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牛人牛文】韩寒疑案——福尔摩斯对韩寒事件的分析 by 笑三刀(牛文不断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0 10:15     标题: 【牛人牛文】韩寒疑案——福尔摩斯对韩寒事件的分析 by 笑三刀(牛文不断更新)

本帖最后由 vasro2009 于 2012-2-11 04:16 编辑

“你好,华生。”福尔摩斯对华生摇摇烟斗,有气无力地说。“茶在桌子上,香烟在拖鞋里,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总是对香烟更感兴趣。”
  
华生耸了耸肩,说:“福尔摩斯,我真看不惯你这摸样,难道没工作你就非要注射这玩意吗?”华生盯了一眼桌子上的注射器,不满地说。
  
福尔摩斯懒洋洋地说:“华生,有些习惯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比如你,刚吃完午饭就去洗桑拿,我也很难理解。”
  
“不是一回事嘛,”华生无所谓地说,突然,他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叫了起来,“我亲爱的福尔摩斯,你怎么知道我去洗桑拿的。”
  
“咯咯咯,”福尔摩斯笑起来,“诚如你看到桌子上的注射器就知道我注射了麻醉品一样,不过是小小的演绎法而已。”
  
“我知道你能看出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但我还是很想知道你是怎么看出我去桑拿的。”华生点着烟,说。
  
“这么说你真的不明白?”福尔摩斯深吸一口烟,说,“复杂的事实往往蕴藏在简单的推理之中,华生。”
  
“说说看。“华生坐下来,饶有兴趣地说。
  
“第一,你上星期刚刚取得公务员资格;第二,你工作的单位是招商局;第三,你们单位每天都有人请吃饭;第四,你身上有酒味。第五,你的头发被弄潮了还没干;第六,我注意到你进来时酒的味道里有一股劣质香水的味道。一个公务员中午喝过酒后会去什么地方呢?当然是桑拿,你那未干的头发印证了我的推断。你身上的香水味说明你和女性密切接触过,当然是在桑拿房接受了某种服务——我们姑且称之为按摩。”福尔摩斯慢慢地说,他看了华生一眼,接着说,“我甚至知道你去的是花心大酒店。”说完他咯咯地笑了。
  
“我亲爱的福尔摩斯。”华生惊奇地喊起来。
  
“火柴,你手里的火柴是花心大酒店的。”福尔摩斯不耐烦地说。
  
“自从到了招商局,就养成了顺手牵羊的习惯。”华生抱歉地笑笑,“这么看来,整个推理过程其实也很简单。”
  
“华生,每次我都很后悔告诉我的推理过程,虽然你永远也学不会,一个傻瓜对付聪明人的方法看来你已经掌握了。”
  
“你也许很聪明,“华生拿起报纸来翻了翻,说:“你不会拒绝我再给你一个考验吧?”
  
“反正我也没事,华生,你说吧,至少可以免去我再注射一次麻醉品。”
  
“亲爱的福尔摩斯,我知道你能很快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但假如这件事发生在十多年前,你未必能推断出来。”

“试试看吧,华生。”
  
“今天的泰晤士报整版都在讲一件事,韩寒这个名字你恐怕不陌生吧?”
  
“韩寒?”福尔摩斯皱着眉想了想,“这不是个英国人的名字,华生。”
  
“这是个中国人,但他很有名,美国佬甚至认为他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百人之一呢。”
  
“华生,我甚至不知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我也不知道火星和月亮谁的面积更大。”福尔摩斯不耐烦地说,“至于人,除了伦敦所有的罪犯和苏格兰场的几个笨蛋我甚至不知道我有几个姑妈,我为什么要知道韩寒。”
  
“那正好,福尔摩斯,简单说吧,韩寒是中国的一个天才,是个作家、赛车手、娱乐明星,十六岁写了长篇小说。但现在有人说他并非作家而是一个骗子,小说是别人写的,他不过是欺世盗名之徒,,我想请你用你的演绎法推断一下这件事情的真伪。”
  
“恐怕不行,华生,我不会去推断缺乏材料的事情,泰晤士报在我看来糟糕透了,我根本不相信傻瓜办的报纸。”
  
“我亲爱的福尔摩斯,这里整版都是材料,并不缺,材料都是从中国的报纸上转载的,和泰晤士报没有关系。”
  
福尔摩斯懒洋洋地拿过报纸,把头深深地埋了进去,仔细地阅读,时而拿笔写点什么,时而拿放大镜仔细地看看,甚至打开电脑观看了若干段视频。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福尔摩斯看完报纸,深吸了一口气,他那沮丧的表情几乎使华生笑起来。
  
“怎么样,你得出结论了么?”
  
“亲爱的华生,写作是你的专长,不是我的。”
  
“但推理是你的专长,福尔摩斯,你不会告诉我什么都没看出来吧?”
  
“很难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华生,线索很杂。”
  
“福尔摩斯,我对你的借口很不满意。”
  
“别急,华生。”福尔摩斯点着烟斗,深吸一口,说:“尽管不容易,我多少还是看出些端倪,姑且说说请你指正吧。”
  
华生略带嘲讽地看着福尔摩斯,“我洗耳恭听,福尔摩斯。”
  
“根据不完全的材料,我得出几点结论,第一,韩寒最早的作品不是出自他手,第二。他后来的作品,和他关系也不大;第三,甚至连他的博客,他接受采访的答复,也都不是出自他的手笔。”
  
“我亲爱的福尔摩斯,你太武断了吧?”
  
“华生,在我们这一行里,我算谨慎的。”
  
“那你的理由呢?”
  
“华生,我这个人一向尊崇常识,常识,华生,西方人在很多事情上比其他人成功,不过是因为尊重常识,这个美德恰恰是别的人种不具备的。”
  
“我对你的回答很不满意,福尔摩斯先生。”
  
“别急,华生。在拿到材料的时候,我先看了韩寒的简历,然后看了他写的某些东西——各个年龄段的——随后我看了一个叫方舟子的人写的文章,再随后,我看了其他人写的东西,我甚至看了一些视频。但这些东西,在我的脑海里和一个词始终紧密关联,那就是:常识。一颗安眠药不会毒死人,一百英镑买不到伦敦的房子,一个文盲考不上牛津大学,这些都是常识,当一件事情,他违反了这些常识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先来看韩寒。华生,这个世界上是有天才的,但天才的才华,是逐步显露的,这是常识。比如一个人十六岁能写长篇小说,那他十岁,十二岁,十四岁的时候在干什么?人的成长是有连续性的,华生。我不能想象贝克汉姆在十岁的时候在练习美术,十二岁的时候在练小提琴,十四岁的时候学英国文学,十六岁突然成了足球明星——或者我们说,他十六岁前什么也没干,没人知道他在做什么,十六岁突然成了足球明星,每当出现这种事情,我就先从常识入手,先问自己,这可能吗?”
  
“福尔摩斯,写作和踢足球是两码事。”
  
“一码事,华生,一码事。不同之处在于踢足球要亲自上场,写小说却不需要。”福尔摩斯继续说,“韩寒的成长史里,他十六岁前在做什么呢?从材料上看,只知道他学习很差,甚至语文都不能及格,他没有成长史,华生,这是反常识的,他十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八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十二岁呢?十四岁呢?不知道,我没看见,这就反常识。贝克汉姆是踢足球的天才,但他七岁就进入职业队的五人制球队,十一岁就加盟职业队的少年队,十三岁进入足球学校,十八岁进入曼联队,你看出了什么?华生,一个天才的成长史,对不对?这是很清楚的,假如你查询任何一个天才,他的成长史都是这样的,是很清楚的。你也可以查询下JK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人们知道她是家庭妇女,但你查她的成长史,她在中学是优秀学生代表,在大学主攻英国古典文学。”
  
“这我不否认。”华生耸耸肩。
  
“这是一个问题,华生。第二个问题,十六岁的人能完全模仿四十岁的人吗?文笔、思维能力、经历、生活积累。华生,我注意到《三重门》还有韩寒十六岁写的一些短文里有很多成年人生活的描写,十六岁的人不可能经历,比如对女人的看法,对社会的感觉,对他出生前场景的描写等等等等。华生,一个天才可以模仿卓别林的片段,这没问题,但他不可能模仿卓别林的思维、生活习惯,假如在一场模仿秀上,某个模仿卓别林的人不但表演象,连吃饭、睡觉、上厕所都象,那他就是卓别林自己。”
  
“那他成年后的作品呢?”
  
“更好解释了,华生。韩寒有两个职业,一个是作家,一个是赛车手,你在电视上看到他亲自参加赛车,这没问题。但你从来没见过他当场展现出一个作家的生活状态,你见过么?”
  
“我承认我没见过。”华生耸耸肩膀,“不过作家是很私人的工作,我的意思是,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会当众写作。”
  
“萧伯纳确实不会当众写作,但他会当众谈他的工作,我也不会当众破案,但我会当众讲解我破案的过程,这种状态是自然的,是无法掩饰的。不喜欢接受采访的作家很多,但从来不谈自己作品的作家不存在。这是反常识的,华生,世界上几十万作家,从来不谈文学甚至从来不谈自己作品的只有一个,而且十多年一贯如此,十多年他只在电脑后当作家,他一出面,就是赛车手,娱乐明星,十多年就这样,这是很奇怪的,华生,非常奇怪。这种状态无法用性格解释,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他本来就不是作家,当然他也就表现不出任何作家的生活状态。这就合理了。还有,假如你听说贝克汉姆写七八部长篇小说,或者JK罗琳获得法网冠军,你感觉如何?”
  
“这不可能。”华生叫起来。
  
“是的,不可能。”福尔摩斯意味深长地说。
  
“福尔摩斯,如果韩寒并不是一个作家,而你说的道理又不是很高深,那十年来为什么他一直没有被怀疑?中国也有很多学者专家。”
  
“华生,你不了解中国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他们对常识的认识一直停留在非常低级的水平上。甚至农民也会相信亩产万斤,甚至科学家也会相信水能变油。每个帝王都相信人会长生不老,他们会相信绿豆能治癌症,相信一切荒诞不经的东西,你很难理解他们。他们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也很奇怪,他们都非常自私,没有信仰,缺乏常识。我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韩寒这个偶像,也是出于非常自私的目的,他们认为能利用韩寒说一些他们不敢说不便说的话,至于是否欺骗公众,他们根本不关心,他们也认为公众都是傻瓜,有时候他们也互相欺骗。中国人只相信奇迹不相信常识,所以这个骗局就成功了。”
  
华生沉默了一会,说:“这个事情结局会如何呢?”
  
福尔摩斯打了个哈欠,说:“很难解决,因为不会有人出来承认代笔这回事,靠韩寒赚钱的那些人会不择手段达到目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会为私利保全他,在中国没有真相只有博弈,他们不喜欢真相,一谈真相他们就歇斯底里。华生,虽然大英帝国衰落了,虽然唐宁街的那些白痴把英国搞得一团糟,但我还是庆幸自己是个英国人,别撇嘴呀,华生,瞧,我一说实话你就开始撇嘴,你是中国人么?”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0 10:25

也可以叫做《福尔摩斯之三重门疑案》~~~ 作者真是太有才了
作者: 等爱的狐狸    时间: 2012-2-10 11:17

不应该叫疑案 基本上就揭示了事实啊事实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1 04:58

这个也有才

图片附件: Han1.jpg (2012-2-11 04:56, 356.7 KB) / 下载次数 47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542926&k=3b7edc4bbc9a22f8d638ea6ef850384d&t=1736393473&sid=O3Woxd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1 04:59

  转:

     彻夜通读管锥编,延安整风姚文元。
  高一提前分文理,求医穿越十年前。
  七门红灯当空挂,二十四史只等闲。
  蹉跎一万五千日,破朔迷离三重门。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1 05:12

我们与“韩寒”们到底在争论什么?

张放

我们到底在与“韩寒”们争论什么?其实,说穿了,就是在争论对一个最基本的事情 ——对“常识”的认识。

什么叫“常识”?百度百科如是说:常识就是“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一是指与生俱来、毋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或是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另一意思是指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是合理的知识,即‘日常知识’。”

假如很多人不太认可百度的话,那么,我们再来读一下英语版维基网站引用美国韦氏词典和剑桥英语词典对“常识”下的定义(有点佶屈聱牙,但温习一下没有坏处):

美国韦氏词典如此说:“常识”就是“sound and prudent judgment based on a simple perception of the situation or facts.”(基于对情形或诸多事实的简单观察所得出的有力而明智的判断。)因此,它equates to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hich most people already have…(这种常识等同于多数人已经拥有的知识与经验。)

剑桥词典则更深入一步地说:所谓“常识”,就是“the basic level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judgment that we all need to help us live in a reasonable and safe way.”即,人们以理性和安全方式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水平上的实用知识与判断。

而1999年17岁时辍学,七门功课都亮红灯的高一学生,突然抛出《杯中窥人》、《书店》及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就是严重背离了上述的基本“常识”。当然,这些作品在一些未成年人眼中,比如后来成为主要粉丝的人眼中,则是能被接受的。但这点不应该影响到作为思维与逻辑方面都十分成熟与稳定的成年人,对1999年才17岁,也就是15岁构思16岁下笔的作者不怎么修改就一气呵成地写就的作品,写出系列文本分析式的文章加以质疑。尤其当发现此作者是个高一辍学生,七门功课都不及格,而作品里反射出来的知识结构太过庞大时,发出质疑声,则更显得是符合常识的。因为至少这种质疑是基于“对情形或诸多事实的简单观察所得出的有力而明智的判断。而且,这种判断等同于多数人已经拥有的知识与经验(…equates to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hich most people already have… .)。

但显然,这种质疑遭到了对方的全力反扑。但幸运的是,全社会有多数人具有基本常识,这个社会并没有病入膏肓。所以,当我们那些文本分析式的质疑文章,开始在全社会发酵后,一次推倒人造偶像的过程也就此展开。

其实,最让人感到滑稽也深刻理解的是,这位16岁写出知识含量巨大的《三重门》天才作家的频频出手应对。只是这种应对过程:他的一次次反一般“常识”的、反一般中国现代历史“常识”的、反一般社会“常识”的应对,一次再一次地印证了我们当初的判断:《三重门》的作者绝对不是此人。读到此的人们,应该脑海中出现的镜头是这样的:此人在土豆网接受采访时,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地将一个文革中叱咤风云的四人帮要员之一姚文元,穿越到延安整风运动时期里去;之后写出“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和反思”等病句;“15000多天乘365天=30岁”,以及把美国驻华大使馆,给直接搬迁到四川成都,使成都的那个领事馆升级为大使馆;等等。

这一番眼花缭乱的粉墨登场演出之后,人们依赖的“常识”,开始在全社会进一步发酵。很多人最开始并不知道此天才居然能15岁半就开始酝酿构想、16岁开始写,并一气呵成地不用基本上修改地写就并出版了包括中国国学知识、中国美学知识、西方文学知识、中国文革时期产生的朦胧诗知识等庞杂知识面的《三重门》。但人们感到惊诧的是,此“天才”竟然十几年后,仍然不知道姚文元是何许人,会随手写下太多病句,会将美国大使馆搬迁到四川成都。这显然是在客观地公然挑战人们对一个作家形成的基本“常识”认识。

更滑稽的是,此人不仅仅对中国现代史基本一无所知,还对日本的广岛充满了某种爱恋的情怀。他可能不知道的是,他念念不忘的,竟然是日本人心中的无限的痛。

从他愤怒的眼神中,不难看出,他完全可以不用知道姚文元到底是谁,干过什么,更不会理会姚文元在他的家乡附近的大城市里都干过什么。但假如不知道“广岛”与歌手莫文蔚有关,与“恋情”有关,则是罪该万死之事了。

这样本末倒置,只将“广岛”与恋情相关联,而不知姚文元何许人也,只知道莫文蔚,而不知道大使馆与领事馆的区别,只知道张洪量,而不知道“反思”是不能用“犯下的”动词搭配的,就不难令人得出结论,你恐怕也不知道日本还有个长崎,更不知道日本人在谈及广岛与长崎时,到底想到的是莫文蔚,还是其他别的。至于日本人内心的创伤到底有多重,则更不是只能写出“犯下的反思”的句子的你,所不能理解的了。而美国人的“小汤姆”,看来也真没有你威武。

那么,我只好先把你这个无知小儿放在一边,再谈谈打造你这个“天才”的队伍里的“知识份子”。他们中的有人,此时仍在胡说八道。这一点,我可以理解。比如,其中一位本来很令我敬重人士,最近不顾历史事实,混淆是非地发微博说,给“天才”破例补考也只是一例的事情。我表示万分理解。但我不解的是,你凭什么公然暗示说,当年钱钟书与吴晗被清华大学也破格录取的?这有可比性吗?

的确,你与韩粉们不同。韩粉打死也整不出这种听上去有着十足的文史知识底蕴力道的话来的。那些粉丝只会从下三路开骂,再返回到身体中部,然后再下去,循环往复,不知疲倦地围绕着人的生殖系统发出一声又一声的野狗似的狂吠。但你不同。你身为知识分子,应该深知钱钟书与吴晗曾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真正原因。你不应该只提他们被破格录取,不及其他。

钱钟书到底是如何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你不会不知道的。他的数学的确考的不好,但他的英文考了个满分,国文也考到了相当的水准地步。判卷老师不知如何定夺,于是将卷纸呈递给校长,校长爱才心切,于是拍板。吴晗也属类似。他的数学考的很糟糕,但他的文史卷纸是当时考生中最优秀的。还有,他们都不是补考生,他们的考试过程是公允公正的。两个例子里的关键点,都被你有意地忽略掉了。

不过,我不想指责你,毕竟那位“天才”是从你的杂志里走出来的么。但我想提醒你的是,你不应该,也不能将那本杂志与清华大学相提并论,这种并列,我以为,会让清华大学师生们感到反感。因为,凭常识而论,所有清华大学的师生,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姚文元是谁,更没有一个人会把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变为大使馆的。那所大学培养的目标,凭常识,我以为肯定不会把“天才”作为锁定目的的,尤其不会把天才最后培养成只会赛车,却连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知识都没有的“天才”。

此外,看到很多公知母知们,在面对这种文史知识可怜到令人心酸地步的“天才”时的力挺态度,不禁对这个所谓的知识阶层,产生一阵阵心寒感。全然不顾“常识”的引导,更不管“常识”的基本定义,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支持而支持。唉!

南方某娱乐周刊又刚刚发了微博,高调宣称下期专访此“天才”。但遗憾的是,专访内容仅仅局限于娱乐内容,至于此“天才”之前采访时表现出来的中国历史知识的混乱思路和张冠李戴,及之后博文中大使馆变成领事馆等常识性错误,又被公知掌控的此娱乐周刊有选择性地忽视掉了。

但是,全社会的“常识”并不会因为这次的推倒人造偶像过程,而发生改变。它仍然如冷酷的现实,时刻扮演着辨识真假的锐利武器,一如此文开始引用的那句:It is“the basic level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judgment that we all need to help us live in a reasonable and safe way.”它是人们以理性和安全方式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水平上的实用知识与判断。

有人说,这个社会病了。我说,不,这个社会只要承认常识的存在,就没有病。只是部分公知母知们暂时病了。他们是有选择地病了。当有些事情,比如重庆事件,与他们解脱开某种神秘关系之后,他们就会立马病愈。他们会再次使用起常识,头头是道地判断并分析看上去很滑稽的事情。当然,韩粉这时就成了睁眼瞎了。因为他们仍然是韩粉。他们仍然在非常识领域里不知为何地狂吠。
作者: ygb7969    时间: 2012-2-11 05:25

破灭的感觉。我多么想相信韩寒啊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1 05:29

作者:极限343 回复日期:2012-02-11 16:17:04 【这篇回复亦写的不错】
       
  很多人过完年第一天上班,打开新闻网站就看到韩寒起诉方舟子的信息,如果你这几天没上网,一定会很纳闷,这俩人似乎毫无关联,怎么就掐起来了?那些过年没回老家,而是坚守在微博+博客边的朋友,这个年估计过得很欢乐,因为这个“寒假”有韩寒陪你度过。老端在事件发生之初就写了篇文章叫《韩寒——从骂人到被人骂》,不过此后发生的故事太多太精彩,因此再写一篇让那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弄懂其中的缘由。

  韩寒最初是作为一个反体制少年走到大家面前的,在十多年前他反的是教育体制,最近几年是反对整个中国的体制,这让他在民众中获得了很高的支持率,国外还评选他为排名前100的“思想家”。不过前段时间他又有点变化,“韩三篇”让人感觉他不像以前那么激进了,这使得他得罪了一大批右派粉丝,纷纷表示韩寒被“诏安”了,估计此后洋人不会再给他评什么思想家的虚名了。

  有一位叫麦田的IT人士多年来一直在质疑韩寒,但是由于人轻言微所以不怎么被大家重视,等到“韩三篇”一出,麦田增加了质疑的火力,连续发了多篇倒韩文章,这引发了韩寒的注意,甚至还破天荒的在自家博客发了一篇回应文章。正是这篇回应,导致了此后的一系列事件。事实上,如果韩寒坚持不回应,这件事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平心而论,麦田的质疑多数很空洞无力,所以他也有点心虚,等到韩家全面反击,他竟然落荒而逃了。不仅发了个道歉声明,还把自己博客上关于韩寒的文章全部删除。本来事情到此结束,没想到又冒出一个方舟子来,而这个方舟子竟然还是被韩寒给拉进来的。本来是韩寒与麦田俩人打擂台,方舟子顶多就是个围观群众在台下看热闹,因为那时方舟子的工作重点是质疑罗永浩。但是因为方舟子有点多嘴多舌的毛病,所以就唧唧歪歪了几句,这惹恼了韩寒,于是韩寒点名方舟子强行把他拉上擂台来打。

  韩少之前一直打的都是等级很低的怪,比如麦田,三下两下就被KO了,所以韩少有点年少轻狂,以为方舟子也能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但他想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了。要论笔战的话,方舟子的段位绝对可以进入“口水战名人堂“。当初老端还在博客里写过一个评论,我认为韩寒大战方舟子将是一场巅峰对决,现在看来我是高估了韩少的笔战能力了。韩少专找软柿子来捏的结果就是,他的口水战经验值太低,他拼命骂政府的时候大家还看不出来,这是因为政府是不会还嘴的,所以感觉韩少的小俏皮话似乎很厉害。但方舟子不同,方舟子是一个会吃喝拉撒睡的大活人,被骂的时候是会还嘴的,他经历的诉讼不下十余次,每次都让他提升了一个段位。他所积累的天量相关经验值,足以让你电脑的数据溢出。

  韩寒的优势是粉丝数量,但可惜的是数量不代表质量,1000个脑残粉所起到的作用还顶不上一个优质粉。更要命的是,有些粉丝还会帮倒忙,如果韩少这次落败,他不是输在神一样的对手,而是输在猪一样的队友。关于韩少的粉丝到底有多脑残,木子美的一个微博很能说明问题(色女木子美也加入了倒韩阵营),引用如下:

  ——————————————
  韩粉既不会写文章,也没脑子,韩寒喊一句“秃子”!他们复读机地喊100遍:“秃子”!喊一句:“达春绿!”他们跟着100遍:“达春绿!”然后韩寒队友马日拉骂不加V一句:“吃包皮垢去吧!”他们也纷纷来跟我道贺:“吃包皮垢去吧!”恍然回到天安门广场大阅兵啊。
  ——————————————

  方舟子的优势是,虽然粉丝数量不如韩寒多,但是这里有大量的理科生、工科生和医科生,这些是优质粉的摇篮。这些优质粉不断的提供他们的研究成果,比如,有人证明在一个小时内杯中的纸团是不可能沉到杯底的,韩寒在他的成名作《杯中窥人》中有沉底的言论;还有人证明,韩寒文章《求医》中所写并非疥疮,而是他爹患的肝炎;还有人表示,1982年出生的韩寒,不太会再去经历闭架购书的经历,这很有可能是他老爹的经历。方舟子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如果没有他背后千千万万个优质粉在支持,他不会走到今天。

  脑残粉和优质粉是很容易区别开的,脑残粉会支持偶像的一切,就算有负面信息,他们也会选择性无视,他们就是偶像的复读机。优质粉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在其他问题上,可能和方舟子观点对立,但他们懂得“区别对待“——虽然我不同意方舟子关于中医的判断,但我支持你质疑韩寒。与此同时,我还会帮你寻找有说服力的证据。优质粉和偶像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

  韩寒估计自己也搞不懂为什么突然之间会面临如此多的质疑。其实这也是他自作孽,他曾经悬赏2000万寻找自己的代笔者,2000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一位戏子还加码2000万,总计4000万让无数过年无聊的宅男宅女们有了奔头。这很快就演变成了“大家一起来找茬“的游戏,找的就是韩寒的茬。悬赏数千万让大家来找自己的茬,这是我所见过最愚蠢的事情了。

  对于跑来找茬的网友们,他们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能拿到这4000万,促使他们坚持下去的是一种兴趣爱好,我们都喜欢看《名侦探柯南》是不是?从各种信息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抽丝剥茧发现真相,满足了你的探索欲,在那些无眠之夜,他们心中想的其实是——真相只有一个,今夜我们都是柯南。

  在千千万万个业余柯南的人肉搜索下,曾经不可一世,曾经所向披靡,曾经战无不胜的韩少,终于顶不住这波冬季口水攻势了。开年第一天就跑去找律师,准备上法院起诉方舟子,这让我丧失了对他最后一点点敬意。打个比方,韩少是个打架高手,打遍学校无敌手,这天来了个转校生,他主动去惹对方,结果反被打了个满地找牙,此时的韩少竟然爬起来告老师去了!你既然用拳头建立起的声望,你也要用拳头夺回来,告老师算什么?告老师谁不会啊?

  韩少现在一定很郁闷,曾经的他获得的是一片赞扬声,现在是一片质疑声,如此巨大的落差换了谁都很难释怀。俗话说,现世报,来得快。当年韩寒质疑陈凯歌、白烨、陆天明、陆川、高晓松、陈逸飞、余秋雨、郭小四、沈浩波、周笔畅、朗朗、王蒙、郑钧……的时候,他怎么就没想到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被人质疑?韩少当年有一句名言: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很不幸,这句话现在也终于用到他自己头上了。

  有趣的是就在此时,原先落荒而逃的麦田竟然高调宣布回来了,因为他看了看形势,当时以为必输,所以赶紧投降,现在发现投降投早了,方舟子越战越勇,韩方节节败退,于是一股“痛打落水狗”的心态油然而生,但此时已经不会有多少人再去关心麦田了,他的作用就是点燃导火线,接下来就没他啥事儿。
作者: lluu    时间: 2012-2-11 06:19

只要作品好,管他作者是谁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1 07:16

 《杯中窥人》与韩寒博文对比分析

  作者:留学澳洲一学子

  尊敬的方先生:

  明眼人都看出《杯中窥人》是韩仁均所写无疑,您的文章也对此做了令人信
  服的分析。

  俺不揣冒昧,再来提供点具体的文本对比分析,供您参考:

  1. 正如韩少所称,的地得不分就是其写作特点,就是其写作风格(亏他好
  意思说), 是验证文章是否他所写的试金石。从他的这几篇据说花了不少时间准
  备的回应质疑博文可以看出,他经常用“的”代替“得”,“地”字则几乎不会
  用(!),如“话不能说的太满太绝对,写文章的时候还是要更加的严谨”(第
  一和第三个“的”都应为“得”)、“方舟子老师一定会用放大镜不断的扫描我”
  (“的”应为“地”)。

  2. 另外,俺个人发现,他还不会使用顿号,罗列再简短的并列名词都是使
  用逗号分隔或干脆什么符号都不用,如“当时我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
  “三重就是礼仪,制度和考文”、“但我当时的确是以礼仪,制度,考文为释而
  取的书名”、“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
  生》”。

  3. 《杯中窥人》则“的地得”使用精准,如“可以严谨地律已”、“布已
  经吸水吸得欲坠了”、“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顿号也多处使用,
  如“《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
  公超”、“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短短一小时的急就章,基
  本无错,可见作者的语文功底相当扎实(有趣的是,《杯中窥人》又谈到了性,
  可见韩仁均叔叔“性趣”着实很浓啊)。

  结论:实难想像,《杯中窥人》与韩寒博文出自同一人之手。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1 07:4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OhWt-e4oS4/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OhWt-e4oS4/
作者: ciciaria    时间: 2012-2-11 08:18

“在中国没有真相只有博弈”     这句话够犀利

不过,新概念大赛韩寒不是当场写作的么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1 08:53



不过,新概念大赛韩寒不是当场写作的么
ciciaria 发表于 2012-2-11 07:18


初选是因为韩爸寄了2本号称韩寒写的长篇小说,后然《萌芽》编辑部就给了韩寒入场券~~~ 很明显那篇引经据典,明显拼凑出来的,原因请见网友详细分析如下:
han3.gif

图片附件: han3.gif (2012-2-11 08:53, 78.54 KB) / 下载次数 43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543019&k=6f2282c4d744e05719fdd69de2ac206b&t=1736393473&sid=O3Woxd


作者: ciciaria    时间: 2012-2-11 10:59     标题: 扑朔迷离的罗生门,看得我瀑布汗...我也来堆堆楼好了

下面这个挺有意思的,引用了美国“疑罪从无”也有例外的案件。


[转帖]韩寒案无证据一样可以判定 看美国一著名案例

不敢思考A 于 2012-2-7 22:34:2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方韩唇枪舌剑闹腾了一个春节,各种精彩的推论层出不穷。就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疑点,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韩寒在说谎。事件最后的结果,韩寒求助于“不懂法律(韩寒评论中国法官)”的司法机关。
     韩寒打官司的底气在于,以方舟子为代表的理性质疑人士手里没有任何证据。这也是支持韩粉的救命稻草和可以令他们产生幻觉的致幻剂。韩粉从最初的漫骂、侮辱,到现在复读机一样到底反反复复地重复着一句话,“你有证据吗?”
  表面骑墙暗地支持韩寒所谓公知,也在网络上和微博里到处普及着“疑罪从无”的法律知识,并且祭出“米国”,这个法律高度完备合理的国家的大旗。个中的含义就是,韩寒案,在米国压根不能定罪。
  这就很让人为难,定罪吧,咱就露出了和“文明国家”的距离;不定罪吧,韩寒作假几乎昭然若揭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么,在法律高度完备的国家,比方说米国,在全部推理正确的前提下,没有直接的证据,是否就可以逍遥法外呢?我们看下面这么一个案例:
  “2002年,27岁的拉西·彼得森突然失踪。事发后,彼得森向警方报案,声称妻子神秘失踪,并说出事当天他驾船去湖边钓鱼去了。4个月后,有人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无头尸体和一个男性胎儿。虽然警方怀疑彼得森是谋杀犯,但由于没证据,他们搞不清楚彼得森是如何谋杀拉西的。”
  点评,此时警方虽然怀疑彼得,但是,没有证据,这是关键。
  “2004年6月,彼得森谋杀案开始审理。32岁的彼得森和拉西在邻居眼里是一对幸福的夫妇———但在法庭上,检察官出示了174名证人的证词和几百件物品。这些证词和证物显示:彼得森是一个大骗子,他背地里与一个按摩师安姆珀·弗雷搞得火热。彼得森之所以要谋杀妻子,是因为他追求单身汉生活、不愿承担对家庭、孩子的责任。”
  点评,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彼得谋杀了自己的妻子,但是,从间接的证据得出推理彼得是“有可能”谋杀他妻子的。请注意这是推理,不是证据。间接证据只证明了彼得是什么样的人,由这样的人,推理出,这样的人是有着杀妻的可能的。那么在一切强调法律尊严和证据严密的米国最终是否“疑罪从无”了呢?我们往下看
  “检察官出示的证词是彼得森的情妇弗雷交代的,彼得森曾在拉西失踪当天告诉她说:“拉西失踪了。”这证明彼得森事先就知道了拉西的失踪,不是在钓鱼后。检察官推测,彼得森一定是将拉西勒死,然后以出海钓鱼作伪装用水泥浇灌的锚捆在她身上沉入海底。调查显示,就在拉西遇害前两天,彼得森曾购置水泥并申领了出海驾船垂钓的行驶证。于是,检察官将零碎证据拼凑起了彼得森精心策划的杀妻大案的图面。”
  请注意,彼得情妇的口供仅仅是彼得与在警方的口供的矛盾。也就是说,(在苦寻妻子无果之后)彼得报案说“妻子失踪了”。而彼得情妇的供词是彼得于妻子失踪当天就曾经说“(妻子)失踪了。”这是前后矛盾的地方,也是彼得最大的嫌疑之处。最终,因为这个玩笑也好,穿越也好,未卜先知也好的矛盾,法官认定,彼得杀妻成立。经陪审团投票出了终审判决:“32岁的彼得森·雷德伍德杀害怀孕8个月的妻子拉西罪名成立,被判处一级谋杀罪和二级谋杀罪。”“裁决一宣布,法庭外的几百名民众立即爆发出欢呼声。”人们的喜悦不难理解,即使在高度重视证据的米国,也绝对不会机械到因为没有直接证据,就让一个从常识就可以得出结论的罪犯逍遥法外。

  对比韩寒案,韩寒的作品、博客、访谈视频都暴露出“不可能”的疑点,而且随着网友的加入和不断研究,这疑点越来越大,这些可以说都是间接证据。这些间接证据只能证明视频中的那个韩寒不可能是《杯中窥人》《求医》和《三重门》的作者。
  而韩寒自述中的前后矛盾之处,多得不可胜数,网上有很多这样的帖子,我就不一一例举。
  由此我们发现,中国的韩寒案,其实是和美国的彼得案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的。甚至可以说,简直就是美国彼得案的中国版本。所谓公知们鼓吹的“疑罪从无”,并没有让彼得逃过法律的制裁。中国的韩寒案会怎么样?我们拭目以待。


p.s. 当初我也很哈韩寒的,还专门考到上海念书。想不到...唉...这世道,各种假.
作者: 蛋白质    时间: 2016-4-18 21:35

我在青少年时期崇拜或者看好的两个人  都是如此让人失望  一个是韩寒 一个是郭敬明
作者: 天若雪绯    时间: 2016-4-19 07:38

韩寒在我眼里好歹比郭敬明好,因为他始终在接受批判,而郭做的事情明明大家都知道,主流却一直在帮他遮掩,甚至还要说他做得对
作者: 蛋白质    时间: 2016-4-19 21:37

嗯  我就很受不了 郭敬明在 最强大脑 上面 自己无知吧 还要表现出无畏的追求真理的一副正义的样子  看到人想吐  恶心死了
作者: notgentalman    时间: 2016-4-19 23:21

最后那段说的太搞笑了,什么亩产一万斤,当时也没几个人相信吧。只是大家都不敢说而已。毛自己也不相信。只是他被架起来了。那些相信绿豆能治癌症的,很多人其实是不想花钱治病,聊以自慰而已。水能变油本来就是一个骗局,几个科学家有出来支持过这种观点吗?有几个皇帝真的相信长生,他们是追求长寿好吗?
大多数相信这些违反常识的说法的,要么是确实文化水平低,要么是自己骗自己。
牛顿晚年还非常沉迷神学。我觉得他不是迷信,而是在追寻宇宙奥秘的过程中,被倾倒了,无法科学地解释一切,只能相信是有神的存在。

韩寒和郭敬明基本没看过他们的小说,所以也没法评价这两个人。不过,看锵锵三人行最近的节目,讨论王小波的,三个人对王小波的生平和作品都非常熟悉。感觉如果真的搞文学这一行,确实言行举止都会透漏出很多信息。学问这个东西最没法骗人
作者: 银花123    时间: 2016-4-20 12:17

我确定郭敬明是抄袭,是因为 幻城 和 梦里花落  文笔风格差距太大。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我当时还在想郭敬明太白痴了,要抄袭不会找个风格相近的。至于韩寒因为他的小说风格一致,都是黑色幽默,所以从来没发现他是抄袭别人的,只能说要么他背后的团队很强,要么就是整他的人很强。
我估计只有他的语文老师能证明他的清白了。一个文学天才,语文考试不一定满分,但是不及格什么的也太夸张了,而且作文什么的肯定很好,在成名之前也会有相关的征文奖项。
作者: nmaverick    时间: 2016-4-22 07:44

我对这两个人都无感。
韩寒呢,之前三重门我是真看过,但是现在一点内容都记不得了。。。。估计作品真的不咋样,不然不会一丁点印象都留不下来。。。我连一些网文都能记得的个性,对他一点印象没有。。说明他绝对不是我的菜。
小四么,也看过他的小说,这个更加了,我连一半都看不下去,完全就是玩弄文字。。。也是连内容也记不得了。。。。后来看他的电影,更加觉得这个哥们就是来卖MV的。。。对他的印象就是,这个哥们是出来卖的。。。。说他是小说家或者导演,都是侮辱这些职业。。。。
作者: Regina    时间: 2016-4-22 12:06

听起来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f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