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上)
热6已有 496 次阅读 2024-12-12 09:05周三晚上虽然睡得不算晚,但因为时差关系,睡眠质量不太高,而且机车(轻型摩托)深夜、凌晨都在窗外轰鸣而过,可见这种交通工具在台北的流行。早上跑到“国父纪念馆”,也就是“中山文化园区”跑步,发现这里正在升级改造,从2019至今,仍然没有完工,可能被疫情耽误了。虽然中山纪念堂室内不开放,周边场地一早来运动的人不少,老人家在打拳、跳操、快走,也有年纪较轻的在跑步。一眼看去和内地的早晨没啥两样,唯一差别就是音乐声稍微低点吧。
回到酒店,洗澡,吃早饭,十点多出门去中研院查资料。出发时不下雨,出了板南线(蓝线)终点站“南港展览馆”,却发现天上下起了小雨。我带了伞,不过留在酒店没有带出来,因为带了电脑,包已经很重,而且天气预报说一天多云的(后来才知南港这里的雨水比台北市中心多)。打车去中研院,司机不知道是哪栋楼,又绕了至少五分钟。在约定时间十一点终于找到了指定地点,和近史所的W老师见上了。他下午两点还有事,所以特地约我早点见面,十一点就去里面的咖啡馆吃午餐。我们点了素餐,一边吃一边聊。
W老师此前做抗战时期苏州餐饮业的研究,五年前曾邀请我去中研院报告过一次我当年发表的新著《品味地上天堂》。他说近来承担了更多行政工作,分管近史所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这倒巧了,我顺便向他请教如何去两处查阅资料。根据他的建议,饭后先去档案馆办理一个账号,这样有的材料可以远程阅读、研究。接着又去图书馆,在那里一位工作人员帮助下,查阅《传记文学》上刊登的有关文章,还下载发送到了我的邮件。
不知不觉已经下午四点半,赶紧按照之前的预定去近史所前台,让那里的工作人员帮我叫个出租车。没想到她找了三家出租公司都没车,找优步也没车,说是因为下班时间车少。最后那位小姐撑伞带我去中研院门外的公交站台,搭公共汽车去地铁站。总算在5:35回到酒店,马上忙着准备去地铁一站地以外的商场和台湾清华大学的Y老师见面。她客气地请我吃晚餐,就在附近一家大商场里,吃的是新加坡连锁“莆田”,据Y说有潮汕菜特色,在香港那家分店多次获得米其林一星。
上菜不算慢,Y点的鸡茸时蔬(豆苗)、卤水豆腐、黒菜(紫菜)小虾、油炸芋头、荔枝肉都很有特色,味道确实不错。据Y说这里主打闽南菜,口味偏甜,所以台湾人对甜口的淮扬、江浙菜都接受良好。我们也聊聊她教创意写作课以及台湾其他大学如何将创意写作与文化创意结合、如何考虑运用AI写作的问题,不知不觉就到了7:30。她第二天还要花一个半小时通勤去新竹教课,所以也就互相告别。我顺便到大商场的负二层买了几个苹果,然后走回家。
幸运的是台湾市中心不下雨。这一天把主要研究任务都做完了,比较放松了。希望晚上能睡好。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