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的特色民居 [打印本页]

作者: nancyxlx99    时间: 2013-12-18 01:56     标题: 中国的特色民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




瑶族吊脚楼
在广西的丘陵间,随处可见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蓝天碧水,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别致的木楼依山势而居,这就是瑶族民居吊脚楼。

瑶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山区一带,那里少有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瑶族人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将房屋一半建在平整土地上,另一半用长短不一的木柱依山势悬空而立。远远望去,吊脚楼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是我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一般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和正房相连外,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瑶族吊脚楼至少分两层,楼上为饮食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准入内。楼下则用来饲养家禽,放置杂物。

这种民居不仅节约土地,还和气候有关。广西炎热潮湿,山区更是雨水充沛,吊脚楼上层住人,楼下架空,既通风、干燥、防潮,还能防毒蛇、野兽等,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当地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是苗、侗、布依、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为湘西的山水添了几分韵致。




羌族碉楼
碉楼是羌族特有的民居,在四川茂县广有分布,汉代就开始发展盛行。

羌族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建筑材料主要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约1米,以石片砌成。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高度在10到30米之间。碉楼的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则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别看外形复杂,石匠在修建碉楼时却不绘图、不吊线,也没有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此次汶川地震使得震区不少建筑被毁,而阿坝地区的碉楼只有一两座被震塌。其他碉楼虽有裂缝,却没有倒塌,充分体现了羌族碉楼的坚固性。

在碉楼旁,就是羌族人居住的石砌平顶房。房子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约3米。顶平台是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羌族祖先修建碉楼既可以在高寒地区贮藏粮食,还能在战时躲进碉楼,抵御外敌入侵。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也叫围屋,主要分布在闽、粤交界地区。

由于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还要面对豺狼虎豹和盗贼的侵扰,所以客家人便建造了“抵御性”的住宅形式――土楼。

土楼造型奇特,大致可分为围龙楼、玉凤楼、方楼、圆寨四种类型。如果需要御敌,只要关上大门,土楼就会像一座坚固的堡垒。

土楼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直径50多米的三层圆楼中,能有百余间住房,可以住三四十户人家,容纳二三百人。如果是直径达到七八十米的五层圆楼,能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客家土楼中轴线分明,以厅堂为中心,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客家人还善于利用斜坡等特殊地段构筑土楼,乃至发展为层次分明的土楼群。这些都与地理学、建筑学等有着密切关系。




蒙古族蒙古包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现存于内蒙古等地。它的出现与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生活习性有关。

普通的蒙古包由架木、毛毡、绳带组成,无须砖瓦,搭建蒙古包是一个很庄严的仪式,人们先用木棍、绳子捆编好“骨架”,再在上面覆盖厚实的毛毡,然后再捆结实绳子,新的蒙古包就落成了。

蒙古包西南侧安门,帐顶有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毛毡一般为牧民自制,上面还有棕色毛线缝的吉祥图案。

蒙古包看起来不大,但内部使用面积却不小。室内通风、采光都还不错,且冬暖夏凉。不过,随着定居的人越来越多,蒙古包的数量在减少。

呼伦贝尔弘吉剌蒙古大营是现在中国最好的蒙古包群,对游客开放。不仅有蒙古风味的烤全羊、手把肉等,还能欣赏到特色歌舞。




黎族船形屋
黎族是海南岛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龟形屋、船形屋、吊脚楼都曾出现在黎族人的生活中,其中以船形屋最具原始风貌。

相传三千年前,黎族人的祖先乘木船漂流过海,克服了种种险阻,来到了美丽富饶的海南岛,并决定在此定居,于是木船就成了他们避风挡雨的屋舍。后代为了纪念祖先,便将木船形状的草屋代代相传,取名为“船形屋”。

海南五指山地区遍布热带原始森林,船形屋就地取材,以竹木为架、茅草为顶。地下以木板或竹子为主,可以防潮。

现在船形屋已不多见,海南只有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的船形屋保存得比较完好,其它地方的船形屋已渐渐淡出了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




周庄 江南水乡的典范
千年历史沧桑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周庄是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




竹楼
说是楼,其实它只有一层,只是整个房子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养猪圈牛。至于傣族人为什么自古以竹楼为家,大概是因为住在高悬于地面之上的地方,一来可以防潮,二来可以防野兽 。




彝族土掌房
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地带是彝族人民的聚居地,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彝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土掌房。

彝族的“土掌房”多为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它与藏式石楼有些相似,房屋厚实,房顶筑成平台作为晒场使用。不同的是,土掌房多建于斜坡上。

土掌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为适应云南一带的气候和山地特点,彝族先民便在这里以泥土为墙、木头为顶,再在屋顶铺上柴草、松针等,建成了土掌房。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且有着良好的隔热和防火性能。

不过,土掌房只分布在云南东南一带的彝族聚居区,因为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比较符合建造房屋。

彝族人民热情好客,土掌房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便利”。家家户户都放有梯子,方便邻里之间来往。赶上晾晒稻谷时,他们还边忙农活边聊天。逢年过节,屋顶便是宴请宾客的绝佳场所。




北方窑洞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作者: lisa_maodou    时间: 2013-12-18 02:16

真不错的总结。
作者: Arielbaby    时间: 2013-12-18 02:31

那个船屋好像要倒掉了似得
作者: schwimmengool    时间: 2013-12-18 02:44

我觉得 北方窑洞的结构有点类似北京四合院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3-12-19 22:16

外型都很有特色。不知舒适度如何。
作者: 蝶舞翩翩    时间: 2013-12-26 04:48

外型都很有特色。不知舒适度如何。
yeyeshengge 发表于 2013-12-20 10:16


窑洞,冬暖夏凉,很不错的!
作者: Bobcat    时间: 2014-1-1 20:52

Very creative structures. Works well for the climate and location.
作者: Bobcat    时间: 2014-1-1 20:52

Very creative structures. Works well for the climate and location.
作者: wsjboy    时间: 2015-3-2 09:30

非常好,长见识了。。。。。。。。。。。。。。。
作者: newflower888    时间: 2015-4-8 15:07

Old  buildings are good for a big family
作者: Trinity    时间: 2015-4-12 08:38

江南水乡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不多了
作者: 双飞燕135    时间: 2015-5-28 10:20

我喜欢窑洞,冬暖夏凉,很舒服的。就是怕有老鼠。
作者: happybug    时间: 2015-6-9 12:26

土木工程學也没有这么全吧?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f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