中,总共的含摄了所有的至言,至言就是圣者所讲的这个道理,我们首先要有个认识。那么其次呢,为什么要这个三士道?这样的一步一步引导的原因何在?你对这两个有了正确的认识,问题就解决了,现在简单一点说,实际上我们修学佛法的整个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这一些,那么就这些东西,你要做当然有个方法,就这些说明了两样东西,“质”本身绝对是纯正,“量”是圆满,那么这个东西,怎么变成为具体事实?去处理的时候,做的时候,还要有个完整的次第,所以这两者当中说明了这个。所以第二显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导之因相就是讲明这点。现在我们继续下去,看文:

【“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

  我们现在不是要学佛吗?是,这个佛他真正的修行过程当中,分成三个步骤,初发心,中间是集聚资粮,最后现证圆满的正觉。发心,为什么发这个心?发些什么心?这个就是因地当中的,或者是净,他对于这个净,了解如何的。中间集资粮,就是开始的行持,最后证得这个果位。所有的佛这个无非是为了利益有情,他的目的就是利益有情,说到这里有的人自己觉得,现在这个时候利益有情真难噢!我自己先解决了问题再说。是,有很多有这种想法,即使有的人说我要学佛,可是潜在意识里边真正说要为利有情的这种心情还是很少,不要说要利益一切有情,现在这个常住,叫我去给大家服务一下,想起来很容易,教你去做的话,这个很难啊!还是马马虎虎自己解决了再说,我们真正的心里面说为利益有情的这个事情,不大容易生得起来的,那么这里要说一下,真正为了自利你还非要利益一切有情才能够圆满的自利,关于这个道理后面会详细说,现在不妨简单的在这地方说一下。就是说我们人人都从孩子这么长大的,那么我们孩子家庭里当中都有每一个人家庭,有的人当然父母,乃至于祖父母、兄弟姐妹都有,有的人不一定具足,不过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过程,现在不妨把这个做一个比喻。通常一个家庭里边常说一家之主,这个一家之主,或者父亲也好,或者是母亲也好,他做一家之主有两种状态,有一种呢,他是物质上头的支柱依靠,还要精神上的依靠,这个是一家之主,他这两点都能够做圆满,他自然而然是最圆满的一家之主,这个是什么状态呢?他去外面赚钱,赚了钱以后,他就拿著来养家,然后呢他精神全部招呼那个家人,所以不管是物质上面、精神上面,他都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所有家里的人都是以他为主;自然的,这个因为爸爸在外面赚钱是为了我们,然后他回来的时候,一看见爸爸他处处地方照顾你,看见是爸爸回来了就欢喜,物质上面他也为你,精神上面也为你。做为太太的人也是这样,先生在外面这么辛苦,然后回来的时候还处处地方安慰她,看见了就欢喜,这是一种状态。反过来,假如这先生在外面赚了钱自己在乱花,一个人自己这样享受,然后回去时候,呵斥这个,呵斥那个,又要打太太,又要骂儿子,一回去大家看见,今天这个阎罗王回来了,赶快躲得远远的,我想我们大家都可以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吧!为什么要说这个故事啊?假定你真的能够为别人,为别人的结果,所有那个受你恩惠的人,他全部的精神都倾向于你,对不对?那个家是圆满的家;你为了自己的结果的话,尽管同样的家,对不起,支离破碎,一蹋糊涂,是不是这样?现在我们造任何的业,你要想真正为你自己好的话,对不起,一个人好不起来的。当我们在这个团体当中,你真的为旁边,真正为他一点,他这个还报往往会远超过我们,这个你们要好好的体验。我们现在不必说以后,说以前的,成佛是干什么?说把以前的业障要消除掉,以前业障怎么造起来的,就跟人家人与人之间相处,今天造业障决不可能单独,你要净化你的业障你就能单独了吗?请问?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所以圆满把自己业障消除的话,同样的圆满要把跟你造业障相关的那个都要解除,这一点我们不深谈说这个利他,就是为了策发我们了解我真正要自利,还非从利他方面下手不可。现在我们这小环境当中,你去看看,假如这个人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话,你自然而然,不知不觉,这家伙自私自私,你就不要去理他,但是也没有办法;他如果能够真正全心全意地为你的话,你自然而然也愿意听他,愿意处处地方招呼他,是不是这个样?那请问?我们现修学佛法的人,愿意人人讨厌你,还是愿意人人帮助你?愿意做哪一个?这个不是嘴巴上面讲,不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是你心里面很清楚很明白,你想这件事情,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想这件事情,这里随便一提,真正到后面的话会详细的告诉我们这一点。所以了解佛法真正特殊的地方,他因为要利益一切有情结果真正得到好处的,妙了!他自己,这话怎么讲啊?没有一个佛例外的,他都是要发这个心,说发什么心?为利一切有情,然后成佛,结果有情还是无量无边这么多,他却成了佛了,对不对?这是现世的最圆满的例子,所以我们真正要求自利,还非从这上面不可。反过来罗汉,他是说我自己解决算了,结果呢他证了罗汉最后还要转大圈子,还要成佛,真冤枉。我们现在说这念佛,可不是这样吧!对不起!一样的,你尽管现在去了,到了极乐世界到了证罗汉果,然后呢证了罗汉果,到那时候听阿弥陀佛给我们讲法华经,然后才来转了个大圈子,佛佛道同,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晓得这个是冤枉路。不过这里我们现在暂时不强调这一点,如果说我们大家不想走这个路,下面同样的,这地方告诉我们更正确的,你现在想自利,它前面的还是一点都不遗漏的就让你现在自己自利去,现在我们继续说下去。

【“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

  那么上面我们就说过了,我们真正了解这个自利跟利他,实在可说分不大开,换句话说,你真正要想得到这个利益的话,现在有哪些内容呢?这个内容主要的有两类:第一个“眼前增上生”,第二个“究竟决定胜”,这个内涵我们早就了解了。

【“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

  那么我们要想得到增上生,成办、成就、办妥当增上生的那些内容,通通包含在下士这一类,或者叫共下士。为什么这个下士叫做共下士?因为的的确确有人叫你爬上去成佛,这个成佛很难,眼前得一点好处就行了;是,这一类是这样,可是真正要成佛的人,他眼前还是要的,所以这一部份是共同学的。说到这地方又有一个概念我们要了解,你看!他真正要成佛,他不是说眼前单苦,他眼前同样的可以得到增上生,你岂不是冤枉了吗?你得到了增上生以后停在这里,乃至于还要堕落;他得到了增上生,步步上升,而且这个永远不停地永远上升,到最后成佛。所以这概念我们要了解,所以这共字它大有意义在里面,对我们实际上一个大策励,处处地方让我们了解,只求眼前贪一点便宜,这是一个冤枉的事情,你肯放下来,全部求远大的目的去干的话,眼前样样都得到。

【“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胜下士这个是我们这里真正重要的,真正的殊胜的下士是什么?实际上这个地方引导我们的也是这个,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殊胜的下士,前面那个下士就是三世怨的,得到一点好处亏了大本的;殊胜的下士的话,那个才得到的话,步步增上的,这个殊胜的下士,不拿现世为重,而要求什么?求后世善趣的圆满,因为他要求后世善趣的圆满,所以现在他造集的因是什么?都是能往善趣的因,因为他希望得到后世的好处,所以他修行,修行以后造了很多善业,将来就可以得到好的地方去。以我们现在来说,所以出家放弃这些社会上头一切的好处,为什么?不是贪著现在,觉得这个极乐世界美得很,现在这世间我不要,你就努力忙这个,实际上也的确是如此,你能够眼前稍微辛苦一点点,花出一点代价,那代价拿数字来衡量,说不定十万八万,将来去收入的话,那是无量无边,王永庆在你看起来,你根本不在眼下,这个王永庆算什么?一点都不要他,就是如此,所以这个叫什么?殊胜下士,这也是本论真正引导我们的。

【“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那么下面引道炬论,道炬论就是本论的蓝本,阿底峡尊者的,实际上呢他所以引的话,特别有个意义,说表示这个圆满的师承。到这里大家记得哦!本论真正的殊胜是什么?从佛然后经过两个大菩萨,一个是弥勒菩萨,一个是文殊菩萨,一直传下来,经过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一直传下来,然后传到阿底峡尊者,这个有圆满师承。所以他这地方特别说明,我这不是乱来的,真正的佛说的最精要的精髓根据是这个。这个括弧里的很容易懂,假定说我们忙的这方便,都是为了求这个生死当中自己的快乐,那就是下士。这个上面说要求的这个增上生,所以下士;还有要求的义利是决定胜。

【“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

  那么决定胜究竟是要得到好处的有二种,有一个呢单单解脱生死叫二乘,还有一个呢,一切种智,就是佛果。

【“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

  在这个两类当中,不管声闻乘以及独觉乘,他所有说的这个内容就在共中士或者中士或者共中士,共字意义也是一样,跟上面一样,那么在这个地方呢,共字我们要著眼,原来单单走中士那种人真是冤枉,因为你走上士,你也得到了,如果你不走上士单单得到你就上面得不到,所以共字著眼点,我们应该要了解的,那么中士内容是什么呢?

【“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

  他这个内容就是这样,发了个厌离心,他这个厌离心,平常我们单单说厌离心,厌离心是什么呢?对于一切诸有,这个诸有包括三有,欲界固然是非常的厌恶,为什么?他有种种的过患,乃至于色界、无色界,色界天上那快乐的不得了,无色界都是晓得它的大过失,产生大厌离,但是他那个厌离只求自利的,自己解决了,一心一意要度脱这个三有,那么他为了达到度脱三有,所以找这个方便道,也就是这个,方便道是什么呢?就是戒定慧。这个统统包含在中士当中。这地方顺便提一件小事情,这个真正的中士道,他得到定,我们不要小看那个定,那定比起世间来的话那是不得了的好,我为什么要提这个?现在我们修行,往往稍微有一点,听懂了一点,欢喜的不得了,然后念了几声佛,自己得到了一点境界,然后呢拜几下佛,等一下觉得这个好,然后做梦也觉得好,作的时候觉得舒服又舒服,大家就觉得好的不得了,就不向前了,你一觉得这个好,你就不向前了,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佛法的内涵,你没有正确认识,必然产生,难免产生碰到一点好的境界,就停在那里就上不去了。实际上这种情况比起定的境界那差得不晓的多多少少,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还没有真正进入色界根本定,要得到念佛三昧,那个时候才得到这个色相应的这种快乐,当然念佛的话,你一定可以去,但是他这个得到了真正念佛得到的念佛三昧以后,他不会对它执著的,他真正的目的不是执著在这个色界的快乐,他要求极乐世界,所以这个真正能不能往生,信愿在愿上面,不在定上面,所以我们现在如果不了解这点稍微得到一点点,觉得执著得很,对不起,那这个很危险了,顺便一提。下面也同样的引道炬论。

【“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那么,他现在对三有的种种的快乐,背弃这样的,所以真正的修行这个二乘的人士,你不管什么快乐给他,他绝对不要,这个特质,然后呢因为他一心要求这个,所以他要修道。在这种状态当中,他的行持,遮恶业,这个恶业比我们现在的善恶业要高一等,这个我们现在的善恶业是以三善三恶为标准的,就是堕落三恶道的叫恶业,现在修学二乘的行者的恶业,要跳出轮回的这个才叫善,沉在这里边的叫做恶业,所以这个略戒经的三句当中,自净其意是他的衡准标准,如果你做了很多的善事,心里面连连难舍放不下的话,这个是恶业。所以他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若为求自净,那个要求自己寂静的,这个还是中士夫。

【“如○○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

  ○○阿底峡尊者造的摄行炬论里边说:“尊长佛说”,我的前面的尊长,这个实际上就是十方一切诸佛传下来的精要,是什么呀?真正要想澈底解决一切问题,要圆满你这个大菩提心有两条路,那两条路?一条是显教的,一条是密教的,密教叫密咒,显教是度彼岸,现在本论所要引导的,这个地方要说的这个,所以我现在说这个道理,此当书彼义,就是前面是上面说明,三士道的内涵根据接他的传承。

【“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

  真正修佛道一切种智有二个方法,显教、密教。

【“此二摄入上士法类。”】

  那么这两个统统包括在上士里边。

【“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那么什么是上士呢?这个由于他大悲心自在而转,我们现在是什么东西自在?烦恼自在而转,经过了修习以后的我们心里面时时起来的都是会大悲心,一心要救别人,这样;那么你要救别人的话,要有救别人的方法,没有方法的救别人是救不起来的。譬如说我们家里边母亲都是最慈悲的,可是教育孩子教不起来,没有一个母亲例外的,都是希望望子成龙,结果弄了半天就偏偏不行,为什么?溺爱骄纵。所以我们说,这个真正的没有正确方法,悲心不行,所以我们平常有一句话爱见大悲,你大悲心有了以后,如果说你没有真正的空性,一实相跟它相符的话,那还在爱见当中,跟著烦恼相应的,这个败坏菩萨,不行。所以你有了大悲心,既然要救一切众生,还要有救一切众生的方法,那怎么办呢?那个时候一定要成佛,所以发菩提心叫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必须具足几个条件,大菩提心必须具足的条件是大悲、大智、大行。你没有悲心不想救别人,有了悲心你没有智慧是救不成,你然后真的有了智慧,你开始去行持就对了,等到那个行圆满的时候叫大力,好了,那么真正要想达到这个,要去学什么?学两样东西,六度及二次第,或者是单单学六度,或者是六度上面还加上二次第。二次第以前讲过了,生、圆两个次第,生起、圆满二个次第,这是无上密当中的。

【“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还是说要体会到自己的苦,然后呢推己及人,要帮忙别人,还要尽除所有法界有情的苦,这个就是最殊胜的人,这个就是发大菩提心的菩萨。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这上士要学的内容,这是因为这里正说的,下面详细说。好了!根据上面这个内容,我们看一看整个的佛法内容,统统在里头了。所以现代的我们的太虚大师说人天五乘,实际上这个都有根据的,印度的经论里边说得清清楚楚,你仔细一点分五乘,再不然三乘,乃至二乘,乃至于最后法华上面只有一佛乘,但是不管怎么判,内容都是这个,再也没有例外,你所对的境,就是这些。人天当然我们轮回当中,人人不希望到地狱去,人人不希望做畜生,希望享受,那么享受是人天,这个是统统包含在下士,你这样做的话,你就可以得到人天。但是人天当中又不圆满,弄了半天,三世怨,再堕落,还是要跳出来;单单跳出来部份的话,声闻缘觉共中士,虽然跳出来,我真正要想做一个世间的好人,还要管管别人,帮助帮助别人,现在你要修学佛法的人,居然自己跳出来了不管别人,这个算什么呢?这世间稍微好点的好人,他总是上面父母、妻儿、子女、亲戚、朋友帮忙别人,你现在修学佛法的人,什么都不管只管你自己然后还要修学,不行不行,推己及人,那么这个叫上士,所以总共包括在这里。
  说到这个地方,我也想起一件事情,那个当年我的老师常常骂我的,我现在真是感激不尽,我不妨把我老师对我的教训在这个地方。我那时候常常自己觉得我是一个修行人,总觉得这个也不愿意做,那个也不愿意做,我来修行的。然后自己总觉得我放掉了一切跑来修行,老师说:“你修行,你要修行,你关在山里面,你为什么跑到我这里来吃我这东西,住我这个房子?我欠你的啊!”我听了,我当时听了半天,觉得这些人怎么好像不慈悲,“ 慈悲、慈悲,你不是要学佛吗?要你慈悲,我就是个凡夫。”当时一直不懂这个话,一直不懂话,这个话一直不懂,现在慢慢地了解,的的确确的,而我们自己觉得我要修行,你要修行修谁呀?修你自己,要修你自己你为什么跑到我这里,还要吃我的东西啊?这个是千真万确事实!然后还觉得好像顺理成章该吃的,好像他做完了以后要养你这个样的,他为什么不会修行他要来帮你忙?我想了半天,没有错啊!单单如果只管我自己的话很正确的,大家只管自己的话为什么我要烧了饭给你吃,为什么我要做了东西给你,那只好大家拿了一个钵去讨饭,讨到了吃饱了就坐,讨不到只好饿,那个还情有可原,本来你只管自己。今天我说过要帮一切人解决问题,问题不解决还要人家来侍候你,侍候的不对,还要指责别人,我想了半天,越想越不对,也许我可以说现在刚刚开始不对,是嘛!刚刚开始是要这样,可是因地当中你已经弄错了,菩萨!后来慢慢的了解这个话了,所以现在我的的确确的,在那个地方看见别人忙我真感激,我绝对不会想那些人不会修行,不是,幸好他那些忙,今天我在这里可以心安理得,我真感激!如果有空我起来一定帮他忙,大家去做好,实际上,做好了是为我自己,现在才渐渐的了解。你有了这个认识以后,责备人的心慢慢减少了,到最后减到最低限度,真正到最后的话完全找不到,那个时候,大概多多少少可以走上去。所以我现在感觉到,有的时候不骂还不行,总是这个样子想,一直想了好久,后来被他骂了几次,当时骂的时候还觉得心里很起反感,老师怎么搞的这个样的?但是妙了,如果说你不能跟法相应的话,你始终想在那边的话,这句话永远没有效果,我那时候幸好的是慢慢己经懂得有的时候反省。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三卷B面

  我那时候幸好的是慢慢已经懂得有的时候反省。不妨想著,听听他的话想想看,一想觉得有道理,千真万确的,现在我们随便说,你们要修行,你愿不愿意损失一点时间帮别人去,不愿意,那么为什么别人要来帮你忙啊?为什么?你有没有想过这一点,有没有想过这一点请问?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修行人世间讲道德的人,你这样自私自利算道德吗?算道德吗?所以我想想不管你怎么想,想到后来是越想越惭愧,所以我告诉你们我以前那个眼睛生在这里,头顶上,为什么?就一方面这个道理慢慢的多多少少多听一点,一方面被骂,骂了以后还有好处,我多多少少还肯自己反省,所以如果说诸位今天觉得听得进我这个话的话,我告诉你们反省非常重要,你肯反省的时候,那情况就不一样了,慢慢的我的眼睛到这里,到最后眼睛到这里,为什么到这里啊?不敢看了,的确不敢看哪,你回头一想的话,觉得一无是处,你简直是拼命忏悔都来不及,看见那些人就惭愧,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随便说到这个时候,我也随便提一个经验,到那时候不管你说为自利也好,为利他也好,你就没有一点点让你发脾气看不顺眼的地方,没有了!你能够真的看不顺眼那个时候,好处谁的?妙了!好处是你的!好处千真万确是你的,前面不是说吗?我们在一个菩萨前你发一点嗔心的话,你就受害,到那个时候你看看,样样看得顺眼,要你发脾气你发不起来,发不起来你的心里什么?柔软嘛!你要去忍耐就很容易忍耐,结果这个好处是你的,妙了!你相信不相信?就这个,如果你不相信,试试看,我就怕你不试,那么这个是顺便一提,下面就说三士。

【“三士之名,摄决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

  他为什么下面要说明这个,我这地方先说一下,因为我们前面讲的那个道的总建立,讲的那个三士,包涵所有的,可是现在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上面他也立三士的名,立三士名的内容,是不是有不一样呢?所以我们这地方要辨别一下。这个话为什么要这样讲?如果我们平常单单看这个书,你也看不见为什么要这样讲,记得不记得我前天跟大家说过,在圆满的教法当中他把我们所要学的内容,一定在事先决择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没遗漏,如果你有遗漏的话你觉得做对了,跑到半路当中万一出了毛病,当初你在决择,换句话说,当初你在学习的时候,你没有学到,到那个时候你出了毛病,你就没办法可想了,对不对,所以现在这地方,处处地方圆融,他现在三士不管是性宗,不管是相宗,不管是那一派,不外乎这个。事先没有一点漏洞通通做好了,到上去做的时候千稳百当,这个才是道总建重要的地方,清楚吗?这个以后我跟你们说,后面像修行六度什么等等不讲你自己看看也可以,可是这个地方如果不讲的话,你那个书本上面绝对看不见,它是个大漏洞,这个我们要了解的。那么它那个上面怎么说?说那个三士就是受那些人,“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律仪为什么叫非律仪非非律仪呢?我告诉你,这个就是普通的我们一般的好事,这第一条。
  关于三士的这个名,他为什么这么提一下呢?那就是有的时候,同样的名有内涵不一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意思说可能有遗漏,如果说有遗漏的话,那么这个就不圆满了,所以凡是圆满无垢的教授,他一定把这个概念一开头的时候,分辨的非常清楚,这个是我们这里应该认识的,将来诸位如果走下去,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强者,真正的是有力量的大丈夫,那么那个时候决定要走这个最正确圆满的路,那个时候关于这个教授的圆满非常重要。这是所以凡是这种圆满的教授,他前面一定有辨,譬如说瑜伽师地论他第一个本地分下面紧跟著摄决择分,要辨别这个里边的差别何在?乃至于很详细的一部分说明,总要把它所说的这个道,一点不遗漏,一点没有剩余,你能够有这样的认识,然后你走上去的话才是千稳百当,如果你有一点遗漏的话,做到一半觉得不对了,重新来,那这个就绝大的浪费。那么现在他呢说这个三士的名在瑜伽师地论上面,摄决择分也有,下面就应这个文“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他这个地方也有三士,这个三士跟上面所说的三士好像名词不一样,实际上它的内涵却是一样的,那么在这个地方关于律仪非律仪我简单的解释一下。律仪通常也就是说这个是戒律;那么为什么称它为律仪,为什么称它为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呢?这个律仪普通就是指戒善,他这个能够发最善的上品的无表业的,换句话说,这种一定是最好的善净之业。那么另外一种叫非律仪或者叫不律仪,那是一定感得上品的恶业,所以上品的善业它一定会超生、生天,最起码的话一定保持人身,如果我们以这功德回向净土的话,那一定会往生,这就是戒,所以你真正得到了这个戒体只要如法去做的话,往生那稳得不得了。同时那不律仪的话一定堕落,什么是不律仪?我们叫恶戒,这个概念我们不大清楚,这个地方简单说一下。通常有三种状态可以说,第一种这个出生的家庭譬如说,出生的家庭像我们这里不大有,印度它这个是家族传下来的,譬如说他那个是婆罗门种、刹帝利种、檀陀罗种,或者杀猪的、宰羊的,他这职业本身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就该这么做。所以换句话说,这一种是专门讲杀生的,杀猪宰羊就这个样,所以他那个概念从小当中就应该这么做,其实我们现在这里还是有这种,譬如说有很多外道,他觉得就要这样做的,我在印度听见过这么一个,他那个宗教的说法,就是说告诉我们去杀人,杀人他不是说强盗这样几个人先一付好面孔,看见一个陌生人来了,他就很亲善的来帮忙你,你相信他了,然后他带你到每个地方去,然后几个人围上来把你弄死,把你的东西通通拿去,而且因为他是一个宗教,所以那个政府简直没办法他,到现在这种还有,这个宗教就有这么力量,这种就是恶律仪的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我们现在,因为受了世间的这个不正确的说法,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这个东西,很多动物天生来就该我们吃的,那么你就要去,拿了这种概念,以及我们往往就是一种错误的概念,颠倒的概念,拿著概念觉得要那么做,那么我们举一个比喻吧!就是这宋朝有一个很有名的一户人,梁山坡,宋江那伙人,他可不是说我在这做强盗,他打出来那个招牌叫什么?替天行道,那他的确是,然后呢在社会上这个侠义觉得还很那个的,他专门什么?专门就是做这个,你说他一无可取吗?他好像还很讲道理,说他讲道理吗?那都像你这样的话,那个国家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是这种人,受了这种概念,他就这样去做,那么在这种情况这个叫恶律仪。那么还有一种,好的也、好坏的也好,这个地方,单单指好的就是说,他并不是有特别的这种戒善,而是说他本身譬如说我们世间的人觉得这个事情该做这个好的,那世间大部份人道德操守,道德标准觉得该这样去做的,那么通常呢我们说戒善跟性善,就是属于性善他也认真的这样去做,或者就算是那个戒善的话,这个戒不是跟出世很强有力的,这种就是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譬如我们世间上来说,仁义礼智信,乃至于说我们受五戒,这个五戒有两类,假定说你为了出世而受这个五戒的话,这个五戒就属于净戒律仪所摄最起码的根底,我们不了解这个特质,就这样随随便便做的话,实际上也没有得到这个真正的内涵,这种情况都是做好的,但是呢实质上不够,那么这种就是在这个里头。所以这个说明了什么?说第一类那就是得到人天果报,这样,第二类的话决定是出世的,所以声闻相应的。第三类呢,走大乘菩萨的,所以三士这个的名虽然不同,内容是一样。

【“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有各式各样的建立,那么下面说

【“如道炬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此是第二,复须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

  现在解释一下,除了这个摄决择分就是瑜伽师地论,其他地方还有,乃至于就是这个道炬论当中也引,引这个世亲菩萨在俱舍论当中也说三士相,不过不管在那里,总之我们现在这里所说三士已经包含了佛所说的一切,实际上呢佛所说的一切,也包括了十法界,所有的没有一点遗漏了。那么这个下面呢,特别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就是我们一开头要深切认识的,这个是我们下脚的第一步。下士有两类,下士的特质是什么?就是求增上生,增上生就是我们在世间的生活慢慢的改善,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慢慢的改善,分两部份,有个呢现世,求现世改善,有个呢求后世,现在这个地方真正引导我们的是第二,第二求后世的,最后有一句话注意哦!就是求后世,还要趣入增上生无谬的方便,你求后世,这个也不要弄错,弄错的结果是什么?后世得到的,再后世就不行了,三世怨,这个非常重要,你把握住这一点的话,说无谬的没有错误的增上生,于是你一直在增上,一直在增上,他永远不会掉下去的,增上到最后是什么?报身报土,这个佛法真正殊胜的地方,他并不是叫你放掉现在一切,不要,后面会详细说明,我们的的确确需要这东西的。可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需要东西,那就害了,你觉得有点甜头,那个尝到了以后马上叫你送命的,所以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他把每一个地方是非就辨得非常清楚,我们所以颠倒所以错误的话,因为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换句话说具慧这个条件不具足,在我们看起来往往把错的事情看成对的,那就受害了。关于什么是不错误的增上生?等到下士道的时候它会很正确的告诉我们,现在呢这个就是第一点,我们正式要了解,这整个佛法要学的道,要修的这个道整个的内容,也是这些,那么我们了解了,那为什么这个道,要照现在这个本论这样子的话,一个一个下中士这样引导呢?在这里说明它。

【“第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

  那么第二说明,为什么照著这个次第引导的原因,那也分成共两个。

【“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第一个说明,这个三士道引导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三士道引导?就这样。第二其次再说明,为什么要这样的次第来引导?第一个说明三士道引导些什么的内容,第二为什么要这样的引导法,这样一来的话整个的这个内涵,我们就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今初,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上面虽然说的是三士,但是真正说起来,这个上士道次第当中同样的也把下面的下士跟中士,两道所应的内容完全包容,一点不缺少,一点不少,就像造房子一样,说我现在造的是一百层楼,虽然造的是一百层楼,你下面那个基础,下面一层两层完全有,绝不会少,所以这一个下面,这个下士以及中士是什么,是大乘道的一部份,所以说故彼二种是大乘道的或支或分,支跟分是一样的,就是一部分。

【“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

  下面就引这个论,这个论上面告诉我们,头上面的这个东西就是无害,就是不杀,这个不用不杀了就无害的话比较广义的,平常我们单单指杀,实际上严格说起来,就是不要损害人家,不要伤害人家,最严重的伤害就是杀,你犯了这个东西那你就没办法忏悔了,如果仔细来说的话,就是不要说杀不可以,然后伤不可以,乃至还不能让人家感到小小的伤害。所以平常的时候为什么这个戒律里边它真正的戒律,它处处地方是顾虑到不要损害别人的身口意,身口的话就是我们身体上的受伤。意的话使他感觉得不舒服,不要恼他人,那么我们说为什么在很多地方佛呵斥别人呢?我们要了解,他这个对人家的伤害不伤害是指什么?究竟意义来说,佛之所以呵斥别人,真正还是帮助别人,所以他完全基于悲心,他晓得这样做对你有好处的,就像一个父母,这个小孩子是无知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让他去,等于伤害就是呵斥他这个不可以的,佛陀不会说呵斥些莫明不相干的人,他绝不呵斥,他所呵斥的就是他弟子及其余跟他的,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佛戒的特质,那么到后来呢,譬如僧团当中凡是碰见事情的话也是这样,那个上座他真正呵斥有个条件,他的内心一定要居于什么?居于善心,善心就是悲心,怜悯心以及无记心,为了维护它,维护这个僧团,那个时候才呵斥,不是我们恶心。这个无害是比较广泛,实际上这个无害的基础才能够慢慢的一步一步上去,与谛实,乃至我们晓得的与取梵行,那就是不杀不妄不盗不淫,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所以最后一句话舍一切所执,实际上呢它真正的就是说这一点也可以说从酒戒,他酒戒是为什么?就是引发我们颠倒的,舍一切所执,就是这样子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了解马鸣阿阇黎这个所以不用五戒,用五个的话,那是含意很深广,整个的佛法的真正的要守戒的基本精神都在这里头的,二百五十条也好,三百多条也好,把握住这个细则的话,那个二百五十条可以说通通在里头了,那么可是这个东西,这个单单这个什么?善趣行。因为你把握这个内容,根本是有了,可是细的,从这个基础上面,这个则是增上生的。

【“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

  然后更进一步,虽然你得到了善趣,但是善趣还不究竟,善趣还在生死轮回当中,所以进一步,更进一步去观察的话,恶趣固然可怕,善趣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发现还是苦的,那不行,一定要断除这个,所以为了断除整个生死轮回,那么要修这个相应的道谛,无误的道谛,然后呢要断除那两种罪是性罪、遮罪,性、遮二罪当然有不同的开合,换句话说,这样一来的话包览无遗,此是寂静行,那么这个就是可以了脱生死的,超脱生死的,这个就是共中士。

【“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

  更进一步,下面更进一步,就是把下面一步就是大乘道,虽然是大乘道,可是上面这东西一样要修,所以说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就是把上面那个共下共中的一起做了。更进一步达诸法一切法空,然后呢生悲众生流,而且悲悯一切有情,在这种状态当中,有无边的种种的菩萨的六度万行,解决一切众生的痛苦,那个才是殊胜的出离之行。所以大乘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什么呢?他同样的出离,一个出离就自己出离了,一个出离是要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出离,那么所以说

【“是故此中非导令趣,唯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那么从这个上面我们晓得他马鸣阿阇黎说得很清楚,前面一个那个是善趣行,第二个是寂静行、出离行,那么修大乘道的时候呢?他还是要学上面这两样东西做为上士道的支分一部份,然后呢进一步所达到的目的就是殊胜的出离心,要帮助法界一切有情解决生死轮回痛苦。所以说他并不是单单讲下士道,并不是单单让你达到下士得到人天,讲中士也不单单是叫你自己进一步解脱生死,而是要把下面这两个共同基础做为上士道的基础。引导这个一步一步的上去,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他真正用三士道引导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引导呢?目的何在呢?还是引导我们能够达到最殊胜的出离行,圆满一切问题,圆满的解决一切问题,圆满的得到一切功德,这个是他所要的。


【“是故若发如前所说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观心论云:‘谁不将无坚,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上士具悲故,将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为他安乐本。具正法炬时,断八无暇暇,应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

  下面是解释,我一起念一起简单的说一下。

【“谓应念云,我身无实,如蕉如沫,众病巢穴,老等众苦所出生处,应以上士所有现行度诸昼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所以说我们真正要修学佛法的,要取得心要,这个善法欲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下面中观心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这一个,那么这个括弧里的论文,下面的解释就是这样。我们应该这样的想,说我们现在身体无实,这是虚的、是空的,那么快非常快速又无常的像芭蕉一样,芭蕉是什么?就是普通的芭蕉树,看起来一棵树,如果你拨开来的话,发现像那个一层一层拨到后来里面没有空空如也,外面看起来好像有的,里面却是没有,那么我们身体我们以为这是我,也是一样,原来这是什么?色受想行识,拿掉这个东西,你找不到了,又像一个泡沫一样,泡沫看起来有的,一碰就破掉了,不但是说泡沫说它里面是空而且非常快速,随便一下就破掉了,它本身既没有实在,又这么快的消失,却在没有消失之前,又什么个状态?众病巢穴,所有的病苦的根本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四卷A面

  所有的病苦的根本就从这个上面来的,老等总苦,不病就是老,没有一个人跑得了,所以各式各样的苦都从这个上头来的。拿我们现在来说,又要喂他吃,又要喂他,像我这么少喂一点点就不行,就算好端端吃过了以后,还要忙这个,还要忙那个,实在是一无是处。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应该怎么办呢?应以上士所有的现行,度诸昼夜,那这是我们真正要求的,要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我们若昼若夜,真正要做的事情,这个才是,不要让它空空的浪费,得不到这个好的结果。所以在这个文,等到你了解了暇满以后,再在这地方念这个文的话,演学这个文的话,这个文就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一点都没错,这人生是毫无意义,然后呢得到,是,真正说起来,内容是一点都没有,但是却在整个的生死轮回当中,它最宝贵的,为什么最宝贵?因为尽管它无意义,说它有一个特质,唯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够趁那个无意义的人生,善巧的利用,跳出这个生死轮回,还可以帮助一切人,除了这个还没有,在任何情况之下没有的,所以你想到这一点的话,你绝对不愿意去浪费,眼前一切时处,都是干什么?都要努力去修行,不要让它空空的浪费。

【“若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云何令修共中下耶。”】

  有人会问,既然你的目的是引导这个上士,那么,你直接了当的就说你引导上士,因为你的主要的目的在这地方,你为什么要修共中、共下?或者你干脆可以说,我这个就是大乘法,不是更干脆吗?下面说,

【“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行,此中道理后当宣说。”】

  这两个真正的,的的确确是要学上士道引导,但是这两个是什么?引导上士的基础,除了这个基础必要以外,还有其他的特别的原因,这个下面会主要的告诉我们。所以这一段特别的告诉我们,尽管分三士道,但是它为什么?什么东西是要引导你的?就是你的目的何在?就告诉我们目的─究竟圆满一乘佛法。在我们己经接触佛法,了解佛法的人,大家了解,最究竟的时候,做到最后是这个,目的就是这个。所以它一开头的时候,就把这个指出来了以后有个什么好处呢?我的目标摆正了,目标摆正了以后,你就不会为那个旁边的枝枝叉叉影响,不会走歪路子,不会走曲路。进一步,你自然会想要想达到这个究竟圆满的路,以什么方式最正确的、最圆满的,那个时候你摸上去,才不会走冤枉路。比如说告诉你这个,你想:对呀!这个是道理,但是呢既然你目的是究竟圆满,一看不究竟,说这个不好,然后呢你比这个,自然而然你不会说先跑的去闯闯看、试试看,等到了你试了,撞得头青眼肿,转回来的时候,也不知道多少劫转过去了,这种情况,都可以免除掉。
  那么,下面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三士道引导的原因,第一个是“正明因相”,二是“所为义”。第一个先说明这个原因,那么第二个说明它这样去做有什么好处?产生什么功效?

【“今初转趣大乘能入之门者,谓即发心于胜菩提。”】

  真正的进入大乘的门是什么?就是发殊胜的大菩提心。这个我们要正确的认识,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真正学大乘佛法的根本,换句话说,在什么地方?就是发大菩提心,你什么时候开始发了这个心,然后你修这个行,都是圆满佛果的真正的资粮;否则,如果这个心没有发的话,不管你做多少好事情的话,那还在门外转。所以那一天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不要说你没发,你发了忘掉了以后去修,尚且是错的,这个第一个概念,这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先要认识,后面所有讲的那些道理,就是把这个现在那个基本的列出来的宗旨,让我们产生确定不移的认识,以及告诉我们如何步步的修持的方便。

【“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论云:‘若发大心刹那顷,系生死狱诸苦恼,应说是诸善逝子。’谓即获得佛子之名,或菩萨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数。”】

  只要我们身心当中,什么时候生起这个大菩提心,那个时候我们就算是菩萨,这个菩萨才真的佛子,所以佛经上面通常说佛子的话,通常指的是发大菩提心的佛子,或者叫菩萨名,那个时候我们真正入大乘之数。上面就运那个论来证成,入行论上面告诉我们,说我们那怕才发这个大心,刚发起一刹那,那个时候的的确确我们还是个凡夫,所以仍旧系在生死轮回当中,还是有种种苦恼,这个就是佛子了,不过这个发大菩提心,我们不要误解,说我现在发心了,还没有,我现在说发心了,只是我们刚开始的种子,所以我现在发心了,虽然说真实的还不相应,但是这一个心的的确确是第一个种的因,你有了这个因,然后你努力去做的话,达到每一种程度,那可以。所以这个地方说的这个发大菩提心,我们称它为世俗菩提心,这个世俗菩提心的内涵,本论讲到共上士的时候,一开头的时候告诉我们,我们必定要认识这一个,那个时候才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否则的话,没有正确认识,我们误解,总以为发了一点心,觉得我是一个发大菩提心,然后我就是菩萨,我就可以修这些大法,对不起!没有用;所以这个阿底峡尊者传上面就有这么几个公案,说有的人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己经能够把生起次第修起来了,对不起!不相应!乃至于你还要堕落,因为什么?你的“根本”根本没有吗?所以由于我们现在很多学密的这个同修们,密教最好的,然后呢他也要修 “四加行”什么弄了半天,不要说“四加行”,你修个四百个加行,如果你菩提心没有的话,那个还在空转。所以我前面一路上面,常常提出来,你必定要了解,它要你这个内涵是什么?不是你念这个仪轨,照这个仪轨念一遍,这个不够的,所以我们务必要了解。我们继续下去。

【“若退此心,亦从大乘还退出故。”】

  什么时候你退的话,你就退下来了。

【“是故诸欲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

  所以我们真正想学大乘的人,要怎么办?要用很多方法努力修学这个方法,发起这个大菩提心,这句话是一大有道理在这里,假定说这发菩提心,就像我们现在的这种错误的见解,觉得我现在发大菩提心,要救一切人,一个念这么一动就算发的话,这句话变作多余的,这句话变作多余的,但实际上呢,因为真正要想发那个大菩提心,不是像我们现在想像嘴巴上面说一下,真正的内涵要了解很多的善巧方便,那个善巧方便,你还要善巧的听闻、演习,单单了解了,还不够,还要努力的照著下去做,做了以后,那个心理的行相跟它相应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发,譬如说,我们来受戒,那受戒仪式很容易,你跑的去剃光了头,跑的去换件衣服,那好简单,要不了一、二个钟头,但是,你真正要得到戒体的话,那不简单。所以你现在的这个发菩提心也是一样,真正发菩提心的时候,那个时候内心当中,跟我们业种子相应的一种非常强有力的一种誓愿,这个发起来的话,那是不得了、不得了的,一旦这个发起来的话,那的的确确,那经论上面就会说明,它这功德之殊胜,你简直无法想像,那就是佛子。

【“然发此心须先修习发心胜利。令于胜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广,及须归依七支愿行,是能开示菩萨道次最胜教典,集学处论及入行论中所说。”】

  这个要想发那个菩提心,它必须还要先修一样东西,修什么?修发心的殊胜利益。它为什么要修这个东西呢?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现在常常谈菩提心,说菩萨行,然后说佛因地当中,做那些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也赞叹、佩服、景仰,但是轮到我们怎么办?这个好难!这个了不起,叫我可是做不来,就算你想做了,直正碰到你要去做一点点的话,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为什么?因为这个菩萨行,说这个大菩提心是难极、难极了,是非常难行的一种行为,如果说他没有特别的好处的,谁愿意去做这种难,非常艰难的事情?所以很清楚很明白,没有一个人例外的,辛苦了半天一点好处都没有,你去做它干什么?所以像我们平常这个儒家常常说: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要“无所为而为”,那个才好,这个标准是未尝不高,可是这句话本身是有大漏洞,请问一个普通的人,谁愿意说无所为而为?忙了个半天,什么好处都没有,所以印光大师特别说,乡下一个老农、老圃,种田人,你告诉他,你只要去种,你不要去问收获,结果你种了半天,不问收获,谁愿意去做这个事情?我想在座的人,大概不一定愿意吧?至少要我的话,我绝不愿意做这个事情,辛苦了半天,一点好处都没有,干什么?真正的佛法绝不这样的,所以我们了解,真正的佛法恰恰相反,它告诉你,这件事情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你做下去有非常殊胜的好处,这个好处是不得了的好,就这样。所以刚开头试的时候,是!你不想,这么难,后来你想这个事情有这么大的好处,你越想越好,越想越好,到后来发现你所有真正的好处都还在这个里边,那个时候,叫你不做你也办不到。所以它真正佛法的善巧,它每一个地方,它有最正确的方法,次第引导你的,所以我说现在我们所以没有办法修的,不是我们什么地方差,就是我们执著太深,不肯放弃自己的成见,不肯去学那个正知见,这个是我们的一个致命伤,如果你正确的了解,你现在这样辛辛苦苦,你忙了半天,最后的好处你的,而且这最好的好处,还非从这个地方来的话,我想我们人人愿意走这个路子。譬如说现在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现在大家都要往学校里面挤,那个现在的学校多了,以前那个学校少,那个考试之难,尽管现在学校多了,大家还是拼命往里面挤,算起来这学校并没有好处,你如果不进学校的话,你自己去赚钱,那怕你卖个枝仔冰,还可以弄几个钱,你跑到学校里面去,你还得付很多钱吧?但是为什么愿意呢?大家了解,你现在卖枝仔冰也好,作小工也好,将来赚的钱不多,你将来好好的去念了几年书的话,将来你就可以大富大贵,这个大富大贵还不一定保证吧?有很多人念出书来,还可能一生潦倒,这是有这个可能,它的的确确比眼前的、一般的作法要好很多,大家己经拚命认真去做,现在佛法有保证,而且确定比将来是一定好,而且这好的倍数的话,完全不是我们世间的那种好处所能够比的,现在世间来说,我也不要念书,就是学一个木匠,一天有一千块钱,大概一仟块钱吧?我也弄不清楚,现在还很吃香,像我们这个地方要做一个门,找了半天还找不到,生意还很好,一个月你认真做的话,可以赚个二万多块钱,但是大家还是不愿意,还是要拚命去念书,念了书还不一定,一定说真正的给你做个大官,给你做一个大富翁,还不一定!说不定出来一个小公务员,跑的去一个月只赚一万多块钱,还认真的那样去做,可是修学佛法,如果是你正确的了解了以后,你发现眼前,尽管是得不到好处,还要叫你认真去做,可是将来你一定可以得到,得到的收入,那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比不上的,如果我们得到,了解了这个东西,那个时候人人就拚命往里边钻,这个所以说,首先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它一定告诉你,说你这样修有些什么殊胜的利益,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你有了这个认识,单单这个认识还不是讲个道理,还要说,不单单讲这个简单的内容,还要用种种的正确的理由来证成它,还要用种种实际上的榜样来证明它,就这样,这个理由是千真万确,然后,这种榜样摆在这里的话,也是事实摆在那里,到那时候你才觉得确定不移,到那时候你才会肯走这个路,到了那个时候,你对这个殊胜的利益才能够确定不移,确定不移说就这样,然后呢,至心、勇悍、增广;它还不是叫你马上去修,妙了!要把这个正确的认识,要增广这个勇悍,什么叫勇悍?就是精进的力量,勇气百倍,做这件事情,在任何情况之下,你决定不会打退堂鼓,说这个悍的话,所以我们平常,这个战场上叫悍将,悍将的特质是什么?它就是绝对只有一样事情,要克服任何困难、任何敌人,不怕任何敌人的挫折,勇气百倍的要克服任何困难,把这一个心增广,不单单是有,还要增广,到那个时候,然后你出去的话,一股劲的向外面冲的话,那决定可以克敌致胜,把你所希望的愿望达到。那么除了发这个心以外,还要呢,它要做的时候,要归依及七支愿行,这个七支愿行就是十大愿王,所以真正说起来,我们正式修学佛法的人第一件事情,干什么?是归依跟十大愿王一点都没错,一开头的时候就这个,然后你步步上去的最后,也是把这个是导归极乐,所以这地方呢,很清楚明白告诉我们,一生取办,但是以我们现在一生行不行?不行!我们现在是修信心位,所以这个从凡夫开始到信心位,十信满信,那个时候却是不那么快的,要时间比较长一点。在这里大家又要怕了,这个长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很可怕吗?是的!很可怕,不过可怕的下面,那就不一样了,有一种可怕,这么怕,你叫他退堂鼓了,好啦,好啦,我就不要忙这个事情了,那马马虎虎。现在它不是,正确的告诉你,正因为它可怕,你要找它可怕的因在那里,你如果找到了可怕的因,从因地当中把可怕的因拿掉的话,你没有可怕的因,你就不必怕了。所以把这个可怕策励我们不要造可怕的因,赶快造什么?快乐的因,那个时候你把快乐的因种下去了,那时候快乐都来不及!所以真正的修这个大乘的直路,说起来不但是结果最好,而眼前也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是千真万确的一个事实。拿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的心识,这个心识怎么说呢?譬如说我们今天跑的去参加一个国际什么比赛,平常我们在这里花拳绣腿,随便玩玩,没关系;跑的去,真正的像样的一个对手的话,那跟他要大家参加那个竞争的话,那要相当努力,如果国际间的话,你就拚命去干,可是干完了以后,你打胜的话,那个快乐、这个得意的状态的话,那是无法可以比拟的,是不是我们也有这个心情啊?我们有,千真万确的。现在我们讲那个比喻当中,我们还不一把握得住说一定能够打胜,可是修学佛法这件事情,这你能够一定打胜,为什么?知已知彼,百战百胜。所以那个正确的教法,这样的正确的告诉你,你自己很清楚了解,你自己里边有些什么?你也了解你对手是什么个状态,你了解了这个正确的内容,你发现你只要这样去做,一定能够克敌致胜,百分之百有把握,所以打的时候,前面你心理有把握,打的时候勇气百倍,打完了以后你快乐无比,这样的,靠什么?靠的就告诉你,这个世间是苦,这个力量推动你。所以它并不是不说苦,的的确确一定说苦的,可是说苦了以后,下面告诉我们走的路子却完全不一样,这个才是最正确的。我们现在为什么常常说相似法、相似法,就是这样,它还是用佛经上面这句话,这个很苦,下面的解释歪曲掉了,你看起来是佛经上的,可是最后的结果,不晓得弄到那里去,这个是我们在这地方随便一说。继续下去。

【“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诸现前及毕竟胜利,”】

  那么真正的发了大菩提心,修大菩提心的胜利,还是这个两样。它前面不是说,那个增上生就是下士吗?注意喔!共下士,你最上的上士,你还是有这个东西,而且下士的增上生只是一点点,这个无上乘的上士的这个增上,才是彻底究竟圆满的,所以它包含在里头的。它告诉我们,那么这个里边它又说明了。

【“初中复二,谓不堕恶趣及生善趣。”】

  那个,关于增上生那一方面它也分二部份,一个是不堕落,不堕落恶道,第二呢生得善道。现在我们要求得利益,无非是这个内容,现在我们把下面的内容,告诉我们一下。不堕落恶道,整个的包括的三恶道,你只要照著去修的话,三恶道没有你的份,满意了吧?那时候满意了。说实在的,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尽管己经比起以前很苦,但是我们觉得蛮快活了,实际上还不止此,那么还要更好,它就告诉我们

【“若发此心能净宿造众多恶趣之因,能断当来相续积集。”】

  好,这个纲要提出来,你不是要求这个利益吗?这个利益是增上生跟那个决定胜吗?那么增上生当中呢,第一个不堕恶趣,这个是基本,然后呢生到善趣,它说,你一旦发了这个心以后,有什么好处?以前往昔所造的恶因能够清净,还有呢将来相续上面继续造的断除,我们所以堕落的原因是为什么?因为往昔所造的恶业,还没有结果之前,还在那里等著它,等著你,以及现在继续不断的造,然后呢去,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要忏悔。现在如果你一旦发了这个大菩提心以后,以前那些恶因很快就净除掉了,而且这个力量是大得不得了,既然这个能够净除掉了,当然你就不会堕落,那么生善趣呢?

【“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摄故,增长广大,诸新作者,亦由此心为等起故,无穷尽际。”】

  至于说善趣,当然也有善趣的业因,那么以前己经做的,它等待在那地方要来结果的,你一旦发了这个心以后,妙了!它会增长广大,比如本来你这地方积的钱,积一万块钱,一旦你发了这个心,这一万块钱变成一万万,那这么个好法。还有呢新造的、眼前造的,因为由于这个心所摄持为等起,也同样的增广无穷。在这个地方我们说,为什么发了这个心以后这样的增广,变得这么大呢?我们凡是造一个业,它一定牵涉到三方面,说形成这个业的这个质量牵涉到三方面,第一个是我,能造的造者,就是我的,以什么心?以什么行,还有一个呢?我造的那一个业所集的对方,作任何事情一定这样的,说我送三百块钱给你,我是送的人,送三百块钱给你,然后呢我打你一顿;前者是善业,后者是恶业,造这个业究竟圆满的三样东西的每一个内容,把它加起来的总和,而这个里边,外面两样东西都是有限的,钱三百块就是三百块,你就是你,如果你是个人那么打了你,产生这个罪过,你是个狗,那么差一点,如果你一个菩萨,那更不得了,但是不管是你是外面,这个你虽然是在变化,可是必定它受这个客观环境的影响,就这么多,而真正重要的,“我”这个东西,却是有无限的出入在里头。平常你一种软心,他来了,看见一个乞丐,那送他三百块钱,这是一种,这个三百钱,是一个固定的数字,然后呢,这个乞丐是个固定的,你这种心起,或者你看见个乞丐,这个人好可怜,怎么这样可怜,我要去帮忙他,那个果报,那个种的因,就增大了很多。假定你发了大菩提心的话,因为那心本身跟法界,缘法界相应的,任何做一点事情,就产生无尽的功效。就拿我们现在来说也是这样,譬如说我们现在做生意,同样的,我在那个做生意,做一个小生意,造了个半天,制造一个东西以后,那么,就在这里的话卖出去,就卖在这里,假定说我现在那个商店,是这个的推销全世界的话,你任意做一个小东西,那个东西就会推销到全世界,得益的人是全世界,你赚的钱,也是全世界,就是这样。所以它净罪也是这样,集资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的罪业是哪来的?罪业是你伤害别人而来的,现在你要帮助别人,那也是一样,以前你伤害别人的时候,往往你是伤害一个,我跟那个人吵架,然后呢他受了伤害,所以你将来真正的要消的罪障,就是跟他消除掉就可以了,现在我发菩提心是什么?我要帮助一切人,结果呢这个人固然你帮助了,凡所有的一切人你都帮助了,所以净除罪障的力量,也是其大无比,积聚资粮的力量,也是其大无比,这个详细的情况,讲到后面业,讲到后面菩提心的时候,你们会很清楚、很明白,到那时候,再细讲它。那么,这个是眼前增上生的。

【“毕竟利义者,谓诸解脱及一切种智,亦依此心易于成办。”】

  究竟利益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个一切种智,无上的好处,还是依这个心很容易就能够成就。

【“若于现时毕竟胜利,先无真实欲得乐故,虽作是言,此诸胜利从发心生,故应励力发起此心,亦唯空言。”】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四卷B面

  下面这几句话,看一下。假定说,关于上面这两个,不管是眼前的增上生也好,以及究竟的决定胜,这个殊胜的利益,假定说先前并没有真实想仰望、期望的这种意乐,如果没有的话,怎么状态呢?虽然我们现在听见了,说这样的胜利都从发心开始的;这个要努力去发。尽管你嘴巴上面这么讲,但是这个也只是嘴巴上面讲讲而己,亦唯空言,下面两句话,看一看。

【“观自相续,极明易了。”】

  你只要回过头来在我们身心上面观察一下的话,清楚极了。不过这里点醒我们一个什么事情呢?点醒我们一个,就是以前我们不了解,不了解呢增上慢心消除掉了;说原来我不懂,还有呢,下面种下正式开始不再错误的因,现在
种下了。所以不要为了这一个话,自己沮丧,打退堂鼓;恰恰相反的,听见了这个话以后,了解了这点,那才正式开始从这地方知道如何下脚,那么这是一种。

【“若于增上生及决定胜,二种胜利发欲得者,故须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乐。”】

  所以现在了解了这个,觉得那我要,对于不管这两种哪一种利益,晓得了这个殊胜的利益,当然我们期望要获得它。要想获得它,你就得一步一步的如理如法的修持;那个时候修持的话,必定还要先修什么?前面这个下士、中士,所以叫共中下士这个意乐。意乐,也就是我们的志趣,我们的意念当中所好乐的。换句话说,这个好乐的力量,策动我们这样去做。这个好乐包括的范围很广,你有这个正确的认识,愿望这个道,求这个,然后找寻这个方法,一心努力去做,这种心情都在这个意乐里边。

【“如是若于二种胜利,发欲得已,趣修具有胜利之心者,则须发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

  那么对于上面这个胜利,你要想得到的话,发这个心的根本什么?大慈大悲。这个大慈大悲就是发这个大菩提心的根本,发这个大菩提心的根本这个是次第。现在下面我们看看,下面这个话就解释为什么:

【“此复若思,自于生死安乐匮乏,众苦逼恼,流转道理,身毛全无,若动若转,则于其他有情流转生死之时,乐乏苦逼,定无不忍。”】

  上面已经说了,修大菩提须先修大慈大悲作为它的根本,而要想修这个大慈大悲,一定先要努力修这个共下士、共中士的这个意乐,作为它的基础。那么为什么呢?下面就告诉我们。要晓得下士是什么,中士是什么,这里说一下。其实昨天已经讲过了,下士就是要求眼前增上生的,要求快乐的,而真正的殊胜的下士,不贪现在而要求后世。他为什么不贪现在?他这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你一贪现在的话,你只为现在这个恶业所蒙蔽,后面的真正的好处你就看不见了,结果使得你得到大损失,乃至于眼前的增上生你都得不到,所以这是错误的。所以你真正要想得到这个增上,所以增上呢比眼前一步一步好,那对不起你一定不能贪眼前的。那么更进一步的话,因为你要求以后的增上生,一步一步上去,发现你如果在人天当中转的话,正到每一个时候,一定跌下去,这个不究竟;所以才那个时候会策发我们,既然你要求真正的快乐的话,这个是绝不究竟,你就想办法要跳出这个生死轮回了,还是为了你得到快乐,还是为了你去掉痛苦,所以它这个概念非常清楚。那么,所以这个是要跳出生死轮回,那这个共中士的;那他为什么把这两样东西,作为修上士道大慈大悲的基础呢?下面就说明。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不但自己,还要帮助一切人,把他们从苦海的这个深渊当中救度出来,对不对?这大家了解的。假定说你自己并不了解这个苦海当中的苦恼的话,你说去把他们从苦海当中救出来,这个话从何讲起?请问这个话从何讲起?不是颠倒吗?你叫他们不要执著,他们说:“我不要执著,送给你,让你享受?”那我们现在就是犯了这个毛病。你至少晓得这个东西一无可取,然后呢你要在这个里边,实在是痛苦得不得了,你深深的了解这个痛苦,自己舍弃掉了;然后呢不忍自己一个人,去要帮忙别人,那时候才谈得上说我把你把从生死轮回当中救出来,这不是很清楚吗?所以说你没有共下共中的基础的话,根本谈不到上士;清楚不清楚?你必定自己对这个生死轮回感受到、认识到绝端的痛苦;那个时候才不忍心那些人掉在这个里边,这个才是大慈大悲。现在我们讲大慈大悲,实际上呢,我们对这个生死轮回的真相是一点都不了解,贪著难舍,不要说这个共中士,共下士真正的内涵都没有;谈大乘,怎么谈?所以下面告诉我们,你必定要自己先要对这生死轮回当中的特质了解。生死轮回那特质是什么?只有苦,没有快乐;所以说:安乐是匮乏,众苦逼迫。然后不但如此,永远流转;你一想到就无法忍受;假定你自己没有这个,那不行。他说身毛全无,若动若转的话,这是一个实际的状态。凡是修厌离心的人,一想到生死轮回,他眼泪直流就怕得,就痛苦的不得了。现在我们对世间的行相讲起来的话,讲起来这个苦,实际上心里面贪著难舍,一点苦都感受不到。所以他说身毛若无,若动若转的话,那你说就救度别人,这话从何讲起?大家想想看,对与不对?现在我们了解了,原来说这个大悲是这样的;所以大悲的话是什么呢?就是看见一切众生流落在生死痛苦当中,你无法忍受,就像那母亲一样。就像一个有钱的大家,家里样样圆满,却是一个独生子,又聪明,长得又漂亮、又听话,结果这个独生子生了一场病,眼看著要死了,那个时候,那个母亲的心情是什么?这个大慈悲心的心情就是这个,要拔掉他苦,然后好的时候呢,那母亲的心情,一切的快乐要给他,这个就是大慈悲的心,所以你现在说要去救一切众生,也一定什么?所以大慈,说那些人在世间是一点快乐都没有,那么你要给他真正的快乐。为什么能够说没有快乐?因为你了解得很清楚,世间所有这个东西是虚诳不实,而且迅速无常,最后的结果堕落,而且大部份的时间堕落,绝少部份的时间快乐。乃至于这么说,眼前赚到了十块八块钱,本钱三千万五千万这样的下下去,我们都做这个事情,这个不行。你又觉得,再不然的话觉得苦,他的痛苦不堪!所以说你一定要先修了共下中士,确实了解了生死痛苦;然后看见那些人居然愚痴的不了解,你看见了他们就无法忍受,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发大慈大悲。有了大慈大悲,进一步要圆满你的大慈悲的心,那时你发现还非要正确的方法不可。所以要有了大悲,还要有大智;有了大智还要去大行;那个就是菩提心,心,就是成功的菩提果。这个很清楚,到现在这里,这个行相慢慢的清楚了。至于说每一个部份怎么个发生死的心,怎么样发慈悲心,他这个确实的内涵,后面每一部份有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的。

【“入行论云:‘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

  那个论上面说,在你利益有情之前,在要想利益有情之前,对于你的自利的这个道理,连它做梦都没梦到,请问你怎么去利别人?这个话怎么讲呢?你利益众生的这个,这件事情怎么个讲法呀?就是晓得生死轮回的痛苦,所以你要帮忙他利益。现在生死的轮回的痛苦的事情你自己不晓得,那就是做梦都没梦到;你讲去利益,你利些什么?所以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要弘法弘法;法是什么?现在这个地方进一步告诉我们了。不过在这地方我们要注意喔!我们不要因为听见了这个话,就随意去批评别人,这千万不可以。这个法是主要的照自己的。我要发菩提心,那是我的事情,我认识了救别人。你怎么晓得他别人不是、你怎么晓得他不是菩萨?菩萨示现不但在末法,畜生道当中他都有,这第一个。就是他不是菩萨,你不是要学菩萨吗?是啊,我要菩萨的话你要救他呀!他对了,你羡慕、赞叹,跟著他学;他不对,你同情怜悯要帮忙他,你怎么是去笑他呢?所以不管是怎么说,你真正了解了这个菩提心的内涵,他有这个好处;真正的更进一步,到这个时候你才晓得你心里的这个业相是什么?就在这个上面,你同样的一个起心动念,走对了以后一直在增上。否则的话你还自己觉得很有道理,觉得这样,结果我走错了,这个就是正知见的差别在此。那么关于上面这个道理,

【“故于下士之时,思惟自于诸恶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时,思惟善趣,无寂静乐,唯苦道理。”】

  你必须要走下士,以及中士。这一个,说是下士,为什么下士?为什么要求后世好啊?就是说,眼前这个忙一点不究竟的,你后世万一做错了要堕落的,所以不要做恶事,这个是下士当中要学的,所以我们要赶快造善业这样。中士呢,虽然你造了善事以后还要轮回的,所以要跳出轮回,等到你要这个心情有了,

【“次于亲属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习,即是发生慈悲之因,”】

  这地方交代出来了。好,你自己有了认识了,然后自己觉得,对呀!我是个修行的人,还要推己及人,那个时候才比度推己及人,还要帮忙他们。想想所有的人都是你母亲;母亲对我这样的,现在我自己不管了,行吗?所以发大慈之心。反过来呢,给他的快乐叫大慈;看见他痛苦要给他去掉是大悲;你必须这样那个慈悲心就发得起来。那么有了慈悲心,菩提心又从此生了,所以说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

  你要想真实生起菩提心,还必须修这两样东西,不是很清楚吗?所以叫共中共下。现在我们说要修的大乘,这个是小乘行为不要了;等于说你把根拔掉了,基础不要了,然后要造摩天大厦,那不是颠倒吗?这错就错在这里。说

【“非是引导令趣余途。”】

  这个共中下,并不是叫你停在中下,这个我们要了解。那么说到这里,我们这里有一件事情要提一下:是的,我们了解了这个,我们绝对不会轻意去质疑这个小乘的,乃至于世间,像了凡四训,不过我们了解,这两个是不究竟的,这个我们要辨别得很清楚。说到这里,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给我看一本书,那个是一个学南传的人写的。现在目前我们有太多这种概念,往往由于自己不清楚,产生了种种误解,这个是一个很可惜的、很大的遗憾。如果我们能够把本论这样完整次第学下去了以后,自然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共下士、共中士,以及下士中士的期限,你就很清楚了。那到这个地方为止,这个是什么,到那个地方为止,是什么;再上去是什么。一切,每一个的内容,每一个的行相,你了解了以后,那么对于他们这个争论,你也很清楚了。所以他争论,争论的差别在那里。这本书里边有谈起一个:说平常学大乘人,种种总是说他自了汉,他觉得他并不是,就是这样。实际上这个自了,它有一个很严密的定义的;我们不了解这个定义之前,反正拿到两个名字就乱套、就乱盖,毛病就出在这个上头。你真正了解了这个定义以后的话,那个非常清楚,一点都不错,所以这个地方顺便一提。反正我们一步步的学下去,把这个正确的内容了解了,自然你就不会牵在里头,要不然不管他怎么讲,你一牵在里头,引起这个争论的话,那总归是错的。

【“如是又于彼二时中,思惟归依及业果等,多门励力,集福净罪,如其所应,即菩提心之前行,”

  好,那么既然我们了解了,共中、共下这两个次第当中应该修的什么?修的是归依、业果;他前面说思惟,这就是说我们在那个阶段真正修持的方法,归依、业果,还有呢,了解了这个道理,赶快努力,集福净罪。要晓得这些东西都是什么?都是修菩提心的前面的前行。

【“修治相续之方便,七支行愿及归依等。”】

  这些都是,都是干什么?修这个东西,都是修改、净治我们身心最殊胜的方便,所以修的方法就是归依跟七支行愿。所以我们的的确确下脚的第一步,学的什么呢?就这个,归依、十大愿王,换句话说,你们了解了这一点的话,到那个时候就很清楚很明白说,如果说我现在要想走这一条路,那么也是归依跟十大愿王,参禅也是,念佛也是,很清楚。归依是“南无”两个字,你把南无佛变成“南无阿弥陀佛”不就对了?就这样。实际上十方一切诸佛,真正广义的来说起来,十方一切诸佛的内涵,无非都是同样一个方便圆满,就是福德圆满、智慧圆满。福德圆满叫做无量寿,智慧圆满叫无量光。你懂得了这个的话,那无往不利。现在所有的那些问题争论都解决,参禅的目的干什么?也这个;学教的目的干什么?也这个净土的目的,也这个!哪有一个例外的?原则了解了;然后呢修你相应的特殊的法门,那倒的的确确是有各人有各依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续继下去。

【“故应了知此等即是发心方便。”】

  这个就很清楚了。

【“此中下中法类,即是发无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当善为晓喻,弟子于此应获定解。”】

  那么现在这个里边是关于下士中士这个两类的法则,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部分。关于这个道理,真正的老师一定要非常善巧的说明白;老师说明白了,学的人呢对这个东西不但要学懂,注意呀!“应获定解”四个字,现在真正对大家重要的莫过于此。现在不要去忙著去,我要去参禅;我要去念佛;我要去什么……我觉得你把这个东西真正认识了以后,你走哪一条路,走上去,一定走得上。当然,譬如说今天,比较年纪大的,岁月无多,确定了,那有空的时间来学一学,作为助行,否则的话他一心念佛,这是正确的,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你了解了这个,这个就是最佳助行,你有了这个帮助的话,真正往生如虎添翼。所以印光大师的文钞上面说的很清楚,你发菩提心,那是如虎添翼,那还得了?然后尤其是如其加力,像那个挖一个石头,挖了半天挖不开;拿个炸药“碰”一爆,整个的就炸开了,就这样。所以说刚才年纪大,因为的的确确也许你还没有可能学好之前,无常来了,你只能作为助行;实际上你如果做对的话,这个助行的力量,比正行不晓得要强多少、有力多少,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一个基本概念。然后呢我们了解了以后,

【“每次修时当念此义,修菩提心发生支分,极应爱重,”】

  所以正式我们修的时候要念这个了F。现在我们修的时候念不念?念。但是我们现在念的时候是什么?念到这里为止,念到这个嘴吧;他现在念,念到心里,这个两个最大的差别。你念到心里的话,现在就创造的就是这个相应的业;你随便一个念头起来的是产生无边的功德;随便一个念头起来的话,能够净除无边的罪障;这是为什么乃至于五逆十恶这么严重的罪,大乘就可以忏悔干净。为什么?就是这个量大,这我们要了解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的话,你的的确确没办法分辨得出这个大小二乘的差别,这个概念在小乘的教典当中没有的,所以在这里顺便一说。如果说关于这个概念,我又不小心的说进去,如果有的人学小乘的争,我们不必跟他争论,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我们自已晓得,我们走些什么;同时真正走起来,将来的的确确的,所以前面基础的东西,我们全部要学,一点都不能遗漏。你那个时候才会对比得出来。所以对这个菩提心的支分,极应爱重,要绝端的爱重;绝对不会现在我们说我是个大乘的,那个可不要,乃至于觉得违背了,那个都是似是而非的说法,破坏佛教就在这个上头。你没有前面那个厌离心,绝没有菩提心,这个我们要了解。很清楚嘛,这个世间那么快乐,你要讲的菩提心救他出来,你不是颠倒了吗?你救我出来了,明明有好处,那不让我去享受,你不是跟我开玩笑吗?还说来救我。所以这个事情很清楚很明白,用不著深一层来讲;连它世间最浅显、最简单的道理,我们一讲都通了,说修学佛法的人居然在这个地方搞不通,那是一个笑话。

【“若不尔者,则此诸道与上士道别别无关。”】

  假定你不了解这个的话,你觉得下面这个跟上士道好像不相干?各别各别的。这个时候有什么毛病?毛病大了,非常严重。

【“乃至未至实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发生障碍,”】

  因为你有了错误的认识,觉得这个跟上士道不相应,所以你不要去学,既然不要去学的话,请问,这个东西的基础没有,你怎么能够把这个菩提心发得起来?所以由于这个误解,使得你不能真实的发那菩提心;所以他这里说,使得你变成一个障碍,你没办法发菩提心,这个道理很清楚。所以这句话乃至未至实上士道,因为你还没走到,如果你真的走到了,当然没有这个误解,如果你没有走到,有了这个误解的话,对于这个发菩提心,就变成最大的障碍,你说:好了不要去修的,你放掉了,结果最好的、正确的指导放掉了,请问你用什么东西修上去?

【“或于此间失大利义,故于此事应殷重修。”】

  对这件事情是失去了绝大的利益,所以要殷重的修。现在的修就是发决定解,注意哦!发决定解,不是马上做到它。你有了决定解了,你心里面绝不动摇,否则的话我们说:想想这个地方,跑到那里又看那里好,跑到这里,看那里好,所以我们跑来跑去,飘来飘去,一无是处,就这样的一飘,多生多劫的就这样飘过去了,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是这个不是说完全空,还是种点善根;东种点善根,西种点善根,什么时候种多了以后,突然之间,有一次碰见一个巧,发一个芽,那个时候就证一个罗汉果;然后证完了以后慢慢的再走上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走那条直路的机会就比较少,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如是修习中下之道及善修习,如上士时所说道已,于相续中,随力令生真菩提心。”】

  那么这个是第一个。是说照著上面这个,先是下士,然后呢中士,好好的善巧的修习,然后再续继的下去,说上士道,照著这个修习,使得我们身心上面真实的产生这个大菩提心;现在我们是了解这个名字,听见这个名字,进一步呢,了解这个内容的意义;然后照著去修,修了以后心里面真实的心生起来了。生起来了以后怎么办呢?

【“次为此心极坚固故,应以不共归依为先而受愿轨,由愿仪轨正受持已,于诸学处应励力学。”】

  进一步,等到你发了这个心以后,那么,要为了坚固,坚固是什么状态?就是你刚发心的时候已经有了,但是发完了以后,等一下碰到别的缘又会散掉;就像比如我们现在说:这个好啊,你看看认真去学;等到你下了课,或者回过头忙了别的事情,一忙忙了忘记掉了,这个不坚固;如果说这个碰见的事情,又给它确确障碍的话,乃至于你退心了。所以那个时候,净信发起来是非常难,还要使他坚固;这个坚固,说绝不动摇。那么为了使他坚固,那个时候应该学不共归依。一开头的时候就归依,可是到后来那个归依,就只有大乘的特别的归依法;这个,下面这不一样的。还要呢受愿轨,这个时候就是说,我现在要发菩提心。由愿仪轨正受持已,受了这个愿轨以后,那时候是什么?正式的学。学什么?学菩萨行,于诸学处,就是真正菩萨应该学的就是菩萨戒,努力去学;受了这个,发了这个心,然后呢进一步不共归依;然后呢受这个愿轨;受了愿轨以后学菩萨戒。

【“次应多修欲学之心,谓欲学习六度四摄菩萨行等。”】

  那个时候就再加强这个心,发这个心是坚固了,坚固了以后进一步晓得,你要满这个菩提愿的话,这个愿心已经有了,要满这个菩提愿的话,还要修菩提行。修菩提行就是六度万行,所以要学这个,晓得要学六度四摄菩萨行等。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五卷A面

  所以,要学这个,晓得欲学六度四摄菩萨行等。

【“若由至心起欲学已,定受行心清净律仪。”】

  这个次第很清楚,所以每个地方有个次、次、次,那个时候你经过了这个学习,一心一意觉得现在要学这个了,这个地方学,不是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听这个道理,讲那个道理,那个时候学的话,碰见那个境界人家来要你,
没错,我马上东西送给他,心里有一点舍不得,不不不,我要送给他,这样;然后呢人家来骂你,我修忍辱,碰见境界上面的话,我就持戒,就是这种情况,这个地方不配你胃口的,对,这个戒上面告诉我们,我要忍受,然后呢,你这个时候叫真正学的时候,他这个学不是文字上头的,所以至心欲学已,那个时候干什么呢?定受行心清净律仪,受菩萨戒,这个时候才真的受菩萨戒,修菩萨戒开始这个叫什么?行,行心,修了菩萨戒以后,

【“次应舍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余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令有染,”】

  那个时候受了这个东西,宁舍生命,绝不可以犯根本戒,一点都不能,其他的中下缠,也要努力不要去沾上,

【“设若有犯,亦应由于如所宣说,出犯门中,善为净治。”】

  但是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发了这个心,因为这个烦恼还在,还难免有的时候不小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失念,或者是烦恼盛,又要去犯,那么那个时候怎么办?马上依著仪轨,忏悔净治。在这个地方愿心跟行心,在大乘这个位次当中,很清楚,在你前面,从基础所循下品,哦不是,从下士到中士,到发这个愿心,那个时候叫下品资粮位,然后呢,你有了这个下品资粮位了以后,自己觉得,一心一意要行这个六度万行,开始受菩萨戒的时就中品资粮位,下品资粮位的行者,如果你回向往生的话,到极乐世界就上品,最起码的,下品资粮位的行者,拿这个心回向往生净土的上品,这样。你们可以翻开来看,往生净土的上品的条件什么?发菩提心对不对?就是这个,发了菩提心其他说没有了,上品下生,如果你发了菩提心还要做一点什么就中品,这样,就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所以的的确确说,如果认识了这一点,照著去做的话,倒的的确确上品不难。我想想现在算算看几年,八九年好像好几年了我记不住,那个时候,我在美国,又是一个老师,他也告诉我这个道理,告诉完了以后还告欣我一个表,修的仪轨,那个时候我问他,学那个东西,像我们想像当中,这个总觉得这个很难,他就告欣我,他的老师亲口告诉他的,学这个东西,从开头第一步开始,两年就学完成了,他那是再来人,如果我们去学的话,他就告诉我,大概稍为加个几倍也可以,现在我了解,你真的去做的话,十年之内一定成功,地藏菩萨的占察善恶业报经上面告诉我们,你再严重的罪,你努力,千日之功,决定可以忏干净,对不对?那很简单,忏完了以后达到的地位,那就是很高的地位了,那个时候你要学定的话,轻而易举,千真万确的,所以这不仅是说那里,这个我们经教里面说得清清楚楚,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没有得到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没有得到正知见,还没有学先已经打退堂鼓了,这个难得不得了,好,你不要去学了,不要去学了,你没有学这个内容,你怎么知道怎么做呢?当然,这前面只有一条路─没有路,换句话说,这一条路就是。这是我们现在真正可惜的地方,那么现在说,这个地方你能够这样做了。

【“次应总学六到彼岸,”】

  那个时候就总学六度了,特别学这个,所以平常我们天台判的教的,所谓随分的行,然后呢怎么,怎么这个,天台的判教的方式我不熟悉,这我们晓得,凡是这种位次都是什么?所以天台的教当中,或者我们现在的叫信位菩萨,信位菩萨就在这个里边。

【“特为令心于善所缘,堪能随欲而安住故。应善学习止体静虑,”】

  那么在这个六度当中,特别因为我们要想真正的安住在这个善所缘,这个心真正要真修善法,那一定要在定慧当中修才有力,所以最主要的,前面这个六度是资粮,真正要学的,所谓学止。

【“道炬论说,为发通故,修奢摩他者,仅是一例,觉○于余处亦说为发毗钵舍那,故为生观亦应修止。”】

  固然你要修种种的善法,要学止,还有呢佛法的特质发了菩提心、圆满菩提心,还非要真正的通达空性,通达空性就是这个地方所谓的观,所以进一步以这个来学观,下面这个解释是,为什么要这样解释呢?因为本论的依据是菩提道炬论,那么菩提道炬论讲到这个次第一步一步上来,他最后说,为了发通所以要毗钵舍那,实际上他主要的目的,不是发通,主要的目的是在这个上面,所以这个地方说明一下。紧跟著,

【“次为断执二我缚故,以见决定无我空义。”】

  那么到前面为止所说的,所发的世俗菩提心,集聚资粮,那么这个世俗菩提心,所以能够圆满,成菩提果须要一个什么?须要大智,要证得实相,证得实相,换句话说空性,所以等到你发了大菩提的愿心,受了菩萨戒,集聚了资粮,再下面进一步,那个时候就要证胜义菩提心,胜义空,证得胜义菩提心的最一刹那,最前一刹那,就是见道--初地菩萨,那么前面应该学什么呢?就是学这个,这个时候正要断我执、法执,真的要想断这个,一定还有正确的方便善巧,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要以见决定无我空义,所以先了解这个两种执,我这个东西本身是没有的,在理智上面先正确的了解,了解了以后,

【“次应将护无谬修法,成办慧体毗钵舍那。”】

  那么了解了以后,照你所了解的去修,所以说前面是,每一个部分都是,闻、思,把思所了解的慧,照著去修,那个时候才能够得到修相应慧,那么现在你修的内容是什么?是毗钵舍那,是空性,达到这个,验证真实通达无我的空性,那个时候就是初地菩萨了,那时候胜义菩提心的开始。

【“如道炬释说,除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

  那么,重新我们又分过,回过头来,我们平常说,前面叫戒定慧,大乘叫六度万行,实际上,这个开合不同,总说起来还不外乎那个戒定慧三学,那么所以说,从律仪以下这个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等,这个属于戒学。

【“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为心学。”】

  或者是定学。

【“毗钵舍那,是为慧学。”】

  总之就是戒定慧三学。

【“复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广大道次。”】

  那么我们另外一个分类,说从那个奢摩他以下,这个叫方便分,集聚的是福德资粮,这依什么呢?依世俗谛的道,这是指广大道。

【“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

  那么然后呢,我们发起这个殊胜慧什么?,有闻思修慧,这个是般若分,这个智慧资粮,这个智慧资粮依什么?依这个胜义谛,甚深道,平常我们说,这个是广大行,这个是深见行,这个是智慧行,这个是福德行,那么因地当中是这样,果地当中呢?二足尊,两样东西足了,福足慧足,那就是佛。

【“应于此等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发大定解。”】

  关于上面这个次第,这个次第当中,我们要了解,数量是包括他的质跟量,质、量次第,要清楚明白,你单单修智慧,单单修一分,不可能成就,关于这个完整的道理,要发大定解,平常我们说定解、定解,他现在又加一个大定解,这个的确是要学这个大菩提心,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他这个地方说大定解还有个道理,就是说现在我们走的时候,不是马上就走,只是说,对于你将来走的整个的这一条路的大纲,确定的认识,而且绝不动摇,然后呢因为你认识了,进一步找到你下手的地方,你下手的时候却是跟你相应的,一门深入,那个时候才真的谈得到一门深入,有深可入,道理很清楚,平常我们说一门深入、一门深入跑到门口停在这里,说叫一门深入,其实呢没有,里边一点东西都没有,深到那里去?不过我们不要轻视,平常就一般来说的话,他还是,因为我们信得过,到了见了阿弥陀佛他当然把所有的东西告诉我们,这个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那里呢?就是前面说过的,你将来去了以后一定还要学他,所以不要现在因地当中排拒了一切,排拒了一切你到了时候,那个种子还在那里拿不掉的,这个是他真正重要的概念,这是以前说过,以后有机会还会提他。

【“由如是理,欲过诸佛功德大海,佛子鹅王是由双展,广大方便,圆满无缺,世俗谛翅,善达二种,无我真实胜义谛翅,乃能超过。”】

  所以有这样,我们晓得,要想达到诸佛功德大海的彼岸,这个是谁做的?那是佛子,这个将来是怎么办呢?修学佛子,将来圆满成就,鹅王就是佛,你要走到这条路,该怎么办呢?因地当中要双展两个大翅膀,一个翅膀是广大方便圆满无缺的世俗谛,圆满,世俗谛圆满就增上生圆满,就是你的报身报土圆满,然后呢所以保证你圆满的原因,还要什么啊?还要这无我的真实义,空性,所以能够圆满报身报土要靠空性,而反过来,空性本身是法身,那个法身所以圆满,也要靠这个世俗谛,这两个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乃能够超过这个佛法的功德大海。不是

【“非是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鸟所能飞越。”】

  只取当中一分,像一个翅膀不可能的。

【“如入中论云:‘真俗白广翅圆满,鹅王列众生鹅前,承善风力而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岸。’”】

  那么这个鹅王引导一切众生向前,展什么?展两个翅膀,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真谛是白,俗谛是广,白就是清净,彻底圆满,广就是广大无遗,这个圆满了,然后呢承善风力,要善巧的行持,然后呢这个超过诸佛的德岸,这个是最第一,这引论上面。

【“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

  你要前面这个共道,真正的“净相续已”四个字,这个对于我们修学密教的人,就应该有个认识了,反过来同样的,密教的道理到那时候,等到你能够达到这个程度,那个程度请问是什么?如果你真的前面这个做到,你往生的话上品上生,上品上生的条件是什么?发胜义菩提心,就是这样!所以真正修学密法,拿我们现在说,我灌了个顶,修密了,实在是对他不了解,那个时候你有了这个条件了,然后你要学密了,所以说平常一般八地的菩萨,通常说经常都是学密,然后呢特殊的,初地就开始学,那个时候可以学密了,快速的应该那个时候开始学起,所以我说善财童子一生取办,大概就是这个榜样,这个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说要把这个前面的共道,到那个时候成共道,上士也是共道,为什么?这个前面那个上士本来是大乘的,不共道,可是不共道显教也要走,密教也要走,可是显教单单走这个,再上面就不走了,所以那部分对密教来说也叫做共道,你一直到了这个时候,那个时候你要趣入密咒,为什么?

【“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

  因为你进入密教的话,很快速的圆满两个资粮,福德资粮、方便资粮,所以为什么显教要走两大阿僧祗劫,密教能够一生取办的,真正的概念在这里。如果你们有了这个正确的圆满的认识,那就对这个东西不怀疑了,否则的话你一定会怀疑的,我们普普通通马马虎虎的人,居然就这么随便念几个咒就一生取办了,那不要说显教里面误解,密教里也没这个讲法的,这我们要清楚。

【“设若过此非所能堪,或由种性功能羸劣,不乐趣者,则应唯将此道次第,渐次增广。”】

  说,假定说过此以后,过此什么?就是当前面这个共道,在超过不是我们能力,觉得不想,或者种性或者功能,种性就是个人的习性,有很多人就是不欢喜这个,那也没办法,以及他种种其他的条件比较不如,不愿意走这个,那个时候没关系,你就慢慢的显教,一步一步来,次第一步一步走吧这个这样,那么这个是说大乘的共道,进一步,上去学密还要什么呢?

【“若入密咒者,则依知识法胜出前者,依咒所说应当随行,以总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说故。”】

  如果我们正式要密咒的话,对这个密教里面依知识这个法,比前面要来得超胜,要来得殊胜,因为这个密教里边,特别郑重的宣说这一点,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前面我们所说的这一个,一般都是很重要,但是密教里边特别重要,关于这个道理我想把本论讲完了以后,我会详细的说一下,非常详细的给大家说一下,眼前的再单独的说一说。
  平常我们,现在有几种情况,有一种呢修学佛法根本不晓得要善知识的,那个实在是颠倒,错误到绝顶,那么然后呢我们学了以后,这个善知识这么重要,慢慢的样样都是靠善知识的,这个又有毛病,所以他上面告诉我们有如孝子心,这是没有错,他下面有一句话记得不记得啊?要有这样的德相的人前面,那个时候你这个鼻子的肉才可以给他,记得这句话吗?所以做弟子的人必须要什么?正住以外还要具慧,具慧以外还要希求,希求以外还要恭敬,这个里边具慧很重要,你自己要辨别得出来,他是否真善知识,要辨别这个还不简单,就这样。你能够辨别了,到那个时候,然后你把那个鼻子肉交给他,绝对没问题,昨天晚上讲的,你真正的跟那个善知识,他为什么他两个跟著善知识的,一个人自修,结果跟善知识的,远超过自修的,为什么?现在我们可以体会到,今天再说一遍,这个原因就这么简单,因为平常我既然修,说明什么?我是个凡夫,不是很简单,很清楚?修行佛法必须要的第一个条件正知见,你凡夫的正知见,就算体会到了一点,烦恼来了,就遮盖住了,就算你这个正知见有也不完全,你能够依靠著善知识,以他的眼睛作眼睛,那不是你的修行吗?的的确确是最佳的引导吗?不是很清楚吗?所以现在我们很多修行人,关起门来自修,不晓得自己在无明窟里面大作恶梦,不知道,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过这个条件记住,这个善知识本身你要辨别得清楚,如果不是个善知识,你这个鼻子跟著他那完了,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所以真正学密教,这个条件要求得非常高,你想这初地的菩萨他还有不知道的吗?但是反过来初地的菩萨居然还要依靠,可想而知,道理在什么地方?反过来说也很简单,初地的菩萨要修成佛地还要两大阿僧祗劫,如果你这个圆满的话,你就不要再修了,所以初地的菩萨还要依靠善知识,我们现在凡夫居然不要依靠了,请问你怎么修?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呢?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平常我们起心动念,的的确确都在什么?烦恼当中,在我见当中,所以你觉得对,你已经错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了,大家想想看对不对?在这个行相,你愈到后来对本论了解得愈多,你会很清楚很明白,本论之所以好他不是说一定本论好,你们看不管是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不管那一个大经大论,里边说得很清楚,可惜的是,哪一本论拿出来,一百卷,现在我们这里只有二十卷,总共只有二十几卷,而且有人说,这个文字这么难懂,那是你们没有认真看过,如果你们认真去看过的话,我想你们回过头来看这个论还最容易懂的,你不妨去看看瑜伽师地论,你们几个人能够看懂,不要说瑜伽师地论,俱舍论你看懂了,我佩服你,这现观庄严论,识量论,那你根本根本连他做梦都不要梦,这样,这千真万确的,我们怎么可以了解这个真正的法相?所以你真正的了解了,这些概念就很清楚很清楚了。所以他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真正密乘为什么这么重视?因为他果位,因为让你一生马上成就,所以你真正要想成就得愈快、愈近、愈好的话,那个善知识绝不可少,所以这个善财童子示现的那个榜样,清清楚楚,然后那个龙女跟那个舍利弗大迦叶尊者之间那个对比摆在那里,清清楚楚,你可以自己去选,这个完全是我们自己,你好乐那一个这个没关系,你走那一个都对,里边的是非辨清楚了,然后去选,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说,密教怎么办?说密教真正要上去的时候,那个时候又要重新找善知识,前面那个固然有了,所以善财童子十信满信上去的时候,来个文殊菩萨,告诉他你下面要去找善知识了,这个里边有很多特殊的义意,我现在这里随便说一下。
  我们现在总觉得善知识难找,真正的不是善知识难找,具相弟子难找,你只要具相,我们只要自己具相的话,用不著去找,文殊师利菩萨会跑来找我们的,等到你做到善财童子那样的话,那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也跑得来告诉你,某人啦,你现在要怎么做了,华严经说得清清楚楚,你还嫌不相信吗?所以在这个地方,为什么我鼓励大家,一开始不要、千万不要责备别人,你这个业障不净除的话,根本谈不到,你能够把这个业障净除掉了,资粮集积够了话,善知识到那个地方会找你的,对不对?在经论上说的很清楚很明白这样。而眼前我们那些眼前的人他是个凡夫,却是我们的善知识,为什么?就在这个凡夫跟前你练习,经过你练习,把你的布施、持戒、忍辱通通做好了,恭敬心也提起来了,那些人帮助你提起这个来,帮助你成佛,不是善知识吗?这很清楚,现在像我们做生意人一样,你嫌他们穷,没有这些穷人你生意还做不成呢!你开了个店他不买你东西,你生意就做不成,这不是很明白吗?我们现在真正修学佛法的人都对这种概念都颠倒,实在是可惜,所以真正重要的,你有了正知见,自然很愿意办到,所以平常我们说,诵菩萨戒,说这个,说人家的过失很难,谤四众好像很容易犯,你真正了解了以后,持这个戒实在很容易,不要说四众的过你不会,就是一个普通的四不像的人,你看见了也怜悯他,也同情他,你要恭敬他,一个菩萨你当然要恭敬他,这个很清楚,因为你了解得很清楚,你恭敬他,这结果是使你好处,他这么苦难让你成佛,你还不感激他吗?我们现在继续下去,好。

【“次以根源清净续部,所出灌顶成熟身心。”】

  找到了善知识以后,那个时候他就来跟你灌顶了,灌顶的时候什么?根源清净续部四个字,这个根源清净要两个,第一个灌你顶的这个人,灌的这个法,真实圆满的传承都是这样,所以本论一开始先说,造者的殊胜,然后呢法的殊胜,他这个有什么好处?这个带给你的真东西,眼前我们坐在这个地方,把那个手一拨,那个灯都亮了,天黑没有了,然后手一拨,那个电扇开了,把你的热拿走了,这个地方一拨,这个东西来了,这么简单,是那么简单,但是要几个条件?你要把里边的东西,一一完全做好,还要到外面那根高压电线把他接一下,这个就是外面引进来的这个,你不要以为这么接一接很容易,你也跑得去让一个破铜烂铁一接的话,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个很清楚很明白。要接进来这个东西,本身的根源是如实相应的,如实相应的就是根源清净,所以我们灌顶的这个人本身,绝对要是高明,所以真正要到了密教你才了解,密教的真正上师是佛现的凡夫相,这是所以为什么你侍候这个密教的老师,能够产生最大的积资净罪的道理,昨天晚上我们讲过了,今天再说一遍,主要你平常供养的话,拿我们凡夫心的话就看对方,因为我们没办法生起这个一切智智相应心量,如果说你生起了一切智智相应心量,你随便拿一个最没有用的东西,所谓一块钱供养,,产生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然后你供养,供养一个佛,跟供养一只狗,功德是无量无边,因为你的一切智智相应心,我们做得到?做不到,凡夫,因为凡夫所以我们要净除罪障,要积聚资粮,那个时候完全看被供养的对象,你绝不可能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哪有这种力量?那我们只有眼前的,那个时候对方的成就愈高,你得到的功德愈多,而现在我们现在看见的佛,是什么?化身佛,而密教的真正善知识,他生的个凡夫相,他是报身佛,当然功德他大,这个我也可以举个简单的比喻,就好像我们做个佣人一样,我们要侍候他,那个化身,什么状态呢?我譬如说,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个总统,那个总统他家里面也有个佣人,这个这个佣人也是侍候,这个什么?家里边的,在你那个家里侍候他,还有一个呢是官方的,那个总统府的总统,同样的是一个人,总统府的那个侍候者,叫做侍卫长,请问这个家里面这个佣人权力大,还是那个侍卫长的权力大?那个侍卫长权力跟部长一样大,那个部长看见了他,还要向他低三分头,如果说你家里的佣人的话,外面看见了,你就是佣人,这很明白,对不对?了解不了解?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五卷B面

  对!了解不了解?我所以处处地方用这种很现实的道理告诉你们,所以碰见这样的地方,你要了解,我不是说这个地方鼓励你们去学密,不,不要,这个密教现在杂乱得一蹋糊涂,大家不懂得道理你一去的话多半会出毛病,我在这地方特别说明的我们了解道理的话我们很稳,说现在安安全全走我的路子,持戒 ‘念佛,这个最好,但是对他们千千万万不要随欲毁谤,他如果愿意走的我非常赞叹,如果你自己有力量去走的非常好,可是对这个外面不了解的时候千万不要妄加批评,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怎么晓得他到底本地什么风光?反过来说他所以去冒牌,为什么要冒牌?他好嘛!一个冒牌的人绝对不愿意我冒一个小偷,为什么?这个小偷不值钱嘛!我又不愿意冒一个强盗,我就冒一个,今天冒一个大官,表示这个大官值钱嘛!所以他为什么愿意说冒这种我是一个大上师,表示大上师好对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有真的、有冒牌的,你弄不清楚你随随便便去排斥的话,对你生的是害处,想想看这个道理对不对?所以真正的,不要说佛法,科学里面也在说,真正的科学只能说我眼前只了解我眼前所了解的,其他的我不看见,不看见的东西我不能否定他,这个是最正确的,所以世间的真正的圣人都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修学佛法最正确的方法,这里顺便一提。
  那么说前面灌顶,那个灌顶成熟我们的身心,能够把这个一灌的话,你把真正的成佛果位上的身口意三业种子放到你身心上面,你只要做得相应,你马上可以显出效果来,像刚才说那个那根电线往里面一接,你只要你里边那些东西一好的话,马上就灯亮了,说实在的,真正要叫你把那个电造起来的话,那我们没有一个人有这个能力的,不要说这个核子发电厂要几十亿这不可能的,叫你买部发电机的话,普通的我们都没有这个力量,千真万确的事实对不对?所以这个为什么密教里头都靠这个十方一切诸佛的这个传承的力量,说到这里,顺便一件小事情一提,我们现在说得不到佛菩萨的这样的灌顶吗?加持吗?怎么得不到,在我们真正下脚第一步就得到,这是什么?出家,戒的真的殊胜就在这里,这个大家不懂,戒是什么?十方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而且这个戒只有佛制千真万确,现在我们往往人太聪明了,说这个佛制这个戒是这样,现在时代不同你不要守,话有没有道理?它有道理的,佛制这个戒的确是因事、因地而制,但是他背后有一个特质是什么?十方一切诸佛的内涵在,是像那个接电线一样,接进来是你这房间里边一百支光只亮一百支,你这个房间里面有一台马达他只能亮在马达,但是这个电本身确有这么大的功效,如果你能够了解这个尊重这个戒法,一心恭敬的话,你就能够完全得到他圆满的这个加持,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一定要这么说,我是愚痴凡夫,现在因为我的业力使然这些我作不到“一心恭敬”,万一真的作不到“一心惭愧”,你有这样的心情的话,你很容易将来力量增大的时候,当你力量增大几分它那个加持就进来几分,你很快就得到这个成果了,千万不要我们自作聪明,这个样的,那对我们自己最大的损失,这个属于他的灌顶的真实意义,所以得到戒体我们灌的时候是这样的,受戒了,要这样殷重心去,尤其是南山道宣律祖他真了不起,所以这个北传的一直非常强调,说现在这一支北传的一支珍贵无比,他为什么啊?他就把这个特质告诉我们,这个等到将来以后说戒的时候我们要了解,说南传好不好?好,绝对好,我们绝不忽视它,非常精彩,但是北传的特质我们千万不要,注意这个概念很重要很重要。

【“尔时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仪,应○舍命如理护持。”】

  那个时候它密教也有它灌顶的叫三昧耶,那个三昧耶叫誓句,我们不要误解,这个誓句,平常说,我说、我发誓这个样,所以凡是密教里边你得到了这个东西以后有很多护持,因为凡是护持它是受那个三昧耶的约束它来护持你,真正重要的它为什么护持你?因为你遵守这个约束,就像我们跟人家订了一个合同一样,你要求人家履行这个合同,你必须自己守要,然后你犯了规,破了犯了,你说你怎么不照规矩来,这个话说不通的,这个密教的三昧耶戒很难持的,这个我们要知道,但是你认真持到了以后,所有的誓句相应的护持都来了,这是不可思议的,真正重要的还不是得到这种利益,真正的誓句是什么?保证我能够如十方一切诸佛所加持我的这个种子,增长不违背,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得到眼前这种。关于这个概念,以后有机会再去讲他,那么这个律仪就是下面的基础,菩萨律仪,声闻律仪这些以及从沙弥律仪开始,宁舍命,命可以舍掉,这个要护持,命舍掉最多一生,这个一破,坏了,而且你如果护持这个东西的话,命舍掉了以后,你正好上升求之不得,现在这个世界,的确很苦,你要求极乐世界这命一舍马上去,那是求之不得,所以现在大家所以不了解,不能护戒的原因就在这里,它说的很清楚,增上生,如果你的迥向增上生,希望到极乐世界的话,马上去,就这样。

【“特若受其根本罪染,虽可重受,然相续已坏,功德难生,故应励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者。又应励防诸支罪染,设受染者,亦应悔除,防止令净,以三昧耶及诸律仪,是道本故。”】

  下面这一句话解释一下。说特别在这个护持的时候根本罪,根本罪虽然犯了以后大乘可以重受的,但是对不起,虽然重受那个相续已经坏了,相续就是前面的加持己经坏掉了,这个功德生不起来,你全部重来那个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就像那个机器一样,弄坏了你再接电线也没有用,要重来,所以我们努力,根本罪犯千万不要,还有其他的也要防,如果万一有犯了,那怎么办?马上去忏除,所以这羯磨是非常重要,而使得这个清净不染,万一染了马上悔除防护,为什么?这是根本,作任何事情这样,根本不坏慢慢的增长,根本一坏就完了。所以现在我们太多人总觉得这个戒,马马虎虎,错了,这是根本,戒如果没有了的话,其他都谈不到,固然我们念佛的人来讲,持戒念佛,其实参禅等等没有一个例外的。可是我们表面看起来说这个参禅的人好像怎么不管,他那里没有,定共戒,道共戒,一定的,真正参禅的人全部的精神贯注在那里或者参一个什么念佛的是谁,他心里面没有一点点其他东西他哪有犯戒,犯戒的根本在这里,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现在本质看不见,总是行相上面去摸,那不知道错到那里去,乃至于大小乘的开缘等等,实际上都一定把握住这个根本而转的,这个我们要了解的。那么这个是,再下面后面一句话,那说一下清楚了。

【“次于续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随其一种善导修学。此坚固已,若是下部无相瑜伽,或是上部满次瑜伽,随于其一应善修学。”】

  那么下面说进入密咒他第一步什么呢?进入密咒第一步就是善知识,有了善知识以后,他跟你灌顶,灌了顶以后的护持这个护持三昧耶戒,誓句身,所以我们凡夫修的身,就是我们的业报身,真正的这个密教修的身不是我们的这个,不是我们的业报身,它叫做誓句身,誓就是发誓的誓,句就是句子的句,为什么叫做誓句呢?三昧耶就叫誓句,换句话说我发誓一定要做到这个东西,平常我们说修学佛法的,得戒体,然后这个戒体是五分法身的根本对不对?戒定慧然后在这个体根本上面一步一步上去,修学密教的时候,在这个业报身上面我立誓受这个得到这个体,这个体叫做什么?誓句身,那时已经不再是我们凡夫身,在这个根本上面才能够增长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一点,所以它绝对不能犯的,那么眼前我们幸好还没有受这个密戒,一受马上堕落,为什么堕落?那很简单,接个高压电线接进来,不接没关系,接进来你弄错的话马上触电房子烧掉,人弄死,都很清楚很明白嘛!所以现在我们平常要嘛不了解毁谤,要嘛轻易的说我是密,都是差得十万八千里,这个原因就在这里,结结缘,都非常好,你要正确的得到果的话,这个次第要很清楚,那么现在这个有了以后,次,下一步,瑜伽部就是密教部,密教分四部,下三部跟无上部,下三部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这个下三部叫有相瑜伽,先重在事相上,最后进入无相,事相是什么?就是俗谛,无相就是真谛,换句话说,他俗谛就是说圆满的报、增上生,可是那个增上生所以究竟圆满的话,因为跟空性相应,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真正的圆满报土是不能离开法性土的,圆满的报身是不能离开那个法性身,这个我们要了解,但是修的时候次第是的的确确就像我们织布一样,经线跟纬线最后成就的时候你说经线跟纬线那个先?当然不能说先把经线穿在身上然后纬线穿上去,那不是笑话吗?不,经线跟纬线同时存在的,但是织的时候的确先把经线摆在那里然后纬线一根一根织上去,这个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这种观念都应该清楚。那么无上部呢,无上部他不是叫有相跟瑜伽,前面的那个叫生起次第,后面这个叫圆满次第,关于这个以前已经简单的说过了,不管是哪一种,你好好的修学,修学坚固了,那么进一步,下三部进入无相,然后无上部的进入圆满,那个时候圆满的时候成就了,说密教的即身成佛指这个,在这个里边你可以选一个下三部的或著无上部的。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七十二页,第一段已经讲完了,就上面讲那个次第,怎么从基础下士共中士、上士,进入密乘,密乘的下部、下三部以及无上部,每一个层次这样一步一步的上去。继续我们看第二段。

【“道炬论说,如是建立道之正体,故道次第亦如是导,”】

  那么道炬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么说,凡是谈到道炬论,我们处处地方应该体会、了解到,这个就是从我们本师释迦世尊以来经过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二大传承,再经过龙树、无著二位菩萨,这是圆满的师承,不管是性相、大小、显密,换句话说这条是最正确、最直接的这个一条道路,不管是理论上面、经论上面以及实际的从印度乃至于一路传下来西天东土一代,最完整的师承,告诉我们最正确的道路,那么属于最前面就是说明了道的整体,那个道的整体是这样,同时呢?在我们修行上去的次第,也就是按著这个次第,所以他不论就质、量来说,这样的圆满,而且它在告诉我们这个质量之前,那个次第的本身,也一点都不错,这个是它真正最圆满、最精彩的地方。

【“大觉○师,于余论中亦尝宣说。”】

  那么道炬论以外,阿底峡尊者其他的论典当中也曾经说明过这个道理。不过呢?余论就是或著顺便带及,或者约略一提,而道炬论专门针对著整个大纲而说的,不同。

【“摄修大乘道方便论云:‘欲得不思议,胜无上菩提,赖修菩提故,乐修为心要。已得极难得,圆满暇满身,后极难获故,勤修令不空。’”】

  除了上面说的他的根本的依据师承以外,还有大阿底峡尊者其他的地方也说,那下面呢?引证其他的一些论典来说明同样的内容。你要想得到无上不可思议的大菩提果,那么它根本在什么呢?根本在修行,而修行的重心就是菩提心,那么这个菩提心靠什么呢?是靠我们得到极难得的暇满人身,这个暇满人身,意义是非常重大而又这么难得,所以现在得到了要赶快努力,绝对不要让他白白浪费,白白浪费那以后就很难得。前面已经一再说过,所以这是为什么正式修行之前,先劝取心要的时候要告诉我们这一点,当我们有了这个认识,说一切都靠修行,修行必须要得到暇满人身,这个暇满人身如果现在不修的话,以求后世很难得到,那你这样一来的话,你就会全心全意策励自己,有了这个策励的心情,然后你得到了正法,你才能够走得上去,要不然你没有这种心情的话,尽管再高的大法摆在那里,你就没办法修。这一点我们在座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是的,说这个法很好,好是好,叫你提就是提不起来,为什么?他就没有这种推动的心力,总觉得这个也少不了,那个也少不了,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他主要的是没有认识这个暇满人身的重要,刚开始的同修们,也许还心情比较猛利一点,过了一些时候这种毛病都会来了,他根本原因就是一开头的时候,前面这个次第就没弄对,尽管听见了高高的大法,不要说这个高高的大法,有很多大法,法是大的,不得其门而入,这种也不必谈啦,像我们谈人造卫星,这个是美不可言,怎么上去啊?不知道,反正他在天上我在地上,羡慕羡慕算了,这种我们不谈,就算是我们能够把握得住眼前的东西,我们往往都是不能修,原因就是缺少这种推动的力量。所以他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多思惟观察这个暇满的人身,如果我们这个暇满的人身,真正的能够如理如量的修起来了以后,眼前说实在的什么事情都丢得掉,什么事情都丢掉了,不管再大的事情,等一下外面这个事情放不下,那个事情放不下,绝对不可能,不要说外面的事情,里边的事情,我看见太多这种真正典型的修行人,我们现在碰见一点小小的病,说不行,我自己觉得这个地方真惭愧,那些祖师们都是这样,碰见了病更拼命,为什么?病是死因,那个快死,你赶快还趁那一口气还在的时候,拼命修都来不及,哪里会说病了,好了好了,躺在那里不管,慢慢的;病了都拼命了,还有其他的事情比这个更要紧的吗?原因在那里,就是这个。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后面原因告诉我们,虽然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从这个地方下手,引证这个上面。

【“又云:‘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

  就像一个犯人一样,我们被关在这个监牢里边,而这个犯的罪是死罪,关进去是非死不可的,那么既然现在有一个机会让你能够逃走的话,这个机会绝对是最重要的,其他任何重要的事情,绝不会跟这个重要的事情可以相提并论,所以有机会逃了你拼命逃都来不及,绝对不会对不起我还要拿一个东西,还没有弄好,还有脸没有洗,什么东西饭没有吃,什么东西都不要了,拼命逃出去。那么现在对我们来说,在那个整个的生死轮回大海当中,只有在人身得到暇满的时候才能够跳出来,而跳出来只有修行,在这种情况之下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跟他相比,都能够舍得掉,一定要跳出来。我曾经听见过以前在我们西康有一个修行人,那个修行人真是精彩,他这个平常每天吃,吃过了以后,他那个东西就送给别人,有人就跟他说你不会留著明天,我怎么晓得还有明天?我还等到明天?他觉得;吃过了以后,他有一个徒弟去侍候他,他那个徒弟苦不堪言,干什么?就是把他吃掉的东西一定要送,赶快送给人家吃,我那里还有明天?他一直是这样,最后这个人走的时候那个迹相之好,那真是无法想像的好,这种都是典型的例子,你们现在看那个密勒日巴尊者传,他不管任何事情,他总是说,我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我哪有这个闲空工夫忙这个事情?所以这个前面暇满人身的时候告诉我们死也可以并在这个里边,换句说得到了这个暇满人身你赶快修,一定要等到你修持已经达到了跳出轮迥的量了,那可以。要不然的话你不晓得什么时候一旦失去了这个的话,你再没有机会修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生起这样的心情来的话,修行是绝对没问题的。,所以他告诉我们,其他任何事情绝对不能跟它相比拟,只有一件事情,跳出这个三界轮回、三有火宅。

【“又云:‘归依增上戒,及住愿根本,应受菩萨律,渐随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萨一切行。’”】

  那么这个修行的次等,皈依然后呢学戒,增上戒。这个增上戒有一点不同,平常我们的戒属于七种别解脱戒,从五戒开始,然后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七种,那么这个增上戒,这个戒不仅仅是普通的,还有一步一步的向上而到最后三聚净戒,然后在这种情况之下,往上面愿根本,这是什么呢?就是大菩提心,因为我们这里引导我们的是走上无上大菩提这条道路,实际上也是我们要修行的也就是这一条直路大路,那么这个直路大路走上去的时候,先是发愿心然后再行心,这个愿菩提心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修学了以后,然后受这个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菩萨戒,那么随力行这个六度行,扩而广之推及八万四千一切而圆满无上菩提之果。

【“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观瑜伽。’”】

  那么整个的把他含摄起来,不外乎两点,一个是广大福德资粮是方便分,一个是殊胜深广的智慧资粮是慧,这两样东西的心要,然后最后是修止观相应,这个就是一步一步的上去.到最后的时候主要说这个,乃至于最后的时候无上瑜伽的生圆次第都可以含摄在止观两样当中,这也可以用那个方便广大资粮跟甚深智慧资粮这两样东西来含摄。

【“定资粮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报乐,背弃诸摄持。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

  这个圆满的大乘道,根本的进入之门是什么?大菩提心,而这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六卷A面

  发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所以先把那个慈悲的心力升起令它坚固,然后呢由这个而策发无上正等大菩提心,那么这个过程中行持的时候,你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对三世所有的染污的一切的三有之乐,一点点都不沾著,而且背弃,这个就是厌舍。所有的世间种种的圆满的奢侈好的东西,都不要。我们要些什么?下面这个却是我们要的,圆满信等财。世间的、凡夫的、世俗的这种财,我们通通背舍,而这个圣财却是我们要圆满的,我们通常谓七圣财,哪七圣财?说信、戒、戒就是我们持戒,闻是多闻,惭、愧、舍、闻,舍就是施舍这个通于三种,慧就是智慧。那么有的地方有的不同的经论把惭愧两个合而为一,加一个精进,有的地方呢惭愧分开来,没有精进。所以真正要行持的话,精进是绝不可少的。所以它做每一项东西都必定有精进在里头,那么有的时候它特别强调这个精进,所以把惭、愧并在一块儿,加一个精进。刚才说慧,这儿说定,实际上呢?慧一定要透过定,所以有的地方把定慧两者列为一,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也可以说,信、戒、闻、惭愧、精进、舍、定慧,这样的七圣财。那么这样的法财我们圆满的话,那才能够真正的能够永远的摄持而不会轮转、沦落。“敬师等于佛”,那么这个在自修的方面是这样,那么我们说依止的最重要的修学的根本是自己的老师,自己依止的师长,这个师长像佛一样的能够对他恭敬,把他所教的、讲的总总的内涵努力的修学,这个就是我们真正进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修习的次第,就是这么上来。

【“瓶密诸灌顶,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语心,清净成就器。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速当得成就,是住密咒规。’”】

  前面这个是大乘的共基,不管是显教或者密教,你在这个共同的基础建立稳固了以后,如果你觉得力量够强,走最快速的路子,那么那个时候就可以进入密教。实际上密教不但是最快速的路子,它还有一个特点,什么特点呢?这个快速不仅仅是自利,而且还要利他。为什么说两样东西都最自利呢?因为你发大菩提心的特质是什么?就是你为了要解决一切众生的苦恼,那么虽然你发了这个心,但是要解决他的苦恼,还要学这个解决苦恼的方法,拿我们现在长夜无明当中,无知、无识,救自己都救不了,你怎么救别人?所以他一定还要最正确圆满的方法。这个最正确圆满的方法还非佛不可,所以说为了你要的的确确如实的能把所有一切人救起来,那你还得非具有佛的智慧,单单那个悲心不够,你有了佛的这个大智的话,你那个悲心才能够彻底的圆满。所以那个时候,他要以最快速的方式,最直接的方法来学,那个时候才是学密。同时因为你具有这种大慈悲的心,所以那个时候你才堪于接受诸佛的最圆满的大法。要不然这个大法传给你,你不行。现在叫我们做一点事情,小一点的事情,你就觉得自己受不了,做一点事情就受不了,这个无上的大法你怎么可能?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容器,要接受好的东西,你那个容器一定也要相应。
  随便举个例子来说吧,譬如说现在说我们跑到街上去要想买一套家俱,这套家俱是美得不得了,你很想要,结果你家里那个房子是个破草蓬,请问这个家俱买回来对你有用吗?一点用场都没有,不是很明白吗?再不然你的身体,说这个药非常好,结果你身体是弱不禁风,虚弱得不得了,那个补药一吃进去,马上把你吃死。所以为什么我平常一开头的时候,我们真正要注意,要先把自己成一个法器;做一点小小的事情,这个不行,不行,退在后头,这样,吃点小小的苦,总觉得这样,这完全不相应,这个道理一路上你们好好的学,将来你自然而然很多概念都清楚,都清楚的。不要说我们像大菩萨那样的话,什么舍头目脑髓帮人家忙,我们眼前就是有一点苦事情,赶快我出来,赶快我去做,你能够这样的话,慢慢的相应了,现在看到一点小事情,赶快躲在那地方,不要让人看见,最好人家做过了我就算了,那是完全不相应的境界,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前面一再跟我们说,你自己观自己的内心相续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这个密教,修密宗的行者的确有很多事情外面都不管了,这个情形我们要分得清楚。他把那个是非,大小分得非常清楚,说我有无上的这个大目标在这个地方,我为了达到那个无上大目标起见,现在这种小事情不去管它,所以他把这个东西摆在那里头,他能够舍掉,这个是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那个整个道的内涵认得个清楚,然后呢在你的身心上面确定你自己走的路线,然后坚持这个原则走下去,那就对了。这是为什么我们一开头的时候,必须要把那个整个那个道的完整的次第先认识,那时候你走的时才千稳百当;要不然的话,东风东荡,西风西荡,听这个人讲讲,觉得没错,你又想跟著他;听那人讲讲,觉得是呀,跑到那里看看也觉得这样,跑到那里,一生就空空浪费掉了,这我们要了解的。
  那么现在正式的说有了这个完全的认识,经过了这样的一番的修持,确实有这个完整的认识,而经过修持以后有这种强悍的意志,坚强的能力,那么学密,学的最快速的路子,而且学的是无上密。这个无上密灌的时候有四部,说瓶,然后这个密灌等等,智慧灌,然后一步一步这样的上去,而这个最完整的这种加持靠什么?靠尊重,这个都是师长这无比的大恩才能得到。所以为什么密教里是特别重视那个师长,而且到了密教里的师长,跟我们普通侍候师长的方式是完全的不一样,完全不一样。这个里边有特别道理,如果自己条件不够的话,密教承事侍候师长的这种方式我们不能用。密教侍候师长的这种方式的话是这样的,他随便拿一个东西,你看这个这个是什么?我们看是黑的,他告诉你白的,你就是把它看成白的看;你不要说,那个老师告诉你是黑的,他反正告诉我白的,我就把它当成白的,但实际上是黑的,不对!老师告诉你是白的,你的心里应该这样想对的!白的,但是因为我的业障的关系我看出来就是黑的,你要自己无比的忏悔的这个心情,就是这样。他拿了一个鞋子告诉你帽子,你马上戴在头上,这就是帽子,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样?他有很多理由在,不是说嘴巴上面应顺他,你心里面也要这样,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很有意思,那个老师怎么磨折他,他绝对不会说这老师怎么这个样;要我们现在世间想的话,这个人简直是世间十恶不赦之徒,修学佛法哪有这样的?我们一定会这样想的,可是尊者从来没有这样想。他总觉得自己业障,正因为这样,他成功了。但是要注意喔!为什么他修学佛法的弟子一定要具慧,他一定要在这个够量的老师之前这样做,如果不够这样的老师你这样去做的话,那对不起两个人都是下地狱。佛法的损害也从这个上面,那人家造这个机会,反正是密教的老师,你要他怎么办,他就听你怎么办,他也是假扮一个密教的上师,他爱怎么办我也所谓这么来的话,佛教就完了,就乱了。所以这一点我们要分别的非常清楚。尤其是近代很多密教的大德,特别强调这一点,所以宗喀巴大师这么说了,说老师跟弟子之间一定要互相观察,不是他说的,根据经论上面,如果不仔细观察,随随便便冒冒然然去学的话,这个师徒之间都违反了。违反了法,密教的这个东西差一点都不行,一违反法你绝不可能有成就。所以我们现在随随便便灌一个顶,那是结个缘,大家都不懂,总觉得结了个缘,修了这个法,就可以成就了,那颠倒的不得了,那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这个大家千万注意,你跟那个老师,不要说你观察十几年不嫌多,你至少跟他好好的跟他三年、五年,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可以说谈这个。这个地方顺便一提,以后请大家千万注意,不要说这个上师高,这个上师可能很高,但就算是最高的上师,你还是要经过一段时候的观察。他高你不一定跟他相应,这个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这个情形我们要弄的很清楚。
  那么因为就经过上师的灌顶,所以把成佛的最圆满的身、口、意的种子,来加持到我们身心上面,我们很快的就会得到相应。所以我们常常说,像我们现在用的电,那个东西你别看它是一根电线,乃至于看看黑黑的破铜烂铁,往你们屋里面一接的话,样样有了;要想叫你自己造那个发电的话,发电厂的话,我们没有一个人有这个能力的。造一个发电厂要多少?那几百万一点用场都没有,丢在这个里面,像一个石头丢在水里一样,几千万也没有用,多少亿啊!我们哪一个人有这个力量?而实际上呢,佛法的圆满成佛的种子还远超过这个。而现在透过这样的上师,他就加持在你身心上。你看看那个恩德,你能想像吗?的的确确无法想像!所以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我所以开头这么说的原因,就是一开始我们就种下这种正确的种子。然后顺著次第这样走上去的话,到条件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到这条最快速、最直接、最好的路子上去。那么那个时候灌顶了以后,使我们的行者的身、口、意都清净,成就成佛的这个种子。然后得到这个以后,

【“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速当得成就,是住密咒规。’”】

  当然前面这个戒等等它是根本。所以修行密法,我们这个身叫三昧耶,誓句身。它这个戒,不用戒而叫誓句的话,它有一个特别理由。它就是说我誓愿要成就这个法,成这个无上的大法,我誓愿要这样作这样身,就是从此以后一切的行为等等,跟这个誓愿相应。就像跟人家订个契约一样,你不能违背,你如果照著这个契约的话,对方也履行这个契约。对方履行的契约,是把成佛的所有东西给你,但是你自己本身也绝对需要照著这个去做。所以当你接受密教灌顶的话,那个受了这个密宗戒,我们这个身心上面所受下来同样的戒体,这个戒体就是当下成佛的种子,就放在上头。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面,才能够学这个生圆次第,即身成佛。他这个要求的条件非常高,这也为什么所以说密宗戒绝对不能破。它说起来这密宗戒少的很,也没几条,但是这个难持是难持极了。平常的时候是小乘的戒,起心动念弄错一点,还可以。密宗戒的话,那心念一动,那就不对,这么个严重法。所以在这个上头,然后呢正式的在这个基础上面先圆满定支,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生起次第,由于这个最后就圆满次第,很快得到成就了,这个就是走密教的道理。它主要的这一段就把次第这样的说清楚。那么这个次第弄清楚了以后,再下面。

【“第二所为义者。”】

  说为什么要照著这样的次第,照著这样次第它为什么?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呢?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看文。

【“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假定说,像我们前面所说的,一切无非是引导我们走上上士道,那么既然这样的话,所以中士、下士就通通摆在上士当中就够了,为什么要另外创立这个共中、共下这个次第?为什么呀?答案是这样。

【“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两大义,”】

  所以分开来,分成功三士道次第引导,它有两种殊胜意义。在我们正式的讲这个两种意义之前,在这地方先要说明一个道理。他这个完整的教授,他每一个项目的安立,他都有他安立的必须要的理由在。有─他有什么好处,欠─有么缺点,让你分别的清清楚,你了解了这个以后,你会发现少了就是不行,如果说除了这个再多了,再多了就是多余。所以他在事先如果你对这个概念弄清楚了,有什么好处呢?那好处可大了。平常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总是碰到什么就忙著去修,虽然有的人不一定这样,多多少少学了一点,可是这个学的次第都不圆满,次第不圆满,所以你碰到别的地方,听人家这一讲的话,对呀,这个我没听见过,对啊!这个有这个问题!于是就使的你怀疑了,怀疑了以后你也不晓得如何取舍,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呢?这样我就不去管它了,你去修行,更糟糕,因为你修行过程当中,的的确确有实际上的问题。因为你事前既不了解,也没有准备,修行到那个阶段当中,问题出现了,你也不晓得怎么办是好?到那个时候苦不堪言,然后那么一转,是不晓得转到什么时候。
  所以这个圆满道的次第一定是这样的,它每个地方那个层次,必然性,就摆在那里,千稳百当的,让你弄得个清清楚,到那个时候走上去,它不管它是什么东西,那我心里面把握的,就这样有把握,绝不动摇,这个时候你走直路了。所以它从这个地方要了解一个事实,在我们凡夫份上,因为我们心力太弱,我们往往总觉得,你赶快给我一个很好的嘛!就行了。但是他偏偏不给你的理由,就是这个。实际上告诉你这个次第,正是使得你最快速、一点不走冤枉路的无上妙法。这个概念大家务必要了解,如果自己的心力不够的话,你可以不学这个东西,等到心力强了以后再学,等到心力强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我们如果在学的地方那么要勉强自己,平常我们学,一定是任何情况之下,都一定带著几分勉强的,没有一个例外的,我们学任何东西要带三分勉强,然后呢勉强自己上去、上去,你慢慢的上来了,就成了嘛!就这样。所以我们如果了解这个道理的话,的的确确应该感到无比的幸运,然后呢努力推动,你有这个努力推动,这样去做的话,一点点勉强就很容易克服,最后得到的无上的好处,还是我们自己的。所以他很多地方就这样的要明辨,所以本论的真正重要的地方,还在这个地方。
  所以前两天有一位同修跟我谈,说其它的,也有别的这个人写的关于这方面的,这个引导的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他也是这样,修学佛法,先要靠善知识,然后要什么等等,每一个项目好像立的清清楚楚,但是本论有一个特点,就是关于这一部份,平常我们一般看书的时候,觉得这个好像无关紧要的,为什么谈这个,实际上本论最精采的精华却在这里,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不过眼前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这个完整的内容。刚开始学的时候,脑筋里面是一片陌生,所以自然而然很难体会到这真实的内涵,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家不要急,告诉自己,说我今天有幸学到这个完整的次第,这么好的东西,完整的次第,平常世间作学问的情况来看,那不是研究院嘛,至少是大学,可是偏偏我们现在不是小学就是中学,那我们也努力告诉我们自己好好的学上去,等到你把本论的完整次第学好了以后,那个时候再回过头来温习一下的话,你就把全部的内涵把握得住了,这样。那时候省下来的气力、省下来的时间,那都是以无量僧祗劫来算,这是指时间来说,省下来的气力,省下来的苦的话,那都是这些时候长的三恶道受煎熬油锅煎,这种苦都省掉了,这是我们真正的殊胜的好处。
  那么现在我们看这个文。他所以用这三士道引导的两个大意义是什么呢?

【“一为摧伏增上我慢,”】

  这是第一个。由这样的引导的话,他会把我们的增上我慢摧伏。这个慢有很多种,这慢有七种慢,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等等。那么平常只要我相还存在,这个慢一定在,因为慢是思惑,就算你破了萨迦耶见,这个余习,慢的余习都在。在这种情况之下,它那个慢有种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这个地方特别叫增上慢。什么叫增上慢?就是你还没有达到这个真实的这种状态,你以为达到了,把你的能力高估了,增加、超过了,这个叫做增上慢。那么这个增上慢说什么?

【“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

  说我们乃至于共下士、共中士的这一种心量,都没有生起,都自己觉得我是一个大士。这个是第一个意义。这个第一个意义再说一下,详细的说一下。
  前面我们简单的介绍过,共上士或者大士的意乐,心里状态是什么样,就是说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这个是无上大菩提心的特征,而所以要生起这个心来,必定要经过一个什么?必定要经过:第一个先自己了解这个世间一切,这个世间不但是我们在欲界,乃至于色界、无色界,任何的一件好东西,你认识它,这是痛苦的根本,产生绝大的厌离,然后推己及人,那个时候你才能够看见那些人染著在世间,深深怜悯是帮助他们,这个是共中士。现在我们连现世这种小小的欲乐都放不下,为这个现世的欲乐又忙这个又忙那个,这个连它共下士都做不到,而我们居然说我们是大士,这个就是增上慢。那么为什么有这个增上慢?就是对于这个真正修学的次第内涵完全不明白,一点都不清楚,只晓得人家说这个大乘佛法好,那我当然好,没有一个人例外的。只要“我”在一定有这个我慢,我慢都是把自己估的高高的,既然这这个很高、很大,我当然高、当然大,实际上你够不够这个高大的量,不知道,所以这个叫增上慢心。有了这个增上慢心。有没有可能修行?绝无可能,所以他现在把这个次第很清楚很明白摆在那里,你只要一衡量,觉得不行啊!我连它幼稚园的东西都不知道,小学的东西都不知道,说大学那真是荒唐极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六卷B面

  真是荒唐极了,这个心里面就催伏了,你这个慢心一催伏,你自然肯低声下气去好好的学,除非你是自暴自弃,不谈,我们真正修学的人,第一个障碍就是那个增上慢,总觉得自己懂的很多,总觉得是个大菩萨,总觉得是个了不起,不肯学,你就完了!催伏了以后然后一心去学,你就有机会。任何一个人都能够这样去做,佛法那就兴旺了,因为你能够如法去做的话,那么只要如法,这个佛法就在世间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目前这种情况?大家说:现在这个不行,总觉得怪这个怪那个,真正要怪的,怪在哪里?怪在这里,你只要有这个次第在,自己内心上面一观照的话,问题都解决,每一个人观照自己佛法就慢慢的复兴起来了,这是第一个。

【“二为广义上中下心,”】

  要广泛的利益各式各样的上等、中等、下等,为什么呀?

【“说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

  那么除了上面这个必须要的情况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是能够广泛的对于各式各样的人,上等人也好,中等人也好,下等人也好,都使他得到好处,因为本论虽然是引导最上等人的,但是那个上等人同样的须要得到共下士中士,所以叫共中下,所以把这个次第这样安立说:下士、中士这样上去的话,对他来说并没有过失,不但并没有过失,而因为这样的次第引导上面去使他产生功德,得到增上的能力,顺著这个次序,他才能够一步一步的爬上去,能力增上,然后呢如理修行的功德得到,步步上升,他并没错。另外一点呢?

【“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弃下品俱无成就。”】

  反过来有一种人心力比较差,教他一下子,教他修那个上品的话,这个不行,我这个不行!结果呢上品他没办法修,下品嘛你又没有,好了!把这种人摒弃在外头了,佛法所以圆满精采的,什么?他能够广摄各式各样的人,今天你把这个大法高高的提起来了以后,结果把那些人遗漏掉了你就不圆满,所以他用这个方式次第引导,对于上品的人,正好让他步步上升,不但没有过失,而且让他走上去,如理如法的走得上,顺理成彰,对下品的人呢也能够引导,他有这么大的好处!所以这个是为什么用上品,共下、共中、共上引导的目的,那么这个概念我们应该了解,了解了然后呢,对我们修学过程当中非常好。同时对于上士来说,不但是把我们引导上去,上士的目的干什么?你自己上去了,还要引导别人,然后你自己这么走过来了以后,你也晓得这个完整的路子以后,自己成功了引导别人,这个方法也完全善巧,你也能够如理一点不错的引导别人,所以不管是自利利他就非此莫属,这个是他真正精采的地方。同时看到这里,我们也不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现在大家传说纷云、争论是非,你简直不晓得怎么是好,他说你这个大,他说你这个小、不理想,反过来他说你这个虽然大,空口说白话没得用,吵了个天翻地覆,他现在呢广摄一切上、中、下法,没有一个遗漏,而每一个地方都有恰如其分相应的,所有的都包含在里头,没有一点遗漏,这个争论有没有?没有了。还有我们刚才这种情况,说大家争来争去,争了个半天修行是没有修,吵了个半天,大家一起下地狱。他现在就不是,每一个人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但没有争论、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一同的遵循著不动的次序,走到最圆满的这条道路上去,所以你看,我们中国这几百年来这个佛法那简直是支离破碎,真是不堪回首之感,而西藏自从宗喀巴大师把那个教法整理了这么完整以来,到现在是经六七百年了,这个教法始终如日中天,为什么?他就把那个圆满的教法用这种方式提起来了,不管是任何一类的人,都能够摄受;!高的一步一步的爬,达到最高,下面的正好渐渐的做基础,可以想见这个教法的圆满,对于这个整个的广大的佛法的全貌来说是这样,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呢?同样的可以运用上。要晓得修学佛法不是说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说长时间的无量劫这样地走过去,你现在走进去,走对了,这一生只要次第走对了,一生一生增上的话,于是自然而然到最后你走上最高的路,所以下脚第一步走对了,实际上你就是什么?等于说下脚第一步就走上了最高、最正确、最圆满的路、对不对?这个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这个深广你也可以说从整个的大趋势来看,而这个大趋势浓缩起来,就用在你身心上面,我们自己任何一个人也是这个状态,你只要开始等一步做对了,生生世世自然就你走这条路,说到这个地方,我觉得我们真堪于自慰感到高兴,现在大家说:末法啦!这个教法是没有了!却在这样的支离破碎的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却能够得到圆满的教法,凭什么?宿生自己的业,所以这个佛法就是这么妙法,你只要跟它结上了这个缘,然后你自己不取舍,你努力的照这样去做,净除你的罪障,努力积聚你的资粮跟它相应的话,生生增上,是一点不错!尽管这个时候教法支离破碎,畯抴N碰来碰去就碰到这个圆满的教法,大家想想看,谁知道我们今天会跑到聚集在这里来学这个东西?佛法就这么奥妙,想到这里要高兴!所以我平常没有什么事情,我看见大家苦苦恼恼我真是觉得你们真是冤枉,我平常没什么事情就高兴,什么高兴?没有别的,就想这个嘛!想到就欢喜的不得了,往往无缘无故的就想到就欢喜,乃至于苦恼来的事情,苦恼来的事情我只要一想就欢喜,为什么?因为唯有这个方法才能够净除我们苦恼,你没有得到这个方法之前苦恼硬是看著它苦恼,看著它苦恼来还小事情,这苦恼来的时候你还辗转的增长苦恼,跟著它下地狱,人家骂你一句,你觉得无缘无故骂你,你这么心里去想,这个家伙为什么骂我?我怎么样要弄他,然后结果是什么?造了恶业大家一起下去,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现在我想起来看见这东西好,以前我欠了他,现在我可以净化了,这苦恼来的时候,你一想到你也欢喜,这欢喜的时候固然欢喜,苦恼的时候还要欢喜,你还有什么?每一个时候你能够这样想的话,不但眼前解决了你的苦恼,而且增上了你跟法相顺、相应的这个缘,将来你就很容易又碰上了,这是我们随时随地最佳修行。所以现在居然是弄得苦苦恼恼,我跟大家说:你们没有什么事情,最好多听听它。大家总觉得,这个也忙、那个也忙,我实在是莫奈何,我只好在背后在那叹息,这个无可奈何。所以我看见有好几个老法师,他们自从听见这个以后,拿一份带子一遍、两遍、三遍几遍都在听,我赞叹不已,他真的体会到了就有这么好处,这是我顺便一提。所以晓得这个次第有这样的好法,所以第一个对自利来说,能够摧伏我们的增上慢,我们爬得上去,对于利他来说我们把握得住这个情况的话,能够广含摄上中下品,而实际上不管是自利利他,正是我们究竟目标需要的,所以眼前我们必须要从这个地方去摸。这个话再说一遍,我们究竟应该要想作的什么?自利利他!所以眼前可以避免增上慢好像属于第一类,实际上呢我们的目的要帮助别人的话,还必须要了解第二类,这是对上士来说。下士呢?我们也晓得下士他不会停止在那里,所以爬不上去的理由,他因为业障重、资粮不够,他能够照著这个下士的这个方法,慢慢的去做,业障慢慢减轻,资粮慢慢积聚,能力增高了以后,到那个时候心慢慢的加强了,正好趁这次序又爬上去,所以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他有这样大的好处!所以这个地方注意喔!大家现在了解的话,为什么我说本论真正圆满的就在这个地方,这才是我们学这个大经大论的骨节眼所在地方,也是最难的地方,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复次为具上善根者,开示共道,令其修习,此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当生起。”】

  那么再说对具有上善根的人把这个共道说明了!让他修习,不管他先已生先未生,如果先已生他一提很快的就相应了,譬如像六祖大师,的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宿生有过了,马上开悟了!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真正有够这个善根的人,你跟他讲暇满人身,他一听见眼泪直流,身毛直竖,那表示他修行了,一念到死,他那个死马上提起来了,你提起来了,他马上升起,然后升起了有什么好处,不升起有什么坏处,因为以前虽然有过,可是这一生又被世俗的染污所染污住了,所以他蒙在这里,派不上用场,你一提他马上开显,马上派用场,马上推动他拼命上去,正好帮忙他向上,这一点都不错;如果万一没有修,那还非修不可,所以对上士来说:不但不影响而且生功能故,这个很清楚,下面两句话。

【“若生下下,可导上上,故于自道非为迂缓。”】

  要晓得,你从最下面、下下最下面的,可以引导我们走到最上面的,所以对自己要修的这个上乘绝对不慢,迂就是转了个大圈子,缓就是慢。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晓得,这个特别重要的,有一个概念是特别重要的,我们现在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尽管我们说凡夫,不管他已经修过没有修过,现在这里引导我们却是从最下面的地方引导起。我们说:那么你叫我们怎么修不就好了,何必说上面的?不!他有个大道理,单单修最下面的,是!最下面的就是暇满人身难得,难得是难得,然后呢你好像也没有什么一定要做太重要的事情,告诉你、告诉你最上面的,说最上面的有什么特别好处,这个佛的圆满的好处,你了解的愈多,那个时候你就想修了,对吧?所以他有个特别的功效,就是修行是件苦事情,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世间快乐的事情,不必讲说这个修学佛法的殊胜的利益,不必讲不修学的特别的过患,只要叫你去,因为快乐嘛,叫你不修你还做不到。修行是件苦事情,那么苦事情你为什么要去做?它因为它有特别好处,那么特别好处在那里?不是在下下,而是在上上,所以他讲告诉你最上面的道理,然后呢策发我们要想要修了,结果呢?假定说单单讲上面要修了,他高高上上像人造卫星,你要修了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我们现在通常讲那个大经大论,大了个不得了,你很想修但是一想,这个等觉菩萨的境界,我这个凡夫差了个十万八千里,你没办法修!所以说起来这个境界是很高明,对我们是一点用场都没有,怎么办呢?你真正修行的时候从下下开始修,真正的听见了上上却策发我们大的好乐心,这个善法欲一定要从讲上上来策发的。不要说佛法,那世间很明白,念书是最苦的事情,还要先掏出很多本钱来,但是大家愿意去念书,为什么?因为晓得这个上上,这个上上多听闻这个上上的道理,人人愿意去走,那走的时候呢?却从下下走起。为什么?你下下走起的话,障碍慢慢的消除,资粮慢慢的积聚,障碍消除了,你走上去能够走的上去,资粮积聚的你能力增强,当你能力增强了以后,有几个好处,一方面你自觉得我可以走,一方面的净信心增强,那个时候你发现,这个说得一点都没错,这个净信心是什么?净者净化烦恼,等到净化烦恼,佛法的特质就是这个,净化的时候一定有清凉解脱之感,那个时候你真的欢喜,得到了法喜,这个你的法财,那个时候你善法欲增长,你的净信心增长,然后呢你一步一步上去的就有力量了,愈跑愈有趣,是愈跑愈有趣,这个东西还非从脚踏实地去做不可,而这个脚踏实地一定从下面开始,所以他讲的时候是把圆满的讲,然后呢最高的说在这里,而引导我们走的是从最下的走起,这个是修学佛法最重要、最切要的根本。现在我们平常就没办法把握住把握得住这一个,所以大家急急忙忙的想去修,结果呢急忙了半天,欲速不达。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最大的一个困扰。引导的原则,有了一个了解了。

【“须以次第引导心者,”】

  我们看文

【“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渐磨摩尼法喻合说,恐文太繁,故不多录。”】

  关于这样引导的次第,除了上面道理以外,他还引经上面,那么这个经呢?是在这个经上面,说就像一个有智慧的一个银匠,一个珠宝这个技师来磨这个无价的摩尼宝珠,用种种的方法,他说太繁了,这里不说,实际上我们回想一下,讲前面破除邪执,破除修行邪执这一段已经说得很清楚,前面呢用水洗、火烧、种种的调柔,它有它的必需要的次第,然后这么一步一步上去,得到你正需要的,这个道理跟这个地方可以说一致的,我们回想一下就晓得,那么这个道理是这样,经上面是这样;下面呢菩萨,很多菩萨跟论上面的来证明,说:

【“龙猛依怙亦云:”】

  这是龙树菩萨的。

【“‘先增上生法,决定胜后起,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

  那么引导的次第呢先说共下士的,共下士就是增上生,那么然后呢决定胜以后呢顺著次第。决定胜有两种:共中士的决定胜,跟不共上士的,特殊的决定胜,必需顺著这个次第,因为你得到了前面的增上生,渐渐的自然可以得到决定胜。

【“此说增上生道及决定胜道,次第引导。”】

  就是说明这个道理,那么这个是性宗的祖师─龙树菩萨,下面呢?

【“圣者无著亦云:”】

  这相宗的。

【“‘又诸菩萨为令渐次集善品故,于诸有情,先审观察。”】

  这个菩萨要想修行善品的话,对于所引导的众生先仔细的观察,怎么观察?

【“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次第利行。”】

  也是这样,那先要看被引导的众生的根器是下等的、比较差的,跟他说最浅的,跟他相应的教授跟教诫,中等的、上等的一步一步的加深加广,这个是真正菩萨,引导利益有情的次第步骤。

【“圣天亦于摄行炬论,成立先须修习到彼岸乘意乐,次趣密咒渐次道理。”】

  那么这圣天菩萨也就是性宗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他在这个里边论当中也说,说这个次第,先成立这个所谓根本的共大乘的基础,其次引导最上面的不共的密咒。

【“摄此义云:‘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

  总之一切的初发业,就是初初修行的有情,那么要慢慢的增上了达到无上的胜义,那这个正等觉就是佛告诉我们怎么办呢?这里有它一定的方法,这个方法就像楼梯这样的一步一步向上爬。

【“四百论中,亦说道次第极为决定,”】

  那么这个也同样的,他举各式各样的论点来说明,说明这个引导的这个次第是确定不疑的,怎么说?

【“‘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

  遮止非福那就是共下士的,遮止非福造福业,造福业是什么?增上生,破除我是什么?那就是共中士,超脱生死轮回,然后呢?后断一切见,人法、我执彻底破除,这样,这是大乘道;这样的话这是善巧的引导的必然次第。

【“此说道有决定次第。”】

  每一个地方都这样说的。

【“敬母善巧阿阇黎亦云:‘如净衣染色,先以施等语,善法动其心,次令修诸法。’”】

  就这样,先施等语善法,这是世间共世间的,增上生,然后再进一步深广。

【“月称大阿阇黎,亦引此教为所根据,成立道之次第决定。”】

  那么另外有一个大论师,月称大论师,也引这个做为根据,说明这个道的次第,所以上面是不管是哪一个宗、那一个派,性宗、相宗,最主要的那些祖师们也同样的,没有一个例外的,都说明这个重要,所以理论是这个样,经是这个样,论是这个样,然后呢祖师说的也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这样的圆满的次等。从这个地方我们要体会一件事情,所以在印度当年的教法如日中天,乃至于像阿底峡尊者那个时候这么圆满,阿底峡尊者说每天有一个成就者出现,他原因何在?就是有这个圆满的教法,那么现在呢?这个次第正表示圆满教法的全部内容,单单讲质不一定有,有了量还不一定有,讲到次第的话,如果你谈次第,没有质跟量,那个次等根本无从谈起。你说:我现在烧饭了,米没有你烧什么?跑到那个时候,还没有洗好你作什么?所以这个一定是样样东西圆满,所以他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圆满的成就,那么目前对我们来说,我们真正要想认识了解的就是这个。所以说到这里,也顺便一提,有的人觉得这样做的话,对我们好像我们很难做到,是的,是很难做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问题不在难不难,问题在你想不想,你想成佛吗?你想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你想的话,那么告诉你,这是最好、最正确、最圆满的路子,你认识了这个路子,然后照著这次等去走,就是这样。所以上面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你如果说对于上上的引导的话,他自然而就愿意去慢慢的走下下的去走,所以我们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拿这个上上的说了以后,让我们害怕的停在那里,说了这个上上的,我们才晓得,对!我们要开始去做了,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后呢?走的时候却是从下下走起,因为你下下走所以你对于上上的净心也增加了,然后呢了解也增加了,你更有信心了,更能够跑得上去,这个是正确的次第。你如果认识了这一点,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听闻了这个完整的教法以后,所产生的第一个必然的效果,或对于这个教法会产生绝大的宝爱,一心一意现在无论如何要听到它,要努力的完整的了解它,这是重要的。然后呢对于自己做的方面的话,随分随力,以我们眼前能做、做得到的地方去做起,而不是说一口气我也像他一样马上成一个佛,而不是这个,乃至于像看密勒日巴尊者,是!看了以后你心里想说我也一定要像他这样学最高、最快的路,心里应该有这样,一切诸佛都以这种方式走上去,然后呢走的时候却是跟我们相应,眼前最正确的路,因为他那个次第本身引导你很完整,对吧?所以让你有走得进去的地方。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七卷A面

  走的时候却是跟我们相应,眼前最正确的路,因为它那个次第本身引导你很完整,对吧?所以让你有走得进去的地方。如果说你对这点把握不住,表示我们对这个教法本身还没有圆满的认识,所以这个时候真正重要的,你要多方面的听闻,了解这个圆满的教法,那时候这种毛病都去除掉了。那时候你就会得有千稳百当之感,走的高,高也好;走的低,低也好。高的人是不会轻视低的人,低的人也不会因为自己爬不高而心里面觉得不如人,每一个人觉得高高兴兴的走上去,是这样。继续看。

【“现见于道引导次第,诸修行者,极应珍贵,故于此理,应当获得坚固定解。”】

  就这个现世的状态来说,大师亲眼看见,他彻底的了解、认识这件事情,引导我们修学佛法的次第,这样的重要。所以我们修行的人,应该把这些看成最最珍贵、最最重要的,这几句话记在心里。现在我们不要忙,说我现在一天我要看多少经、念多少佛、拜多少佛,好的!不错的!但是如果你想走这条圆满直接大路的话,在我现在的了解的话,这是最好的把这个圆满的次第把握住。然后你这样子走上去的话,那事半功倍。这是用那个成语叫事半功倍,实际上呢你一点点的下的功夫,得到的这个功的话,不晓得百千万倍的大!这样啊!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过在你没有产生确定见解之前,你不必贸贸然的把以前的放掉,我们就骑著马上找马;等到你确定有了这个认识以后,自然而然你会心里觉得泰然,放掉它。为什么你现在要拜佛要念佛?你说要修行要成就。所以记住,你今天假定说你的目的,我的目的就在那儿拜几拜,那没关系,你拜好了,拜完了以后,拜到哪里去那不去管它,你的目的本来就拜嘛!或者你的目的本来就唱那么几个字嘛,那你去唱它没关系。假定你目的是要到极乐世界,那你得检查检查,我这么拜了以后、念了以后去不去,不去的要改变,这个很明白,对不对?假定你的目的不但要去极乐世界、要成佛,那更进一步,这是我们很重点,太重要了。我们现在很多事情就是闭上眼睛做的,你不晓得,看见人家做,我也就跟著他去做,他念我也念,然后呢不但自己错了,还教别人;还讲:“这个好,你跟著我,我教你学。”我现在觉得真颠倒!说实在,我在这里跟大家讲啊我自己就是像一个留声机一样,我老师告诉我,我就是你们这些把留声机一按,我就这么如是这般放出来而已,真的教谈不上,所以务请各位不要自己懂的很多,教别人说我这个比你这个好,那你这个错到不知道那里去了。现在我们真正的重要的要把这个第一个把握住,把握住然后如此的次第向上走的话,那真是快速的不得了,好的不得了也是。现在呢我们有了,前面已经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了善知识,那个时候就晓得,这善知识真正告诉我们的,不是遇到他,还是什么?遇到你自己,为什么?真正善知识才告诉我们,你要得到好处要靠修行,要靠修行要得到暇满人身,我们现在居然得到了,所以还是靠我自己。那么要修行的时候呢,不是莽莽撞撞的,如果你莽莽撞撞的去做的话,你虽然想修,结果走上了岔路自己还不知道。路还是路,可是岔路,然后转了十万八千里转回来,划不来。所以一开头的时候,先把走的路认识,像那个要去掘宝一样,不是说那里有宝藏,我马上出发,跑了半天,那个宝藏在哪里?对不起,我不知道,到处问路,然后呢摸了半天,还是毫无消息,不是!首先说是要的,然后把那个宝藏的地图先找到,找到了以后,怎么走法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后,要带些什么工具,然后准备些什么资粮,你样样准备好了,然后你出发的话,一路马上到达宝树。天下没有事情例外的,对不对?这个概念我们要清楚,所以我们正式开始学的时候,说“摄取心要”,对呀,趁得到这个暇满人身,赶快去修,他并不是叫你马上你一天要拜几拜佛,一天要然后呢念多少佛,先把这个修学的整个的、完整的次第有个认识,有了这个认识以后,然后找到自己下脚处,然后去修。所以到了这里才是“正取心要”,那正式要修了了。所以现在看,正式修的时候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

  那么现在我们晓得了,没错,他分成这样次第的,所以共下士道修,有共中士道修行的次第,共上士道次修行,这样的次第,自己是千稳百当的一步一步上去。初就是共下士。

【“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二、发此意乐之量、三、除遣此中邪执。”】

  那么正式的下士道是什么呢?这个第一个,这是说明这个质;这个质对了以后,要什么样的量呢?说第二发此意乐之量,要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呢第三, “除遣此中邪执”,我们做的时候,还要检查检查,有没有错误,错误固然不允许,有的时候我们从邪妄的执著,这个东西一定要排除掉。现在把那个正修下士意乐来说一下,它分成两部分:

【“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这个增上生,真正的增上生是要生生增上,既然生生增上,后面比现在好,这是增上的特别意义,所以这一生以后比现在好,然后呢这一生完了,又下一生比现在好,这是很明白的道理,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所以我们平常实际上的状态都是如此。所以尽管我们今天,一天可以赚个一千块钱一万块钱,乃至于十万一百万,我们绝对不会说,今天赚多少就吃多少,就吃完了就算了,不对,一定你赚了以后,都存在银行里面,还辛辛苦苦去做,为什么?求增上生嘛。所以你如果认真去看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会这样去做。当然我说这个没有一个人例外这句话说的过份一点,实际上有一些人他不是的。这我以前听说那个高山人很有意思,高山人他赚到一点点钱,然后他下来通通花掉,钱太多了怎么办呢?他买了个香烟,那个几支香烟一起点摆在嘴巴上面,他花不来就是难过,然后呢那个酒,那真买最好的喝的醉的然后躺在马路上面,回去也回去不了。这种人我们看起来的话,真是可怜者,我们稍微有一点脑筋的都不会这样做,为什么?觉得这个实在真是等同畜生无异。所以他前面已经一再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那么我们真正增上生呢就是要求后面的,那么这个后面的话,也晓得这世很快过了,不要说年纪老的人很难说,年纪轻的人也同样的难说。譬如就是前天,这有一位大长老刚走,那个大长老就是振光法师,是我们老和尚的师兄弟,刚才我才听说他们师兄弟当中,算起来他年纪最轻,年纪最轻的最先走,你怎么保证年轻的不先走?这个事情是千真万确,这修行这件事情的话,的的确确要把握住这个原则,不要说慢慢的来。那么这个重点就在第一个发生希求后世,怎么样才能够产生,一步一步来。

【“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那么再分,一步一步的分。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二、修习胜利,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他这个里边,这个科判简单的说一下:是的,我们第一个要求后世这个才是增上;那么要求后世,用什么方法?这第二个。所以现在第一个就是说,先把那个希求后世的心升起来了以后,然后这个心会推动我们去行该修的方法,那么发生这个心怎么呢?他告诉我们,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我们生在这个世间上面,你也没办法住下去,永久住下去,而且一定要死;单单死,大家反正总归要死嘛,死就算了,不幸的死了以后到那里去,死了以后这个不是完了,而还有后面,或者向上或者向下,向上向下根据什么?根据你这一世所造的业,就是这样。所以这个两个摆在一块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你现在说这一生很快的死,这个没有意思,赶快要忙后世,而后世决定于这一世的话,于是你赶快准备后世的快乐修善业,这是他的真正的特质。那么现在关于第一点,他说关于念死。这个关于念死,我们在没讲正文之前,可以不妨想一想,不管是禅、密,所有的祖师大德们都很强调,譬如说我们讲印光大师,近代念佛的人最多,而且真正最所宗的,说起来印光大师、藕益大师、莲池大师,那是最靠近的几位大德,他们常常告诉我们,说你念佛所以不行的话,你只要把那死字贴在额骨头上的话,念佛无有不灵验。看起这个话很好、很对,但是呢尽管你看的很对,你念过很多遍,但是就派不上用场,如果真的派的上用场,大家都念佛念的很好,对不对?为什么念不好?换句话说,他虽然这个道理听懂了,怎么运用这个道理却有问题。现在这里妙了,就是关于这个念死,这个念死还是大学问,他告诉我们怎么念法,下面就告诉我们,你如果把握住这个道理,然后去修的话,无有不成功者。而这个道理不是像是说死字贴在额骨头上面,平常你试试看写一个死字贴在额骨头上,贴完了事情就算了,好了,有没有用啊,没有用?,贴在额骨头上还不舒服,过了一下剥掉了丢掉了也就算了,当然这是说笑话,实际上呢当然想这个死,可是想这个死,因为他并没有完整的方法,想了一下、过了一下,精神一松,那个死字也就忘掉了,忘掉了也就没用了,他现在不是,这个里边就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处处地方能够推动、策励我们,产生这个强有力的推动我们修行的。禅宗也是一样,禅宗的祖师为什么?生死心切,现在我们常常听见人家说:“生死心切! ”这两句话挂在嘴巴上面唱唱的,唱完了以后生死心真的有没有?是一点样子都找不到,有的是这种状态,原因为什么呢?就没有得到完整的教授,就没有照著这个教授如理去做。现在看下面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今初”】

  那么对,还要稍微等一下。他关于念死也分成四个部份,第一个说没有修这个念死的过失有什么害处,因为你看见这个害处,你是说有这么大害处你要修;反过来修了以后,有什么大的好的好处,所以还没有修之前,先把这两点一讲,这有什么好处?它会推动你,对!一点都没有错,你赶快去修,你还没有修已经有强有力的推动你的力量,有了这个力量,你自然去修了,然后呢有了这个力量要去修了,告诉你正确的方法,你就生起来了嘛!所以他这个次第这么个美妙法!那么现在我们看看,不修这个死,不修那个念死,有什么害处、有什么缺点呢?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

  这么前面一路过来,我们有大幸而遇见大善知识,遇见大善知识以后呢,他了解了,是的!真正修行外面要靠善知识,里边还要得到暇满人身,现在我们得到了暇满人身了以后,正要修行,可是那个时候修行的时候,却有一个障碍在,哪个障碍?就是错误的、颠倒的。这个颠倒有四个颠倒,这四个颠倒当中,哪四个呢?常、乐、我、净,他现在不说其他的三个,而先说这个常跟无常,有个原因的。他每一样东西有它的必然次第,这第一个最严重的障碍,那个第一个严重的障碍去除掉了,后面的障碍一一净除,就是这个样。所以他现在说,这四个颠倒当中,所以我们有了暇满的人身而不能去修行的,受这个障碍,而这个障碍的第一关什么呢?就是无常执常,明明是无常的,你还觉得常,我们人总是准备千年计,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能修行,放不下,就是这样。这个地位、名誉、金钱,还有人人都在做万年之计,对不对?就是这个东西,所以放不下,叫你修行,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假如说明天就要死了,哪有一样东西放不下的,这很明白。所以他说这个常颠倒是对我们第一大损害是莫过于此,那么这个常颠倒分两个,一个粗一个细,细的我们现在还感觉不到,还不谈,粗的你能够体会到了、自然而然能够一步步深入。

【“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

  那么粗的当中就是你老想著不会死,我们不是想著不会死,我们老想著为千年、万年计,就这个状态,我们没有想到死这件事情。

【“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

  再说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晓得最后,到最后没有一个例外大家死,大家会说的,到最后两脚一伸还不是这样,嘴巴上面尽管这么说,但是我们的行为跟它相应不相应?不相应。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不要说眼前好好的,乃至于临终的时候,自己还在想,今天不会死,明天不会死,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不一定有这种状态,我们去看看人家病人,他总觉得,你赶快替我找个好的医生,赶快好,还有这个事情放不下,那个事情放不下,我们看看别人也晓得,然后呢说,对呀!没轮到我自己。其实哪有轮不到我自己的。当我们甚至生了一点病以后,假定你真正的有这个无常的概念生起来以后,你一生病马上拼命念阿弥陀佛,这个医生要找他干什么,来打我闲岔,不要不要;这个药什么东西;我们真的生了病绝对不会拼命念佛,一定说我要休息一下,赶快等我好了就好了;赶快找个医生来,这是很明白清楚的事情。所以我们不想的确不知道,你一想的话,现况就现起来了。所以虽然我们嘴巴上面讲,最后都要死,这个没有用,这空话。检查一下心里面就很清楚,那我们心里状态是什么?老是想著不死那一面,还总做千年万年计。

【“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

  这句话是关键问题。关于这个为什么佛叫做常颠倒?我们无始以来的颠倒,最严重的就是这个,这个是种执著,是种错误,你怎么想办法去净化它?它要作意对治,有正确的方法去对治它,这个像药一样。这个对治,用我们的作意,假定你不作意去对治的话,没有用,懂的一点道理没有用,所以对治之方在后头,因为你没有正式的对治,所以一直被这个心所遮盖住,看不见事实的真相。所以尽管说最后要死的,可是实际上呢?一直到最后快死的时候,你还想著:赶快找个医生来,赶快给我点找一点甘露妙药,然后把那命救回来,都是这种状态,一直被它覆盖。那么这个时候自然而然你生的心什么?就想一直活下去。

【“于此时中,谓须如是如是众事,数数思惟,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

  因为你老是想著忙现在的事情,于是你就这样想,忙现在嘛也要这种事情少不了,就这种事情是没有一样东西少得了的,说起来这个道理是不晓得有多大,这个事情又不行,那个事情也少不了,这个事情又必不可少的,就这样如是如是数数思惟,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脑筋里想的都是想那件事情,所有想的那件事目的干什么? “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忙的这些都是我们求现世的,大家从这地方不妨想想看,对是不对?所以古人他成就的以后,他有个特征--身贫是道不贫,身为什么贫?他不求现在的,现在就不要,那怕他骨瘦如柴,那没关系,骨瘦如柴他这个业报之身它本来丢都丢不掉,你要他干什么?然后我们现在吃这个肥肥胖胖,到临终烧起来还得多花几斤柴火了,真冤枉!一天到晚忙这个事情,我们现在是道贫是身不贫,真可惜,就是这个,所以我们一天到晚忙现在的方便。我总觉得这个地方的东西已经这么好了,大家还觉得营养不够,现在我们要的营养,是法的营养,假定你能够法的营养够的话,说实在的,如果今天晚上能去的话,叫我等到明天我实在等不及,这么苦你等它干什么?哪还会忙现在的事情?是颠倒啊!这所以为什么在这地方注意,目前我不强逼大家,到后来这地方必然会走上这条轨道的,所以随便一提。如果你这个概念一时改不过来的话,好好的努力的改,自然我们有真正相应的一天,这是不急的。可是最后这是我们的目的,那个时候你自然会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因为说明了这个,所以眼前我们常常注意,凡是这个念头起来了,注意,这个是我们的贼,要来害我们了,你能够这样想的话,大概目前就不会被他骗的太离谱,那个时候我们就有机会爬的上去,因为你一天到晚忙现在这种好事情,所以你以后的事情就不去管了,自然嘛!你忙现在都来不及,你就不会观察后世的事情,以及将来的解脱,乃至于一切智无上佛法,这个就是共下、共中、共上的,这种事情真正有殊胜的大利益的,这种心生不起来了,而生这种心这才是什么?才是叫我们修学佛法的意乐。就算偶然有了,

【“设有时趣闻思修等,然亦唯为现法利故,令所修善势力微弱。”】

  就算有的时候偶然生起来了,所以要修他一修,的的确确认真,可是因为你对这个死无常这个概念没有经过对治,所以他真正的重心现行,经常都在忙现在,现在修了一些,所以修的话一定是修以后,一定忽视现在,所以你修了一些时候,过了一下他没有对治,这个病根又起来了,他又要忙现在了,一忙现在的话,你所修的这个善这力量就减弱了,这个道理。事实呢?譬如说:我们现在先认真去念佛、认真去看书,拜了几拜以后,又有人说到,这样拜是不行,休息一下;这样拜的话,头晕营养不良,所以你才拜了几拜佛,你就想到明天吃的时候,我这个不够,豆腐要多加一点,花生要多加一点,维他命也不够,绿叶树不够,你想了一大堆不知到道那里去了,就是这种毛病,都从这地方来的,所以就算你修,你所修的善,势力就减退。

【“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故未糅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

  就算你修的时候,对不起!你这个恶行罪犯连在一块,那就刚才这样,你做做做做,又想到这种事情又来了,这个意念一动的话,都把那个恶法就缠在一块,这个恶法一缠在一块的话,这个就是恶趣之心之因,所以我们现在说得到人身之难,真的难!你不检查还觉得很好,你检查、检查的话,千真万确!所以能够不糅杂恶趣因,真正的纯净修法,难能可贵到极点。原因在哪里?都是无常没有生起,被这个常所遮盖,所以叫常颠倒,这是修学佛法第一个最严重的大关口。假定你能修了怎么办呢?

【“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

  说现在说对了,我努力提起来要修后世,刚开始的修、修,修修,慢慢、慢慢过了些时候,慢慢地脚步又放慢了,到最后又恢复老样子。

【“遂以睡眠昏沉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

  等到你慢慢地放缓了,到那时候睡觉、昏沉、杂言、饮食等事,就是这种东西把有暇的生命都浪费掉了,那时候没办法真正的发大精进。修学佛法需要大精进,这个精进有个特质,不是说你勤勤恳恳做事,就是说,你非常努力在善法上面走,这个叫做精进。你现在非常努力做坏事情,这个不是精进*!这个精进里面包含两个:一个你努力地去做,还有一个做的法是如法、如理修行。所以这些毛病都跟著来了,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

  因为为这个常所覆盖,在这种颠倒当中,所以你自己觉得,我永远要生活下去,所以自然而然对于这个东西就保护;为他所欺诳,所以要保护他。保护他为了这个需要什么?利养、恭敬,贪著难舍!这个贪心之所以生起,为什么?就是这个。当你想到今天就要死了,你还有什么好贪的?生不起来。万一你要的东西被人家障碍住了,或者你怀疑人家障碍了,你起猛利嗔心,这个嗔心是为什么?人家伤害你嘛!伤害你什么?使你得不到你的利养,这个贪嗔有他这样的密切的关系。而对这个明明有大害处的事情你不认识的话,这个是什么?痴嘛!这个贪嗔痴都从这里来的。你一旦那个无常心生起来了以后,那个贪嗔痴自然而然就减低到最低限度,虽然贪嗔痴的根不在这里,但是贪嗔痴的最严重的增上缘却在这个上头。所以你刚开始的时候你能够把这一点拿住了,那个增上缘没有,如果说没有增上缘的话,它那个种子根本生不起来的,就这样。如果说现在就要死了,不管人家把你捧成总统一样,把你说成个十恶不赦之徒也好,你根本就是耳边风,一点都听不进,你哪有什么贪,哪有什么嗔,就是这个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七卷B面

  为什么嗔?就是这个道理。

【“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

  由于这个前面说的利养恭敬等,固然贪嗔痴的毒是这样,还有其他的大烦恼、随烦恼,所有的枝末的统统跟著来了。像什么?像瀑布,量又大、势又猛这样的来,我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的确确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

  由于这样的关系,于是我们日日,这个日日,时时刻刻、刹那刹那,刹那而即为分秒、时日、年月,乃至于长劫无量生死,是都在这个上头。我们因为被常颠倒所遮盖,起惑造业,所以增加的是诸有,三有当中轮回三有的恶业,这个力量非常的强盛,非常的强大,这个力量是引我们到恶趣受无边大苦。眼前呢,还没去之前造的因是什么?就是我们身语意所摄的十种恶业,如果说另外一个话来分类的话,就是无间、近、随近,或者是无间罪,或者近无间罪。

【“谤正法等诸不善业。”】

  我们造的不善业不晓得多多少少,而里面最严重的就是谤正法。谤正法的罪是可怕极了,所以大乘经典上面给我们说了,五无间罪菩萨能救我们,谤法之罪是没办法救我们。现在我们很多修学佛法的人,说实在的,五无间罪他不会造,谤法的罪实在,这细微的地方是非常不容易避免,我们往往学了一点执著的很,自己觉得这个对,然后呢轻轻易易地毁谤别人,这个毛病是非常容易犯,而且非常可怕。所以请大家务必多看这个大经大论。所以妙法莲华经上面说的很清楚,佛出世用种种方法引导众生,哪怕这个人念一声佛,看见佛像低一个头,他都可以成佛道,所以他用种种方式去吸引、接引他。当然大法也是如此,你现在就随便谤它,那佛不如你呀?然后地藏十轮经上面也说的很清楚,接引不同众生,佛说不同的法,而佛说的每一种法,他在集聚资粮的时候,都是舍头目脑髓得来的。结果得来了以后,传那个法的时候你就跑著去说,这个不如法,那个不如法,也等于说人家的无价之宝拿到你手上的话,你把它一把丢在火炉里面烧掉了。我们就是犯这种毛病,你赔得起吗?我们不要说这种东西赔不起,这个东西,佛法这个东西,你一旦对它毁谤了,这个可怕极了。所以现在我们务必要知道,我们是非常愚痴当中,第一点很重要。然后千万不要看别人不对,你能够看自己不对,就对了;你看别人不对,那就错了,就在这个地方,总要把那个佛法的法镜来自己照,净化自己。

【“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决定胜。”】

  不断把那恶业增长,还有呢善业,能够对治这个恶业的是什么?善业。因为你一天到晚忙现在这种事情,所以自然而然无非都在贪嗔痴这种事情上转,而所有的正法都在对治我们的贪嗔痴,那个才是真正的“妙善”,这个甘露能够救我们,跳出生死的正确的办法。你为了这个忙现在,自然而然你把它丢的远远的,既然这个不做了,增上生跟决定胜都一刀两断。

【“所有命根,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

  一旦我们的生命完了,生命完了、坏了以后,因为再生的时候,被这个常所蒙蔽,常颠倒所蒙蔽,所以造了种种恶业。既然造了恶业,就被恶业引导,到哪里去啊?到那种苦痛而且粗猛的炎烧,这个都是不可爱的恶趣的地方,想想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坏、更糟糕的?所以比这个,这个指什么?常颠倒所覆蔽!所以平常我们“常乐我净”,这个四颠倒当中第一个,常颠倒就是这个。前面已经告诉我们,记住,这个常颠倒不作意对治是没有用的,所以不是听懂就算。但是这里要注意,你必须听懂了,然后了解了,去一步一步去做,也不是说今天听懂了马上做到了。如果你认为听懂了,觉得做不到而著急,这个是不需要的;你现在应该听懂了怎么去做,然后照著去做,这个才是正规的次第。你只要真的去做的话,自然有效。现在我们有一些人根本不好好的听;有一些人听是听懂了,觉得做不到而心里一直烦恼。烦恼结果还是浪费时间,还是没有用;而是要听懂了,那个时候就要照著去摸索。所以的的确确,自己一定要认真的修习。他讲的是什么?然后昵我如何去修行,是听完了以后休息几分钟,马上自己找刚才讲的弄清楚,还要找参考资料,自己太多的事情要去学、要去努力,一点的闲功夫都没有。假定你得不到这个善巧的话,你自然而然毛病都来了,听过了,书一丢,那是虽然听懂也没有做。还有一种呢想做了,又觉得,讲的道理我做不到,然后又苦苦恼恼停在这里,还是没有用,这个次第还是要弄得很清楚喔。那么另外一种呢,他听是听懂了,然后他去修的时候,听懂了然后跑的去他自己念他的佛、拜他的佛。这个就变得前面告诉我们的两极,他拿一张地图告诉你,现在你去的时候要怎么走法,地图弄懂了以后真的走的时候,地图丢掉了朝那边跑,地图告诉你向东走,他走的时候向西走,这个也不大相应。这个每一个地方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弄明白,但并不是叫我们不要拜佛、不要念佛,他后面告诉我们清清楚楚,你怎么样拜、怎么样念,那么跟你所学的东西相应,这个拜跟念是绝端重要的,但它也一定配合的方法,这里是先顺便一提。下面引那个论:

【“四百论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于此。’”】

  引上面论上面,这个三世主,实际上那个三世主,我们是作不了主的,这个是阎罗王,实际上呢,我们真正没办法作主的。三世是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我们一直在这个里边流转,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自己也不晓得。对于这个实际上一直在流转当中,不了解、也不去学、也没人教,然后就轻轻松松、安安乐乐觉得蛮好。这个睡的话,不是我们的晚上昏头大睡的睡,白天张开眼睛在无明大梦当中的睡,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我们现在觉得这里是住的很舒服,这个在睡当中,无明大梦当中,这“岂有暴于此”,天下再没有比这个更恶劣的。它告诉我们目的是什么呢?就我们要了解这个是无常,这个三世,这个三世的流转,不是说前一世、到这一世、到后一世我们看见的,而是说我们前一刹那、现在一刹那、后面一刹那。真正说起来根本没有什么前一刹那这件事情,你看看当我们说话的时候,这个时间一直在过去,哪有一刹那停过?你看看,平常我们想到刹那、刹那的时候,总觉得好像短到有这么一点东西在,实际上有没有?根本没有!这个就是我们真正颠倒的地方。所以我们真正的对治的,一定要把这个找出来,找出来以后,然后你发现,原来你的生命之流就这样的一刻不停,是每过一秒钟,每过什么?就是每一刹那,你的生命就损失一刹那,所以那个时候你就拼命努力去修,这个是我们要认识的。如果你不认识这一点的话,那糟了,所以是最严重的修行第一步,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与否。

【“入行论亦云:‘须弃一切走,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恶。’”】

  死了以后怎么办呢?妙了,“弃一切走”,什么事情都丢掉。现在我不知道,“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恶 ”,因为我们不了解什么都要丢掉了,所以忙这种不相干的事情;或者亲、或者非亲,忙这些事情,忙这些事情造恶。也许我们说:“对呀,这个对我们亲的我们去忙;非亲的我们好像不忙。”错了!我们对亲的固然忙,对非亲的我们更忙。非亲的忙些什么?嗔嘛!很简单;亲的忙些什么?贪嘛;然后呢非亲非非亲忙些什么?痴嘛!想想看对不对?假定你真正的了解的话,对你亲的是你不贪,对你非亲的是不嗔,对非亲非非亲的你不痴,那就对了!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要了解的。所以这个是不了解,以及不修习死,有这么大的过患。我们前面大幸而得到了暇满的人身,而了解的暇满人身的价值,所以没有趁这个机会修习的,为什么?不了解无常的特质,所以这是不了解无常特质的最大的大祸害。最后有一句话,特别强调再说一下,了解固然是绝不容易,真正要想派上用场的还要靠自己如法思惟,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否则的话呢,前面得到这个无价之宝,还等于泡在水里泡汤。我们一句话“泡汤”,就是浪费掉了。好重要喔!

【“第二修习之胜利者。”】

  那么修习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谓若真起随念死心,譬如决断今明定死,则于正法稍知之士,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

  假定我们如法的修习,把这个死的念头提在心上了,现在举一个比喻,为什么要举比喻啊?实际上我们还没修,我们不知道,但是如果从这个比喻上面我们体会得到。譬如我们是决定说明天一定死,或者今天一定死,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只要稍微了解佛法的情况的这种状态,你对于所有的这亲属、财物,感觉得清清楚楚,死的时候绝不可能带去一丝一毫。那个时候对它们的一切的这个贪爱等等,你绝对不会生起,都遮止了。然后怎么办呢?“由施等门乐取坚实 ”,你赶快修行,换句话说,现在我们所以放不下的原因就是这个,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这个也重要、那个也重要。你一旦想到,今天晚上要死了,没有一样东西放不下,叫你不舍都来不及,因为摆在这个地方,你到那儿没有用。然后你舍掉了以后,你真正的带到下世去了,就是这样。这个是我们人人可以体会得到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人有这个能力,不是没有,可怜、可惜的是没有善巧利用;不但没有善巧利用,还用了这个害自己,这个是佛法真正可贵的地方,佛法绝对不会要我们做做不到的事情,佛法只是告诉你,你做错的事情把它改过来,这个是真正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到。所以佛法是一个最完整的教育,而不是一个空谈,不是一个空头的理论。

【“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故,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谷○,全无心实,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

  这样,经过了这个修习以后,晓得世间不管是恭敬也好、名称也好、利养也好,所有眼前世间的一切就像什么?像空谷○。我们收了那个稻谷以后,然后呢就磨了以后,要经过那个风吹一吹,那个米存下来了,那个壳吹走了,这个壳是没用的。我们现在那个世间的那些东西,就像那个壳一样,一点用场都没有,它并没有真实的内涵,所以“全无心实”;不但没有心实而且是“欺诳处”,真正害都害在这个上头。你了解了这个, “便能遮止诸罪恶行”,种种的罪恶行都挡住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好。

【“由其恒常殷重精进,修集归依及净戒等诸微妙业,遂于无坚身等诸事取胜坚实。”】

  那么因为你修习了,这个修习的时候,看喔!恒常、殷重、精进。时间上面不要让它断,这个叫恒常;修的时候呢很认真、很努力,这样的精进,这样才是真正精进;那么这个修什么?“修集归依净戒诸微妙业”,这个真正微妙的,这个不是欺诳的,不是坏的。于是在这种状态之下,虽然我们这个身是空的、是假的、不坚实的,却是利用这个不坚实的身体,能够修习而得到各式各样的坚固、殊胜的实在的果报。由于你有了这样的善巧利用的话,

【“由是自能升胜妙位,亦能于此导诸众生,更有何事义大于此。”】

  对你自己来说,能够真正的升进胜妙之位,这个自利;同样的也能够以这个引导接引别人,所以不管自利、利他都在于此,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更有利益的事情?所以与其我们现在忙这些不相干的事情,真正重要的修习这个。所以不要说普通一般的念佛,他常常说把死字贴在额骨头上,就是密乘说起来最高的,他一开头时念的是一定念这个东西。不幸的是我们现在总觉得这个密教这个大法很好,把这前面的基础的东西都不要了。起码的都修不成功,还修密教吗?真正的很可笑的事情,然后修的话这个道理也不懂,你怎么修呢?这我们应该了解的。

【“是故经以多喻赞美,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所以在经上面,各式各样的经上面,以种种的比喻赞叹说明这个无常,这个修法的殊胜、美妙的好处。那么现在特别引这个大涅槃经,这个有它的道理了,佛最开始就策励我们、告诉我们说,无常生五蕴所除灭,到最后佛走的时候,谆谆教诫还是说这个话,可想而知这个是何等重要!怎么讲呀?说“一切耕种秋实第一”,所有的种作最好的什么?秋天收实,当然。“一切迹中,象迹第一”,所有的我们走的这个印子,象的脚最大。那么在我们平常的念头、思想当中,什么啊?思想最重要。我们恰恰相反,一天到晚想著常,这个我们人生难有百年,可是总是想的万年之计,千秋万年。那么现在佛法告诉我们“无常”,想著、一直想,为什么?由于这个想著这个死,三界当中的一切的贪、无明、我慢,通通消除掉了。不要说人世当中,就是生到天上,八万四千大劫还要下来,对他是一无所望、一无所贪。你能够把这个拿掉了,修行一定可办。

【“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赞美。”】

  所以像这样,它不但是前面所说的,说我们所有这个烦恼、恶行;烦恼是代表惑,恶行是代表业;不管是惑、业也好,真正流转生死当中,都是这个东西,你要想对治这东西,很难、很难。但是你一念到这个死的话,马上把它摧破,叫“顿摧”,像一个大铁锤一样,你别的东西不行,一个大铁锤 “趴”一下下去的话,马上粉碎。这千真万确的,你们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时候,你一想到说马上要死了,什么事情都挡不住你,什么烦恼都丢掉了,这千真万确,现在我们欠的就欠完整的理论跟如实的思惟修习。能够烦恼消除掉了,转过来,妙了,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 ”,办所有的好事情,殊胜的、微妙的、大法的这个门,就在这个上面,而且“顿办”。你想到死,你等不及了,马上就去做。别的事情还拖拖拉拉的,别的事情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明天也不行,后天也不行,你办是要办的,总不晓得要拖到那一天去?你想到这个地方的话,等到下一秒钟都来不及,它有这么大的好处!所以经上面这么告诉我们,“如是等喻而为赞美”。那么大乘大涅槃经,下面集法句,那是根本教典,我们看一下。

【“集法句中亦云:‘应达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阳焰,魔花刃剑于此折,能趣死王无见位。’”】

  我们应该了达这个身体像“瓦器”,瓦器就是一碰就破的。那么我们现在所对的这个目前的一切,万事万法这个法,我们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了解是“阳焰”--空的。阳焰,就是夏天太阳热的时候,你在马路上老远看去的像水一样,实际上你跑过去是空的,你看看好像是有的,实际上是没有的。你能够了解了这一点的话,不管世间的利养也好,什么也好,都没有办法引诱你。所以“魔花”这是利诱, “刀剑”这个是威逼,不管是利诱,不管是威逼,到那时候一点用不上。所以贪没有了,嗔没有了,你知道的清清楚楚,痴没有了,贪、嗔、痴没有了,你到哪里去?当然那个时候阎罗王就找不到你了,你能够这样的话,是能趣死王,阎罗王找不到你的地方,这个是我们现在应该努力的。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七十六页,昨天我们已经讲过,假定我们了解了我们这个暇满人身难得,而这无常又这么迅速,这个所以无常的迅速,真正的意思是我们没有一个人保险什么时候该走,假定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我们身体这么虚假。这个瓦器那还是有形的,说这个东西说破就破,一碰就破;第二个说它阳焰的话,看起来好像有,实际上更没有的。那我们要了解,一个是指它容易碎破,一个是说明本来就是虚假的,千万不要认真,不要把它看得那么可靠。你能够对这个事情有这样的认识的话,那么世间的很多东西就不会再障碍你,不管是好的、坏的,所以利不能诱、威不能逼。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就有机会跳出这个生死的大苦,所以那时候死王、阎罗王找不到你。继续下去。

【“又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

  我们就看见,我们身体有了这个以后,最后一定结局是这样的,衰老病苦种种,最后这个寿命一到,两脚一伸,完了!见到了这一点以后,认识了这一点,晓得唯一的方法,趁它还有一口气的时候努力,这个才是真正的勇士。现在我们跟人之间稍微一点点东西,就觉得跟人家,要大家起争论,然后呢往往自觉得谁都不怕,这种人其实真的说起来,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所见到的,所要断除的不是这些东西,真正的勇士是克服的是自己的烦恼,真正的勇士了解这个事相真正的虚假,然后呢对外面不管它什么情况之下不为所动,这个才真的勇士。现在我们看见外面一点东西,就跟人家瞪大了眼睛,吵的个你死我活,这种人饭桶,都是饭桶!这个烦恼境界上面根本识不透、忍不住,就这样,然后竟然为它牵著鼻子走都不知道,那是一无用场。畜生也是这样的,畜生你跑过去,那个狗叭啦叭啦来咬你了;那我们也是如此,他引了你不高兴了,你也跟他吵吵闹闹,你不是跟畜生一样吗?真正的大丈夫都是这个样,这是我们要真正认识的,这种人真的称他为勇士。如果我们自以为你很行的话,应该了解你行在哪里?自己烦恼一点点,小小的烦恼被它转过来,自己还觉得很了不起,那种人真可怜。所以我们自命为勇士的,应该在这上面把握得住。能够把世间上面的这种杂染的事情一刀两断,这个才真的是牢狱,能断如牢的家;其他的世间的人勇作凡夫,这种人不可能,他不能离开。离开什么?欲,欲!这就是我们,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总之能修士夫义时,唯是得此殊胜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恶趣,设有少时暂来善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八卷A面

【“设有少时暂来善趣,亦多生于无暇之处。”】

  总结起来,我们真正能够修行,跳出这个生死苦海,整个的三界之内只有一个机会得到人身,而且得到的殊胜的暇满人身,就是像我们现在,我们虽然没有圆满的,但是还有随顺可以修习,而实际上,我们目前的状态是要了解一个。下面这个话就是鼓励我们,我们都是久住恶趣,经常一切有情在三界轮回当中,长时期都在恶道当中。那么偶然有的时候来一下,虽然来了得到了人身,结果还是没办法修学佛法,或者是世智聪辩,或者生于边地,或者盲聋喑○,那么我们目前有形的这种都已经脱离了;不是边地,也信得过佛法,然后五根具足,好好的宝贝,好好的要保重自己。这一点有一个主要的方法,多观察、多思惟,不要轻轻易易的把这个生命就这么浪费掉了。下面

【“其中难获修法之时,纵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执取不死方面,是为一切衰损之门。”】

  那么在这样难得的机会当中,我们遇到了,遇到了以后还没有如理修行。为什么?就是被这个不死的心遮盖住。关于这一点要说明一下,这个不死的心不是我们想我死不死,不是,不是说透过你想死不死,觉得不死。它无始以来的习气,这个习气本身任运的,自然而然的让你在这个业习当中流转,你总想著还要忙这个、还要忙那个,为眼前很多的事情转;这个也少不了、那个也少不了,这个是他最重要的。因为你忙这个眼前的事情,所以你一天到晚自己也不会想到修行,这个是一切衰损之门。所以我自己又想起一件事情来,当年我刚出家的时候,跟在我的善知识身边。妙极了!三年当中,没有一个应酬的,就是没有一个应酬的。我现在发现美不可言!这个应酬你不能沾,一沾沾上了以后,那不晓得牵牵连连牵到什么时候。他来看了你一次,你就得去回拜,我现在发现最好的办法,他来看你,就算看完就算完了。就这样,他送给你的东西,送完就算完了。你回拜等到什么时候去回拜?你发了大菩提心,证了胜义菩提心,然后你去回拜真好!密教还要晚,等到你成了佛,然后你去回拜,都积到那个时候。你有了这个能力去回拜他,人家都因为你的回拜而成功。而眼前我们这个时候一回拜,那大家永远缠在这个里头。不是说我这个一定好,相反的,我这个是一个
非常坏的坏办法。这个什么话呢?这是因为我自己晓得我是一个末法众生,最差的人。自己实在没有条件,那唯一的办法--关起门来。可是人家有好心的人,他要来看你,他要来拜访你,是有特别必要的事情,应该做。否则的话到此为止,他说不定拜访了一趟,拜访了两趟,第三趟也不来访了。但他最多说这个人不通人情,不通人情有什么关系?我本来就是一个很差的人,不通人情,那我要学佛,我在通那个法情,通那个佛情,也就够了,这个我现在的想法。我想我们太多人,你们可能有这个经验,如果已经有了,这个的确是有它的好处在,我们也不必说它。你们年轻的人,真正在这地方准备向上要走的话,这一点自己先衡量衡量,当然佛法哪一条路都可以走,如果眼前主要的想走修行的路线,刚开始的时候,这一条路千万不要动它,不要动它!这个是有它的特殊的道理,特殊的方便在。那么,所以它这个上面我们要注意到,有个善巧,你想著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它后面告诉我们,他天天想著,今天就要死!今天晚上就要死!那自然而然,你这种事情就不去忙它了。

【“其能治此忆念死者,即是一切圆满之门。”】

  那么关于这个执取不死,一定要有个对治的正确的,对治它什么呢?想著死,你想著死什么事情都不管了,那是最最对我们有帮助的,所以所有的好的事情,都从这个概念上面来,所以下面一句话。

【“故不应执,此是无余深法可修习者之所修持,”】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说,现在没有深的大法可修,修修这个!恰恰相反,不管你要修任何深细的大法,如果这个基础,你还没有修起来,你修那个再深、再远的大法,那都是没有基础的。不但是这个地方,你们看凡是完整的教授,它前面都先说明这个。所以真正的完整的修习仪轨,它前面一定有这个,这一点我们千万要了解。我们看见那个仪轨,不要把它念一遍,念过了,然后急急忙忙的修那个后面的大法,而前面的那个不相应。在这种状态之下,再大的大法,对我们只是结结缘,这是一种大浪费,这个地方千万注意,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这是我们修习上去必不可少的,倒是反过来,假定你现在这个念死这个法门,一旦真正修习成就了,后面你就绝对不要怕。现在这个地方很明白,印度的第一个最了不起的人,阿底峡尊者,然后呢传到西藏,经过这么多大成就,没有一个例外的,他重视这一点,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比他们强吗?假定你比他强,是的,你不要,你根本不要来学这个东西。假定你不比他强的话,那就好好的低声下气好好的先学它。所以我建议大家,现在不必一定要说我现在修什么大法,这个东西好像摆在其次,什么重要的书我要看,要是如果这个东西你没有修起来的话,对不起,你再大的大法,再好的东西,那都是走的远路,浪费生命!而且这个恶习惯养成功以后,你还不晓得什么时候转得回来?所以眼前我们唯一的办法,了解了这个道理修习,修习什么?就是把以前的恶习惯扭转过来,这个地方需要有点力量的!尽管我们今天听懂了,等一下你合起书本来,又照自己的老习气走了,这个太重要。所以不但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样,然后你看其它的教派当中,它前面的那个次第,每一个都一样,这一定摆在前面,这个是基础,所以我们要了解。再下去。

【“及不应执,虽是应修然是最初仅应略修,非是堪为恒所修持。”】

  那么进一步说修是要修的,但是最初的时候略略的马马虎虎修一修,而不是经常要修的,又错了!这个刚开始时的基础很稳固,等到修的基础很稳固以后,每次修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把它提一下。那么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修的基础很稳固,你以后每次一提的话,它因为你以前有过了,所以一提那个整个这个死的念头整个就起来了。我的的确确看见过这个真正的修行人,他在平常的情况之下,你简直找不到他,他碰见必要的时候,有的时候你遇见他,三言两句说过以后,他就随时提起来,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他一想到死你就可以感觉得出来的,他往往那个表情或者眼泪直流,他就不再跟你讲话,他自己忙他自己的事情去了。这个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有坚固的成就,就这样。所以他随时一提起那个死的念头来的话,他什么事情放下,什么事都不管,修他自己的,尽管他跟你有什么必须要的应酬。在座的诸位你想想看,你们有了这个经验还怕修不成功吗?所以我们现在接受我们的无明颠倒,真正最重要的不修,然后自己忙那些大法去。说起来说这本东西是密教的,实际上显教何尝不然,没有一个例外的。不但是大乘必修,小乘何尝不然!说的清清楚楚。我们要去掉无常盛火,要急到什么程度?头上著了火了,你不去管它,我修行要紧!所以不管从小乘到大乘到密乘都是这样。反过来说,同样的修密乘,我们现在往往都是,比较好一点的人,他倒不一定马上修大法,说四加行需要;四加行是需要,四加行的前行还有什么?就是这个,暇满人身无常迅速,这些东西,它这个基础都是一步一步上来,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你们不管修那一个法门,如果这一点你没修持成功,然后忙下面的话,你走错路了。当然对我们眼前来说的话,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第一步重要的,不是急急忙忙去修,把那整个的修道那个纲要认识。然后随份随力的照那个次第慢慢地走上来。而真正说起来这个是

【“应于初中后三须此之理,由其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

  关于念死这个,从最开始,中间到最后,一直需要的,对这个道理你要至心发起定解。换句话说,我们要很认真的对这个道理确定的认识,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进一步如理的修习,修习到这个死念这一件事情,如理如量的生起来以后,你不要愁别的,后面它自然有个非常强烈的推动你的力量,绝对不会让你慢慢的懈怠下来的。这个道理是这么清楚,这个次第是这么明白。那么现在我们晓得说不修念死的祸患以及修这个法门的殊胜的利益。那么下面我们了解了以后,

【“当发何等念死之心者。”】

  怎么样去念那个死呢?这里看。

【“若由坚著,诸亲属等增上力故,恐与彼离起怖畏者,乃是于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发彼心。”】

  那么我们说修念死,有的人就修了,结果一想到死那紧张的痛苦的要命。因为觉得要死了嘛,要死了眼前这些东西都得不到了,他当然会恐布,错了错了!不是这个。平常我们一直牢牢的执著,对于我们眼前这种东西他上面的亲属等,等就是包括,就是说我们眼前所贪执、所好的那些东西,忙一直忙这个,当你一想到死,死了的话跟那些东西就要分离了。于是你就恐怖起来了,这种恐怖的心里要了解错了,错了,真正叫我们念死,有它念死的一套完整的方法。不是说让你单单的空白就是念著死。一想到死,想到死心里面就紧张的要命,这个不是这样,应该怎么呢?

【“若尔者何,”】

  那么现在这个上面叫我们念死是怎么一个念法呢?下面这个道理仔细的看一下。

【“谓由惑业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于死。”】

  是说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哪来的?由于无明行,无明就是惑,由于惑跟业辗转增加增上而感得的这个杂染之身,这个杂染之身在任何情况之下,一定要死的,绝对不能超脱于死。所以,

【“故于彼事虽生怖惧,暂无能遮,”】

  对这件事情虽然你恐怖,恐怖也没用,因为这个身体是惑业所感的恶果,这个果本身一定随顺著这个因果缘起的法则而流转的。所以,他绝对不能跳出死,这么这个地方不管你怕不怕,你没办法。,那么我们现在应该了解的是什么呢?下面说。

【“为后当来世间义故,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

  下面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害怕的,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个生命这么的迅速;然后这一生马上要死,死了以后眼前亲爱可爱的东西都失去了,这一件事情是无法可想的。那么有一件事情,却是我们做得到的,那一件事情啊?说眼前我们趁这个生命健在的时候,是不是我们能够种了、积了种种的善妙之业,还是我们没有积善妙之业,造了种种的杂染恶业?因为杂染的恶业造了以后,将来要把我们送到三途去受苦;那么善妙之业的话,却是让我们超生人天,乃至往生净土。所以我们真正害怕的是害怕的说还没有把恶趣的因消除掉,这个要害怕;我们也要害怕,说增上生的这个因还没有修持,那个时候要著急,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著急的。所以念死是策励我们既然人生这么快的死亡,死亡了以后眼前的东西,一样都带不去,只有造的业,这个业会影响我们将来上升或者堕落。所以我们想到这里,真正重要的著急在什么?说在生的时候没有修行,为了这个事情而怕,怕没有把恶业的因经过忏悔净除干净;怕没有将善业的因如法修持,而好好的继续积聚。在没有完成这件事情之前死亡,那是恐怖的。所以我们要恐怖的是恐怖这一件事情。

【“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则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

  是啊!我们对这一件事情了解了,那么说趁我们没有死的时候,我们可以修行,修行了以后,到了临终的时候就不怕了,因为你善业积了,恶业已经忏除净化了,那你怕什么?假定这件事情你还没有做,那你害怕,这个才是真正害怕。所以下面告诉我们,真正要害怕的分两部份,总跟别。总的是整个的我们没有积脱离生死,特别是生死当中,堕落恶趣,对这一件事情应该害怕。假定你已经修好了以后,那么现在说死了,死了你到极乐世界去,不但不怕,我还怕不早死!在这个世间痛苦极了,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我现在到极乐世界享福去的话,我想没有一个人例外的,只要你说某人啊!你稍为等二天,等不及啊!叫你等到明天,明天都等不及,最好现在眼睛一闭,阿弥陀佛马上接我去。怎么会怕死?不怕死,所以真正怕的,就是怕还没有修行而死。这个地方就了解了,所以不是说让你念了死了以后想到死害怕,不是的;让你念到死,想到死之前没有如法修行。因为你想到这一点所以你拼命修行,因为你修行了,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你就快乐,这个才是念死的真正特殊意义。下面

【“本生论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恐于后法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忆作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

  下面就是这个话,你要晓得我们这个生命不管你怎么个努力、怎么个弄法,对不起,它没办法,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没有办法保住它。要死的事情,就是这样,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保得住,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帮忙它。所以找医生,我们有一句话“药医不死病”,你如果是寿命该尽的话,那个药一点用场都没有。
  我还记得当年因果轮回实录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这是民国以后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在北京有一个叫协和医院,那是在大陆上面最精彩的医院之一。那个协和医院,那个时候一个德国医生,战前呢世界上面最精彩的德国人,有一个人盲肠炎,盲肠炎然后送到医院来,现在的盲肠炎是小病,那时候盲肠炎是大病,现在有了抗生素什么等等你不怕发炎,一针打下去就好了。那时候没有这种东西的,盲肠炎往往一来─腹膜炎,到时候一点办法都没有。送到医院去,医生一看,对不起,你回家去吧!医生没办法了,最好的医生都这个样,!那么他家里,譬如他太太什么东西,去求菩萨,求佛菩萨。后来那时候不晓得什么谛闲大师还是哪一位大师,反正去,然后求啊、许愿啊!结果居然说有一个冤魂来给他要债,那么正好有高僧,结果冤冤相报永无了期,最后那位高僧答应他超度,超度了以后,那个冤魂就说好好好,那么我们今天得到这个高僧超度,我们这一场冤结就到此为止。这样,到此为止了以后,然后就不来要这个债了。说好了以后,说好了以后,换句话说事情过去啰!那个时候病人怎么一回事呢?那个病人本来送到医院里,那个德国最好的医生,协和医院,盲肠炎,我晓得我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生过这种病,晓得那个时候是,几乎是十个人当中九个人送命,除非发现得早,它已经烂开了,变成腹膜炎了,不要说那个时候,连现在都没办法。结果那个病人就送回去了,最后居然送回去了以后,这经过那个高僧一调教,那个病人到了家,大家以为是没办法,他把他那个棉被打开来,他说肚子饿了要吃稀饭,就这样。大家好欢喜,吃了稀饭,过了两天又起来啰。起来了以后,说再去医院看看,跑到医院一看,那个德国大夫就傻了眼,天下有这种事情的,“你什么人看好的?” “说没人看”,“绝不相信,绝不可能,绝没有这一件事情”。那个时候北平还轰动一时,我告诉你这一件事情,想到这个地方,真正的医生,这个医字,是“药医不死病”,真正的冤孽病到了时候,没有办法可想的,所以这个生死到来的时候,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挡得住它。
  所以我们想到这个时候,真正了解了这个死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办呢?不是怕这个死,而是想到这个死倒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它很快就来,所以你赶快想,说在没死之前,你看看你做了些什么?赶快把不该做的把它停止不要做,该做的赶快去努力,这样。所以它告诉我们,应该观察世间,如果说你造了罪以后,将来是忧悔的;还有没有造的善业、没有做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两脚一伸去受苦的,那个赶快不要做。那么所以假定你生前能够做种种的善法、白净之法,你能够做了以后,你很明白很清楚,这一生结束了以后,你得增上生,乃至于最后趣入决定胜。这个有什么害怕?就譬如说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来说,这个地方说不准,不让你住了,要你走,说不让你住要你走,你觉得离开了这个地方,前途茫茫,不知道哪里去啦!那个时候你忧悔万分。另外一个办法,说这个地方将来有大灾难,或者这个地方这个贫民区,现在这个地方造好了很好的房子,不让你住了搬到那个地方去,大家争先恐后到那个地方去。这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例外的,不过这种事情是被动的。而佛法这件事情,我们了解一切都是业,业这个东西你了解了,也可以说完全是你主动的,在你不了解之前,你觉得是被动的,实际上呢被什么被动,被无明所被动。所以,我们真正要修,就是修这个。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八卷B面

  无明所被动,所以我们真正要修就修这个。

【“四百论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

  我们应该了解最后我难逃一死,对这个概念,如果说你有了确定的认识,如法的去做,那么你把自己的恶因消除掉了,把善因都能够修习起来,这个不必怕嘛!你怕什么死?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念死的道理。

【“故若数数思惟无常,念身受用定当速离,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著,”】

  所以说你如果能够经常把无常这个概念摆在脑筋里面,那么你一摆在脑筋里有什么好处呢?你说不管你眼前有多大的好处,请问两脚一伸对你有用吗?不管妻、财、子、禄都是恩爱万分,你还没有死大家已经想了,这个老头子死了以后,这个财产我有多少份?在这种情况等你死了,哭你两声还算是好的,你尸骨未寒,他们那个官司已经打将起来了。我的天啊!我不晓得我们忙些什么东西?这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外面没有一样东西,你银行存了多少的钱,这些钱都是把你送到三恶道去的火上之油,然后呢至于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常常想古来的人真了不起!现在我们样样东西都是这么现成,还说营养不良!
  昨天有一个法师来跟我谈了一件事情,我就想起一件公案,那件事情离开现在大概已经十多年了。美国是最讲究营养的地方,那时候美国佛教会有一个董事,那个董事那是最有前途的,大家很看好他。他的死就死在什么上面?死的症结不晓得,一个人不晓得为什么原因死的,可是他死之前长时候生一个病,叫医生去看,说营养过多症,我告诉你,千真万确的,我绝不骗你!那个你们去看,现在我们太多人犯这个毛病了,你不妨问问老一辈的人,包括那个我们的老和尚。直到今天为止,我母亲我前年就回去看她的时候,她没有牙齿了,每天吃两碗白饭,牙齿不能咬,八十几岁了。现在你们看看,叫你们吃两碗白饭,那你真是!现在居然说,菜稍微好了一点,今天营养不良,早晨没气力了,那个是颠倒,真颠倒啊!大家修行的人,真正努力的要求往上爬,你忙这个,注定你下地狱不可,我告诉你,我绝不在这儿说空话!你们好好翻开戒经来,翻开修学佛法的,哪一个人告诉你注意营养,你忙那个身体的?没有这回事情!这样!所以我在这地方顺便一提。这个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见思烦恼的错误的见解所使然。见烦恼当中有什么?坏聚见第一个,身见,边见,见取,戒禁取,然后呢邪见。这个就是见取见,犯了这个毛病,我在这个地方也随便一提,就算你把真正的弄好了以后,就算你身体不好弄好了以后,到临终两脚一伸有用吗?假定这个东西真的靠营养,完全靠营养的话,那这个业感这个道理,一点用场都没有了,这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说修学佛法的人,不把佛法把住中心思想而忙这些事情的话,完全颠倒了。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不要求大家一下改过来。如果要求大家,那是错误的,但是你必须要认识你概念的错误,然后照这个概念的错误,努力去忏悔,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完了以后牢牢执著这个概念的话,那这个修学佛法就压根儿就弄错了。所以说念生受用等一切很快离开了,那么那个时候你会遮遣,你就不会再对这个东西爱著难舍。不会对它爱著难舍,所以放不下两个字,对你是完全没有一点点念住力量。

【“由离此等所引忧恼增上力故,怖畏死没皆不得生。”】

  因为你对眼前这种爱著难舍的东西都舍掉了,那死有什么好怕?那自然不怕。我们现在想修行修行,就应该修这个,这个才是我们要修的,这个真正的念死修学的内容是什么?是这个。这个我们要了解的,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下面真正告诉我们怎么念死,等到你照著下面这个次第一念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上面说的这个道理都一一如量的生起,然后变成强有力的推动你的力量,你就步步上升。所以那个密祖有句话“慢慢修时快快到,低处修时高处到”你不要急,你慢一点修结果到得快,我们现在是欲速不达,你急求快,结果快不起来,还有低处修是高处到,你下面的基础做得好的话,你自然做得上去,我们现在下面的不要,赶快做上面的,我在那地方观一个什么,然后我在那地方做些什么;基础、基础没有,所以弄了个半天没有效果。现在我们看如何念死。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谓应由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

  这个修念死,它分成共三个大纲目,每一个纲目当中又分成三个子目,总共所以九段。然后由于这样的话,产生三种决断,决断就是决心,换句话说了解了这个道理,自己决心要这个样去修行。那么这个分三部分,就是从三个根本。第一个

【“一、思决定死,二、思惟死无定期,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这个题目我们看一看很明白,他真正修习思惟的时候,这样。第一个决定要死,这是没有问题,但它有它的方法哦!第二个思死的这件事情没有一定的时候,说不定什么时候到来,谁都没有办法保险我说今天不死,或者明天不死。第三想到死的时候除了修行的佛法以外,其它东西对我们只有害处没有好处。现在我们看,第一个就是决定死当中。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决定当来,”】

  我们要了解,说死这一件事情决定要来的。

【“此复无缘能令○退者,谓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

  没有任何办法你可以把这个死挡得住。不管你受什么样的生,到最后一定要死,这我们了解,我们非常清楚,这事实摆在眼前。如果说有人不死的话,那我们可以看得见,可是我们眼前看见没有一个人一直活下来的,从来没有一个人过!佛陀--佛陀圆寂了,耶稣--耶稣死掉了,穆罕穆德--穆罕穆德死掉了,孔老夫子也没有了,不管是哪一个宗教,不管是哪一个伟人,不管是哪一个医生,对不起!现在一个人都没有了,骨头一坛灰,乃致于连骨头灰都没有了。千真万确的事实。

【“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

  不管是佛也好,独觉也好,声闻也好,他们是圣者,对这个身体尚且要舍掉,我们呢?行吗?当然必定要舍掉,这对我们身体。还有住的地方。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

  不管你住在什么地方,没有一个地方能逃得了,所以这个无常集当中又说:

【“‘住于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

  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躲得了的,说能够不死这个地方绝对没有;不是空当中,不是海当中,也不是在山里边。

【“前后时中诸有情类,终为死摧等无差别,”】

  那我们看看世间的的确确,所有的有情没有一个例外,最后都被死王阎罗王邀去。

【“即如彼云:‘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

  不管是过去已经生的,以及将来要来的,最后都死,走到死这条路上去,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了这一个特征,必定要死的话,唯有一件事情,趁他还没有死的时候赶快修行,赶快努力修行。

【“于其死主逃不能脱,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胜光大王经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坚硬隐固成就坚实,不坏不裂无诸陨损,至极坚强纯一实密。触天磨地从四方来,研磨一切草木本干及诸枝叶,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

  这个引一个经上面说,就像四个大山王,通常那个山王表示这个山当中最厉害的。实际上我们就是四大所造,被这四个东西追的损的时候,彼此之间有消损就不行了。这个山王坚固无比,触天磨地的这样的过来,你有什么东西可以挡得住的?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挡得住的,这个文字很容易懂,我们就不一一的细细解释了。所以这一个怖畏来的时候,生老病死然后这么来的时候,你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挡得住。

【“何等为四,谓老病死衰。”】

  就是这四样事情,你只要一旦有了生命以后,它最后的结局一定是这样。这个里边老或者没有,病可能还没有,但是死这个东西绝不可能没有的。

【“大王,老坏强壮,病坏无疾,衰坏一切圆满丰饶,死坏命根。从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静息。’”】

  没有一个办法可以挡得住。

【“迦摩巴云:‘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等反此,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

  那位大德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你修习了这个念死无常这个法则以后,应该产生什么现象呢?现在就怕死,随时怕死,因为你了解了念死的方法,现在怕了死,所以你就拚命修行,等到你拚命修行了,临终时候你就高兴了。我们看太多这个高僧大德临终的时候,天乐临空,死的时候安祥无比,好啊!这个无量劫来苦恼,自从现在舍掉了,现在去了,这是典型的榜样。所以说眼前是怕,临终不怕。我们现在怎么办呢?反过来,现在无畏,什么都不怕,我不在乎!逞英雄、逞好汉,到临终的时候,用爪抓胸,抢天呼地,来不及啦!所以我们现在千万不要逞英雄,你这个不对,我这个对,你完全错到不晓得那里去啦!处处地方反观自己,当你这个心里觉得别人错的时候,你早就已经错到十万八千里以外,这是注意,这是烦恼现起,佛法的中心什么?我就是根本。“我对”,对不起,你已经错了,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个后面讲,所以我们现在还不谈这个,你想到念死你就不会坐在这个地方,轻轻松松在这个地方。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那么这一点是我们应该了解。下面呢?

【“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者。如入胎经云:‘若于现在善能守护,长至百年或暂存活。’极久边际仅有尔许,纵能至彼,然其中间寿尽极速。”】

  那么下面我们继续下去,它这个地方一共分成三个根本。每三条当中又分成三个子目,刚才思惟决定死的,这个第一个前面所说的决定死三个大项目当中,第一个决定死,第二个说不但决定死,这个寿是决定的,你没办法增长,增长是没办法增长,但是却是不停的一直在减,这个是第二点应该了解的。也有人说,有的人经过了修行以后,寿命会增长,是的,没有错,修行了以后当然增长,所以要叫你念死,念了死以后你拚命修行那个时候你寿命才有增长;现在你没有念死,请问你能增长吗?绝无增长的可能。如果你真正懂得修行道理以后的话,你也不一定要去增长,何必在世间增长那个有漏生死呢?你修了以后到极乐世界,这个永远极乐了,那何等自在!不管他在这个地方增长也好,然后到那边都是经过了念死,然后才能够产生的效果,如果说你不了解这个道理的话,请问这个时候能增长吗?绝无可能,它绝对不会增加,却是什么?刹那、刹那的在减!所以他下面引那个经上面说,如入胎经云:“若于现在善能守护,长至百年或暂存活。 ”说眼前如果你能够保护的非常好,最多也活个一百岁,极久边际仅有尔许,最长也就是这样。下面这个话,这是每一句话,在我们看见这里的话,就要痛心万分;纵能至彼,然其中间寿尽极速,就算你能够活到一百岁,但是中间非常快、非常快。

【“谓月尽其年,日尽其月,其日亦为昼夜尽销,此等复为上午等时而渐销尽,故其寿命总量短少。”】

  时间过得真快,所以寿命一直在短,我们不观察也就算了,观察一下,你们每一个人当下看看,请问是不是这样的?当你念头观察的时候,那个寿命在向前走,别的东西你可以叫他停一下,你绝不可能说我停一下,把那个寿命多活一秒钟,没有这个可能,这是短的地方来看。长的地方来看,我们现在看看觉得好像这样,我们往往这样说,天增岁月人增寿。这个真是颠倒、真是颠倒啊!天是增了岁月,人是减寿了。活一天我们的寿命就少一天,结果我们人增寿,何其颠倒!我们不妨进一步去想想看,我们想每一个人都可以体验得到,不管你今年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你回想一年以前,回想十年以前,就像眼前,你从那个时候回过头来反看眼前,岂不是一刹那,这个生命就这么快一刹那,请问这个十年当中你做了什么?你现在如果还这样下去,你能做些什么?我们现在居然安然无事坐在这个地方,真正可修的时候做这个,然后叫你修,你觉得这个也少不了,那个也少不了,等一下,今天早晨肚子没吃饱,觉得修行没气力,吃饱了昏昏欲睡提不起劲来也没办法修行。这个对我们来说,还是我们没有如法的了解这个佛法的真相。所以这一点我说这个寿命一直在减短。

【“此复现见多已先尽,所余寿量,虽刹那许亦无可添,然其损减,则遍昼夜无间有故。”】

  眼前一观察,我们这个寿,前面已经很多都已经尽了,余下来的,对不起不多,你要想增加是一刹那都没办法,增加它一刹那都没有办法,损减就一刹那都不停的,昼夜在那地方损失。所以

【“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

  我怎么能不死?上面这是简单告诉我一下,我们真正应该的

【“此复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惟。”】

  不管在各方面,只要你能够体会到各方面,比喻就是说眼前这些样子来体会而如理的去思惟。下面就告诉我们,

【“谓如织布,虽织一次仅去一缕,然能速疾完毕所织。”】

  像织布一样,你看起来好像只有一根线,很快的就织完了,或者

【“为宰杀故,如牵所杀羊等步步移时,渐近于死。”】

  牵了这个羊跑到那个死场,我们现在也是如此。我们每向前跨一步,不跨,你那个心就是步步走到死那地方去!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险岩垂注瀑布,如是寿量,亦当速尽。又如牧童持杖驱逐,令诸畜类,无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无自在引至死前。”】

  也是一样,我们就是这样,我们这个老跟病,你自己一点都没有办法自在,它把我们带到死前面去。关于上面所说的这个道理

【“应由多门而勤修习,”】

  好好的努力,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努力的地方。

【“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

  就像我们织布一样,你这个纬线很快的过去,这个人命也是这样。

【“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

  就是上面牛羊的比喻,牵著牛羊步步的走向死亡,这个阎罗王来杀我们,

【“诸人命亦尔。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以杖画水,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上面用种种的这个比喻,这么快走向死亡,而没有死之前,无边大苦!各式各样的比喻,这无非是策励我们好好的修行。这个文字很容易,自己看一下,最主要的,总归要找到自己相应的修这个法门。

【“如传说大觉○行至水岸,谓‘水淅淅流,此于修无常极为便利。’说已而修。”】

  传说当中阿底峡尊者跑到水旁边,看见那个水流说:看啊!这是告诉我们修无常最好的方便,这说明了什么?像这种大尊者,他因为已经修得非常坚固,他随便遇到什么,一看见,无常心生起来了,紧跟著因为无常生起来,他马上就策励它修!下面的紧跟著都来了。

【“大游戏经亦以多喻宣说:‘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如空电,犹崖瀑布速疾行。’”】

  那么这个经上面有种种的比喻,这个三有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不管是欲界的、色界的,乃至无色界的都是无常,就像秋天的云一样。我们秋天里面有一个形容,叫苍狗白云,白云苍狗,瞬息万变,这个无常就这么快。然后我们的生死就像看戏一样,你不晓得这个戏下面,就这么一场戏。所以我们这个寿命像空中的电,你看它一闪一闪没有了,像瀑布这么个快法,我们要这样去认识,如理如法的修持。

【“又如说云:‘若有略能向内思者,一切外物,无一不为显示无常。’”】

  如果你真正能够向里边好好的观察思惟一下,外面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在显示这个无常,所以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不要看外面,我们真正要观察我们自己,现在我们都眼睛看错了,这个叫颠倒。

【“故于众事皆应例思,若数数思能引定解,”】

  所以对于所有我们眼前的都应该照著这一个上面所说的来去思惟观察。你只要不断的思惟观察的话,对这一件事情一定能够产生确定的见解,但是告诉我们数数思,努力的不断的思,现在我们犯的毛病有两种,有一种呢听完了就算了,那个根本不谈,还有一种呢他略略的修一下,这个效果下面说。

【“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实无利益。”

  有人略略的思惟了一下,他说这个生不起来,这个没有用。下面这个话,看哦!

【“如迦摩巴云:”】

  这是个祖师告诉我们,

【“‘说思已未生,汝何时思,昼日散逸,夜则昏睡,莫说妄语。’”】

  有人说你这个思了一下,照它想了一下,生不起来!那个祖师就呵斥他,你思了?你修了?你什么时候修啊?白天干什么?放逸散乱,到了晚上昏睡,真正说起来你以为修了,你实际上,不要说平常闲谈,坐在这里不是散乱就是昏沉,你真的修了?你不要打妄语啊!这就是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骗不过。所以我们现在不要说这个弄了半天弄不起来,你真弄了半天还算好的,你连它半天都没弄,他们真正修行的要长年累月去修!所以我们现在太多人,听见了道理好像修不起来,你真的修了?就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祖师告诉我们的,好好你摆在心上。你能够把这两句话摆在心上,这一生你就有希望,我们这里休息一下,这两句话下面还要讲一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九卷A面

  祖师说的这句话,真正想修行的人好好的记住,常常照这句话来策励自己,但是注意喔!凡是这种祖师策励的话,这都是对我们自己说的,我们千万不要
责备别人,拿这话责备别人就完全错了。祖师他告诉我们他有一个原则,这些人已经修行成就了,他的悲心所使,悲心就像一个父亲一样,父亲对于自己的子女都是无比的疼爱,为了这个使得子女成材,所以那个时候有的时候用一种严格的方法。我们现在喝斥别人的时候,不是这个心情,你千万注意,这个自己一检查,就很清楚很明白,你跟烦恼相应的这种心理,用这个佛法来喝斥别人的话,对自己造的是很大的业,非常大的罪过,这里顺便一说。所以这里告诉我们不要说:我怎么思了半天思不起来?不是我们没有思,我们现在在什么?在散乱昏沉当中,就是这样。所以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如果说你现在散乱昏沉,没有办法对治,表示我们罪障未除,资粮未积,他有正确的方法,如果你生不起来赶快退、倒退回去,把前面的积聚资粮,净除罪障,这个次第很清楚很明白,我们不要自己妄想照我们自己的办法。那我们现在太多这种问题,说:这个大法师,赶快去向他求一个法,这个人了不起!太多人到处去东跑西跑去求法,西求法东求法,不晓得求了多少法,然后拿回来一样东西都没有用,这种情况之下就这样空空的浪费掉了一生。现在有这个完整的次第摆在这里,你只要照著它步步上去的话,后面你不要怕,一定会有成就。那么继续下去。

【“非但寿边为死所坏,而趣他世,即于中间行住卧三,随作何事,全无不减寿量之时。”】

  看,不但我们的寿命最后死,就算是在没有死的中间,不管在任何状态当中,他这个寿命一直在减、一直在减,这个减的时候从哪里开始?从入胎的时候开始。

【“首从入胎,即无刹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

  从一开始投胎,那一刹那开始,就是你的引业,决定的时候,你的引满二业,就决定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你一直向后,这个在减、在减,到你死了为止。

【“故于中间生存之际,悉被老病使者所牵,唯为死故导令前行。”】

  这个是我们要正确了解的,在这个中间都是为这些事情,不是老就是病,都是苦,都是死的前行。然后除了这个以外,除了这个苦以外,我们忙的什么事情?我们为了免掉这个苦,找种种的求快乐的事情,这不是快乐,这是苦因,是苦上加苦,我们都是忙这个,这是我们的颠倒。眼前已经够痛苦了,我们要想去掉一点痛苦,忙著这些事情都是火上加油。正确的方法,是,眼前好像是苦的,却是釜底抽薪,你眼前稍微苦一点,将来却是快乐的,这是我们修行必不可少的正确的认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修行出了家,跑著去样样享现成的乐,这是顺世外道,佛法绝对没这件事情的。如果出了家了以后,你还贪图这个、贪图那个,偷懒著等等的话,那就完全错,完全错了。这件衣服披在身上的话,那个是地岳的那个铁甲,苦不堪言的一件事情,这个我们要认识。

【“故不应计于存活际,不趣后世安住欢喜,”】

  千万不要以为说现在还活著,还没有死而觉得高高兴兴,这个不可以,我们眼前的状态像什么?

【“譬如从诸高峰堕时,未至地前空坠之际,不应欢乐。”】

  我们就像那个高山上面跌下来,居然还没跌到地上,还觉得很快乐,天下有这种事情?那我们就这么颠倒,这个随时,叭!一下,跌到地上粉身骨碎。

【“此亦如四百颂释引经说云:”】

  这个上面告诉我们,

【“‘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

  我们人生当中,刚刚投胎那一个心识,识心,就像什么呢?就像刚刚入胎那一夜开始,从此以后一刻不停的向前、向前,到哪里去?到死阎罗王那里去。所以最后引破四倒论,破四倒论说,四倒就所谓常乐我净。

【“‘如从险峰堕地坏,岂于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于中岂得乐。’此等是显决定速死。”】

  就像那个高峰,叭一下,掉下来了,掉下来的话,堕到地上来一定粉身骨碎,绝不会说:还没跌到地上之前,觉得蛮快乐的,这个绝不可以。从我们投胎那个时候开始,一刹那开始,以后一直向死那个方向在奔驰,所以这个地方,哪有快乐啊?关于这个一点我们要了解,所以凡是一切事情,都很明白的说明,很快的死,那么这个是第一个根本当中第二个子目,决定要死。不但决定要死,而且这个寿没有可以增长的,一点点都没有,而是这么迅速的,从没有间断的这样来减退当中。最后第三个子目是什么呢?

【“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死者。”】

  要了解我们就是在生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修行。很快就死了,下面看那文。

【“谓纵能至如前所说,尔许长边,然亦不应执为有暇。”】

  总算你没有说很快的就死,就说活到一百岁,我们说:我现在还有几十年可活,那个时候,就算是这样,实际上何况不一定!就算是这样,你也不要以为我还有时间修行。下面告诉我们,为什么啊?

【“谓无义中,先已耗去众多寿量,”】

  做很多事情毫无意义的,把我们的时间就浪费掉了。

【“于所余存,亦由睡眠分半度迁,”】

  剩下来的一半睡觉睡掉。

【“又因散乱徒销非一,少壮迁谢至衰耄时,身心力退,虽欲行法,然亦无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时实为少许。”】

  这非常明白。我们一百岁实际上是很少很少,现在的人活到七十岁,已经蛮好。七十岁,头上那个十五年没办法,以我们现在来说二十岁都没办法修,后面这个十五年也没办法修,我现在深深的体会到,我今年实足年龄只有五十九岁,我已经深深感觉到大不如前,往往跟你们说过,回过头来就忘记掉了,以前我总不大相信这件事情。早几年我有一个世伯,最好的一个同班同学,我们几年一直住在同一个房间,非常好,他也告诉我他父亲不晓得怎么搞的现在,他那个时候大慨已经八十左右了,往往回过头去他就忘记掉了,刚刚吃过饭,他放下碗来,他说:“咦!我饭还没吃耶!”他就忘得干干净净!有的时候跑到马路上转了一个圈子,他跑到那里自己忘记掉了,就是这,这样的胡涂法。这个人以后会这样,你说到那个时候他能修行吗?他可是别的有一样东西没忘记, “我”没忘记,人这个东西真妙!有的时候跑出去站在门口,才站了半天,我在那里啊?他不晓得在那里,就这样的奇怪。所以这个人的的确确的,你们不要笑,很快就轮到你们,我已经轮到了。所以老的时候也没有用,那么头截掉,然后尾巴截掉,中间生病去掉,睡觉去掉,吃饭去掉,大便去掉,请问你们一天有多少时候?一生当中七十岁当中有多少能够修行的。然后我们就算修行了,跑到那儿上早殿的时候,你能修行吗?上晚殿的时候,你能修行吗?就说不要早晚殿,你自己拜佛的时候,你真正在修了吗?自己打坐你真的在修了吗?我们不想则罢了,一想的话,我们能修行的时候实在没太多多少,然后还要跑的跟人家聊聊天,还要管人家闲事,你能修行到哪一天?没有了,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第三点我们要了解,说不要觉得我们还时间很长,还等到后面,不能等。你如果分秒必争能够把握住现在一点的话,那好。前面已经告诉我们办法,他的的确确你能够这个概念提起来的话,我们自然有一个办法告诉你二十四小时都在修;如果你说这一点把握不住的话,你就这么一生,一百年也浪费掉了,一千年也是没有用。我们寿命何止一千年?没有一个人例外,都是无量劫来,无量劫的寿命我们还在轮回生死,这是现实状态。这一点要深加痛切;所以真正能够修行的时候一点点,实在是一点点。

【“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

  二十年是衰老,然后中间那一段

【“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

  或者是心上面的忧愁,或者是身体上面的痛苦,又要今生为烦恼所使,这个凡是这个东西都把我们的寿命浪费掉了。所以我们现在管别人的闲事,那是对自己最大的损失,最大的损失莫过于此。我们不是不管,要到什么时候?你发了菩提心,真正悲心帮忙别人,那个时候对了。

【“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

  然后我们身上生了毛病也不晓得多多少少,也随时能够把我们送命。

【“破四倒论亦云:‘此诸人寿极久仅百岁,此复初顽后老徒销耗,睡病等摧令无可修时,住乐人中众生寿余几。’”】

  告诉我们,这个人寿最多只有一百岁,然后刚开始的时候,年轻的时候顽皮不晓得怎么修;老了以后呢?没有能力销耗;中间也要睡眠,也要生病,这样。所以真正安安乐乐,这一个人生能修行的很少很少。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无五载。’”】

  如果说人的寿命六十岁来算的话,真正能修行的没有五年。这个是真正修行人,以我们来说的话,我们能有五年修行已经很了不起了,还没有!我们都在烦恼当中,修行不相应,这个是第三个。然后最后这一个大段的结论。

【“如是现法一切圆满,于临死时唯成念境,如醒觉后,念一梦中所受安乐。”】

  就算我们一生样样东西都像我们想像这么好,样样圆满的,等到你临终的时候,请问当年这个圆满剩下来什么?妙了!“唯成念境 ”,你脑筋里想起来。像我们以前的事情想像也是一样,虽然我们没有死,可是我们人人都有那个经验,比如说我们现在回想以前的,以前那些事情现在什么?唯成念境,就是脑筋里空念,好也好、坏也好,再圆满的事情,对你有真实的价值?一点都没有。这个情况就像什么?就像做梦,梦当中得到很安乐,醒过来的时候,好像有这么一回事情,实际上是一无所有,而为这个一无所有的这个东西而空忙,值得吗?不值得。空忙的结果,如果是单单空忙了以后,留一点念境还算是好的,他真正的留给你的是一点念境,而实际上的效果,却是把你送到三恶道当中去受无边大苦,值得吗?这个是我们应该体会得到的,所以趁还没有死的时候,赶快努力。

【“若死怨敌定当到来,无能遮止,何故爱著现法欺诳。”】

  这个结论是如此。既然这个死是我们的大冤家,他一定要来的,你绝对没力量、没有任何方法能够防止他,既然这样,而死的时候,所有现世你所忙的一切,都是剩下来什么?像梦想的时候一个空念头一样,你了解了这个你还为他欺诳吗?所以前面一再告诉我们,我们真正的自欺是莫过于此!

【“如是思已,多起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这个是第一个根本,三个子目当中最后认识了以后,决定应该生起的决断,决心我们应该这样。有了这个前面的认识,照著他这个如理思惟以后,那时候一定要起誓愿,我必定要修正法。为什么?因为你不修的话,不管你多圆满,请问最后是什么境界?像一个梦,醒过来一无所有,唯一留下来的造了这个恶业,送你到地狱里面去。想到了一无一实,所以把前面这个三样东西,三个子目,你认真的思惟了以后,那个时候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呢不但正确的认识,而且下决心,说:没有别的路可走,一定要修行,只有这一条路可行。不过这个地方的修行注意喔!如法的修行!现在我们虽然已经进入佛门想修行,可是还是走错了,这个尤其重要。摸到这佛门中来已经千辛万苦,摸到以后而还修错的话,那个是加倍的可惜!这我们务必要知道的。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好好的努力,在这一点上面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事情。说到这里也许我们会想,一点都没错!你看现在那些人都走错了,你想到这个念头,你已经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不是管那些人,管自己。同样的那些人你说他错了吗?你也可以说他错,也可以说他一点都没有错,以我现在的了解的话,我不但没有觉得他错,我还感谢他们。我们今天所以能够安安稳稳坐在这个地方,就靠什么?就靠他们在外面,他们把佛法的种子广布人间,然后人家信了佛法,晓得你们修行人,来送供养来。请问没有这些人,我们今天能够安安稳稳坐在那里修吗?你感激他都来不及,你还看他不对,是你颠倒得不晓得到那里去。如果你只管自己,你必须感激他;如果你将来觉得自己是个大乘行者,那到那个时候,你赶快努力来帮助他,这才是我们现在应有的态度。所以说:“我对了,那些人错了”,那你比他更糟糕。他这样去做的话,他还是可以帮助你,你这样做你帮助了谁?所以我就想起来了,以前老师骂我这个话,我现在愈想愈对。所以我现在没有这个力量骂你们,可是我不妨像收音机那个留声机一样,叙述我老师的话:“你自己觉得修行了,请问吃的东西哪来的?凭什么他要供养你?”我现在愈想愈对,你还觉得人家不对,那个不对,这个不对,这个是我们该好好的去仔细观察。所以你看见外面这些人,你要感谢他,没有他们,我们不能安住在这个山里好好修行。你真的这样去观察的话,不管你怎么弄,你的心里面,总是策励你去修行。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你自然而然这种错误的概念都去除掉了,这个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千万要注意的。所以说不管是哪一个,任何人都是这样,正规如法修行的大祖师都这么说,六祖大师不说的很清楚吗?“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如果你自己觉得真正修道人的话,你见不到人家过错;如果你见到过错的话,对不起!你早就已经不晓得跑到哪里去,错到那里去了,这个概念我们应该知道。所以说这个地方修的“正法”两个字不要误解喔!不要以为说,我们住在这个地方正规的修行,不像他们乱来,这个地方有问题,自己要认真检点。下面都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是正确的。现在前面还都是做为我们的基础,所以眼前我们有种错误的想法,暂时不要去管他,好好的努力向下学,自然而然我们会把我们的错误的概念一一都改正过来。

【“如本生论所说而思,‘嗟呼世间惑,匪坚不可喜,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众生住于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死主自断一切道,全无怖惧欢乐行。现有老病死作害,大势怨敌无能遮,定赴他世苦恼处,谁有心知思爱此。’”】

  第一个前面说:这个世间真是愚痴、真是颠倒,都迷惑!世间所有每一样东西都不坚实的,根本不是可喜爱之处,都是虚诳,都是无常;就算这个姑姆达会,这姑姆达会就是盛大的一种庆祝的宴会,不管多盛大、多快乐,完了以后就像什么?念境,念境就是说像梦醒的时候这个境界一样,这样的一无可取,这样的不坚实、不牢固,而我们所有的三界之内的众生的特性,就是这个样。所以我们在愚痴颠倒当中,对这件事情而不害怕,那真是无法想像!换句话说,我们这个颠倒实在真是愚痴极了,閰罗王最后这个死主,到最后不管你什么,他把你一刀斩断,赤裸裸而来,也是赤裸裸而去;对这一点,我们居然不怕,还在那儿觉得蛮快乐的,真是颠倒极了。不要说等到临终,眼前当下又是要病、又是要老、又是要死,这些事情他力量大极了,你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挡得住他,而最后的结果是干什么?死,一切都抛掉,然后呢到下一世去。下一世是什么你根本不知道,而是由于我们现生所造的业,一直在生死轮回当中受大苦恼,不管任何人了解了这个实际上的情况以后,谁还会爱它?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你不了解之前都是迷惑,了解了以后一定赶快舍掉,赶快努力。

【“迦尼迦书中亦云:‘无悲愍死主,无义杀士夫,现前来杀害,智谁放逸行。”】

  那么这个祖师也告诉我们,阎罗王他可是一点都不会说:“我慈悲、慈悲!”不会的,这个死这件事情它就是这么残酷,对我们是毫无意义,把我们每一个人都最后被他摧毁。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了这个,谁还肯马马虎虎、放逸啊?

【“故此极勇暴,猛箭无错谬,乃至未射放,当勤修自利。’”】

  这个就像什么?就像一支非常强有力的箭,而这支箭射到来的时候,我们一定送命,这支箭不但非常强有力,而且绝对不错。换句话说,我们一定会碰到这个问题,趁这支箭还没有放出来,趁我们还没有受这支箭射中死亡之前,赶快努力,这个是第一个根本,分三个项目让我们产生这样的一个决心。我们现在不妨把这一点重新温习一下。第一个根本是什么?决定要死,第一个。然后呢不但决定要死,这个寿只有减,而刹那刹那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使他停留乃至任何一刹那,而是刹那刹那的牵到死的地方去,就这样,这个就像我们高山上面跌到地上那样,绝对不能说因为还没有到地,啊!快乐,这个时候不可以,要努力思惟这个,要趁这个机会修行。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不要说:中间还蛮好,还可以慢慢的修行;最后要思惟,就算你还没有死,就算你存活,这个中间真正能修行的时间非常少。你对这个概念正确的了解了你就不敢一点放逸,所以那个时候,产生一个决心,产生一个认识。所以叫誓愿是什么呢?平常我们也想这么,这个想的这个力量很虚浮的,没有什么力量,必定要照前面的办法,认真的思惟观察,那个时候就产生一个强有力的、坚决的发誓,一定要这样做、一定要这样做!你有了这种强有力的这种誓愿的话,他会推动你如实认真的去做;否则的话,你听见了,虚虚浮浮,听见是听见了,到那个时候就是提不起来,这个很可惜的事情。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有好处的,这个种子种下去了以后,他迟早还会增长发芽。不过他增长发芽的时候,记牢喔!不是天上掉下来一下让你证了罗汉果了,或者一下让你证了佛果了;他增长发芽的时候,还是要拿出全部精神去拼命去修。所以我们总记得,既然迟早你必定要这样去做的话,你为什么不趁现在努力而等到以后?因为等到以后,这个中间等的那段时候在哪里?在地狱里面,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了解然后呢要真正的思惟去观察的,太重要、太重要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九卷B面

  了解然后呢,要真正的思惟去观察的,太重要,太重要了,这个事情。那么这个是第一个根本。第二个呢?

【“第二思惟死无定期者。”】

  这个三个根本当中,这一点最重要。第二个根本,我们怎么去观察、去思惟,这个死不晓得什么时候,不决定的。

【“谓今日已后,百年以前,其死已定,”】

  这个死是决定的,从今天开始到百岁,这是最久,一定要死的。

【“然此中间,何日而来,亦无定期,”】

  但是这个中间死什么时候来,不决定。

【“即如今日,谓死不死,俱不决定。”】

  今天到底死不死,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把握,说今天一定不死,你怎么晓得今天不死?你怎么晓得现在不死?一个大地震,对不起,我们全部死光;一个飞机栽下来,我们就死;乃至于一个小小的细菌碰到你这个地方,你打几个喷嚏说不定明天就醒不过来。我记得,想想看,今年六十岁,那整整四十年以前,那时候我才二十岁,刚刚二十出头一点;刚来,在高雄我还记得,那时候有一个好朋友,非常好的,平常大家没什么事情天天一直去玩,他那个时候在船上面,商船上面,做三副,前途锦绣!有两天我们没见面,某人怎么不看见了?大家还在盼望他。结果来一个消息,什么消息?报殇,你们晓不晓得报殇?就是他死了,什么死的?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大概比我大两三岁,现在脑筋忘记掉了,连名字都记不住。然后呢过了几年,那个时候过了几年,那个时候我还记得在学校念书,在成大,毕业了以后,比我低一班的,他是学电机系的,平常在学校里他这个人很好,虽然电机系的,他当然是蛮好的,结果那一年我们大家在学校里面准备考高考,他也在那儿忙,大家正在忙得很起劲的时候,有一天他妹妹跑得来,一看到她的面孔我们就觉得很奇怪,她还没开口眼泪直流,干什么?他哥哥死了,你真无法想像的。这个太多这种例子,那我们说还二十几岁,所以以后,后来我们想到了解一个事情说,佛为什么修行要叫我们在尸陀林里面,我们现在旁边那个尸陀林,这对我们有大帮助。那时候我们在落山矶的时候,经常要到尸陀林去超渡幽魂,有一次我们在尸陀林里面超渡幽魂的时候,我就注意了这个。他那个尸陀林都记载说什么人,他从某年到某月他死,记载他的生死这个时间,大部份人是的确比较总是活个几十岁,结果跑到一个地方,一看!使得我心惊肉跳,我到现在还印象很深,都是几个月、几岁,很少超过三岁的,都葬在这个地方。我一看到这个以后,我从此以后对这个生死的概念是大大的改变,我今天已经五十多岁了,怎么保得住?他那两三岁都死掉了,以后我专门去看,然后去看的话,有太多地方,有很多都是五岁以内的,有很多五岁到十岁的。有很多十岁到二十岁的,好多好多,还有照片,看起来活泼可爱,你怎么能保证说你今天不死?这个是,所以今天死不死的的确确你没办法决定的,对我们修行人来说应该怎么办?下面一句话,

【“然心应执死亡方面,须发今日定死之心。”】

  我们真正修行的人就要对治以前的错误,怎么对治法呢?比方说应该牢牢的执著说死那一方面,要发起今天一定必死之心。我们不要说我们不要执著、不要执著,我们不要说我们不要分别,我们现在这个不分别是在大无明当中;人家是经过修行得到了无分别智,这是果位上的事情!他所以得到无分别智的果位上是,就因为择善固执,然后如理努力修行,所以达到这个境界,这个我们要清楚!我们现在要以正式如理的认识、如理的思惟去掉这邪妄的分别。所以这个八正道,登地的菩萨所修的是八正道,他八正道最重要的正见跟正思惟,地上菩萨还要正思惟,我们凡夫居然是什么都不要想,大糊涂蛋一个,那个是不可以,这个千万注意!前面破邪分别当中己经说得很清楚了,这句话有它特别的意义,你在没有正确了解它当中,你错用它的话,那你就完了。所以我们眼前应该什么?择善固执,然后一步一步上去。现在我们应该知道死亡方面,要发什么样的?今天一定要死,为什么?你看它下面这个好处。

【“以念今日决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则执不死方面,”】

  假定说你今天不会死,或者多半不会死,于是你那个心理觉得今天既然不死,怎么办呢?就专门忙眼前的事情,而眼前的事情两脚一伸一点意思都没有,就像作梦一样,而所忙的业却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三恶道当中去。所以他下面说因为你执著不死方面,

【“便专筹备久住现法,”】

  就是要忙现在啦!不但今天,还要明天,还要后天,忙这些事情都少不了,你都忙!

【“不能筹备后世之事,”】

  你不会忙后世的事情。

【“于此中间为死所执,须带忧悔而没亡故。”】

  万一在这个中间一下送了命了,到那个时候,你就来不及啦!到那个时候懊悔而亡。反过来,你

【“若日日中筹备死事,则多成办他世义利,”】

  假定你天天想著今天一定死,因为你想著死、怕死,所以你拼命修行,于是将来好处你都事先准备好了。一想到今天要死,那你还忙这些现在的事情吗?当然不忙了,于是你拼命修行,如果念佛的因为你一想到死,拼命念佛,这种情况岂不好?

【“纵不即死,造作此事亦为善哉,”】

  是的,也许说今天你想了天天死,可是他不死,如果你能够天天想到死这样的话,有什么好处?你整个都在那积聚善法,在这个情况之下天天不死正好嘛!你这个善法愈积愈多嘛!所以他真正的重心,不是说今天决定说猜他,像猜爱国奖券,猜的中不中;你如果说能够执取今天必死那件事情的话,于是你努力修善法,努力修善法的话,那不是很好嘛!你天天积的善法,如果说不死的话,那更好;万一你死的话,你已经有准备了。这是我们要了解,他所以要告诉我们执今天必死的原因,你两个一对比的话,我想我们稍微有一点脑筋的人都非常清楚明白认识,想必死有这样大的殊胜的利益;反过来你不想死的话,有这么大的缺陷祸害在这里,这个是他真正的重点。所以说

【“若即死者,则此尤其是所必须,”】

  万一今天真的死的话,那这个太重要了,因为你修行了。所以他不管他今天死不死,你如果想著今天必死的话,对我们有这么大殊胜的利益。

【“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损害大敌,从此时期至彼时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来,须日日中作其防慎。”】


  就像我们说将来一定有一个大敌人,这个大敌人一定要损害我们,什么时候来不知道,但是要嘛不来,要来的话他一定是拼得你死我活,拼的结果一定我死,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天天准备的话,这必定对我们有好处。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我们现在说修学佛法,实在是有太多地方跟法不相应。不要说这种事情,在西方在美国他们,他们平常很多人,不要说年纪老了,年轻的人遗嘱已经准备好了,我们中国人就是好像犯忌,这个犯忌,我现在想到这太好了,所以我现在养成这个习惯,不管任何事情,我一定写的清清楚楚,我死了以后这些事情该怎么办,不但是钱帐、书籍什么等等,而且每年因为随时有改变,我都改变一次。譬如我在落山矶莲社是这样,我跑到讲堂台北也是这样,跑到这里来又写好,总是等著死,然后什么事情反正都不去管他,剩下来干什么?赶快好好念佛,好好的念法、念僧,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一个事实;不要去忌,我们要忌的就怕你念那个不死,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要忌的。所以现在我们真是完全颠倒,尤其是修学佛法的人,信的过因果的人,你忌了,如果你忌了以后如果逃的过的话,佛法还有什么用?一点用场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忌,该忌的不忌,不该忌的忌它,这个叫做颠倒。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则能修作,所当趣赴后世义利,不更筹备住现世间,”】

  所以假定我们能够每天生起这个念头说,今天一定要死,不要说一定死,下至乃至今天多半要死,乃至于你想到今天很可能要死,你想到这个的话,你一定会努力修,不会忙现在的,修的都为准备以后的好处,不会忙现在这种,所以说

【“若未生起如此意乐,于现世间见能久住,便筹备此,而不修作后世义利。”】

  这两个对比,立刻比出来了。假定你没有修习,没有如理的观察,观察了以后,没有如理的思惟,所以你不会想到今天死,这样情况之下,自然而然你就要忙现世的这个事情了。因为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性使然嘛,这个也少不了,那个也丢不掉,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忙现在的,忙了现在的,最后两脚一伸,什么?恶业,眼前这些东西是一点用场都没有,只有恶业,这个恶业把你送到三恶道去,这个是所以为什么地方告诉我们,我们必定要思惟,说今天一定死,今天一定死,注意喔!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就是说,不是一个道理,你要如法的去修,等到你修到心当中,你就生起了,今天一定要死,今天一定要死,那个时候对了,因为这里,你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当你想到死了以后,你所有的什么事情都丢掉了,剩下来干什么?赶快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大家现在说,我念了这个佛,心里面为什么老散乱,念不起来?阿弥陀佛!他正确的方法你没有学到,当然念不起来。所以他任何一样东西,有他完整的道理,照著这个次第,如果你认真的一步一步上来,你得到了善知识告诉你正确的方法,而这正确的引导第一个,你说这个人身是非常难得,他有这么大的利益,而又这么容易失去,假定你失去了这么难得的人身,不好好利用的话,那真是等如畜生,实际上那还不如畜生!这个得到的时候唯一的干什么?修行!然后你要修行了,修行最大的障碍,第一个什么?四颠倒当中的常颠倒,所以告诉你,所以也用无常,不要别的,这个两样东西一旦生起来了,你能不念佛吗?那个死的念头就逼在这个地方,所以你一想到就念佛了。凡是真是修过无常观的人,妙了!他一面念佛,一面这个无常的力量一直在,所以他那个佛号一停止,无常的力量就追著来了,他就停不住,每一个人有修过的经验的人,都有这种经验,我告诉你。所以大家说我这个念佛念不起来,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本论,本论真正精彩的地方,他实际上本论你学好了,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机会都有,何况是这念佛!所以我告诉大家,你们照著这样去做的话,上品上生都有份,何况是仅仅超脱轮回!的的确确是万修万人去,第一个观念这个地方已经交代出来了。可是,还不圆满,至少到这地方,我想大家信得过、也了解得到关键所在。下面继续。

【“譬如若念久住一处,则计设备住彼所须,若念不住当他往者,则当备作所趣之事,”】

  举一个比喻。譬如说,你觉得在这里要定居下来,长久安住,于是你准备忙这个忙那个,反过来,若你觉得在这个地方像旅馆一样住一夜,你会不会在这里忙这个忙那个?这道理不简单极了嘛!现在不但是我们对我们住的地方,对我们这个的身体,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的旅馆,很清楚很明白,你还会不会为这个东西忙?!真正的关键在哪里?就在这个死念上头,很清楚这个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平常是我讲的时候,你们也会感觉的对呀!你要放下来,就是放不下,现在告诉你办法了,你只要照著这个办法去做,不要等到我讲,反过来我叫你们不要放,你们都不会听我的话,你们放的干干净净,这个道理就在这里。所以说,

【“故日日中,定须发起必死之心。”】

  这个才是念死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所以我们每天一定要想,今天一定要死,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想今天真大幸,居然昨天脱了这鞋子,今天又穿上了,那明天,明天一定不会再穿了,所以还有今天一天,赶快拼命努力!你什么事情都不会去忙,跑到厨房里面,稀饭也好,干饭也好,什么白菜也好,豆腐也好,吃饱了肚子赶快好,就是这样。剩下来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这样,你会全部精神去修行,这样修行还有不成功的吗?继续下去。关于这一点,这个根本又分三个大项目来说明。

【“此中分三。思赡部洲寿无定者,”】

  这个寿起无定是说,我们南胆部洲的寿是无定的。

【“总之俱卢寿量决定,”】

  北俱卢洲的寿量是决定的,但是北俱卢洲的寿量,虽然决定他不能修行,这个我们不谈,寿量决定也没用。

【“诸余处者各各于自,能住寿量,虽无决定,然亦多数能得定限。”】

  其他的地方寿量虽然没有决定,但是他总归有个大概的定限,只有什么?我们南赡部洲的寿没有定准。

【“劫初寿数,经无量年,今后须以满十岁为寿长际,”】

  最初住劫刚开始来的时候,八万四千岁,到最短的时候只有十岁。

【“即于现在老幼中年,于何时死,皆无定故。”】

  这很明白,眼前我们看的见的,到底老了死,中年死,少年死完全没有一定。

【“如是亦如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

  到末劫的时候十岁,劫初的时候无量,无量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无量,八万四千很长。

【“集法句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

  这处处地方告诉我们,上半天还看见,下半天说死掉了,下半天还看见,上半天又不见掉了。

【“又云:‘若众多男女,强壮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

  很多不管是男的女的,年轻的时候都死了,谁能够保证说我们一定,我们还早还早还早,没有一个人能保证。

【“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渐次当趣没,犹如堕熟果。’”】

  这个是说明死的迹相,有很多人说生了,生了还算好的了,胎里就死了;有的生出来,还没有走路,就这样爬,有的人刚刚能走。换句话说有胎里就死,有一岁二岁三岁乃至一百岁,没有一个例外的,这个死就像果熟了以后,随便什么情况之下,轻轻的一动,就掉下来了,就死。

【“应当作意所见所闻,若诸尊重,或友伴等,寿未究竟,忽由内外死缘,未满心愿而死。”】

  我们应该好好的观察思惟,不管我们的尊长,上辈也好,同辈也好,太多的人不晓得什么时候,不管内外的各式各样的缘,内缘,那是什么衰老、生病!这一种,外缘的话,忽然间产生一个车祸,现在尤其是不安全。现在看看太多好的因缘,有了汽车有了什么东西,汽车开出去,叭,撞到了,出去旅行一下觉得好玩,出去旅行飞机,叭,飞机掉了,这个样可怕法!所以我们还觉得,还有这个要做,还有那个要做,对不起都没有满你的愿,死了。

【“念我亦定是如是法,应数思惟应令发生必死之心。”】

  眼前我们要把这个概念摆在心里面。这个第一个说南赡部洲,我们的寿没有决定,第二呢?

【“思惟死缘极多,活缘少者。”】

  就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促使我们死的这种外缘很多,而能够保持我们生命,增长我们大种的这种条件很少。

【“谓于此命有多违害,谓诸有心及诸无心,若诸魔属,人非人等,众多违害及旁生类,损此身命,亦有多种。”】

  我们这个生命有种种外面的灾害,或者是有心、无心的魔,所谓有心的,那就是有情,无心的乃至土石木块等等,就是这种东西。还有魔、人非人各式各样的,都能损害我们的生命,没有一样东西,毒蛇猛兽,老虎狮子这样。那么天上掉下了一个什么石头,你跑著走过的时候,忽然之间电线断掉了,这人都是这个因缘你是真是无法想像!

【“彼等如何违害之理,如是内中所有诸病及外大种损害之理,皆应详思。”】

  说上面这种他怎么样来伤害我们,不管是里面或者是外面,里边就是我们四大不调,外面种种损害,这个我们要认真好好的去观察思惟。

【“复次自身由四大种成,彼等亦复互相违害,诸大种界若不平等,有所增减能发诸病,而夺命根,此诸违害,是与自体,俱生而有,故于身命无可安保。”】

  那么特别是我们想那个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所成,这个四大随时互相减损,或者水大,太强盛,或者这方面不好,因为这样不平等所以就生起病来了,那么有了病的话,就要死。而这个四大种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所以对不起,他这个东西,身体当中一直在这个地方的话,你就是没办法保证我们安全。

【“如是亦如大涅槃经云:‘言死想者,谓此命根,恒有众多怨敌围绕,刹那刹那渐令衰退,全无一事能使增长。’”】

  这个引经上面,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一切想当中,死想最好。那么怎么想呢?我们要了解说我们的寿命有种种的损害,这个损害我们叫怨敌,这个怨敌不一定是有情,凡是损害我们的都是,那个刹那刹那,就是无时无刻不在,都在损害我们,而这些事情,绝没有一件事情能使我们的寿命增长,经上面这么说。论上面呢?

【“宝鬘论亦云:‘安住死缘中,如灯处风内。’”】

  我们现在的状态什么?这个就像灯在风当中一样,随时有熄灭的可能,我们也随时有死亡的可能,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亲友书亦云:‘若其寿命多损害,较风激泡尤无常,出息入息能从睡,有暇醒觉最希奇。’”】

  那么最后这个亲友书上面又告诉我们,所以说亲友书的话,那才真正你的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怎么告诉我们?我们这个寿命损减太多了,这个无常非常迅速,就像什么?就像那个泡沫在风当中,在大风当中一样,那个泡沫平平稳稳他都有随时破裂的可能,在风当中的话,那实在是快的不得了,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寿命,一口气进去了,能不能出来,不知道;然后出来了再能不能吸进去也不知道;睡下去的话,再醒过来也不知道。所以他说我们睡下去再醒得过来,那真是不容易,我们应该这样去认识,这样了解,这样思惟,策励自已。

【“四百论亦云:‘无能诸大种,生起说名身,于诸违云乐,一切非应理。’”】

  我们现在这个四大我们没有能力,这个都在互相损害当中,而我们的身体就那样的这个互相损害,我们完全无法把持于四大所成的,把这个东西看成快乐的话,那我们颠倒,不合理的。

【“现是五浊极浓厚时,修集能感长寿久住大势妙业,极其稀寡。”】

  目前这个状态,什么状态?五浊恶世非常浓厚的时候,所以我们造的种种业,这损减,极大部分都损减,而真正的修行善法而能够感得长寿,能够感得大势这种,所谓大势力就是说能够增强我们这个功效,能够使得寿命延长这种业,非常少,非常少。

【“饮食等药,势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

  乃至于饮食这种东西,他这个效果也都在减少当中,药等等都是如此,所以这个治病的力量都减少。

【“诸所受用,安然消后,能长身中诸大种分,势用亏减,故难消化。”】

  然后呢真正的饮食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受用,受用了以后能够长养我们的四大种的,这些东西因为五浊恶世所感得,所以他的力量也在慢慢、慢慢的减退,不如以前。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吃下去了以后也不容易消化,他的力量在减退当中。

【“纵能消已亦无大益,”】

  这是眼前的,已有的这个依报的状态,实际上这个依报,就是我们的世拥果,增上果,这样。那么目前我们真正仔细看,

【“资粮寡集,恶行尤重,”】

  我们真的能几个,有多少资粮积聚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卷A面

  有多少资粮集聚了,而我们造种种的恶行,

【“念诵等事,势力微劣,故延寿等,极属难事。”】

  就算我们念念经什么等等,对不起,这我们大家了解很差呀!所以真正要想延寿很难。

【“又诸活缘,亦无不能为死缘者,”】

  看喔!现在我们吃、住、享受这应该是说活缘吧?对不起,没一样东西例外的,都可能变成死缘。你吃多了又不行,就这样,这个很明白。你去享受这样东西,你觉得走路不方便,骑一部车,对不起,骑一部车出车祸,这都是活缘,都能够成为死缘!

【“为不死故,求诸饮食房舍伴等,此复由其受用饮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亲友欺侮,是等门中而成死缘,”】

  所以说我们为了求活,为不死故,就为了求活,求了生活要什么?要饮食,然后呢要住的地方,又要亲戚朋友等等,为了这个,结果呢,为了求饮食,你受用的太多也不好,太少也不好,吃了不相宜也不好。那我这两天就是这样,人家一番好心,把它油炸炸得香香的,结果把我吃了痛了几天,到今天还来的不好,这不是很明白吗?就摆在这里。然后呢房舍,你造的好好的房子,对不起,它等一下万一有毛病塌倒了;然后呢你亲友等等大家觉得蛮好,过两天翻脸成仇大家打官司,弄得个你死我活,这都是活缘,结果也成死缘。所以

【“是等门中而成死缘,故实不见有诸活缘,非死缘者。”】

  你不观察还觉得要求这个求那个,你如果真的一观察的话,你会发现眼前这个东西没有一个不死。我也记得有一位善知识曾经给我说过这个话,我现在记得很牢,当年听起来觉得这个话很刺耳,我现在也不妨把它叙说一下。说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真是可笑,干什么啊?自欺欺人,然后被人欺!他这话怎么讲?譬如我们大家见了面大家说你好啊、我好啊,大家对面捧对方,我们也欢喜人家捧,结果问问自己心里面你真的在捧人家吗?阿弥陀佛!真的心里想捧人家,不一定,结果我们还偏偏欢喜这个,这做什么啊?我们为什么要大家来往这样,求活缘、求友伴,结果问他心里面到底做些什么,就是你做的当下本身这个都是死缘。当然这是世间一般的,大家好的,今天我请你吃我请你喝,求乐他去酒家,为什么?我希望从你地方多赚一点、多挖一点,不是很明白摆在这个地方吗?而世间的朋友就是这个样,大家还忙这个?这个颠倒,真是颠倒!人就是这个样,你叫他放掉还放不掉,所以人就张开眼睛往水里“跳”!一个字,你想想看千真万确。所以,不是佛法,的的确确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想到这个地方要好好的觉醒,想到这里这佛法的珍贵,真是珍贵啊!所以有的时候我常常策励自己,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对我这个始终感念我的善知识。当然在一起的时候,有的时候高兴就问候他几句,他就喝斥我,跑到这里来婆婆妈妈说这些话干什么?我那时候也不大懂,后来以后听见人家说了这个话,我现在想起来了没有错,我们人世就是这样自欺欺人,被人、受人欺,现在你出了家了还做这个事情干什么?所以古来的大德一见面就问,然后呢你这几天在用些什么功?他瞪大了眼睛望你,我现在晓得古人之所以成就就在这里。现在我们看起来,某人你好啊,你胖了,然后你瘦了,赶快给你留补药吃吃,大家心里觉得好好、这个好朋友,害你啊!不知道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在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不但死而且就是活缘,这个活缘都是我们的死缘,现在我们要认识了这一点,所以赶快努力修行,这个时候我们就有机会了。
  八十三页,关于念死这一课,那么念死他已经说明不念有什么害处,念有什么好处,以及怎么样念,那么了解了这个下面才是学念死的方法。念死的方法它又分三个大科,每一个大科又分三个子目,现在是第二大科的第二个子目,讲完了。第二个子目前面说南瞻部洲的寿没有一定,这个随时随地都可能死,然后呢在这个里边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子目的第二科,我们一定要修学这个以后,生起这样的念头说,今天一定要死,今天一定要死,这是对我们修行最大帮助的。关于这一点不但是大家处处听懂,要务必把这个概念把握的很牢,将来修行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成就主要的就靠这一点。那么下面呢,再下面说死缘很多活缘很少,譬如眼前我们求的各式各样东西、种种快乐、衣食住行,这无非是为了求我们生活,实际上就算是为求生活的这一种、种种条件,没有一个例外的,每一样东西常常反而促成我们死亡,我们求饮食好,结果吃得一个不小心,中毒了!然后呢我们说造的地方安乐,这样,那个房子任何一个东西都会给我们损害。我们出去,要一个安乐的这个代步的工具,出车祸了,没有一个例外。所以真正的就实说起来,所有的助成我们生活的这种东西,也都是帮助、促成我们这个送命的条件。前天还有一位同修去探望他的家人,就出了车祸了,那不是很明白的一个例子吗?这本来是为求生活上的方便、快乐,结果呢这一些东西都反而增加我们死亡的机会,世间就是这样,世间的真相就是这样。
  我们先来看八十三页的第二段:

【“复次存活即是趣向于死没故,活缘虽多,然无可凭。”】

  实际上我们就活在那个时候,那个活著向前的活,也实际上呢,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世间的颠倒的看法,是说天增岁月人增寿,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了解,时间一天一天的增长,天增岁月人在减寿;而这个减是刹那不停!所以时间固然是如此,我们生活在时空当中求生活的那些东西,也处处会造成死亡旳这个结果,所以所有的活缘也没有一个可以凭信的。

【“宝鬘论云:‘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

  这道理很明白,促成我们死亡的因缘太多,而帮助我们存活的非常少,帮助我们这些也常常是促成我们死亡的一个助缘,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只有一件事情 ─修行,除了修行以外别的什么都虚假的。你忙这些东西就算他帮忙你,不促成你死缘,忙完了以后,两脚一伸,什么啊?还是一场梦,这梦对你是一点价值都没有,而是为了忙这个梦里这个虚假的东西,造了种种的业,然后你去随这个业受无量的苦,划得来吗?所以我们唯一应该做的事情,修法啊!修法。关于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建立正确的认识;你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处处地方觉得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所以我们平常除了读这个正文以外,一定要多看古人的很多传记等等,你看那个古人的生活的艰苦,这种情况,假定像我们现在想像当中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种人统统早就死光掉了,或者绝对不会活下去,偏偏他们长寿的还很长的。虚云老和尚活个一百多岁,不但是如此,不要说修行人,有很多普通的民间的有的是这种人,他有什么好吃好穿?,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把那个精神都浪费在这个上头,那是非常可惜非常可惜!一天到晚跑到这地方来就忙这个事情,脑筋里面转那个事情,划得来吗?这事千万注意、千万注意!你一定要自己努力去找到这个病根所在,从这个地方连根拔起。在这个地方尽管别人跟你讲,讲完了以后你自己不相应的话,这还是多余的,你还是苦苦恼恼,就算坐在这个地方,你苦苦恼恼坐在那里听,那何苦来哉?继续下去。

【“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者。”】

  这是这一大段落当中第三段,最后我们要努力的思惟,说我们这个身体,那个是微弱极了,一碰就死,所以你绝对没办法保任你,说这个东西很坚固,可以保护到什么时候。

【“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名曰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

  说我们这个身体真像水里的泡沫一样,那个东西差极了,一点风都没有,它都自己会散掉、会碎掉,何况这个泡沫在大风当中,所以的的确确不要什么大的损害,就算很小的一点刺,给你一刺的话都会送命。我们那天说前面有一个虎头蜂,那个虎头蜂屁股上那个刺,刺小的好小一点点把你一刺,那就可以让我们送命,那个蚊虫来一叮,乃至于很多这种小虫他可以把那个细菌传染,让你一来,你就生了病送掉命,我们这个身体这么个差法,所以这我们务必要了解,这个真正的造成功我们死亡的因缘又多又容易。请看

【“亲友书云:‘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

  到这个末劫的时候,天上面七日并出,七个太阳都出来,那个时候大地须弥山所有地上的一切,都溶化得连他灰尘都不留。现在我们看看那个石头、钢铁这么坚实,你怎么弄也没办法弄得掉,到那时候也一点都不留,何况我们现在这么脆弱的身体。所以,

【“如是思后,不见死主何时决定坏其身命,”】

  你照著前面这样的一路思惟过来的话,你就会感受到我们什么时候死呀?的的确确一无可凭。所以

【“莫谓有暇,应多立誓,决从现在而修正法。”】

  你不要以为还有时间,千万不可以,应该下决断的誓愿,从现在马上修。前面一个大段说决定要修,修决定要修,但是我们还会拖延吧!说修是一定要修的,但是慢慢的来,那么更进一步从这个地方了解,要修一定要靠这个有暇满的身体的时候才可以;而既然这死亡随时可以来,而且一死了以后,什么东西都没有,所以进一步我们应该了解,不但要修而且要当下就修,这个是第二个决断,真正的成就与否就在这一点上面。

【“如迦尼迦书云:‘死主悉无亲,忽尔而降临,莫想明后行,应速修正法,此明后作此,是说非贤人,汝当何日无,其明日定有。’”】

  这个阎罗王他是不跟你讲情面的,他要来就来了,所以千万不要说明天再说、后天再说,要做任何事情马上就要做;所以我们把事情拖到明天后天,这个不是个正确的办法;你们要了解,你怎么可以确定说明天一定有,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现在我们所以生不起这种认识来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个颠倒错误,所以叫长夜无明。这地方再提醒一下,关于这个长夜无明形成无始虚妄的颠倒,只有一个办法─作意对治。那么作意对治的行相,详细后面会说。这里简单的说,就是你脑筋里面的确提起来一种力量,说不断的去观察思惟,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脑筋里含含糊糊,这个是一个应该认识的一点。如果说大家对这个作意已经有正确的认识了,应该马上用功,如果对它还没有了解的话,下面好好努力下去,我们现在对于修行的很多道理,也就是法相也可以说很模糊,一点都不知道。大家讲修行,修行固然不知道,乃至于还要跟人家去讲,真是!自己也不晓得说些什么,自己也不晓得内容是什么,这个真是大家在这地方自欺欺人,自误误人。我们继续下去。

【“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所借身,无病衰乐住,尔时取坚实,病死衰无畏,病老衰等时,虽念有何益。’”】

  佛法里面说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对不起!不是你的,这个是什么呢?是由很多国主,因为以前这个国王他有生杀之权,换句话说我们这个东西他借给你的,他什么时候要你命就得要你命,这个里边不但说国王,这个种种的外缘什么时候要你命你都不知道,所以眼前等于说这个身体是借来的,你什么时候他要还去你完全不知道,那么不但是如此,而且现在正好也没有病苦,也没有衰老,能够很好的在这里,这个时候是唯一可以修行的时候,那个时候要怎么办呢?趁这个还没有病、还没有衰的时候,要取坚实,这个就是我们应该修行的时候,这个才是坚固的,这个才是实在的。你事先趁这个安乐健康的时候修行了,那么到了病死的时候,你就一无畏惧,否则的话你如果安乐的时候,你快快乐乐的不努力,把生命空空的浪费掉了,然后呢等到一旦病到了、老来了,这个时候样样东呀做不动,西呀做不动,你虽然要想修,要想做什么,来不及了,这个我们好好的要自己深深的努力思惟观察,使得自己产生决定改变一向恶习的一种力量,推动自己去修行。那么这个里面分三个项目,

【“三根本中极重要者,厥由思惟死无定期,能变其心故应励修。”】

  这三个大项目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现在讲的那个死没有一定的时间,因为你能够这样的如法思惟,因为死没有定期,所以你就想呀今天就要死,一想到死你就害怕了,害怕了就努力修行了。所以它这个上面告诉我们这一个是最重要、最重要。这一点我们用平常一般的情况,每一个人就可以体验一下。我们常常有很多人讲究这个讲究那个,他所以讲究,说来说去为什么?为了这个身体,要营养是为了这个身体,然后有了一点病痛也为了这个身体,说来说去都是为它,现在呢如果说一旦你想到你要死了话,还是为什么?还是为你自己,这是很清楚很明白的一个道理。所以关于这个能改变心意的这个心情,你们自己想办法努力的去思惟一下。可能你们有这个经验,譬如说你们本来好端端的,那么今天有一个医生跑得来跟我们看病,不管看什么病,或者照X光,忽然一照,说某人哪你有肺病,你本来于前面是有说有笑跳跳蹦蹦,一听有得肺病的话,你马上精神就塌掉了,这个做的什么事情就提不起来了。或者跟你一量那个血压说你高血压,不行,你等一下中午吃起来的话,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吧?这说明什么?说明的的确确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就有这种力量,可是我们平常那个心里边都是随无始烦恼所转,都被烦恼牵著鼻子走,好可惜。现在修行就是你能够主动的透过你如理观察思惟,主动的把心里转向过来,那个时候就产生正面功效,这第二。那么最后

【“第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之三者。”】

  第三个怎么思惟法呢?说等到你死的时候,除了修学佛法以外,其他所有的都没有用处。现在我们看:

【“如是若见须往他世,尔时亲友极大怜爱而相围绕,然无一人是可随去,尽其所有悦意宝聚,然无尘许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

  我们再进一步更看,说我们死的时候两脚一伸,好了,那个时候什么样呢?不管你的亲戚朋友、至亲骨肉再怎么样的亲爱,到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人会跟著你去,他也不愿意,就算他愿意也跟不去;就算他要跟去了,对你还是没有用,一点用场都没有,这是对人。法呢?不管你聚多少财宝,不管是多少的名誉,不管什么东西,有没有用呀?同样的一点都带不去。不要说外面的这些东西带不去,就是连带你把那宝爱的这个身体,生前的时候养著它胖胖的,就一点点小毛病,就觉得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结果到那时候两脚一伸,请问还剩什么?一点都没有。所以要了解

【“是故现法一切圆满,皆弃舍我,我亦决定弃舍彼等,而赴他世。”】

  这一点平常好好的多想,好好多想,不管你多圆满,这个东西到最后它一点都带不去;你既带不去,他也不会跟你去,这个事实摆在这里,可是我们就偏偏会这么颠倒,说起来真可怜!这不是一个很明白的事实吗?

【“复应思惟,今日或死,又应思惟,尔时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那么同样的我们就前后都在看,这个第三点说的很明白,我们整个的把念死的道理想,是的!死的时候是一样东西带不去,而且什么时候死,今天很可能死,我们前面已经了解了,真正思惟的时候,一定要思惟说今天一定死,那个时候只有一样东西可以依凭的--法,这个才是究竟的。所以从这么一来的话,你自然而然又能够生起第三种决断,决断什么呢?不为眼前所有一切的虚假的东西所阻碍,所以从这个三点当中,我们应该得到三个决断、三个认识。三个认识:第一个是决定要死,第二个死无定期,第三个死的时候除法以外什么都带不走。决断是什么呢?第一个决断一定要修,第二个决断是现在就要修,那么但是我们现在修的时候就有个障碍,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所以根据第三点的话,到那个时候什么东西都放掉了,不管这个人跟你多亲爱,不管;不管这个地位钱财名誉多重要,不管;乃至于自己的身体,不要说又要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因为死的时候有没有用?也没有用,这个道理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呢?对我们有极端重要的价值。所以真正要修行的时候,这个地方一定要好好的认真思惟,把握住重点,那么你就有修行的机会,有修行的可能,这个时候你才有成就的可能。下面我们继续说。

【“迦尼迦书云:‘能生诸异熟,先业弃汝已,与新业相系,死主引去时,当知除善恶,余众生皆返,无一随汝去,故应修妙法。’”】

  他怎么说呀?说这个能生异熟的,就是我们以前感我们这一生异熟的这个业,这个业一旦尽了,对不起,这个业一尽我们就死了。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什么叫命运?那就是你宿生造的往业,这一生就感得这样的一个果报,当感得这一生的果报一尽的时候,好了!生命就到此为止,那个时候再向前是什么呢?再向前就看你这一生造什么样的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卷B面

  因为这一生造的业,就这个业会引我们到下一生去,这个时候,我们到下一生去的时候,除了我们造的善恶业以外,除此以外,眼前的所有的东西,一样东西都带不走的;既然是如此,所以我们眼前绝对不会忙这些无关紧要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赶快把恶业净除,善业增长,这个道理我们要趁现在及早的认识,赶快努力的修持。

【“吉祥胜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时,如敌○于野,独无子无妃,无衣无知友,无国无王位,虽有无量军,无见无所闻,下至无一人,顾恋而随往,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

  这个说不管你地位多高,然后呢财富有多少,等到你死的时候,什么样呀?如敌劫于野,就为那个敌人在旷野当中把你抓去一样,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带得去的,你最亲近的亲人,说子女、夫妇,然后呢这些东西乃至于衣食、朋友、国家、地位,不管你有多强的势力,没有一样东西带得去。所以它告诉我们说无见无所闻,你以前所有东西既看不见也听不到,这样的状态,所以这个是我们于事先一定要努力,千万不要到那个时候,到那个时候你就来不及了。这个特点我们要认识,修行一定是这样的,还没有到你后悔之前,你事先了解将来这个局面,然后呢努力预防,不要到那一天,这个就是它修行的特质。所以这个佛菩萨他慈悲,把这个情况告诉我们,然后我们事先努力的话,都能够把这一种恶劣的致命伤免除掉,这个就是修学佛法的真正的殊胜好处。

【“如是思惟有暇义大而实难得,及虽难得然极易坏,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后世,以往毕竟安乐,仅于命存引乐除苦者,则诸旁生有大势力,尤过于人,故须超胜彼等之行,”】

  就像上面这么一步一步来,我们思惟观察,说我们得到现在这个暇满的人身,这个意义重大极了,有这么大的大义利,一切现在的、将来的增上生决定胜都靠这个,自己的、他人的利益都靠这个,有这么大的好处,而且整个的六道当中三界以内,只有这一个身体才可以得到,除此以外没有一个人有这个办法;有这样大的利益,却是又非常难得,这个情况我们要了解,不但难得而且很容易失坏。更进一步呢,他失坏的情况说死亡了,说死就死,那么死了以后呢?是一样东西都带不走,所以假定不趁这个有机会修行的时候,不努力修行,不趁现在来修行,而只忙这些不相干的事情,所谓不相干的事情指什么?就是就眼前的安乐,所以说仅于命存引乐除苦者,这一点实际上就是我们眼前的状态。我们在这地方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现在忙的是什么?的的确确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无非都是为忙眼前的快乐,这个吃呀、穿呀、住呀,这个也少不了那个也少不了,人情世故这不晓得害了多少人;世间的人他本来就忙这些,所以这个叫可怜的人、愚痴的人。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还忙这个,请问你修些什么?这是一点我们务必要了解的。所以说假定我们命存的时候也忙这些事情的话,倒不如畜生,为什么呀?它那个畜生忙世间的事情,它那个力量比我们强,所以说这个旁生对于谋世间的生活的力量远超过人,这是个事实。我们现在要到哪一个地方去的时候,虽然我们是人为万物之灵,你可以发明很多东西,发明很多东西要花很大气力吧?发明了以后你去买的话,要花很大的代价吧?它不要,它一个翅膀可以飞,它不要。你到了海里边尽管你有船,它不要,它就可以游,他有这个本事,就这样;然后你要造房子,什么等等,它就挖一个洞往里面一钻就解决了,我们吃起东西来要烧、要弄,它就生吞活剥的吃下去,照样长得很好,你岂不是不如它?这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人之所以强过它们的地方在什么?就是要晓得这个暇满的人身可以修行跳出轮回,所以说假定不善巧利用这一点超胜它们的话,那太可惜了。所以我们现在平常真是!固然不修行人不说,有很多修行的人我觉得也可怜,就痴痴呆呆的总觉得好像出了家跑到这地方,痴痴呆呆的在这儿就叫修行吗?假定说痴痴呆呆就叫修行的话,我觉得我们不如一个螺蛳蚌壳,那个螺蛳蚌壳这个佛就呵斥一睡一千年,它就痴痴呆呆那个蚌壳一合睡在那里一千年,我们就这么痴痴呆呆的过去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要了解的,所以

【“若不尔者,虽得善趣仍同未得。”】

  假定你不趁这个机会好好修行的话,虽然得到这个难得的善趣,你好像没有得到一样,我们真是冤枉啊!我们实在是大冤枉、大冤枉啊!这一点是我们务必要好好的警策、好好的努力,这才行!

【“如入行论云:”】

  这个入行论就是入菩萨行论,换句话说我们真正想修行的人,这个道理这地方告诉我们很清楚,下面怎么说呢?

【“‘畜亦不难办,为是小利故,业逼者坏此,难得妙暇满。’”】

  我们为了眼前世间这种事情你说它没有利益吗?有的,有它点小小的利益的;但是假定你只忙这个小小的利益的话,对不起,你还不如畜生,因为这件事情这个畜生也做得到的,你现在呢?得到了这个难得的暇满的人身,就忙那些次要的不相干的事情,一旦你这个暇满的人身失去了以后,你就再不可能得到。这个前面我们一再说过了,所以现在这个死跟前面的暇满,一定要相关的摆在这里经常去思惟。同时在我们正式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你思暇满,然后你念死,把它前后的辗转的,这个不行那个,那个不行这个,然后你稍微有一点样子了,你赶快安住在这个上面努力的深入的思惟,它一定会生得起来的;等到这个一旦生了起来的话,那你修行的问题,整个自然都解决。下面它又鼓励我们,

【“以是此心纵觉难生,然是道基,故应励力。”】

  所以说上面所说的这种道理、这一种心里,我们修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难吧?很不容易吧?纵然觉得很难,但是要晓得这是修道的基础,这是根本,所以一定要努力;你不谈则已,真正要谈修行的话,这一点要努力。前面说到这里有一个祖师告诉我们的话,记住,有人去修,修了以后说我修了半天生不起来,那个祖师怎么说?你不要在那儿说妄语骗人,你何尝修过呀?白天打妄想晚上又去瞌睡。实际上呢这个里边应该这么说,说我们平常真正修行坐在那里,不是妄想就是瞌睡,你何尝真正的一心一意贯注在这个上面在修行呢?然后呢坐了半天、瞌睡了半天、妄想了半天,说我修了半天修不起来,你没有修你怎么叫它修得起来?所以真正讲修行的话一定要懂得了道理,把这个行相自己用来检点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说我做对了吗?啊!不可以呀!所以它处处地方策励我们自己说这个暇满的人身,还是你自己宿生努力修行得到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且修行的时候,你已经花了多少努力多少代价,现在你不这样做是白白浪费,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注意喔!所以我们不要刚开始的时候,随随口口的讲无我,修学佛法最后的目的是讲无我,它是讲无我的原因还是为我,还是为我好,结果你发现为你好,真正的害你的还是这个我,那个时候你才肯努力去掉它,这个是我们要正确了解的。所以说这个佛法的完整的认识、次第、步骤的话,千万不要乱,否则的话你随便是乱用,讲起来很好听、很美;做起来一无是处,都在这个上面,下面那个祖师,

【“博朵瓦云:‘除我光荣者,即是修习无常,由已了知,定当除去亲属资具等,现世一切光荣,独自无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无所为,不住现法,始得生起。’”】

  我们现在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为什么?这个就是说就算你想放下了,但是心里面常常就是会有一种力量叫你放不下,为什么?这个我;为了这个我,你种种的方式要去庄严它,总觉得这个怎么可以呀?平常我们常常说这个面子上面不好看,的的确确的,平常我们说虚荣心,这不要轻易的说这个说别人,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在这个上头,整整的为这个世间所捆死的也是这个东西。所以这个地方我请了几十本的“一梦漫言 ”,我以前说过好几次的建议大家去看看,不过我发现真正看那个书的人很少,你们不妨好好的努力去看看,看看那个古德修行的榜样。现在我们一天到晚讲修行,一天到晚讲面子,你这个面子不拿掉的话,那个都是骗自己,所以说除我光荣的是什么?修习无常。你一想到死,什么东西都不贪,为什么能够什么都不贪?因为你修习了以后你才了解,眼前所有的这个现世的一切圆满的光彩,到那个时候都是虚假的,都是害你的,到那时候你只有一个人,一个人去,唯一带去的就是你造的业。既然是造的业,所以唯一可凭的就是我们的善法。你了解了这一点以后,对于现在这个东西,你就绝对不会被它所欺骗;不但不被它欺骗,它要送给你,你都逃都来不及。所以说不住现法始得生起,这个地方这几句话,好好的现在多摆在心里面多转它几下。下面说:

【“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真正修行的人应该怎么办?就是第一件事情修这个,等到你修这一个念死这个量生起来了,自然而然你把眼前所有的讲这些,这个也说不过去,那个也放不掉,这个也不好意思,这个也不能罢休,统统放掉了;放掉了以后怎么办呢?一心修学佛法,所以正式修学佛法的第一个关键就在这里。如果说这一关没有突破或者念死这个心里没有生起,这个障碍摆在这地方,下面深入的修法都是空话。所以成为修行第一大障碍的这个难关一定要破除,就是这个。

【“铎巴亦云:‘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启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而不能生,然诸无常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

  平常我们讲修行了,修行要忏悔业障、要积聚资粮、要启祷本尊呀,然后呢等等,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呢?平常我们要忏悔也好,积聚资粮,总是修种种的福也好,或者念佛也好,明明晓得这个要殷勤、要恭敬、要精进、要什么,这个道理都懂,但是修的时候就是不行;你今天也不行、明天也不行,一天也不行、十天也不行,一年也不行,那往往弄了很久了都生不起来。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经验吧?有这个经验,是的,怎么办呢?妙了,然诸无常,这个无常这件事情不安住故,因为一切世间所现的就是个无常相;如果说你能够修无常的话,它修的时候还是不是想像当中,什么一修就修得起来,它还是不大容易的,但是这个困难比起前面的要容易得多,所以如果你转而先修无常这个概念,稍微用一点力,那么很快就生起来了,一旦这个无常生起来了以后,以那个时候要你说不念佛办不到,要你不忏悔是办不到,为什么?你了解得很清楚,以往造了这么多罪恶,马上要死,死了以后要下地狱,然后你还愿意去忙积聚这个财物吗?还愿意忙这个造那个大庙吗?当然你发了大菩提心去做那是了不起,那是大菩萨,后面讲的,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一再说明我们要了解人家造那个大庙说大话,那是大菩萨的事情,我们现在还没到那个境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他们要大大的赞叹、赞美,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自己心里衡量一下,说你是不是已经生起了非常严重的厌离心,然后呢由这个厌离心,然后呢发展成大菩提心,然后明明晓得苦,不计较一切的帮助别人;如果你生不起来不要管别人,赶快把自己努力先扭过来了以后再说。所以真正修行的人,确确实实的不见他人过,这把握住如理的正法精勤如救头燃的念念不懈,自己如理的深入,而这个下脚的第一步,暇满人身的难得,无常的迅速。下面,

【“于迦玛巴请求另易所缘境时,重述前法。请其后者,则云后者全未能至。”】

  那么这是个大善知识,有的人就请求他,说现在要修什么呢?说修无常。那么现在呢?就请求他说另外换一个或者是更深一点的,结果他老人家怎么?把这个老办法,就是念死的办法重说一遍。结果请的人本来是说已经晓得啦,现在再希望其他的,他又说一遍。那么最后他怎么说呀?你说要了解的深深大法,对不起!这个对你一点用场都没有,你现在还早得很!这一句话。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了解这个全貌,佛法的整个的全貌,的的确确我们了解。上一次讲的那个次第已经说的很清楚,至于说真正修行,千千万万不要躐等,不要找大法深法,一定要从这个基础上面一步一步的上升。那么前面关于这个三个根本,以及三个根本当中分别九个子目,应该策发的三种决定的誓愿,应该牢牢的记在心里,努力认真去修持;这样的话呢,这一生修行可办。

【“如是自心若能堪住,应如前说而正修习。”】

  所以假定我们自己力量够,能够做,那么就照著前面所说的如理的一步一步的修习。

【“若不堪者,则随其所称,取三根本九种因相,观现法中所有诸事,犹如临杀饰以庄严,应当乃至意未厌离,数数修习。”】

  假定说前面那个整个的内容我们一下做不到,那么怎么办呢?就把前面告诉我们的三个根本,而这个又分开来九个子目,把这个道理了解了以后,所以运用这个道理在眼前的一切事情上头,你仔细去观察会发现一个什么?说现前我们忙那些事情就等于什么?要死了,还要去装饰装饰,那个实在是一无道理,这个身体分明摆在这里要杀掉了,你还要把它胭脂花粉点点好,理一个发要洗一个澡,那不是颠倒吗?杀掉了一口气断下来,这根本跟你了不相干,我们是专门忙这种毫无意思的事情。等到你真正了解这点,你会对这个东西厌恶不堪;而所以现在送命的原因还是,还是因为你弄错了忙这个,因为你忙这个所以造成必然的恶业,必然会走上死的那条路去,这个关系我们必定要认识。所以你照著前面的这个情况去努力思惟观察,一定要让它有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呢这个厌离心就生起来了。如果这个厌离心没生起来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只有一件事情重要的,就在这个地方数数修习,这个就是我们走上去的必然次第。

【“若经论中,何处有说亲近知识暇满无常,诸法品类,皆应了知,”】

  那么因为你要修习,所以呀要了解什么是如法,如何修习法,那么就不妨找种种的大经大论;关于这个经论当中,照著它应有的次第,从亲近知识开始,暇满难得义大与无常迅速,各种这一种认识了知,真实的了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的,我们现在听的时候觉得是没有错,但是做的时候,还觉得不相应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我们对这个认识还不够,所以目前为了加深认识,努力的从这一方面去多多的研阅,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正确的修行。等到你确定把握住、认得了,然后呢如理的这样的深入。所以尽管前面我们这么一再的说,有一点大家也注意,听完了往往说听的时候很好,但是听了我做不到,怎么办?当然做不到;做到了我们就不必在那里听了,正因为你做不到所以应该在那里听,同样正因为你做不到所以听完了千万不要放掉了就算。要晓得一切事情都一定有它的因果关系,你现在要想得到这个是什么?我们要求的果,我们要求这个果应该做的事情,下这个果相应的因,这个因是什么?努力照如理相应的经论,不断的去研究、探讨、把握住重点,把握住重点,然后努力照他这样去思惟观察,你只要在这一方面努力做对了,将来自然会生起大厌离心,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正确的认识了。所以有一些同修也许你听见了觉得蛮好,心里就著急了,对呀!但是我做不起来怎么办?很著急,这个也不需要,所以它这个次第很清楚;但是反过来说那既然现在不要著急的话,你听过又是悠悠忽忽,很高兴,刚才听的很好,然后跟人家聊聊天,那又错。你必定要认识一个事情很清楚,如是因然后呢感得如是果。你要求这样的果一定应该走什么样的因,所以这个正确的认识,认识了以后马上拿这个认识去运用检点自己的内心,看看它相应与否?继续下去。

【“是彼彼时所有行持,取而修习,乃能速得诸佛密意。”】

  那么你因为照大经大论上面相关的这些法品、相关的这些道理都修学,了解了,那么就晓得,现在什么是跟我相应的,是什么是现在或者是将来什么时候该努力的,了解了这个以后,就进一步照著拿来修习,这个才是真正佛告诉我们最正确的指导。你能够这样做的话,很快就得到了佛法的精要。

【“余处亦当如是了知。”】

  前面后面都是这个样。那么现在呢到这里,我们已经晓得说这个暇满这么难得,得到了以后又这么快的要死亡,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呀?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假定死了以后没有了,那反正没有了也就算了,对不起,不是的,后面还有在,这个时候你也同样的事先要了解,了解了以后,那个时候看看之前怎么准备。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快乐将跟随者他,如影随形。
感恩随喜大愿心
末学对藏密一支,只是浅识粗知。这方面的资料手头上不太全,看看今后是否有缘得到更多更全的,再贴出来供养给诸位大德们!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快乐将跟随者他,如影随形。
随喜赞叹
感恩楼主,这个有没有全部的,您能否上传个文件包来末学下载?
合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