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才女]皇室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丁    时间: 2011-5-26 14:48     标题: [才女]皇室

本帖最后由 马丁 于 2011-5-30 21:42 编辑


无情最是帝王家,此为后妃公主类

沉痛沉痛的道歉,俺刚才的一个误操作,删掉了所有[帝王家]才貌双全的女子共50多楼的贴子,经管理员确认没法找回来了,灰常灰常对不起辛苦收集资料的同学们。

本楼每id每24小时内限发10贴抢分贴,超出者不评分,且占位无效

1. 一贴介绍一个人物
2. 信息完整,至少包含:年代,名字,主要事迹/主要作品,如有图片更好,更希望能有大家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3. 重复提名无效,我会尽量整理名单在顶楼,并标注“已阅”的位置,请大家发帖时先看看顶楼名单,和我“已阅”以后没来得及整理的发帖,以免重复



俺一直希望,这里能有大家原创的评议,高深和浅白都挺好,考据或调侃无所谓,咱这儿是论坛,不是wiki

【已列名单】
商·妇好
春秋·齐·庄姜(诗人)
春秋·卫·南子
春秋·越·西施
战国·秦·弄玉
西楚·虞姬
西汉·吕雉
西汉·戚姬(人彘)
西汉·卫子夫
西汉·李夫人(北方有佳人)
西汉·解忧公主(和亲)
西汉·细君公主(和亲)
西汉·冯婕妤
西汉·王昭君(和亲)
西汉·赵飞燕
西汉·赵合德
东汉·阴丽华
三国·吴·孙尚香
三国·魏·郭皇后(曹丕)
三国·魏·甄宓(洛神赋)
西晋·清河公主
南朝·南陈·张丽华
南朝·南陈·乐昌公主(破镜重圆)
北朝·北魏·高照容(孝文帝)
北朝·北齐·冯小怜
北朝·北周·大义公主
隋·独孤皇后
隋·侯夫人(宫女)
唐·平阳公主(柴绍)
唐·长孙皇后
唐·晋阳公主
唐·文成公主(和亲)
唐·武则天
唐·太平公主
唐·武惠妃
唐·杨玉环(贵妃)
唐·江采苹(梅妃)
唐·赵丽妃
五代·后唐·花见羞
五代·后周·小符后
十国·南唐·大周后
十国·南唐·小周后
十国·后蜀·花蕊夫人
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北宋)·辽·萧太后
北宋·高太后
(北宋)·辽·萧观音(耶律洪基)
南宋·杨后(诛杀韩侂胄)
明·万贞儿
清·孝庄文皇后
清·董鄂妃
(清)·朝鲜·明成皇后(闵妃)
清·慈禧
清·珍妃(光绪)


作者: yanyanhan    时间: 2011-5-26 18:11

本帖最后由 yanyanhan 于 2011-5-26 18:28 编辑

张丽华(560年—589年),南朝陈后主叔宝宠妃,出生兵家,以织席为生。
张丽华“玉树后庭花”,歌妓出身的张丽华后来做了是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她长相上最大的特点是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此外,更具有敏锐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所谓“人间有一言一事,辄先知之。”她在做龚贵嫔的侍儿时,陈后主一见钟情,封为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于陈后主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膝上,同决天下大事。特别是张丽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立即立为太子,张丽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提高、巩固。陈后主著名的亡国之音《玉树后 庭花》里有她美丽而不幸的影子:“……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 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隋炀帝因未得张丽华而甚为遗憾。

图片附件: 张丽华.jpg (2011-5-26 18:11, 8.44 KB) / 下载次数 38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1905&k=2776bbacc45a843ff94efed408354046&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yanyanhan    时间: 2011-5-26 18:39

万贵妃(公元1430-1487年),小名贞儿,原籍青州诸城(今山东益都县一带)人,父亲万贵为县衙掾吏,因犯法被流配边疆。万贞儿年仅四岁便被选入孙太后宫中,充入掖庭为奴。明宪宗朱见深两岁的时候被孙太后立为太子,与此同时,时年19岁的万贞儿做了他的贴身侍女。公元1465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见深继承了皇位,改元成化,成为明朝第八位皇帝。第二年,万贞儿为宪宗生下一子,宪宗大喜,遂封万贞儿为贵妃。可惜不到一月,皇子夭折,此后万贞儿再无生育。
根据《明史演义》记载,她原是孙太后的宫女,后为成化帝的保母,擅于迎逢拍马,将成化帝哄的服服贴贴的,在成化帝登基以前便已与他私通。

根据《明史》记载,成化帝十六岁登基为帝,万妃已经三十五岁,心性机警,善于迎奉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宠冠后宫。宪宗每每游幸的时候,万妃都戎服前驱。成化二年正月,万妃生皇长子,宪宗大喜,遣中使祀诸山川,册封万氏为贵妃。皇长子不久就死了,宪宗和万妃都悲痛非常,万妃后来也不能再生育,当不了皇太后,因此对其他能生育的妃嫔痛恨非常,毒杀了宪宗好几个儿子。

万妃勾结宦官外臣,弄得朝廷上下贪污一气,连宪宗也不能制止。据说明孝宗生母纪淑妃之死,其实是万妃迫害。后来万妃百般想废掉孝宗的太子之位,结果都不能行,气怒攻心,成化二十三年春,暴疾薨之,宪宗伤心非常,辍朝七日,谥号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葬天寿山。

图片附件: 万贞儿.jpg (2011-5-26 18:39, 17.49 KB) / 下载次数 48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1910&k=7f08a287947a611b92b4ad7fda62481a&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lixinyue    时间: 2011-5-26 19:06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生母。是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野史传说中说她名叫大玉儿实在没有根据。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时年十三虚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 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
  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沈阳),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其众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宫后妃。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永福宫,皇太极颁给她的册文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文辞简约:“……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庄妃的姑姑哲哲当然是正位中宫为皇后,比庄妃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关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其他两位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原为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极征服察哈尔部后娶之,并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此,在后宫中,庄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宠外,最年轻的庄妃也是比较受宠爱的。特别是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极视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时机地于两天后生下了皇九子福临,更加抬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书称庄妃曾“辅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还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与作为。只有民间盛传“庄妃劝畴”的故事,为后来“太后下嫁”之说作了铺垫,似乎这位聪明美丽的庄妃娘娘惯施美人计。崇德七年(1642),明清松锦大战,关外明军的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解到盛京。皇太极迫切希望洪承畴能够归降,为其所用,遂派范文程等一干汉族官员轮番前往劝降。但是,洪承畴似乎意志很坚决,不为所动,在狱中绝食等死,急得皇太极一筹莫展。一天夜里,牢门轻启,庄妃飘然而至,手进参汤,一席话打动了洪承畴,使其回心转意,拜倒在石榴裙下,归降了大清,后来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故事被很多文学作品演绎得很生动。但是据史书记载,洪承畴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却被皇太极抓住了他的思想弱点,亲自出马招降成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因病身亡。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临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虽然是个任性的皇帝,但在孝庄的督责下,各方面的学业还是比较优秀的。在他亲政后,孝庄仍时时告诫规劝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可惜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于皇孙中亲自选择了不满八岁的玄烨继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担负起保护、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则进一步升为太皇太后,徽号累加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庄对康熙非常疼爱,幼时即将其留养膝下,并将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拨出,专门照料服侍他。当然,孝庄对康熙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响平衡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她并没有继续从其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中挑选皇后,而是亲定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以索尼牵制专擅的辅政大臣鳌拜,体现了其政治家的胸襟与识见。康熙后来成功铲除鳌拜,也是与孝庄的支持分不开的。康熙没有辜负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有作为的英主。他对孝庄也极尽孝道,祖孙感情极为深厚,晚年的孝庄是很幸福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庄以七十五岁寿终。弥留之际,她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康熙遵嘱,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形成阻隔。
编辑本段清史稿中孝庄文皇后传文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康熙九年,上奉太后谒孝陵。十年,谒福陵、昭陵。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馀,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罢之。宫中守祖宗制,不蓄汉女。上命儒臣译大学衍义进太后,太后称善,赐赉有加。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尝勉上曰:“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作书以诫曰:“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於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於厥心。”十九年四月,上撰大德景福颂进太后。
  二十年,上复奉太后幸汤泉。云南平,上诣太后宫奏捷。二十一年,上诣奉天谒陵,途次屡奏书问安,使献方物,奏曰:“臣到盛京,亲网得<鱼达>、㧐,浸以羊脂,山中野烧,自落榛实及山核桃,朝鲜所进柿饼、松、栗、银杏,附使进
  上,伏乞俯赐一笑,不胜欣幸。”二十二年夏,奉太后出古北口避暑。秋,幸五台山,至龙泉关。上以长城岭峻绝,试辇不能陟,奏太后。次日,太后辇登岭,路数折不可上,太后乃还龙泉关,命上代礼诸寺。二十四年夏,上出塞避暑,次
  博洛和屯,闻太后不豫,即驰还京师,太后疾良已。
  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於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命撤太后所居宫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号“暂安奉殿”。二十七年四月,奉太后梓宫诣昌瑞山。自是,岁必诣谒。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
  世祖亲政,上太后徽号,国有庆,必加上。至圣祖以云南平,奏捷,定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初奉安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子一,世祖。女三,下嫁弼尔塔哈尔、色布腾、铿吉尔格。

作者: XSQ1977710    时间: 2011-5-26 19:23

唉,为什么叫张丽华的那么多 我的同学 同事 好友都叫这名 连字都不差 原来古代时就有此名人了 难怪了
作者: alosy    时间: 2011-5-26 21:52

周娥皇,五代末年南唐国主李煜的皇后,姓周,名:宪,字:娥皇。娥皇娴静聪慧,气质高雅;她长得花容月貌,肤白似雪;眉弯似月,唇小似樱,腰细如柳,以天仙般的容貌压倒群芳;她诗画双绝,能歌善舞。她的歌喉,她的舞姿,她的一手好琵琶,都使六宫粉黛望尘莫及。不仅如此,她还通晓史书,精谙音律,采戏弈棋,靡不妙绝,真可谓蕙质兰心。史称“晓书史,善歌舞,精音律,尤以弹琵琶见长。”南唐宫中珍藏有『烧槽琵琶』,视为国宝,中主特赏赐给娥皇。
周娥皇生于公元936年,比李煜大一岁。她的本名是周宪,“娥皇”其实只是她的字。她出身南唐世 家,父亲周宗早在“徐知诰”任刺史的年月,就已经跟随在未来南唐烈祖的左右,是不折不扣的元勋功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盛唐时有一部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曲》,自从唐世乱离之后世间就再没有人能够恢复它的悠扬之音。李煜费尽力气终于弄到了这部大曲的乐谱。但是这部大曲在流传过程中才出现了许多变异,乐谱本身又不够完整,专业的乐工也没法弄出个头绪来。周娥皇知道后加以钻研,她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创作,进行一系列增删调整。通过努力,最终竟然能用琵琶弹出全曲,使得这支几乎失传的曲子得以重现,开元、天宝之音得以重回人间,赢得一片称羡之声。由此可见其才气之一斑。   周娥皇本是李煜父亲李璟的宠姬,因为她不仅容貌美丽,能书善文,而且深谙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中主李璟觉得她与第六子李煜很般配,就把她赐给了儿子。   周娥皇由于琵琶演奏技艺很高,一时在后宫名气很大。一次,李璟听了周娥皇弹奏的琵琶后,大为赞赏,叹其灵巧,当即就将他收藏的一把上好琵琶赏给了她。“元宗叹其工,以烧槽琵琶赐之”。“烧槽琵琶”是中主最钟爱的宝物。由此可见,对于这个亲自选定的儿媳妇,李璟是非常满意的。
南唐后主李煜十八岁那年就结了婚,妻子是南唐开国老臣周宗的长女、十九岁的娥皇。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善诗词、精书画、知音律,十分富有艺术天赋。娥皇凤眼星眸,朱唇皓齿,冰肌玉肤,骨清神秀,她通书史、能歌舞、工琵琶,与李煜有着相同的志趣和执着的追求。两人曾经一起合作完成了残缺不全的<<霓裳羽衣曲>>.两人婚后恩爱无比,如胶似膝的情感有增无减,生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可惜好景不长,乐极生悲,结婚十年后的一天,娥皇突然病倒,久治不愈。病魔将娥皇折磨得形体枯槁,神态木然.尤其是知道了李煜和小周后的事受了刺激,又因爱子仲宣卒死大受打击,不久病故.   李後主填词,周后常谱新声。如《邀醉舞破调》、《恨来迟破调》,皆为周后创作的音乐。唐乐《霓裳羽衣曲》,在五代时已失传,只留下残谱。周后加以整理,以琵琶奏之,使唐音复传於世。据说,唐音原谱,曲终是比较舒慢,周后改为急促的旋律,戛然而止,朝中乐师曹生说:『如此改谱,恐非吉兆。』其实,这正是周后的创新尝试,当时南唐国势日危,内外交逼,周后的心情是担忧的,藉整理曲谱,以抒发内心的忧郁。   李煜流传下来的不少诗词,多为周后所作。李後主即位时,南唐早已成为後周属国,公元九六0年,宋代後周而有天下,南唐早已成为大宋囊中之物。即使李煜是一位有政治才干的君主,也无力扭转乾坤,何况李煜依然纵情声色,废於政事。南唐亡国的命运,自然跷足可待了。作为末代国后的周娥皇,也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f4eb2533481f130fac4b5f40.jpg

图片附件: f4eb2533481f130fac4b5f40.jpg (2011-5-26 21:53, 57.22 KB) / 下载次数 25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1993&k=07082817b72572f77b69df79c9549a29&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thisummer    时间: 2011-5-26 22:08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6 22:19 编辑

萧燕燕(953—1009),名绰,小字燕燕。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公元969年,耶律贤即位为景宗,封萧燕燕为贵妃,旋即册立其为皇后。982年,景宗死,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圣宗,尊生母萧皇后为“承天皇太后”。因圣宗年仅12岁,萧太后奉景宗遗诏摄行国政。1009年,萧太后病死,终年57岁。

萧.jpg

  家世显赫

  这位美女的出身可不一般。她的家族便是辽代最显赫的萧阿古只家族,在9位皇帝统治的209年中,萧氏一族出了5位皇后、17名北府宰相、21位驸马,因此这个家族有“国舅帐”的美称。萧燕燕的父亲是北府宰相萧思温,母亲是燕国大长公主。史书上说萧思温“通书史”,自然家教不一般,加上有这种“根正苗红”的政治家族背景,日后萧燕燕能成为皇后并“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其手”也就不难理解了。《辽史》上夸她“早慧”,并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小事,说有一次萧思温的几个女儿在家中扫地,别的女儿都是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仅仅做个样子,而萧燕燕却非常认真,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萧思温高兴地说:“此女必能成家!”

  萧燕燕扫“一屋”没问题,扫“天下”当然也不在话下。

  等她长大嫁与景宗做皇后时,由于辽景宗羸弱多病,继位多年而不能正常主政,于是萧燕燕便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史载“大诛罚,大征讨,蕃汉诸臣集众共议,皇后裁决,报之知帝而已”,可见她的实力和魅力。后来,皇帝干脆下了一道诏给史馆学士,说以后记录皇后的话,也应用“朕”,并“著为定式”,这就等于承认了萧燕燕“女主临朝”的事实,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萧燕燕代行皇帝职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从史书记载和后代评论来看,辽景宗并不是一个无能、无为的皇帝。他在父亲被弑后登上皇位,励精图治,渴望大干一番事业,只可惜有心而无“力”,因为自幼身子骨就弱,承担不起繁重的国事政务。好在他还有一个能干的皇后。

  短暂十几年的夫妻生涯,萧燕燕就为辽景宗生了四子三女,可见景宗对她还是深爱有加的。萧燕燕作为正宫皇后,儿子耶律隆绪作为辽国皇储,地位自然也是显赫的。辽景宗于乾亨四年(982年)驾崩后,因为继位的圣宗年龄太小,不到30岁的萧燕燕再次被推上政治的前台,以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事,这便是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

  才华杰出的太后

  萧燕燕是个非常能干的女人。她最大的特长是知人善用,她最幸运的是手下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好臣子。

  当初,景帝驾崩,主少国疑,诸王宗室200余人拥兵握权,虎视眈眈,内外震恐。无助的萧燕燕哭泣着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耶律斜珍和韩德让两位将军立马递上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信任臣等,何虑之有!”别以为萧燕燕真是柔弱无助,她只是善于利用女性温柔的力量激起部将的豪迈气概罢了。对此史书上早有评价,说她“有机谋,善驭大臣,得其死力”,由此便可观之。

  而萧太后之所以是萧太后,除却善于利用女性的优势外,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男儿气魄。对于尚武善勇的游牧民族政权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季节性的游牧生活,加上单一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基础去入侵抢掳,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史书上说“辽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因此,女子统军作战也是游牧民族的一种传统,而睿智果敢的萧太后更甚。《辽史》记载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可见她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非凡的勇气魄力。

  萧太后最伟大之处便是不穷兵,不黩武。史书上载:“每入寇(宋朝),亲被甲督战,及通好,宜出其谋。”也就是说,或入侵或通好,她要根据实际情况判定,要从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这就充分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灵活手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发兵南下,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十一月,破德清军、通利军,抵达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直接威胁宋朝的都城开封。北宋王朝一时间朝野震动。当时北宋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实力都远比辽国强,可在军事上却如此被动,对此不能怪宋朝将帅无能,要怪只能怪宋太祖。开国时,由于太过忌惮唐时藩镇割据的祸乱,太祖立下“重文抑武”的国策,以至于矫枉过正,使得王朝一直有“肾虚”的毛病,直不起腰来,并积弱成灾,导致亡国的悲剧。那时,北宋王朝周遭多是虎视眈眈的狼性强邻,热爱和平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

  就在萧太后舞着狼牙棒兵临城下时,宋朝的朝廷上已经乱成一锅粥。胆小的文臣主张南下迁都到升州(今江苏南京)或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准骨头硬,硬是顶住,并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皇帝亲临战场第一线,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与萧太后的铁骑又大战了几个回合,各有胜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辽军虽攻占宋朝一些地方,但伤亡惨重,驸马都尉萧挞凛都被宋军射死,战况急转直下,处境对萧太后极为不利。

  此时萧燕燕展现出一个政治家的灵活姿态来,她一边派出使者,提出“罢战言和”的愿望,一边派兵加紧攻打宋境其他城池,以给自己谈判添加筹码。此外,她还想利用宋廷怯战的弱点,胁迫宋归还当年后周从辽手中夺去的关南十县。不料宋兵有皇上督战,几仗打得有模有样,同时宋真宗也坚持“寸土不让”,要钱要物倒是好商量。于是,两边唇枪舌剑,几番交锋后,达成“岁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撤军协议,随后互换誓书,交为兄弟,结束了辽宋长达25年的战争。

  实事求是地讲,这个“澶渊之盟”,宋廷实在有些窝囊,而萧燕燕审时度势,虽没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倒也得了不少好处。当然,最沾光的还是边关的老百姓。后来宋辽双方的“兄弟情谊”维持达118年。双方和平往来,通使殷勤,正史所记的双方互使就共达380次之多。双边百姓也因此享受了100多年和风细雨的和平日子。

  忠心且痴情的臣子

  孤儿寡母的萧燕燕,能将野心蓬勃、血性十足的大辽控制在自己纤细的手腕下,除却她“明达治道,闻善必从”的施政策略外,也在与她身边有一位忠心不二的爱将韩德让有关。这位爱将,可谓名副其实的“心爱”之将,算是她的情人吧。

  韩德让是辽国汉臣的儿子,史书上载他“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渴望建功立业,这和他尴尬的出身有关。他的祖父韩知古、父亲韩匡嗣虽都是辽朝重量级的功臣,可身份却是“宫分人”,也就是辽朝皇帝的家奴。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处境,他只有忠心报国一途。

  《续资治通鉴》里记载,当初景宗疾笃,身为南院枢密使的韩德让为帮助萧燕燕收拾危局,不等诏命,“密召其亲属十余人并赴行帐”,在萧燕燕的配合下,更换不可靠的大臣,敕诸王各归第,从而使太子得以顺利即位,继而帮助萧燕燕登上了皇太后的宝座。当时,韩德让密诏的“亲属”,便是指由他统领的皇家御卫军(宫分军)。如此可靠、忠心的人物,自然使得萧燕燕对他感激不尽,对他的政治才能也赞赏不已,曾喜滋滋地夸道:“进贤辅政,真大臣之职。”等她以“承天太后”的名义临朝称制时,便又命韩德让“总宿卫事”。这样,承天太后就基本控制了朝廷,那些跋扈之臣也就不敢再兴风作浪,而韩德让也成了朝中权势最煊赫的大臣。

  民间传说中有萧太后下嫁韩德让一说。在宋人编撰的《契丹国志》里,谈及韩德让和萧燕燕时,均言韩德让“有辟阳侯之幸”,意指他与承天太后关系非同寻常。而在曾出使过辽国的宋人路振的《乘轺录》里,也有萧燕燕年轻时曾与韩德让有过婚约的说法。后萧燕燕入宫,成为辽景宗的皇后,韩德让也娶了李氏为妻,但在彼此心里埋下了一段未了情事。也许契丹族风俗淳朴,或者辽景宗心胸开阔,当然,也可能是萧燕燕暗自协助,韩德让的仕途可谓一路顺风。在景宗一朝,他已经“加东头承奉官,补枢密院通事,转上京皇城使,遥授彰德军节度使”,后来更是成为托孤大臣。到了萧燕燕摄政时期,两人关系终可以公私不分、融为一体了。韩德让“总理宿卫事”,与萧燕燕出则同车,入则同寝,宛若一对恩爱夫妻。

   《辽史》里也许避尊者讳,没有这样的记载,不过倒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说有一次皇室比赛打马球,萧太后在旁观看,韩德让被一个叫胡里室的贵族误撞坠马。先不说是不是有意,本是一场比赛,至多也就算犯规吧。可萧太后竟然大怒,命人将胡里室推出斩首,由此可见韩德让在萧太后心里的位置。

  后来,萧太后下诏韩德让“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后”,赐名耶律隆运,名列耶律阿保机的直系后裔,并让辽圣宗“见则尽敬,至父事之”,又赐他铁券几杖,上朝不拜,让他“列置护卫百人,同天子仪”。

  有如此恩宠,韩德让自然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辅佐这对母子。后来,年已古稀的他还曾远征高丽,为大辽江山誓死拼打。不料在归途中得了重病,当时的皇帝和皇后还亲自赐药抚慰。他死后,被葬在萧燕燕的乾陵旁。这样,他就可以和他心爱的女人永远在一起了。

图片附件: 萧.jpg (2011-5-26 22:08, 63.75 KB) / 下载次数 26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1995&k=fb16bf16c5d4f35f1e27eb7ea6354abc&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hacia    时间: 2011-5-26 22:08

“花蕊夫人”
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一个歌妓出身的贵妃. 费贵妃,青城(今都江堰市东 南)人,也号花蕊夫人。世传《花蕊夫人宫词》100 多篇,其中可靠者 90 余首。

前蜀亡后,后唐庄宗以孟知祥为两川节度使,孟知祥到蜀后,庄宗被杀到唐明宗死后,孟知祥就僭称帝号,但不数月而死,孟昶继位。
  
  孟昶是个非常懂得享乐的人,他广征蜀地美女以充后宫,最宠爱的是“花蕊夫人”费贵妃。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桅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孟昶除与花蕊夫人日夜盘桓花下之外,更召集群臣,开筵大赏牡丹。昶日日饮宴,渐觉烦腻,花蕊夫人用红姜煮白羊头,石头镇压,以酒淹之,切如纸薄,风味无穷,号称“绯羊首”。

  孟昶最怕热,在摩河池上,建水晶宫殿,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用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殿内罗帐锦被,奢华无比。

  就在二人醉生梦死之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并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军六万向蜀地进攻,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一溃千里,孟昶自缚出城请降。山花烂漫的春天,孟昶与花蕊夫人被迫离开他们醉生梦死的蜀地乐园,前往汴梁。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为睹芳容,他赏赐了孟昶及其家人,并在他们来宫中谢恩之时见到了花蕊夫人。七天以后,孟昶暴死,许多人认为是被赵匡胤毒杀。孟昶之母本来就为儿子的请降而觉羞愧,也绝食而死。太祖把花蕊夫人留在宫中侍宴,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吟道: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这词离开蜀国,途经葭萌关时写在驿站墙壁上的,当年在成都宫内,蜀主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妇人戴高冠,皆呼为‘朝天’却是降宋的应验。太祖又命她作诗一首,花蕊夫人念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宋太祖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更加倾慕她,携花蕊夫人同入寝宫,不久封为贵妃。

  但花蕊夫人并没有忘记与孟昶的夫妻之情,经常偷偷的朝拜他的画像。有一次被宋太祖看见,问她画像上是谁,她只好说是俗传的送子张仙。打这以后,宫中各妃嫔也都供起了张仙像。

  花蕊夫人后来因政治纷争而触怒了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在一次打猎中被赵光义一箭射死。

作者: thisummer    时间: 2011-5-26 22:26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6 22:47 编辑

杨贵妃(719-756),名玉环,号太真。开元二十三年(735),17岁的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寿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宝四载(745),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

ae10edde3a14636095ee3775.jpg

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在她17岁时,武惠妃洛阳选寿王妃,挑中了她。她有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婚后本来生活幸福甜蜜。然而皇帝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竟悖常伦,欲占为己有。于是以“做女道士”为名招入宫,经过一番暗渡陈仓后,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封为贵妃,其叔父堂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鞭,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所以荔枝又称"妃子笑"。

杨玉环除却容貌出众,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如《旧唐书》所述:“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而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不少贵族子弟在长安梨园都曾受过他的训练。《旧唐书》里记载,玄宗曾组建过“宫廷乐队”,选拔子弟300人,宫女数百人,招呼他们作指导。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精通音律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有魅力。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有白居易诗为证:“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

a005b334331b5d83d1a2d36b.jpg

杨贵妃自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已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但最终玄宗还是难以割舍她。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著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随驾禁军将校一致要求处死杨贵妃和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杨玉环,无奈禁军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接受高力士的劝言后,唐玄宗为求自保,不得已赐死杨贵妃。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自缢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38岁,而杨国忠则死于乱兵刀刃之下。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尸体,但未寻得。

图片附件: ae10edde3a14636095ee3775.jpg (2011-5-26 22:47, 5.16 KB) / 下载次数 33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020&k=fa64391f7628dd6d436d0b04e85d6dd3&t=1738107042&sid=23GUge



图片附件: a005b334331b5d83d1a2d36b.jpg (2011-5-26 22:47, 47.95 KB) / 下载次数 31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021&k=afe75ed102ff16efd56b3a6a5aae8db4&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janezihan    时间: 2011-5-26 22:31

本帖最后由 janezihan 于 2011-5-26 22:39 编辑

pingyangprincess.jpg 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年——623?年)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窦皇后)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记录其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记载。
        南北朝在隋朝统一之后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李渊能当上皇帝,固然与他个人的条件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实在生了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有子柴哲威、柴令武。婚后,柴绍携妻定居长安城。
       隋末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决定起兵。而当时李渊的胜出机会并没有多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他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时,对外宣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行军方向却直指首都长安。这种“掩耳盗铃”当然瞒不过长安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形势危急,平阳公主和丈夫快速商议,决定分头行动,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方进行各种安排。她很快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很快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了。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决心要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
        她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当时他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义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其兵源还来自原本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足见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地看到他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幕府。11月他们兵打一处,很快就攻克了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
        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再交为大唐的江山立下功劳。因为李渊当时虽然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只是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稳定长安后,李渊立刻掉头对付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来扫荡这些势力。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曾参与。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有人说,李世民转战西北扫荡隋朝残余势力时,主要就是依靠平阳公主和娘子军的参战,才能连克强敌。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首领,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山西。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谥曰昭。
        平阳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图片附件: pingyangprincess.jpg (2011-5-26 22:31, 5.49 KB) / 下载次数 26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003&k=d6113fe7d6edfb0e2a4d48a3b3569408&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thisummer    时间: 2011-5-26 22:52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7 07:26 编辑

江采苹(710~756),即梅妃。大家熟悉的那句“何必珍珠慰寂寥”就出自她之笔

出生于福建莆田江东村,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医生。江采苹是家中独生女,她聪慧灵秀,能诗善文,9岁就能背诵许多诗歌名篇,15岁时即已写得一手好文章。  

多才多艺的江采苹,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   

适逢玄宗开元盛世,唐朝国家兴盛,四海升平,内有贤相,外有名将,一派昌荣之景。这时,深受玄宗宠爱的武惠妃不幸离开了人世。唐玄宗极重夫妻之情,虽有后宫佳丽数千人,却对武惠妃情有独钟。武惠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胜悲痛,日见憔悴。   

近侍宦官高力士看到唐玄宗悲伤的样子,自然忧心忡忡,担心玄宗从此一蹶不振。于是,他力劝玄宗征选天下绝色多情美女,来改变悲伤心境,重新振作起来,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高力士奉旨挑选秀女,亲自出使闽粤,发现了刚刚及笄的江采苹,疑其为天人,如获至宝。随即把她带进了宫中,侍候玄宗皇帝。   

当时的江采苹虽淡妆轻扫,仍难掩如花容颜,她温柔文雅的言语,优美大方的举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时就掳获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对她疼爱有加,将当时众多的后宫佳丽视为尘土,专宠江采苹一人。   

梅妃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恬静娴雅、端庄明秀的江采苹,从小就喜爱和她一样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并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梅妃.jpg

只是杨玉环的到来使得清高孤傲的梅妃渐渐失宠。杨贵妃设法贬梅妃入冷宫上阳东宫。梅妃得宠时,各地争相进献梅花。有一次,她听到外面有驿马快跑的声音,讯问侍儿可是送梅花来的?但如今,大家都是忙着给杨贵妃送荔枝,谁还记得曾经专宠一时的梅妃江采萍呢?梅妃江采萍不禁泪流满面,想起了汉代长门宫陈阿娇的故事,陈阿娇千金买司马相如一赋,便拿出千金请高力士找人写赋呈给皇上。高力士正在拼命讨好杨贵妃,因此加以推脱。江采萍就自己写了一首《楼东赋》给唐玄宗看。可唐玄宗看来这篇赋后,虽然也略微有所触动,但也只是派人悄悄赏了梅妃一斛珍珠,梅妃见了,伤透了心,写下来一篇《谢赐珍珠》,并将诗与珍珠一起送还给唐玄宗。 

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来不及带上失宠的梅妃江采萍就出逃了。不久,长安城陷,梅妃死于乱兵之手。唐玄宗自蜀归长安后,求得梅妃画像,并满怀伤痛亲题七绝一首。后来在温泉池畔梅树下发现梅妃尸体,胁下有刀痕,唐玄宗以妃礼改葬。

梅妃江采苹是大唐王朝有名的才女妃子,相传她写了《箫》、《兰》、《梨园》、《梅花》、《凤笛》、《玻杯》、《剪刀》、《绚窗》八篇文赋。其最有名的诗作莫过于选入了《全唐诗》的那一篇《谢赐珍珠》: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此外还有《谢赐珍珠》的起因——《楼东赋》:   
玉鉴尘生,凤奁杳殄。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苦寂寞于蕙宫,但疑思乎兰殿。信标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飏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楼上黄昏兮,听风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亡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图片附件: 梅妃.jpg (2011-5-26 23:19, 63.61 KB) / 下载次数 39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030&k=6308fc132352ffe180235845fb6f6e24&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耗子浩浩    时间: 2011-5-27 01:39

本帖最后由 耗子浩浩 于 2011-5-27 01:48 编辑

长孙皇后(601年-636年),其名于史无载,但很多人说叫长孙无垢。据《观世音经信笺注》中所载,长孙氏小字“观音婢”。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为北齐皇族后裔,名臣高士廉之妹。中国史上最为著名的贤后。

    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乾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依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德顺圣皇后。”

      代表作品: 亲手编纂《女则》十卷、书法一帧、春游曲一首
  《女则》:《女则》没有流传下来,根据记载,这部书中的内容,是采集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迹总汇,是长孙皇后平日翻阅以随时提醒自己所用,与班昭所著的《女诫》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在她生前,即使是她的丈夫都没有见过这部书。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书法:
《玉台名翰跋》程朗岑跋云》:此卷力檇李女史徐范所藏墨迹,其长孙后、沈清友、曹比玉三家,已失,卷尾尚有当湖沈彩一跋,亦残缺,余俱完好,神采奕奕,极簪花写韵之妙,非后人所能臆造,极簪花写韵之妙,非后人所能臆造。夫古今古刻多矣,未有搜集闺媛名迹者。昔欧文忠谓,妇人书惟房璘妻高氏《石壁寺颂》与《安公美政颂》尔。他如武后 《升仙太子碑》,贵妃杨氏《心经》,久不传于世,斯卷不重可贵与?而徐氏集古之苦心,尤不可没也。爰从云伯太史借勒上石,非第柔翰之可宝,抑以修玉台故实云。道光壬辰花朝,阳羡程璋跋于四明官舍。

图片附件: 文德皇后长孙氏.jpg (2011-5-27 01:48, 73.88 KB) / 下载次数 149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137&k=3b889b2d027a03ad9318844bd94889ef&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嗣诫    时间: 2011-5-27 02:43

西施

才 演技加心计

貌 名列四大美人 想想哈 几千年排名下来 能挤进前百都是美得不能再美了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说起来 她是排第一的呢
作者: acg    时间: 2011-5-27 04:07

本帖最后由 acg 于 2011-5-27 04:10 编辑

妇好
妇好,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她是一位杰出的女将军

她是一位大人物。

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她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多次。她就是3000 多年前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

贵为王后的妇好,不爱“红装”爱“武装”,或者说爱 “武装”更甚“红装”。在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了精美的骨刻刀、铜镜、骨笄、玛瑙珠等许多女性专用的饰品,以及大石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这都说明她有女性娇美的一面。令人称奇的是,除却这些小玩意,陪葬品里还有大量的兵器,特别是一件重达9公斤、饰有双虎噬人纹、铭刻“妇好”文的大铜钺,格外引人注目。后经专家考证,认为这是她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妇好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更重要的是,钺在古代是军权和王权的象征。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她在那个时代一定是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女将军。

其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钺上,便有精雕细刻着彰露“有牙阴户”的女战神或大母神形象。这说明,在那个时代,母系社会的遗风犹存,女性带兵打仗也不算稀奇之事。不过,在男性已占主导地位的商代中后期,妇好还可以拥有钺这样的中国最高军事统帅的象征物,成为全国武装部队的统帅,就足以说明本领实在不一般。

老祖宗有句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国家大事,除了祭祀与占卜之外,就是保卫边防、开拓疆土和掳掠奴隶的征战了。武丁是商朝历史上有名的一代雄主,他在位59年中,频繁出征作战,先后征服了西北、东南的周边部族,极大地扩充了王朝的版图,史称他统治的时期为“武丁中兴”。在这个过程中,妇好当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的文献里,对她参与的军事活动都有颇为详尽的记载。

譬如甲骨文中有一条卜辞写道:“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意思是说,商王征发妇好所属的3000人马及其他士兵1万人,命他们去征伐商王朝的宿敌羌国。在那个时代,13000多人的队伍已经算是浩浩荡荡的大军了。这也是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商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当时,久经沙场、战功累累的禽、羽等武丁爱将,都归妇好率领。那一仗打下来,羌人势力被大大削弱,商之西境得以安定。

那时,距都城安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正北1000多里外,还有一个强悍的游牧部族土方。他们经常肆意侵入商的边境,掳掠人口财物,是王朝多年的心头大患。于是,武丁命妇好率兵出战,只一仗,就打退了入侵之敌。妇好乘胜追击,彻底挫败了土方。从此土方再也不敢入侵,后来终被划入商的版图。

妇好最精彩的战役是和武丁一起征伐巴方的一战。战前妇好和夫君议定计谋,妇好在敌人西面埋伏军队,武丁则带领精锐部队在东面对巴方军队发起突然袭击。巴方军队在武丁军与妇好军的包围圈中顾此失彼,阵形大乱,终于被围歼,南境遂平定。这大概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伏击战”了。

她是一位重要的占卜官

妇好的重要性,除却王后和一流的军事将领的尊贵身份外,还体现在她拥有一个特殊的职位,那就是主持祭祀的占卜官。在她那个时代,人们迷信鬼神,崇尚天命,非常盛行祭祀占卜,特别是商王室和奴隶主统治阶级,几乎所有国家大事都要反复占卜、祈问鬼神。因此,祭祀是最重要的国事活动之一。而掌握这项最高神职权力的祭司,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崇高的地位,通过与鬼神沟通,成为国家重大国事的实际决策者。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7 04:57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7 05:00 编辑

高滔滔(1032年—1093年)
      北宋宣仁皇太后高氏(1032年—1093年),小名滔滔,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母亲,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人,她的姨妈是宋仁宗的曹皇后,因此家庭地位显赫。
  高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信任保守派旧党的大官司马光。1085年,神宗病故,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赵煦只有十岁,还是个小皇上。时高太后已是太皇太后,她奉神宗遗诏辅佐年幼的皇上,垂帘听政。高太后一执政,就开始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
  高太后虽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派,但是却有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她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因此这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也十分繁荣。因而,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这与高太后的贤德是分不开的。高太后也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
111.jpg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7 05:00, 50.71 KB) / 下载次数 27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226&k=adbe171e59800dca9a068c712f5bdb24&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7 05:03

侯夫人
     隋炀帝在位期间广造高楼,并网罗天下美女数千名纳于迷楼中幽闭,侯夫人就是这几千名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隋炀帝的宫女之一,最后自缢而死,臂悬锦囊,左右取进,得自感诗三首。
  她死后颜面艳若桃花,美貌异常,臂系锦囊,中藏宫怨诗,引发杨广无限悲伤,令选美失职渎职的宦官自尽,她是历史上少见的死后才得到帝王无限宠爱并且美名、才名俱满天下的美女。侯夫人大约16岁进宫,24岁左右自杀,存诗13首,为初唐四杰先声。
111.jpg
诗作
      其一曰:
  “庭绝玉辇迹,芳草渐成窠。隐隐闻箫鼓,君恩何处多。”
  其二曰:
  “欲泣不成泪,悲来翻强歌。庭花方烂熳,无计奈春何。”
  其三曰:
  “春阴正无际,独步意如何。不及闲花草,翻承雨露多。”
  又妆成诗云:
  “妆成多自恨,梦好却成悲。不及杨花意,春来到处飞。”
  又遣意云:
  “秘洞遍仙卉,雕房锁玉人。毛君真可戮,不肯写昭君。”
  又有咏物寄意的空灵飘逸的小诗《春日看梅》
  砌雪无消日, 卷帘时自颦。
  庭梅对我有怜意, 先露枝头一点春。
  又自伤云:
  “初入承明日,深深报未央。长门七八载,无复见君王。寒春入骨清,独卧愁空房。跚履步庭下,幽怀空感伤。平日所爱惜,自待却非常。色美反成弃,命薄何可量。君恩实疏远,妾意徒彷徨。家岂无骨肉,偏亲老北堂。此身无羽翼,何计出高墙。性命诚所重,弃割亦可伤。悬帛朱栋上,肚肠如沸汤。引颈又自惜,有若丝牵肠。毅然就死地,从此归冥乡。”
  帝见其诗,反复感伤。往视其尸,曰:“此已死,颜色犹美如桃花。”乃急召中使许廷辅曰:“朕面遣汝择后宫女入迷楼,汝何故独弃此人也!”乃令廷辅下狱,赐自尽。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7 05:03, 6.51 KB) / 下载次数 8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234&k=794dbc420be713345dd5bb4b7775fe9f&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7 05:15

细君公主(公元前121年——前101年间在世)
      刘细君(公元前121年——前101年间在世),汉江都王(扬州)刘建之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今伊犁河上游流域),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后未成自缢。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当年由于细君尚小,因而躲过一劫。公元前117年,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刘细君。后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居今伊犁河上流流域),抗击匈奴而于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又作昆莫),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
  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故乡,作《悲愁歌》(《细君(乌孙)公主歌》、《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据说,乌孙公主的悲歌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也不禁为之感动,非常同情她的境况。每隔一年,他便派遣使者带者锦绣帏帐,增给乌孙公主。
  两年后,猎骄靡去世,其孙子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让她接受当地风俗(从其国俗),以成就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大局。细君只得再嫁岑陬。一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作为汉朝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细君公主积极联络乌孙上层贵族,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初步实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战略目标。
111.jpg
     刘细君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她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历史上她创下了三个第一: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乐器琵琶的首创之人。三者之中,尤以出塞和亲功绩最为显著。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7 05:15, 97.87 KB) / 下载次数 24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235&k=c0344cc54eeeb0276409a2ebd3e3ae35&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7 05:21

独孤伽罗(543—602)
     隋朝文献皇后,独孤氏,讳伽罗,云中汉化鲜卑人,北周大司马、上柱国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仪表不凡,故将伽罗许配为婚,时年十四。后来,在周隋交替之际,独孤伽罗纵横政坛,全力出击,为丈夫,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王朝,隋文帝即位之后,作为政治搭档,和隋文帝并称二圣。对开皇年间的政治影响很大。
111.jpg
《隋书·独孤皇后传》 
  文献独狐皇后,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也。信见高祖有奇表,故以后妻焉,时年十四。高祖与后相得,誓无异生之子。后初亦柔顺恭孝,不失妇道。后姊为周明帝后,长女为周宣帝后,贵戚之盛,莫与为比,而后每谦卑自守,世以为贤。及周宣帝崩,高祖居禁中,总百揆,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高祖受禅,立为皇后。
  突厥尝与中国交市,有明珠一箧,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阴寿白后市之。后曰:「非我所须也。当今戎狄屡寇,将士罢劳,未若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百僚闻而毕贺。高祖甚宠惮之。上每临朝,后辄与上方辇而进,至阁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顾欣然。后早失二亲,常怀感慕,见公卿有父母者,每为致礼焉。有司奏以《周礼》百官之妻,命于王后,宪章在昔,请依古制。后曰:「以妇人与政,或从此渐,不可开其源也。」不许。后每谓诸公主曰:「周家公主,类无妇德,失礼于舅姑,离薄人骨肉,此不顺事,尔等当诫之。」大都督崔长仁,后之中外兄弟也,犯法当斩。高祖以后之故,欲免其罪。后曰:「国家之事,焉可顾私!」长仁竟坐死。后异母弟陀,以猫鬼巫蛊咒诅于后,坐当死。后三日不食,为之请命曰:「陀若蠢政害民者,妾不敢言。今坐为妾身,敢请其命。」陀于是减死一等。后每与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
  后颇仁爱,每闻大理决囚,未尝不流涕。然性尤妒忌,后宫莫敢进御。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在宫中。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此得幸。后伺上听朝,阴杀之。上由是大怒,单骑从苑中而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高颎、杨素等追及上,扣马苦谏。上太息曰:「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颎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上意少解,驻马良久,中夜方始还宫。后俟上于阁内,及上至,后流涕拜谢,颎、素等和解之。上置酒极欢,后自此意颇衰折。初,后以高颎是父之家客,甚见亲礼。至是,闻颎谓己为一妇人,因此衔恨。又以颎夫人死,其妾生男,益不善之,渐加谮毁,上亦每事唯后言是用。后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时皇太子多内宠,妃元氏暴薨,后意太子爱妾云氏害之。由是讽上黜高颎,竟废太子,立晋王广,皆后之谋也。
  仁寿二年八月甲子,月晕四重,己已,太白犯轩辕。其夜,后崩于永安宫,时年五十。葬于太陵。其后,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俱有宠,上颇惑之,由是发疾。及危笃,谓侍者曰:「使皇后在,吾不及此」云。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7 05:21, 79.75 KB) / 下载次数 29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242&k=a97861964733e35c6caf3477845f4a54&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7 05:34

孙尚香
      “赔了夫人又折兵”中的夫人。
      孙尚香是三国时期的主要女性人物之一,即孙夫人。史书《汉晋春秋》记载名为孙仁献。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孙尚香在三国时归属吴国,原为东吴郡主,后嫁与刘备。孙坚与吴夫人之女,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朗之妹,刘备的三夫人。孙尚香自幼喜好武艺,手下侍女皆带刀具,常以与人击剑为乐,身带利器又容姿甚美。因为她作为“乱世枭雄”刘备的妻子,并且志胜男儿,因此自然而然被人们称为“枭姬”。
111.jpg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7 05:34, 24.86 KB) / 下载次数 21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254&k=86fbddddbb57f60a762fe686e970a6fd&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7 05:48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8 02:59 编辑

刘娥(968~1033)
   章献明肃皇后,名刘娥(968~1033),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111.jpg
  章献明肃刘皇后,其先家太原,后徙益州,为华阳人。祖延庆,在晋、汉间为右骁卫大将军;父通,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从征太原,道卒。后,通第二女也。初,母庞梦月入怀,已而有娠,遂生后。后在襁褓而孤,鞠于外氏。善播鼗。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摧之入京师。后年十五入襄邸,王乳母秦国夫人性严整,因为太宗言之,令王斥去。王不得已,置之王宫指使张耆家。太宗崩,真宗即位,入为美人。乃以其无宗族,乃更以美为兄弟,改姓刘。大中祥符中,为修仪,进德妃。自章穆崩,真宗欲立为皇后,大臣多以为不可,帝卒立之。李宸妃生仁宗,后以为己子,与杨淑妃抚礼甚至。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围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天禧四年,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宰相上寇准密议奏请皇太子监国,以谋泄罢相,用丁谓代之。既而,入内都知周怀政谋废后杀谓,复用准以辅太子。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诣谓告,谓夜乘犊车,挟崇勋、怀吉造枢密使曹利用谋。明日,诛怀政,贬准衡州司马。于是诏皇太子开资善堂,引大臣决天下事,后裁制于内。
  真宗崩,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谓等请太后御别殿,太后遣张景宗、雷允恭谕曰:“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于是请帝与太后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帘决事。议已定,太后忽出手书,第欲禁中阅章奏,遇大事即召对辅臣。其谋出于丁谓,非太后意也。谓既贬,冯拯等三上奏,请如初议。帝亦以为言,于是始同御承明殿。百官表贺,太后哀恸。有司请制令称“吾”,以生日为长宁节,出入御大安辇,鸣鞭侍卫如乘舆。令天下避太后父讳。群臣上尊号曰应元崇德仁寿慈圣太后,御文德殿受册。天圣五年正旦,太后御会庆殿。群臣及契丹使者班廷中,帝再拜跪上寿。是岁郊祀前,出手书谕百官,毋请加尊号。礼成,帝率百官恭谢如元日。七年冬至,天子又率百官上寿,范仲淹力言其非,不听。九月,诏长宁节百官赐衣,天下赐宴,皆如乾元节。明道元年冬至,复御文德殿。有司陈黄麾仗,设宫架、登歌、二舞。明年,帝亲耕籍田,太后亦谒太庙,乘玉辂,服祎衣、九龙花钗冠,斋于庙。质明,服衮衣,十章,减宗彝、藻,去剑,冠仪天,前后垂珠翠十旒。荐献七室,皇太妃亚献,皇后终献。加上尊号曰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太后。是岁崩,年六十五。谥曰章献明肃,葬于永定陵之西北。旧制皇后皆二谥,称制,加四谥自后始。追赠三世皆至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父封魏王。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柴氏、李氏二公主入见,犹服髲鬀。太后曰:“姑老矣。”命左右赐以珠玑帕首。时润王元份妇安国夫人李氏老,发且落,见太后,亦请帕首。太后曰:“大长公主,太宗皇帝女,先帝诸妹也;若赵家老妇,宁可比耶?”旧赐大臣茶,有龙凤饰,太后曰:“此岂人臣可得?”命有司别制入香京挺以赐之。赐族人御食,必易以扣器,曰:“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常服絁繻练裙,侍者见仁宗左右簪珥珍丽,欲效之。太后戒曰: “彼皇帝嫔御饰也,汝安得学。”先是,小臣方仲弓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而程琳亦献《武后临朝图》,后掷其书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有漕臣刘绰者,自京西还,言在庾有出剩粮千余斛,乞付三司。后问曰:“卿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乎?此四人岂因献羡余进哉!”后称制凡十一年,自仁宗即位,乃谕辅臣曰:“皇帝听断之暇,宣诏名儒讲习经史,以辅其德。”于是设幄崇政殿之西庑,而日命近臣侍讲读。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7 05:48, 83.6 KB) / 下载次数 26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258&k=ea60f071d85fc391773181af2bffa31f&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7 06:02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7 06:08 编辑

庄姜
      庄姜是春秋时齐国的公主,姜是齐国皇族的姓,因为嫁给了卫国国君卫庄公,人称庄姜。最早出现在《诗经》里的一位美人,出身贵族,侯门之女,且美丽非凡。 庄姜因为出身高贵,嫁得也是国君,所以她出嫁时很是风光,但由于婚后无子,遭到冷落,生活并不快乐。卫庄公后来娶了陈国之女厉妫,再娶了厉姒的妹妹戴妫。卫庄公脾气暴戾,对庄姜非常冷漠。美丽的庄姜在每一个漫漫的长夜里,孤灯长伴,寒冷深宫,无人相陪。
  宋人朱熹认为庄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他认为收在《邶风》中开篇五首诗是庄姜所做(说法不一),但最无异议最了不起的是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名篇——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111.jpg
     《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清人姚际恒称“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方玉润则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其后描述美女的作品,几乎都逃不出此诗定下的几个标准,千古美人也都逃不脱庄姜的影子。无论是《洛神赋》的甄洛,还是《长恨歌》的杨玉环。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7 06:02, 74.18 KB) / 下载次数 25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276&k=85bc34ec3b502179829578208b6c9d52&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thisummer    时间: 2011-5-27 07:48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7 08:13 编辑

孝武皇后李氏 (* 倾国倾城,极受汉武帝宠爱;且聪慧清醒,深知“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

李氏,西汉人,生卒不详,倡家出身。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被封为夫人,生汉武帝第五子刘髆(昌邑王),后追封为皇后。有兄弟:李延年、李广利。

李夫人.jpg

《汉书.外戚传》

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怜闵焉,图画其形于甘泉宫。及卫思后废后四年,武帝崩,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
      
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见帝。”上曰:“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言。”夫人曰:“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及夫人卒,上以后礼葬焉。其后,上以夫人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延年为协律都尉。

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

……

图片附件: 李夫人.jpg (2011-5-27 08:04, 52.43 KB) / 下载次数 29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464&k=13a939218b5aaf56f7c56a37190931fc&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thisummer    时间: 2011-5-27 08:47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7 09:51 编辑

萧观音(1040—1075),辽道宗耶律洪基懿德皇后。

萧.jpg

因天姿国色,被辽国百姓惊为天人。父母为其取名“萧观音”,似有“此女本是天上来”之意。萧观音不仅容貌出众,还精通诗文,擅长音律,充满济世情怀和报国理想,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奇女子。《辽史·萧后传》载:其“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曾作《伏虎林应制》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等,被道宗誉为女中才子。后来,由于谏猎秋山被疏,作《回心院》词10首,抒发幽怨怅惘心情。太康初年,因宫廷之争,被当朝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等人诬陷,含冤而死。

萧观音4岁(一说14岁)就许配给当时为燕赵国王的耶律洪基(后来的辽道宗)为妃,二人称得上是青梅竹马。成年后的萧观音端庄秀丽、婀娜多姿,深得道宗宠爱。有一次,耶律洪基在伏虎林纵猎完毕,摆酒庆贺。萧观音豪气勃发,即席赋诗一首: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怪大千俱破胆,哪叫猛虎不投降!”


此诗气势雄浑,彰显出萧观音的豪迈之气与北国女子的飒爽英姿。萧观音锦句出口,在座群臣齐加恭维,无不叹服,道宗更是大喜。第二天,再去狩猎,果见一只猛虎在林中奔跑,道宗说:“朕射得此虎,才不愧皇后的诗”!一箭射去,猛虎应声而倒,众人欢声如雷,都称道宗勇武无敌,与才华横溢的皇后堪称绝配。

萧观音还有《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诗曰:

虞廷开盏轨,王会合奇琛。
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
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
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今。


这首诗虽为应制唱和之作,却写得慷慨奔放、大气磅礴,并有激励道宗进取的政治文化内涵。耶律洪基因此对她十分宠爱,1055年11月,16岁的萧观音被封为懿德皇后。

萧观音生下皇子后,一时贵不可言。然而好景不长,危机随之而来。道宗统治后期怠于朝政,终日以游猎饮酒为乐、荒淫无度,有时还以掷骰子的方式任用大臣,视国事为儿戏,并把军国大权交予奸臣耶律乙辛等人。而萧观音常慕唐太宗、徐贤妃夫妇的琴瑟相和(贞观末年,唐太宗东征西讨,大修宫室,百姓劳怨。徐贤妃上疏劝谏,劝太宗体恤黎民),并以之为楷模,常常在道宗留宿她处时向痴迷左道的夫君进谏得失。

道宗皇帝本人弓马娴熟,武功了得,对游猎之道更是沉迷不已,隔三差五就要举办一次打猎比赛。他有一匹快马,号称“飞电”。行猎之时,道宗往往骑着“飞电”跑得无影无踪,侍从们累得气喘吁吁也追不上,道宗不加克制反以此为乐。萧观音深以为忧,常常劝谏道宗:“跑得太快会有危险,如果遇见敌人,侍从难以救助。君乃一国之主,不可有丝毫闪失。”她还写作《谏猎疏》说:

“妾闻穆王远驾,周德用衰;太康伏豫,夏社几屋。此游佃之往戒,帝王之龟鉴也。”

耶律洪基表面上称赞皇后贤德,心里却很不高兴,怪萧观音多嘴多事,于是,渐渐疏远了萧观音。

深宫寂寞,夜深人静,萧观音灰心之余,也尝试唤起夫君旧情,并作《回心院词》十首:

“打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空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拂象床,凭梦借高唐;敲坏半边知妾臣,恰当天处月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使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铺绣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魂。铺翠被,待君睡。”
“装香帐,金钩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眠。”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被,待君临。”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使君王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蒸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蒸薰炉,待君娱。”
“张鸣筝,恰恰语娇鸯;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哀婉之余,萧皇后又自谱成曲,教人演唱,以抒幽怀。由于曲调幽雅,演奏难度很大,宫中伶人皆知难而退,惟独一名叫赵惟一的汉族伶人技法高妙,能把此首幽怨之词演绎得丝丝入扣,荡气回肠。

一支玉笛,一曲琵琶,萧观音与赵惟一丝竹相和,每每使听者怦然心动。渐渐的,后宫开始有了闲话,别有用心的人则用邪恶的毒眼盯上了这一对抒情唱怀的男女。

耶律乙辛因在一场平叛战争中立有大功被加封为太子太傅,权倾一时。朝堂阿附之辈如蝇逐臭,唯萧观音之帝后家族不肯屈从。这令城府甚深的耶律乙辛怀恨在心,而两方水火难容的矛盾聚焦点则在太子从政上。

1075年,耶律洪基与萧观音所生的皇太子开始参与朝政。太子的仁德与有为令大权在握、唯恐秋后算账的耶律乙辛如芒在背。为人耿直、不善权谋的萧观音却放松戒备神经,不知一个巨大的阴谋之网正慢慢向自己与太子头上罩来。

扳倒太子,首先要除掉身为一国之母的萧观音,但对付堂堂皇后,只能在谋反与宫闱淫乱两大罪状上寻找杀机,而且必须一招毙敌,万不可给对手留下丝毫回旋空间,否则势必祸殃九族。

耶律乙辛很清楚,虽然萧观音已失去耶律洪基的宠爱,但两人毕竟是青梅竹马的结发夫妇,幽居深宫的萧观音虽寂寞难耐、苦楚不堪,但仍梦想耶律洪基回心转意,重续夫妻温情,谋反之说不可能成立。因此,谋害萧观音,离间夫妻二人关系只能从不可示人的宫闱秘闻中寻找蛛丝马迹。

最后的事端因单登而起。单登本是叛臣重元家的婢女,重元父子被诛后,单登因善弹筝和琵琶而被收入宫中。近日来,萧观音总是召赵惟一弹奏曲子而不召她,这使她心生怨恨。萧观音闻听单登的怨言,召她来与赵惟一比拼技艺,对弹数曲,结果单登全输。本来道宗也时常召单登来弹筝,萧观音奏说,单登是叛贼家的婢女,不宜让她靠近君主,以防不测。道宗此后果然不再召见单登,并把她派到别院值班。自此以后,单登对萧观音恨之入骨!

单登经常对妹妹清子倾诉自己的冤屈。清子是教坊朱顶鹤的妻子,虽为人妻,却暗地里与耶律乙辛相好。清子常把单登讲述给自己的事情说给耶律乙辛听,其中就有萧观音和赵惟一私通的传言。耶律乙辛听后,如获至宝,直呼“天助我也! ”不过,仅凭一个婢女的口述难以为凭,诬陷皇后更不能单靠流言蜚语。后来,耶律乙辛的属下献上《十香词》。《十香词》共十首,写女人身上各个部位的十种香气,婉约风流、暗蕴淫靡,虽为艳歌但不减雅致。耶律乙辛指使单登把《十香词》献给萧观音,单登谎称此词为宋国皇后所作,皇后若能把它抄下来并为之谱曲,后世将留下一段佳话。

萧观音原本就是词人,一见到妙词佳句便爱不释手。而心怀叵测的单登投其所好,索要她的手书,更使得萧观音飘飘然了。

总之,萧观音一头栽进了耶律乙辛和单登等人设计好的陷阱里。她不但精心抄写了一遍《十香词》,还在末端写了一首题为《怀古》的诗:“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耶律乙辛拿到萧观音抄写的《十香词》后,先命单登和清子的丈夫朱顶鹤到北院告密,说赵惟一私通皇后。接着,又密奏道宗,在奏折中对二人私通的过程极尽描绘之能事,细加铺展,仿佛亲眼所见。

耶律洪基召来皇后对质。可怜萧观音不知这游戏之作竟遭来如此大祸,极力自辩:“妾已经生养了几个儿女,最近还添了孙子,怎会去做这种伤风败俗的无耻勾当呢?这是宋国皇后写的,我不过是应单登的请求为她抄写一遍罢了!况且我们辽国也不养蚕种桑,我怎么写得出蚕桑的句子呢? ”

耶律洪基盛怒之下,抓起身边的铁骨朵朝萧观音打去,猝不及防的萧观音被当场打晕,血流满面。

耶律洪基命令耶律乙辛和张孝杰处理此案。两人圣旨在手,马上将赵惟一抓起来,动用诸般酷刑,赵惟一熬刑不过,屈打成招。

当时皇太子和几位公主都向道宗求情,请求替母亲一死。耶律洪基不许,说:“朕身为一国之君,皇后与人私通,若不以国法惩处,成何体统?朕的面目何在? ”

临自尽之前,萧观音乞求面见耶律洪基,不许。萧观音遥拜宫禁,作《绝命词》一首:

嗟薄祐兮多幸,羌作俪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
托后钧兮凝位,忽前星兮启耀。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
欲贯鱼兮上进,乘阳德兮天飞。岂祸生兮无朕,蒙秽恶兮宫闱。
将剖心兮自陈,冀回照兮白日。宁庶女兮多惭,遏飞霜兮下击。
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共西曜兮将堕,忽吾去兮椒房。
呼天地兮惨悴,恨今古兮安极。知我生兮必死,又焉爰兮旦夕。


赋词完毕,自挂东南梁,一缕幽魂,离散飘逝。

辽国道宗皇后萧观音,琵琶妙手冠天下,威风万里遍诗名,女中才子压群芳,不愧国母品格正,力柬君王少游猎,国事为重安百姓,怎知渐而失宠困冷宫,才学早已招人妒,被骗手迹〈十香词〉,诬为奸情生祸端,满腔悲愤化〈绝命〉,惟有知情一片月,含冤羞死白练缢,才情美艳落奇冤,昭雪平冤时已晚,魂游阴间泪成河!

图片附件: 萧.jpg (2011-5-27 09:51, 37.21 KB) / 下载次数 30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525&k=8769d6709e9573a5d12565a86ed21eab&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11

戚夫人(?-公元前194年)一称戚姬,名懿,下邳(今江苏邳州)人,祖籍秦末汉初定陶(今山东定陶),是汉高帝刘邦的宠妃,曾随刘邦征战四年,她也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她擅跳“翘袖折腰”之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其舞姿优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当的技巧,且花样繁复。戚夫人舞时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极具韵律美。戚夫人还长于鼓瑟,节奏分明,情感饱满细腻,刘邦听之常不由自主地随声唱和,高兴时,两人开怀大笑,忧伤时则相对唏嘘不已。
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所谓「翘袖折腰之舞」,看来不是某个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   刘邦常与戚夫人在宫中歌舞作乐。相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出宫后曾讲,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灵女庙,祭神歌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接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很像民间迎神赛会时群众性的娱乐歌舞活动,「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是人们手臂相连,一面唱歌,一面脚踏着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戚夫人曾红极一时,极得汉高祖宠爱。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汉高祖之妻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窟室,叫作「人彘」。   后人赞美戚夫人的技艺,并深切同情她悲惨的遭遇。在不少反映这一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了上述感情。  
  
登位后,刘邦宠爱戚姬,渐渐冷落了陪他四处征战的结发妻子吕雉。戚夫人生有一子,名如意,被封为赵王,刘邦认为太子刘盈软弱,不像自己,想要改立如意。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换立太子,但在张良的计策下,太子于一次宴会中请来闻名遐迩的贤人“商山四皓”相随,换立之事已不可能,刘邦无奈,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说罢,长叹一声,戚夫人也凄楚不已,随后,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弓矢,尚安所施!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即汉惠帝,吕后便做了太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关于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乃作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雉知道后,以此为把柄,毒死了刘如意,下令剪去戚氏的一头飘逸青丝,并且将戚姬的手脚砍断,用两只月牙形的钳子夹出了戚姬的眼球,用香烛熏聋了她的耳朵,灌哑酒,关在厕所里,起名为“人彘”。
  吕后还特地要她的儿子皇帝去看,刘盈得知“人彘”就是戚姬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喃喃说道:“太残忍啦!哪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他受不住惊吓,惠帝从此一厥不起,天天借酒消愁,不理朝政,只当了七年皇帝就病死了,年方24岁。说到赵王刘如意,这年不过十五岁,虽然名为封国之王,实际上年幼识浅,凡事都靠国相周昌主张。他自然也是吕雉铲除的对象。只是当年刘邦曾经郑重其事地向周昌托孤,吕雉征召了赵王三次,三次都被知道底细的周昌硬邦邦地拒绝了。吕雉只好先召周昌,再召赵王。刘如意不敢拒绝,果然来到长安。
  吕雉虽狠毒,刘盈却天性善良,无论如何都要想法子保全弟弟的性命。所以打从刘如意踏进长安地域的那一刻起,他就亲自出城迎接,并从此与弟弟同食同寝,使吕雉无从下手。刘盈每日有早起习射的习惯,年幼娇气的如意却无法坚持。刘盈心软,想想一时半刻也没什么要紧,就依了弟弟。可吕雉偏偏趁这半刻,鸩死了如意。
作品:
舂歌
  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16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
光绪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光绪帝之后,同时封珍妃与她的姐姐瑾妃为嫔,时瑾嫔15岁,珍嫔13岁。光绪二十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珍妃其祖父乃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其姊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长大。珍妃10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她与姊姊随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两姊妹被入选宫中,13岁的她被封为珍嫔,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嫔为九等宫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后七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光绪26年(1900年)8月初,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唤出,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淹死。当时,珍妃年仅25岁。
  珍妃入宫时,照片技术已传入中国。但在当时,相机被认为是污巧之物,会取人魂魄,致使人损寿。而珍妃却能接受照相术,成为清宫后妃中,照相最早者。但从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照片和底片来看,数量最多的是慈禧太后,其次是光绪帝后隆裕,光绪帝妃瑾妃,再就是溥仪幼年及逊位后留居后三宫时期的照片,这当中独不见光绪和珍妃的照片。
    珍妃遇害后的第2年,慈禧,光绪帝由西安返京,命人将珍妃尸体打捞,追封为珍贵妃,初葬恩济庄。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宫档案中有下述记载:“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四,贞妃安葬在恩济庄,过过营地一座”。在追封珍妃为珍贵妃的谕旨中,曾有“上年京师之变,仓猝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中殉难,洵属书烈可嘉,恩著追赠贵妃位号,以是褒恤”。将“珍”写成“贞”,大概有以示崇敬之意。
    据说光绪作“两人土上坐”,含平等之意,珍妃答“月在日边明”,尊礼法。反应很快啊。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18

明成皇后,即朝鲜历史上的闵妃,本名闵紫英或译闵慈英,骊兴人。她是朝鲜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骊兴闵氏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朝鲜历史上女性掌权的延续。1897年,高宗李熙宣布脱离中国清朝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8月29日《日韩合并条约》生效,“大韩帝国”亡于日本)。李熙将闵妃复位并追谥为“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太皇后”,故亦称“明成皇后”。
    宗幼时即位,其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是应摄政,一味采取闭关锁国路线。而后闵妃鼓励高宗采取开化政策并引入日本势力,在朝野扶植亲信,推举亲族出任要职,排斥大院君势力,两派互斗不断,导致党争激烈,政权更迭动荡。过程之中闵妃与亲日之改革开化派势力渐行渐远,偏向亲华,多次利用清朝势力扫除政敌以求掌权。 至甲午战争(韩国称:清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之后,遭亲日开化派夺权而失势之闵妃欲转与俄罗斯合作对抗日本,因而引发1895年乙未年(高宗三十二年,光绪二十一年)10月8日的“乙未事变”,日本公使三浦梧楼领日本浪人及乱军入侵景福宫,于玉壶楼弑杀闵妃,并焚毁其遗体,并胁令高宗废她为庶人,直至两年后1897年,高宗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自行称帝,才将闵妃复位并追谥为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太皇后,并厚葬于南杨州市金谷洞的洪陵。
  由于闵妃(明成皇后)初期主张开放政策,后期力抗日本并身死殉难,所以深受韩国后世人民欢迎。韩国的后世史家称她为“伟大的铁女子”。
     在杂志上看过照片,比电视剧的好看。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21

赵飞燕,原名宜主,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赵飞燕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人物。在《汉书》中对她的描述仅仅只有少数几句,但关于她的野史却有许多。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赵飞燕,出身卑微,原来不过是宫中的一个婢女,平时干些端茶送水,扫庭洒户的杂活,没有什么名气。也许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被阳阿公主选去学歌舞。这赵飞燕天生就是个跳舞的材料,身材袅娜,娇小可爱,和杨贵妃比起来,是个骨感美人,不是有环肥燕瘦的成语吗?赵飞燕走路的姿态尤其撩人,仿佛是天生的猫步,如风拂杨柳,又如燕飞翩跹,有万种风情,故命飞燕。再加上歌舞双绝,就是现在也会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
    汉成帝皇后[1](前45年—前1年)原名宜主(生),精通音乐,长安宫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
      汉成帝刘骜喜欢游乐,经常与富平侯张放出外寻欢作乐,他在阳阿公主家见到赵飞燕后,大为欢喜,就召她入宫,封为婕妤,极为宠爱,后又废了许皇后,立飞燕为后,赵飞燕之妹赵合德亦被立为昭仪,两姐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
  汉成帝死后,赵飞燕姐妹无子,由定陶王刘欣即位,即汉哀帝,赵飞燕被尊为太后,哀帝没过几年就死了,汉平帝刘衎即位,赵飞燕则被贬为庶人。
  当时民间曾流传有这样一首童谣:“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琅,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说的就是赵飞燕,燕燕尾涎涎说的是姑苏赵飞燕的美貌,木间仓琅琅说的是她将当皇后。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22

冯小怜本是穆皇后身边的侍女。当时高纬正宠爱弹得一手好琵琶的曹昭仪,穆皇后为了抵制曹昭仪而把冯小怜送给高纬,结果应证了中国一句有名的成语:饮鸩止渴。   冯小怜自幼便经过音乐与舞蹈的严格训练,更耳濡目染了一套蛊惑男人的手段,入宫以后更看惯了妃嫔们争宠斗娇的伎俩,于是便研究出一套崭新狐媚手段,使得北齐后主接触到一种新鲜的奇趣,而被弄得神魂颠倒。
  冯小怜精通人体的构造及脉络系统,侍候穆皇后时,曾经试着以槌、擂、扳、担等手法,为她的女主人消除身体的疲惫,久而久之便练就了无师自通的按摩方法
    冯小怜是北齐后主高纬的淑妃,原是皇后穆黄花身边的侍女,后跃上枝头作凤凰,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她的娇媚与荒唐,使北齐帝国遭到覆亡的命运。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28

小周后比娥皇小14岁,李煜与娥皇结婚时,小周后年仅5岁。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混沌未开的小女孩已出落成15岁的婀娜少女。小周后天生活泼,美丽可爱,深受李煜母后的喜爱,时常派人接她到宫中小住。小周后酷似初入宫时的娥皇,只是她比娥皇更年轻、更活泼。随着接触的增多,李煜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因后来也被封为皇后,人们便把她称作小周后。
     小周后(950年-约978年),方享年28岁,五代十国后期南唐国主李煜的继后,是大司徒周宗之次女,是大周后的妹妹。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有一说,名周嘉敏或周薇,字女英),是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容貌美丽,棋艺精湛,爱好奢侈享乐。因娘家姓周而称为周后周后有大小之分,大周后字娥皇,小周后名字不详,两姐妹都是钱塘美女
     在大周后生病时,小周后借探病之机与姐夫李煜偷情。著名的《菩萨蛮》描述的两人不伦通奸时的情景:“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大周后被丈夫和妹妹的双重背叛刺激的病情迅速恶化,李煜负疚万分,朝夕相伴左右,但次子仲宣之死使大周后病入膏肓,最终去世,谥昭惠,下葬懿陵。悔恨交加的李煜为爱妻写下了多篇诗词,已知最长的一篇是感人肺腑的《衣昭惠周后诔》,并自称“鳏夫煜”。 四年后,周氏被立为皇后,称小周后。当时文官大臣在对李煜再次封后的贺书中对周氏与姐夫通奸气死姐姐之事加以讽刺,李煜保持沉默。小周后嫁给李煜的时候,南唐国势早是江河日下,李煜对国事更没有了兴趣。专心致志地酒醉金迷。虽然对小妻子仍然宠溺,但在感情上和生活情趣方面却已经无复当年大周后时的盛况。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28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也号花蕊夫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实难得之才女也。诗一卷(《全唐诗》下卷第七百九十八)。
    述国的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33

小符后,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郭荣)的皇后。本为柴荣皇后符氏的妹妹,符氏因柴荣远征南唐无功班师着急病死,柴荣便立服饰的妹妹符氏为皇后。为与之前的符皇后区分,史书上称“小符后”
  小符后,与他姐姐一样,也是一位丽人,聪慧贤淑,深得柴荣喜爱。在世宗深爱着小符后的同时,小符后自己也敬佩有一位抱负远大的丈夫。
  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日,柴荣在东京(今开封)滋德宫驾崩,谥为“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年方三十九岁。柴荣四子柴宗训即位(柴宗训由大符后所生)。尊小符后为皇太后,有小符后扶所朝政。
  显得七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了陈桥兵变,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宋太祖),改元建隆,国号“宋”,小符后高声呼喊“相公自去办理吧。只求新天子勿伤我儿性命。”
  之后柴宗训降为郑王,与小符后软禁在房州。
  十二年后,除北汉外,赵匡胤统一中国,并将柴宗训害死,小符后也随之死去。
  小符后听政期间,国泰民安,她也算是一位杰出的女性。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40

文献皇后(西元543年—602年)独孤伽罗,隋朝云中(位于今山西.大同)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皇后。
  独孤皇后(公元543—602年):文献皇后。姓独孤,名伽罗,隋朝云中(位于今内蒙古)人,后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独孤氏好读书,通达古今,是杨坚称帝的积极支持者,公元581年,建立隋朝,隋文帝即位,封为文献皇后,长子杨勇立为皇太子。独孤氏性妒忌,不设三妃,其时多为文帝筹策,干预朝政,宫中称她为“二圣”。开皇二十年,废太子杨勇为庶人,立晋王杨广为太子。仁寿二年八月,文献皇后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9岁,葬于太陵。
  文献皇后柔顺恭孝,谦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宠爱。文帝上朝时,她与帝同辇而进,至阁乃止。候其退朝之后又一起回宫,同吃同乐同寝,相顾欢欣。平日生活俭  独孤皇后与隋文帝
朴,不好华丽,专喜读书,识达古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处,她就忠心苦劝,于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当时突厥与隋贸易,有明珠一盒,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殷寿让她买下,她婉言谢绝地说:“如今戎狄屡次侵犯,将士征战疲劳,不如将八百万奖赏有功之士为佳。”此举立刻朝野传闻,受到百官称赞;大都督崔长仁是文献皇后表兄,触犯国家王法,按律当处以斩刑,隋文帝看在皇后情面,有意赦免其罪。皇后进谏说:“国家之事岂可顾私。”遂将崔长仁处死;皇后异母兄弟独孤陀因滋酒逞凶残害百姓,曾受过皇后指责,故而怀恨在心,常以猫鬼诅咒皇后,按律当斩。皇后虽然气得三天没有进食,但最后还是请求文帝赦免其罪,皇后说:“如果独孤陀蠹政害民,妾不敢为其说情。但如今独孤陀是因为诅咒我而犯罪,所以我敢请求赦免他。”于是陀被免死。
  文献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当与隋文帝议论国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谋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宫中称为二圣。仁寿二年八月,文献皇后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9岁,葬于太陵。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46

文德皇后郭氏(184—235)字女王,三国魏文帝曹丕皇后。 郭女王是安平广宗(今邢台市广宗县)人,祖上世代为长吏,她的父亲郭永在东汉末年官至南郡太守,母亲董氏,她在五个的兄弟姐妹群中行三。
  郭女王出生于汉中平元年三月初十(公元184年4月8日),史料记载其生而有异象。据说她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因此父亲很是看重,曾赞叹道:“此乃吾女中王也。”说她有“女中王”的气度,便在闺名之外,为她取字为“女王”。
《三国志》中没有注明真名,《二十五史》中说她的闺名叫郭嬛,据最近史学家新考证其真名应叫郭照。
  郭女王的少女岁月非常不幸,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在黄巾战乱中,她的双亲和兄弟都不幸死去,她自己则由官宦人家沦落为铜鞮侯家的婢女。建安十八年五月,她因其美貌而被主人送给曹丕,在此前后据说极其善舞。虽然只是个婢女出身的姬妾,但是郭女王的聪颖明慧、理智冷静很快引起了曹丕的注意,并且崭露头角。为曹丕夺取魏王世子之位多有助力,所以很受曹丕器重。
  【谋士夫人】
  与甄洛相似的是:在夫妻关系上,郭女王也身兼妻子与长姐双职,比甄洛小两岁,比丈夫曹丕大三岁。
  在郭女王显现出自己的聪明才得到曹丕的重视的时候,曹丕的正妻甄洛已经在后宫有了稳定的地位。
  甄洛出身尊贵之门,渡过了比郭女王幸福得多的少女时代。她原是袁熙的妻子,后袁氏为曹操所灭,被曹丕娶为妻,生下了曹丕的长子曹叡,和长女东乡公主。曹丕把甄洛之前的一位妻妾任氏赶回娘家,当时甄洛痛哭着为其求情。就连曹操那位出身娼门的夫人卞夫人也对她非常喜欢。经常夸讲她为孝顺媳妇。这段时间是她一生中的黄金时期。
  甄洛的聪明,更多的表现在诗和家庭内部,而郭女王却拥有参与政治斗争的智谋。《三国志》记载:“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在曹丕与诸兄弟争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屡出奇谋,为丈夫出谋划策,所以史书中才将曹丕的登位加上了一句“后有谋”。毕竟,皇位争夺中有太多不能对外人言的阴谋诡计,所以仅一句:“后有谋”就代表了许多,可见郭女王在政治上的才智真是颇为了不起。郭女王的谋略,为曹丕的最后胜出乃至最终称帝铺开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够女王。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48

甄氏,魏文帝曹丕妻。她的名字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因传说之故,人们又称她为甄宓或甄洛。甄氏为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之后。父亲官至上蔡令。甄氏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诗作乐府《塘中行》诗传于世,载于《玉台新咏》。
甄氏三岁失父,九岁喜书,视字辄识。经常用兄笔砚, 并表示要知书学理,认识前世成败得失。后来时逢天下兵乱,百姓们皆卖金银珠玉宝物,可她家里储存了不少谷物宝贝。当时年仅十余岁的她对母亲说:“当今天下大乱,我们留着这些宝贝不仅无用,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不如把它们拿出来分给邻里乡亲,广为恩惠。”举家称善,便听从了她的意见。
  建安初年,甄氏初嫁与袁绍次子袁熙,袁熙带兵出外征战,留下甄氏独身照顾婆婆,袁氏败亡后,曹操之子曹丕见其美艳动人,便纳为己有。甄氏生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甄氏留在邺城。黄初元年十月,曹丕灭汉。汉亡之后,汉献帝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郭女王)、李贵人、阴贵人并爱幸,甄后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甄氏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诗作乐府《塘中行》诗传于世,载于《玉台新咏》诗云: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读xiè)?
  莫以麻枲(读xǐ)贱,弃捐菅(读jiān)与蒯(读kuǎi)?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读xiāo)!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据传,此诗是甄氏临终时所作,一作魏武帝曹操辞。曹丕称帝后居住在洛阳,而甄宓此时独居在邺城,在这样的情形下,甄宓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怀想旧情,怨恨曹丕薄悻的诗作《塘上行》。 然而,甄氏万万没有想到,这首凄恻哀怨的情诗,不但没有使丈夫感念旧情,反而适得其反。曹丕读诗后恼羞成怒,在洛阳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氏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冤死之时,甄氏四十岁。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49

孝文文昭皇后高照容(469年-497年),北魏孝文帝元宏的贵人,北魏宣武帝元恪之母。父亲高颺,母亲盖氏(碑文记载为袁氏)。高照容和兄弟姐妹既生于东裔,后来移居至中原。高照容年幼时曾梦见被日照灼身,被认为是成为帝母的预兆。高家移居至中原後,有人向冯太后进言说高照容颇具姿容与德行,适合选入後宫。冯太后亲自前往面见後,感到相当惊讶,便让她入宫,成为孝文帝的贵人,这时她十三岁。她与孝文帝之间生下元恪、元怀、长乐公主元瑛,然而当时受宠的左昭仪冯润因为没有儿子,一直想要将元恪收做自己养子。一次当高照容在前往洛阳的途中,突然得到暴病身亡。由于死得太过仓促,而冯清也一直想要养育元恪,於是有传说是冯润派人在半路上将高照容杀害。起初,将她谥为文昭贵人,元恪即位後,追尊皇后之位,配飨孝文帝,後来孝明帝元诩更追尊其为皇太后起初葬在终宁陵,後迁至孝文帝的长陵附近。
     据说,高照容还在幼年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大厅里,阳光从窗子射进来,照在身上,感到火辣辣的。为了避开阳光,她东躲西藏,但无论走到哪里,阳光总要赶上她,照到她身上。这样的梦,一直做了好几个晚上,她感到非常奇怪,将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高飏向辽东人闵宗请教。闵宗说:“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征兆,富贵奥妙不可言传。”高飏说:“为什么这样说呢?”闵宗说:“天上的太阳,代表了人世间的美好品德,是帝王的象征。阳光照在你女儿身上,一定会有皇上的恩宠降临;你的女儿千方百计躲避,阳光还要照在身上,这是说,皇上有求于你的女儿,你的女儿就是不愿意也是不行的。过去有人梦见月亮入怀,还要生真龙天子,何况是阳光照身的征兆。你的女儿一定会得到皇上的宠幸,孕育统治天下的君王。”还真让闵宗说中了,高照容果然生下了世宗皇帝元恪,之后又生了广平王元怀和长乐公主。后宫有个冯昭仪,是太皇太后冯氏的侄女,当朝太师冯熙的女儿,她得到皇上的宠幸以后,暗地里产生了将世宗收到自己宫中养育的想法。后来高照容从代(今大同)到洛阳途中,突然死在汲郡的共县(今河南辉县),有人说是冯昭仪派人毒杀的。高照容去世后,有关部门奏请为她加“昭仪”称号,上尊号“文昭贵人”,高祖听从了这个意见。世宗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即位后,立即追尊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配飨太庙。为永久纪念自己的父母,也为了给去世的父母祈求冥福,他又下令,在龙门石窟滨阳洞为自己的父亲孝文帝雕凿了《皇帝礼佛图》,为自己的母亲雕凿了《皇后礼佛图》。
  高照容先葬于洛阳城西长陵东南,陵墓矮小不合礼制。根据世宗的旨意,就地封土,起造山陵,号“终宁陵”,安排500户的租税,做为守护陵墓的经费。肃宗即位后,又下诏说:“文昭皇太后,道德操守具有国母的威仪,端庄贤淑具有贤妻的美德,上天配于高祖,生育圣明的君主。但由于过去处置失当,墓茔独处一地。先帝(世宗)孝心由衷,没有来得及迁葬,为此一直心抱哀痛,长眠地下心里不安。应当像汉代废除吕氏尊崇薄太后那样重申大魏朝的礼仪。”又下诏说:“文昭皇太后尊配高祖陵墓,神主奉祀太庙、确定庙号,立刻依礼迁葬。自高祖以来,太后即为后宫之主,应当再上尊号称太皇太后,以便符合汉、晋两代的礼制。”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10:56

冯媛(?—前6年)西汉嫔妃,史称冯婕妤。上党潞县(今山西省潞安)人,执金吾冯奉世之女,汉元帝刘奭宠妃,汉平帝祖母。元帝时入宫为婕妤,帝游虎圈,有熊逸出,欲上殿,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为帝所重, 后立为昭仪。子封为中山王,尊为中山太后。哀帝即位,为傅太后诬陷,自杀。
公元前47年,冯媛应召入宫,始为长使,数月后晋为美人。前42年,生皇子刘兴,晋封婕妤。冯媛的父亲冯奉世拔为右将军光禄勋,她的哥哥冯野王为左冯翊。 [1] 
冯婕妤生性性格豪迈,刚猛而且果决,胆识过人,与一贯妃嫔讲究贤淑温文,截然不同。前36年左右,汉元帝与宫中诸位妃嫔到虎圈观看斗兽,有一只巨熊窜出铁圈,朝着汉元帝的上殿走来,左右贵人及傅昭仪皆惊走,冯婕妤却十分镇定,起身挡住巨熊,巨熊停止上前,左右把熊杀死。事后,汉元帝问冯媛为什么不怕,冯婕妤说:“猛兽得人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当之。”(《汉书·外戚传》)由于救驾有功,备受宠爱。
作者: thisummer    时间: 2011-5-27 11:26

楊妹子(1162~1232年),即宋寧宗恭聖仁烈楊皇后。

少以姿容選入宮中。忘其姓氏,或謂為會稽人。慶元元年(1195),封為平樂夫人。三年四月,封婕妤。有楊次山者亦會稽人。后自謂其兄,遂姓楊氏。五年進婉儀,六年進貴妃。恭淑韓皇后去世,以貴妃頗涉書史,知古今,立為皇后。性頗機警,如誅殺權相韓侂胄便出楊后作主

楊妹子雖出身微賤,無骨肉之親,幼年於戲班為雜劇。及長卻能書善畫,更擅詩詞,偶於書畫上自署名為楊妹子。曾绘有《赵清献琴鹤图》,又有菊花图颇精。其书法俊逸,与宁宗极相似,故常为其代笔,题写书画跋语。马远画多其所题,如《松院鸣琴图》等,波撇秀颖而有韵。

yangmeizi.jpg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今存诗六首,词一首。诗风清丽飘逸。

题菊花图   
莫惜朝衣准酒钱,渊明身即此花仙。   
重阳满满杯中泛,一缕黄金是一年。   

题马远画梅四首   
(一)   
重重叠叠染湘黄,此际春光已半芳。   
开处不禁风日暖,乱飞晴雪点衣裳。   

(二)   
铢衣翠盖映朱颜,未委何年入帝关。   
默被画工传写得,至今犹似在衡山。   

(三)   
夭桃艳杏岂相同,红润姿容冷淡中。   
披拂轻烟何所似,动人春色碧纱笼。   

(四)   
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   
开到寒梢犹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   

诉衷情·题马远松院鸣琴   
闲中一弄七弦琴,此曲少知音。   
多因淡然无味,不比郑声淫。   
松院静,竹楼深,夜沈沈。   
清风拂轸,明月当轩,谁会幽心。


图片附件: yangmeizi.jpg (2011-5-27 11:26, 58.62 KB) / 下载次数 18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624&k=054bce5cc49a0b626265443f4de16d2b&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嗣诫    时间: 2011-5-27 13:46

慈禧

深谙权术 把持朝政  垂帘听政了两个小皇帝

貌嘛 大家都看过那些光绪的后妃   慈禧的老年照 虽然老是有阴森的感觉 毕竟是皇帝的女人 过得去吧

16岁入宫  16岁啊 咱们都还在干嘛呢 忙着考试呢 估计都 真正被摧残的是我们吧 是吧 是吧
作者: 嗣诫    时间: 2011-5-27 13:53

王昭君 可以归为此类吧

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  

才 那个 人生抉择 青史留名 否则她不过是默默无闻的一个后宫小美人罢了

话说 要女子卖身以求和平 汉武帝会气得发抖吧
作者: 嗣诫    时间: 2011-5-27 16:53

本帖最后由 嗣诫 于 2011-5-27 19:39 编辑

平阳公主 唐朝 李渊的女儿 为李唐王朝的建立 立下汗马功劳 死的时候是以军人之礼下葬的 可能是战死的 但是记载不多

帝度河,绍以数百骑并南山来迎,主引精兵万人与秦王会渭北。绍及主对置幕府,分定京师,号“娘子军”。帝即位,以功给赉不涯。武德六年薨,葬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贲、甲卒、班剑。太常议:“妇人葬,古无鼓吹。”帝不从,曰:“鼓吹,军乐也。往者主身执金鼓,参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 
   ——《新唐书·诸帝公主》

这里的绍是柴绍是平阳的驸马  帝是李渊 是李渊坚持要给她高规格的葬礼

柴绍也蛮好玩的 打仗快输了 上钢管舞 转败为胜

癸酉,柴绍与吐谷浑战,为其所围,虏乘高射之,矢下如雨。绍遣人弹胡琵琶,二女子对舞。虏怪之,驻弓失相与聚观,绍察其无备,潜遣精骑出虏陈后,击之,虏众大溃。”
--资治通鉴

不知道怎么年纪轻轻就死了 这个公主

汗 重了 貌似内容倒不重 那就留着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22:27

娘子军,不过不是指队员是女性,和“红色娘子军”不一样,只有将领是女性。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22:29

晋阳公主(633-644),字明达,幼字兕子。唐太宗爱女,母文德皇后(长孙皇后)  晋阳公主
晋阳公主三四岁的时候,晋阳公主剧照画像集萃(14张)母亲就去世了。因此唐太宗格外怜惜她,把她和她的亲哥哥带在身边亲自教养。这是很特殊的照顾,她的亲哥哥就是晋王李治,未来的皇帝。而一般丧母的公主皇子,按惯例是给别的后妃抚养,平时想见父皇一面,未必那么容易。
      大臣上奏时,唐太宗经常免不了发脾气。小公主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见到父皇发怒,就娇声劝解:“好啦,不要生气了啦!跟我玩好不好?”然后察言观色,为挨训的人说几句好话,慢慢地消掉太宗的怒气。
  唐太宗听了马上变得和颜悦色,冷静下来后,想杀头的可能不杀了,想重罚的可能轻罚了,想驳回的可能批准了,想痛骂的可能收回了。朝臣们无不受过公主的恩惠,没有一个不把小公主当宝贝看,见到公主疼爱得不行。上奏的时候,看到小公主在场,他们就宽了一多半的心。如果小公主不在场,他们的心里就七上八下的。
     唐太宗最擅长写一种叫“飞白”的字体,这是一种枯笔书法,如疾风劲草,风格苍老,字体苍劲,形虽枯而神韵悠远。晋阳公主经常跟在父亲身边,父亲批阅奏章,她也拿起毛笔在一旁习字。她经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久而久之,她字跟父亲写得一模一样,能写一笔极佳的飞白书法。小小的女孩子写出遒劲的字来,拿去和太宗的御笔放在一起,大臣们根本分不出哪是皇帝的亲笔、哪是小公主的临摹。所以只要她愿意,将来她甚至可以冒充父亲的笔迹批奏章了。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22:33

赵丽妃(?-726年),唐玄宗后宫嫔妃之一,本名不详,潞州人。原本是潞州的倡伎,出身相当卑微。唐玄宗还身为临淄王时,于景龙二年(708年)至四年(710年)期间出任潞州别驾,在当地见到才貌双全、能歌善舞的赵氏,相当喜爱,便纳为侧室,宠极一时.
唐中宗遭韦后及安乐公主谋杀后,政局大乱,临淄王平定乱事,被改封为平王,又使其父唐睿宗即位。睿宗即位后,改元景云,立平王为皇太子。此时因赵氏为皇太子宠妾的关系,其父赵元礼、兄赵常奴都得以在京城任职。玄宗即位后,册封赵氏为三妃之一的“丽妃”。不但赵氏之父兄更进一步担任朝中任官,玄宗更于开元三年(715年)时,立赵丽妃所生之郢王李嗣谦为皇太子,赵丽妃的宠爱于此时达到顶点。其后随着武惠妃受到玄宗隆宠,原本自皇太子时代就受宠的赵丽妃、皇甫德仪等嫔妃纷纷失宠,遭到疏远。失宠的赵丽妃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时过世,谥为“和”。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22:43

大义公主(?——?),北周赵王宇文招女。和亲突厥,封千金公主,隋朝又封大义公主。公元557年,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政权,与北齐为争夺黄河流域的统治权展开激烈的交锋。千金公主就是在这样的国情下出生的。她是北周武帝的侄女,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幼时的千金公主生活是富贵安逸的,宇文招喜欢写诗做文,公主自小聪明机敏,受父亲的影响,也博览群书,写的一手好诗和好字。
89年,杨坚灭掉南朝陈国,为表示恩宠,将后主陈叔宝一面华贵的屏风赐给大义公主。公主久居赛外,许久没有见过如此华丽的东西了,睹物思人,国恨家仇一起涌上大义公主的心头,激动之余,她忘记了谨慎,挥笔在屏风上提诗一首: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这首诗笔力不俗,所以流传了下来。诗中有一句“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不知道公主诗中的‘虏廷’指的是突厥还是隋朝,或者两个都指,但杨坚却是认为指的是隋朝。大义公主居然敢把隋朝形容的如此不堪,她的国恨家仇是如此强烈,杨坚大怒,暗想大义公主随时可能挑动都蓝可汗与隋朝宣战,他决定除掉这个隐患。
作者: 梦子    时间: 2011-5-27 22:57

卫子夫
(?-前91年),名不详,字子夫。西汉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是她的弟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是她的外甥,生有一男三女,男为戾太子刘据,女为卫长、诸邑、石邑三位公主。卫子夫建元二年入宫,第二年怀孕后被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卫子夫生下刘彻长子刘据,被立为皇后。在她被立为皇后的第38年,即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蛊之祸中,卫子夫母子等人遭江充等人陷害,不能自明,自杀。十八年后汉宣帝刘询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她,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
作者: 梦子    时间: 2011-5-27 22:59

孝献皇后
孝献皇后(1639 -1660年)董鄂氏,又译栋鄂氏,世称董鄂妃,清顺治帝福临宠妃,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有学者认为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是董鄂妃的前夫,并且由于顺治与其抢夺董鄂氏而死,这个传说不见于正史
孝献皇后(1639 -1660年)董鄂氏18岁入宫。世祖对其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破格颁诏大赦,其父亦进为三等伯。次年,董鄂氏生皇四子,仅三月夭折,未命名,封荣亲王。   董鄂氏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卒。世祖哀痛至极,亲制行状悼念。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清东陵的孝陵。
作者: 梦子    时间: 2011-5-27 23:01

赵合德
赵合德(?-前7年),为西汉汉成帝宠妃。姐赵飞燕。在姐姐赵飞燕得宠后,经由姊姊的关系,赵合德亦入宫随侍汉成帝,并深得皇帝宠爱。封为昭仪,赵氏姐妹联手迫使班婕妤退出后宫,又联手使汉成帝废许皇后,让姐姐赵飞燕成为皇后。后与赵飞燕争宠,因而姐妹之间产生嫌隙。但两人为获帝宠仍经常联手斗争后宫诸妃与朝臣。后来姐姐赵飞燕因无法产下皇子,也是赵合德为赵飞燕解围,使其免遭被废。传说赵合德生得体态丰腴,较赵飞燕更得皇帝宠爱,留下温柔乡和祸水的典故。后因汉成帝暴毙,赵合德被迫自尽。
作者: thisummer    时间: 2011-5-27 23:36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7 23:38 编辑

嬴弄玉,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嬴任好(即秦穆公)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是一个吹笙高手;后嫁得如意郎君萧史。两人婚后非常恩爱,经常一起吹箫。

弄玉.jpg

据说秦国的少年男女被他们这种浪漫的行为感染,也开始爱唱歌跳舞,全国的气氛由严肃变得活泼。这种现象让臣子们很忧心,怕社会风气因此变坏,所以不断向秦穆公反应。萧史和弄玉为了不为难父王,也为逃避这些烦人的闲话,于是不告而别。民间为他们的消失编了一段美丽的神话,将萧史和弄玉说成是仙人下凡,有一天当他们夫妇正在合奏时,忽然天外飞来一只龙和凤,载著他们一路吹箫,飞升而去。

《东周列国志》“弄玉吹箫双跨凤”

却说秦穆公有幼女,生时适有人献璞,琢之得碧色美玉。女周岁,宫中陈盘 ,女独取此玉,弄之不舍,因名弄玉。稍长,姿容绝世,且又聪明无比。善于吹笙,不由乐师,自成音调。穆公命巧匠,剖此美玉为笙。女吹之,声如凤鸣。穆公钟爱其女,筑重楼以居之,名曰凤楼。楼前有高台,亦名凤台 ……

图片附件: 弄玉.jpg (2011-5-27 23:36, 12.95 KB) / 下载次数 22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2945&k=45b47706e430989b1d775967e37c79a6&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feiyanfanfan    时间: 2011-5-28 02:18

汉高皇后,姓吕名雉(前241年-前180年)。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又称为汉高后、吕后、吕太后。同时吕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掌握汉朝政权长达十六年。
吕氏名雉,是汉王朝创始人汉高祖刘邦的正配夫人。早年其父为避仇迁居沛县,在一次宴会上欣赏刘邦非凡的气度,刘邦任亭长时吕雉嫁给了他,婚后数年下田劳作、持家,生下一儿一女。公元前205年,刘邦为项羽所败,吕雉和刘邦的父母被俘,做了两年的人质,前203年秋,吕雉归汉后,留守关中。刘邦称帝后,吕雉被立为皇后,子刘盈为太子,女儿封鲁元公主。
吕后为人有谋略,汉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前195年,刘邦死,汉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吕后遂杀少帝,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吕雉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问刘邦身后的安排。她问萧何相国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风度
  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下书羞辱吕后,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采纳季布的主张,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车马,婉言谢绝,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匈奴自愧失礼,遣使向汉朝认错。   吕后晚年,因没有子孙,怕高祖的子孙欺凌吕氏,故大封外戚诸吕为侯。前180年,吕后崩,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诸吕欲为乱,周勃、陈平等诛平。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对历史的评价都是逃不出儒家思想的框框套套,两千年来,儒家思想成为评价历史功过的一把铁尺。我们有幸生活在思想活跃的年代,使我们对历史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我觉得评论历史人物时候,不应在遵从以前的看法,应该从此历史人物对当时和以后的影响来评论,所谓「民为天,社稷次之、君轻」。只要他对百姓好,把当时的国家治理得好,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人民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私人生活是次要的。
834344af0a4365acfbed5080[1].jpg

图片附件: 834344af0a4365acfbed5080[1].jpg (2011-5-28 02:18, 10.02 KB) / 下载次数 29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008&k=9bda79915d9b04e6d13c69e7068c1bbd&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thisummer    时间: 2011-5-28 02:52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8 04:41 编辑

花见羞(后唐明宗李嗣源妃),是五代最具传奇色彩的美女,亲身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几乎见证了整个五代史。

花见羞.jpg

《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传》:“淑妃王氏,邠州饼家子也,有美色,号‘花见羞’。”一个邠州城内王氏烧饼店家的女儿,若非是天生丽质,百花见羞,怎能获此雅名。  

后来,年仅17岁的花见羞成了后梁大将刘鄩的爱妾,公元914年6月,刘鄩出任河东道招讨使,他的姻亲河中朱友谦发动叛乱,袭取同州,后梁末帝震怒,命令刘鄩出兵征讨。刘鄩企图利用姻亲关系与友谦谈判,劝他投降,友谦不从,于是刘鄩的军队在那里停留了1月有余。尹皓、段凝等人一向嫉妒刘鄩,于是就诬蔑刘鄩姑息养奸,末帝就信了。等到刘鄩战败,河南尹张宗奭秉承朝廷密旨,逼令刘鄩饮鸩而死,死后追封为中书令。

刘鄩死后,花见羞成了寡妇,但艳名远播;沙陀李氏后唐取代后梁后,花见羞落入李嗣源的手中为妾,几次献良策助李化险为夷。李嗣源出身于沙陀平民,后来被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名李嗣源。李克用有许多养子,眼下由其中之一的李存勖即位为唐庄宗,李嗣源被任命为天平节度使。  

李存勖这个皇帝当的很糟糕,他只信任伶官、宦官,在经济政策上对老百姓勒索的非常过分,造成魏州的兵变。在战乱中,李存勖被乱兵杀死,军队拥戴李嗣源当了皇帝,就是唐明宗。李嗣源称帝后,实施的很多举措也大受花见羞的影响,如革除弊政,精简机构,推崇节俭,勤政爱民。于是百姓的生活逐渐丰裕,出现了五代时期较短的一段安康时光。

刘鄩死后给花见羞留下了不少财富,她利用这些财富讨好李嗣源的其他姬妾及儿媳妇们,所以大家异口同声称赞花见羞,李嗣源因此特别宠爱她,但又没有人嫉妒。

李嗣源即位后,本打算立花见羞为皇后,花见羞对他说:“皇后只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倘若彼此相爱,名号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何况陛下的原配夫人夏氏曾经患难相随,如今虽已过世两年,但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且正领兵在外,夏氏族人也多身居要职。不如暂时不册立皇后,而追封原配夫人为后,一来可以使人觉得陛下不忘旧情,二来也可以安定父子关系,并笼络夏氏族人。”李嗣源采纳她的意见。这一招果然使满朝文武都认为皇上德高恩厚,不忘旧情,于是增加了安全感和向心力。

三年之后,群臣纷纷上表,认为皇后母仪天下,不可长久虚悬,大家一致推崇花见羞,李嗣源更是求之不得,可花见羞仍然谦让,坚持要李嗣源立曹淑妃为后。于是曹氏就被册立为皇后,花见羞则被封为淑妃。

曹淑妃原来侍候过夏氏夫人,并帮忙抚育过李嗣源与夏氏夫人所生的两个儿子。就在上次册立皇后不成之后,李嗣源执意要封花见羞一个淑妃的头衔时,由于花见羞的争取,曹氏夫人才有了淑妃这个头衔。

花见羞对曹皇后很尊重,曹皇后也对她非常友善。但宫中的大事,则全由花见羞说了算,她实际上是无冕的皇后。明宗患病不能理朝政,花见羞与宦官孟汉琼联合起来,处理朝中大事,她秉承明宗的旨意诛杀了重臣安重诲和搞阴谋活动的秦王李从荣。刘鄩的两个儿子,也借花见羞的光,封了官爵。明宗死后,愍帝即位,册尊曹皇后为皇太后,花见羞为皇太妃。  

明宗在位时,后宫有人生了个儿子,他就让花见羞养育,这就是许王李从益。李从益的乳母司衣王氏,见明宗已老,而秦王李从荣握重兵,想依靠秦王当靠山,于是借口说:“孩子想念哥哥秦王。”那时李从益才四岁,司衣王氏多次唆使李从益说,要见秦王。明宗于是就让司衣王氏带着李从益往来秦府。王氏与李从荣私通,李从荣就让王氏伺察宫中动静。后来李从荣以谋反罪被处死,明宗死后,司衣王氏还口出怨言,愍帝闻之,大怒,赐司衣王氏死。而这事牵连到了太妃花见羞,愍帝心中不悦,想把她迁到至德宫,因为花见羞与所有的妃子都很友善,所以愍帝就不敢触犯众怒,打消了驱除花见羞的念头,但此后他对太妃很冷淡。

后末帝即位,置酒在太妃的宫院,花见羞举酒说:“愿辞别皇帝,出家当比丘尼。”末帝问为什么,花见羞说:“小儿李从益,若你不容他,则他死之日,我有何面目见先帝!”声泪俱下,末帝也为之凄然,于是一直优待他们母子。当石敬瑭兵犯京师时,末帝聚集族人准备自焚。花见羞对曹太后说:“事情紧急,咱们躲避一下,等待姑夫吧。”曹太后说:“我们李家到了这一地步,我不忍心独生,妹妹你自己保重吧!”曹太后和末帝都自焚而死,而花见羞与许王李从益及其妹妹藏在鞠院,得以脱离危险。  

后晋高祖石敬瑭当皇帝后,花见羞自请为尼,石敬瑭没有批准,但把她母子迁到至德宫。后晋迁都到汴梁后,花见羞母子都随同东行,住到汴梁的宫中,后晋高祖皇后把花见羞当母亲看待。天福四年,石敬瑭还为后唐立宗庙,封唐许王李从益为郇国公,以主持后唐的宗庙。

后晋出帝即位后,花见羞母子俱还洛阳。契丹大兵打破京师后,赵延寿所娶的唐明宗的公主已死,耶律德光就为赵延寿娶李从益的妹妹,是为永安公主。公主不知她的母亲是谁,一直是花见羞养大的。花见羞到了京师,主持了公主的婚礼。耶律德光看到后唐明宗的画像,焚香再拜,对花见羞说:“明宗与我约为弟兄,你是我的嫂嫂。”他封李从益为彰信军节度使,李从益辞谢了,没有当官,与花见羞俱回归洛阳。

耶律德光北归,留萧翰守汴州。后汉高祖刘知远起兵太原,萧翰准备撤兵北去,派人请李从益,想让他当中原的傀儡皇帝。李从益和花见羞母子没有答应,逃到徽陵域,以回避使者。使者还是找到了他们,迫使李从益当代理皇帝。李从益坐在崇元殿上,接受萧翰率领的契丹诸将以及后晋群臣的拜见。群臣入宫谒见太妃花见羞,花见羞说:“我们子孤母弱,为萧翰所迫,这难道是福吗?我看大祸不远了!”于是以王松、赵上交为左右丞相,李式、翟光邺为枢密使,契丹将领刘祚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萧翰留下契丹兵千人给刘祚指挥,其余人都撤退回去了。
  
当汉高祖刘知远拥兵南下时,李从益派人召请高行周、武行德等军阀,以抵抗刘知远的军队。他们都不肯来,李从益只好与王松商议,指挥契丹兵,闭城自守。花见羞说:“我们家是亡国的后代,怎么敢与人争天下!”于是派人上书迎接刘知远。刘知远听说李从益曾经召请高行周等人抵抗而没有成功,就派郭从义先入京师杀花见羞母子。花见羞临死前喊道:“我家母子有什么罪过?怎么不留我儿子一条命,使每年寒食持一盂饭,洒明宗坟上。”听到花见羞抗议声的人们都悲痛不已。李从益死时才17岁,其实对刘知远在政治上根本不会构成威胁。
乱世红颜多薄命!

花见羞出身平民,性情温顺,心地善良,向往平淡如水的生活,唯因天生丽质,身不由己卷入了充满血腥杀戮的争斗中,虽然对权力、功名、利禄等一概看得很淡,数次虔诚向佛,却难遂其愿,最终死于非命。


图片附件: 花见羞.jpg (2011-5-28 04:21, 10.46 KB) / 下载次数 29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060&k=c60d17f592d7794608ec33cf050a5a8d&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yayaw1    时间: 2011-5-28 03:34

汉光武帝刘秀之妻阴丽华(4年—64年)

   刘秀结发妻,建武十七年(41年)被立为皇后

   出生在南阳。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名世,从齐国迁居楚国,为阴大夫,便以“阴”为姓。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又来到南阳新野。

  南阳当时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他是汉高祖的九世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九岁而孤,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他有两个哥哥,长兄刘缤,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轻财仗义。刘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

  刘秀自幼钟情于阴丽华,少年时期就立下一个心愿——娶妻当娶阴丽华,这一志愿在当时看来只是不着边际的空想,因为当时汉代已历十二帝,总计二百一十三年,帝裔子孙众多,不可能—一照顾周全,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似乎还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刘秀当时还有一个志愿。一天,他在长安市上,看到执金吾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于是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的感慨。“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刘秀当时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后来他竟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

  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七早八早地就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政权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实,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无奈多少土族少年向阴家求亲,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有所行动;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借工本地另谋发展。

  王莽篡汉以后,推行了一连串雷厉风行的措施:恢复井田制度,设置六关、五均、赊贷等经济制度,改革币制,复古建制,变更官制。因为准备不周,食古不化,执行操切,政令芜繁,造成经济萧条,民生凋敝,荒旱连年,盗贼蜂起的局面。

  当时,樊祟起兵于山东一带,把眉毛涂成红色,号称“赤眉军”;王匡起兵湖北,号称“新市兵”;王常起兵江陵,号称“下江兵”;陈牧起兵荆襄,号称“平林兵”;刘秀也从长安回到故乡,号召家乡子弟兵起而抗暴,号称“春陵兵”。

  当时刘秀和他哥哥刘缤领导的“春陵兵”与王匡、王常等人的部队合在一起,号称“绿林军”,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覆汉”为号召,改元更始,一路攻略,中原地区尽皆归夏。

  在消灭王莽的过程中,刘秀的功劳最大,公元二十三年,“绿林军”几千人被王莽主力四十二万人包围在昆阳城中,是刘秀带十八人突围,带回三万多援军,以少胜多,把王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从此,“绿林军”乘胜前进,推翻王莽的统治,进占长安。

  就在此时,随刘秀作战的阴氏兄弟,说服家人,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也正因为两人的结合,刘秀才逃过了更始皇帝诛杀功臣的一劫。

  更始皇帝先是杀了刘秀的哥哥刘縯,刘秀表面还只能强颜欢笑,要哭也是晚上偷偷地哭。阴丽华劝慰丈夫:“更始皇帝气局狭小,小具规模便沉迷酒色,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发展,也好相机独树一帜。”阴丽华的话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切计划妥当,十九岁的新娘回到母家暂住,刘秀以有名无实的特使虚衔,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抚辑流亡,废除苛政,排除万难,争取民心,赢得了河北诸郡的爱戴和拥护,刘秀就是以此作基础,建立东汉,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多出在这一带地区,可说阴丽华不仅使刘秀避祸,而且还使他建立了一个政权。

  当时,邯郸地方有一个以卜卦为生的术士王郎,乘群雄并起之际,许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声势浩大,是刘秀在河北扩展势力的主要障碍,刘秀为了彻底击灭他,必须借重刘扬的势力,作为权宜之计,不惜答应娶刘扬的甥女郭氏为妻,终于借得精兵十万,击败王郎,廓清河北,于是他拒绝了更始皇帝的封号,另树一帜,不久即帝位于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洛阳。

  于是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立郭氏为后呢,还是以阴丽华为后,尽管郭氏是刘秀患难相随的红粉知己,虽然在戎马倥偬中,郭氏一直追随左右,并已身怀六甲,但依然只得了一个贵人的称号,阴丽华是刘秀的结发妻子,刘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给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将她迎来洛阳。不料阴丽华却说:“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坚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册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阴丽华的谦德与她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刘秀本拟破格封赏,以示对阴丽华的补偿,然而却受到阴识的谢绝,他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托属外戚的关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这是建武二年的事。又过了两年,阴丽华随侍光武帝征讨彭宠,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的另一个兄弟阴兴当时为黄门侍郎,指挥武骑,随军征伐,算是刘秀的贴身侍卫长,每次出入,都拿一个小盖伞为刘秀遮风蔽雨。建武九年,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已经准备妥当,阴兴却坚决辞让:“臣未有先登临陷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赏,转令天下失望,诚所不愿。”事后,阴丽华私下问兄弟为什么要那样说,遭到阴兴的反唇相讥:“贵人不读书吗!亢龙有悔,盛极则衰,外戚家苦不知谦退耳!”

  在称帝后的十年之中,刘秀恩威并济,终于使天下归心,成就了大一统的局面,转而偃武修文。休养吏民,保全勋臣,崇尚义节,阴丽华也陆续生养了五名子女,终于在建武十七年,刘秀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

  刘秀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道理,“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帏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缴上皇后印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先是固辞后位,长久恭谨廉让,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异常之事,非国之弱,不得上寿称庆。”刘秀对阴丽华长久的歉疚,终于得到补偿的机会。

  阴丽华虽然真的没有当皇后的念头,但由此也明白了刘秀对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满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公元57年2月,62岁的刘秀病逝于洛阳;公元64年正月阴丽华也去世了,与刘秀合葬于原陵(今河南孟津)。十年后,在拜谒原陵的前一夜,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刘秀和母亲阴丽华在陵畔漫步,恩爱之情一如自己从小就看熟的景象。从梦境中醒来,50岁的汉明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放声大哭。悲伤的刘庄下诏,在祭殿两边种下28棵柏树,代表“云台二十八将”守护父母的平安。

   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

 
汉明帝刘庄之母阴丽华是我最敬佩的古代才貌双全的女子之一。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结果,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人羡慕,这固然是由于刘秀的宽仁厚德,惜念旧情,而阴丽华的貌美德高与安份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8 03:42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8 04:22 编辑

解忧公主(公元前120-前49年)
     出生皇族,祖父刘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景帝三年春,刘戊参与同姓诸王的“七国之乱”,兵败身亡。从此,解忧公主和她家人长期受猜忌和排斥,落入无法扭转的苦难之中。当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因“和亲”远嫁乌孙昆莫(国王)而郁郁以终之后,汉武帝为了巩固与乌孙的联盟,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将年仅二十的解忧,嫁给乌孙昆莫。
111.jpg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中记载了一个解忧公主,她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她在细君公主去世后,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她一生经历了三个丈夫,都是乌孙王,直到年过七十岁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甘露三年回到汉朝,天子怜悯她的境遇,在她回来的时候,还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每逢上朝,解忧公主的礼仪待遇和正宗公主一样,有三个子孙留在汉朝为她看守陵墓等等。
      历史贡献:解忧到乌孙国后,积极参与政事,致力于兴国安邦的事业。她经常不辞辛劳的到各个部落中视察民情、访贫问苦;每逢国中发生了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线,与各族牧民并肩战斗抗洪救灾;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和发展农业的活动;她还积极支持贤臣的建议,说服乌孙王和乌孙长老们,开通了乌孙通往大宛、康居和塔里木城邦诸国的通商口岸。在她改嫁翁归靡以后,乌孙的经济发展很快,官办的商业和民间的自然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那真是财源滚滚,挡都挡不住,乌孙和四邻国家的和睦关系胜过以前。天山南北都留下了她友好往来的踪迹,各国民众翘起大拇指赞颂她:汉家公主的美貌赛过天鹅,爱民如子的美德天下传颂;乌孙国走出了一条济世安邦的兴国之路,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如同太阳升到正午一样。

     哎,又一个可悲可叹的和亲公主~~~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8 04:05, 108.69 KB) / 下载次数 27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056&k=7da9b7cbf58c3568da572e56a2c23297&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8 04:16

乐昌公主陈贞
      陈贞是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大妹妹,名字不详,乐昌公主是她的封号。虽生长在皇家,却没有一般金枝玉叶的那种骄横脾气,在宫中以性情温婉贤淑而为众人称道。她外貌端庄秀美,举止高雅大方,且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为此,她选择夫婿也自有眼光,不恋侯门贵族,独重诗文才识,成年后,由她自己作主下嫁江南才子徐德言(陈太子舍人)为妻。徐德言作驸马后入朝廷任侍中,也颇显露出他的政治才华,夫妇二人互敬互爱,夫唱妇随,成了一对当时人人羡慕的天成佳偶。《本事诗》中说她“才色冠绝”,并记载她与徐德言’破镜重圆”的故事。
111.jpg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 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或和好。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8 04:16, 71.29 KB) / 下载次数 27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059&k=24b20d8a1dbbaf1969ed8e41d617f78e&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8 04:22

临海公主
    临海公主,西晋惠帝之女,母皇后贾南风。原被封为清河公主。西晋灭亡,洛阳大乱,皇族纷纷逃难.她途中与家人及姐妹失散。被人劫持,转卖给吴兴县的钱温作奴婢。
  晋惠帝的皇后贾后生有四个女儿,长女河东公主、次女临海公主、三女始平公主及小女哀献皇女。其中,次女临海公主命最不济。
  钱温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为人自私专横,尤其对身边的家僮侍婢。更是颐指气使,非打即骂。钱温买得公主后,便将她送给爱女当丫头。公主一生中最苦难最卑微的生活便由此开始了。
  清河公主生得仪表端庄,因为身上带着皇室血统,一步一颦都极有韵致,那是一种非小家碧玉所能及的气度。这很使钱女妒忌,她套问公主被卖之前的身份,公主都避而不谈。
  钱女对公主相当冷酷。动不动就差她做这做那,稍有不慎就用鞭子抽打,关在黑房间,几天几夜不供吃喝。公主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她心想,从前做皇女的时光再如何繁华,终究也是一场过眼烟云。她认了命。晋元帝在江南恢复了晋朝,史称东晋。
  清河公主听到这一消息,仿佛在黑暗中抓着了一线希望。钱女差她外出购买脂粉时,她乘人不备,逃出火坑,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都城,求见当朝天子。然而门口的卫士见她衣衫褴褛,一身奴婢打扮,不相信她就是前任晋惠帝的女儿。在她赌咒发誓之后,卫士将信将疑,终于同意向上禀报。
  在晋元帝面前,公主涕泪惧下,陈诉了这些年来的颠沛流离及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元帝感叹皇女的不幸,更愤怒钱温及其女儿如此虐待公主。他命人押来钱温及其女儿,送入死牢。不久.晋元帝改封清河公主为临海公主,下嫁宗正曹统。公主的生活,终于云开雾散。她作为公主曾被卖身为奴的经历也堪称史之唯一,享年71岁。
111.jpg
     《晋书 列传第一》
  临海公主先封清河,洛阳之乱,为人所略,传卖吴兴钱温。温以送女,女遇主甚酷。元帝镇建邺,主诣县自言。元帝诛温及女,改封临海,宗正曹统尚之。

     四个字评价:能屈能伸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8 04:22, 3.51 KB) / 下载次数 22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061&k=900f35d5ea02402419fdbf534d129edb&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8 08:51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8 09:06 编辑

文成公主(约623-680)
      唐朝皇室远枝,任城王李道宗之女。汉族。汉名李雪雁,吐蕃名甲木萨汉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第二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来自今日的尼泊尔)。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文成公主对吐蕃贡献良多。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五千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111.jpg
         
       哎,不管现在粉饰的如何,俺始终觉得,又是一个可悲的和亲公主~~~
       咋么见李二嫁自己的亲闺女呀~~~  
       前段时间看八卦,据说
最原始的吐蕃史料都把她排在松赞五位后妃的最后一个~~~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8 08:51, 72.48 KB) / 下载次数 38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160&k=829f624b6e851c8bfd9843c4be875cf8&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8 09:21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8 09:38 编辑

武惠妃
      唐玄宗贞顺皇后武氏(699年-737年),又称武惠妃,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父恒安王武攸止,玄宗的表叔;母杨氏。武惠妃遗传了姑祖母武则天的聪慧、阴狠。
111.jpg
      因为武攸止早死的关系,其女自小养在宫中。李隆基即位后,对武氏相当宠爱。开元十二年(724年)玄宗废正室王皇后以后,封武氏为惠妃,而宫中对她的礼节等同皇后。其母杨氏封为郑国夫人,弟弟武忠与武信分别官至国子祭酒与秘书监。
      起初,惠妃生下悼王李一、怀哀王李敏与上仙公主。这三个孩子长得姿容端丽,却都夭折,玄宗感到十分哀伤。后来惠妃生寿王李清,因为害怕孩子夭折,玄宗命其兄宁王李宪抱养李清,并由宁王妃元氏亲自哺乳。后来不但李清顺利成长,而且颇得父母满意,後改名李瑁。而且惠妃又相继生下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华公主。这个李瑁在日后收到父亲送上两二个“大礼”:一是被封为寿王,开元廿三年(735)年,不到17岁的杨玉环被选纳为寿王李瑁的妃子,因为母亲武惠妃正受宠,所以小两口恩爱大约生活了5年时间;第二份大礼则是君父李隆基贪恋儿媳美色,让其效仿祖母武则天先出家后再从空门中改嫁,并先後赐魏来馨为侧妃,并将王公大臣的千金韦柳青续为寿王妃。
  玄宗对惠妃宠爱始终不衰,并且想立她为皇后。御史潘好礼上疏表示武惠妃的远房叔公武三思与远房叔父武延秀都是干纪乱常之人,世人所共恶之;而且当时玄宗立的太子李瑛不是惠妃所生,但惠妃自己儿子李瑁已成年,一但以惠妃为皇后,恐怕她会基于私心而使太子的地位不安。于是玄宗听从此话,没有立惠妃为皇后。
  玄宗在宠幸武惠妃以前,曾经宠幸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她们分别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后来因武惠妃得到隆宠,这三个妃子也相继失宠。于是李瑛、李瑶与李琚兄弟常为母亲不得宠而不乐,多有怨言。惠妃之女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揣摩惠妃的心意,便每天观察李瑛有何短处,并向惠妃报告毁谤。惠妃向玄宗哭诉太子结党营私,想要谋害他们母子。玄宗震怒,想要废太子。中书张九龄以骊姬、江充、贾南风与独孤皇后等人故事劝谏玄宗不能废太子,此事遂作罢。
  不久,张九龄罢官,以李林甫取代其位。李林甫揣摩惠妃的心意,时常对她说寿王的好话,惠妃便对他相当敬重。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杨洄再次向惠妃构陷三位亲王,说他们三个与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共谋异事。惠妃便设计派人去召三王入宫,说是宫中有贼,想请他们帮忙,而他们也答应了。惠妃接著又告诉玄宗:“太子跟另外两个王爷要谋反了!他们穿铁甲进宫了!”玄宗派人察看,果真如此,便找宰相李林甫商议。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不是臣等应该干预的。”玄宗便下定决心,废三王为庶人,赐薛锈死。不久,三位庶人皆遇害,天下人都为他们感到冤枉。
      自从陷害三亲王以后,武惠妃的一名宫女值守夜班时突然大声惊叫并昏厥,醒来时说看到三个男鬼,武惠妃自然联想到三亲王,为掩人耳目,以宣扬歪邪之风为由,杀死该宫女,却因此害怕成疾,大病不起。请巫师在夜里作法、为他们改葬,甚至用处死的人来陪葬,都没有用。最后惠妃因此而死,年三十八。她过世后,鬼魂作祟的事也自然消失了。 不能不说,玄宗对武惠妃是相当偏心的。虽然由于闹鬼事件,他多少知道了武惠妃的亏心事,但是他仍然对她的死表现得极其伤感。
  他颁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存有懿范,没有宠章,岂独被于朝班,故乃施于亚政,可以垂裕,斯为通典。故惠妃武氏,少而婉顺,长而贤明,行合礼经,言应图史。承戚里之华胄,升后庭之峻秩,贵而不恃,谦而益光。以道饬躬,以和逮下,四德粲其兼备,六宫咨而是则。法度在己,靡资珩佩;躬俭化人,率先。夙有奇表,将加正位,前后固让,辞而不受,奄至沦殁,载深感悼,遂使玉衣之庆,不及于生前;象服之荣,徒增于身后。可赠贞顺皇后,宜令所司择日册命。”武惠妃就这样以“贞顺皇后”的名份和尊荣入葬敬陵了。
  玄宗面对这样一位谗杀了三名儿子的女人,虽然不按皇后丧仪发丧,但仍给了皇后的名分,还满脑门子装着“贞”、“顺”一类的词汇,不得不让人叹息:冤魂们实在是要求太低,真正该死的他们都忘了找了。

      据说武惠妃很有才华,精于琵琶,擅长歌舞,通史明今。
      啥也不说了,老李家才吃了武家的大亏,李隆基居然还宠武姓妃子~~~
      “惠妃”(惠妃,其礼秩比皇后 )是唐玄宗为武惠妃专门设立的,就像唐高宗专门为武则天设立“宸妃”一样,在武惠妃死后,又撤掉了惠妃,恢复以前的四妃制。---小杨都么有的待遇呀~~~
      小时看电视的时候,觉得这女的真牛,受宠直至死,害了李隆基3个儿子,李隆基都么把她怎么着,武惠妃死了,老李伤心的死去活来,追封其做皇后,汗,那3娃难道不是你亲儿子么?渣爹呀~~~
       就是心理素质差了点,么她姑祖母强悍~~~
       哎,现在这样看来,俺都要觉得小杨你分明就是你婆婆的替代品呀~~~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8 09:21, 105.01 KB) / 下载次数 24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187&k=8b1c23ecab4fab760303d5bcde6bfe5a&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8 09:51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8 09:53 编辑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
      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则天。下嫁薛绍,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她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令月嘉辰”一词并未直接体现公主姓名,故“令月”之名有争议)。
  其实,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她那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从小,她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剧面目出现,第二次则以闹剧出现。太平公主虽不乏心机和才干,也曾纵横捭阖得意于一时,但终未能承传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书上留下许多五颜六色的斑痕而已。
     太平公主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她一生参与了三次大的政治斗争,并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一次政治斗争是张柬之等起兵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第二次政治斗争是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第三次政治斗争是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斗争。  
111.jpg
  
     最牛的公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爹是皇帝,妈是皇帝,前2个哥哥是太子,后2个哥哥是皇帝,就差自己也是皇帝了~~~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8 09:51, 104.43 KB) / 下载次数 26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217&k=c41a3c7c3ccd79dd48a401e8be2e14c9&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蝶舞翩翩    时间: 2011-5-28 13:42

本帖最后由 蝶舞翩翩 于 2011-5-28 13:45 编辑

咱跟一个武则天,中国正统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瞾为名.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她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以下附武则天年谱:
1岁,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长安。父,武土彟,年48岁,任工部尚书,判六曹尚书事。母,杨氏,年46岁。异母兄元庆、元爽稍长,姐一人尚幼。   
2岁,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为太宗。封武士彟为豫州都督。   
5岁,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诞生。本年,袁天罡为武相面,在当地留下了朝天关、望云埔等传说。   
12岁,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于长安大安宫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岁。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于陕西三原献陵,庙号高祖,与太穆皇后合葬。之后,与母亲杨氏回文水葬父。   
14岁,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有才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   
16岁,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有州府358,县1551。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疏勒、于阗、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长相继遣使朝贡。   
20岁,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为太子。   
23岁,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诏军国机务并委太子李治处理。此后,太子隔日听政,朝罢,入侍药膳,武与太子开始接触,两人同在太宗身边侍疾。   
25岁,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赐太子李治。   
26岁,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诏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太子李治。太宗驾崩。二十八日,武在感业寺出家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为高宗,时年22岁。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于昭陵,与长孙皇后合葬。   
27岁,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见到武。武氏哭泣,高宗伤感落泪。王皇后暗示武氏留长发,并劝皇上接其回宫。   
28岁,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宫,为一般宫女,在王皇后身边。   
29岁,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十二日,户部奏:全国有户380万。本年冬,武生长子李弘。   
31岁,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为昭仪。三月十四日,唐高宗应武之请求,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宠衰的现实,自请罢官,改封为吏部尚书。十二月十七日,高宗离京师谒昭陵,武从行,生次子李贤于途中。   
32岁,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内训》一篇。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为“厌胜”事发,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宫,后舅罢知政事。此时,在皇后废立问题上朝臣分为两派:长孙无忌、褚遂良、朝瑗、来济、等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拥护立武则天为后。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初一,举行隆重的册立皇后仪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长朝皇后于肃仪门。初七,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空。本月,武后处死王皇后、萧淑妃。   
33岁,显庆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蚕于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与武后在安福门楼观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晋以来,佛事活动从无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诫》献于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显于长安。   34岁,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显为周王。   
36岁,显庆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皇族与后族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杀长孙无忌及柳(特殊字)。九月,高宗下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127个,全国疆域进一步扩大。   
37岁,显庆五年(660年)正月,高宗与武后及太子在东都洛阳过春节。二十三日,离洛阳到并州。二月初十、至并州。十五日,会见随从官员、诸亲及并州官属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后宴请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宴妇人于内殿。初八,高宗讲武于并州城西,引群臣阅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后一行离并回东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后母代国夫人杨氏为荣国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风眩病,委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38岁,龙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后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古代指演滑稽戏的艺人),高宗采纳并下诏。四月,高宗欲亲率大军进攻高丽,武后抗表进谏以为不可,被采纳。   
39岁,龙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后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莱宫含凉殿,于殿内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满月,大赦天下,赐宴三日。   
41岁,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皇后失败下狱。十三日,杀上官仪等,赐废太子忠死。此后,高宗视朝,武后垂帘于后,中外称之为“二圣”。约于本年,武后生太平公主。   
42岁,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后与太子去泰山封禅,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东自高丽,西尽波斯,各国朝会者随从。本年,又获丰收。   
43岁,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之南。初二,封于泰山之上。初三,禅于社首山,武后为亚献。初五,礼毕,高宗御朝觐坛受朝贺,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离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赠孔子为太师。二月二十二日,还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庙,尊之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后回东都洛阳。令刻《登封记号文》,立于泰山。   
44岁,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监国,改封殷王李旦为相王。 45岁,总章元年(668年)闰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长安、万年二县置乾封、明堂二县,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绩攻克平壤,擒高丽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丽。   
46岁,总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诸王嫡子皆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绩病死。   
47岁,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刘仁轨因年老辞官。三月十九日,许敬宗退休养老。八月初二,武后母杨氏病死于九成宫,享年92岁。   
48岁,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与武后离京师长安到东都,留太子李弘监国,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辅政。   
49岁,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积寿为帅,发兵讨叛“蛮”。昆明蛮14姓3万户归顺,设殷、敦、总三州。   
50岁,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疟疾,病重,令太子李弘于延福殿受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监制乐章,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官》、《十洲》、《得一》、《庆云》等曲。   
51岁,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为神尧皇帝,太宗为文武圣皇帝,高宗自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诏复长孙无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后上意见十二条,高宗赞同,令施行。   
52岁,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后祀先蚕于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风眩病加重,不能听政,政事皆由武后处理。高宗欲逊位于武后,宰相郝处俊谏止。武后引文学之士于宫中著书,参决表奏,被人们称为“北门学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五月初五,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贤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于河偃师恭陵,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   
53岁,仪风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后劝高宗封禅中岳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诏今冬有事于嵩山。闰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诏停封禅,遣相王李旦等率军抵御吐蕃。   
55岁,仪风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长朝武后于光顺门。   
56岁,调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贤监国。   
57岁,永隆元年(6肋年)正月十九日,武后登洛阳城门楼,宴请诸王诸司三品以上及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编《六合还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废太子李贤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显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岁,开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请百官及命妇于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诏免雍、岐、华、同四州两年地税。河南、河北遭水灾处免税一年。二月,武后表请赦杞王上金、鄱阳王素节之罪,乃以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仍不许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绍。闰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显监国。十一月初八,令废太子贤迁巴州。   
59岁,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孙重照满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   
60岁,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后随高宗至少林寺,见其母旧营之所未偿完功,倍感凄凉,作诗并序,令武三思资金绢等物续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诏今年十一月有事于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为来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诏罢来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则天门楼宣诏,气逆不能上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诏。当夜,高宗崩于洛阳宫贞观殿,终年56岁。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辅政,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武后进止。十一日,太子李显即位,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   
61岁,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中宗立韦氏为皇后。武太后撰写《高宗天皇大帝溢议》及《述圣记》。二月六日,武太后与裴炎等废中宗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七日,立相王李旦为皇帝,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后处理。八日,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流韦玄贞于钦州。九日,令丘神绩往巴州监视废太子李贤,以备外虞。以韦待价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营造乾陵。三月初五,废太子李贤在巴州自杀。四月二十二日,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二十六日迁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灵柩运往长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留镇洛阳。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庙号高宗,刻述圣记碑立于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后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后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于文水。二十九日,徐敬业以匡复为名在扬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后令李孝逸等率兵30万讨伐徐敬业。十八日,斩裴炎于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后令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徐敬业。十八日,徐敬业败逃,部将王那相杀徐敬业后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党,平定扬州。   
62岁,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业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后下诏:“朝堂所置肺石及登闻鼓不预防守。有上朝堂诉冤者,御史受状以闻。”三月二十一日,再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四月,下《求贤制》,制令自举。十一月,武太后作《方广大庄严经序》,撰《臣规》两卷,普赐臣僚,以教为臣之道。   
63岁,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后欲复政于睿宗李旦,李旦固让,请武太后继续理政。武太后开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后令铸铜匦,这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意见箱。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调二税,终其身。   
64岁,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后封皇孙成美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业为赵王。 65岁,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后在神都洛阳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令四时享祀如京师太庙之仪。十一日,令毁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怀义督办。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让唐同泰献上,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太后命名为“宝图”。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称“圣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后更名“宝图”为“天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宝图”所出为“圣图泉”,设永昌县于泉侧。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嵩山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于汜水得瑞石,改汜水为广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太后。武太后令丘神绩讨伐,未至,李冲已为地方军所败。二十三日李冲被其旧部杀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贞起兵于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后令左豹韬卫大将军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讨伐李贞,削李贞属籍,改姓虺氏。   
67岁,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正式称帝。自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 69岁,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派王孝杰帅军收复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并遣军常驻,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72岁,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降。  武则天墓
武则天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73岁,天册万岁二年(696年)十二月,武则天封禅嵩山。   
74岁,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杀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   
75岁,圣历元年(698年)三月,复立被废的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79岁,长安二年(702年),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置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82岁,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被迫将皇位让给儿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同年十二月病逝于上阳宫,留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作者: 蝶舞翩翩    时间: 2011-5-28 13:54

南子,春秋时卫国卫灵公夫人,原为宋国公主;比卫灵公小三十多岁,美貌动于天下;与卫灵公男宠公子朝相恋,后随公子朝出走晋国。
南子,史学界对她这个人的评价比较干脆,“美而淫”。虽美但作风不大好,不仅红杏出墙,还喜欢弄权。   
《论语·雍也》里有段有趣的记载: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音yuè,同“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后人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一种是,孔子与南子会面,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孔子以为子路怀疑自己和南子有不可见人的勾当,立即予以澄清,发誓如果与南子发生过什么,天打五雷轰!另外一种是,孔子觉得子路对南子的认识是错误的,如果南子真是外面传的那种人,天也会讨厌她。
作者: 蝶舞翩翩    时间: 2011-5-28 14:01

虞姬
  秦朝末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 ,人称“虞美人”。今沭阳县(沭阳,隶属江苏省宿迁市,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颜集乡人,一说绍兴县漓渚镇塔石村人。据《江西吉安庐陵项氏家谱》记载:虞后生时五凤鸣于宅,异香闻于庭,生于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相传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史书中虽然没有介绍虞姬的结局,但后人根据项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断出她在楚营内自刎。由此上演了一场“霸王别姬”的美丽神话
作者: 嗣诫    时间: 2011-5-28 14:04

额 觉不觉得那个武惠妃的脖子不合比例滴长 有些蛇形。。。。。
作者: 蝶舞翩翩    时间: 2011-5-28 14:34

徐惠,唐(627-650)字不详,湖州长城(今长兴)后漾忻湖村人,徐孝德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工于诗,《全唐诗》辑有5首。诗作文采华美,深得太宗嘉许。生于太宗贞观元年,卒于高宗永徽元年,年二十四岁。
徐惠生于生于浙江湖州。湖州盛产女神童,名动江南的才女李季兰和徐惠都是这种特产中的精品。在别的孩子的舌头还在舔脚趾的时候,徐惠就已经开始呼爹叫妈了;当别的孩子还只认得一二三四的时候,她已经把《四书》、《五经》念得滚瓜烂熟了。八岁时,她已经能出口成诗了,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当时父亲徐孝德想考考她,就让她仿照屈原的《离骚》作一首离骚体诗。不就是屈原的离骚体吗,小徐惠也不皱眉头,找来纸笔信手一挥,片刻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作者: 蝶舞翩翩    时间: 2011-5-28 14:41

太穆皇后(约569年—约613年),窦氏,唐高祖窦皇后,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北周武帝之姐)的女儿。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李渊,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一女平阳公主。谥称太穆皇后,

  窦氏年幼时被舅舅周武帝宇文邕抚养于宫中,很受宠爱。她曾因劝谏周武帝亲近和亲的柔然公主而得到周武帝称赞,认为她小小年纪,见识不凡。有记载称当时的名将长孙晟听说这件事以后,对朋友说“此奇人必有奇子,可为婚姻”。几十年后,长孙晟去世,他的内兄高士廉做主将长孙晟的小女儿嫁给窦氏的二儿子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窦氏七岁时,杨坚篡位,宇文家族被诛杀殆尽。窦氏闻讯,自投胡床下,叹息道:“恨我不为男子,救舅氏之患!”。相传窦氏儿童时期就发长过膝,光可鉴人,拥有绝世的容貌。因此她长大以后,求亲者甚多,窦毅不得不设雀屏选婿,李渊以箭射中屏风上两只孔雀的眼睛而入选,这就是成语雀屏中选的由来。   她在李渊反隋之前就去世了,据说生前曾经劝说李渊不要把好马留在家里,要及早献给皇帝,以免引起隋炀帝忌妒。李渊当时没有听从,而后来不得不被迫献马以打消隋炀帝的疑心。李渊回想窦氏当初的劝言,叹息着对子女们说:“如果我早听了你们母亲的话,哪里到这地步。”李渊登基以后,追封她为皇后,并追谥为太穆皇后。李渊之后不曾再立皇后。   据说这位太穆皇后生来不凡,刚出娘胎头发就长过颈项,三岁时这头发就已经与她的身高一样长短了。周武帝对这位外甥女非常喜爱,自幼就将她养在宫中。她对舅舅北周武帝与皇后突厥公主夫妻失和的状态非常担心,劝周武帝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这时窦氏可能只有六七岁年纪,能有如此见解,顿时语惊四座。周武帝第一个正色以对,立即接纳小甥女的进谏,从此对阿史那皇后态度大为转变。   隋文帝受北周禅,窦氏大哭道:「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窦毅与襄阳长公主忙掩其口说:「汝勿妄言,灭吾族矣!」窦毅对妻子襄阳长公主提出要求:「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经过广泛而苛刻的「比武招亲」,最终「雀屏中选」的东床快婿也非寻常人,乃是未来的唐高祖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阳公主都是她的亲生子女。   隋大业年间,在涿郡去世,时年四十五岁。唐朝建立后,窦氏追封为皇后(约公元618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时,上尊号为太穆顺圣皇后。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8 15:09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9 02:11 编辑

许穆夫人
     姬姓,卫公子顽和宣姜的女儿.于公元前690年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生卒年月不详),姬姓,名不详,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之子姬顽(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堂妹。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许穆夫人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但父母亲和君主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111.jpg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一直怀念着卫国。当她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痛彻肺腑,恨不能插翅飞回卫国,跃马疆场抗敌复国,报仇雪耻。她去请求许穆公援救卫国,许穆公胆小如鼠,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经过反复考虑,她带领当初随嫁到许国的自己身边的几位姬姓姑娘姐妹,亲自赶赴漕邑,与逃到那里的卫国宫室和刚被拥立的戴公(许穆夫人的哥哥)相见。许穆夫人抵达后,首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不久,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就在此时,许国大臣接踵而来,对许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责怪她考虑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劳无益,有的指责她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企图把许穆夫人拦截回来。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面对许国的大臣的无礼行为,她怒不可遏,义正词严地斥责道:“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闷”(《载驰》)。意思是,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说我渡济水返卫国不对,也断难使我改变初衷;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要远大得多,我的思国之心是禁锢不住的。许穆夫人拯救卫国的决心不可改变。
  不久,戴公病殁,卫人从齐国迎回公子毁(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卫文公。卫国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齐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卫国。同时,宋、许等国也派人参战,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这一切和许穆夫人为复兴卫国而奔走不懈是分不开的。
  绝世红颜矗风雨,挺身而出是为卫。

      其实俺只知道她妈宣姜,一悲剧美女,有个词说她,宣姜之乱~~~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8 15:09, 5.31 KB) / 下载次数 20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490&k=802f767e7c2ea43e234904aea6a63399&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8 15:20

冯太后(442—490)
     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14岁时被选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濬死后,冯氏操纵政权。北魏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北魏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
111.jpg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成文明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人。公元442年生于长安。公元477年(太和元年)至公元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谥文明。公元465年(和平六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执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献文帝非太后所生,听政后诛除太后内宠。公元471年(皇兴五年)献文帝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自己仍过问大政。公元476年(承明元年)冯太后毒死献文帝,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她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冯太后在文成帝死后两度摄政,将北魏的汉化推向巅峰。她对北魏的影响,在其孙北魏孝文帝朝更加发扬光大史称孝文帝改革。其在任摄政期间推行三长法、均田法、班禄法建立了农业大国的雏型,革除了相当多朝政乱象和贵族圈地行为,政策影响力陆续扩及后续所有朝代,甚至直到今日。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8 15:20, 71.88 KB) / 下载次数 27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491&k=25d3fc69a98f25dfb5cae1b370e2e5d4&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feiyanfanfan    时间: 2011-5-28 22:11

本帖最后由 feiyanfanfan 于 2011-5-28 22:15 编辑

传说苏小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妹妹,汉族,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她从小习读诗文,精通经理,是个有才识的女子。苏小妹长得端庄秀丽,身材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比才智。世间流传着好多有关她的故事。
   据考证,苏轼并没有妹妹,而是民间传说而已。小妹十六岁时,上门说亲的人很多,小妹因为自己年纪还轻,不准备过早结婚,力争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因此对前来说亲的人非常讨嫌,但又不能贸然失礼。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求所有求婚者答三道题,答对了,就嫁给他。
    苏小妹以才择夫婿,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历史上的"苏小妹"
       苏小妹其实不是苏轼的妹妹,而是苏轼三个姐姐中最年幼的一个,比苏轼大一岁,是一位才女,虽然公众非常希望才子与才女的搭配,但所有网友不得不放弃对二位的意淫,并确信冯梦龙确实是满嘴跑火车(实际上,秦观和与苏小妹的传闻纯属乌龙。冯梦龙还在《三言二拍》中写了篇《苏小妹三难新郎》,说苏小妹‘比文招亲’,秦少游过关斩将,洞房之时,还出题考他,搞得像野蛮老婆和饥渴老公似的,非常不靠谱。)——所谓“苏小妹”比秦观足足 大了15岁,她21岁嫁给自己表哥时,秦观才6岁。而苏小妹的人生就是个悲剧,被夫家忽视加虐待,刚生了小孩没过多久就死了,还来不及等秦观长大,搞什么婚外情。
     (这是淫对啊淫对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说道:“风吹裘裘毛乱动。”说完笑眯眯地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意的神气。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此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的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阳照壁壁水直流。”苏小妹虽还年小,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狠狠地看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   
    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从外回来,骑马经过,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但终究忍不住,将头微微扬起,半羞半嗔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u=698005331,2478419040&fm=0&gp=0[1].jpg 苏小妹(董璇饰演)

图片附件: u=698005331,2478419040&fm=0&gp=0[1].jpg (2011-5-28 22:11, 4.76 KB) / 下载次数 21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880&k=d62e2a6640d1bfaf476982b7ff84efc8&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9 01:51

杜秋娘
      原是润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江南女子的秀丽与文采她身上尽数体现,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
111.jpg
    杜秋娘十五岁时,镇海节度使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杜秋娘不满于只表演别人编好的节目,自己谱写了一曲“金缕衣”,声情并茂地唱给李锜听: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此诗正合了李锜之意,当时就把她纳为侍妾。
  唐德宗驾崩,李诵继位为顺宗,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唐宪宗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李锜不满,举兵反叛,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入宫为奴,仍旧当歌舞姬。有一次杜秋娘为宪宗表演了“金缕衣”,宪宗被深深地感染两人马上陷入爱河,杜秋娘被封为秋妃。 杜秋娘不仅是宪宗的爱妃,还是他的机要秘书,杜秋娘以女人的柔情和宽容弥补了宪宗年轻气盛、性情浮躁的缺点,宪宗常常与她讨论治国大事,二人过了十几年同心协力的日子。不料元和十五年,宪宗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宫中,有人传言是内侍弘志蓄意谋弑,但当时宦官专权,此事不了了之。
  二十四岁的太子李恒嗣位为唐穆宗,杜秋娘则负责皇子李凑。李恒好色荒淫,沉迷于声色犬马,不满三十岁一命呜呼。十五的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他只知道打猎游玩,不理国事,不久又在宫中被刺身亡。这时,李凑已被封为漳王,杜秋娘眼见三位帝王连续暴死,必为宦官所弑,于是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决心除掉宦官王守澄,立李凑为帝。岂知宦官的耳目众多,计划王守澄所知,结果是李凑贬为庶民,宋申锡则谪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返回乡里,结束了她的“折花”岁月。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9 01:51, 21.27 KB) / 下载次数 17
http://f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4243&k=faf70f097844625ff24b75e7ec9719a1&t=1738107042&sid=23GUge


作者: 蝶舞翩翩    时间: 2011-5-29 07:10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公元664年-公元710年),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文诰。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

  上官婉儿,唐代名臣上官仪之孙女,祖父和父亲被害时始出生。因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母女才得免死,被配入皇宫内庭。上官婉儿是陕州人,其曾祖上官弘为隋江都官盐移居扬州.  
 上官婉儿自幼才思敏捷,诗词出众,其诗词风格多与祖父上官仪相似,并将祖父绮丽浮艳的“上官体”发扬光大,一时名流多集其门。   
14岁就为武则天掌诏命,参与政事,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上官婉儿本与武则天有杀父之仇,因看武则天政绩显著,深得当时中下层官吏的拥护,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唐中宗李显在位时被封为昭容,她代朝庭评品天下诗文。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后为玄宗)发动政变,起兵诛讨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被李隆基命与韦皇后一并处斩,年仅46岁。 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开元初(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又褒扬她的文章,指令收集上官婉儿的著作,编录文集20卷,叫大手笔燕国公张说(悦)为其题篇作序。序中称上官婉儿“风雅之声,流于来叶”,对其文其人评价很高。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9 08:11

寿阳公主,生于公元383年,卒于公元444年,据考证就是“会稽宣长公主”,寿阳公主的人生在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然而那朵小小的梅花,却将她的名字留在了暗香浮动的梅林间。中国众多的花神中就有她的身姿。世人传说寿阳公主是梅花的精灵变成的,因此寿阳公主成为正月的花神。
南朝某年农历正月初七这天的下午,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里嬉戏。过了一会儿,寿阳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卧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这时恰好有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纷纷落下,其中有几朵碰巧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腊梅花样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皇后见了,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着它,三天后才将其用水洗掉。此后,爱美的寿阳公主便时常摘几片腊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以助美观。宫女们见了,个个称奇,并跟着仿效起来。不久,这种被人们称为“梅花妆”(或简称“梅妆”)的妆饰方式便在宫中流传开来(事见宋代李瓘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后来,“梅花妆”又进一步流传到民间,并受到了女孩子们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官宦大户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们,更是争相仿效。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后代的文人爱极了这个故事,诗词里不断重现这个情境。譬如姜白石著名的《疏影》词里便有“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这样的佳句。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9 08:45

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武则天时,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出生于唐王朝宗室之家。据史书记载:贞观十四年(640)二月,李世民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民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携带大批物资护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与其国王诺曷钵成婚。弘化公主入吐谷浑,是唐将公主嫁于外蕃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使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进了唐与吐善的友好往来。贞观十五年,即弘化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从而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据志文记载,弘化公主于圣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寝疾于灵州东衙之私第”,“圣历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
据史书记载,弘化公主不仅聪明贤惠,而且具有超人的胆略。弘化公主入嫁吐谷浑后,吐谷浑和唐朝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而这却引起了吐谷浑国内不少大臣的不满。有一年,吐谷浑丞相宣王和他的两个弟弟密谋在祭山活动中,劫持诺曷钵和弘化公主投奔吐蕃。弘化公主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她飞身上马,和诺曷钵一起带着少量亲兵,连夜向鄯城(西宁)奔去,并在鄯州刺史杜凤举的帮助下一举粉碎了宣王的阴谋,吐谷浑国内很快就安定了下来。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9 08:53

 长乐公主【公元621年(武德四年)- 643年(贞观十七年)】,名丽质,唐太宗嫡长女,母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女。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妃长孙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在全部姊妹中排行第五,取名丽质——一个让人产生想象的名字。 等到李家有女初长成,李世民不禁要为女儿的名字而洋洋得意了,因为公主果真人如其名,天生丽质,是位容色绝姝的美人。志文为此盛赞道:“公主资淑灵于宸极,禀明训于轩曜。……皎若夜月之照琼林,烂若晨霞之映珠浦。”意译过来便是:“公主就像一位仙女,将超凡的灵气带到皇宫;禀承父母师长的训诫,修身立德。……高洁清丽,秀逸脱俗,犹若月光洒落在葱郁的树林之中;鲜妍明媚,光彩夺目,好似早晨的霞光照耀在珠江之上。”词采华美,着意为文,读来琅琅上口。虽然作者姓名不详,但是能够为公主撰文,必是皇帝钦定,撰者应为当世名家无疑。
  唐太宗一生酷爱书法,他的子女也多写得一手好字。李丽质以美闻名又雅擅丹青,“(公主)散玉轴于缥帙,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译文如下:“展开公主所作的画卷,悬挂的明镜就显得黯淡无光;展示公主所写的书法,就连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丽色。”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1986年,考古工作人员在长乐公主墓中发现了一方瓷砚——辟雍砚,辟雍是周王朝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杨师道的《咏砚》诗中有“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 一句,所咏的就是辟雍砚。这方砚是李丽质生前的实用之物,出土时砚面四周的弦纹内仍残留些许墨迹,砚面还有长期研磨的痕迹,可见当时唐宫内书风之盛,而公主也无愧于墓志对她书画才艺的褒扬。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9 09:02

汝南公主(?—636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女,母不详。早亡。墓志铭为虞世南所作,有《汝南公主墓志》虞世南传世真迹。
都说最完美的人在征婚启事和讣告上才有,虞世南的墓志铭写的公主也是有才有貌啊。
公主讳,字,陇西狄道人,皇帝之第三女也。天潢疏润,圆折浮夜光之采;若木分晖,秾华照朝阳之色。故能聪颖外发,闲明内映,训范生知,尚观箴于女史;言容成则,犹习礼于公宫。至如怡色就养,佩帉晨省,敬爱兼极,左右无方。加以学殚绨素,艺兼鞶紩,令问芳猷,仪形闺阃。厶年厶月,有诏封汝南郡公主。锡从珪瑞,礼崇汤沐,车服徽章,事忧前典。属九地绝维,四星潜曜,毁瘠载形,哀号过礼,茧纩不袭,壃酪无嗞,灰琯亟移,陵茔浸远,虽容服外变,而沉忧内结,不胜孺慕之哀,遂成伤生之性,天道佑仁,奚起冥漠,以今贞观十年十一月丁亥朔十六日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9 09:20

独孤贵妃,出身名门,美丽娴雅,美丽乖巧,礼制比皇后,生华阳公主。唐代宗李豫对其宠爱有加。不幸的是,华阳公主在孩童时就悲惨的病死了,夫妇二人悲痛欲绝,独孤氏伤心而死,代宗不忍埋葬,一直将独孤贵妃遗体停放殿内,3年后无法存放时方才入土。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9 09:22

华阳公主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非常漂亮妩媚,而且聪明灵悟,十分乖巧。她和升平公主是代宗最疼爱的女儿,姐姐升平出嫁以后,才开始呀呀学语的她就更成了代宗的掌上明珠。   看着心爱的女儿渐渐长大,代宗开始操心,该怎样物色一个配得上她的驸马呢?
  可是,正是父亲满心欢喜、又万分不舍地筹划这件事的时候,774年,十一、二岁的华阳公主却突然患上了重病。宫庭、民间的医生都对小公主的病束手无策。
  心急如焚的代宗只得将华阳公主舍入道观,取名“琼华真人”,希望出家为道能够让华阳得到上天的垂怜。
  但是,华阳公主的病情仍旧一天天地变重,直至垂危。
  如果用现在的医学观点来推测,华阳公主可能是患上了癌症。因为她在整个病中,都疼痛难忍。弥留的时候,可怜的小姑娘痛得连话都不能说了,只能勉强抬眼看看自己的父皇母妃。
  女儿如此痛苦,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令代宗伤心欲绝。他只能不停地咬着自己的嘴唇和手指,以至手指出血不止。
    “华阳聪悟过人,能候上颜色,发言必随喜愠。上之所赏,则因而美之;上之所恶,则曲以全之,由是钟爱特异。”真是女控。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9 09:32

延庆公主(?—?),唐武宗李炎之女,母不详。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四月获封。
     封延庆公主等制
  门下:车服之制,载美周《诗》;汤沐之□遵汉典备光内□等并禀庆绛河,流芳彤管,秾华懿淑,雅志静专。柔顺之心,叶於礼度;肃雍之道,庆於言容。宜锡粉田之荣,用昭银榜之贵。可依前件。
    除了延庆太子外还有公主哦。。。
作者: rubyho2005    时间: 2011-6-12 03:12

many of them are wives, daughters, or concubines of emperors and kings.
Maybe that's why they have their names marked in history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f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