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 挂面

本帖最后由 kindle 于 2014-3-13 23:23 编辑

beijing.jpg

第三十一回 七减二,皇家权宴只要会划拳;鸡变鸭,大国政治原来是戏法

1987年7月7日,在邓小平家里召开5人小组会议,讨论人事安排7人小组提议的13大常委人选问题。这次会议前,常委人选是7人:总书记赵紫阳,常委万里、李鹏、乔石、姚依林、胡启立、田纪云。这里面有两个人,毫无疑问,是毛社派最不能接受的,一个是万里,邓小平的铁哥们,另一个是田纪云,赵紫阳的小兄弟。当然,也是杨尚昆最不能接受的,如果万里进常委,他就垄断不了中央与小平之间的信息通道;如果田纪云进常委,赵紫阳多一个帮手,会给倒赵计划增添困难。但杨本人不能自己提出不让万、田进常委,他让姚依林提,自己和薄一波背书。杨此举,还可以在毛社派那里讨好,为他年长却代替李先念做国家主席求得谅解。

“万里同志不适合进常委,”一次7人小组会上,姚依林说,“他这个人,如果一旦有什么事,就起哄,是不稳定因素。至于田纪云,有人反映他有问题,需要调查。”但那时候,根本没有时间调查了。等事后把事情弄清楚,完全是捏造,但黄花菜都凉了(这也是毛社派一贯招法——“嫌疑法”,屡试不爽)。这个看法在杨主导下,成了7人小组“集体意见”,杨私下向小平先做了汇报。在小平家里的5人小组会上,薄一波代表7人小组发言,建议常委人选从7人改为5人,划掉了万里和田纪云。作为补偿,邓提议万任人大主任。

不过,在13大人事安排上,紫阳也有小的收获。他一直想把他的大秘书、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组长鲍彤搞成中央委员,但7人人事小组上,鲍连候补中央委员都通不过。到13大开幕前,人事安排小组停止工作了,在大会筹备组会议上,紫阳提出让鲍当候补中委,获得通过;在中委选举前夕,赵又提出去掉候补两个字,乔石当即表示赞同。鲍就这样做了中央委员,任政治局政治秘书。

这次会议上,还定了一件事,邓力群从毛社派提议的政治局委员人选,被邓小平改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从毛社派推举的总书记职位的争夺者,到政治局候补委员候选人,大师兄可谓每况愈下,但他到了人生的最低点了吗?显然不是。(3月9日)

第三十二回 末位淘汰老皇储出局,逆向思考大师兄达观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家,把改革开放比作家业,1987年,是大悲大喜的一年。年初办丧事,“老媳妇”耀邦“夭折”,改革受挫;年尾办喜事,13大召开,新媳妇赵紫阳新婚大喜,毛社派老皇储邓力群,以及重臣胡乔木彻底出局,政治改革开张。

中央领导成员实行差额选举,是13大最大亮色。邓力群成为这幕喜剧的主角,他自己的台词是这样的:“十三大的代表,我当选了。中委的候选名单也提出来了,但中委实行差额选举,我从正式中委的名单中落选了。结果报告了邓小平,说没选上中委啊,邓小平的回话是:承认选举,不做变动;后来又说,到中顾委做中顾委的常委。结果,中顾委常委也没选上。”中顾委常委没有选上的,还有他的难兄胡乔木。

大师兄本人把自己的落选归罪于紫阳:解散研究室破坏了他的声誉,选举过程中派人到各代表团做小动作;把小平不救他,归罪于紫阳和李锐给小平的告状信。唯独没有责任的,是他自己。其实,给中央写信报告他不当行为的不止李锐。1986年初,他为中央党校主编高中级干部教材,选录了马恩列斯毛刘周朱陈李(先念)著作,唯独没有林彪和邓小平。刚刚调到书记处办公室工作的原中宣部理论局的一个年轻干部,给中办主任王兆国和总书记胡耀邦写信,说这会造成误解:邓被开除出老一辈革命家集团,当前改革不是邓在领导,而是别人领导。邓小平批示了这封信:政治局、书记处传阅。公开批示信件涉及某人的负面信息,是小平对其失去信任的一种公开表示。一年后,他对另一个人做了同样动作,一场政治风暴起于青萍之末。此是后话。

大师兄的失望可以理解。以这种方式退出政坛,比幕后出局更糟。所谓“差额选举”,与竞选不同,是末位淘汰,不是选最优,是汰最劣。从政一生,以为自己是框里最大最甜的苹果(做总书记),结果被当作最烂的苹果,被剔除出来,跌入人生最低谷。不过,差额选举,并非总是剔烂果,也是“切藕片”,两头切。13大上,以意识形态要“三宽”(宽厚、宽容、宽松)主张载入史册的原中宣部部长朱厚泽也被“差”掉了。看上去不偏不倚,要改革开放,差掉邓力群,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差掉朱厚泽。这种游戏玩下去,所有人迟早被“差”掉,没有最后的胜利者。

这还不是这场喜事中的唯一坏消息,更坏的消息是,没有拜高堂,“新娘”就入洞房了。(3月9日—10)

第三十三回 西装革履葡萄美酒“新妇”闪亮登场,深院重帘残烟剩酿“旧婆”惨淡面壁

经过那个时代的人,大概都能记得一个瞬间:13大闭幕,5个常委接见记者,紫阳走在最前面,后面依次是李鹏、乔石、胡启立和姚依林,5人都西装革履,传递西方化的强烈信息,都手端葡萄酒杯,要表达大功告成,都满面春风,要显示从容自信……5个人不是呆板地站着,而是绕场漫步,与记者们用眼神、微笑或举杯打着招呼,紫阳更是主动靠近记者,不是宣布真理或宣言,而是亲切交谈……

与此同时,刚刚退下来的元老们在干什么呢?在家里坐在电视机前看他们。也许,他们各自心情不一样。陈云应该最感安慰,他自己的兄弟姚依林在列,虽然排在末尾。邓小平心情大概最复杂,5个人没有一个与他有私人情谊。他最疼爱的胡耀邦,众叛亲离,被迫“腰斩”,作为对耀邦的一个安慰,他顶住了对手对团派的攻击,将乔石与胡启立留在常委里;自己发现的王兆国,太不争气,被贬;李鹏虽然是周恩来的养子,与自己有义侄之谊,但其智商与价值取向(迷恋苏联)都是问题;与他精神上共鸣最强烈的是紫阳,所以他力排众议推他做总书记,且准备随时带领元老们全退,让紫阳去掉皇帝之前的“儿”字……

但是,杨尚昆“我还不放心”那句话时时在他耳边响起,赵违反自己意志让宋平做中组部长(13大又进了政治局),让杨的话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压在了心上。看看当下,还没有拜高堂,就入了洞房,电视上的笑语,听上去,更像是叫床。在筹备13大过程中,小平与7人小组讨论过今后常委还有没有婆婆,大家的看法是,只能有一个婆婆,那就是小平。13届1中全会上,紫阳确实讲了今后重大问题仍要向小平请教,由他拍板,但仪式呢?没有拜高堂的仪式,在场的贺客们,谁知道谁是最尊?到底是真把自己当婆婆,还是假的?

这就是特社派一直以来的问题,不是一个家族,只是观念联盟;相互之间,不缺少共识,缺少的,是信任。信任是什么?就是马戏团里,你把我当空中飞人抛出去后,我相信那边一定有人在接。只要有一个同伴没有被接,以后飞出去的人,动作就会变形。这反过来又会放大抛送者的疑虑。几个月后的1988年春光正浓时节,发生了一次抛接事故,使刚刚办过喜事的这个家,或这个马戏团,刀光再现。

第三十四回  夕阳西下青山紫,春风得意马蹄失

公元1988年4月初,周六的一个傍晚,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前身是书记处办公室,胡耀邦下台后,降格为此)一个青年干部回家过周末,几碟小菜,一瓶啤酒,倒 进杯子里,泛着泡沫,喝了一口,打开电视,新闻联播,刚过去几分钟,画面上,一位白人女郎拿着话筒,正在采访新任总书记赵紫阳,背景是波光潋滟的中南海, 柳枝刚绿,垂挂在人物身前。

“最后一个问题,总书记先生,”女郎目光灵动,嗓音清亮地问道,“您为人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性格如何?”

总书记停下脚步,撩开身前的柳枝,一阵微风吹过,湖水在背景里荡漾着西斜的阳光,他缓缓说出一句话来,有如惊雷:“我为人性格温和,没有人说我是铁腕人物[s1] 。”

正 在看电视的调研室那个青年干部浑身一振,啤酒杯差点从他手中滑落到地面。第二天一上班,他赶紧翻开《人民日报》,找到相关报道,法国电视台采访,报道里没 有这个问答,问题更加严重。他找到调研室主任陈先生,说有重要事情汇报。陈带他来到南海边(因为怕被窃听,他们之间的重要谈话都不在办公室里),用询问的 眼光看着他。他说,昨晚总书记答法国电视台记者问可能要出事情。陈问何故。他说,总书记说自己不是“铁腕人物”,而这正是国内外舆论用来形容邓小平的用 词。陈沉吟了一会儿,说:“咱们回去工作吧,事情应该不会那么严重。”

大约一周后,陈先生到那个青年干部办公室,拍拍他的肩膀,说咱们到 海边上走走。一路上,陈面色凝重,一言不发。到了海边,陈说:“你担心的事情,似乎发生了。今天中央绝密文件里,有一份邓小平批示的文件,原文是河北保定 某乡写给邓小平的信,信里说,现在的中央,不抓思想政治工作,自由化泛滥。小平批示,政治局、书记处传阅。”我们没有再说什么,但都知道,新一轮的围猎开 始了。虽然这不是小平的本意,但本意重要吗?重要的是,多股势力,都有一个愿望:让紫阳重复耀邦的故事。猎犬开始出动,猎枪已经擦亮,只是当时不知道,第 一发子弹,居然是一部电视片。(3月10日)



第三十五回  刨祖坟试图断“龙脉”,批《河殇》意在惹“天怒”



小 平批示,通过机要交通,传递到政治局、书记处各成员处。它像一根骨头,让一批猎犬兴奋起来。最兴奋的,当然是杨尚昆,他此时已经替代邓小平成了事实上的太 上皇,国家主席,军委常务副主席,邓小平代言人。但他知道,紫阳不除,他的位子不保。其次是毛社派,这不仅因为理念不合,更因为自己比奶酪更重要的东西被 动:毛社帮掌门人陈舵主夫人被失业,太子陈元被落选,四掌门宋平夫人也被失业,储君邓力群被废。也开始兴奋起来的,还有两位政治局委员,一位执政沪上,另 一位总督津门。这两位有过人的敏感,预感到,假如紫阳出了问题,自己就是有竞争力的候选人,因为常委里最有竞争力的乔石和胡启立,都被打上了胡耀邦和所谓 “团”的烙印。

紫阳当时可能不知道,他已经只有死敌,没有死党(他的升迁,完全靠自己的才干),这是最危险的事情。死敌死到这种程度:13大前,有人刨了他家的祖坟。这个事件,开启了中国肮脏政治时代的先河。

各 路猎犬正在寻找紫阳的破绽时,有一个破绽送上了门:88年6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开播电视政论片《河殇》,一时间风靡全国,尤其在大学生里引起火山喷发般的 反响。这部片子有两个“原罪”被人抓住:第一,从传统文化上宣判了毛社派精神死刑,第二,从历史纪元上宣告了所有元老,包括邓小平的寿终。特别是其中出现 了“新纪元”这个词,原文的含义是指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但找茬的人谁管这个呢?邓力群就说,“赵紫阳支持的《河殇》,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不是这一 年,也不是那一年,而是赵紫阳上台的那一年叫‘新纪元’。”只要把紫阳“铁腕人物”的说法,与“新纪元”一嫁接,矛头就直奔小平去了。

最 早、最猛烈、最密集地向《河殇》发难的是王震。谁都知道,他是一把枪,自己宣称为小平站岗,但给他上子弹的是邓力群。王震主持新疆局时,力群是他的宣传部 长,王落难时,邓为王说话,得到王的信任,从此经常被力群当枪使。这回,合伙为王上子弹的,还有杨尚昆,杨是国家主席,王是国家副主席,利益相关。王到处 骂《河殇》,还给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送去《河殇》拷贝,作为罪证。

这种情况下,紫阳是什么态度呢?他没有把《河殇》拷贝作为批判对象送给邓小平,而是将其作为国家礼物送给来访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不过,这一枪,还没有致紫阳于死命,另一枪,来势更猛。(3月11日)



第三十六回  造社会风潮绝杀价改,逼通货膨胀挤兑新皇



88年8月中旬,《河殇》风波还没有完全得到平息,赵紫阳又被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

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物价、工资改革方案,第二天,公报发表,立即引起全国性的挤兑与抢购风潮,物价大幅度上涨。银行普遍发生挤兑,有的地方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群众在愤怒之下,将柜台推到。成麻袋的纸币,堆放在铁路沿线,随时调运到挤兑最严重的地方。

1987 年,中国GDP增长11.6%,物价上涨只有7%,物资相当丰富,主要是某些品种的食品价格上涨。按道理,推出物价改革,不应该造成如此大的恐慌。蹊跷在 哪里呢?蹊跷之一是,早在87年北戴河会议时就提出价格改革,13大后,国务院也多次宣布要进行价格改革,都没有事,政治局公报一发表,事情就来了,这显 然是局内人做的局。13大前,决定总理人选时,小平认为李鹏不懂经济,过于亲苏,紫阳做总书记后,要继续负责经济,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如果国务院决 定导致抢购挤兑,板子就打在李鹏、姚依林屁股上了,政治局公报导致恐慌,打的自然是紫阳的脸,还可以夺走紫阳的经济主导权。

蹊跷之二 是,1988年1月,新华社就组织了一篇物价问题的文章:《关于物价的通信》,发通稿给所有报纸,《人民日报》夜班编辑问该稿是否送审过,说没有,他们建 议送审,但社长穆青没有理睬。第二天,除了《人民日报》,几乎所有报纸都头版刊出,引起全国一片哗然,对物价上涨有了接近恐慌的预期。

蹊跷之三是,政治局开会前,作为配套措施,赵紫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上多次提出,尽快提高银行利息,实行保值储蓄,但李鹏和姚依林借口拖延。如果此措施出台,对存款贬值的担心就会减少,抢购与挤兑风潮很难形成。

这 件事再次说明,不论毛社派,还是特社派,要想稳固手中权力,顺利实施自己的政策主张,两系(共青政系与太子政系)四力(兵力、财力、舆力、票力)不可少。 因为与耀邦的关系疏远,共青政系也疏远[s2] ,因为价格攻关要尽快结束价格双轨制,太子们倒卖差价前景堪忧,自然不爽。决定价改成败的财力(财政部)和舆力(中宣部)也都不在自己手里,不败也难。况 且,手握重兵的杨国老,更不在赵这边。

这次风潮后果严重,治理整顿出台,改革严重受挫。这番操作,在中国政治史上有一项新发明:经济杠杆+舆论宣传+社会心理=群体事件,以此作为政治工具打击政敌。别以为这个发明够牛B了,才不是,还有为紫阳私人定制的“夺命三招”准备伺候他呢。(3月11日)



第三十七回  夺命三招招招夺命,逼宫奇谋谋谋逼宫



88年下半年,挤兑潮还在发酵,“倒赵风”开始猛刮。

以 抢购挤兑风潮作为罪证,实现了毛社派的两个政策追求:第一是用治理整顿终结改革,第二是夺回被邓小平钦定给紫阳的经济领导权。从7月之后,国务院不再买中 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帐,架空紫阳,你开你的会,你提你的问题,不予讨论,更不执行。但除了小平以外的不少元老们,却在纷纷议论甚至谴责赵紫阳不务正业,不抓 政治思想工作,干涉经济太多。还有元老联名写信给小平告紫阳的状。

但这还没有达到那些要紫阳立即下台的人的目的。为此,他们联合起来,为 紫阳私人定制了“三招夺命”大法。第一招是“打面门”,就是在会上当面批评甚至谴责紫阳。李先念退到政协主席后,很生气,把自己老乡王任重弄来做了政协副 主席,代表他列席政治局会议,扮演老马前卒的角色。风潮后,每次政治局开会,王都要发言,要求追究责任,甚至要紫阳检讨。沪上和津门总督也对价格改革急于 求成提出批评。1989年元旦前,政治局常委开生活会,李鹏、姚依林带头批评紫阳,要紫阳担责。就差没说出引咎辞职了。这时候看出杨国老提前清君侧的远见 来了,如果万里、田纪云也是常委,会毫不客气地反驳,乔石、胡启立不附和批评就不错了,哪敢顶撞李姚?姚一直温良恭俭让,从不领头,这次来势凶猛,显然在 他自己的毛社家族之外,还获得了杨国老的暗中支持。

第二招是“借嘴巴”,就是自己不方便说的,借别人的嘴巴说,最好是洋人的嘴巴,或港台 人的嘴巴,或老百姓的嘴巴。当时的香港报纸不断收到来自北京或中南海高层信息,今天说赵出问题了,被架空了,不过问经济了;明天说小平88年底在上海期 间,李先念向邓建议要赵下台,赵将成为耀邦第二。这些爆料出口转内销,传得比风还快。

第三招是“踹裆下”,就是踢你的阴部,你有儿子或女儿吗,传你儿子或女儿有问题。1988年秋季以后,到处传说赵家的几个孩子倒卖彩电,倒卖汽车,倒卖粮食,倒卖金刚……发了大财。紫阳下台后,赵家被彻查,没查出问题[s3] 。

所有这些招法,其实都是在逼邓小平的宫,造成紫阳已成过街老鼠的局面,你不抛弃他,你就可能被抛弃。小平打算抛弃紫阳了吗?下回分解。(3月12日)



第三十八回  师徒俩释嫌应危局,老太祖放出胜负手



就 在香港报纸报道赵紫阳不再管经济之后几天,赵紫阳陪邓小平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某会议代表,照相时,两个人相邻而坐。小平问紫阳:“怎么香港报纸说你不再过 问经济了?你怎么能不管经济呢?”紫阳只有苦笑[s4] 。这个交谈表明,他们俩不经常见面,那些不让紫阳管经济的人,既没有请示邓同意,也没有把邓放在眼里,只是借香港报纸打个招呼。

到年底, 就不是不让紫阳管经济的问题了。紫阳看到香港报纸说李先念在上海找邓小平,建议让紫阳下台,邓没有接受,当即写了几句话给邓的大秘书王瑞林,让王转给邓看 看,问邓是否知道。邓怎么会不知道?1989年元旦后李鹏、姚依林等在政治局常委生活会上向赵发难后,邓很不高兴,召李鹏到家里来询问情况。李鹏做了解释 和辩白。邓说,紫阳要搞两届总书记,而且要他回去转告其他政治局常委。

邓小平这时或许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么着急要紫阳下台,已经不像 简单的观念分歧,而是权力之争,权力之争的根源,在紫阳地位的不确定性。有两个不确定性:第一,总书记任期多长?第二,总书记何时接任军委主席职务?这两 个问题定了,也就断了某些人的念想。在明确表明赵要任两届总书记后,89年春节邓去上海前,赵去他家送行。邓对赵说:“我考虑了很久,还没来得及跟别人 说,第一次跟你说,我很快就辞去军委主席,你来做。”紫阳愣住了。邓接着说:“我不完全退下来,还保留军委主席,就不能阻止其他老同志干预。现在只能这么 办。”

紫阳坚决不同意邓马上退下来,说,您完全退下来,事情更难办。东西方政治不同,在东方,不是退下来就不干预了,也不是他们统统没了 职务就不再干预了。只要那些开国元勋还在,要他们不干预是不可能的,你不干预,他们干预,我更不好办,你在,我还好办一些。紫阳建议,一年内不要再提全退 问题。小平沉思有顷,说,“就按你的意见,一年内不提。”特社帮新老帮主师徒俩尽释前嫌,首先是为了应对危局,其次,小平比谁都更清楚,攻击紫阳价改失 误,其实就是冲着他来的,价格攻关小平首先提出来,88年5月19日,他会见朝鲜客人,提出要像关公一样过五关斩六将,攻克价格改革难关。

相约一年后彻底解决紫阳军委主席到位问题,政治稳定、改革发展看来有了希望,但有一个人彻底绝望了,第一时间知道小平在家里见任何人,谈任何话,是这个人生存的首要法则。他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有何应招呢[s5]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