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男人中的男人”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1-11-9 10:47
标题:
“男人中的男人”
去世四十年后,他依然被美国电影研究所评为“史上最伟大的男明星”。1997年,他又被《娱乐周刊》评为“电影史第一传奇人物”,美国邮政系统当年专门发行印有他头像的邮票加以纪念。更出奇的是,无论历史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如何变迁,他的魅力跨越国界、长盛不衰。从伦敦、巴黎到南美特立尼达拉岛,从 196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从白人艺术家到非裔嘻哈明星,不论男女,一提起他,粉丝都照旧如痴如醉。除了历年来对于他出演电影的模仿、改编,如今还有十几个网站、层出不穷的商品以纪念他为名目号召追随者。众口一词:“汉佛莱伯嘉(Humphery Bogart,1899-1957)真是男人中的男人。”
历史系有位同事去年庆祝不惑生日,特地包下大学礼堂放映伯嘉主演的《卡萨布兰卡》。我当时只是感叹她的少女情怀。最近看了美国作家斯蒂芬坎费(Stefan Kanfer)为伯嘉写的传记《不带枪的硬汉 》(Tough without a Gun),我才意识到伯嘉在美国、甚至世界影迷的心目中占据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伯嘉常被人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硬汉”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相提并论,因为两人不但生长于同一个时代,而且生活经历、个性行为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出身名门,父母是成就辉煌的医生或者艺术家,但又对自己的儿子缺乏温情和爱心。他们又都从昂贵的私立寄宿高中中途辍学,参加美国军队、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成年后的婚姻家庭生活也一样复杂曲折,各自结婚四次,离婚三次。他们又都有酗酒的历史,却都被美国社会视为铁铮铮的汉子。但坎费的传记关注的不仅是伯嘉多灾多难、多姿多彩的人生,他要探讨的更多是这位传奇人物何以独具魅力这个问题。
坎费认为,伯嘉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粉丝,既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原因,也与他本人的个性和素质有关。他属于那种长相独特、虽有无数后人模仿但永远无法以假乱真的男演员。和如今十几二十岁就红遍天下的青春偶像型明星相比,他直到年近四十才从百老汇的舞台正式转行电影界,直到四十二岁才成名。伯嘉本人经历了家道中落、身无分文的窘境,需要钻头觅缝找工作才能生存。再加上他和父母关系闹僵、婚姻中冲突众多、家人心理问题严重,所以他登上大银幕时一脸的“苦大仇深”,让人想见他脸上的每一条皱纹、每一道伤疤都印证了岁月和人生的磨难和锤炼。
二十世纪早中期,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等一系列巨变,年轻男性远征海外,留下来的中老年男子就成为民众依赖的人生导师。因此,伯嘉的年龄不但不是障碍,反倒为他的银幕形象增色添香。他在电影中又以扮演外表冷漠强悍,内心正义善良的角色著称,哪怕是最后死于非命的黑社会头目,都能让他演出人性和道德的光辉。所以,男性观众将他视为榜样,而女性则深爱他的坚强可靠。正如电影评论家所说,伯嘉就是“酷”的代言人,虽然当时还没有这个流行词汇。
于是乎,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上只能有一个伯嘉了。坎费指出,目前电影主要针对的观众是青少年,他们爱看的是和他们的年龄、外貌、性格、行为相近的明星,所以才使“美少年”式的“竖子”成名。再说,电影已经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唯一选择,电视、电脑甚至更新的媒体竞争激烈,好莱坞打造明星的机器也不可能象半个多世纪以前那样有耐心等待演员花十几年时间逐步成长。“伯嘉之后无硬汉”,理固宜然。
作者:
dvork
时间:
2011-11-9 22:17
回复
1#
yeyeshengge
这是夜夜心目中男主的最佳雏形吗?此类男人在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少了呢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1-11-10 10:53
回复
2#
dvork
倒也不是。小时候觉得他真酷,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很难相处。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f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