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 小时了了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1-8-6 19:32     标题: 小时了了

孔融小时有神童的美誉。他十岁随父到洛阳,忽悠河南太守李元礼的守门人,跨过李家“往来无白丁” 的高门槛,“登了龙门”(李氏大名鼎鼎,所以被他在家接见就被称为“登龙门”)。见了面,李太守问他为什么谎称是李家亲戚,孔融回答:因为祖先孔丘曾向老子(又名李耳)问礼,所以孔李两家是世交,堂上宾主大为赞叹。不过,也有不识趣的。太中大夫陈韪可能对一群大人鸿儒瞎起哄追捧小孔心怀不满,评价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即,“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就有什么了不起”。接下来的故事,当然是孔文举伶牙俐齿地反驳:“那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把对方搞得狼狈不堪。事见《世说新语》。

其实孔融的回答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陈韪说神童日后未必成功,涉及的是一个概率问题。小时的表现不能准确预报日后成就的例子,古往今来,比比皆是。王安石的《伤仲永》里讲的就是有个神童方仲永,虽然天赋惊人,可是没有后天良好的教育,终于“泯然众人”的故事。而少时蹭蹬、大器晚成的也不乏其人:中国历史上有姜太公,美利坚合众国有哈佛退学生、微软创建人比尔盖茨。而孔融的回答从陈韪的表现推断出他小时是聪明的,是暗讽他现在的平庸,既没有遵循原话的逻辑,又有含沙射影之嫌。因为陈韪只是指出童年的才华不能确保将来的辉煌,也就是说,他的话只是说明了童年和成年经历的不确定、不对等关系, 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神童一定不能成才或者平庸的成年人都曾经是神童。

所以想到这个大家烂熟于心的掌故,因为我最近和小学同班同学聚会了一次。彼此分别二十多年,重逢时很有“乍见翻疑梦”、“称名忆旧容”的惊喜。见了面,除了追忆梦里花落知多少的童年,也不免要说说大家如今做何营生,在哪里高就。我发现,有的同学不仅是“面目全非”(我在路上碰到绝对叫不出他们的名字),而且他们现在的工作也和以前在学校的表现“浑身不搭界”。过去最淘气捣蛋的同学,现在居然是公安警官。过去功课马马虎虎,数学常挂红灯笼的,现在倒当了会计,每日要和数字账目打交道。当然,也有我这样从小爱看书,所以现在也教书、读书的同学,择业还比较合情合理。

早慧、天才之类的称誉对大多数儿童都没有意义。在国内,仅凭学习成绩来推测将来的成就更不靠谱。应试教育的缺陷先撇开不说,成功的定义也远比学术上的造诣要宽广得多。更何况成功靠内因,也靠外因,日后的遭际哪里是童年时代就铁板钉钉、确认得了的?从我个人当学生做老师的经验来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各有偏重,父母不必在孩子小时就紧张兮兮,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每年花费巨资请家教、学本事,搞得天怒人怨,反倒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再来说孔融,这位神童长大了的确也不过尔尔。在动荡纷乱的汉末,他为天下清流所重,似乎很有拥护汉室,抵抗袁绍、曹操的骨气操守,惜乎高智商,低情商。吟诗作赋还拿手,上马带兵、下马治民的本事却乏善足陈。《后汉书》说他“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很为中肯。象孔融这样,太平年代当个名士正合适,碰上乱世,昏招连连,不但于国于民无益,而且自身难保,累及妻孥。 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儿子被牵连诛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故事,更让人觉得可叹可悲。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f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